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一生如何講課(歷史)第10課鴉片戰爭
第10課 《鴉片戰爭》
【教學目標】略
【重點難點】
重點:鴉片戰爭簽訂的不平等的條約及其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難點:如何在新課改的形勢下探索課堂實施以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培養的新的教學模式
【教學方法】
本節課的教學可採用"問題式"和"導學式"教學模式和思路,在教師積極引導下,突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時配合史料閱讀、質疑答疑、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努力實現師生教與學的有機互動。在教材的處理上,應突出重點、難點內容,點撥思路,啟導分析,給學生留下較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藉以逐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習慣。
【教材分析】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後來,帝國主義又相繼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多次侵略中國的戰爭,迫使中國簽訂了一個個屈辱的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中國墮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在這過程中,具有超級穩定結構的封建制度下的中國被迫改變了平靜、獨立的發展軌跡,逐漸融入到世界經濟市場和國際政治斗爭中。這對於中國人民來說,既是一個屈辱的、痛苦的過程,又是一個抗爭的、進步的過程。中國人民不屈不撓,前赴後繼,頑強抗爭,使帝國主義始終不能滅亡中國。反抗、反抗、再反抗、再失敗,最終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這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奴役中國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內外壓迫的抗爭史,更是各階級、階層人士尋求救國真理、改造中國、發展中國的探索史。
把握以上線索,是學生辯證地、理性地看待中國近代歷史問題的關鍵所在。
【教學過程】
A、導入新課:
引言導入:結合前三單元中西方對比,回望封建社會晚期中國狀況。在對比中引出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並且史實也證明:隨著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業革命的完成,中西放差距日益明顯,西方的大炮最終洞開我國國門。1840年鴉片戰爭就是起點。
B、新課講授:
一、第一次鴉片戰爭
1、背景:19世紀中葉,中國已處於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末期,君主專制下的中央集權政治極度腐敗、軍事疲弱,經濟上仍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體,處於虛假繁榮狀態,階級矛盾激化。長期閉關鎖國政策更使國人昧於世界大勢,盲目自大,還做著"天朝上國"的迷夢。
清政府面臨嚴重社會問題
--- --- 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
1)政治:落後的封建制度
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2)經濟:落後的封建自然經濟 先進的資本主義經濟
(保守、落後、自給自足)
(開放、先進、無法滿足:市場、原料)
3)對外:閉關鎖國
要求奪取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根本原因)
閉關鎖國政策主要是指對來華外國人的商務活動,居留期限、場所,行動范圍,交往等作出限制;限制對外貿易。這雖然起到了民族自衛的作用,但也妨礙了自身的發展,不利於中外交往。
特別提醒學生
注意:講背景的時候應將中西方對應著分析,從比較中明白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時強調:英國資產階級的貪婪本性和資本主義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決定了英國一定要打開中國大門,奪取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變中國為其殖民地,這是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
2、導火線:林則徐禁煙運動——直接原因
1)"煙"從何來?--英鴉片走私
2)"煙"何以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走私鴉片的目的)
出超即貿易順差,
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的對外貿易,其出口值大於進口值而形成的順差,又稱貿易盈餘。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獲取高額利潤是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目的所在。
3)"煙"的危害:
林則徐指出:"鴉片流毒於天下,則為害甚巨,法當從嚴。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後,中原幾無可以抑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
4)林則徐禁煙:
林則徐是中國清代愛國政治家、思想家、詩人。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資本主義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和焚毀大批鴉片,並粉碎了英國侵略者的多次武裝挑釁,表現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馬克思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到虎門,下令將收繳的鴉片2萬余箱共計230多萬斤全部當眾銷毀。這就是著名的"虎門銷煙"。它不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還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堅強決心。
◆
思考:有人說"林則徐是我國民族英雄,禁煙運動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有人說"林則徐是千古罪人,如果不是他搞禁煙運動,就不會有鴉片戰爭的發生",你如何看待?
