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成為創新型教師
近期,我結合學校的要求和自己的需要,我認真閱讀和學習了《怎樣成為創新型教師》中的第二章——教學方法多創「新招」,共分六節,從不同方面闡述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是的,要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讓課堂活起來,我們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教學環境,採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創新型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教學
教學設計固然重要,但我們不能一味的模仿,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年齡特點、學生的基礎、家庭背景等)進行設計,也就是說,同一節教學設計可能不適合每個班,就像書中說的吳老師和王老師一樣,我們不能照搬人家的教學設計,看著人家上的很流暢,不一定適合我們,所以在教學設計時,一定先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設計教學。
二、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最有效的載體,因而課堂教學中要採取最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的源泉是人的創造性。我們應在猜想驗證中創新、在質疑釋疑中創新、在實踐操作中創新、在嘗試學習中創新、在和諧環境中創新。
三、在課堂教學中的七個注重
1、注重自然生成
作為一個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在課堂上所注重的不是預設好的過程,而是課堂中的自然生成。我們不是去否定課堂預設,恰恰相反,我們提倡教師要多層次預設,要多考慮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我們要靈活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在預設多種課堂教學方案的同時,更應注意課堂的自然生成。
2、注重自主學習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生自己組織學習過程為核心,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活動。作為一名創新型教師,要做的就是想辦法把教師的講解壓縮到最少,正確地處理好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
3、注重多數參與、參與的深度。
教學中要顧全大局,照顧多數學生的參與。作為一名創新型的教師應該由偏重課堂教學的活躍程度轉變為追求課堂教學學生的參與程度。
4、注重提煉方法、注重三維目標
我們應該由偏重知識能力培養轉變為追求三維目標有機融合和高效達成。
四、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
杜維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讓兒童自己用心做實驗,在活動中直接地接觸各種事實,從而取得有用的經驗。這就是所謂的「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利用提供的學習材料,親自去探究和發現有關概念和原理,成為一個知識的「發現者」,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進行學習。自主探究教學是以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為特徵的一種課堂教學策略。主要分三個環節:「提出問題——自主探究——遷移創新」
Ⅱ j結合教學實際培養自主創新型學習者的課堂應具備哪些基本特徵
自主創新是相對於技術引進、模仿而言的一種創造活動,是指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的核心技術以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的價值的過程。
Ⅲ 關於語文教學創新的問題
教學語言的風格創新
關於課堂教學風格的含義,目前學術界觀點還不一致,現列舉有代表性的含義於下。
教學風格是「在達到相同的教學目的的前提下,教師根據各自的特長經常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方法的特點,是教師的能力和性格的多樣性的反映。」
「所謂教學藝術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教學藝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貫的教學觀點、教學技巧和教學作風的獨特結合和表現,是教學藝術個性化的穩定狀態之標志。」
「教學風格是教師有意無意地、在適合自己個性特徵、思維方式和審美趣味的教學理論指導下,經過艱苦地反復實踐,而最終形成的一種獨具個性魅力又具有穩走性的教學風貌。」
「教學藝術風格指一個時代或一個教學主體的教學藝術個性化的較穩定的特點的綜合。」
「教學風格是教學藝術精湛在教師的教學上表現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度,是教學藝術走向成熟化的標志,是教學藝術的個性化,是教學藝術要求與教師個性特徵有機結合並達到穩定狀態的結晶。」
「所謂教學風格,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並通過較完美的教學活動在教學觀點、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技巧、教學作風等方面穩定地、綜合體現出來的獨特的教學個性特點與審美風貌。它是教師教 學上創造性活動的結果及其表現。」
可見,關於教學風格的定義學者們的意見還不夠統一。但在上述定義中也有十分相同的內容。第一,他們都認為教學風格是在教學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而且要經過很長時間逐步形成;第二,教學風格與教師的 個性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個性化的結果;第三,教學風格是在一定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的一種教學觀;第四,教學風格是教學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獨特結合。
我們認為:教學風格是在一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經過長期教學實踐而形成的,符合自身個性的教學方式、方法和技巧的獨特結合。
二、現代課堂教學風格類型
關於課堂教學風格的類型,由於使用的標准不同,類型也就不同。我們這里以課堂教學中師生交流信息的活動形態為標准,把課堂教學風格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
(一)理智型
這種課堂教學風格也稱科學型或思維型。其特點是:知識內容的交流性強,理論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的比重大,教師長於理論分析,善於概括和推理;具有敏銳的觀察力,言語表達邏輯性強,教學態度冷靜,追求一種 理智的力量和科學的力量,強調以理服人;內容講授層次清楚,線索分明,課堂教學設計步步深入,層層剝筍;講究教學方法,善於啟發誘導和點撥,重視質疑問難、討論和練習等。
(二 )情感型
這種課堂教學風格也叫藝術型或情感陶冶型,其特點是: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感情充沛,富有激情,利 用情感的感染性,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最終達到以情促知。具有這種教學風格的教師,知識結構有相當的 廣度和深度,有豐富翔實的材料,在授課時能旁徵博引,使學生從諸多的材料中得出結論,或啟迪想像,發展智力;思維敏睫靈活,善於演繹和分析,形象思維佔主導,對待學生答問幽默風趣;有較高的語言藝術修養,語 言生動形象,具有鼓動性和感染性;教學組織層次分明,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選擇的教學方法、方式有利於教師情感優勢的發揮,重視情感陶冶和美感的訓練。
(三)情理結合型
這種課堂教學風格也稱情知型。其特點是兼有上述兩種,理論的闡述富有情感,達到情知交融,即人們常說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情知交融。
(四)幽默型
這種課堂教學風格也叫趣味型或唯趣型。其特點是:教師的表達手段(語言表達手段和非語言表達手段)富有情趣,意味深長。教師的語言表達詼諧幽默,情趣橫生;非語言表達機智幽默,滑稽有趣,富有蘊含 性。學生在教師的幽默教學中,激發了學習熱情,學到了知識,發展了智力,得到哲理啟迪,逐步養成了樂觀主義的人生觀和熱情、開朗的性格。
(五)典雅型
這種課堂教學風格的特點是:莊重朴實,嫻熟老練;嚴謹不苟,蘊含深遠,韻味醇厚。這種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是經典的、權威的,但信奉經典而不守古,能夠翻新和靈活運用;在教學方式方法上穩健、完善、和諧,很少有失誤。這種教學風格有一種很深、很濃遠的審美感覺。
(六)直觀型
這種課堂教學風格的特點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善於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圖表、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等,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教學內容,即便是理論知識的講解,也善於運用圖表勾畫出知識之間的邏輯層次關 系,便於學生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性,通過直觀教學手段的運用,做到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統一,即以感性促理性。
(七)奇異型
這種課堂教學風格的特點是:富於謎力,奇異地教學。在教學中,教師能巧妙地設置懸念,在變化中看出不變,又能在不變中看出變換。要有發展、有創造,獨辟溪徑。
三、課堂教學風格的形成
(一)影響課堂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分析
教師的課堂教學風格是經過長期的探索逐步形成的。一般說來,影響教師課堂教學風格形成的因素主要有:
1.知識因素。知識因素主要是指教師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從事專業活動的專業知識。首先要求教師有廣博的文化基礎知識,既要學有所專,又要廣泛涉獵,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其次要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因為 教師主要是從事專業教學活動的,只有專業知識達到精深,講起課來才能居高臨下,統籌帷幄,才能引導學生向學科的深度進軍。最後要擁有扎實的教育理論知識,這是教師形成教學風格的工具性知識。
2.能力因素,能力因素是指直接影響活動效率,保證活動任務得以順利完成的心理特徵。,影響教師形成教學風格的能力因素主要有:全面掌握和善於運用教材的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 力和非語言表達能力);靈活應變的教育機智;自我控制能力;了解研究學生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等等。
3.心理因素。影響教師形成教學風格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教師的「一般認知特徵、意向特徵和個性特 征。 其具體內容主要有:教師敏銳細致的觀察力;准確清晰的記憶力;多方位立體的思維能力;豐富的想像力;穩定而較強的注意力;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愉快的心境和良好的性格。
4.經驗因素。教學經驗是指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有關教與學的感性或理性認知和處理教學問題的行為方式。教學經驗的積累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學年限。一般說來, 教學年限長的教師,教學經驗比年限短的教師相對豐富些。教學風格的形成與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程度有關。但是,有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並不一、定就能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因為教學風格是教學藝術成熟的標志,僅靠經驗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體現出自己與眾不同的教學個性和對教學藝術的不斷追求與探索,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課堂教學風格。
5.主觀因素。在教師形成教學風格的內部因素中,除了知識因素、能力因素、心理因素和經驗因素外,教師的主觀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對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的執著追求和努力探索是形成教師教學風格的 最活躍的因素,對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沒有執著的追求與探索、就沒有創造;沒有創造,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清醒的自我意識和頑強的科學研究精神,是教師形成教學風格的必 備條件。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革與創新,注重反思教學,及時總結,不斷積累經驗,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6.外部條件因素。教師教學風格的形成除了上述的內部因素外,外部條件因素也是制約教師教學風格形成的重要條件。影響教學風格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要有社會傳統、時代要求和教學內容、學生實際等。如中國封建社會的學校教育,採用串講、背誦、評點等方式方法,要求教師教態莊重、講述翔實、治學嚴謹,這就決定了在封建社會中宣講成為其主要的教學風格。當代社會,一方面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而,產生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從而形成了各種教學風格。教學內容也是影響教學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說來,理科的教學內容傾向於「理智型」的教學風格,文科的 教學內容傾向於「情感型」的教學風格,同樣,學生實際情況的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也不同。例如,特殊學校的教學風格會明顯不同於普通學校。小學、中學、大學的教學風格也會因學生的年齡大小、知識面寬窄、能力的強弱而不同。
(二)課堂教學風格形成的階段
教師從開始教學,到逐步成熟,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是一個艱苦而長期的探索過程,這個過程一般經過三個階段。
1.摹仿一學習一惜鑒階段。教師開始教學時,沒有教學經驗,開始總是摹仿別人的教學方式方法,套用優秀教師的成功經驗。摹仿既是人的一種本能行為,又是人們學習的重要途徑。這個階段的特點是對別人 的教學方法、方式,教學語言、教學風度,甚至舉例、手勢、語調都進行摹仿。但是,摹仿要注意消化吸收,要善於琢磨,有心的教師在摹仿中進行學習和借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教育家葉聖陶曾說:「無論別人經驗多麼好,總該領略它的精要,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靈活運用。要是生搬硬套,學習好經驗可能得到壞結果。
2.獨立――創造――反思――再創造階段。在這個階段,教師基本上擺脫了摹仿的束縛,能夠獨立地完成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諸如備課、上課、課外作業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生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等等。這個階段的特徵是擺脫了完全摹仿別人,能獨立進行教學工作。但在獨立的教學過程中,要善於惜鑒別人的成功經驗,結合自己的特點,創造性地教學。在教學進行一個階段後,自己能夠善於反思自己的教學情況,總結經驗和教訓,再結合自己的特點,進行創造性教學,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3.教學風格形成階段。教學風格的形成是指老師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創 造,教學具有濃厚的個性化色彩。其特點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語言、體態語等的結合日臻完善,成為一種藝術化的東西;教學行為已經內化,教學風格轉化為隨意性。這時的教學就達到了「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教學中做到「使其言皆若出於吾之日,使其意皆若出於吾之心」,教學過程的開展有序和諧。
Ⅳ 如何從記憶型課堂向思考型課堂轉化
教育則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最根本的依託和支撐。因此,推進教育創新、大力培養創新型人才,已成為當前我國深化教育改革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教育創新涉及教育思想、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創新等諸多方面。但就其實施的基本途徑而言,最根本的在於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因此,如何構建創新型課堂教學就成為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從學術界的討論來看,目前人們在理論層面上對創新教育的本質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認為創新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並認為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實踐層面,目前還尚未找到有效實施創新教育的基本途徑,甚至在思想觀念上還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誤區。譬如有的人把創新教育理解為精英教育,認為創新教育的實質在於培養英才;有的人把創新教育狹隘地理解為一種創造技能的培養,使創新教育僅僅局限於技術訓練的范疇;還有的人把創新教育視為在現有的教育教學之外額外地附加一些活動。我們認為,以上觀點都是對創新教育片面化、狹窄化的理解。如此的理解,必然將創新教育與課堂教學相割裂,使其成為一種失去實施載體和缺乏生命活力的"空中樓閣"。創新教育不是一種只面向少數尖子學生的精英教育,也不是僅僅培養學生創造技能的技術教育,更不是脫離課堂教學而搞一些外加麻油式的課外活動,而是一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並在此過程中啟迪學生思想智慧、培育學生創新精神、發展學生個性品質的教育。這一過程必須緊密地與教育的主渠道和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課堂教學相結合。換言之,課堂教學依然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基本途徑,如果脫離了課堂教學而片面地強調開展創新教育,無異於緣木求魚。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和主渠道雖然在課堂,但並不意味著在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下,創新教育就能自然而然地實施。事實上,傳統的課堂教學由於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很多方面壓抑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突出表現在:課堂教學在價值取向上仍以傳授知識為主,忽視智力開發和能力培養;仍堅持以教師為本位,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仍堅持灌輸為主、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自覺自主、生動靈活的學習;仍堅持課堂講授為主,忽視教學實踐環節和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等。凡此種種都極不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使課堂教學的功能未能很好發揮。