⑴ 如何民族團結教育滲透到數學教學討論發言稿
《數學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小學數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那麼,怎樣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一、充分發揮教師人格魅力的德育功能眾所都知,德育過程既是說理、訓練的過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潛移默化的過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教師自身的形象和教師體現出來的某種精神對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師的板書設計、語言的表達、儀表等都可以無形中給學生美的感染,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比如,為了上好一堂數學課,老師做好大量的准備,備好課,做好課件,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這樣學生不僅學得很愉快,而且還會產生一種對教師的敬佩之情,並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一種責任感,這對以後的學習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我覺得要學生守的規矩,我們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師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才能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教師以身作則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記得有一次,上課鈴聲響了,我像往常一樣,拿著書往教室走去,走到教室門口,原來喧鬧的教室「刷」地一下就安靜了.看得出這里剛發生一場「戰爭」,教室門邊的一大塊地上到處都是紙屑,我沒有批評他們,也沒問是誰扔的,彎下腰就開始撿起來.孩子們慢慢聚攏來,一個,兩個,三個,大家一起動手,教室很快就干凈了.我什麼話都沒說就接著上課了,整節課上,同學們聽得都很認真,學習非常專心,教學效果很好.下課後,兩個坐在門口的學生主動跟著我進了公室,承認了錯誤,表示了改錯的決心.原來,他們為了一點小事鬧起了矛盾,互相撕了對方的本子,並賭氣扔了一地.才弄得紙屑滿地.因此,教師必須身體力行,走入孩子的心靈深處,用我們慈愛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響他們,用我們溫柔的話語感染他們,處處做學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論感化學生,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二、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在小學數學教材中,編排了許多有關德育教育的素材,它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但是,大部分思想教育內容並不佔主要的地位,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於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學多位數的讀法的時候,我就列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數據和我們縣近幾年來的財政收入等數據讓學生進行讀數練習,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我們家鄉取得的輝煌成就.在教學時分秒時,我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告訴他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應該珍惜時間,珍愛生命,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在教學圓周率時,我告訴學生:圓周率是我國的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計算出來的,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計算精確到小數點後7位小數的人.並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又可以培養學生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鑽研的獻身精神,可以說是一舉多得.教材中,還有許多像「你知道嗎?」這樣的小知識,既可以讓學生學到一些知識又可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如教學小數的意義時,就有一段小知識是這樣的:「小數是我國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紀,我國古代數學家劉徽在解決一個數學問題時就提出把整個個位以下無法標出名稱的部分稱為微數.小數的名稱是13世紀我國元代數學家朱世傑提出的,在13世紀中葉我國出現了低一格表示小數的記法.在西方,小數出現很晚.直到16世紀,法國數學家克拉維斯首先使用了小數點作為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分界的記號.」這個小知識既能讓學生學到有關小數的有關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奮發向上的自信心.三、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數學規律和運算定律如果光靠老師口頭講授是很單調和枯燥的,達不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通常我就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共同思考、總結.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我們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樹立一種觀念:大家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他們應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的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好習慣.四、利用數學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如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例如,四年級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後,我讓學生回家後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後通過計算一個班所有家庭在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裡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結合垃圾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讓學生們談談我們該怎麼.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又如,學完小數的加減法後,我讓學生開展「當一回小管家」的活動,要求同學們每天晚上問一下爸爸媽媽當天的開支情況,用一個表把每天開支的各個項目、金額記錄下來.記完一個星期後,讓大家計算一下自家每天花多少錢,一周花多少錢,照這樣算一個月要花多少錢,爸爸媽媽一個月有多少收入,通過計算、比較、談談自己的想法.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讓學生了解了家長的不容易,從而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有其必要性,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教師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從點點滴滴做起,有機滲透,潛移默化,就可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⑵ 如何選擇數學教學中小組討論的問題
著名教育家卡耐基認為:「學習有兩種東西是最重要的,一是信心,二是與人合作。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組合作學習作為新課程改革積極倡導的有效學習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學生優勢互補,促進學生個性健全發展的優點,越來越多的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採用這一方法。但是,我們在教學實踐及聽課活動中發現,真正要將小組合作學習行之有效地開展,絕非易事,仍存在不少問題,從而影響了學習效率的提高。本文就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進行探討。
一、數學課堂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
(一)小組活動重視形式,缺乏實質的合作
