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17 15:02:30

Ⅰ 五代史伶官傳序中的五代包括

1、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版唐、後晉、後漢與權後周。

2、賞析
《五代史伶官傳序》選自歐陽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傳》,是一篇史論。此文通過對五代時期的後唐盛衰過程的具體分析,推論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和「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的結論,說明國家興衰敗亡不由天命而取決於「人事」,藉以告誡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欲。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全文主旨:盛衰之理,決定於人事。然後便從「人事」下筆,敘述庄宗由盛轉衰、驟興驟亡的過程,以史實具體論證主旨。具體寫法上,採用先抑後揚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先極贊庄宗成功時意氣之盛,再嘆其失敗時形勢之衰,興與亡、盛與衰前後對照,強烈感人,最後再輔以《尚書》古訓,更增強了文章說服力。全文緊扣「盛衰」二字,夾敘夾議,史論結合,筆帶感慨,語調頓挫多姿,感染力很強,成為歷來傳誦的佳作。

Ⅱ 關於「五代史伶官傳序」一文的問題

這篇文章是歐陽修為《五代史》中的《伶官傳》作的序。文章總結了後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後失天下的歷史教訓,闡明了國家盛衰取決於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諷諫北宋統治者力戒驕奢,防微杜漸,勵精圖治。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盛衰由於人事的論點,並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這一立論的根據。
文章以「嗚呼」的感嘆突兀而起,一起筆就發出對歷史的深沉感慨。接著用轉折關系的反問句,強調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論點:盛衰之理,由於人事。這一嘆一問,一退一進,不僅使論點醒人耳目,而且為全文定下了嘆惋的基調。接著點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說明立論的歷史根據。「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這一「得」一「失」,與論點中的一「盛」一「衰」相應,並領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論證中心論點。
第二段承上敘事,詳述庄宗接受並執行晉王遺命的事例。
上段既然提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可以為證,這段接下來自然先寫得天下的情況。關於庄宗得天下的過程已經寫入《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紀》,此處再寫未免重復,也造成文勢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論的體制,所以這一段選用了「晉王三矢」的故事。這一故事屬於傳說,不能確定為史實,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內的正史均未收入。但這個故事在當時社會有相當的影響,宋初王禹在《五代史闕文》中對此做了記載。這個故事生動而又有典型意義,能給人以新鮮感,其精神也符合晉王和庄宗的情況,所以歐陽修把它選入文中。為了慎重,在前面加了「世言」二字。這一故事是中心論點的主要例證,是支撐中心論點的有力論據,也是下文議論的依據。
這一段以「三矢」貫穿前後,分兩層來寫。第一層是庄宗接受遺命,先寫晉王賜三矢,次寫晉王遺命,詳細交待賜矢原因,再寫庄宗將三矢「受而藏之」;第二層是庄宗執行遺命,寫庄宗出師、征戰以三矢勵志,大告成功,還三矢於先王。其中著力寫庄宗對三矢的恭謹態度。從庄宗「受而藏之於廟」,以及「其後用兵」的舉動,可以看出他接受遺命,矢志復仇的決心和意志,這正是他得天下的原因。「受」「藏」「遣」「告」「請」「盛」「負」「驅」「納」等詞,描繪出庄宗忠實執行父命的形象,概括了庄宗全盛時期的征戰情況,體現了庄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這就為下面的議論做了准備。這一段敘事語勢比較平緩,沒有任何議論,但卻寓論點於敘事之中,以敘事論證了論點,與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應。全段敘事欲抑先揚,為下文寫「抑」張本。
第三段轉而議論,評論庄宗的盛衰,闡明中心論點。
這一段由敘事轉入議論。先以飽蘸感情的筆墨贊嘆庄宗的成功,用「意氣之盛」回應文章開頭的「盛」字和「得天下」三字,並順承第二段的敘事;繼而慨嘆他的失敗,用「何其衰也」回應文章開頭的「衰」字和「失之」二字,並轉承第二段的敘事。這一大起而至大落的轉折,將庄宗極盛和極衰的兩種情形作了極強烈的對照。同是一個人,由「盛」轉「衰」,變化如此巨大、鮮明,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下面連用兩個設問句,前一句以反問的形式否定「得之難而失之易」的說法,後一句強調成敗得失「皆自於人」。這樣設問既引人深思,又寓結論於疑問之中。接著引《尚書》中的話作答,並順勢從中引申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這就對庄宗的「成敗之跡」做了概括,點明了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說明「盛」「衰」異時,截然相反,本源在於「人事」,與開頭提出的論點相照應,是論證所得的結論,揭示了所謂「人事」的內涵。