因此,要實施創新教育關鍵在於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構建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二、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特徵 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應該是靈活多樣的。但就其本質而言,應包含以下幾個特點:第一,教學目標重在培養能力。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本質區別在於其教學目標不只是給學生灌輸已有的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素質。創新素質包括創新意識,即推崇創新、追求創新的觀念和意識;創新思維,即積極的思維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獨特的知識結構及活躍的靈感等;創造技能,即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成果的表達能力等;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即遠大的理想、堅強的信念、強烈的創新慾望和激情等。第二,教學策略重在提倡開放性。創新型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教學的方法、途徑、目的、內容等方面都要體現出多樣性、豐富性和開放性。這表現在首先要留給學生展示其個性、發揮其才能的足夠空間;其次在時間安排、主題選擇、研究方法的確定、結論的發表等方面,都要有較大的自由度;再次要特別注重因材施教,以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優勢和潛能。第三,教學內容重在解決問題。創新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說過:"求學問,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不斷地刨根問底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創新型課堂教學不應是直接呈現給學生現有的結論讓學生單純地去理解和記憶,而是應讓所有的教學內容問題化,讓學生的思維在思索問題的過程中始終保持活躍。在此過程中既促使學生積極地探索事物的本質及內在聯系,又獲得邏輯思維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第四,教學過程重在加強實踐。實踐操作能力是學生創新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創新素質的培養都源於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與現實需要,所以進行創新型教學必須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在課堂中,應為學生提供實踐性的情境,留給學生動手操作的時間和機會,並把這些納入考核和評價的范圍。一定要意識到:考察、實驗、製作等實際能力的鍛煉是學生創新素質培養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第五,教學手段重在實現現代化。廣大中小學生具有形式上追新、內容上求變、心理上尋奇及感官上追求刺激的心理特徵,傳統的教學手段很難滿足他們。因此加快教學手段現代化,把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應用到課堂教學中,必將會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也使學生的學習始終與網路化、智能化的全新知識環境保持同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三、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 經過筆者的實踐及總結同行的先進經驗,我們初步構建了以"確定目標──-質疑問難──-自主學習──-主動建構──-自我評價"為主體框架的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其操作程序如下:確定學習目標。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直接將事先確定好的教學目標直接拋授給學生,學生只需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理解和記憶。而創新型課堂教學則要求教師有選擇、有目的地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去領悟應該學什麼、怎麼學、要達到什麼樣的要求和目的。來自於學習者自身的明確目標性,會成為促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形成疑點難點。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沒有留給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空間和餘地,甚至有意或無意地扼殺了學生的靈感和頓悟。而創新型課堂教學則要求教師要善於設置認知沖突,讓學生通過討論、閱讀、比較、動手操作等,自己去尋找疑點,形成疑問。經過學生自主思考而形成的疑問,會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為下一步的自主學習鋪平道路。經歷自主學習。這是創新型課堂教學中至為重要的一環,傳統的課堂教學恰恰抽走了這一最具有價值和最利於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環。在這一環節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種自主探究的氛圍,允許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與他人爭辯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能動性。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受阻時,教師要適時點撥,巧妙引導,鼓勵學生渡過思維難關。只有讓學生親身經歷自主學習,使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這樣才會把學生的知、情、意全面調動與結合起來,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建構認知結構。皮亞傑所提出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藉助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所以教學過程應是促進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在創新型的課堂教學中,要精心設計具有綜合性、啟發性、針對性的訓練內容,為學生提供一個立體型的思維空間,讓學生通過主動建構來獲取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實現廣泛遷移。&"學會自我評價。傳統課堂教學單純以學校和教師的評價為主體,並且以分數、成績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這種評價機制忽視了學生主體的參與作用,也使評價自身應具有的導向、激勵和診斷作用未能很好地發揮。創新型課堂教學評價應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評價,並強化評價本身具有的導向、激勵和診斷功能。強化學生自我評價,可以使師生間、學生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在交流時充分體會到成就感、增強自信心,並學會自我調控,正確認識自己與他人,這對學生創新人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極為有益。四、構建創新型課程教學模式的保障條件 在明確了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和操作程序之後,要使其在實踐中能夠真正得以實施,還必須具備以下保障條件。樹立課堂教學的新理念。課堂教學自誇美紐斯發表《大教學論》之後就基本確立。幾個世紀以來,形成了教師按照既定的目標、內容、方式給學生灌輸知識的固有模式。在這種模式中人們已經習慣了"教師滔滔講,學生默默聽"。 因此,要推行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就必須首先從思想觀念上對課堂教學進行重新認識和定位:即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過程。這種新的課堂教學理念的確立,是實施創新型課堂教學的基本前提。需要指出的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提法雖在理論界已有多年,但並沒有在實踐中真正落實。教師仍然是課堂中的主角,教材仍然是學生必須熟記的聖典,學生只是一個被牽著鼻子走的配角。學生這種在課堂上始終處於被動的角色狀態,根本無法實現"外在的影響包括教育影響必須通過他自己的選擇──-內化──-外化才能成為他們的知識、觀念、品德和才能"的內在的心理轉化過程。因此,推行創新型課堂教學,一定要變革傳統的、固有的教學觀念,要充分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的全員性和全程性,打破由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的舊格局,在課堂上給學生留下更多的自主活動時間與空間。據統計,學生在校的活動總量中有!"#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所以他們知識的內化、智力的培養、人格的形成等都要藉助於課堂教學來逐漸形成和積累,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將對學生產生深層次的、無可替代的影響。由此可見,知識的學習並不是課堂教學唯一的和至上的目標。中小學是人生的起步階段,教育在此階段的工作重心應是為他們以後的發展奠定起飛的平台,這個平台必須有基本的知識、能力、品格、身心素質等作基礎,否則會造成學生在以後的發展中根基不穩。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曾將單一的知識教學稱做"頸部以上的教育"、"左半腦的教育",並認為這樣的教育必將會造成學生發展後勁不足。 因此,一定要更新課堂教學理念,真正確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並千方百計地豐富和擴充課堂教學的內容,讓情感學習、社會學習、智能學習、操作學習等一切與學生一生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因素都走入課堂,溶入教學。促進教師角色的轉換。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因此要實施創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必須促進教師角色轉換。