通過觀察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但是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往往越過了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好學生中獲得信息,致使困難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生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結果,整個小組沒有全員參與,容易挫傷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自覺不自覺的成了陪襯,使參與流於形式,不能真正發揮每個學生的主體作用,導致兩極分化嚴重,失去了合作的意義。
(二)合作之前、缺乏指導
教師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過高地估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能力,組織小組合作學習之前,缺乏必要的指導,簡單提出要求後,就讓學生合作學習。學生沒有明確合作學習的目的、步驟,也不理解將要學習什麼、怎麼學習;同樣由於缺乏必要的指導,學生無法迅速、正確地把未知信息與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選擇最佳的學習起點,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
(三)學生間的合作不夠主動
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間應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動的關系。但在小組活動中經常會出現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的現象,這會影響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原因是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學生的性格自私、獨立。
(四)教師的巡視走馬觀花,缺乏調控
當小組合作學習開始,教師缺乏必要的巡視和調控,即使巡視也是走馬觀花。當學生和小組面臨問題時,教師無法對一些問題進行辨別分析並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有的教師只注意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而忽略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有時小組合作學習的主題偏離課堂學習內容,教師不知如何引領;有的教師在學生交流時,讓學生漫無邊際地說下去,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有些教師對學生之間不會傾聽、課堂過於喧嘩等現象,缺乏必要的調控技能,使合作學習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
(五)教師沒有正確理解合作的要旨,把合作學習當成課堂教學的一種形式
學生雖然進行了合作交流,但由於教師沒有正確理解合作的要旨,把一些毫無討論價值或過於簡單的毫無難度的問題交給學生討論,純粹是浪費時間,也有一些確有合作必要的問題,但問題一出現,教師立即組織小組合作交流,而不是讓學生自己先探究,深入思考。這樣,教師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顯示課堂形式的多樣和課堂表面氣氛的熱烈(有人聽課更甚),學生沒有真正深入探究、參與討論,不利於勤於思考習慣的養成,教學目標難以達成,費時多,成效低,是一種典型的形式主義。
(六)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不能消除心理障礙
一般情況下,教師所提出的討論問題的難易程度應和所給討論時間成正比。難一點,有價值的問題多給點時間,反之則少給點時間,這樣既保證討論的有效性,又不至於浪費時間。但在課堂實踐中往往不是做得很好,多數情況是討論時間給得不夠,剛一開鑼,就草草收場,教師急於歸納總結。之所以這樣做,還是因為教師觀念陳舊,怕耽誤教學時間,完成不了自己設計好的教學計劃。結果,合作學習只成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插花點綴,學生沒有足夠的合作交流時間,對問題的探究淺嘗輒止,這樣不單單會給學生留下遺憾,還會澆滅他們創造性學習的熱情,遇到學生會創新思維,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習慣,使參與流於形式,不能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七)評價和獎賞重整體、輕個體
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團體的成績作為評價標准,這無疑是正確的。教師在教學時往往把評價和獎賞過多放在小組整體上,從而忽略了個體的發展。比如在回答問題後,老師經常說,第幾組表現好,第幾組表現怎麼樣等等,這一問題比較普遍。缺乏對個別學生的評價。
二、盡管小組學習存在很多問題,我認為提高合作實效的策略主要有:
1. 科學的組建合作小組
教師應根據班內的實際,有意識的將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學生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每個小組中都由1名優等生、3名中等生和3名學困生組成,並民主推薦一名學生擔任小組長,讓他們互教互學、合作探討。保證每個學生的參與性積極。其目的是為了在學生的合作過程中做到組內合作、組間競爭,讓每個學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習困難的學生在互相幫助中不斷提升,讓學習優良的學生也能獲得自信。這樣,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組內學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2.教師要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並作出指導
合作學習是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同時也是教師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學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師的參與與指導是分不開的。因此,在學生開展合作學習的時候,教師不應"袖手旁觀",更不能做下一環節的准備工作,而應當從講台上走到學生中間去,在組間巡視,對各個小組的合作進行觀察和介入,對各小組合作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同時,教師還應針對學生合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及時有效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比如:對不清楚任務的小組說明操作程序;對開展得很順利的小組予以及時的表揚;對合作交流中偏離主題或遇到困難的小組提供及時的點撥;對完成任務的小組進行檢查;對小組成員的各司其職進行監督等等。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有了教師的參與與指導,就能避免"短暫繁榮"和"華而不實"的無效合作場面的出現,學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3.小組合作學習應與自主探索有機結合
小組合作學習雖然是一種重要的、有效的學習方式,但並不是萬能的,它還應與其它學習方式有機結合,特別是與自主探索有機結合,才能發揮出更好的合作效應。因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學習的前提和重要保證,小組合作學習離開了自主探索這個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實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既要給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要為學生創造小組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在與人合作交流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當然,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使用的時間還不夠長,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我們雖然有一定的成績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問題還一直困繞著我們,比如小組合作學習如果處理不當,容易出現優生獨霸課堂的現象,學生的兩極分化會越來越嚴重;再如班額過大的班級,怎樣保證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等等……這些問題都有待我們更進一步的 去研究、去改進,使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出更大的作用。
4.以小組集體的學習效果,作為評價的依據
