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泰戈爾的紙船分析
這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親愛的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顛簸中駛向陌生的國度。此去遠涉重洋,相去萬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親懷中?盡管船外是美麗壯觀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獨、惆悵的詩人,無心欣賞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熱淚,在專心、執著地疊著一隻只紙船,然後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盡管風高浪急,紙船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疊著,希望總會有一隻能飄流到日夜想念的母親身邊。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這首詩卻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戀念的中介物——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詩歌第一、二節便寫疊紙船、拋紙船:「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表明詩人並非這一次的出門遠行才有此舉動,而是對母親的思念與深情由來已久;「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表明所疊紙船的數量之多,也表明對母親的思念之深;詩人把紙船「從舟上拋下在海里」後,「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寫出了精心疊成的紙船拋入大海後瞬間令人心碎的結果,它暗示讀者,紙船漂過大海到母親身邊實際上不可能,給人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但詩人仍「不灰心的每天疊著,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親那兒!俗話說「精誠所致,金石為開」,詩人的願望能夠實現嗎?其實,這一問題已經並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這是詩人寄託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這樣,詩人才能排解心頭的憂傷,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第三節詩,詩人思念至極,展開想像:「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的無端入夢。」紙船漂不到母親的身邊,就進入母親的夢中吧!「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點明題旨,感情達到最強烈的狀態,令人悵然不已。這是全詩最為精彩的一筆。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
1.為什麼含淚,為什麼悲哀?
一個人如果有初次離開母親遠走他鄉的感情體驗,就能深切地理解這首小詩的感情。一直在母親身邊,習以為常,感受鈍化了。一旦遠走,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媽媽的滋味,最是難受。有這樣的體驗,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淚。
2.借紙船來抒情有什麼好處?
詩歌抒情總要藉助某種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紙船又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
作者簡介:
泰戈爾(1861—1941),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生於地主家庭。曾留學英國。1921年在桑蒂尼蓋登創辦國際大學。用孟加拉文寫作,一生創作豐富。早期作品有詩集《暮歌》《晨歌》和劇本《修道士》《國王和王後》等。1903年起陸續發表長篇小說《小沙子》《沉船》《戈拉》,劇本《摩吉多塔拉》《郵局》《紅夾竹桃》,詩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和許多中、短篇小說。對英國殖民統治下的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婦女的痛苦處境表示同情,譴責封建主義和種姓制度,描寫帝國主義者和官僚的專橫,同時也反映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與正統的印度教的抵觸。詩歌格調清新,具有民族風格,但帶有神秘色彩和感傷情調。還擅長作曲和繪畫。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他的創作對印度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選自《辭海》,1999年修訂版)
㈡ 泰戈爾的《紙船》賞析
一、賞析
《紙船》是《新月集》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這首詩充滿童稚的想像,細膩的刻畫了孩子天真可愛富於幻想的性格和心理。為了突出想像的事物,突出富有兒童特點的種種動人情態和奇思妙想,詩人注意運用限制、修飾性詞語。
比如,紙船是「用大黑字寫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紙船;花是「黎明開的」;籃子是「滿載著夢的」,夜裡,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
這些詞或短語不僅使我的奇思妙想明確突出,而且形象、具體,使童趣更濃。
(2)泰戈爾紙船教案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泰戈爾認為,愛創造了世界,世界的本質就是愛;而母愛、孩童之愛則是人類最真誠最純朴的情感;這種感情灌注在每個人平常的生活之中,過分的熟悉常常讓它不被關注和察覺,甚至是麻木而幾近忘卻。而「陌生化」理論總是從全新的視角觀察問題,不斷更新著文學世界的感知方式,究其實質,陌生化理論就是要破除日常經驗的遮蔽性和欺騙性,是要破除思維方式的機械性和習慣性。
《新月集》中,詩人時而化身天真可愛的孩子,時而變成溫存和善的媽媽,通過兒童新奇活潑的想像和母親真純憐愛的話語,把這種愛化作美麗的具體形象,產生了一種掠人心魄的魅力。
在詩集中,詩人對神的愛體現在對自然與人最崇高的神性的愛上。在泰戈爾心中,神、真理、無限是同義語。人和自然是有限的,有限與無限必須統一融合,世界才會充滿愛,呈現出歡樂與和諧。也就是說,在和諧統一的世界裡,有限顯現無限,無限存在於有限之中。
泰戈爾心中的神,不像西方的上帝那樣虛無,那樣的高高在上,難以企求,它存在於大自然和人中,是切實可感的「無限」。「從無限流向有限的泉水——就是「真」,就是「善」,也就是說,有限以真、善、美顯示無限的神的存在。
如果說泰戈爾歌頌的孩子對母親的愛,象清沏的小溪,在陽光的折射下,產生活撥的美、晶瑩的美;那麼,泰戈爾描寫的孩子對大自然的愛,就如月夜下的竹笛,所產生的美感是那般輕幽、純凈。泰戈爾認為,宇宙最根本的原則是和諧與協調,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相互依存,和諧一致的。在他看來,人與自然的關系就象孩子與母親的關系一樣,人只有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才能找到「無盡際的幸福之海的岸的道路」。
