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

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

發布時間:2021-01-19 03:25:15

①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教學設計方案

21世紀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的時代,其實質是教育的競爭。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網路的迅猛發展,人類將步入信息時代 ,因而導致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以及教育方式將隨之而改變。特別是在教育領域,網路、多媒體與教育的結合,將會徹底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內容、方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以教育技術為突破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

一、教育信息化是職教改革的必然趨勢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水平仍然偏低,傳統的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育內容、教育技術、和教育手段都已不能適應教育改革和發展以及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教育方式未能很好地結合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水平,顯得陳舊落後;許多優秀的教學資源得不到廣泛推廣,學生的學習主要依賴於教師課堂授課,依賴於教科書,知識來源單調,與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匹配。隨著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各職業院校的現代教育設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但學生不能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日益普及的計算機及網路來學習知識,而容易沉迷於電腦游戲及網上聊天,不僅沒有提高學習興趣與主動性,還耽誤了學習時間,不利於學生素質提高。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教學設計創新,避免現代信息爆炸對學生及教學的不利影響,是我們面對21世紀發展教育急需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現代教育是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的以培養創造性人才為目的的新型現代化教育體系。現代教育技術不僅僅是一種手段,它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職業教育要想辦出特色,就必須走職業教育信息化之路。職業教育信息化不是計算機 、網路、職業教育的簡單相加,而是職業教育、教學、管理、學習與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有機融合,從而形成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組織、教育模式、技術手段、教育評價的動態系統。要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師掌握信息技術運用成為他們所必須具備的素質之一,讓教師如何具備信息技術素質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將來的教師隨著學校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裝備的改善,如果不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將無法勝任。而現代信息技術環境為信息教育的開展提供了重要保證。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對學與教的過程和學與教的資源進行設計、開發、使用、評價和管理,是一個有待於開發和探討的課題。

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任何科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幾條基本假設的基礎上,社會科學領域中的理論更是如此。教學設計理論是一種研究如何經系統設計來引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理論。

我們可以假設學習發生和維護的充分條件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即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二條假設);

(一)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知識經驗和生理能力)。

(二)有效的學習動力維持系統,包括興趣、情感、態度、動機、意志、性格等因素。

(三)有效的學習外部活動系統,指學習的具體活動,比如:記預習筆記、做練習、討論、互助、制定表格、畫概念圖等。學習行為和活動的設計依據是認知策略和協作學習策略。

(四)有效的學習環境,指學習資源(包括信息資源和活動空間設施)和學習工具的有效整合。

(五)有效的信息傳遞,它不是指信息的閱讀和呈現工具。而是指信息的組織,即學習信息資源的組織結構,信息的呈現形式和傳遞順序。

在以上的五方面充分條件中,學習者自身的學習准備是不能設計的,而其它四個方面是可以設計的。學習動力系統不是一個可以直接設計的物化系統,它的設計基於其它三個系統設計。

教學設計的設計對象有三(教學設計理論中的第三條假設):

1、學習活動的設計。按照建構主義思想,學習者學習和發展的動力來源與學習者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學習者認知技能的發展、情感態度的變化都應歸因於這種相互作用。站在學習者的角度看,這種相互作用便是學習活動。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作為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來看待。學習活動的設計最終表現為學習任務的設計,通過規定學習者所要完成的任務目標、成果形式、活動內容、活動策略和方法來引發學習者學習內部的認識加工和思維,從而達到發展學習者心理機能的目的。

2、學習環境的設計。從設計者的角度看,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特指媒體資源)和學習工具的組合,這種組合實際上是旨在實現某種目標的有機整合。在學習活動發生時,學習環境又被稱為學習情景,其中必然包含人際關系要素。學習環境的設計主要表現為學習資源和學習工具的整合活動。在設計時也應考慮人際支持的實施方案,但人際支持通常表現為一種觀念而不是具有嚴格操作步驟的實施法則。

3、媒體傳遞的設計。媒體傳遞設計的任務是決定通過何種媒體形式,按照何種呈現順序,以什麼樣的組織形式向學習者傳遞信息。課堂講授的設計及教學媒體材料的設計和開發就屬於這個層面的活動。媒體傳遞是最邊緣層次的設計活動。

以上將教學設計活動劃分為三個層面,旨在提醒教學設計者學習環境和媒體的設計並不是教學設計的全部。在很長一段時間,教學設計領域主要是集中在媒體傳遞層面上的活動。隨著網路的普及,網路環境的開放性,資源的豐富性,資源的易獲取性等特徵使教學設計者將設計重點從媒體傳遞的設計逐漸轉向學習環境的設計並繼而將設計重點放在學習活動上成為可能。

三、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設計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的變革越來越依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持。當前,在許多職業院校已經建立了校園網並與互聯網連通,建設了教學資源庫,還建設了不少形式多樣的多媒體教室,這已為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搭建平台。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將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

根據教育傳播理論,教學過程可以看作為一個信息的傳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包含教師、媒體、學生三大要素。這三大要素不同的組合方式,將形成不同的教學模式,適應不同的教學環境,在不同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有著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目前應用的有三種: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

(一)多媒體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教學目標,選定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法,製作CAI教學課件,通過媒體將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這里指的媒體包括教師自身的言傳、身教、也包括多媒體計算機和各種現代化視聽媒體。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增大了教學的信息量,也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單一性,學生接受來自教師、計算機和各種媒體傳遞的教學信息,經過大腦的加工處理,轉換為知識。盡管教學內容的呈現圖文並茂、聲形結合、生動活潑,而在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創新方面存在有明顯的不足,人機交互的過程與作用極為有限。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興趣不僅僅在於教學內容的圖文並茂、生動多彩,更重要的是靠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科學性來激發。這是一種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學生仍處於一種被動地接受信息的地位。

