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京劇鼓板捶兩頭一樣粗細嗎
你想要了解的京劇的這樣一個班吹它的亮度是不一般錯誤的,這是一個很不同的情況。
『貳』 京劇怎樣打鼓板
京劇唱腔抄有很多板式 所以在京襲劇鼓板的演奏上就相應的產生了許多鼓套子 每一種板式就有其相應的一套鼓套子 其結構就是有「鎖紅」點兒和「浪頭點兒」組成。我只能跟您說這么多 因為太具體 在這里也說不太明白。您可以到書店去購買劉越老師編寫的《京劇鼓套子》的書
『叄』 在北京哪裡能買到質量比較上乘的鼓板(京劇用)
新街口到護國寺那一條街,馬路兩邊都是樂器店,這條街賣這類音樂器材得有幾十年了,中式西式都有,常常見到有人坐門口拉二胡之類的。如果不遠可以去轉轉。
『肆』 京劇小嗓的發聲方法
要唱好小嗓(也叫假嗓子或陰嗓),需掌握用氣、發音、咬字、吐字技巧。
一、咬字、吐字的練習方法
1、字頭一出來,就要把音立住。發音時嘴型要張圓,上齶與軟齶同時上抬,下齶不用力(由側面看去是上齶往前,下齶略往後縮的姿勢),舌頭放鬆不要堵住咽門,聲音呈弧形的曲線。
2、咬字、吐字,嘴的動作要快、要玲瓏、敏捷;嘴不可張得過大,口形要美。
3、養成在一開始唱任何一句或一字時輕輕呼氣的習慣,使聲音由輕到重,有鍛煉橫膈膜呼吸的效果;另一方面,聲音由輕到重,不傷嗓子,使它經累持久。
二、呼吸
呼吸其實就是用「氣」,即所謂丹田之氣,實際指的是「用橫膈膜來控制呼吸的方法」。呼吸進行時要慢而且長,呼吸能夠運轉自如,用最少的氣來發音,在鍛煉中提高肺活量,唱起來顯得氣長。用橫膈膜呼吸,丹田發力,氣息會源源不斷的往上輸送,這樣就能很自如的控制呼吸。
三、共鳴位量
共鳴可產生充分的泛音,作用是擴大和美化聲音。其唱時「使喉頭穩定,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齶,將聲音送入頭腔」。最好的振動位置是在上齶和咽腔處,發出來的聲音鬆脆、圓潤。這個位置找到了以後,就會使自己整個上頭腔和鼻咽腔都同時振動著的感覺。但需注意,唯一不能同時振動的地方就是喉頭。
以上三種技巧是相輔相成,並且有它們的統一性的。用氣不對就會影響到肌肉緊張,也會影響到嘴型。嘴型不對,韻母必定要改變。反過來如果嘴型不對,或者韻母找不到它應有的部位,也說明了肌肉的控制或者用氣存在問題。
(4)京劇鼓板教學擴展閱讀:
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非自然的嗓音,發音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京劇中青衣﹑花旦﹑小生等角色常用之。
其發聲方法講究音色明亮,共鳴腔調節較小,聲波在硬齶及口腔上部振動較多,聲音靠前,聲音顫動幅度較小,吸呼部位較深,講究氣沉丹田,排氣量相對較小。一般地說小嗓是比大嗓(習慣上叫本嗓,就是「陽嗓」)來得窄,但只要掌握用氣、發音、咬字、吐字的技巧,也可以唱得又寬又亮,又脆又甜,能高能低而又柔美光潤。
『伍』 學習京劇有什麼意義
意義:
1、利於提高文化、心理、思想的綜合素質的提高。
2、利於弘揚京劇藝術版,推動京劇的傳播。權
3、鍛煉形體、培養自身氣質。
4、樹立自信、增強表現力。
京劇的唱腔屬板式變化體,以二簧、西皮為主要聲腔。京劇伴奏分文場和武場兩大類,文場以胡琴為主奏樂器,武場以鼓板為主。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
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凈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
(5)京劇鼓板教學擴展閱讀:
1927年,北京《順天時報》舉辦京劇旦角名伶評選。讀者投票選舉結果:梅蘭芳以演《太真外傳》,尚小雲以演《摩登伽女》,程硯秋以演《紅拂傳》,荀慧生以演《丹青引》,榮獲「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脫穎而出,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志。他們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形成了梅蘭芳的端莊典雅,
尚小雲的俏麗剛健,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嬌昵柔媚「四大流派」,開創了京劇舞台上以旦為主的格局。
『陸』 你京劇怎麼個教法
京劇發聲有以下方法
⑴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凈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小生演唱用假嗓,但念白則用真假嗓結合。
⑵假嗓亦名小嗓、二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系與真嗓、大嗓、本嗓相對而言。用假嗓發出的聲音稱假聲。發聲時,與真嗓相比喉孔縮小,部位抬高,氣流變細。假嗓發音的音調較真嗓為高。京劇的旦角、小生的演唱均用假嗓,但二者聲音的剛柔力度有所不同。
⑶左嗓,京劇聲樂名詞。主要指男聲中一種不正常的嗓音,能高而不能低,另外聲音剛而扁,圓潤不足,有些專唱高調門的老生或武生,即以此嗓演唱。老生嗓音有純粹左嗓,亦有本嗓而略帶左者。另外,左嗓有時亦用作另一解釋,指嗓音與伴奏樂器不合,即一般所謂的不搭調。
⑷吊嗓亦作調嗓。京劇演員的練唱方法,也是演員唱功鍛煉的步驟之一。演員每天除喊嗓、念白外,還須用胡琴(或加鼓板等)伴奏,大聲練唱戲中的唱段。有的先用一般調門,然後適當升高。吊嗓的作用:1。通過大聲練唱,使聲音符合在舞台上演唱的要求,由於不間斷的鍛煉,可使嗓音日益嘹亮圓潤,氣力充沛,口齒清晰有力,並保持耐久能力。2。熟悉伴奏,全面了解唱腔和伴奏的關系,共同掌握尺寸,解明曲意,表達曲情,使演唱與伴奏的配合達到水乳交融,進而達成藝術上的相互默契,協調整個唱段的表演風格。
⑸喊嗓,京劇演員練聲方法,通過喊嗓可以鍛煉各個發聲部位,正確地發出各個韻母的本音。喊嗓時間一般在清晨,於空曠地區,大聲喊出「唔」、「伊」、「啊」等單母音,由低而高,由高而低,反復進行。待聲音舒放後,再以唱段進行練習。
⑹丹田音,又名響堂,京劇聲樂名詞。演員歌唱時肺部蓄足氣,小腹用力,氣似從丹田(人身肚臍下約三寸處謂之丹田)發出聲。一般傳統演唱戲曲練聲方法,也認為丹田音最能響堂(即聲音送得遠,聽得清)。
⑺雲遮月,京劇聲樂名詞。這是對老生的圓潤而較含蓄的嗓音的一種比喻。這種嗓音,開始聽來似覺干澀,以後愈唱愈覺嘹亮動聽,使人感到韻味醇厚,潛力無窮,是長期鍛煉而形成的一種優美音質。譚鑫培、余叔岩的嗓音都屬於這一類型。
⑻塌中,京劇聲樂名詞。演員在中老年時期,由於生理關系,發生失音現象,完全不能歌唱,叫做塌中。有的演員愛護嗓子,到老仍保持母音不變。用假嗓歌唱的演員,老來塌中的較多。
⑼腦後音,京劇發聲的一種。又名背工音。一般發音,氣從丹田而出,經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來。腦後音雖然同樣氣從丹田,但發音時,喉腔稍加壓縮,打開後咽壁,提高軟顎,將聲音送入頭腔,與鼻音相聚,使聲音迂迴在腦後,通過頭腔共鳴,發出一種含蓄渾厚的音調。腦後音發音蒼勁有力,能達遠聞,而近聽又不覺其尖厲。老生和凈角唱腔中,凡遇閉口音(如「一七轍」)的高音,多用此種唱法。旦角唱腔用腦後音者較少,程(硯秋)派唱腔有時用之。