而孩子對自然純真的愛,就代表了人類「投入自然的懷抱」的心願。《新月集》以火熱的激情,欣喜的筆調,描繪丁一幅幅明麗而又優美,熱烈而又淡雅的圖畫——兒童與自然渾然一體的詩的世界。它把我們帶回到坐在泥土裡,以枯枝斷梗為床的時代,使我們在心裡重溫著在海灘上以貝殼為餐具,以落葉為舟,以綠草上的露滴為珠子的兒童的夢。
藝術特色
泰戈爾在《新月集》中採用了三重的敘述視角:孩子,母親,詩人。
每一首小詩都是一個純粹視角,或者為母親,或者是孩子,又或者是詩人自己的俯觀的全知視角;純粹視角下的詩歌主人公身份的單一性,排除了作為社會人的個體身份角色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進而產生詩歌語言在情節敘述和情感表達上的單純新奇,不包含世俗社會的功利思慮和多重社會化後人們認知事物的套版化思維的因索;它更多體現的是詩人的情緒感覺,而非人們慣常的理性認知。
《新月集》37首中有20首是以孩子的口吻寫出的,屬於純粹的兒童視角,12首是以母親的愛語的形式顯現的,同樣表達的是孩子的行動和心理。
另有5首則是以超脫出母親與孩子之外的詩人的身份寫來的,或俯觀人世母親與孩子的天倫之愛,或仿若長大的孩子在回憶著美好童年;這後兩者可視為兒童視角的異化。這種獨特的美學視角營造了詩集的奇幻陌生的氛圍。
泰戈爾「以我觀物」,以愛觀物的生存態度使詩集《新月集》中的自然景觀帶上了詩人強烈的主觀色彩。
在詩句中,人們看不到孟加拉毒烈的太陽,乾燥的土地,看到的都是蔥綠的樹木、潔白的蘆葦、閑游的鴨子等詩意化的美幀景觀。杜甫曾用「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來說明當人們以情感觀照自然時,自然就會隨心成形。
詩人以細膩的筆觸勾畫出了一幅恬靜、悠閑的工筆畫,表達了詩人對和諧生活的無限嚮往。
即使是充滿罪惡的夜晚,在詩人的筆下也會充滿著詩意。黑夜籠罩的樹林里,「螢火蟲閃閃地耗費它們的光明」,「鴿子在它們住的地方咕咕地叫著,仙女的腳環在繁星滿天的靜夜裡叮擋地響著」(《偷睡眠者》)。詩人的心充滿著對萬物的愛,所以在黑暗的夜裡,他的目光所及是閃閃的螢火蟲,滿天的繁星;耳朵捕捉到的是和平鴿的低唱和仙女腳環悅耳的叮當聲。
詩句中無一字提及愛,但在這美妙的景觀中無不洋溢出詩人對大自然的愛。
從藝術表現來說,《新月集》意境輕盈、優美,語言雋水、淺近,節奏鮮明,富於音樂性,其總體形式又是新穎活潑的散文式,讀來給人以清新、愉悅之感。此外,全集的37首小詩,構思都十分精巧。它們幾乎都含有哲理,又充分表現了童心母愛、自然美。但三者並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寓理於情,寄情於景:理、情、景達到了緊密和諧的統一。
㈢ 泰戈爾的紙船
24 詩兩首
課文研討
金色花
一、整體把握
這一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麼一種親昵,那麼一種親熱。為什麼孩子那麼快樂,那麼天真,那麼活潑,那麼可愛?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麼回報母愛?他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麼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聖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徵孩子回報母愛的心願。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看孩子為媽媽做了什麼,就可以理解他的心願。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誇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
3.為什麼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上文說,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裡呀?」可以想見,不見了孩子,媽媽多麼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紙船寄母親
一、整體感知
這是遠離家鄉的遊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親愛的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顛簸中駛向陌生的國度。此去遠涉重洋,相去萬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親懷中?盡管船外是美麗壯觀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獨、惆悵的詩人,無心欣賞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熱淚,在專心、執著地疊著一隻只紙船,然後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盡管風高浪急,紙船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疊著,希望總會有一隻能飄流到日夜想念的母親身邊。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這首詩卻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戀念的中介物——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詩歌第一、二節便寫疊紙船、拋紙船:「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表明詩人並非這一次的出門遠行才有此舉動,而是對母親的思念與深情由來已久;「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表明所疊紙船的數量之多,也表明對母親的思念之深;詩人把紙船「從舟上拋下在海里」後,「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寫出了精心疊成的紙船拋入大海後瞬間令人心碎的結果,它暗示讀者,紙船漂過大海到母親身邊實際上不可能,給人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但詩人仍「不灰心的每天疊著,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親那兒!俗話說「精誠所致,金石為開」,詩人的願望能夠實現嗎?其實,這一問題已經並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這是詩人寄託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這樣,詩人才能排解心頭的憂傷,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第三節詩,詩人思念至極,展開想像:「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的無端入夢。」紙船漂不到母親的身邊,就進入母親的夢中吧!「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點明題旨,感情達到最強烈的狀態,令人悵然不已。這是全詩最為精彩的一筆。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
二、問題研究
1.為什麼含淚,為什麼悲哀?
一個人如果有初次離開母親遠走他鄉的感情體驗,就能深切地理解這首小詩的感情。一直在母親身邊,習以為常,感受鈍化了。一旦遠走,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媽媽的滋味,最是難受。有這樣的體驗,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淚。
2.借紙船來抒情有什麼好處?