第三部分(第四段)進一步議論,引出教訓,總結全文。
本來行文到第二部分,論點已得到證明,似乎可以結束了,可是作者又進一步議論。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評論庄宗的盛衰,以「莫能與之爭」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兩種截然相反的結果,引出「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的教訓,得出具有更普遍意義的結論,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於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於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國的至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作者在這里含蓄地批評朝政,諷諫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意味十分深長。這就使事理更具有現實的針對性,更具有普遍性。
二 論證方法
1.例證法
本文屬於史論。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運用這種方法,關鍵在於准確地選擇典型事例。本文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實為論據,但在具體選材上,卻以「晉王三矢」這一不能確定為史實的傳說作為事例,並加以詳述,體現了作者精於選材的匠心。文章並沒有寫庄宗如何「逸豫」,但通過「晉王三矢」這一典型的、生動的事例,充分地體現了庄宗的「憂勞」,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輔之以評論庄宗盛衰時所涉及的點滴史實,就使人對於庄宗的由「盛」而「衰」、由「憂勞」到「逸豫」不言而明,達到了以材料論證觀點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鑒今、舉一反三的作用。
2.對比論證法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盛衰之理,由於人事。這一論點本身就是一個既正反對立又合而為一的命題。全文以「盛衰」二字貫穿始終,從「盛」「衰」兩個方面,圍繞著「人事」進行層層深入的對比論述。本文的對比論證在總體上著眼於「盛」「衰」與「憂勞」「逸豫」的因果關系,從中心論點到論據,從論證過程到結論,不論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實,還是作者抒發的感慨和議論,都是對比性的。通過正反兩方面的鮮明對比,既突出了中心論點,使說理深刻、透徹,也使文章一氣貫通,前後呼應,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三 語言特色
1.語言委婉,氣勢充沛
本文作為一篇總結歷史教訓,為在世及後世君主提供借鑒的史論,毫無生硬的說教,而是娓娓道來,婉轉動人。即使是在慨嘆庄宗敗亡時,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無責難之詞,可謂意正言婉。全文從「嗚呼」起筆,到「豈獨伶人也哉」收尾,一嘆再嘆,以嘆始終,於反復嘆詠之中顯現委婉的韻致。在議論的文字中,多用反問句、疑問句,使說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用對稱語句,特別是在關鍵的地方,採用語言凝練、對仗工整的格言式的駢句,造成鮮明的對比感和節奏感;適當運用長句,調節語勢,有張有弛。疑問句、感嘆句與陳述句,駢句與散句,長句與短句,錯綜有致,讀起來抑揚頓挫,一唱三嘆,感情飽滿,氣勢充沛。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伶官傳序》:「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後來做史論的人往往學這種抑揚頓挫的筆法。
2.文筆酣暢,波瀾起伏
文章開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論點,馬上落到立論根據上,再落入「晉王三矢」的敘事,又語勢猛然一升,發出對庄宗之「盛」贊嘆,而後語勢陡然一降,發出對庄宗之「衰」的悲嘆,繼而步步緊逼,設疑問、引古語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後再次評論庄宗盛衰,語勢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發人深省的教訓,戛然而止,將全文的語勢穩穩地落在結尾上。篇幅雖短小,卻寫得起伏跌宕。全文一氣呵成,淋漓酣暢。
3.平易自然,簡約凝練
文中沒有佶屈聱牙的措辭,也不堆砌詞藻,用平實的語言生動地敘說事例,深入地說明道理,語言平易近人,自然曉暢。敘事不枝不蔓,議論簡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對稱語句,如「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句式整齊,言簡意豐,發人深省

Ⅲ 五代史伶官傳序中心論點

1中心論點:闡述了復國家的盛衰取制決於人事, 而非天命.
2通過五代後唐李存勖政權的盛衰, 論證了憂勞興國,逸豫亡身,"滿招損,謙得益"的道理.
3"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 困於所溺" "滿招損,謙得益"