(二)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教學模式:網路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環境,是一個鼓勵自主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可以在任何有上網條件的地方,利用聯網的計算機在校園網或網際網路上獲取各種信息進行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問題,也可以通過網路向教師咨詢,教師不直接向學生傳授教學內容,只是間接地輔導學生。這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必須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它是以「自我向導、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為特徵的學習,也就是學生能夠自覺確定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法,才可能取得學習效果。否則,只是盲目的瀏覽學習,其效果甚微。

(三)校園網支持的合作學習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建立在校園網路及資源庫支持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安排教學計劃,實施網上教學,批改學生作業,進行網上或面對面的指導,評價學生學習成績。學生可以個別學習,也可以分組合作學習,或者自願結合合作學習,學生有選擇學習內容和方式的權利。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要倡導「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物,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然而,許多學校都建設了校園網,但由於資金與技術等問題,校園網信息資源貧乏,多媒體系統的超文本特性的技術開發及其與網路特性的結合明顯不足,使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沒有得到充分地應用和有機的結合。

通過對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分析,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每種教學模式相對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轉變,但仍各存其缺失。如何將三種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有機的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教學環境,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有待於我們不斷的探討和研究。

四、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方法設計創新

(一).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觀念的更新

在教育領域中,信息技術並沒有生成劃時代的新觀念,確切地說,信息技術使原先的一些先進的、前衛的教學觀念的實現成為可能,使先進的教學設計理論的接受和應用成為可能。因而,我們在進行教學方法設計時應該樹立三個全新的觀念:

一是樹立全新的學生觀。學生在學習中的地位由原來處於被動地位轉變為主動參與,成為知識的探究者和意義構建的主體。

二是樹立全新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輔助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知工具。

三是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教學方法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教師一言堂」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索」、「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有機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導致教育領域徹底變革的決定性因素,它必將導致教學內容、手段、方法、模式乃至教學思想、觀念、理論的根本轉變。教育信息化最根本的特徵是教育信息資源的利用和信息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網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是需要不斷探討的課題,據調查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 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模式。現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基本上還停留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CAI階段,這與我們真正意義上要達到的整合還有很大的差距。要想實現真正意義上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必須開發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特別是基於Web的協作平台,才能完成整合的質的習躍。

在基於網路的教學支持平台上進行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將會對教學過程、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變化:

1、教學形式的變化。由於信息技術的應用,打破了原有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課堂學習、分組討論、協作學習並存教學模式,學生也可以通過校園網路的學生論壇。

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生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學習知識,通過校園網路,進行自主探索學習、互動協作學習,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去主動建構知識。培養學生有獨立學習的能力、創新能力和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內容的擴展。信息技術的應用,將過去傳統的、靜態的書本教材形式轉變為有圖文並茂、聲像俱佳構成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同時可將音像教材、基於網路特性的CAI課件置於校園 網上,供學生自學。這樣,極大地豐富和擴展了書本知識,學生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掌握更多知識。

4、教師作用的變化。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領航者、指導者和組織者。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不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知識源,教師不能把傳授知識作為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自己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設計教學方案上,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包括:信息獲取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信息創新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協作意識和信息交流能力等),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

② 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創新模式

自主創新教學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學。它利用遺傳與環境的積極 影響發揮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認識與實踐的主觀能動性,注重學生 的主體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技能的喚醒和開發培育形成創新人格以 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和滿足學生主體充分發揮的教育。 一、課堂教學中引入自主創新教學模式的目的及意義 首先,當前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需要的是知識型、創新型、綜合型人 才,但是我們的教育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上還存在弊端,表現為注入式、教 條式、理性泛化式、苛嚴管束式。結果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培 養創新思維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嚴峻挑戰和機遇面前, 人要生存,適應社會的千變萬化,必須具備創造性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素質 和能力。顯然,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勢在必行。 其次,自主創新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培養創新思維的環境。 自主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是以問題作為整個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讓 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考與相互之間 的思維的激烈碰撞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從而使思維和能力得到真正的磨 煉與提高。總之一句話,沒有探究就不可能有創造性的學習與應用,所以 探究乃是進行創新教育的關鍵。 二、課堂教學中自主創新教學模式的實施 1、創建有趣的課堂情景,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表現欲明顯。 ,自我管理能力薄弱。因此教師在課堂 教學活動中,應適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數學課堂,增強學生的數學問題意 1 識,對學生數學思考進行激勵性的賞識和引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使學生對數學感興趣,進而願意學數學,並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感受到快 樂。例如:教學三年級口算乘法時,利用多媒體出事練習圖片情景,再把 圖片信息轉化為數學語言:淘氣的爸爸是郵遞員,他每天送 400 份報紙和 80 份郵件他工作 10 天要送多少份報紙?他工作一星期要送多少份郵件? 在這一生活情景和數學語言的轉換中,學生通過情境的參與,達到口算能 力提高的教學目標,同時也培養了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的意識。 2、創建自主學習的平台——小組合作學習 在教學中,倡導小組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因為這 樣的交流與互動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更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 力。例如:教學圓的面積,讓學生探索圓的面積公式時,用小組合作交流 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從實踐中掌握學會了自主學習的方法。 3、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創新學習的意識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6 和 7 的認識》中,設計了一首兒歌, ,在整個 學習過程,把知識寓於學生熟悉的兒歌中,喚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使得課堂氣氛活躍從而激發學生創新學習的意識,而學生的質疑問難,創 新學習意識的苞芽得到了保護,將逐步形成會問、善問的思維品質。 4、在動手實踐操作中培養學生創新學習的能力 在學習某一概念或法則時,僅僅通過對教具、插圖的觀察是不夠的, 還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因為在實踐中學習知識,易於遇到新情 況,產生新問題,這就是創新的過程。通過思維和體力勞動的結合,使學 習者變成聰明的思考者。而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來獲取新知識,也增進了 學生對數學的理解和學習的信心,讓學生由實踐到理論,不僅明白了計算 2 的法則,同時培養了學生創新學習的能力。 時代的發展已向我們證明,終生學習的起點在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的 關鍵就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力。數學教學中,轉變觀念、 激發興趣、指導學法、放手操作、小組合作的策略,從小培養學生的自主 學習能力和創新意識,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③ 教育創新的特點有哪些