⑽荒腔,亦作黃腔、黃調或涼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不準,習慣上專指略低於調門的變音。大部分都是由於演員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如聲帶變異、耳音不準等。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⑾冒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略高於規定的調門。大部分是由於先天生理條件所造成。有的是由於生理條件(如聲帶)臨時發生故障;有時也由於練聲不得法所致。
⑿走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不符合規定的節拍。京劇唱腔中有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流水板等各種不同的板槽,行腔時如背離板眼的規定,失去節拍的分寸,即謂走板。
⒀不搭調,京劇聲樂名詞。指演員唱曲音調或高或低,不合於規定的調門。習稱跑調。
⒁氣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演員唱曲時吸氣的方法。京劇各種唱腔長短不一,節奏快慢各異,演員須掌握准確吸氣方法,才能唱得從容不迫,優美動聽。氣口包括換氣、偷氣兩種。換氣指唱腔間歇中的吸氣,偷氣是在樂句若斷若續中吸氣而不使聽者覺察。
⒂換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演唱時凡遇長腔或拔高處,必先吸氣,作好充分准備。換氣不是停腔再唱或明顯稍頓再接唱,而是在行腔吞吐字音的瞬間,乘便呼吸,蓄氣待換。唱腔中在何處換氣,因人而異,一般稱為氣口。
⒃偷氣,京劇演唱方法之一。指換氣時不著痕跡,在觀眾不覺察時偷換。如《捉放曹》中陳宮所唱「馬行在夾道內我難以回馬」,唱完前六字及「內」字長腔,利用「我」這一襯字向內「偷」吸一口氣,以便唱足下面「難以回馬」的腔,即謂之偷氣。
⒄嘎調,在京劇唱腔中,凡是用突出拔高的音唱某一字時,習稱嘎調。如《四郎探母》中楊延輝唱「站立宮門叫小番」一句中的「番」字,《定軍山》中黃忠唱「掃明天午時三刻成功勞」一句中的「天」字等,均稱嘎調。
『柒』 京劇的道具、樂器小知識
京劇樂隊是由打抄擊樂器和管弦樂器組成的。打擊樂器稱武場,管弦樂器稱文場。京劇樂隊總稱場面,或文武場。
文場一般是重唱工的文戲,以管弦樂伴奏為主(當然也少不了打擊樂)。樂器主要有京胡(胡琴)、京二胡、月琴、弦子(小三弦)、笛、笙、嗩吶、海笛子(即小喇叭)及雲鑼等。
打擊樂器雖然只能奏出一個有固定高低的音,但音響強烈,節奏感鮮明,一般重武打的武戲,以打擊樂伴奏為主,因此傳統習慣稱打擊樂為武場。武場的基本樂器包括:鼓板(鼓板實為檀板、單皮鼓兩件樂器,因由一人掌握,故合稱為鼓板)、大鑼、鐃鈸、小鑼四件樂器。鼓板在京劇樂隊中是起指揮作用的樂器。
『捌』 京劇鑼鼓中常用的樂器有
京劇鑼鼓中常用的樂器有:大鑼、小鑼、鈸、鼓板。
京劇鑼鼓基本上由四種樂器組合而成:大鑼、小鑼、鈸、鼓板。依照特殊的需要,有時並加用堂鼓、小鈸,用以表現特定的情景、氣氛和戲劇情緒。
鑼鼓的組合運用,大體分為3類:第1類由大鑼、小鑼、鈸、鼓板組成,以大鑼為主體;第2類由小鑼、鼓板組成,以小鑼為主體;第3類由鈸、小鑼、鼓板組成,以鈸為主體。以上,第1、第2類組合所演奏的各種「點子」是常用的;
第3類只是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這幾類由於樂器配置不同,其音響效果、情緒表現也就不同。同一種點子,可以分別用3種組合形式奏出,雖然節奏一樣,名稱相同,但由於其中主要樂器的不同,音色、音量、力度等的變化,所表現的情調和渲染的情緒也因之迥異。