3、戰爭概況
1)時間:1840年
2)經過:略(注意分兩個階段,請學生明確清政府的態度)
廣東廣州--浙江定海--天津白河口--再退回廣東--擴大戰爭--攻佔東南沿海一些城市(重點在長江三角洲地區)--最後到南京
3)戰爭中中國軍民的抗爭:鎮江滿族將領海齡、三元里人民抗英
鴉片戰爭爆發後,愛國官兵英勇抵抗,像陳連升、關天培、裕謙、陳化成、海齡等;各地人民也自發抗敵,並取得了一定成果。尤其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勝利,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序幕,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
4、戰爭結果:
1)《南京條約》及附件《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
①
割地:香港島 ② 賠款2100萬銀元 ③ 開埠通商(廣廈福寧上)④
協定關稅
割地賠款,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加重了人民負擔。"五口通商"、"關稅協定"則破壞了中國貿易權和關稅自主權,反映了英國發動侵華戰爭的根本目的。
2)《望夏條約》
3)《黃埔條約》
5、戰爭影響:
1)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所謂半殖民地,是相對於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個國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實際上在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國殖民主義的控制和奴役的社會形態;所謂半封建,也是相對於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實際上社會狀態已逐漸近代化,資本主義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斷發展壯大。
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政治上,由於受列強侵略,中國的領土、司法、貿易等主權不斷遭到破壞,已不再完整,但名義上的中國政府從未被列強滅亡;經濟上,中國的資本主義因素在不斷增長中產生了近代企業和資產階級,並且資產階級有了自己獨立的政治主張,並登上近代歷史舞台,領導了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文化運動。這一切都說明
1840年以後的中國已不是完全的封建社會了,但同時,中國資本主義經濟雖有增長,卻在近代始終未成為中國經濟的主導,而居主導地位的依然是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所以說近代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3)中國革命任務的變化:既要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又要反對本國封建統治。
4)中國革命性質變化:中國革命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
☆
舊民主主義革命是指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封建統治的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火再燃)
1、背景:
《望廈條約》和《黃埔條約》中有12年後修約的規定。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英國政府提出修約,被清政府拒絕。英法兩國便分別借口"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出兵中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2、概況:
1)
開始: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城--建立廣東巡撫衙門(以柏貴為首的中國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權)--1858年奪大沽,進逼天津。俄、美、英、法先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
2)
1859年英法再襲大沽--1860年占天津--入北京,焚毀圓明園--簽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
3、結果:
1)《天津條約》:1858年
條約內容: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10處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商船可以在沿海沿江各口岸通航;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通商、傳教;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條約內容可巧記為:"二四六十"。即:
二——兩種船:外國軍艦和商船;
四——四種人:公使、遊客、商人、教士;
六——賠償白銀六百萬兩;
十——開辟十處為通商口岸
2)《北京條約》:1860年。
條約內容: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條約內容可巧記為:"天
天 陪
酒"
天——承認《天津條約》有效
天——增開天津為商埠
陪——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酒——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
3)俄國侵佔我國北方大片領土--通過《北京條約》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侵佔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4、影響:
1)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
2)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3)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C、課堂小結:
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急需獲取市場和原料,而腐敗落後的清政府成為掠奪的對象。1840年,英國挑起鴉片戰爭,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革命既要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又要反對本國封建統治,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D、作業:完成練習冊P51分級訓練中的A——跟蹤練習
新老師一般第一次踏上講台總覺得自己不知如何備課好,教案是最好的助手,這個是我幫你找的資料,按照教案的教學過程,它會給你一些靈感的,如果能上多媒體課,那你准備好課件就萬事俱備了。不要緊張,沒事的,學生很可愛,你也會OK!