詩歌抒情總要藉助某種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紙船又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
練習說明
一 熟讀這兩首詩,直到能背誦下來。然後進行朗誦比賽,評出優勝者。
朗讀要反復細致地加以指導,例如「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這樣的對話要朗讀得好並不容易,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像教唱歌曲一樣的教。
二 體會下列詩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1.「你到哪裡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2.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
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本題就兩首詩中比較含蓄的詩句要求學生體會思想感情。指導解題,應該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形象與意境、情感與意義。
1.媽媽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著急擔憂,一見孩子,又驚又喜,嗔怪孩子不說一聲就走了,叫媽媽急死了。
「我」呢,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才好呢。
2.這幾句詩表達女兒對母親深情的愛,表達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喚母親,但願母親想到女兒離家後的心情。
三△這兩首詩都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要讓學生明確此次練筆的要求,必須藉助形象來抒情。藉助什麼形象才好呢?這要注意揣摩兩首詩中的想像。泰戈爾想像「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冰心想像紙船飄洋過海送深情,都想像通過一種辦法來表達對母親的愛。我們也可以想像另一種辦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
四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
可以先看「文學名著導讀」,再找書來看。
教學建議
一、引導學生自讀《金色花》,抓住孩子小小的心願
啟發思考的問題可以設計為:
——為什麼「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嗎?為了跟媽媽捉迷藏嗎?為了實現自己小小的心願,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嗎?
——「看著你工作」「你會嗅到這花香」「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都是為了什麼?
二、引導學生自讀《金色花》,著重研討篇末含蓄的詩句
可以討論:媽媽為什麼反而責怪孩子?還罵「你這壞孩子」?是什麼口吻?孩子為什麼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三、引導學生自讀《紙船》,著重探究「淚」與「悲哀」
母親至愛女兒,女兒至愛母親,容易理解,「淚」與「悲哀」則是難點,探究明白了,可以理解思念之情,思念之苦。由此可以悟到,詩人為什麼異想天開,要放紙船在太平洋,「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四、教學設計
(一)識字與寫字
匿(nì)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二)《金色花》
1.朗讀。
2.談整體感受。
3.內容研討。
(1)作者為什麼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為什麼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什麼向媽媽保密?
(3)媽媽見到孩子,為什麼說「你這壞孩子」?這是什麼口吻?
4.再朗讀。
(三)《紙船》
1.朗讀。
2.談整體感受。
3.內容研討。
(1)疊紙船為什麼含著淚?為什麼除了愛還有悲哀?
(2)為什麼借紙船來抒情?
(四)朗誦比賽
(五)作業
「研討與練習」(二)、(三)選做。
有關資料
一、作者介紹
泰戈爾(1861—1941),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生於地主家庭。曾留學英國。1921年在桑蒂尼蓋登創辦國際大學。用孟加拉文寫作,一生創作豐富。早期作品有詩集《暮歌》《晨歌》和劇本《修道士》《國王和王後》等。1903年起陸續發表長篇小說《小沙子》《沉船》《戈拉》,劇本《摩吉多塔拉》《郵局》《紅夾竹桃》,詩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和許多中、短篇小說。對英國殖民統治下的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婦女的痛苦處境表示同情,譴責封建主義和種姓制度,描寫帝國主義者和官僚的專橫,同時也反映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與正統的印度教的抵觸。詩歌格調清新,具有民族風格,但帶有神秘色彩和感傷情調。還擅長作曲和繪畫。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他的創作對印度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選自《辭海》,1999年修訂版)
二、1923年前的冰心(李存光)
冰心(1900—1999),現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原籍福建長樂,1900年10月5日生於福州。
冰心的父親是一個思想開明的海軍軍官。童年,她在山東煙台度過了七八年山陬海隅的生活。大海給冰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早期作品,常常親切地寫到大海。幼年的冰心廣泛閱讀了中國古典小說和漢譯外國作品,七八歲時還動手試寫過白話和文言小說。1911年,全家南歸福州;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師范預科。1913年,隨家到北京,翌年秋進入教會學校貝滿女子中學。在這里學到了一些新知識,「同時因著基督教義的影響,潛隱地形成了我自己的『愛』的哲學」(《〈冰心全集〉自序》)。1918年,冰心抱著學醫的目的考入協和女子大學(次年該校並入燕京大學)預科;後來改變初衷,轉學文學,1923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文科。
冰心屬於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出的第一批現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為文學研究會的重要成員。
五四運動的浪潮,把冰心卷出了狹小的家庭和教會學校的門檻,她參加罷課、遊行、開會和街頭宣傳等活動,熱心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志,並發表了一些宣傳性的文章。在新思潮的激盪下,1919年9月以「冰心」的筆名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小說用對比手法描繪兩個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提示了為著事業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此後,她又發表了《斯人獨憔悴》《去國》《庄鴻的姊姊》等揭示社會、家庭、婦女等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這些小說,表現了冰心對封建勢力和社會現狀的不滿,但作品的主人公大多顯得軟弱、憔悴。眼前的問題寫完了,冰心又抓住活躍在回憶中的事物,寫出了《魚兒》《一個不重要的兵丁》等描寫下級官兵生活的小說。五四高潮以後,冰心「退縮逃避到狹仄的家庭圈子裡,去描寫歌頌那些在階級社會里不可能實行的『人類之愛』」(《〈冰心小說散文選集〉自序》)。《超人》《悟》等,便是以「愛」的哲學認識生活的作品。