Ⅳ 《五代史伶官傳序》的中心論點和論證方法

中心論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

Ⅳ 高二語文 伶官傳序教案

《伶官傳序》公開課教案 2008.12.10

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盛衰成敗在於人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識目標:A掌握實詞:原,恨,其,乃,納,何其,函 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義詞:與,歸,易,告。
C、虛詞:於,為,
D、詞類活用:興,亡身,函梁,夜呼,東出,
F、古今異義:至於
3、能力目標:A篩選主要觀點,論據,論證的信息能力
B、掌握詞類活用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1、詞類活用
2、課文第三段。
教學難點:對名句的理解
教學方法:啟發式與討論式相結合。
學法:學生學會積累,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課時:一課時。
教學要點:
1. 導入。2、簡介背景:五代史(放入文中介紹)。3、簡介作者:歐陽修。4、閱讀課文。5、講析課文,重點第三段,著重體味語氣。6、拓展練習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 導入:
本單元我們學習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學家的作品,蘇洵、蘇軾、王安石,今天我們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伶官傳序》。歐陽修不但是文學家,他還是一位史學家。他著有兩部史書,一部是與人合編的《新唐書》,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們學習《新五代史》中《伶官傳》。清代文學家沈德潛認為本文 「抑揚頓挫,得《史記》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對本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品味一下這篇文章。
二、釋題:
師:伶,樂工,藝人。伶官,樂工作了官。《伶官傳》記敘了五代時期後唐庄宗李存勖寵幸的伶官景進、史彥瓊、郭從謙等人亂政誤國的史實。庄宗喜好音樂戲曲,寵愛伶人,封許多伶人做了官,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壞,後發生暴亂,伶官郭從謙帶人圍困庄宗並將他亂箭射死,李克用謫親子孫全被誅殺。本文就是基於這樣的史實而寫的序。
三、 范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3分鍾)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思考本文體裁。
學生質疑。師答疑,或請學習較好的學生幫助答疑。
四、 講析課文:
(一) 通過剛才的閱讀,請同學們判斷一下本文的體裁?
本文是一篇史論。
(二)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麼:用課文的原話回答。
明確: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或答「憂勞……」
問:找學生翻譯此句。
用現代漢語概括這一句話。
明確:盛衰在於人事。
(三)由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將運用什麼論證方法?作者立論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例證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強調:寫史論一般都要使用例證法,以論帶史,以史證論。
B、如果我們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來應該寫什麼內賓呢?
明確:寫庄宗如何得天下,寫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內容。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作者是如果寫的。
(四)讀課文二三段及注釋,篩選下列信息:
師:庄宗李存勖父親晉王李克用去世時是908年,課下注釋中還有三處時間912年,923年,926年,參看注釋,回答,在這幾年裡,在李存勖身上發生了什麼事。請同學們用課文中的話概括。(邊講邊譯,將翻譯融入講析中)
明確:
908年,「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繼父遺命。三支箭分別代表他的三個仇敵,一個是梁,一個是燕,一個是契丹。
912年,滅燕,「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滅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後唐。翻譯,強調「函」詞類活用,名詞活用作動詞,譯為「用木匣子裝……」 926年,後唐亡,「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五)師: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幾年的時間,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認為庄宗的「盛」是由於什麼原因,「衰」又是由於什麼原因呢?用課文中的話來回答。
明確:「盛」——「憂勞可以興國」
「衰」——「逸豫可以亡身」 。
並翻譯。強調「興」「亡」使動用法。
(六)課文是如何表現他的「憂勞」的呢?
明確:「其後用兵則遺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A問:為什麼每次出師征戰都要「負而前驅」,用三支箭激勵自己,表明其復報的決心和意志。
B師問:這段記敘寫得較細,有何作用?
明確:目的是說他的成功與其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那麼這里突出強調了「人事」的作用。
(八)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運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對比的論證方法。
A找出課文中運用對比進行論證的部分。
明確:第三段的前兩個大句子,和第四段開頭兩個句子。
B讀這兩個句子,體會一揚一抑的寫法。讀出語氣,一贊一嘆。
(九)由這一極盛到極衰,作者在感嘆之餘發出這樣的疑問:「豈得之難而失之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此句話是什麼意思?翻譯。
前一句是反問句,意思與字面相反,意為「不是得之難而失之易」。重點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為「還是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跡,都是由於人事呢?」回應論點。強調「抑」,「本」字義。
此句為對句,又用了正反對比,句式工整,讀之有節奏感。
(十)小結:作者採用對比論證(極盛與極衰)和例證法(李存勖的成敗)。
(十一)學生齊讀第四段,第四段進一步論證了論點。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哉?」翻譯。結尾一句,以問句結束有何作用?
明確:引人深思,強調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僅限於溺愛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於聲色犬馬的逸樂之中,忘記憂勞興的治理,同樣會導致身死國滅的下場。啟發人們通過歷史看到現實,告誡北宋統治者不要忘記歷史教訓,
五、總結:
全文圍繞「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這一句來談,因此這句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
六、 文是從序文的角度命題的,《六國論》《過秦論》是從史論的角度命題的,如果也從史論的角度給本文命題,而且也有一個「論」字,怎樣改好?
如:《興亡論》等。
七、品語言並讀課文。
本文的語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揚頓挫的筆法。以第三段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問句,有嘆句,有駢句,有散句,有長句,有短句,讀起來就有了抑揚頓挫的效果。從內容上看前一個大句子寫的是「盛」後一個大句子寫的是「衰」,讀是注意語氣。 問句讀上揚調,嘆句讀下降調。
並做示範性誦讀。教師給予補充糾正。
背誦第三段。
板書設計:(投影片二)
時間 事件 道理
盛衰之理 盛(得) 908年 接受三矢,繼父遺志 憂勞可以興國
在於人事
(論點) 912年 系燕父子以組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926年 身死國滅 逸豫可以亡身
歷史教訓:「夫禍患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哉?」