首先,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方法的指導者。傳統課堂教學中由於教育環境閉塞,教師是知識的唯一擁有者和輸出者。人類進入信息社會以後,教育環境充分開放,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驟然增多,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在這種背景下教師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將浩如煙海的知識一一傳授給學生。教師積極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才是整個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的職責應轉換為善於揭示規律、提示方向、點撥思路,在學生遇到學習困難和障礙時給於適時的指導和幫助,使學生真正成為自主學習者。 其次,教師要由書本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者。在傳統課堂教學中教材是聖典,教師的主要職責是將教材中的知識一成不變地灌輸給學生。在創新型課堂中,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去理解和掌握教材,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作為重點,這包括要善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塑造學生的健康人格,使他們生動活潑、健康自由地發展。改革課堂教學評價觀。 在具備了上述條件之後,還有一個必須涉及的方面,那就是評價。現代教學論和教育評價學認為,有效的課堂教學其實是在一步步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評價活動基礎上展開的。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實施創新教育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機制。傳統教學評價的弊端在於沒有正確認識課堂教學評價的作用,把教學評價本身當作目的與終結。其主要特點為:評價主客體單一、評價內容淺顯、評價方式傳統、評價作用甚微等。這具體表現為課堂中的評價活動僅限於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沒有生對生、生對師的相互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而且評價內容僅限於知識的再現、回憶等。這種評價體系及活動本身對學生的思維、技能、品質、作品並未能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因此,應徹底改革課堂教學評價觀,把評價的重心從重視教師完成教學任務轉移到重視學生素質的發展上來,並使課堂教學評價活動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現代心理學認為,主體參與性是促進學生學習的原始性機制,只有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才能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分享應有的權利,承擔相應的義務。而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前提是必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有意識、有興趣、有責任去參與教學活動。 評價便是調動學生主體性的有效機制,通過開展積極互動的教學評價才能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性,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分享合作的快樂。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新的課堂教學評價就應具有整體性,即要充分調動不同的評價主體展開評價活動;過程性,即要將評價活動貫穿於教學活動的始終;學生中心性,即評價的客體和主體都應是學生;全面性,即不僅要評價學生的學習,還要對學生的品德、意志、實際操作能力、作品等進行全面的衡量和評價
Ⅳ 《做學生喜歡的創新型教師》的演講稿
淺談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十一世紀是「創造教育世紀」,創造性人才要通過創造教育來培養。創造性是每一位學生都具備的心理潛能。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雖然不能奢望每一位學生都成為非凡的創造者,但我們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創造才能。語文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自己成為創新型教師。
只有創新型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的學生。教育並非只是「傳道、授業、解惑」,還要結合學生的生理特點,培養他們「愛問、善問、會問」的思考習慣和解疑的動手能力,使他成為創造性的人才。這要求教師本身要有豐富的知識,並不斷積累新知識,在課堂上做到融會貫通,得心應手。教師根據自己班上情況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創新,面對不同的班級、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採取不同的教法,使學生有種「常新」的感覺。如果一個教師自己只是按照參考教案,循規蹈矩,那麼在下面等著引導和指導的未來棟梁們又怎麼不循規蹈矩,墨守成規呢?
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課堂上「願聽、願想、願說」,「敢疑、敢說、敢辯」。
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才能夠在課堂上「暢所欲言」,不會「畏手畏腳」,不會擔心在班上「出醜」,害怕老師「指責」,才能提出自己的問題和見解。只有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學生只有在這樣寬松、愉快的環境下,才可以真正發揮主體作用。只有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下、課堂教學中,學生容易視自己為課堂的主人,他們放開思想,開發內在潛能,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從而使課堂煥發出活力及動力。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有利於營造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與學生真誠交流。在平常的生活,課余時間我多與學生談心、交心。與「問題學生」談心教育、思想教育。自修、自習時間多下班去解答疑難。記得有一天,我有點不舒服,沒有下班。到了第二天,學生見到我就問:「老師,昨天沒有見到你,你是不是不舒服?」我有點感動了,與學生日夜相處,學生都把你當成朋友了。他們有困難就來找你幫忙,有問題就向你尋求等。這為在課堂上營造和諧的氣氛起到關鍵的作用。
(二)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激情,保持良好的情緒和親切的教態,將自身融入與學生的合作之中。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文章的喜怒哀樂在教師的表演下能觸動學生,在學生的表演下能感動同學,這就是一個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我與一些學生的交談中知道,他們某科成績這所以好的原因就是喜歡上這一科的課,他們說:某教師上課又蹦又跳,很有激情,我喜歡上他的課。據調查所知:很多學生對語文是否感興趣取決於學生會不會討厭或喜歡上語文老師的課。如果一個學生不喜歡這個老師,又怎麼會在課堂上面對著你「暢所欲言」呢?教師上課沒有激情,學生也許只會眼睛睜得大大的,耳朵卻在傾聽著夢中周公的言語。
(三)利用多媒休的優勢,使課堂成為和諧、寬松的環境。
利用多媒體可以創造圖文並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情景。如果很好的利用多媒體來引入課程,就會很容易的創設寬松的教學環境,如利用Flash、Powerpoint等。例如,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課《蘆花盪》,組織學生在多媒體教室一邊觀賞白洋淀的優美風光,教師一邊引入新課: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餘個淀組成,佔地面積四十多萬畝,水道縱橫,蘆葦萬頃,俯仰吐穗,風光旖旎。面對浩如煙海的淀水和一望無際的葦田,我們可曾想到這里曾是抗戰的大舞台,上演了無數個英雄的故事,讓我們在蘆花叢中,尋找英雄的足跡,追隨他高大的身影。多媒體繼續播放白洋淀優美風光,聲屏播放課文朗讀,學生聽讀,感受課文內容。這樣學生很容易用自己的眼、心靈、語言去賞析文中的美,學生學得也輕松、愉快。
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想像,鼓勵學生質疑、標新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保證。(一)注重引導。教師是火花,學生是等待燃燒的火把,教師的作用就是用星星之火,點燃一簇簇的火把。教師的引導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提問,一個假設,在課堂上都是那麼舉足輕重。「老師所起的作用應該是引導性的,老師的作用並不是教會學生學到什麼知識,不是為學生思考問題,而是應該教會學生在一個新的高度上思考問題」。在引導學生的時候,要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能幫學生「包辦」,遇到一些比較困難的問題要善於啟發學生,拓寬思考范圍。鼓勵他們「條條大路通羅馬。」譬如,語文課的作文訓練中,引導學生從概念的對立面中尋求立意,不失為一種求異思維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教師不能引導「近墨者一定黑。」而應鼓勵反向立意「近墨者不一定黑」;「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等等,這種反彈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據,就應該大力倡導,大加鼓勵。課堂教學中「反向立意」多了,學生求異思維的習慣形成了,其創新意識自然會與日俱增。(二)鼓勵想像。愛因斯坦曾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可知想像的作用是多麼的重要。沒有想像沒有創造,善於創造必善於想像。「想像給思想插上了一對有力翅膀,可以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孩子們思維空間是多麼廣闊,想像力是多麼豐富。我覺得,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多為孩子們創造想像的條件,大膽放手,鼓勵孩子們「異想天開,」孩子們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點」或「杠桿」。(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質疑就是提出問題,就是把心中的
