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學問答題.放大鏡有什麼屬性
放大鏡是用來觀察抄物體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的凸透鏡。物體在人眼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於物對眼所張的角(視角)。
1、放大鏡是凸透鏡
2、放大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
3、使用放大鏡時物體放在焦距以內。
B. 小班幼兒的科學活動可以用放大鏡嗎
小班幼兒的科學活動可以用放大鏡。
當物距小於相距時成放大,正立的虛像所以放大鏡可以起到放大的作用。
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實像越大;反之,物距越大,像距越小,虛像越小。
C. 小班科學水透放大鏡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凸起)。
過程與方法
1、 正確用放大鏡觀察物體。
2、 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
2、增強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世界的興趣。
3、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能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的細微部分
【教學難點】放大鏡是「凸」「透」鏡
【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最好每個學生都能有一個放大鏡,如果只能提供給學生一種放大鏡,盡量放大倍數大一點)科學書或報紙上的照片、計算機或電視機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鐵絲、普通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師演示: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教學過程】
一、為什麼要用放大鏡觀察
1、導入:師出示放大鏡:「看,這是什麼?」(生:放大鏡)
放大鏡大家很熟悉,哪位同學可以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介紹一下你所熟悉的放大鏡。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如果學生能說出凸透鏡也可以)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並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於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製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後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二、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後,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三、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麼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裡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准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麼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四、小結
1、師:對於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製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麼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標題: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
特點:(凸 透 ——放大鏡又叫「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D. 放大鏡的科學實驗的原理
放大鏡原理:
用來觀察物體細節的簡單目視光學器件,是焦距比眼的明視距離小得多專的會聚透鏡。物體在人眼視屬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正比於物對眼所張的角(視角)。視角愈大,像也愈大,愈能分辨物的細節。移近物體可增大視角,但受到眼睛調焦能力的限制。使用放大鏡,令其緊靠眼睛,並把物放在它的焦點以內,成一正立虛像。放大鏡的作用是放大視角。
虛像與實像的區別:
實像:物體上某點發出(或反射、折射)的光,經過面鏡、透鏡的反射,折射的實際光線如果是會聚的,其會聚點我們叫物體上某點的實像點。對應於物體上每一個物點都有一個實像點。與物體上各物點相對應的所有實像點的集合,就是物體的實像。實像可以在光屏上呈現出來,如照相機底片上所成的就是實像。
虛像:由面鏡成透鏡反射或折射的實際光線如果是發散的,則它們不可能會聚,它們的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就是虛像點。所有虛像點的集合,就是物體的虛像。虛像不能呈現在光屏上,但可以用眼睛直接觀察到。
E. 科教版六年級科學《怎樣放的更大》教案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2、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1、用兩個放大鏡組合製作一個簡易顯微鏡。
2、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3、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2、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
4、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點】懂得人類的不懈追求促進了顯微技術的不斷進步
【教學難點】自製簡易顯微鏡
【教學准備】
分組實驗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卡紙(或現成的紙筒)、剪刀、膠帶。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手電筒或小鏡子。
教師演示器材: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製的顯微鏡,相關課件(如顯微鏡的歷史等)。
【教學過程】
一、顯微鏡的發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能熟練地使用放大鏡來觀察一些細小的物體了,但人類的探索慾望總在不斷地發展,放大鏡不能滿足人們對微小世界繼續探索的慾望。如何能使我們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顯微鏡,用電子顯微鏡„„
2、介紹各種顯微鏡
1) 最早的光學顯微鏡:荷蘭詹森父子製作的顯微鏡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顯微鏡。由一個凸透鏡和一個凹透鏡組成,它是光學顯微鏡。後來光學顯微鏡經不斷改進,最大放大倍數可達1500倍左右。
2) 電子顯微鏡:以電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場代替透鏡。一下子把放大倍數提高到一萬倍。20世紀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萬倍。
3) 掃描隧道顯微鏡:放大倍數可達3億倍。
二、做個簡易顯微鏡
1、怎樣放得更大?
師:放大鏡何以變成了顯微鏡呢,在放大鏡變成顯微鏡的過程中人類進行了怎樣的思考與努力呢?我想當時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在現有的放大鏡的基礎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讓學生嘗試回答)
2、我們自製顯微鏡
1) 我們已經知道增加放大鏡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數,但即使我們將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數也只能達到25倍左右。這個凸透鏡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該怎麼辦?
2) 嘗試用兩個放大鏡觀察物體。
調整兩個放大鏡之間的距離觀察物體,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後移開一個凸透鏡,比較一下兩次看到的物體有什麼不同。反復幾次,看看有什麼發現?藉助紙筒,參考第10頁的方法自製一個顯微鏡。(事先讓學生自備與放大鏡外徑一樣大的紙筒每組1-2個,否則課堂上的時間會不夠)
3) 用自製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供顯微鏡下觀察的物體,如花蕊,青苔,蠶絲,紙纖維,昆蟲的足、翅、觸角等。
三、小結
17世紀時,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們就像我們一樣,嘗試著把兩塊凸透鏡組合起來製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觀察工具,它們便是顯微鏡的前身。
板書設計:
F. 科學中放大鏡這一課都講了什麼內容
一、教來學目標:源
1、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用放大鏡觀察物體能看到更多的細節。
2、放大鏡廣泛應用在人們生活生產的許多方面。
3、放大鏡鏡片的特點是透明和中間較厚邊緣薄。
二、學習的主要內容:
1、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目、鏡、物三者,目不動,鏡動或物動。
2、放大物體的圖像
3、放大鏡是凸透鏡
4、透明、中間厚邊緣薄——凸透鏡
5、凸度大,放大倍數大
G. 中班科學《油和水》和《放大鏡》哪節課好
《油和水》。
活動目標:
1、通過操作感知油和水傾倒、攪拌後分離的現內象。
2、能用語言和記錄容的方式表達自己觀察的結果。
3、喜歡動手實驗,有積極的探索興趣,體驗科學知識在生活中的運用。
活動准備:
1、實驗材料:水,食用油,醋,透明一次性杯子,筷子,幼兒個人記錄表,記號筆,大的記錄表一張。
2、幼兒經驗准備:先認識油和水,感知其特性
H. 中班科學 神秘的放大鏡 評課稿
搜一下:中班科學
神秘的放大鏡
評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