傳統的教學評價關注學生個體在整體中的位置,熱衷於分數排隊,比較強弱勝負,這種競爭性的評價是有局限性的,不利於大多數學生的發展。我在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注重把學生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計分改為小組計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評價的依據,形成一種"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格局,把整個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達標轉向大家合作達標。這樣會讓大多數孩子都受到老師或同伴的鼓勵,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取得不同程度的進步,並由此一步步邁向成功。象這樣以小組集體成績為評價依據來評價學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更有利於我們走出競爭教育的怪圈,實現教學評價的科學化。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不是萬能的鑰匙,需
⑶ 教研活動中探討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應怎樣寫
一、課題的提出:
1、 課題核心概念: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是指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對開發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自主學習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培養學生的課堂有效性提問是開拓學生思維,提升學習品質的重要途徑。
2、學生提問能力的界定:
學生的提問能力是指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為了鞏固知識的掌握、探索未知領域或監控學習過程,在聯系自身已有知識經驗和當時學習情境的基礎上,針對一定的學習內容,通過一定的認知努力而自覺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能力本身有它自己的特點。課堂提問能力,是在課堂教學中,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別出新穎、恰當地提出問題並科學的表達出問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智能品質。課堂提問能力的結構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結構要素:問題意識、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評價問題的能力等幾個部分。其中發現問題的能力又包括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提出問題的能力包括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提問能力的整體結構中,思維能力是核心要素。
3、 存在問題分析:
當前的數學課堂,對教師的有效性提問研究的比較多,也就是關注教師的「教」的較多,而對學生的「學」關注較少,關於學生有效性提問的研究明顯較少,沒有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上設計問題情境沒有充分讓學生解放思維,積極思考,表達自己的觀點,勇敢的提出問題。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研究,解決學生上課只聽講,不提問的現狀,使課堂充滿活動,使每個學生敢問、會問、善問。
2、通過研究建立「培養問題意識,促進主動發展」的課堂教學模式和形成相應的教學策略。
3、通過研究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4、通過研究,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對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價值認識,促進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效率提高。
三、 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調查如今的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問的現狀,並作出客觀的評價與分析。
2、尋求改變現狀的對策。主要從四方面進行研究:
(1)建立新的教學觀:建立師生交往、共同對話的教學本質觀;建立失序、變通、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觀。
(2)進行增強學生提問的教學設計:設計「大問題」和發散性問題,擴大提問空間;設計多向合作的活動,拓寬提問途徑;設計生活化、情境化、信息化的教學環境,豐富提問內容。
(3)提高教師的教學敏感性:教師應密切關注學生,促進師生、生生間的交流反饋,彰顯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教師應善於捕捉現狀信息,靈活駕馭課堂,適時提升學生的提問質量和能力,積極調整和優化教學策略。
(4)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與能力:認真傾聽的習慣;積極思考的習慣;不懂就問的習慣等;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課堂交往、表達的能力;主動反思、探索的能力等。
3、構建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多形式的課堂提問網路,並形成一定的互動提問教學模式。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調查法、經驗總結法、文獻法等方法進行。
1、行動研究法。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在低、中、高年級各選部分班級,在數學學科進行實驗。
2、調查法。在實驗前期、中期、後期採用問卷、觀察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
3、經驗總結法。廣泛總結實驗教師以及學生先進的教學經驗和學習經驗。
4、文獻法。搜集利用國內外有關資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五、研究結果。
(一)根據提問的發展階段,即想提問,能提問,會提問,會學習,提出以下五項教學策略:
策略一:激發內部動機讓學生想提問。
1、激發提問的願望,讓學生想提問。
提問願望是學生的一種認知需要,是學生提問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因素,對調動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與自覺性具有重大意義。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是激發學生提問的好方法。好奇心和求知慾,是學生具有提問願望的基礎,也是學生肯提問的最初源泉,它能驅使學生仔細地去觀察事物和分析問題。好奇心能使學生對問題產生敏感,容易發現別人不易發現的問題,因而願意提出問題,想提問題。
2、多給成功體驗,讓學生肯提問。
有許多學生,特別是有相當多的學困生,由於他們在學習上經歷了較多曲折,使他們「自我懷疑」,以至於「自我否定」,從而萎靡不振。要他們在課堂上主動提問,簡直比登天還難。怎麼辦呢?在教學中,要根據「量力而行」的原則。讓這些學生回答或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當他們有所表現,要給予適當的肯定和表揚,使之取得若干次「成功體驗」,久而久之,學生的提問積極性就會得到進一步調動,產生自信,從不敢問、不想問到產生提問的願望。
3、創設激疑情境,讓學生要提問。
激疑,是進行教學的重要策略,教師能善於激疑才能不斷地引起學生積極的思考,產生疑問,從而達到提問的需要。創設激疑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如:引言激疑、懸念激疑、比較激疑等等。
4、組織討論,讓學生互相問。
討論是指小組討論或者班級討論。這種討論帶有探討性的思維活動,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也是打開學生提問思路的手段。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問題的需要,組織學生相互提問、相互解答,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⑷ 小學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⑸ 如何進行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數學教學;
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方法初探
來源:網校論文中心 [ 2009-06-26 08:56:00 ] 閱讀: 1 作者: 劉飛舟 編輯:studa090420
摘要:高職教育具有很強的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要求培養出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僅靠教師「滿堂灌」,很難達到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本文介紹了在高職教學中採取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方法的一些嘗試。