2. 鴉片戰爭的教案
第一節
教學目標:
1. 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和經過;中國軍民奮勇抵抗;鴉片戰爭的結束。
2. 能力方面:(1)通過分析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養學生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觀點辯證地觀察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探討中國戰敗的原因,培養學生全面、客觀分析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3. 態度、價值觀方面:(1)通過對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當清朝封建統治危機四伏、腐敗不堪的時候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即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發展。中國遠遠落後於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2)通過對鴉片戰爭爆發原因的分析,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是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產物,是資本主義國家開拓殖民地、爭奪世界市場和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3)通過介紹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和鴉片戰爭中為國捐軀的愛國將領,培養學生崇敬英雄、熱愛祖國的高尚情操,喚起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獻身精神,樹立正確的「社會——個人」的社會價值和生存價值觀。
4. 學法指導方面:(1)引導學生把鴉片戰爭的爆發和近代中國遭遇放到當時那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讓學生會運用「現象與本質」、「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思維分析方法。(2)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和分析與本課有關的歷史材料,幫助學生學習從第一手材料中獲取信息與辨析歷史資料的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 重點分析:(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是重點。它實際上是在介紹鴉片戰爭的時代背景。鴉片戰爭前夕,統治中國近200年的清王朝已經腐朽沒落,無論是在政治、經濟方面,還是在對外關系及文化領域,都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而此時的世界發生了最重要的變化,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和發展起來,並處於上升時期。其中英國已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大陸兩端的中英兩國的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通過對中國和世界形勢的分析對比,有助於學生了解國情,並能將中國置於世界歷史大背景中去考察,從而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戰爭爆發的必然性。(2)鴉片戰爭的原因和性質是重點。英國是19世紀上半期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可見鴉片戰爭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於1640年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通過學習這一內容,引導學生深刻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因此揭示其戰爭的性質。這部分應是學生把握本節教材的關鍵。
2. 難點分析:(1)鴉片戰爭的原因是難點。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對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認識,還應進一步明確蘊含其中的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的辯證關系,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的辯證關系。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結合鴉片戰爭前夕的時代背景,從運用「透過現象看本質」、「歷史發展的必然性通過偶然性表現出來」等辯證觀點入手分析,讓學生認識到: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頭號資本主義強國——英國需要用「火與劍」為自己開辟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而古老的東方大國——中國依舊在封建主義道路上徘徊並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和極其廣闊的市場自然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和「獵物」。所以,英國率先發動侵略中國的戰爭不是偶然的,它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2)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戰敗的原因是難點。由於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後、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後、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及軍事指揮失當,中國戰敗。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通過對中國戰敗原因的分析,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認識清朝統治集團的反動腐朽、虛驕無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得出「落後就要挨打」的慘痛教訓,並對學生認識當今的國情具有啟示作用。此外還想通過中西的對比展開對這一問題的更深層次的思考認識。
課堂教學設計
>師:同學們,談到古代中國的文明成就,可以這樣說,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更發達,更先進。但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而中國卻依然在封建主義的道路上緩慢發展。1840年一場血與火的鴉片戰爭,叩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古老的中國翻開了近代歷史的一頁。
生:(結合已有知識回憶)
師: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終結,大約110年。這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在這110年間,以1919年為界標,又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是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鴉片戰爭,就是中國封建社會變為半殖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板書第一章與第一節的課題)