構建中學數學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體系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郭立昌

論著選摘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在中國數學課堂教學中怎樣進行創新教育,已經成為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們知道,創新教育不存在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它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創造的過程。但是,模式作為「一種重要的科學操作與科學思維的方法」,又無時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教學。「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注重實效」,在運用教學模式上也同樣應當遵循這個原則。為了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更好地實施創新教育,我們有必要以創新教育的理論為指導,利用歸納與演繹的方法,繼承與發展相結合,構建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教學模式體系,為廣大師生在創新教育的教學中因材施教、優化教學過程,提供一個「模式網路庫」,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推動課堂教學改革。本文從探討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內容結構和教學的基本原則出發,重點闡述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體系的構建,並探討在運用中幾個理論與實踐的問題。

一、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內容結構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它是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一般來說,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教育主要包括下面四個方面的內容,結構如下圖:

為什麼要把創新意識和創新情感作為創新教育的重要內容呢?創新意識是指創新的慾望;創新情感是指探索的興趣、創造的動機、冒險的精神、頑強的意志、嚴謹的態度等情感因素。中學數學教學對於學生來說,不僅是一個特殊的認識過程,而且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的過程,其中創新意識和創新情感相互影響,共同保進學生創造性人格的形成,它們在創新教育中既起著動力的作用,又發揮著教育目標的功能。

中學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所以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核心。從思維種類上看,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它們的綜合作用,辯證發展才能產生創新思維,結構如下圖所示。

創新思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決於創新思維品質,創新思維品質是多種思維品質的綜合體現。思維的深刻性和發散性是創新思維品質的基礎。思維的深刻性反映對數學本質的理解,而思維的發散性,體現著思維的流暢、變通和獨特,它們從思維的「橫」和「縱」兩角度反映思維的水平。靈活性是指能夠根據客觀條件的發展與變化,及時改變思維過程,尋找新的途徑。思維的獨創性是指求新穎、求獨特、求發展,標新立異的思維品質。批判性是指在思維活動中,嚴格地估計思維材料和精細地檢查思維過程的品質。敏捷性是指思維過程中的簡縮性和快速性,它們全是由思維的深刻性和發展性引申出來的,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綜合地體現了創新性思維品質。

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根據科學認知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知識形成的能力、知識發展的能力、知識應用的能力,它們的體現過程和主要內容可列表如下:

能力
體現過程
體現內容

知識形成的能力
由實踐到理論
觀察、實驗、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類比、歸納、猜想、證明

知識發展的能力
理論形成
論證推理、系統化,建立網路,形成良好認知結構

知識應用的能力
由理論到實踐
收集信息,分析處理信息,策略比較,數學建模,解答反饋

可以看到,中學數學的創新能力在數學知識的形成、發展、應用三個過程中都有體現,並具有各自的內容和特徵,在培養過程中我們不應當顧此失彼,而應當注意它們全面、綜合的發展。在創新的能力形成過程中,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觀念起著橋梁或導向作用,應當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綜上所述,中學數學創新教育是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相互驅動、相互激發、辯證推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只有把它們看做一個有機的整體,創新教育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

二、實施創新教育教學的幾項原則

要構建中學數學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體系,首先要從創新教育的內容出發,探討教學的基本原則。我們認為情感性、主體性、活動性(開放性、探究性、綜合性、應用性)、技術性是需要貫徹的原則,結構如下:

(一)情感性 由於創新教育與學生的個性發展緊密相連,為了充分發揮創新意識和情感在創新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教學中必須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夠創新、敢於創新。教師要在教學中發揮楷模作用,用自已的創新精神和情感去感染和調動學生,並充分運用激勵評價的手段,使評價具有公正性、及時性、求實性和發展性,推動學生積極地參與創新過程,並體驗創新的樂趣。

(二)主體性 主體性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知識要靠他們主動思維去獲取,創新教育也只有在學生主體參與的創新過程中才能實現。因此,創新教育的立足點必須由「教」轉變為「學」。

(三)活動性 活動性是主體性的具體體現,創新教育依賴學生對再創造過程的深層次參與。因此,教學要提供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空間和時間,通過觀察、實驗、分析、綜合、歸納、類比、猜想、抽象、概括等探索研究性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能力。

活動性主要體現為開放性、探究性、綜合性和應用性等幾種形式。

1.開放性 開放性一方面是指課堂教學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利於群體交流的開放的活動環境,成為師生思維活動雙向暴露過程,通過合作討論,讓學生的思維見解、情感體驗、意志慾望、行為方式受到尊重,引發他們積極進取和自由探索。另一方面是指在問題設計和討論中保留開放狀態,給學生創新思維提供更廣闊的天地,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2.探究性 創新教育強調學生的探索和研究,讓學生在深層次的探索性活動中,體驗創新的樂趣,培養創新的情感,學會創新的策略和方法。數學從本質上具有兩重性,它既是系統性的演繹科學,又是一門實驗性的歸納科學。因此,探究性既體現在邏輯思維方面,又體現在數學實驗方面,要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3.綜合性 創新能力是學生一種綜合能力的體現,因此它在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各方面都帶有很大的綜合性,要把認知能力和人格培養綜合考慮,要打破知識的章節、學科界線,教學模式要採用多樣化的形式,從整體上考慮發揮綜合的效益。

4.應用性 理論聯系實際,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把數學學習與現代的社會生活更密切地結合起來,應當作為培養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四)技術性 它是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計算器、計算機、網路教育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現代信息技術,是溝通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重要紐帶,為創新教育開拓了新的天地。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要逐漸發展到以學生為主體,自己動手,主動參與的形式。並利用它創設一個有利於群體間交流的活動環境,優化教學過程。