關鍵詞: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即在學生學習的關鍵環節或遇到問題時不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而是予以點撥和誘導。啟發式有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其分析思維能力;討論式教學,是集思廣益,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相互間的討論得出正確結果。它能提高看問題的全面性,有說服力且印象深刻;研究式教學,是對問題不急於下結論,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去分析、鑽研、探究,對於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有好處。研究式學習甚至能發現現有知識的某些不完善、不準確,質疑其正確性,有利於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勇於創新、敢於質疑的品質。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其目的是培養與我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相適應,掌握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備本專業實際工作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工作在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顯然,高職教育具有很強的專業針對性和實用性,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而對於基礎理論知識則應以「必需、夠用」為度。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學生在校學習時間不宜過長,所以目前兩年制高職教育很受推崇。要在兩年中完成過去三、四年完成的任務,就必須在教學方式方法上有較大改革。近年來在「汽車構造」等課程的教學中,嘗試採用了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方法,摒棄了過去教師滿堂灌的教法,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節省了課時,教學形式豐富多樣,教和學互動相長,理論與實踐結合,學校與社會、
企業聯系緊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體做法是:
變「一言堂」為「群言堂」
要求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事先預習,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在課堂上重點解決。實際上,有些基礎好、預習認真的學生通過預習已基本掌握了所學內容。根據這種情況,有些內容可以請學生上講台根據自己的理解先講述,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急於肯定或否定,而是與其他學生一起認真傾聽學生的觀點和意見並不斷地提出問題,其他學生也可以提出不同見解。最後教師做
總結性講解,對新見解及正確觀點予以褒揚,對錯誤想法應委婉地予以評價並指出錯誤或失誤之處。在這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教師主要起到啟發、引導和定位的作用。這種教學過程熱烈生動,形成了濃厚的研討氣氛,學生大都能聯系實際提出問題、談出自己的看法,針對性很強,學生學習興趣高,所學知識印象深刻,而且可有效促進下一輪的預習質量,形成良性循環。
講述要通俗,舉例要生動,啟發引導要由淺入深
有些專業知識就事論事、照本宣科很難被學生所接受,但換種講法也許就容易多了。比如汽車化油器喉管處的流速和壓力,用流體力學的原理去解釋費時費力,而以河道寬窄變化引起水流變化這種人人都見過的現象為例來講解,巧妙利用了水流氣流相通的性質,使學生一下子就接受了;在講車輪外傾和前束的關系時,只需將粉筆在課桌上一滾,其大頭繞小頭旋轉的現象立刻就顯示了車輪外傾使左右輪分開的趨勢,前束的作用不言而喻;用人的體能與跑百米、舉重的關系來比喻汽車功率與車速、驅動力的關系;將地球簡圖巧妙地過渡成子午線輪胎的基本結構圖等等。這類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教學法花最少的時間和氣力,卻極有效地啟發了學生的聯想思維能力,降低了學習難度,收效明顯。
單元測驗、習題課、
輔導課、討論課相互結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許多個教學環節組成的,是不是每個環節都有獨立存在的必要性?能否二合一、三合一甚至n合一?我們做了大膽的嘗試,把單元測驗、習題課、輔導課及討論課結合起來進行。具體做法是,一次課(2節)先由教師根據本單元學習內容給出若干測試題,以考試的要求請學生書面作答。25分鍾後允許學生翻閱書本、資料。下節課的前半節允許學生交頭接耳相互討論,後半節課則允許向教師提問請求解答。這個過程,檢驗出了學生知識掌握的程度和應考能力,充分發揮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給他們充分的思考、查詢、研討的條件,有利於挖掘學習潛能。學生以不同的步驟,不同的方式、方法,最終獲得正確答案,增強了接受知識過程的刺激程度,學生印象深刻不易遺忘。既測出了水平差距,又完成了習題練習,還解決了疑難問題,最終得出了正確結果。這樣,一次課可以獲得以往多次課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習效率,很適合兩年制高職教育。
轉貼於 233網校論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
變簡單的答疑為師生間啟發、討論的方式
在學生提出疑問時教師不忙做答,而是反問學生:你認為應該是怎樣的,為什麼?讓學生先講出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哪怕是錯誤的。這樣學生在每次提問前必然會認真地思考,一些問題通過自身努力便得以解決,即使不能完全解決,也會形成一定的思路和方案,此時教師再予以點撥,則事半功倍。同樣,教師向學生提問時也不應滿足於答案正確,也應問一句為什麼,因為獲得一個正確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路徑。這樣有利於開啟學生思路、開展學術討論、激發學習興趣。我們在教學中很少問對不對、是不是、是什麼等判斷性、敘述性的問題,因為這類問題在思維上要求很低,不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更多的是問為什麼、有哪些辦法等述理性、擴散性問題,使學生能有盡可能多的想法、見解和思路。比如在講了配氣機構之後向學生提出問題:有哪些辦法可以判斷第一缸處於壓縮行程上止點?這一擴散性問題引起了學生們的熱烈討論,並得出了多個答案。學生在畢業前的等級工實踐考核中遇到了這個問題,考核所用發動機年久失修,用常規方法難以判斷。許多學生根據氣門推桿的運動
規律做出了准確判定,順利通過了該項考核。
把實驗室作為教學的主戰場
高職學院學生的強項應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汽車構造課是實踐性極強的。過去授課習慣於先在教室對著圖講,再去實驗室對照實物講,形成了一定的重復和浪費。現在嘗試除理論性較強的章節外,直接在實驗室上課。實物演示結合裝配圖投影,結構原理一目瞭然,現場討論氣氛積極熱烈,既省時省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致,對培養實踐技能效果非常好。
改革考試
考核方式,突出實踐環節
為突出職業教育特色,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實踐操作技能的重視,我們對「汽車構造」課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嘗試。由過去的理論考試為主結合實驗、實習成績,改變為現在的理論考試、實踐操作考試並舉結合實驗、實習成績,使實踐能力成為評定成績的主要依據,這與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更貼近。
畢業前進一步強化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結合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給學生提出相關課題,如實習企業在管理、技術、設備等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拿出解決方案;你認為教學過程還應有哪些教具、設備,拿出設計方案並製作等。這些課題非常實際,既啟發學生全面思考,又要有具體成果。完成過程中要收集資料、做大量的調查,師生間、校企間充分研究討論,確定最佳方案並予以實施,完成了走上社會前的重要一課。
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收效明顯。近幾年,我院畢業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明顯增強。他們不僅能很快適應工作崗位,而且對企業生產管理和技術進步常常能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轉貼於 233網校論文中心 http://www.studa.net
滿意請採納!謝謝
⑹ 如何有效地進行數學課堂討論