一、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和世界
1. 鴉片戰爭前的世界——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迅速崛起
師:(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進行概括)從17世紀開始,西方主要國家相繼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工業資本主義生產的存在和發展,需要不斷開辟新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正是這種需要,推動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加緊對外侵略擴張。列寧曾說:「資本主義如果不經常擴大其統治范圍,如果不把新的國家殖民化,並把非資本主義的古老國家捲入經濟漩渦之中,它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所以,他們遲早要去用「火和劍」打破落後地區和民族的那種孤立、封閉的格局,為自己開拓更為廣闊的海外市場。自然,古老的東方大國——中國,就會成為英國覬覦的目標之一,中國遭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正是世界資本發展的必然趨勢。大家了解這種世界的形勢後,讓我們把視線再移到地球的東方,看看此時中國的社會狀況。
生:(回憶知識,進行思考)
2.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基本國情——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師: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鴉片戰爭前夕,已經走到窮途末路,呈現出危機四伏的衰落景象。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從經濟和政治兩方面說明清王朝封建統治的腐朽沒落。
生:(閱讀材料有關內容,思考並回答)
師:清朝統治集團反動腐朽,虛驕無能。對內他們極力壓制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了廣大勞動人民,致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對外,他們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閉目塞耳,不諳外情;妄自稱大,19世界初的英國早已是「海上霸主」,「世界工業第一強國」,清朝政治者竟一無所知。長時期的閉關自守政策,遮蔽了中國人的眼界,使中華民族長期隔絕在世界潮流之外。曾經走在世界前列的文明古國,已遠遠落後於世界發展的時代潮流。當外國資本主義強敵襲來時,清政府既缺乏對抗的實力,又沒有周旋的良策,整個社會的裂縫更為擴大和加深,結局可想而知。這不僅是清朝統治的悲劇,而且也是中華民族的災難。
師:那麼中英兩國遠隔重洋,相距如此遙遠,為什麼會在19世紀中期爆發戰爭呢?請大家變換一下思維的視角,把兩個國家都放在19世紀上半期(鴉片戰爭前)的時間刻度尺上作一橫向對比。(投影表格對比材料,採用提問和談話相結合的方式)
19世紀上半期的中國和英國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比較,得出上述結論)
師: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到19世紀上半期,歐亞在陸兩端的中英兩國興衰局勢已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鴉片戰爭前中國日趨衰落的國力構成了英國侵略中國的可能性,
而英國為了滿足自身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擴大海外殖民地和市場,這就又決定了英國要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的必然性。
生:(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在辯證思維中揭示出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師:英國要打開中國的市場,也是急不可待之事,請通過下段歷史材料加以印證。(投影材料)
材料:1929年,柏金漢(英國資產階級代表)公開演說:「中國有龐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積極的消費的性格,如果把那個國家的市場開放給自由貿易商人,財英國貨物在那個市場上的銷量將比其餘全部世界的總銷量還要大。」
回答問題:(1)這段材料基本大意是什麼?
(2)「市場」、貨物「銷量」對英國資產階級意味著什麼?
生:(依據材料,思考作答)
師:大家都知道,貨物「銷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市場」的大小;而「市場」就是資產階級生存、發展的「生命線」。為此,他們會不遺力餘地去爭取市場,佔有市場,並在市場的貿易交往中追求最大、最多的高額利潤。然而一旦當他們不能從正常貿易中得到時就會不擇手段,甚至為達到目標而不惜動用武力。英國就是這樣來做的。
二、 英國的鴉片走私和中國的禁煙運動
1. 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文字內容,了解鴉片戰爭以前中英貿易狀況)
生:(閱讀教材的大小字以及第7頁「閱讀與思考」所提供的表格材料,歸納出中英兩國在正當貿易中所處的地位)
師:(對學生的歸納作簡單總結)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對外國的工業品具有頑強的抵抗力和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的限制,使英國不可能在中國為自己的商品打開市場,因而出現貿易逆差。這種正常的貿易狀況,顯然不符合英國資產階級侵略與掠奪中國的要求。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他們找到了對他們最有利的特殊商品——鴉片,以此作為掠奪中國財富,打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1773年英國制定了對中國輸入鴉片的政策,開始向中國大量走私鴉片。那麼英國走私鴉片達到了怎樣瘋狂的程度,並給中國帶來了什麼危害呢?請同學們閱讀下面的材料。(投影材料)
材料1:1800年~1838年英國鴉片輸入數量表
材料2:由於鴉片的進口而「漏銀」,「以中國有用之財,填海外無窮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漸成病國之憂。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臣不知伊於胡底」。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材料3:從吸食者來說。「其初不過紈絝子弟,習為浮靡」,「嗣後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僧尼、道士、隨在吸食,置辦煙具,為市日中。」
——引自黃爵滋的奏疏
生:(結合投影材料,從幾個方面分析概括英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
2. 林則徐的禁煙活動和虎門銷煙
師:面對嚴重的鴉片走私,一些具有民族自尊心和改革傾向的開明地主官僚,主張嚴厲禁煙,杜絕煙毒對於中華民族的侵蝕,堵塞白銀外流的漏洞。請同學們列舉出力主嚴禁鴉片的代表人物,並引證材料加以說明。(啟發學生回憶有關的電影和電視片內容,並投影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材料。)
生:(回憶思考,並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林則徐上書道光帝的主要內容)
師:那麼,道光帝為什麼會接受林則徐提出的嚴禁鴉片的主張呢?他做出了什麼決定?