「疑惑」以問題的形式表達出來,然後進行積極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見解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在課堂上,我們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書本上的東西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在班上大力提倡「人人是天才」,鼓勵懷疑精神,主張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等等。由此在班上形成一股大搞創新培養,敢於發表不同看法的風氣。接下來的時間里,同學們慢慢地敢懷疑有些東西了。如有些詩歌的主題思想。這在對《春夜喜雨》的分析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學生們除了接受詩歌的常規主題外,更提出新的主題:如:杜甫希望有一場大雨(政治大風暴)來打擊、洗滌這個黑暗的社會;又如對「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的理解,有同學就認為這表現了杜甫的孤高、遺世獨立,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清高思想、、、、、,對於這此我大加表揚,又大感欣慰。我覺得這是學生有創新能力的一種表現。
四、課堂的趣味性、知識性、競技性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課堂的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動力。他就像是一塊磁鐵緊緊的把鐵吸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生產生了學習語文的興趣,那麼他就會主動、積極、執著地探究學習。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會提出問題,不斷地思考問題,不斷地挖掘靈感。正如著名心理學家皮來傑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於興趣,如果一堂課枯燥無味,又怎麼能引起學生主動,積極的去探究學習。長期以來,由於受到「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負面影響,我們許多教師總是津津樂道於課堂上滔滔不絕地講述。教師單方面只管把知識講下來,卻不管聽講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我把該講的內容講到了,至於你學沒學到,那就不關我的事了。這種認識,不但是教法有問題,更是教學指導思想和教學觀念有問題。原蘇聯著名教育家蘇赫姆林斯基說:「我認為,重要的教育任務在於漸漸地養成學生從事緊張的、創造性的腦力勞動習慣。」創造性腦力勞動習慣養成,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只有雙邊互動,才能激發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上展現我們教師風趣幽默的一面,讓智慧與微笑在課堂上擦出火花,讓學生的興趣「澎湃」,積極調動學生創造性思維。如,教學中我們可以巧用一些修辭、反語、雙關語等幽默的語言,挖掘課程中有利於創造的因素,加以幽默的動作、表情來激發學生去主動地探究和創新。
(二)課堂的知識性,教學就是教會學生學習知識,學會做人道理。英國一位哲人曾講過:「科學就是力理」。學習是為了應用,知識是能力的基礎,知識只有在應用的過程中才會轉化為能力。因此,創新能力的培養並不能忽略知識的重要性,沒有知識,就沒有能力可言,我們更不能談創新能力。
(三)課堂的競技性是針對現在中學生的心理特徵,利用「競猜、競賽」的形式引入課堂,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我進入戲劇部份學習時,採用競賽的方法,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進行一個戲劇比賽。學生們創意無限,表演改編版《雷雨》、《哈雷波特》、還有改編的現代愛情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場面搞笑又富有知識性。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課堂上我注重發掘課本有利於創新的因素,對於書本上「精彩」部分,讓學生自己演譯讓學生自己體會書本的情感,對於一些知識利用搶答形式進行比賽。還可以進行辯論賽,游戲比賽等。在教學中盡可能的提供爭論的局面,使得學生在討論中接受知識,培養創新能力。在比賽中,每個同學都專心致志地看書,爭先恐後地發言,既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適合培養創新能力,使學生在緊張激烈而又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知識、鍛煉能力。
五、間隙性的成功體驗是推動學生創新能力再現的重要手段。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體驗一次成功的喜悅後,便會激起無休止的追求意念的力量。「成功」會使人產生自信、愉悅等積極的心理體驗,使學生能自我激勵。這對於保持人的良好心理狀態和工作學習狀態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課堂上,要讓學生嘗試成功。
成功的體驗是學生再次創造的動力。教學中讓學生體驗成功同時要嘗試「失敗」,只有在這樣的循環中創造能力才能源源不息。倘若他們一味的得到成功,就容易「沖昏」頭腦。如果老是經歷失敗,就會失去嘗試創新的動力。
總而言之,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根據創新教育理論和學生的特點及教學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提高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以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Ⅵ 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具備哪些技能
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學基本功:
首先第一點,就是教師的語言表達要流利。
第二點,教師的板書要工整,教學計劃要合理。
第三點,課堂教學靈活多變,要能夠充分運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例如熟練使用易-查-分系統上傳成績等等。
Ⅶ 如何成為一名創新型教師
是的,要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讓課堂活起來,我們必須結合學生的實際,創設教學環境,採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創新型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 根據學生的情況設計教學 教學設計固然重要,但我們不能一味的模仿,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年齡特點、學生的基礎、家庭背景等)進行設計,也就是說,同一節教學設計可能不適合每個班,就像書中說的吳老師和王老師一樣,我們不能照搬人家的教學設計,看著人家上的很流暢,不一定適合我們,所以在教學設計時,一定先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設計教學。 二、 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課堂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最有效的載體,因而課堂教學中要採取最有效的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的源泉是人的創造性。我們應在猜想驗證中創新、在質疑釋疑中創新、在實踐操作中創新、在嘗試學習中創新、在和諧環境中創新。 三、 在課堂教學中的七個注重 1、 注重自然生成 作為一個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在課堂上所注重的不是預設好的過程,而是課堂中的自然生成。我們不是去否定課堂預設,恰恰相反,我們提倡教師要多層次預設,要多考慮課堂中可能會出現的情況。我們要靈活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在預設多種課堂教學方案的同時,更應注意課堂的自然生成。 2、 注重自主學習 所謂自主學習就是以學生自己組織學習過程為核心,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為目的的教學活動。作為一名創新型教師,要做的就是想辦法把教師的講解壓縮到最少,正確地處理好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 3、 注重多數參與、參與的深度。教學中要顧全大局,照顧多數學生的參與。作為一名創新型的教師應該由偏重課堂教學的活躍程度轉變為追求課堂教學學生的參與程度。 4、 注重提煉方法、注重三維目標我們應該由偏重知識能力培養轉變為追求三維目標有機融合和高效達成。 四、 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學習 杜維認為,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讓兒童自己用心做實驗,在活動中直接地接觸各種事實,從而取得有用的經驗。這就是所謂的「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利用提供的學習材料,親自去探究和發現有關概念和原理,成為一個知識的「發現者」,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進行學習。自主探究教學是以學生自己去探究知識為特徵的一種課堂教學策略。
Ⅷ 自主學習型課堂的教學基本原則有哪些
一、 使每個學生都生動起來