有效討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教學就是指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實質上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數學思維活動,學習數學家思維活動的成果,並發展數學思維,使學生的數學思維結構向數學家的思維結構轉化的過程。不僅展現了教師對解決問題的思路,而且使學生能夠在意義建構的過程中模仿和創新,使其思維品質得到提高。 有效討論有利於分層教學。面對學生知識水平參差不齊的現狀,搞「一刀切」, 顯然是不可取的,而且會加快兩極分化。要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全面進行素質教育,分層教學是至關重要的。討論的直面性對班上的各個層次都有所關注,有利於分層教學,任務導向更加明確,確保學生學習效率。有效討論對分層教學的效果是顯著的,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關注各個層次的學生的發展。真正做到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而且新課程標准中關於課堂討論有以下兩點要求: 1、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對數學問題的討論,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尊重與理解他人的見解;能從交流中獲益。 2、對不懂的地方或不同的觀點有提出疑問的意識,並願意對數學問題進行討論,發現錯誤能及時改正。 毋庸置疑,課堂討論在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凸現學生能力、彰顯學生個性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平時的課堂中,一些教師由於理解偏差、不當操作等,使課堂討論更多地浮於表面、流於形式,甚至出現了過多、過頻利用課堂討論的局面,用「滿堂論」代替了「滿堂灌」,不僅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課堂效率。 筆者對現在課堂中的學生討論有以下幾點疑惑: 1、學生知道討論什麼嗎?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教師在出示一問題後,不管問題簡單還是復雜,就馬上組織課堂討論,有的學生可能對要討論的問題還沒有弄明白,就開始亂說一氣,有的學生乾脆天南地北,高談闊論,產生游離於教學內容之外,不著邊際的「題外話」,偏離了討論的主題。到最後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討論了些什麼? 2、學生果真在參與討論嗎? 課堂討論的前提是獨立思考。任何課堂討論都是以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為先決條件的。學生沒有經過思考、體會和感悟,他們又能討論什麼呢?討論中有的學生只顧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沒有組織小組全體參與討論的責任感或意識,使討論的參與率降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很少有發表意見和提出問題的機會。有班幹部或尖子生的小組中,班幹部和尖子生甚至部分小組在討論時不以自己的理由去說服持有不同意見的同學,而產生爭執。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們只「作」不「合」、只「議」不「思」、只「說」不「聽」,學生大多「各自為政」。這樣的課堂討論,學生實質上沒有認真思考,更沒有思維撞擊的火花。 正是由於學生沒有自己的思想、見解和觀點,討論時要麼冷場,要麼東拉西扯,課堂討論形同虛設,往往成了空熱鬧、假正經。其實,學生只有自己先有了想法,才能和小組成員交流和討論的源泉。 3、教師參與討論指導了嗎? 一旦學生進入了課堂討論這一環節,很多教師確實像蝴蝶般地穿梭在每個小組之間,看似很忙,實際上大多在擺樣子,裝門面;有的教師不知所措地在講台邊等待;有的教師正在准備下一環節的教學,等等。此種情況下,教師並沒有真正參與和投入到課堂討論的過程中去,更沒有對學生的課堂討論進行指導和調控。這樣的課堂討論能收到實效嗎? 4、課堂討論多多益善嗎? 有的教師為了趕時髦,取悅於聽課教師,根本不考慮內容是否需要,一堂課總免不了幾次搬出課堂討論這一環節。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只有這樣才符合新課程理念。課堂討論成了上公開課必備的「行頭」,成了花瓶。筆者曾聆聽過一堂公開課,該任課教師前後共安排了5次課堂討論,而所討論的內容幾乎是清一色的識記層次的「是什麼」,這樣的課堂討論有必要嗎? 課堂討論的原則是因材施「論」。目前,許多教師不切實際,生搬硬套,導致課堂討論的形式化和表演化。許多教師把一些簡單易懂、不容置疑、無需討論的內容也列入課堂討論的范疇,使課堂討論「泛濫成災」,浪費了學生寶貴的時間,且影響了課堂紀律;也有的教師不切實際,將一些「玄而又玄」的內容讓學生討論,從而使學生覺得高不可攀,喪失信心,討論「無功而返」。 那麼怎麼來解決這些問題呢? 第一,討論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教師要明白學生討論要想達到一個什麼樣的程度。比如一個大的習題可以讓它分解,讓學生來討論其中的一個關鍵的問題。教師在設計課堂討論時,應精心安排,有所舍取,可要可不要的不安排;簡單易行,一目瞭然的不安排;高深莫測,令人望而生畏,無從下手的不安排。要抓住討論的契機,把討論放在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放在學生易混淆處;難度要適宜,要放在學生思維的敏感區,使學生經過課堂討論後都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第二,討論之前必須有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看起來好像在浪費了一點時間,實際上是值得的。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還為後面的討論節省了時間。因為問題,學生還沒有思路就去討論會浪費大量的時間,討論中你一句我一句還會干擾學生的思維。學習是學生內心的感受過程,學生解決一個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要經過較為復雜的思維過程才能完成,沒有充裕時間的獨立思考,充其量只能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有時還會產生「牛頭不對馬嘴」的觀點,課堂討論收效甚微。有鑒於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後,首先要給學生一個「緩沖」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進行深入的獨立思考,一旦學生經過了自己醞釀和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才能有話可說,有觀點可講,討論時才會深入,才會有心靈的交匯、思維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才會有新知識、新觀點的不斷涌現和迸發。 第三,就是教師要及時的觀察學生的討論情況,可以到下面去問一問,善於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於傾聽。這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後,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關鍵的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有經驗的也可以通過學生的情緒來做出判斷。及時的終止討論,避免浪費時間。課堂討論的關鍵是教師參與。課堂討論不是只有學生參與、教師旁觀,而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離開了教師的指導和調控,課堂討論將會變得雜亂無序,甚至盲目。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職責已從傳授學生知識,告訴學生「真理」,轉向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做好顧問和參謀,做一位參與課堂活動的「平等中的首席」。在課堂討論中,教師的重點是如何精心設計,從學生分析、目標設置、任務選擇、策略匹配、教學過程展開與評價等全方位、全過程把握。 課堂是一個動態的生成過程,學生隨時都會有新思想和新問題生成,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引導和解決,往往會阻礙課堂討論的順利開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介入並為其提供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獨到見解或創新思維,教師要及時給以鼓勵和表揚,以激發其繼續探討的興趣和熱情。 第四,要有學生代表發言,讓學生把他們那一組討論的成果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出來,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膽量,還會讓在討論中處於弱勢的學生再次得到題目的思路。 第五,要讓每一個學生形成書面文字,只有寫出來學生才算是真正的了解。
⑺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哪些值得討論的問題
新課程的實施更新了教師的教育觀念,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在課改實驗的課堂上呈現出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煥發了教學生命的活力。
2005年9月以來,通過學習《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本著「以問題為出發點,以解決問題為歸宿」的「自修—反思—實踐」的宗旨,由於一些老師對課程標准中教育理念的認識還存有一些模糊和偏差,出現了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和絕對化的做法。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以及對平時聽的課改觀摩研討課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行反思。反思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現提出與各位同行探討。
案例一
一、問題提出
一切數學好課都離不開多媒體課件嗎?