生:(思考並回答)
師:林則徐到達廣州後,很快就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禁煙運動。他宣布:「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林則徐為禁煙所採取的有力措施。觀看《虎門銷煙》錄像)
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歸納概括,並就「我心目中的林則徐」一題進行討論)
師:欽差大臣林則徐指揮下的虎門銷煙壯舉,昭示世界,振奮國人,表現了中國嚴禁鴉片的正義立場,標志著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斗爭的偉大起點。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沉重地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了維護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的義律向外相巴麥尊提出建議:迅速派遣軍隊前來發動對中國的戰爭。(投影有關材料)
三、 鴉片戰爭
1. 戰爭爆發的原因
師:通過對前面有關內容的深刻分析,使我們看到:殖民擴張的英國和閉關自守的中國,矛盾由來已久,一場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遲早要發生。(啟發學生思考,要求用准確、精煉的語言概括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
生:(以談話的方式共同討論、歸納,求得共識)
師:(概括總結)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了擴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場,英國資產階級及其政府迫切要求打開中國的大門,並充當了侵略中國的急先鋒。這是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鴉片戰爭是歐美資本主義向外擴張、開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場的必然產物。中國的禁煙運動沉重打擊了英國的鴉片走私活動,為維持可恥的鴉片貿易,打開中國大門,英國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
師:(請大家繼續思考)有人說:因為林則徐禁煙,鴉片戰爭才爆發。你們是否贊同這一觀點。
生:(充分討論,發表個人見解)
師:我與大家一樣,不贊同這一觀點。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是要使中國成為英國商品自由開放的廣闊市場,要打開中國的大門。試想,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運動,英國資產階級也會尋找出另一借口來發動戰爭的,這是毫無疑問的。由此可見,鴉片戰爭的爆發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投影材料,加深認識)
材料:義律(被迫繳煙的同時)報告英國外交大臣巴麥尊,稱:中國政府禁煙「乃是陛下政府對於過去所受一切損失取得補償的最好理由」,也是擴大對華貿易「最有希望的機會」。中國「強迫繳出英國人的財產(註:指鴉片)就是一種侵略。」「應該使用足夠的武力」,對中國進行「迅速而沉重的打擊」。(《義律致巴麥尊私人機密件》)不久,巴麥尊告知義律:「陛下政府意將派遣海軍到中國海去,可能還有少量陸軍」,「立刻封鎖廣州與白河或北京諸河」,並「有意於要永遠佔有」可作為英國遠征軍基地和商務基地的島嶼。「我希望你用心研究實現這樣一個計劃」的各種條件「和對華貿易有關的商人和製造家」「對中國人實行強力行動」的要求。
《巴麥尊致義律的機密件》
2.戰爭過程:
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並結合《鴉片戰爭形勢示意圖》理清戰爭經過的兩個階段和重要事件。)
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學習)
戰爭爆發(1840年6月)——戰爭擴大(1841年)——戰爭結束(1842年8月)
師:(投影有關材料,加深認識)
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思考,通過材料感受歷史。)
材料1:英軍攻入定海,將全城洗劫一空,一個參加了這次戰役的英軍官記載到:「軍隊登陸了,英國國旗豎起來了。從這一分鍾起,可怕的掠奪在眼前展開了。橫暴的闖入每幢房子,打開每一隻箱篋,……這一切都被席捲而去,剩下來的只是被無情炮火擊斃擊傷的死戶和傷員,……直到再沒有什麼東西可拿的時候,搶劫才停止。」
——古柏爾等著《殖民地保護國新歷史》
材料2:三元里的抗英:「逆夷自破虎門以來,未有如此之受創者。」「鄉民熟睹官兵不可恃,激於義憤,竭力抵抗,一呼而起,遂令英夷膽落魂飛,驟解圍困」。
——引自林增平《中國近代史》
師:(概括總結)英國侵略者從侵入中國領土的第一日起,就開始了極其殘暴的屠殺和劫掠。可見,這是一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也就從這時起,中國人民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三元里人民的斗爭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武裝斗爭開端。此外,廣大的愛國將士英勇作戰,為國捐軀,表現出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情操。
2. 中國戰敗的原因
師:(將《19世紀上半期的中英兩國的情況對比表》再次用投影展示在學生面前)鴉片戰爭是東方古老刀矛與西方近代炮艦的拼殺,是落後的農業大國與新興工業王國的較量,是東西方歷史長河交匯掀起的駭浪,這場正義與邪惡、文明與野蠻、自衛與劫掠的搏擊,其結局是:正義遭到懲罰,野蠻褻瀆了文明,劫掠者彈冠相慶,自衛者俯首求降。為什麼會是這種結局呢?(提出問題,引發思維)
生:(從具體原因和根本原因兩個方面進行討論,得出結論:中國戰敗的原因和教訓)