一堂課中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學習並非難事,這在傳統意義上的課堂中也不少見,但要使課堂上每個學生都生動活潑地主動學習卻並非易事。從 2004年開始,我們針對當時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只有不到 1/3的學生能與教師的課堂講授同步學習,2/3以上的學生處於厭煩、焦慮、消極應付狀態,課堂效率低下,課內損失課外補,課業負擔和因考試造成的心理負擔日漸加重,直至惡性循環),總結提升本地和外地課堂教學改革經驗,開發並由點及面地推廣應用了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了讓課堂上的每個學生都生動起來的目標。
所謂自主,就是在教學 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等的選擇以及信息搜集等方面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當然,學科不同,內容不同,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不同,有讀書、有思考、有練習、有實驗、有操作、有觀察,也有必要的切磋交流。
所謂互助就是基於學習小組的建立和小組內外的互動、合作、交往,由學生問學生、學生教學生、學生幫學生、學生影響學生、學生評價學生、學生檢查學生。互助的意義不僅是學習上的互相幫助,互相制約,實現共享共贏,更重要的是個性的張揚、互補和人格上的相互影響、制約及共同發展。互助大大增加了學生說的機會、交流的機會、思維碰撞的機會、表現的機會和鍛煉的機會。互助的積極性也不是 自然而然產生的,這需要小組文化建設、規則建設和學生對小組的歸屬感、集體榮譽感、責任心和義務感的培養塑造。
學習型課堂變以教為主宰為以學為主體,變個體學習為主為以互助學習為主,變先生的講堂為學生的學堂,課堂已不再是教師講授表演的舞台而是學生自主學習、研究、交流的場所。
概括起來講,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改革了課堂結構,調整了教學關系,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每個學生都在課堂上生動起來。我們曾做過一項樣本 100人的問卷調查,開始,喜歡新的學習方式的學生占 52 ,兩個月後同樣的問卷調查,喜歡新學習方式學生上升到 69 ,三個月後,再次問卷調查,喜歡新學習方式的達 88.6 。數字的變化反映了學生逐步適應的過程,也反映了新學習方式逐步滿足了不同學生的情感需求。學生從不同角度體驗到了學習帶來的愉悅。
二、面向每個學生的認知差異
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不僅能顧及到不同學生的情感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顧及到學生的認知差異。認知差異最主要的是學生學習認知前提(經驗、智力、能力等)的差異,這些都表現為學習中遇到問題的不同。學習認知前提實質上是學習的起點,學習從每個學生的學習起點開始是保證學習順利進行的基本前提;學習中隨時解決屬於學生 自己的問題是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自信的必要條件。自信是一個人的生命活力之源,學生缺乏了自信就失去了生命活力,必然導致學校生活質量不佳,生命活動質量下降,其主動發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話。自主一互助教學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自信和興趣,因為學生 自主學習的實質是基於他們自身已有的經驗重建和意義生成,學習中的問題可以隨時通過互助、交流、共享和思維碰撞進行解決。「各個學生的經歷和生活體驗不同,每個學生按照 自己適合的方式學習,通過 自身體驗達到預期目標。」①布盧姆認為,教學策略「必須與處理學習者個別差異的某種方式相結合,即把教學與學習者的需要與特徵聯系起來。」②使教學從每個學生的起點開始和隨時解決屬於學生自己的問題是保證教學適應既定學習者的程度的重要內容,也是使教學與學習者的需要與特徵聯系起來的有效方式。
面向學生的認知差異,還包括有效反饋矯正策略。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以其特有的自主一互助組織形式和學習方式保證了頻繁反饋和及時矯正。它的課桌凳擺放不是固定的秧田式,而是:體現了互助特徵的多樣性。在自主學習階段既有學生之間隨時地交流互助,也有集中地反饋矯正;在交流合作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揭示問題、解決問題;在展示提升階段除了展示成果還要展示問題;在反饋落實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反饋矯正。這些都說明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已經建立了有效的教學反饋矯正系統。
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面向學生的認知差異,保證教學從每個學生的學習起點開始,適應不同學生的不同認知需求,並把反饋矯正落到實處,使一大批學生,增強了自信,從而提高了學習效率和質量。學習上的後進生明顯減少,優秀率明顯提升,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有一位小學數學教師從 2003年開始嘗試在小學四年級數學教學中構建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堅持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認知前提,學習質量和效率得到明顯提升。不僅如此,在自主學習和互助學習中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極大發展。現在這個班的學生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不管對課本還是對教師從不盲從,總喜歡問為什麼,回答問題和發表見解時,不管教師有沒有要求,總要說明理由,這已成為每個學生言必有據的良好習慣,而且小組團隊精神極強,如果組內出現掉隊的學生,他們總要千方百計地幫助掉隊學生趕上。實行新教學方法一年後,每次考試,不管是期中、期末還是學年考試 ,這個班的優秀率經常是百分之百。這並不是因為這個班的學生原來就基礎都 好,智力都好,相反,班內有兩名智力偏低的學生,基礎很差,剛開始實驗時,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卻還不會計算兩位數以上的加減法。在小組同學的激勵幫助下,這兩名學生到六年級時,學習成績已穩定在八十多分以上。
三、發展師生的創新精神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一代公民要從學校教育開始,但依靠傳統課堂這一任務是很難完成的。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要求問題 由學生 自主提出,概念由學生 自主概括,規律由學生自主探索發現,文本由學生自主解讀,實驗由學生自己設計和操作,作業由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布置和自主評價等。毫無疑義,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比如教授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一課,過去是老師講證明的過程,用一種標准圖形和一種證法,講完了就是練習應用。這樣做簡單,但學生有的懂了,有的不懂,懂了的也不深刻,其中的數學思想方法沒學到手,能力也沒有多少發展,做起應用題來還是不會,到時候還得老師講 ,而且學生更沒有從中品嘗到求知的樂趣。現在,老師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補割拼接圖形(以長方形面積公式為基礎)探索出面積計算公式,每個小組都有屬於自己的方法,方法有八種之多,學生非常自豪,掌握了其中的思想方法,能力上去了,做應用題自然就不成問題了。
教學相長,伴隨著學生的變化,教師職業信念和職業行為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常規教學下,教師按固有程式,日復一 日,年復一年,每天都在重復著昨天的行為,既缺少研究發展的動力,又缺少研究發展的平台,既無生機又無活力,體驗到的是乏味、無耐和重負。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為教師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動力、途徑和展示 自我的平台,使教師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非常迅速地成長起來。
四、塑造小組文化
班級生活包括課堂生活和課後生活,是學生在校賴以發展的主要環境。創設和諧、民主、寬松和充滿活力的班級生活環境,對於豐富學生的社會角色體驗,學習做自己所處群體的主人,在班級民主管理中形成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公民素養,同時發展 自主創新能力,起著最直接、最敏感、最有影響力的作用。在實施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的實踐中,以學習小組為集體學習的基本單位,構建了學生在學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小組集體文化,改變了以往以同一性為特徵的班集體建設,創設了多元、開放和充滿合作、交流、競爭、選擇的學生生活環境,形成了能為每個學生個性發展提供舞台的、具有內在凝聚力和群體個性的、由學生自主 管理、生動活潑的班集體。
1.創設小組文化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感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一員。
歸屬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學生對歸屬感的需求更強烈,對歸屬感的滿足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創設小組文化氛圍,打造小組團隊精神,有利於滿足學生對歸屬感的迫切需求。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班級都創造了不同的小組文化。有的圍繞小組共同的信念,確立了個性化的組名,並且創作了組歌,發布了小組宣言;有的共同設計了象徵著團結奮進的小組吉祥物;有的共同創作了一幅畫來體現他們的共同信念。學生自我表達的共同信念其理想境界之高,連教師們都自嘆不如。有的倡導創新精神,有的倡導個性張揚,有的倡導團結奮進,有的倡導共享共贏。每個小組都有 自己的格言作為信條,有的小組還建立了組報,每月一期,宣傳、表彰和激勵自己。小組內部規則建設是小組文化建設的重要內 容。組規是達成默契的共同追求的體現,體現了孩子們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組規由孩子們自我制定,並且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內容涉及文明守紀、課堂表現、紀律、創新成果等多個方面。 雖然每個小組都有屬於自己的組規,但都融進了現代社會的文明,把「平等參與」、「機會均等」等作為內部行動准則。組內實行分工負責制,除組長、副組長外,設紀律檢查員、體育衛生執勤員、噪音控制員、時間調控員等,而且實行輪換制、問責制,用流動牌制控制強勢學生班內發言次數等。