與此同時,她寫作散文。1921年發表的《笑》,委婉地抒寫了洋溢在心中的對於生活的愛,被認為是新文學運動初期一篇具有典範意義的「美文」。1922年,發表《往事》。這組散文敘寫了童年時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從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將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時用三言兩語記錄下來。後來在《晨報》的「新文藝」欄發表,並結集為《繁星》和《春水》於1923年先後出版。這300餘首無標題的格言式自由體小詩,以自然和諧的音調,抒寫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頌母愛、人類之愛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筆清麗,意蘊雋永,顯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在五四新詩壇上別具一格,很有影響。1923年秋,冰心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研究院學習英國文學。
(李存光文,《中國大網路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三、《金色花》的兩重解讀(劉真福)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發想像—— 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各種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我」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次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我」天真稚氣,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到哪裡去了」,他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而善意的「說謊」。細味之,「我」的奇特行為深藏著對母親的依戀:散發出香氣是對母親暗中表示依戀;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是替母親遮陽,也是暗中對母親表示依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作品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濃濃的意趣。
品讀至此,我們已經領略了該詩的豐富、有趣的詩味。然而,泰戈爾創設詩意若僅限於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爾了;泰戈爾高於普通詩人之處,正在於他能在普通詩人的感覺和思路止步的地方還向前、向深處更進一步,進入妙悟的境地,進入「入神」的境界。「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嚴羽《滄浪詩話》)。如果我們對《金色花》往更深更遠處探究,我們會有更驚奇的發現。
在我們面前展現的,原來又是一幅神靈顯形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仍是「我」—— 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這個小精靈有著無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動意念,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聖樹上開著的,詩人吟詠此花,本來就含有對神的虔敬,創造了一種宗教氛圍。(另外,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保持著一種沉靜、安詳的性格,也給詩作帶來了些許宗教氛圍)。小精靈可以忽上忽下,隨意搖擺,隨意跳舞,隨意開花,隨意散發芬芳。最後一動意念,又變成人了。它的所作所為有無限的自由,絕非人間肉身凡胎可以比擬。當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與愛。這種善與愛既然出自小神靈——是來自高風絕塵的天國世界的小神靈,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從這個角度來解讀,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詩作的主題,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就是頌神。原來詩人宣揚的是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宗教感情提升了詩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詩作的主題。
這後一幅畫面的意味更值得重視。一般人只能實實在在地寫兒童對母親的嬉鬧和親熱;只有泰戈爾才能寫出人格化的神靈的行跡與心理,而且寫得如同行雲流水一般地輕靈、巧妙、自然。他寫出了東方詩、東方文化的神秘與蘊藉。在這點上,他的詩也與西方詩大不一樣。西方詩壇盡管在歷史上也曾受宗教思想、宗教情感的影響,但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後,這種思想感情已經逐漸淡化、疏遠了,還沒有見到哪位著名詩人像泰戈爾這種痴迷地信神,並以頌神作為詩歌創作的一個主題的。因為泰戈爾生活在一個佛教為國教的國度中,他是東方文化培養出來的詩人。遍觀泰戈爾散文詩,可以處處感覺到濃厚的、神秘的宗教氣氛。詩中經常出現神靈的「一鱗半爪」,雖然不點明神靈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詞通常明示或暗示著被敬頌的神靈。因此可以說,頌神是泰戈爾詩歌創作的基本母題,也是《金色花》的深層主題。
我們當然可以僅從凡間、凡俗的主題來解讀這首詩,但那樣畢竟流於淺俗,而且與泰戈爾詩作原有的意義期待不甚切合;如果我們藉助對宗教情感、宗教思想的體認來解讀(盡管我們不是藉此宣傳宗教),作品的意義將變得深宏,庶幾能把捉詩人的情感與理念。
(選自《中小學教材教學》2001年第9期)
四、冰心《紙船——寄母親》創作背景(范伯群、曾華鵬)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燕京大學,獲得了金鑰匙——「斐托斐」名譽學位的獎賞。並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准備赴美留學。這位茹苦勤勉的學子、探索人生的作家,現在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程的起點上了。她說:「為著人生,我曾自願不住的揮著別淚,作此『弱游』!……我要從此走上遠大的生命的道途!……所以不須傷感,我至愛的母親!憑著血與淚,我已推開了生命神秘的宮門。因著巨大的代價,我從此要領受人生,享樂人生。」冰心這次長途跋涉,背井離鄉,去國「弱游」的目的是想以手執的金鑰匙去更深地探掘文學的寶庫,開啟人生奧秘的宮門。但是,對這位女作家說來,她為這次游學所支付的代價也是巨大的:那就是在她的女性的纖柔敏銳的神經上要負荷不堪沉沉的重擔——忍受著使她的靈魂為之顫栗的離別之苦。因此,在當時的冰心的散文和詩歌作品中抒寫的離情別緒,為我們留下了描繪別離之苦的最細致真切、凄美情深的篇章。這個融樂和美的家庭,在這段時間里,父母姊弟之間,當面都作出「最自然」的強顏歡笑,個個都這般「自欺自慰,相欺相慰,無數的忍淚吞聲……」只在偶然間聽到弟弟和小朋友的悄悄對話:「我姊姊走了,我們家裡,如同丟了一顆明珠一般!」父親背後的嘆息,母親強忍的淚光,自己又借話別為名,與友人在外挨延時間,因為入門就感凄切,姊弟之間不敢默坐廝守,有時竟環著大蓮花缸奔跑,彼此潑水為戲,以這種與年齡並不相稱的狂歡,掩蔽內心的痛苦。總之,離別使這個家庭一切反常。「幾個月來,我們原是彼此心下雪亮,只是手軟心酸,不敢揭破這一層紙。」但臨到離別時,竟反常地裝作無事人似的:「我竟微笑了!我說:『走了!』向空中發言似的,這語聲又似是從空中來,入耳使我驚懾,我不看著任一個人,便掀開簾子出去。」「只這般昏昏的匆匆的一別,既不纏綿,又不悲壯,白擔了這許多日子的心了!」冰心就是在久久過著這種「言不由衷」的日子境況下離別了家庭。那是1923年8月3日,她乘京浦車南下。直到火車慢慢開行,在車上翻閱《國語文學史》時,看見書頁的空白處寫著幾個大字:「別忘了小小」,是她最小的弟弟冰季的筆跡,這才揭破了那一層薄紙,使她沉沉如死的心感到十分酸楚。
冰心於8月5日抵達上海,略事小憩,於8月17日乘約克遜號郵船赴美。她在《寄小讀者·通訊七》中這樣告訴親愛的小朋友:
8月17日的下午,約克遜號郵船無數的窗眼裡,飛出五色飄揚的紙帶,遠遠的拋到岸上,任憑送別的人牽住的時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飛揚而凄惻!