在一次教學能手競賽活動中,我曾聽過兩位老師執教同一內容的數學課—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一位老師設計多媒體課件,整堂課自始至終採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而另一位教師則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驗材料,然後,放手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推理與交流,使學生不斷經歷艱辛的自主探索學習過程,使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再發現」、「再創造」過程,最終學生發現了「三角形的面積等於底乘高的一半」。課後,經了解,發現前一班只有1/5的學生掌握此知識,而後一節課,只有極少數的學生還有些模糊。很明顯,同一內容的兩節課,沒有設計多媒體課件的這節課,教學效果更好。實踐證明,並不是所有的課都非要多媒體課件不可,也不是有了多媒體課件的課就一定是好課。
我還聽過這樣一節競賽課,多媒體課件的演示,把教學內容表現得豐富多彩、形象生動。突然,教師的操作出現失誤,多媒體課件無法正常運行了,頓時,學生鴉雀無聲,教師拋出求救的目光,專職計算機教師趕緊上前,幫忙擺弄,不一會兒,一切又恢復了正常,課仍然熱熱鬧鬧進行下去。
二、反思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基於這一理念,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越來越得到教師和學生的接受和重視。在數學教學中使用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多媒體課件,將多媒體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有機整合,確實有效提高了教學效益,這是不容置疑的。當前,有一些人把評價一堂教學課的優劣,以有無使用多媒體課件作為主要依據,那隻能是對現代教育技術含義的片面、膚淺的理解。好像離開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似乎成立一堂品味低的課。在時尚的背後,教師只是把自己的「滿堂灌」交給了電腦,而自己則是退到幕後,看似學生學得相當主動,其實一切都離不開教師的操縱。
三、設計策略
我們知道,現代教育技術在數學教學如果運用不當,不但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學生的發展。事實上,有一些數學課,整堂課,思路清晰,設計新穎,不浮不躁,沒有精美的多媒體課件,或者利用投影儀演示圖片,或者直接把實物帶進課堂演示,或者帶領學生一起動手做實驗,使傳統的教學手段、現代的教學思想、開放的教學設計相得益彰,其效果遠遠勝於「多媒體顯示」的做法。
實踐證明,現代教育技術不能代替教師,他只能在「輔助」的意義上扮演自己的角色,只有多媒體課件科學合理地運用,才能真正使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發揮應有的作用。
我們要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但千萬不能為之所困,更不能成為它們的奴隸,我們要增進課件的交互性,使課件能根據教學得需要隨意調度,同時要不斷提高自己駕馭現代化信息技術的能力,只有這樣,先進教學手段的優勢才能充分發揮,進而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
案例二
一、問題提出
一切數學知識都需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嗎?
我聽過一堂參賽課,課堂上,教師剛剛提出一個問題,便立即宣布小組討論。前排的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有的小組你一言我一語,每一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有的小組組長在唱「獨角戲」其餘學生當觀眾,不作任何補充;有的小組學習困難得學生把此當作玩耍的最好時機……,幾分鍾後,組長發言,「我怎麼怎麼看」,「我覺得應該如何如何」,「我的意見是……」。而教師則是若無其事,站在一旁,任憑學生如此熱熱鬧鬧「討論」下去。
二、反思
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於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徵,上述片斷種,整個合作交流的過程,表明上熱熱鬧鬧,但在熱熱鬧鬧的背後,更多的是放任、隨意和低效。仔細觀察,就可以發現,大多數學生的討論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學生關注的仍然是「我怎麼樣」而不是「我們小組怎麼樣」很明顯,這並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應該建立在學生個體需要的基礎上,只有學生經過獨立思考,有力交流的需要後,再展開合作學習,才是有價值的、由成效的。其次,「交流」應含有兩個層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傾聽別人的意見。
而上述片斷種的交流過程,只是一個表述的過程,缺少傾聽的過程,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三、設計策略
在教學中合作很重要,但我們不能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地強調小組合作,學生將會喪失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學習能力,缺少對求知事物的猜想,試探與驗證等心理發展過程。為使小組合作學習不流於形式,可做以下的嘗試。
1、確立合作目標,創設合作氛圍。
教師備課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確所要體現的新理念。將容易產生認知沖突,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個體探究無法完成的可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並不是要將所有的數學課都設計為小組合作學習課。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對教師而言,不僅僅是一種教學形式上的監督轉換,而是一種教育觀念上的深刻轉變。在某種程度上講,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而是一種學習理念的更新,它是將學生視為學習主體的體現。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大力營造小組合作學習的氣氛,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得到體驗,從而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
2、優化組合小組,讓學生學會交往。
優化組合學習小組,使小組合作學習的基礎。更具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及班機時機情況等進行綜合了解,然後搭配成若干學習小組,二並不是按前後排學生的簡單合作。小組成員要做好合理分工,確定組長,組長輪流擔任,每個小組成員編有號數,每一個成員都要有自己的任務,每一個成員都要有參與的機會,同時,注意關照配合小組內其他成員的活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間互動互啟,充分體現在合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合作。
3、強化指導,讓學生養成學習習慣。
小組合作學習時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被動聽、被動吸收向主動探索、合作互動方式轉變。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情景創設,激勵學生學習興趣。活動中,教師要走進雪山,參與其中,掌握情況,適時點撥,保證小組活動有效進行,同時要指導學生收集資料,讓學生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在互相信任中合作學習,學會傾聽他人的發言,以友好的方式對待爭議,分工合作。在合作中提高,從人養成良好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為小組合作學習取得成功的保證。
案例三
一、問題提出
一切數學知識都需學生探究得出嗎?
我有一次聽課,一位教師在教學「年、月、日」時,當學生認識了平年、閏年之後,教師問:「既然1990年不是閏年,那麼,你能探究一下這是為什麼嗎?」學生瞪大眼睛看著老師,不知所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不難看出,這個問題不切合學生實際,完全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下課後,我與這位教師交流,告訴他:就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學生是無法探究得出「年份是整百數時,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閏年」這一結論的。這個知識點需要學生探究得出嗎?
二、反思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新課程提出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學習方式,並沒有否定接受性的學習方式。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可以分為機械的接受性學習和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較多的知識。然而,本人在聽課中發現,一些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甚至極端地對任何學習都讓學生「探究」,而接受性學習卻在無意中被摒棄了。
三、設計策略
事實上,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都要講授一定的東西,比如知識、方法、習慣等。關鍵在於,這些東西的給以是強制性的「塞」,還是藝術性的「導」。
將這些知識點直接告訴學生,然後讓學生在課外查閱相關資料,來印證教師的結論。本人認為這樣處理是正確的。從這里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凡是學生難以理解的、無法探究的問題,就由教師直接傳授給學生。也就是說,該探究的就探究,該告訴的就告訴,不是一切數學知識都須由學生探究得出。
案例四
一、問題提出
一切數學教學都須始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嗎?