三、中學數學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體系

為了在中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創新教育,可以從創新教育的原則出發,按下列系統構建中學數學創新教育教學模式體系。

什麼是創新教育的基本思路呢?我們認為把中學數學教學過程設計成讓學生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相對獨立地去進行發現與創新,應當成為我們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當然,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法則、定理等知識對人類是已知的,但是這些結論對學生來說是未知的,它不妨礙把教學過程設計成讓學生再創造和再發現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學藝術也正體現在這種教學設計中。

我們認為,在中學數學教學中,為了實現上述的基本思路,「問題解決」應當成為創新教育的基本模式。也就是說在現行教材的基礎上,通過典型的內容,設計成「問題解決」的模式,其程序如圖所示:

其中,在「提出問題」階段要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要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提出的問題應具有可接受性、障礙性和探索性。在「分析問題」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地開展探究活動,進行必要的討論和交流,教師注重從觀念和策略的高度給以啟發。在「解決問題」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完成實施策略,落實解答過程,使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並樹立學習的自信心。在「理性歸納」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問題的解答進行檢驗、評價、反饋、論證,上升為理論,並在形成新的認知結構過程中,進行創新方法的指導。

在這個基本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我們從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兩個角度來構建創新教育教學模式的系統。從教學內容方面,應當主要加強發現模式、應用模式和建構模式的研究。

(一)發現模式體系

發現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布魯納的教學理論。他認為學生的認識過程與人類的認識過程有共同之處,要求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利用材料,主動地探究發現,而不是消極地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主要適用於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例題等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體現了學生參與發現過程的主體地位,注重了發現知識策略和方法的培養訓練,程序如下:

對於每個環節,針對教材內容和教學實際,又可以賦予不同的內涵,可有下列形式:

而對每一種類型,又要結合教學實際採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實驗」,可以有度量、運算、作圖、計算機操作等多種形式。

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加強了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在整體結構上突出了「猜想」和「證明」兩大環節,而這正是教學發現中的基本策略和途徑。在這兩個環節中把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的訓練與培養結合起來,體現了數學的兩重性。發現教學模式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對於創新教育具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二)應用模式體系

數學知識的應用是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另一個重要途徑。而數學建模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基本思路,也就是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認真審題,去粗取精,弄懂題意,聯想有關的數學知識,建立相關的數學模型,把實際問題轉化為一個數學問題。通過對這個數學問題的求解,然後再回到實際問題中去。數學建模的意識、思路和能力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強化這種意識和能力,應當成為一種應用模式體系,程序如下:

對於每個教學環節,要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實際,按照創新教育的原則,因材施教,精心設計,如下圖所示:

(三)建構模式體系

數學具有系統性的特性,數學的定義、公理、定理、法則、公式具有它們的邏輯系統和結構。建構模式體系有利於讓學生了解數學理論的建立、發展過程,具備良好的認知結構,學會建構理論的方法,也是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一個方面。因此,根據教學內容特徵,隨著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的不斷豐富和提高,適當地運用建構教學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它的程序如下:

每個教學環節同樣包含不同內涵,形成多種變式,比如:

對於第一種形式,主要體現把一個單元或一個章節的教學,進行「整-分-整」地講授,學生在知識結構中分析、探究,再經過組合連結,完成對知識系統、結構的認識。第二種形式,適用於兩部分知識內容、研究思路、方法類似的單元或章節,組織學生進行類比遷移的探究,自主完成後部分內容的學習。第三種形式,主要用於分析知識結構,找到新的知識生長點或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完成知識結構的發展過程。第四種形式主要用於章節內容的小結。這種數學模式一般是把一個單元或章節的教學作為整體考慮,而對於每一節教學,又可採用適宜的教學模式。

從教學組織形式的角度,需要主要研究討論模式體系、輔助教學模式體系和課內外結合模式體系。

(一)討論模式體系

討論模式是一種合作模式,主要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圍繞共同的教學材料或問題,在教師引導下,開展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多種形式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探究的一種教學模式,程序如下:

其討論形式可以同座二人,前後四人,分組討論、全班討論等多種方法,在分組中還可以按學習水平層次,同層分組或搭配分組,採用何種形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目的在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在認知和情感方面的成長,以適應將來信息化社會對人才合作精神和能力的要求。

(二)輔助模式體系

隨著投影儀、計算器、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引入,為在中學數學教學中,更好地引導學生主體參與,動手操作開展數學實驗,提高課堂效益開拓了新的途徑。

在教學模式上可以分為演示模式和實驗模式,演示模式主要是指以教師演示為主,引導學生完成觀察、猜想、推證、系統化等教學環節。演示內容和多少要因材施教,所以它可在各個環節中實施程序如下:

實驗模式是讓學生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結合教材內容,自主地去參與實驗與發現的過程。根據教學條件可以採用多種形式,比如使用計算機可以一人一機,兩人一機,也可以利用計算機網路分合結合地教學。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計算機形象、測量、證明的功能,讓學生運用現代化技術實踐數學發現的過程,它為學生知識、能力、個性的充分發展,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拓了廣闊的天地。它的程序與發現模式一致,只是利用現代技術輔助,並由學生自主完成。

(三)結合教學模式體系

所謂結合教學模式是指把課內外教學結合起來的模式,它比只局限在課堂上的教學具有更大的開放性,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調查研究、查詢資料、提出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撰寫論文、師生小結等教學環節有的可安排課上進行,有的在課下完成,形式手段多樣化,把課上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比如,可以有下述教學模式:

四、運用創新教育模式體系應注意的問題

(一)繼承傳統模式,注重打好基礎

本文闡述了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主要教學模式,我們對於傳統的講授教學模式也要充分重視,啟發式講授同樣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並在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要繼承和改進傳統教學模式,結合創新教育模式體系,共同發揮創新教育的作用。另外,創新教育離不開學生扎實的基礎,在教學中對於落實基礎的環節不能削弱,比如,要重視必要的模仿性、鞏固性練習,要把打好基礎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有機地結合起來,處理好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