痴絕的無數的送別者,在最遠的江岸,僅僅牽著這終於斷絕的紙條兒,放這龐然大物,載著最重的離愁,飄然而去!
8月19日抵日本神戶,8月21日游覽了橫濱。這短暫而又漫長的舟上生活使冰心日夜泛遊在海的女神的懷抱中,她常常佇立欄旁,縱目眺覽:「藍極綠極,凝成一片。斜陽的金光,長蛇般的自天邊直接到欄旁人立處。上自穹蒼,下至船前的水,自淺紅至於深翠,幻成幾十色,一層層,一片片的漾開了來。——小朋友,恨我不能畫,文字竟是世界上最無用的東西,寫不出這空靈的妙景!」這粼粼的海波喚起了冰心童年的回憶,海潮聲中,珍愛的童心和昔日的遊伴都活躍在她的腦中心中。所以在船上冰心「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拋沙袋,樂此不疲……」這「愛的哲學」中的三根支柱——母愛、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與「自然」巍然屹立於眼前,離鄉背井的生活中獨獨將這三根支柱中的「母愛」給抽去了。缺少了這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感到整個靈魂發生了不能自製的傾側,為了解脫這種苦惱的境界,哪怕是減輕萬分之一的負荷也好,她在舟中寫下了《惆悵》《紙船》等詩篇。冒雨游覽橫濱,再加上靈魂的無法平衡的傾斜,竟使她小病於舟中。她在《惆悵》中寫道:
夢里的母親
來安慰病中的我,
絮絮地溫人的愛語——
幾次醒來,
葯杯兒自不在手裡。
海風壓衾,
明燈依然,
我的心
是如何的惆悵——無著!
《惆悵》是根據一個夢境鋪敘寫成:「那夜夢見母親來,摸我的前額,說,『熱得很,——吃幾口葯罷。』她手裡端著葯杯叫我喝。我看那葯是黃色的水,一口氣喝完了,夢中覺得是橘汁的味兒。醒來只聽得圓窗外海風如吼,翻身又睡著了。第二天熱便退盡。」這種思念母親成病,又因夢見母親得愈的境況凝成了詩篇,這些情切意綿的詩篇壘砌成一個臨時的支架,替代這被抽去的樑柱,以保持這靈魂的平衡。《紙船——寄母親》也是在太平洋舟中寫成。詩的構思是將懷念母親的至情寄託於童心復歸的天真行為之中:她疊成許多小小的紙船,拋到海里,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還是樂此不疲地折疊丟拋: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冰心在去國的三年中由於遠離母親,常常沉浸在母愛的懷念中,所以她這三年中為母愛放歌,佔了她這一時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為世界文學中抒寫母愛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當然,冰心不僅以凄惻纖美的文字歌頌母愛,她也以一個航海家的愛女的身份,寫她與海中的風浪搏戰,並以勝利者的驕傲自豪地說:「海已證明了我確是父親的女兒。」在這些文字中也閃露出一名技擊者「磨劍赴敵」的豪邁氣概。在去國前,她父親曾對她說:「這番橫渡太平洋,你若暈船,不配作我的女兒!」因此,當她聽到風浪即將降臨時,使她產生出一種「無名的喜悅」,像一位初出茅廬的自信的武士,跳上擂台,躍躍欲試其身手一般。當她看到同伴們在搖晃的海舟中反側欹斜;掩口蹙然,面色無主,紛紛散去時,她的心神飛越,像一仗劍下龍宮赴宴一樣,登上了船的最高層甲板,冰心說:「如同准備著去赴海的女神召請去對酌的一個夜宴;又如同磨劍赴敵,對手是一個聞名的健者,而自己卻有幾分勝利的把握。」這樣的文字在她去國所寫的篇章中雖不多見,卻也別具一格,在女性的嫵媚中透出一派英氣,與抒寫母愛的文采略有差異而風格協和。
(選自《冰心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五、《紙船——寄母親》賞析(潘頌德)
1923年初夏,冰心畢業於燕京大學。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約克遜號郵船赴美國留學。8月19日抵日本神戶,21日游覽了橫濱。從寫作時間來看,這首詩是詩人於游覽橫濱之後的第六天,在繼續向大洋彼岸進發的海輪上創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復甦了詩人愛海的童心;碧綠的海水,飛翔的海鷗,使詩人又與自然親近。從吳淞口出發後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觀「愛」的哲學中的三根支柱——母愛、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時得以復活和重現,而「母愛」則因遠離母親而無法親近。因而詩人格外懷念母親,甚至因思念母親而得病,又因在夢中得見母親而病癒。這首詩就抒寫了詩人思念母親的深情。
詩的第一節從自己充滿天真童心的行為——折紙作船寫起,說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棄一張紙,留著它折疊成船,從船上拋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詩,為感情的噴發作了鋪墊。第二節寫從船上拋出的紙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粘在船頭上。」這種種去向,都不符合詩人誠摯的心願。她「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可見她這種願望的強烈、誠摯。至於希望那紙船流到什麼地方去,詩人在這一節中沒有明白說出,從而造成懸念,耐人尋味。詩人自然明白紙船是不可能流到母親身邊的,於是詩的第三節翻出新意。詩人遙想母親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如果說這一想像還屬一般的話,「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就顯示了詩人設想的奇特。那麼,為什麼要讓母親不要驚訝小船的入夢呢?詩人採用「卒章顯其志」的方法,在詩的結尾點明想像中進入母親夢中的紙船是她含著淚疊的,她祈求紙船載著她對母親的愛和因遠離母親而產生的悲哀情懷流到母親的身邊。這一結尾,是全詩的高潮所在。
懷念母親的感情,比較抽象,寫作時易流於空洞浮泛。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採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發就顯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選自《新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