(8)京劇鼓板教學擴展閱讀:
以京劇鑼鼓而論,基本上有下列類型:
1、沖頭類型
這種節奏型的特點,是大鑼與鐃鈸的音響在強弱拍位置上交替出現。如將大鑼音響以 k表示,鐃鈸音響以C表示,則為‖:kc:‖這一節奏音型的任意反復。這種節奏類型,在京劇鑼鼓中運用得頗為廣泛,是其他許多鑼鼓點子的結構基礎。
2、長錘類型
這種節奏型的特點,是大鑼與小鑼的音響,分別出現在強拍與次強拍上,而鐃鈸的音響則出現於兩個弱拍上。如以 t表示小鑼音響,則這種節奏型為‖ :kc te:‖的任意反復。這種節奏型也可以靈活變化,可以是四拍子形式,也可以是二拍子乃至散板的形式。
3、閃錘類型
這種節奏型的特點,是它具有六拍子的效果,大鑼與鐃鈸音響分別出現於強拍與次強拍,而小鑼兩次出現於弱拍,形成‖:kt ct:‖這種節奏音型的任意反復。不過由於傳統戲曲很少用六拍子或三拍子,因此在實際演奏時,這種節奏音型仍用二拍子處理。
4、紐絲類型
這種節奏型的特點,是在小鑼聲部的切分節奏,成‖:kt ctt:‖這種節奏音型的任意反復,具有很特殊的音響效果。以上節奏類型,為京劇鑼鼓所常用。各種鑼鼓點均以這幾種節奏型為基礎,復雜的鑼鼓點則往往是多種節奏型的組合。
『玖』 京劇打擊樂器鼓鑼鈸的象聲詞
1、鼓——咚(形容重物落下或擊鼓的聲音)
在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的器具。在狩獵征戰活動中,鼓都被廣泛地應用。鼓作為樂器是從周代開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領。
古文獻所謂「鼓琴瑟」,就是琴瑟開彈之前,先有鼓聲作為引導。鼓的文化內涵博大而精深,雄壯的鼓聲緊緊伴隨著人類,遠古的蠻荒一步步走向文明。
2、鑼——鐺(形容撞擊金屬器物的聲音)
從古至今,鑼鼓樂 無論是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是作為一種音樂類別,它始終伴隨著中國各族人民的生活與思想感情不斷繁衍、傳承和發展,成為人 民大眾喜聞樂奏的藝術品種而深深紮根於民間音樂沃土之中,並始終發揮著它那無可替代的社會精神效應。
3、鈸——鏘(形容撞擊金屬器物的聲音)
鈸源於西亞,流行於北魏。明清後成為戲曲的重要伴奏樂器。 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叫做「鑔」。是常見的打擊樂器。歷史久遠,表現力強。不僅在民族音樂、地方戲劇、吹打樂和鑼鼓樂中使用,還廣泛用於各族的民間歌舞和文娛、宣傳活動中。
(9)京劇鼓板教學擴展閱讀
京劇打擊樂是京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樂隊中起主導作用。京劇打擊樂之首是鼓板,鼓板的演奏者是京劇樂隊的指揮。在京劇這種綜合藝術的形式中,無論唱、念、做、打,都離不開鑼鼓的開導、配合和烘托。
演出中打擊樂以節奏音響的變化帶動全局,貫穿全劇,用以配合表演、歌唱的節奏韻律,渲染劇情,製造舞台氣氛,推動劇情的發展,使整個舞台節奏和風格統一。
京劇打擊樂多年來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演奏方法。其鑼鼓組合種類繁多、樣式復雜、內容豐富,但我們仔細剖析之後便不難看出,這么多的鑼鼓點子卻是由幾種簡單的節奏型為基礎發展變化而成的。
『拾』 京劇鑼鼓中常用的樂器有
京劇打擊樂的樂器很多,但主要幾件基本樂器:鼓板(單皮鼓、檀板)、大鑼、小回鑼、鐃答鈸,其中鼓板是樂隊的指揮樂器。除了這幾種基本樂器外,其他打擊樂器都是根據劇情的需要臨時加入。如武打時加入大小堂鼓,反面人物出場多用低音鑼、低音鼓或大篩鑼。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