(二)綜合應用模式,整體優化過程

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的課堂教學,應當是一個開放的過程,所以不能用一種固定、僵化的教學模式面對所有教學內容。用系統論為指導,充分發揮和挖掘創新教育模式體系中諸因素的優勢,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多種教學模式的綜合運用,從整體上優化教學過程,才能實施創新教育。上述創新教育模式體系在運用中具有下述交叉關系:

比如在運用發現模式教學中,可以結合使用討論模式、輔助模式和結合模式。

綜合應用多種教學模式,不僅優化了課堂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益,而且使學生在豐富多採的教學形式中,創造性得到更全面發展。怎樣立足於整體優化進行組合,也正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藝術。

(三)注重教學落實,不要追求形式

在教學模式的運用上,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注重實效,不要追求形式。教學模式不是框框,在運用過程中要針對教學實際進行變通和再創造。無論對哪個教學環節,都要注重落實,切實使課堂教學充滿激情,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和時間,讓學生真正地去想、去看、去做、去說,使觀察、實驗、猜想、發現、討論、交流和論證等環節,真正地落實下來,而不要為了追求教學模式的完整,使學生的參與活動走過場。

(四)發展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創新

教學模式的運用是一個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構建創新教育的教學模式體系是教學改革的需要,但是從教學改革的眼光看,需要我們不斷發展教學模式,突破教學模式,逐漸過渡到無模式教學,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充足的機會和條件。我們在繼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不斷發揮自我的優勢,形成和樹立帶有個性的教學風格,推動教育理論和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

④ 創新思維教學模式適用於培訓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包括發散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

還有就是現在的老師對作業要求太過低了,不知道是為了方便自己嫌麻煩還是怎樣,學生的書寫非常不規范,老師也不管,每個詞都貼得近得不能再近了,而且每個字母的書寫也非常不規范甚至會容易讓人看錯,這些細節現在的老師都不教,真是非常離譜。導致我在跟那些小孩子說要注意那些細節的時候,他們很多都說「老師」沒這么說,唉,都教出什麼學生來了,這么死板。

⑤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模式如何創新

隨著人類社會的迅速發展,創新一詞不僅被廣泛的應用到經濟和社會的改革領域,而且也被運用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創新性開發上。小學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階段,小學數學更是小學教育的基礎性學科,因此基於這一點我們必須要對小學數學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創新,有更深層的認識,我們要本著對學生未來負責的態度,切實做好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工作,使得小學數學的教學水準得到明顯的提高。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學的模式相對落後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要求小學的數學教育應該注重課堂互動性和趣味性的提高,讓課堂變得更加的開放和富有活力,讓孩子在提高數學知識的前提下,可以從另一方面提高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孩子在各方面得以全面的提升。但是目前的大多數小學的數學教育只是簡單意義上的按照教學計劃的照本宣科,小學的數學教師只是依照現有的教材給孩子講授知識,沒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的程度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和規劃,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這種教學的模式不利於學生積極的思考,忽視了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且會讓學生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也束縛了學生個性的成長[1]。
(二)教學內容缺乏創新
小學數學的教學很重視理論上的教學,這就使得教學的內容過於單一,甚至在數學的教學中主要是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缺乏創新性的方法讓學生提高做題的技巧,提高做題效率和正確率。另外由於教師平時不注重教案的更新和課題的研究,所以數學的教學和教育受到教育內容的約束,這就使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的思想變得很守舊。因此學生不光是學習知識,更重要是學習方法和技巧。
(三)學生的情況不均衡
由於每個學生的數學水平參差不齊,這使得學生的數學教學顯得異常的艱難,因為每個孩子的水平不一致,而且每個孩子的智力發展情況也是極不均衡,因此學生接受和適應新鮮事物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是目前一些學校的小學數學教育就忽視了對於不同個性孩子的培養,而且家長和老師對於學生的數學教育並不重視,認為小學的數學教育只是簡單的數學計算,這種現象一旦出現就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造成阻礙。
二、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性對策
(一)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體現教學內容
進入網路信息化發展的時代,而且現代的新興技術的應用范圍也更加廣泛,而且小學生對現代技術的接受速度也非常快,教師在數學教學當中應該充分利用微信和網路技術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推廣,使小學的數學教育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動性,使得教學的內容更加多元化。新興技術的應用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逐步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技巧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另一方面,作為教師也應該積極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積極利用新技術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要尋找新的教學方法,使得自己的授課形式和內容進一步得以拓展。學校和教師應該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並且對於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深入的探討和驗證。教學創新之後,要想使教學模式創新經驗得以應用,就要對其創新成果進行全面的論證,確保其創新成果滿足實際需求[2]。
(二)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
教師應該以學生目前的思維發展水平為依據選擇教材,為學生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新知識得以充分接受,通過新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新的知識與原來的知識融匯貫通。首先,小學數學教材應包含思維激發方面的內容,在教學創新和提高上,教材的選擇也是教學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這一認識,在小學數學教材選擇和應用中,需要保證教材中包含思維激發的內容,以此滿足開發學生思維模式教學的目的。其次,小學數學教材應具有提高計算能力的內容。計算能力的提高可以為小學生未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計算能力的培養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創新過程中,應保證教材內容中含有計算能力培養和提高。再次,小學數學教材應該包含有新舊知識接續的內容。小學數學教學創新首要注意的是新知識和舊知識的相互銜接和續接。為此,在教材選擇中,應含有新舊知識接續的內容,保證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能夠在形式和內容上得到高度的統一,使得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認知的高度統一,從而促進孩子身心的發展[3]。
(三)提高學生課堂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思考數學問題,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自身天性好動和可愛的本性的特點,教學的設計時盡量考慮教學形式和內容的趣味性,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對以後的學習充滿信心;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選定一個習題,讓學生通過這個習題找出不同的解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和同學進行交流和探究,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成績好的學生帶動落後的學生,使得班級的整