㈣ 泰戈爾 紙船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zNjM2MzY=.html 這是賞析視頻~應該會全面一些~
<<紙船>>是一首外國散文詩,詩的作者是印度近代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匠師。他長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兒童生活和情趣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題是歌頌兒童,表達詩人對兒童的熱愛與同情。《紙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這首詩充滿童稚的想像,細膩的刻畫了孩子天真可愛富於幻想的性格和心理。
為了突出想像的事物,突出富有兒童特點的種種動人情態和奇思妙想,詩人注意運用限制、修飾性詞語。比如,紙船是「用大黑字寫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紙船,花是「黎明開的」,籃子是「滿載著夢的」,夜裡,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這些詞或短語不僅使我的奇思妙想明確突出,而且形象、具體,使童趣更濃。
語言揣摩
說說加點字的表達效果。
1、「我每天把紙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每天」即天天如此,這樣堅持不懈,可見孩子內心強烈的渴望,他多麼想讓別人知道他呀。
2、我在紙船上用大黑字寫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用大黑字」,用語極為質朴,充分表現了孩子的天真稚氣,彷彿讓我們看見孩子寫字時專注的神情,體察到那盛滿了希冀的小小心靈。
3、我希望住在異地的人會得到紙船,知道我是誰。」
「知道我是誰」,道出了孩子的心理,原來這么執著地放紙船,就為了這個呀!
4、我把園中長的秀麗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這些黎明開的花能在夜裡平平安安地帶到岸上。
「黎明開」的花「在夜裡」到,在異地的人會得到紙船的人,就可以看到花兒開放了,就會給他帶來驚喜。多麼美好的願望 !水晶一般的童心。 5、我投我的紙船到水裡,仰望天空,看見小朵的雲正張著滿鼓著風的白帆,。
「滿鼓著風」,既寫出了雲的形態,又寫出了雲的動態。最妙的是把雲朵想像成「白帆」,新奇,獨特。
6、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麼遊伴把這些船放下來同我的船比賽!
「同我的船比賽」,特別符合孩子的心理。
7、夜來了,我的臉埋在手臂里,夢見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
把臉「埋在手臂里」,大概就是為了作一個美妙的夢吧?孩子的睡姿如在眼前。
8、睡仙坐在船里,帶著滿載夢的籃子。
夢中有夢,在孩子的眼裡,睡仙的籃子是可以裝載無數的美夢的。
㈤ 泰戈爾的《紙船》全文
紙船
(作者:泰抄戈爾)
一天天的,我把紙船一個個的放在奔流的溪水裡。
我用又大又黑的字母,在紙船上寫下我的姓名和我居住的鄉村。
我希望陌生的土地上有人會發現這些紙船,知道我是誰。
我從我的花園里採集了秀麗花,裝在我的小船里,希望這些曙光之花會安全運達夜的國土。
我送我的紙船下水,仰望天空,我看到小小雲朵正張著鼓鼓的白紙。
我不知道是天空里我的什麼遊伴把它們放下來同我的紙船競賽!
夜來了,我的臉埋在手臂里,我夢見我的紙船在子夜星光下向前飄浮,飄浮。
睡慮的精靈在紙船里揚帆前進,船里載的是裝滿了夢的籃子。
㈥ 泰戈爾的《紙船》
<<紙船>>是一首外國散文詩,詩抄的作者是印度近代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匠師。他長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新月集》是一部以兒童生活和情趣為主旨的英文散文集。主題是歌頌兒童,表達詩人對兒童的熱愛與同情。《紙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這首詩充滿童稚的想像,細膩的刻畫了孩子天真可愛富於幻想的性格和心理。 為了突出想像的事物,突出富有兒童特點的種種動人情態和奇思妙想,詩人注意運用限制、修飾性詞語。比如,紙船是「用大黑字寫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的紙船,花是「黎明開的」,籃子是「滿載著夢的」,夜裡,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這些詞或短語不僅使我的奇思妙想明確突出,而且形象、具體,使童趣更濃。
㈦ 泰戈爾 紙船 和冰心 紙船分析
原文:紙船——寄母親
冰心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
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地疊著,
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摯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七日
《紙船——寄母親》賞析
1923年初夏,冰心畢業於燕京大學。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約克遜號郵船赴美國留學。8月19日抵日本神戶,21日游覽了橫濱。從寫作時間來看,這首詩是詩人於游覽橫濱之後的第六天,在繼續向大洋彼岸進發的海輪上創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復甦了詩人愛海的童心;碧綠的海水,飛翔的海鷗,使詩人又與自然親近。從吳淞口出發後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觀「愛」的哲學中的三根支柱——母愛、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時得以復活和重現,而「母愛」則因遠離母親而無法親近。因而詩人格外懷念母親,甚至因思念母親而得病,又因在夢中得見母親而病癒。這首詩就抒寫了詩人思念母親的深情。