師:(從學生討論中歸納、概括)具體原因是清政府政治腐敗;中國封建經濟落後;軍事技術和裝備落後;綜合國力衰弱;掌握戰爭領導權的清朝統治集團戰和不定,軍事指揮失當。根本原因是腐朽沒落的封建主義不能抵抗新興的資本主義。
生:(在教師的啟發下,把視角放得更寬,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師:此外,這場搏擊還把許多問題和思考帶給了我們:中國禁止毒品輸入,卻遭到痛打;西方販賣鴉片,終為國法所容;中國在遼闊的本土作戰,卻慘遭失敗,英國海盜式的襲擊卻一舉勝利;正義的民族戰爭受到懲罰,掠奪的殖民戰爭反取得成功;中國社會按自身矛盾運動的固有軌跡運轉,遭到歷史扼制,西方社會按固有軌跡運轉,卻獲得歷史成功。總之,這場戰爭及其結局是那樣不可思議又理所當然,是那樣偶然又不可抗拒。野蠻與文明在這里交叉,貿易與掠奪在這里混雜,正義與邪惡在這里碰撞。讓我們在比較分析中探尋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讓學生充分討論,還可以寫出小論文)
3. 初中歷史《鴉片戰爭》的教案怎麼寫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通過學習本課,使學生了解和認識:1.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嚴重危害;2.林則徐為維護民族利益進行虎門銷煙的壯舉;3.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用唯物史觀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科學地整合歷史資料說明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英國借口虎門銷煙發動侵略戰爭的史實,培養學生由現象到本質、由表及裡的辯證思維能力。
通過對中英《南京條約》主要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激活學生自我認知的智能,鍛煉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罪惡行徑,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卑劣、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形成明辨是非的情感。
學習林則徐憂國憂民、嚴厲禁煙,維護了中華民族利益的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對民族英雄的欽佩、愛戴的情感。
通過對清政腐敗無能,外強中干而不堪一擊的了解,一方面,對封建沒落貴族的懦弱無能而深惡痛絕;另一方面,從恥辱中感悟國力衰微、落後遭劫的歷史教訓,培養學生的憂患意識和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的歷史使命感。
通過閱讀愛國將士關天培英勇抵抗侵略、以身殉國的事跡,使學生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
二、教學思路
(一)教材重點、難點的處理
1.重點:林則徐虎門銷煙和中英《南京條約》。
本課主要敘述近代中國是怎樣由一個政治上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封建國家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過程。教材大字部分用了800多字宋體字精選了不可或缺的歷史知識,反映了上述過程。它少而精,簡而明,突出了鴉片戰爭中最重要的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
這一重點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大板塊、六個問題。一是林則徐虎門銷煙:①英國與中國貿易逆差,借機從事毒品鴉片貿易;②走私鴉片讓英國牟取了暴利,給中國帶來災難;③林則徐嚴厲禁煙,虎門銷煙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二是中英《南京條約》:①英國發動了侵略戰爭,中國戰敗;②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③第一個不平等的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危害。
2.難點突破。
本課的難點是怎樣理解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首先理解一個「淪」字,淪者,淹沒,沉淪、沒落之意,中國好比停在海上的一艘大船,在猝不及防的英國強盜的炮火下受傷了,失去了原有的平衡,開始下沉。其次,分別解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含義,「半殖民地」是形式上獨立,實質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商貿等都受帝國主義國家控制奴役,仔細觀察五處通商口岸和香港島的地理位置,不難發現,這是英國掠奪中國原料和傾銷工業品的據點和通道。清政府軍事上處於劣勢,幾乎失去了對這些地區的控制權。「半封建」是原有的封建經濟遭到破壞,資本主義隨炮火接踵而至,並佔有一定成分,但清政府(中國)仍保留封建剝削制度,維護其腐朽統治。
關於這一內容,依據中英《南京條約》的內容,結合英國侵略者陰險和兇殘的史實,引導學生展開討論,然後歸納:中國在鴉片戰爭後,形式上雖然是獨立國家,但其獨立自主的政治受到外來干涉,緊閉的大門已被打開;以自然經濟為特徵的封建社會也受到外來資本主義的沖擊,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會;傳統的民族文化也受到外來文化的滲透,由一元趨向多元。因此,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提醒學生注意,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有一個漸進過程,中英《南京條約》僅僅是開始,教材敘述這一內容時,「逐步」一詞要特別注意。以後的學習中,會進一步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會程度的進程:開始──加深──完全淪陷。