一次聽課,問一位學生:「今天這一節課數學課,上什麼內容?」他說:「上節可老師布置每一個學生都要向爸爸或媽媽拿5元錢去商店購買幾件同樣的東西,這節課要在班上匯報,我爸爸說,我的學慣用品都有了,沒有必要花錢再買了,也就沒給我錢。」聽著他的話,我完全可以看得出他的傷心和失望。詢問該教師如此做的用意何在,他說,這是因為課本上一道兩步計算應用題,離學生生活實際太遠,太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想用此方法便於創造出不同的而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另一道兩步計算的題。
二、反思
數學新課程提倡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強調數學教學與生活的聯系,謀求科學世界與現實世界的和諧統一,這是非常必要的。但我們不能因此而作表層的理解。一些教師為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而忽略了學生對未知數學的探究,這是與新課程理念相違背的。強調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並不等於學生要親歷、體驗、實踐一切。事實上,事事都要親歷、體驗、實踐,即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在我看來是間接經驗的東西,在別人、前人卻可能是直接經驗的東西。因此,數學教學應在充分尊重合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同時,還要使學生超越自身環境和經驗的局限,利用已知對未知數學進行探究和學習。
三、設計策略
我們知道,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數學課需要必要的「生活味」,需要讓孩子在生活場景中理解數學、應用數學,但生活化的情景應該是有選擇性的、應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和富有挑戰性的。在這節課里一方面,這位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精神使我感到欽佩;另一方面,也使我想到,他為了改編教材內容,強求學生購買學慣用品進行實踐、體驗,不僅增加了不必要的開支,還給一些學生帶來一些煩惱。我認為,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數學教學固然重要,但並不是一切數學教學都必須始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案例五
一、問題提出
廉價表揚、物質刺激就是激勵性評價嗎?
我在一些觀摩課中看到,一位學生回答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後,教師說:「講得真好,表揚他!」其餘學生馬上「啪、啪、啪啪啪」。另一個學生回答了同樣的問題,也得到了同樣的殊榮。一節課下來,「你真棒」、「你真聰明」「真不錯」「你真行」等等,表揚聲不斷,多達二十餘次。還有的教師認為,對學生笑一笑、點一點頭的鼓勵方式力度不大,效果不明顯,似乎只有一定的物質刺激,學生學習興趣才會變濃,於是,小花、小旗、筆、糖果、五角星……,只要學生回答,無論答得如何,總有物質回報。當然,還有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有的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回答少評價甚至不評價,學生對此答是「一臉的霧水」。更有甚者,嚴重干擾課堂教學,教師既不敢批評學生,也不維持紀律。
二、反思
關注人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課程提倡激勵性評價。課堂學習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是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和發展的手段,而不是教學的主要目的。
其實,過多外在的獎勵並不利於培養學生內在的事就的學習興趣。上述的片段中,教師用的贊賞實在是太多太濫,這樣的鼓勵已失去它應有的價值和意義。學生的喜悅會在此起彼伏的掌聲中漸漸退去,長期下去,也只能帶給他們更多的「迷失」。
三、設計策略
我並不反對表揚學生,也不反對給以學生適當的物質獎勵,更不提倡教師經常批評學生。只是認為過多的廉價的表揚會導致學生的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過分的模糊評價會導致學生的知識的缺陷和是非不分,大搞物質的刺激則會導致學生的急功近利和浮躁情緒。因此,學生的創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鼓勵,學生錯誤的回答,即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處給以鼓勵,不可損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觀的基礎上,堅持鼓勵為主的原則,才是富有魅力的有價值的評價。
以上幾個突出問題,值得大家思考,預防在教學中認識上和做法上極端化和片面性,以便促進新課程教學改革的健康發展。
⑻ 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分類討論
數學教學中如何滲透分類討論
1、同一性原則.分類應按同一標准進行,即每次分類不能同回時使答用幾個不同的分類根據.例如:有些同學把三角形分為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不等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這個分類就不正確了,因為這個分類同時使用了按邊和按角兩個分類標准. 事實上,等腰三角形可以是銳角三角形,也可以是直角三角形,還可以是鈍角三角形;而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可以是等腰三角形,也可以是不等腰三角形.這樣的劃分是混亂的. 2、相稱性原則.分類應當相稱,即劃分後子項外延的總和,應當與母項的外延相等. 3、互斥性原則.分類後的每個子項應當互不相容,即做到各子項相互排斥,也就是分類後不能有一些事物既屬於這個子項,又屬於另一個子項. 4、層次性原則.分類有一次分類和多次分類之分.一次分類是對被討論對象只分類一次;多次分類是把分類後所得的子項作為母項,再進行分類,直至滿足需要為止.有些對象的分類情況比較復雜,這時常採用「二分法」來分類,就是按對象有無某性質來進行分類.按「二分法」作分類,就是把討論對象的外延一直分為兩個互相矛盾的概念,一直分到不必再分為止.
⑼ 小學數學專題討論的題目有什麼
一、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研究
1、有效運用學生的學習起點實踐研究
研究內容:什麼是學生的學習起點,在數學教學中學習起點有哪些不同的類型研究,如何尋找與有效運用學生的學習起點研究.
2、關注數學習困難生的實踐研究
研究內容:對數學概念掌握、計算技能或或問題解決能力較弱的學習困難學生的個案研究,如何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研究,關於「兩極分化」現象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3、小學數學課前基礎調查的作業設計研究
4、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優化研究.
二、教學資源研究
1、數學課堂合理利用教學資源的研究.