詩的第一節從自己充滿天真童心的行為——折紙作船寫起,說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棄一張紙,留著它折疊成船,從船上拋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詩,為感情的噴發作了鋪墊。第二節寫從船上拋出的紙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上。」這種種去向,都不符合詩人誠摯的心願。她「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可見她這種願望的強烈、誠摯。至於希望那紙船流到什麼地方去,詩人在這一節中沒有明白說出,從而造成懸念,耐人尋味。詩人自然明白紙船是不可能流到母親身邊的,於是詩的第三節翻出新意。詩人遙想母親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如果說這一想像還屬一般的話,「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就顯示了詩人設想的奇特。那麼,為什麼要讓母親不要驚訝小船的入夢呢?詩人採用「卒章顯其志」的方法,在詩的結尾點明想像中進入母親夢中的紙船是她含著淚疊的,她祈求紙船載著她對母親的愛和因遠離母親而產生的悲哀情懷流到母親的身邊。這一結尾,是全詩的高潮所在。
懷念母親的感情,比較抽象,寫作時易流於空洞浮泛。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採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發就顯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紙船賞析學生版
「從不肯妄棄」,足見感情執著;「妄棄」,隨意丟棄。「一隻一隻」,可見數量之多。
「不灰心」「每天」感情誠摯,願望強烈。
「含著淚」「悲哀」思念之苦,刻骨銘心。
「疊成一隻只很小的船兒」感情很珍貴。船很小,感情卻很深,願望之強烈。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它的愛和悲哀歸去」因為愛和悲哀是融在一起的,因為有愛才倍覺思念,因為孤獨和思念才有無邊的悲哀,這悲哀當然只能訴說給母親聽,所以要將愛和悲哀載去。
「悲哀」是指思念母親的孤獨、惆悵、難舍的痛苦之情。
最後一句話:點明題意,詩人的感情抒發以達到極致,令人悵然不已。
詩中的「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祖國、思念母親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
(托物言情,借物抒情)
教案
學習《紙船》
(一)、熟悉全詩指導朗讀。
1.請學生自己試讀全詩。
2.教師范讀。要讀得低沉而富有深情。有些語句需要用悲哀和哽咽的口吻朗讀。節奏和重音劃分如下:
紙船
-寄母親
冰心
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
總是/留著--留著,
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
從舟上/拋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濕,泊在/船頭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
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涼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二)、分析、解讀全詩。
1.請根據詩中給出的信息,想像這是詩人在何種情形下寫的這首詩?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詩人正坐在一艘顛簸在太平洋的郵輪上,遠離親人,駛向陌生的國度,不知何時才能回到祖國,回到親人的懷抱?詩人因為強烈地思念故國、思念親人,愈發感到孤獨、惆悵。
2.第一節中哪些詩句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且由來已久?
「從不肯」「總是」表明詩人並非這一次出門遠行才有此舉動,而是對母親的依戀思念之情由來已久,一直就很濃烈,「一隻一隻」點出所疊紙船的數量多,表明詩人對母親的思念極深。
3.第二節詩人寫出精心疊成的紙船拋入大海後瞬間發生的種種令人心碎的結果,並寫出自己明知沒有結果還是不灰心地疊,又在表達自己的情感上有什麼作用?
實際中是否可能,願望能否實現,這對詩人來說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這是詩人是否寄託思念、排解孤獨、憂傷的惟一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出詩人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
4.第三節是詩人展開的想像。這一想像有何特點?在詩中起什麼作用?
紙船雖然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入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瑰麗,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強烈的思念之情,點明題旨。
5.疊紙船原是兒童的一種游戲,詩中的這一行為意味著什麼?詩中的紙船又象徵著什麼呢?
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心靈此時的脆弱,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願。詩人疊紙船這一行為表明詩人對母親對祖國愛的無比深厚。
(三)問題解惑
1、詩人為什麼要疊紙船並把它拋進海里?
詩人在船上無法與母親通音信,只幻想紙船拋進海里能載著她對母親的一顆愛心飄到母親的懷抱中。 2、詩人疊好的紙船有的被風卷進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濕了,沾在船頭上,可她為什麼仍
是不灰心的每天疊著?
因為詩人心中執著地保存著永遠的希望。
3、全詩的點睛之筆是哪一句?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4、疊紙船為什麼含著淚,為什麼悲哀?
因為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十分想念自己的母親,思念不著最是難受,所以「含淚」「悲哀」。
5、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抒發熱愛母親、思念母親的情感;表達了對母愛的感恩和回報。
6、本詩用「紙船」做題有什麼好處?