⑥ 如何開展綜合創新型高中 改進教學方式 提高教學質量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規定要實現教學方式的重大轉變。改變教學方式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沒有教學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變革就無從談起,新的教育目標也就難以達成。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式是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傳統教學過於局限在教師的單向傳授上,這種模式下的教學質量很難在質和量上都有明顯的提高,大部分受教育者只能片面發展。轉變傳統教學方式,變革原有課堂教學模式,是從根本上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教師專業成長是新課程改革關注的重點之一。
轉變教學方式絕不僅僅是教學方法或手段的改變,更需要新的教學理念來引領。因此,教學方式的成功轉變意味著教師的健康成長。從根本上來說,研究教學方式就是關注教師專業成長。
新課程下,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還是課程的開發者、研究者。教師角色的全新轉變使得培養教師科研技能、提升教師科研水平也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本課題通過教師進行研究來獲得研究成果。參與課題研究的過程同時就是教師逐步提升自身研究水平的過程,教師的科研素質也就得以提高。
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新的學習方式,新的學習方式需要新的教學方式。可以說,教學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工作。教學方式研究的重要性不然而喻!
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有重大創新和突破。課程改革的重心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如果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就將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要實現素質教育的突破性進展,要真正打好教學改革這場持久而復雜的攻堅戰,就必須致力於探索新的教學方式,構建和形成旨在關注每個學生成長與發展的教學方式, 以推進新課程的改革。
近來,我們對素質教育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地討論,基本上產生共識: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的教育。它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遵循教育規律,以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為出發點,以促進全體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個性為根本特徵的教育。然而目前我省高中數學教育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違背教育規律,忽視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的現象司空見慣;只為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服務,多數學生「陪讀」的現象屢見不鮮,教學要求單一,教學方法陳舊,忽視個性差異的情況很普遍,鑒於上述,我們進行高中數學教學方式改革實驗,就是為了克服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旨在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促進自我發展方面探索一條新道路。經過幾年的實驗,使我省高中數學教學得到新發展,全面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數學難學」是高中學生普遍反映的問題。一些在初中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甚至在中考中數學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經過高中一段時間的學習後,數學成績卻呈下降趨勢。這也是數學教師十分關心的問題。不少高中數學教師強烈呼籲中考命題要體現高中階段數學教學對初中學生數學能力的要求,希望以此對初中數學教學施加影響。其實,初高中數學相比,在教材內容、教學要求、教學方式、思維層次,以及學習方法上都發生了突變,如何銜接初高中數學教學,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另外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理論性以及抽象性很強的函數,立體幾何等等知識,這些都給學生帶來很大程度上的難度,因此有必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去面對本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改革課堂教學單一、封閉和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煥發數學課堂的生命活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為學校全面推行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指導理論;同時通過課題的研究,有利於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改變教學行為方式,從而發揮教師在教學上的創新能力。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高中數學採用新的教學方式,提高數學質量的方法與途徑,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改進學習方法,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有個性,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品質。
二. 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方法:我們採用的是行動研究法。由於課題研究的內容是採用新的教學方法,提高普通高中數學教學質量,是屬於應用性研究范疇,所以,我們採用了行動研究法。通過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依據新課標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採用新的教學方式,不斷探索,實踐、體驗、反思,在研究中摸索規律,總結經驗,經過再實踐,再研究,直至獲得研究的成功。
(二)研究過程
課題自2005年11月啟動以來,至2008年12月結束,歷時三年的時間,課題組全體成員按照課題實施計劃,有序地運作如期地完成了每個階段的研究任務。現將主要的研究過程報告如下:
1.准備階段(2005年11月---2006年5月)。
(1)精選骨幹,成立課題組
由高級教師、副校長劉長軍,高級教師、高三集備組長沈躍武,高級教師安波、周濤、王春紅、柯英華,一級教師胡育銘、張志敏、董潔、朱靜波,二級教師趙傑、史東梅、李慶權、劉國慶、王守波等共十五人組成了課題組。
(2)組織學習,統一思想,提高認識
課題組成立後,由劉長軍副校長組織,共同學習了有關《教師專業成長》、《新課標下的教學討論》、《新形勢下教師成長要求》等文章,大家真正認識到在新課改形勢下,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
(3)調查摸底,掌握現狀
針對所在年級的實際情況,大家分頭做了細致、深入的調查工作,了解到了今後研究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4)開展研究,落實任務
根據大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將課題組成員又具體劃分到了四個小組,確定了四個小組的小組長,安排每個小組的具體任務,並對每個小組的每個成員的工作都作了具體分工。
2006年3月3日,課題組負責人沈躍武老師組織課題組成員召開研討會,在理論學習和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提出要求,落實任務,制定規章制度。a.要求課題組成員要運用「自修反思」的方式進行自研自創。學會教學反思,在反思中不斷適應課改的要求,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研究能力。b.實行同伴互助。充分發揮團隊的作用,有效提高研究的質量和水平。c.注重專業引領,突出校本研究,使教師不斷獲得專業發展。
會上,課題組成員分別作了題目為《研究自己,自己研究》、《綜合素質培訓激活了數學教學》、《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數學教學模式》、《立足校本,發展學校》等的論文交流。經過研討,課題組制定了具體的《研究方案》、《研究計劃》《研究細則》等。
並於2006年3月10日,請遼陽市科研所的專家對我們的課題進行了論證指導,完善了《研究方案》,使課題研究更具操作性,課題組成員也深刻領會了方案的實質,掌握了研究方向,為研究過程的順利操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實施階段(2006年5月-2008年10月)
做好前期准備工作之後,課題便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
(一)完善管理制度,激發教師科研熱情
(1)為了使課題研究能夠健康有序地運作,優質高效地完成預期研究目標,學校將課題研究工作納入了教師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其中參加省科研課題研究,並通過結題評審,在當年教師考核中加5分;參加市科研課題研究,並通過結題評審,在當年教師考核中加3分;參加市級以上優秀教師評選,必須有參加市級以上科研課題研究的經歷,承擔課題組負責人的教師優先。考核制度的制定,極大地激發了研究教師的積極性,課題組成員在實踐中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積極採取新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斷摸索出提高普通高中數學質量的對策。
(2)為了使課題研究能夠扎實有效地深入下去,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學校還制定了相應的課題管理制度。課題管理制度:a.課題主持人負責課題研究全過程的組織、指導、協調工作。b.課題主持人要經常深入課題組,了解掌握研究過程中的各種情況,及時組織研究解決實際問題。c.每學年開始,課題主持人要結合掌握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並在學年結束時,對計劃的實施情況認真加以總結。d.每位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要認真學習《研究方案》及實施細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認真實施操作,及時進行經驗交流,期末作出總結。e.做好課題研究過程資料的積累與歸檔工作。以激勵教師積極參與研究,以飽滿的熱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去。
(二)注重理論培訓,提高教師科研能力
學校定期選派課題組成員參加省、市各級各類的培訓學習。沈躍武、劉長軍、史冬梅、劉國慶、李慶權、趙傑、安波、胡育銘等參加了遼寧省基礎教育培訓中心組織的《新課程教材教法討論》的理論培訓,張志敏、周濤、董潔、王春紅、王守波、柯英華、朱靜波等參加了遼陽市教育學院組織的《新課程》教材分析研討的培訓
參加培訓的教師學習歸來,將所學的內容給課題組教師及時進行培訓,並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研討,將新課改理論及實踐經驗及時傳達到課題組每個成員,並落實到教學研究中去。為了提高課題組的教師的研究能力,課題組成員在每個學期開始,都召開課標詳解及教材培訓,培訓由副校長劉長軍及課題組負責人沈躍武負責,將新課標與教材三維目標點相對照,掌握各目標的達成度,提高了課題組成員從整體上理解課程標准、把握教材的能力。
(三)探索教學模式,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本課題研究的宗旨是新課改下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普通高中數學教學質量。因此,自課題研究以來,課題組成員便潛心研究,反復探討,依據新課標要求,學科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構建出旨在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提高學生數學成績的教學模式。
模式名稱:四環遞進教學模式
模式特點:既能貫徹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又能適合本地區課堂教學實際的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既有理論上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又有實踐上的可行性與實用性。
模式結構: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自主探索,理解問題--合作交流,解決問題--實踐應用,拓展知識。
模式操作程序:以高三數學復習課——二次函數及其應用為例
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課前教師直接給出復習課題及復習目標。不同課型創設的情景也不同。本課要求掌握二次函數圖像及性質,會寫三種常見的解析式,會畫兩種開口方向不同的圖像:了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個數,結合二次函數的圖像觀察圖像的零點,確定方程根的個數;會求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依據函數的定義域,利用單調性,通過函數的值域解決最值問題。
自主探索,理解問題:學生以課上學習小組為單位,查找資料,以課本為主,教參為輔,同時翻閱,歸納知識網路,結合典型例題,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