除了組規建設外,為了培養學生的歸屬感、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各個學校還創新了很多措施,比如班內定期開展的以小組為單位的各類有趣文體科技競賽活動和游戲活動,強化對小組的評價,淡化個人評價等。個人的行為表現如衛生、紀律、學習成績、作業情況、文明禮貌、交際交友、課堂發言、組內表現、合作狀態等項評價都與小組的評價掛鉤。
2.實行小組自治管理,讓每個學生在 自主管理中成長。
小組自治管理,解放了學生的頭腦,開發了學生潛能,培養了學生自主獨立意識和民主觀念。小組成員由組長按異質原則和雙選擇原則選取,最後由班主任調控,內部分工由組內協商確定,小組內部規則由組員民主制定,對小組內部組員的評價和小組自身的自我評價由小組根據既定原則和評價標准進行。自學的方式、討論的方式、反饋矯正的方式由組長帶領組員協商決定,組長可以自行決定召開總結會、反思會、批評和自我批評會、經驗交流會和開展各類活動,確定幫扶對象,研究幫扶措施,實施幫扶行動等。有時為有利於幫扶後進生,組內可以自行調整座位。
自主一互助學習型課堂不僅滿足不同學生的情感需求,也能最大限度地顧及到學生的認知差異,不僅保證了教學從每個學生的起點開始,建立了有效的教學反饋系統,而且實現了每個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發展了師生的探究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為區域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減輕學生負擔,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提供了經驗和啟示。
Ⅸ 中國對小學音樂創新型教學研究現狀
《小學音樂創新型教學研究》開題報告
一、課題名稱及界定
課題名稱:小學音樂創新型教學研究
界定:
1.音樂教學
音樂教學是指教師根據音樂課程標准、課本內容以教學班為單位進行的統一教學。音樂教學是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主要教學形式。在本課題中音樂教學的主體內容是學生音樂學習和音樂教師教學評價。
2、音樂創新型教學
音樂創新教學,就是在運用創造與創新,來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同時使他們內在的創新意識、智力得到發展;思想得到啟迪,提高創新能力,達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本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小學音樂教學現狀的需要
(1)、教學方法單一。回顧音樂教學,不難發現目前大部分音樂課堂教學仍然是「教師教唱、學生跟唱;教師動、學生做」的現狀,始終沒有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依然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上。
(2)、學生主動性被遏制。音樂課相對於語文、數學課來說,是學生非常喜歡的一門學科,只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學的主體性,沒有讓學生從知識與技能學習中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
(3)、教學效果不明顯。最終的結果是,學生雖然當堂課所教的歌曲會唱了,跟著老師能簡單的進行歌表演,但過一段時間又還給老師了。讓學生學會唱歌、會正確的處理歌曲的情感、會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所學的內容。因此,重視音樂課堂創新教學,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積極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提出本課題,就是為了探索小學音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全民的素質奠定基礎。
2.適應校情需要
(1)我校校情需要。作為鄉鎮級的示範小學,我校一直重視素質教育,對於教育教學的改革一直走在全縣的前列,而各種教科研活動是我校提升辦學品位的需要。(2)藝術學科與時俱進的需要。我校多年來參加市、縣的課題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我校各學科的教學都在改革和創新,我們音樂教學改革也是當仁不讓決不落後。(3)學生提高藝術素養的需要。我們期望通過本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提高我校學生的音樂素養,切實培養師生關系,讓師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綜合素質。(4)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改革強調人的主題地位和素質教育。對教育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教學研究應如何應對新課程改革,這是擺在研究者面前的新課題。因此,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向上的思想、創新、奉獻的精神。
3.教育發展的需要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民族素質,培養21世紀創新人才是一項關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系統工程。然而,長期以來,忽視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我國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小學各科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思想上的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目標和評價上的單一、教學過程中的單向灌輸、方式上的機械單調、內容上的強調知識記憶等現象。這些現象,實際上,否定了學生是一個能夠主動探索的活生生的主體,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創造潛力,泯滅了學生的思想火花。要想全面解決這些問題,正在呼喚著我們進行教育創新。
三、本課題研究現狀及可能的創新之處
(一)研究現狀
現在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仍然以教唱為主,學生被動地機械的學唱,許多教學資源和多媒體利用不夠 ,教學氣氛不民主、不平等,學生的個性特長、創新意識很難有機會得到培養,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狀態,適應課程改革、適應素質教育,構建一種新的教學結構,把學生從枯燥的學唱中解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改變傳統的教學形式,在教學中學會創新、引導學生創新。而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定氛圍,一定的情境來激發。因此,我們要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利用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建立一種適合學生主體主動發展、樂於創新的教學活動框架,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
人們普遍認為,創新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創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教育實驗。強調要把創新教育落到實處,特別是把創新教育與課堂教學充分結合起來,把課堂教學作為實施創新教育的主渠道。具體表現一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的嘗試;二是學科教學中創新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三是創新教育中課堂教學評估體系的建立;四是課程教材改革的有益嘗試。
當然,創新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學生創新精神、教師創新能力等指標的量化評定仍有一定困難;傳統的教學模式和他主、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均阻礙創新教育的深入研究。特別是在特定的教學情境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方面,還不曾有人進行過系統的研究,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和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二)本課題研究的創新點
1. 在音樂教學上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學理念。
2. 改變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形式,尋找一條適合農村小學音樂教學的新模式。
3. 提高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改變教師:音樂課只是教會學生會唱幾首歌曲的觀念。改變學生和家長的:音樂課是一種可有可無的課程的思想。
4. 為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力提供一切有利的條件。
四、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價值
在教學活動中能創設一種情感和認知相結合的教學環境,既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中有效地獲得知識,又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那麼教與學這一對關系將變得十分地和諧有趣而輕松愉快,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良好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情感,產生學習知識的積極願望,並能調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音樂渲染等手段為學生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場景,以激起學習的情緒,這也正是創新思維的萌發點。