研究內容:什麼是數學課堂中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教學資源有哪些不同類型?如何利用課堂教學中的錯誤資源?如何合理運用教材,如教材中的主題圖和練習題?如何對有困惑的教材進行創造性的重組並提出新的見解?如何發揮學具的作用?應用題與問題解決的關系研究
2、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與利用研究
三、教學設計研究
1、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一般策略與關鍵因素的研究
研究內容:問題解決教學的一般策略與關鍵因素
2、關於「算」、「用」結合教學策略的研究
研究內容:練習課的設計策略,練習題的開發與運用,關於應用題教學中數量關系教學的研究.
3、關於數學教學中動手實踐有效性的研究
4、關於數學欣賞課的研究
5、關於新課程背景下口算教學的研究
四、教學過程研究
1、學生數學學習心理體驗的研究
研究內容:如何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發展與價值?如何選擇有效的教學方式?
2、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研究內容:如何把握課堂教學的節奏?如何提高課堂反饋的實效性?關於課堂上學生獨立作業時間的研究,如何提高數學教師的課堂導入技能?投入和提高數學教師的課堂講解技能?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如何處理好策略多樣化與基本方法之間的關系,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預設與課堂調控的研究
(有些內容也可以單獨成為研究課題)
五、教學評價研究
1、小學數學命題改革的趨勢與策略研究
2、小學數學「解決問題」評價內容與方式的研究
3、學生視角中的「好」數學教師標準的調查與研究
4、學生視角中的「好」數學課標準的調查與研究
1、 數學教師所需要哪些更高層次的知識?
2、小學數學中若干數學背景知識的梳理.
3、提高數學教師解題能力的研究.
4、數學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的研究.
5、數學教師校本教研中的一些不足與對策研究.
6、數學教師校本教研的形式研究.
8、數學教師數學觀的調查與分析
9、如何在校本教研中增強教師的本體性知識?
10、課堂教學常規研究
⑽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分組討論
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進行分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旨在對現行的以知識為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傳授為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合作探索有機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學生主要以靜聽、靜觀、靜思的方式進行學習,處於被動地位,其活動形式主要是大腦機械記憶的活動。在這種方式下造成學生以個體學習為主,相互競爭,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缺乏群體的合作性,學習無興趣,無動力,不會學習,不會關心,不會交往,自我封閉等等,影響了學生全面、健康、主動地發展。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其模式的構建和實施直接影響著本門學科的教學效果。
教育者們對教學模式的研究越來越重視,各式各樣的教學模式層出不窮。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也是千姿百態。合作是人類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新時代的學生不但要有競爭的意識,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發展的意識。
現在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分組合作學習成為一種最時髦的課堂教學模式。的確小學數學合作學習給數學課堂帶來了新的氣息,也給數學課堂帶來了新的激情與活力,學生在這樣的課堂氣氛下,數學思維活躍了、開拓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意識加強了。
但這種小學數學分組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因為有時雖然看起來課堂上的學習氣氛非常的熱烈,其實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真正的參與到討論的話題中!在欣喜之餘,有時不得不對課堂上小組合作討論進行反思。課堂上只要是小組討論,學生個個嘴巴都在動,看似場面非常熱鬧,好像在合作討論,但仔細觀察,有的學生趁機還做其它的事,根本沒有耐心傾聽別人的發言,那如何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之中?
組建學習小組,是分組合作學習的前提,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在學生自願的基礎上進行。根據學生的知識、學習能力、興趣愛好、心理素質進行綜合評定,然後搭配若干異質學習小組,通常以4-6人為宜。小組成員要有具體明確的分工,在每一個階段每個人都有相對側重的一項職責,擔任一個具體的合作角色,如小組討論的組織人、記錄員、匯報員,一定時間後角色互換,使每個成員都能從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體驗、鍛煉和提高。
有時這種學習方式存在弊端,在數學學習中尤其突出。這種弊端就是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減弱,特別是哪些能力稍差的學生,在遇到獨立完成解決問題的時候,就不知道如何去理解題意,不知道怎樣去思維。
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的呢?因為小組進行合作交流學習的時候,大多數是那些思維敏捷,反應快的學生主導著交流的過程,能力稍差的學生只有啟發式的思維,這樣的狀況如果長期保持下去,那麼那些能力稍差的學生就養成了一種惰性,等著別人給他提示和啟發,或者乾脆等著別人說答案的過程,因此當他獨立解決問題的時候就不能獨立完成,往往是在別人或老師的提示或啟發下完成問題的解決,甚至有的家長說只要我把題再讀一遍,孩子就說我會了,難道他自己不會讀題嗎?其實這個讀的過程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提示,這也說明了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在下降!
作為一位老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在現實的教學中怎樣才能做到靈活的採用恰當的分組教學模式,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合理分組,增強凝聚力。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性別等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
其次,在開展教學之前在班裡制定學生合作守則。交流是在合作學習中的重要表現形式,通過交流可以展現自我。合作守則應由全班參與制定,教師適當進行指導,這樣既便於規則的執行,又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還有,要將實踐反饋回來的信息,及時運用於分組教學的調整。與此同時,還要有公平的考核制度。每周或沒兩周進行考試,內容就是一周所學內容,主要考察基礎知識。考察後評出優秀小組,給予鼓勵。
最後就是課後交流要充分,要引導學生進行課後的小組合作交流。小組學習不單純是課堂的表現形式,更是一種互助學習。充分的課後交流討論可以彌補部分組員由於課堂時間有限而對知識理解不透徹的缺陷。
分組合作學習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的重要學習形式,也是促進學生會學習,學會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們不斷探索,努力研究,使這種學習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新課標的頒布與實施,使得強調探究精神以及團隊合作精神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中一個重要的教學組織形式,在教學活動中佔有越來越大的比重,而小學教學中的分組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只要加以高效的利用,一定會改變以往那種忽視學生個性發展和認知規律以教師灌輸知識、講解知識的舊的課堂形式,為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提供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