「興亡規律」。
即是「規律」,就要用事實來檢驗它看是否正確:(教師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庄宗:憂勞則興,逸豫則亡;
秦: 仁政則興,暴政則亡;
六國:抗秦則興,賂秦則亡;
項羽:重賢則興,寡謀則亡;
學生:勤奮則興,懶惰則亡。
可見,一個人的興亡、得失、成敗,與天命神靈無關,關鍵在自己,事在人為。這也是「興亡規律」帶給我們的啟示,希望同學們用這一「規律」指導我們的生活和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

Ⅵ 五代史伶官傳序文體類型

《五代史伶官傳序》選自歐陽修所作《新五代史·伶官傳》,是一篇史論
《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屬紀傳體

Ⅶ 五代史伶官傳序啟迪

譯文;
啊!盛衰變化的規律,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也是與人事有關的嗎?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
世間傳說晉王將要去世的時候,把三枝箭賜給庄宗,並且囑咐他說:「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來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約拜為兄弟,卻都背叛了我們而歸順了梁朝。這三者,是我遺留下來的恨事!現在給你三枝箭,你千萬不要忘記你父親未了的心願!」庄宗接受了這三枝箭並把它們供奉在宗廟里。以後出兵作戰,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廟向晉王禱告,並請出那些箭,放在錦囊里,讓人肩背著它,走在隊伍的前面。等到凱旋歸來後,再把它放還宗廟。
當他用繩子捆綁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著梁朝君臣的頭顱,送進宗廟,把箭還給先王,並把成功的消息報告亡靈的時候,那強盛的意氣,可謂壯觀了。等到仇敵已經消滅,天下已經平定,然而一個人在夜間一聲呼喊,叛亂者就四下響應,只好蒼皇向東逃出,還沒碰見亂賊,軍隊卻已離散了。君臣們互相呆看著,不知該向何處去,以至於剪斷頭發,對天發誓,眼淚沾濕了衣裳,又是多麼的衰敗啊!難道是因為取得天下艱難而失去容易嗎?還是探究他的成敗過程都出自人為的原因呢?
《尚書》上說:「滿足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補益。」警惕與勤勞可以振興國家,安逸和舒適可以喪失性命,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當他強盛時,普天下的豪傑,沒有一個能與他爭雄,到他衰敗時,幾十個優伶來困擾他,卻使他喪命亡國而被天下所譏笑。
可見,禍患常常是在細微的小事上積聚起來的,而聰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難道僅是優伶就能造成禍患嗎?因而寫了《伶官傳》

閱讀全文

與五代史伶官傳序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