(二)教學方法
1.分組學導,自學討論法。
「分組學導」教學模式為濟南市區課題組所創,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合作探究理論指導下構建的一種能使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有一定的使用價值。七年級新課程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模式是科學的、實用的。
2.教學滲透點。
①學生分小組研讀「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並歸納成幾個方面,進一步強化合作學習的意識;查閱「鴉片戰爭形勢圖」,進一步訓練學生閱讀歷史地圖的技能。
②分組討論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激發學生學習這段歷史的興趣,通過歷史事實讓學生獲得只有國力強盛,才不致於受欺凌的認識。
③分小組討論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學會運用歷史材料說明問題,形成知識遷移能力。
(三)教學資源
1.「課標」內容標准。
2.教材及《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上)》
3.教學掛圖和《中國國恥大事記》中有關鴉片戰爭的內容。
4.教師提供與「鴉片戰爭」歷史相關的資料。
(四)板書(略)
三、教學過程(見下表)
教學反思
《鴉片戰爭》是川教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中的教學重點之一,又是引導學生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的門檻。認真思考本課的教學,有助於培養八年級學生進一步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對民族歷史、民族精神的認同感。
一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初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內容標准要求「講述林則徐虎門銷煙的故事;簡述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認識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鴉片戰爭》一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要求。
教材內容滲透了歷史比較方法、心態史學方法、計量史學方法、口述史學方法等。
1.歷史比較法。英國處於資本主義上升時期,是19世紀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中國處於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統治腐敗的封建沒落時期。
2.心態史學方法。林則徐痛陳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採取了嚴厲有效的禁煙措施,將收繳的230多萬斤鴉片當眾銷毀。林則徐的壯舉並非當時外國人想像的想發大財。虎門銷毀的舉措令許多外國人都對林則徐心悅誠服,贊嘆不已。知道這段歷史,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
3.計量史學方法。《英國輸入中國鴉片激增表》,將描述對象的歷史過程抽象為數字關系,設計成數理模型,直觀、形象地說明鴉片輸入的激增情況,從而讓學生對英國「從事毒品鴉片的貿易,可以牟取暴利……許多白銀流入英國,加劇了中國的貧窮」這一歷史教訓有一個深刻、明晰的認識。
4.口述史學方法。《炮子謠》說明鴉片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危害,驗證鴉片輸入,給中華民族帶來嚴重災難的史實。
二從關注學生智能出發,拓展農村中學有限的課程資源,將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應用於歷史課堂教學
本課為八年級教材的第一課,也是本學期歷史教學的第一堂課,教學設計中,盡可能通過歷史學科教學來改善和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學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點創造多元的通道來改善學科教學。《鴉片戰爭》一課就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開發學生的智能。
言語智能。通過「自由閱讀卡」,讓學生表述從罌粟到毒品的過程,通過《炮子謠》的朗讀,加深理解鴉片對中國社會造成的危害。
空間智能。通過閱讀地圖冊,了解英國的三次進軍路線,強化空間意識。
數理邏輯智能。了解鴉片輸入數量增加的具體數目,銀貴錢賤的掠奪賬,逐步形成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自我認知智能。林則徐領導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勝利,其卓越的組織才能和高尚的人格品質令人敬佩。了解這些史實,自覺形成對中華民族精神──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的認同感,強化愛國主義情感。
其他諸如動覺智能、交流智能等在本課的師生活動中也得到了體驗。
三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弘揚學生個性發展入手,探索適合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民主化課堂教學」之路,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活動