⑦ 如何打破模式化,創新教學,回歸教育本真

當下,很多中小學生寫作文都有「套路」:開頭動不動就「在我一生當中」,「回眼眶濕漉漉」「眼睛答紅彤彤」等高頻詞彙不分時段和場合出現,還常常出現學生「讓座」、撿錢交給失主類似的事例……雖然「套路作文」受追捧,但缺乏引經據典遣詞造句,沒有步步升華的文章鋪排,難以給人以美的文學享受。而且,這樣的「假作文」作文與新課改「關注學生個性發展、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相悖,也反映出了教師教學方式和內容缺乏創新等。

⑧ 如何創新音樂課堂教學模式

(一)教學目標知識化。當前小學音樂教學注重的主要是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把教學大綱要求的知識和內容灌輸給學生,學生通過學習雖然獲取了相應的書本知識,學會了如何演唱一首歌曲,但素質卻沒得到全面發展,沒有發揮音樂教學陶冶情操,促進素質全面發展的作用。
(二)教學方法機械化。為了達到純知識傳授的教學目的,教師採用機械的方法,以教授為主,用大量的練習讓學生進行重復行的機械學習,根本不關心學生的學習心態、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
(三)教學形式單極化。本來教學是雙方共同的活動過程,是一種雙向影響過程;而當前教學的形式變成是教師單方面的活動,呈一級化態勢。整個教學只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影響、支配和要求,學生只能接受要求並配合[1]。
(四)一直以來小學音樂教學 「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根本無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學生完全處於一種被動的狀態接受知識;學生無從發揮自己的想像和創造才能,甚至會發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等。
針對小學音樂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弊端,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勢在必行,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學習當前音樂教育教學方法創新的相關論述,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的創新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實施:
一、採取啟發的方法,鼓勵學生進行再創造。
所謂的「啟發式」是指在老師的啟發下由學生自己充分發揮自由聯想和想像,在不離開音樂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讓學生根據音樂進行再創造。為什麼要採取這種方法呢?首先,音樂是一門藝術學科,它具有社會科學的一般特徵,同時還具有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音樂作品除了能給人以教育啟迪之外,它有一種獨特的、感人的魅力——人們的感情和思想可以在樂聲的熏陶中盡情地、自由自在地馳騁!這里就需要教師利用有關的素材、背景材料、作者的創作個性、作者創作該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等給學生做最生動的介紹,這樣有助於學生盡可能准確地把握音樂形象。如:在介紹作品《剪羊毛》時,教師在介紹作品內容上要體現澳大利亞人民剪羊毛時的熱烈歡騰,同時還要生動的將澳大利亞的地理知識、人文知識介紹給學生,由此引導學生參與作品結構的分析,由學生來主動談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自覺進行作品的欣賞和學習,激發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還有在教授《兒童團團歌》過程中把組織教學部分中的了解學生對教授內容的知悉程度部分放在進入課堂教學之前,多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交流,深入學生的生活去了解他們對要講授內容的感知,讓學生在自身的認知范圍內發表自己的看法,調動起學生認知的主動性,然後再制定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教學方案,那麼我此次教學中簡單易懂的讓學生了解所教歌曲的內涵這一教學難點就迎刃而解了,在我第二課時和第三課時教學中我進行了該想法的實踐,經課後反饋教學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二、音樂的理解具有多樣性,要採取開放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想像力,做到求同存異。
開放式教學方法的實質內涵是把課堂教學看成「施教—學習」行為,把課堂教學看成是教師和學生這兩個不同主體為中心的活動耦合起來的全方位開放的「人—人」自組織系統[2]。
不同的個體對音樂有不同的理解,如陳剛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中的B段,同一段音樂有人理解為是描寫勞動之餘,一對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從而迎來了更多的青年男女共舞的場面。再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的開始句,有人理解為「命運的叩門聲」,也有人理解為「貝多芬對命運的挑戰和反抗」,這就是音樂理解的多重性,那麼一個音樂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樂如何變為每位學生腦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緒如何才能與學生的情思連接在一起呢?特別是針對小學生我們如何在開放式的教學中讓學生對音樂作品展開豐富想像呢?新課改十分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主的灌輸教學,這就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要針對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指導,但是受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師的指導不能夠深入下去,我在此次音樂課教學中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有的學生對音樂的感知好學的就快,有的不好學的慢,怎樣合理安排課程進度,讓每個學生進步是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也是課堂突發現象出現的原因,在此次音樂教學中通過分組表演很容易發現了一些同學相比較其它同學學的慢,學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但是課堂的時間很難讓這些同學有較大的改進,這就需要教師去關心學生,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後,多去了解這個學生的生活、愛好、家庭,根據這些在平時的活動中予以針對性指導,並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想像力,鼓勵小學生敢於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對於不同的理解採取兼容並包的態度,給予肯定的鼓勵,而不是一味的按照一般的認識進行音樂理解的統一,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來把教師的施教和學生的學習良好的結合起來,給予學生充分的表達自我的空間,實現教與學的和諧統一。
三、合理創設問題,探究式教學要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廣泛應用。
探究教學是以解決問題的形式出現,那麼在有意義的探究教學中,教師就首先要將學習內容轉化為問題情境[3]。
問題情境創設是遵循反映論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創設具體生動的場景,激起學生的學習情緒的一種教學方法。也就是教學的啟發模式:「教師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考,是學生真正理解教學知識,將間接知識內化」。[4]在音樂中,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藉助情境,如:創設圖畫再現情境,扮演角色體會情境,語言描繪情境,音樂渲染情境等方法,使他們產生一定的內心情感體驗和情境,從而增強對教材的理解,促使他們產生用音樂來表達的慾望,同時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如在教授《八月桂花遍地開》一課時,我們利用電腦技術製作紅軍隊伍行軍的情境,製作相關教學道具,由學生進行該歌曲主旨的扮演,同時配以聲情並茂的語言描述,使同學們很快融入到了紅軍在反圍剿勝利及領導全國人面進行革命運動的場景,增強了對課程的理解,激發了小學生熱愛求知的天性,促進了音樂延伸知識的學習。在教授《兒童團團歌》時通過編創表演,進行名為游擊戰的節奏練習,模擬槍聲雜亂,兒童團員用鼓聲和鞭炮聲迷惑敵人,機智勇敢的嚇退敵人的場景,主要教會學生模仿鼓聲、槍聲、鞭炮聲,形成節奏聲勢,並組織分組編創,發揮學生的創造力,進行三種聲響的配合,或根據自己的想法加入其它聲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推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順應音樂教育發展潮流。
中國學校音樂教育在20世紀50年代採用的是「主流中心模式,」即以西方音樂教育體系為中心。50年代後是「民族附加模式」,它以主流中心為基礎,把各民族音樂附加,例如我們學習音樂理論基礎概念: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復調、曲式、配器等都是西方的,把它作為音樂解釋的框架去學習和研究其它民族音樂。到了21世紀中國的音樂教育應該是「多民族模式」和「民族國家模式」。[5]
音樂教育模式的發展趨勢對教師教學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特別是在小學音樂教育階段,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小學生的基本的音樂認識和理解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音樂教師要加強自身知識的積累,掌握全面的音樂基礎知識,能夠根據音樂多民族、多民族國家的特點,將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進行深化、創新,融入民族的、民族國家的音樂解釋標准和框架,將小學音樂課程的教授通過體現民族和民族國家的特點,乃至通過民族和民族國家的風俗人情、地理風情的演繹,形成適合於每一課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教授方法,最後形成一個多元的,兼容並包的小學音樂教學方法,突出音樂的民族特點,使小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提升音樂認識和理解能力,同時音樂教育是與多個學科相聯系的,這種聯系需要挖掘、利用。音樂教育與語文和歷史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歌詞在表達形式上是詩歌,歌詞的背景很多事歷史典故,運用這些聯系來做好音樂教學要加強跟該科目老師的聯系,可在其課堂上講授音樂教學所需要的材料,通過教師之間的配合來提升教學質量。例如《彝家娃娃真幸福》這首歌曲,按照傳統的方法教授,無非是老師按照西方的樂理知識進行講授、示範、學生跟唱練習直到會唱這首歌,但是由於缺乏民族的因素,使得同學們對這首歌曲的認識和理解職能停留在老師講授的層面,無法繼續深入,但是如果採取民族的教學模式,就要求老師研究彝族的語言、人情、彝族節日、服飾等彝族獨特的風俗文化,在此基礎上藉助電腦、影視作品,凝練彝族音樂的獨特因素,開展主題創作表演活動,在針對性的活動中講授該歌曲,得到的效果是明顯的,學生普遍對彝族的音樂有了深入的認識和理解,並能夠融合自身的認知進行主題表演。

閱讀全文

與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