在教學中注意和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上進心,是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提出的,是創新意識的潛能,也是創新意識的萌芽,這些都是創新的動力源泉。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成功的歡樂就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而學習興趣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力,他強調讓每一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而對學習充滿興趣。」依託這種教育思想,我們必須堅持鼓勵每一個學生,對他們的點滴進步都加以肯定,讓他們體驗成功,充滿自信的投入學習,使學習成為他們創新的樂園。
教育學理論指出: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否融洽也是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一種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如果師生關系和諧、融洽,學生喜歡任課教師,認為這位教師對學生熱情、平等、關心,並且有很高的教學水平,那麼學生就喜愛他所教的此門功課,樂於接受他所講授的課程,從而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相反,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學生不喜歡某一教師,認為該教師對學生不友好,不關心,不公道,知識水平不高,學生就會對此教師產生反感,懼怕或抵觸情緒,並進而發展到厭煩該教師所教的那門功課,對該門功課的學習就會失去興趣,從而產生消極的學習態度。
因此,教師應創建一種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圍中,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
根據上述理論,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現實創設情境,引導他們在學習中去發現、操作、嘗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學生在觀察、思考、運用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意識。
課題研究的實踐價值
音樂創新教學,是建立較為完整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體現新的教育觀念、新的教學方法、新的教學手段、新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促進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有效發揮,促進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更好地發揮音樂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五、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方法
主要內容:
1、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創設多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獲取知識,從而探索出不同的學習方式。
2、根據學生特點、教材特點,探索新型的教學結構。
(1)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根據教學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進行激趣、導學,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獲得解決的方法,在解決問題中培養創新意識。
(2)根據教學內容設計開放的教學結構,使學生能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培養和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
(3)利用已有教學內容或補充教學材料設計創新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新的火花,培養他們的獨創性、探究性、靈活性。
3、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索新型的有利於創新意識培養的評價方式。
研究方法:
在課題的研究方法選擇上 ,決定本課題以實驗法、觀察法、教育調查法、個案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適時也採納分析法,比較法、綜合法及文獻資料法等,保證得到資料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促使本題題的價值深化。
六、本課題的研究步驟和主要措施
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共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准備工作階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
(1)健全課題研究組織: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確定研究教師和研究對象。
(2)進行師資培訓:將集中式的通識培訓、有計劃的校本培訓、經常性的及時培訓相結合。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階段。(2011年6月——2012年12月)
1、加強課題研究教師的培訓。(1)理論培訓:認真領會、學習課程標准,研讀課題研究相關的理論書籍。(2)課堂教學培訓:觀摩優秀課堂實錄;深入課堂第一線進行指導;請教科研人員進行課堂指導。
2、共同研究新的教學思路、模式。(1)集體組織進行現場說課、備課。(2)教師進行互聽、互評課活動。(3)對先行班進行指導、示範。(4)骨幹教師、青年教師做研究課、示範課。
3、進行課題研究階段性小結、年終總結。(1)個案分析、課堂隨筆的積累。(2)教學案例、課例的整理收集。(3)階段性經驗交流研討。(4)進行案例、隨筆、課例、論文、等的評比和交流。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3年1月——2013年7月)
對課題研究結果進行統計分析,總結研究成果,撰寫課題研究總結報告,召開課題總結會(舉行音樂創新教學展示課)推廣先進經驗。
主要措施:
(一) 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縛而進行的有創造性的心理反應。就是鼓勵學生以創新的態度來對待學習,促使學生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所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更能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二) 提高學生的創新興趣
1、巧設創新平台
當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興趣時,使學生有了強烈的創新意識,就該運用這個平台,藉助於聯想、靈感等思維方式,加以組合,從而使創新活動有可能變為現實。
2、體會創新的樂趣
當學生體會到因為創新而帶來的成功和樂趣後,將追求成功, 由於音樂實踐機會多,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提高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從多角度、多層次的進行創新,提出獨特的見解。因此,學生更愛上音樂課。
七、課題研究基礎
1、具有一批有經驗的科研骨幹教師。
我校有被市、縣級認定的多名「學科帶頭人」和「教學能手」 ,有市、縣級先進工作者,校級骨幹教師,他們豐富的教育經驗和甘於吃苦、肯於創新的科研精神都是完成本課題的有利條件。
2、具有較濃厚的課題研究氛圍。
我校從領導到教師重視教育科研工作,並有多篇教科研論文獲省、市、縣級以上獎勵或刊登;教科研骨幹教師先後在市、縣級評優課中獲獎;有多名學生在市、縣各項活動、競賽中獲獎。
當然,《小學音樂創新型教學研究》的課題研究仍具有相當的難度,這就要求我們在認真學習的同時勇於探索和創新,摸索出一條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課堂教學途徑,使創新教育的實施得以延伸和拓展;
八、完成本課題研究的條件
1、人員保證:除了音樂組教師外,還有一些兼職的語數骨幹教師組成了課題組成員
2、學校保證:我校校長對教科研一直十分重視,注重教師教科研能力的培養,加強學校教科研人員的配備。我校有多門學科都有課題在研究之中,教科研氛圍濃。
3、物質保證:學校為課題組配備了相應的硬體設施,每學期安排外出學習的機會,提高我們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
4、制度保證:我校建立了教育科學研究的規章制度,要求課題組成員強化課堂教學。積極開展校本研究,結合課堂教學進行說課、聽課、評課,積極反思總結經驗及時交流。
5、經費保證:我校在經費不寬裕的情況下,還撥出一定的資金,應用到課題研究上來,保證課題研究的正常進行。
九、本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1、研究報告及相關論文。
2、典型的案例分析材料。
3、各階段素質檢測考核成級及相關材料。
十、課題承擔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課題主持人解作慧老師,多次榮獲縣教育工作者稱號。主持和參與過多個市縣級課題研究,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獲獎。作為教導副主任能更多地深入到教師教學實踐中去,了解課堂教學實際與學生需求的差距,協調廣大教師參與有效課堂教學標准和評價體系的研究,積極爭取學校領導對課題研究的支持。多年來,她圍繞小學音樂創新教學,進行了初步的探尋。
課題組長,多次榮獲縣教育工作者、優秀輔導老師、藝術教育先進個人稱號。作為校長辦公室主任教學經驗豐富,教學實績顯著。有很強的教學研究和實踐能力,有多篇教育教學論文在省市級論文評比中獲獎或發表。
課題組其他成員平均年齡不足35歲,多為一線教學人員,業務能力強,具有很強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對科研有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