本次課改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使學生掌握終身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學習方法;教師由單純的教學者轉變成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教學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和合作者。這兩種轉變需要「量」的積累過程。在七年級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結合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結構,探索「民主化課堂教學」之路。
本課的教學活動設計思路為:指導學生獲取有關鴉片戰爭的歷史知識,了解鴉片走私到禁煙活動直到《南京條約》簽訂的基本線索,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並有一定的情感體驗。為此,安排以下兩個大的教學活動。
1.讓學生分小組帶著「中國東南沿海地理范圍」和「英軍侵略路線」這兩個問題看《中國歷史地圖冊──鴉片戰爭》。
2.學生在探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時,設計了「假如我生活在那個年代,該怎麼辦?」「假如我是一位法官,我將怎樣審判鴉片戰爭罪犯?」這兩個問題。其目的,一方面強調學生讀圖時應注意的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間學習的合作性;另一方面,構建以學生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為內涵的學習體系,強調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氣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主動發展的學習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整合學習資源,然後知識遷移,作出決策。整個活動以現代學生觀和教學觀為指導,力爭為富有生機和實效的歷史課堂教學找到源頭活水。
四以引導學生關注當今的社會問題為目的,將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起來。
學生知道了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後,聯系現實生活中的吸毒販毒現象和我國政府的禁毒決心,讓學生思考討論,然後歸納總結:鴉片是當時的麻醉毒品,危害了多少中國人的健康,而今天的「白粉」也是罌粟果經化學加工製成的毒品,人一旦吸食,就很難戒除,其毒性比鴉片更大。為了吸毒,傾家盪產者有之,殺人搶劫者有之,對社會造成了嚴重危害。為了我們美好的家園,為了我們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為了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健康。我們應理直氣壯地擁護政府的禁毒舉措,對販毒、吸毒者繩之以法。
這樣設計,讓學生懂得學習歷史可以更好地為現實服務,懂得歷史知識是每個人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精神營養。
4. 統編版五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 7、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 教案
教學目標:
了解列強侵華所犯下的罪惡行徑,知道中國人民面對外來侵略曾經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從中體會中華民族頑強的抗爭精神。
了解鄧世昌等民族英雄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故事,感受先輩們的愛國精神。了解中國遭受外國列強欺凌的原因,懂得落後就要挨打的基本道理。
教學重點:掌握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理解對中國社會的影掌握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理解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教學難點:
分析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用。中國如何一步--步的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學准備:教師課前製作課件、搜集資料,學生課前收集鴉片戰爭中與侵略者抗爭的歷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的事。
教學方法:啟發式、自主學習法、討論交流法。
(4)鴉片戰爭教案設計擴展閱讀
知識點
1、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自主意識)的逐漸增強,我們有時會覺得家人說的話和要求做的事與自己內心的想法不一致,有時還會與家人產生一些不愉快。
2、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心裡逐漸發生了(變化),很多事有了自己的(想法)。我們希望能自己(做決定),有時會把家人的(關心)看作是(干涉),甚至在明知他們講的話有道理時,故意與他們作對。
3、在長輩眼裡,我們缺乏(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永遠是長不大的孩子。我們言談舉止上的一些變化也會讓家人感到困惑,不懂事,經常懷念我們小時候的乖樣子。我們需要了解長輩們的想法。
4、家人的(人生經歷)、(生活經驗)相對豐富,我們與他們在(生活態度、觀念、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方面會有所不同。
5、我們要用心理解和體會,從家人的言談舉止,甚至是批評和教育中感受(他們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