詩人以紙船展開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情感變得具體可感,又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
㈧ 紙船 泰戈爾 賞析
希望對你有幫助:《紙船》這首詩選自泰戈爾的《新月集》,這一詩集中的作品描寫的都是一個兒童對世界、對自然的發現與感悟,其中所呈現出來的童趣與童真饒有詩意。這首詩的第1~3句描寫的是兒童對遠方的憧憬、對交流的渴望以及對神秘事物的嚮往,詩句中「我」將「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寫在紙船上,放入急流的溪中,想讓異地的人知道我是誰。這天真的舉動顯示了兒童獨特的心理邏輯,作者抓住了「我」的這一舉動,將一個小小的心靈巧妙地呈現了出來。我們要特別注意第一句中的「每天」二字,這說明這種行為並非偶一為之,而是常常去做的,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我」的憧憬與嚮往有多深。詩的第4~6句描寫的是希望,作者通過兒童幼稚心靈中的嚮往寫出了小主人公「我」的天真可愛之處,「我」把園中長的秀利花載在小船上,看著它慢慢地漂遠,希望到夜裡紙船能把秀利花平安地帶到岸上,這樸素而不可能實現的願望表達了「我」對這些花的關切、珍惜之情,在「我」的眼中,花並不僅僅是花,還是一個小夥伴,一個平等的、有生命的生物,它需要細心呵護,「我」希望它能夠平平安安地回來,「平平安安」這四個普通的字在這里便有了更深的含義,讓人看到了這個小主人公對花兒特殊的喜愛,以及獨特的關心方式。這種與生物平等的想法,既與泰戈爾的思想有關,也與兒童的獨特思維邏輯有關,詩人以赤子之心將其細膩地描繪出來,讓我們得以重溫與萬物交流的童年時光。接下來「我」仰望天空,看到了天上小朵的雲,由此產生了奇妙的聯想:「我」把天上小朵的雲看成鼓著風的白帆,最奇特的是「我」還想像天上有遊伴把它們放在河裡來與「我」的紙船比賽。這一想像美麗奇幻且符合兒童的好奇心理,使天上玄妙的世界接近了大地,而地上的世界又恍惚是在天上,天與地在這一瞬間被拉近了,此時天光水色、白雲紙船交織在一起,而「我」則陶醉在其中,形成了一幅優美動人的畫面。這是一個獨特的藝術境界,也是一個可以讓讀者的想像自由翱翔的空間。詩的第7~8句寫的是「我」的夢幻。此時的小主人公已經入睡了,臉埋在手臂里,但他在睡夢中又看到了紙船。這只夢幻中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而睡仙坐在「我」的紙船里,帶著裝滿夢的籃子。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夢中的夢,詩人在這里又翻出了一層轉折,這夢中的夢盛放在籃子之中,與睡仙一起乘坐紙船遠去,他們要去哪裡呢?「我」沒有說出,詩人也沒有點明,但重要的或許不是要到哪裡去,而是這種要到哪裡去的憧憬,這是一個兒童的幻想,象徵著他小小的心靈對成長的渴望,對遠方世界的好奇與嚮往,全詩在這里結束,表達了作者對這幼小而純真的心靈的默默祝福。整首詩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天真的兒童的形象,表達了作者一貫關注的愛與美的主題。這赤子之心的純真表現,能喚醒讀者心中的溫情。貫穿全詩的一個意象是紙船,全詩以放紙船開始,以在夢中見到紙船結束,中間則是放紙船時的情景與聯想。紙船在這里既是小主人公的小小寄託,也隱喻著通往外界與未來的媒介,小主人公正是在與紙船的關聯中表現出了他的好奇與純真。整首詩自然、純朴而優美,具有一種田園牧歌式的風格。這從詩中所採用的一些意象中也可以體會出來,如溪、村莊、園中、秀利花等等,這些自然或與自然較為接近的意象,為整首詩營造出了一種樸素而單純的氛圍,它們與天真的小主人公,與放紙船的稚氣行為結合在一起,在和諧中將主題凸現了出來。這首詩採取的形式不是格律體,而是散文詩體,這一形式使得這首詩在表達上更加自由,但並不因此缺乏詩意。其實在每一個句子之中,在句子與句子之間,都有著內在的節奏與韻律,這種節奏與要表達的意象、主題自然地融為一體,成就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
㈨ 泰戈爾寫的詩歌《紙船》主要內容是什麼
詩的1~3句寫渴望,敘述我將「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寫在紙船上,放入急流,渴望異地的人知道我是誰。詩的4~6句寫希望。這里的希望主要是希望紙船把我園中長的麗花帶到岸上,希望能有遊伴把天上的小朵白雲放在河裡來與我的紙船比賽。詩人把天上的小朵白雲聯想成鼓著風的白帆並下到河裡比賽,想像美麗奇幻且符合兒童的好奇心理。詩的7~8句寫夢幻。子夜的星光下,我夢見睡仙坐在我的紙船里,緩緩的浮泛前去。去往哪裡呢?詩人並沒有點明,但如果回頭看看前面的詩句,我們便不難發現,載著夢的紙船的目的地是岸上。
泰戈爾的詩歌想像力豐富,語句和結構凝練多彩,譯介到中國後,得到了一大批青年讀者的喜愛,以至於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拿起筆依照著寫起類似的吟詠母愛和童心的詩來。冰心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一位詩人。泰戈爾的紙船上寫著他的名字和住處,「夜來了,我的臉埋在手臂里,夢見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睡仙坐在船里,帶著滿載著夢的籃子」。冰心的紙船風吹浪打,她卻執著地希望它飄流到目的地,因為「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他無端入夢/這是你摯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兩首詩雖表達的情感稍有區別,但相似是鮮明易見的,這足以看出泰戈爾對中國新詩的巨大影響。
紙船
泰戈爾
我每天把紙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在紙船上用大黑字寫上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我希望住在異地的人會得到紙船,知道我是誰。
我把園中長的秀麗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這些黎明開的花能在夜裡平平安安地帶到岸上。
我投我的紙船到水裡,仰望天空,看見小朵的雲正張著滿鼓著風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麼遊伴把這些船放下來同我的船比賽!
夜來了,我的臉埋在手臂里,夢見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帶著滿載夢的籃子。
㈩ 泰戈爾的紙船(主題)
請問,你是要下面這個嗎?
-----------------------------------------
紙 船
泰戈爾
我每天把紙船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在紙專船上用大黑字寫上我屬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
我希望住在異地的人會得到紙船,知道我是誰。
我把園中長的秀麗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這些黎明開的花能在夜裡平平安安地帶到岸上。
我投我的紙船到水裡,仰望天空,看見小朵的雲正張著滿鼓著風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上有我的什麼遊伴把這些船放下來同我的船比賽!
夜來了,我的臉埋在手臂里,夢見我的紙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緩緩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帶著滿載夢的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