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科學探究式教學發展現狀個例研究的論文怎麼寫
通過寫國內抄外研究現狀,可以考襲察學生是不是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在寫之前,同學們要先把收集和閱讀過的與所寫畢業論文選題有關的專著和論文中的主要觀點歸類整理,並從中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在寫畢業論文時,對這些主要觀點進行概要闡述,並指明具有代表性的作者和其發表觀點的年份。還要分別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研究的不足之處,即還有哪方面沒有涉及,是否有研究空白,或者研究不深入,還有哪些理論問題沒有解決,或者在研究方法上還有什麼缺陷,需要進一步研究。三、寫國內外研究現狀應注意的問題二是要反映最新研究成果。三是不要寫得太少。如果只寫一小段,那就說明你沒有看多少材料。四是如果沒有與畢業論文選題直接相關的文獻,就選擇一些與畢業論文選題比較靠近的內容來寫。
⑵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
教師應在實際教學中,通過各種教學途徑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一、通過學生生內活中的活動,培養學生容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學生有自己的生活天地,除了學習生活外,還有許多的閑暇生活。在閑暇生活中,學生們也有自己的興趣,有自己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閑暇生活中的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學生通過植物動物單元的學習,對動物、植物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掌握了對動植物的觀察方法,但只是限於校園內觀察、探究。
⑶ 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
在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內容是豐富的,只要教師正確定位、
合理引導、及時調控、不斷總結,就會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探究的樂趣,
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與科學的價值觀。
⑷ 淺談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怎樣開展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主要指的是學生自己控索問題的學習方式。具體地說,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引導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其核心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課堂探究性學習,就是以探究為主的學習。具體說它是指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讓學生通過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教學形式。課堂探究性學習特別重視開發學生的智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自學能力,力圖通過自我探究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和掌握科學方法,為終身學習和工作奠定基礎。我們教師作為探究性學習的導師,其任務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自己去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與此同時,教師還要為學生的學習設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圍,促進探究的開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評價探究的成敗。學生作為探究性學習的主人,自然是根據教師提供的條件,明確探究的目標,思考探究的問題,掌握探究的方法,敞開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內容,總結探究的結果。在實際語文教學中,許多語文老師沒有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沒有選擇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手段,沒有找准啟發探究的切入點,更可能所提的問題太難等等。受應試教育下填鴨式教學的影響,學生總是被動地坐等知識,重知識記憶而輕問題思考,習慣於聽老師講解,習慣於背誦書本知識,忽略了語文這門課程的特殊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呢?一、創設情境,確定探究方向認知需要是學生學習中最穩定和最重要的動力。在學習一個新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的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覺學習是解決新的問題的需要。產生一種積極發現問題,積極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學生敢想、敢問、敢說,從而誘發探究的意識,激活探究的思維。如在教學《鯨》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鯨是哺乳動物,不是魚」這個問題,一位教師就設計了這樣的情境:「海洋里召開一次魚類運動會,小鯨魚興沖沖地跑動參加,誰知被守門的大鯊魚拒之門外,小鯨魚難過極了,為什麼大鯊魚不讓自己參加魚類運動會呢?我們在座的各位今天就當一次海洋動物學家,告訴小鯨魚究竟是怎麼回事,大家首先以海洋動物學家的身份在小組中探究、討論、交流一下。」這位教師的話還沒說完,孩子們就紛紛投入熱烈地探究、討論之中。小組交流過後,教師當小鯨魚,請各位「海洋動物學家」給小鯨魚解答,大家都非常熱心地告訴小鯨魚:「因為你是哺乳動物,不是魚,所以不能參加魚類運動會。」接著舉出了「用肺呼吸」「胎生」等證據,還細心地講了鯨的演化過程,他們說的頭頭是道,看來真正讀懂課文了。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入到探究中去,時而討論,時而深思,時而疾筆如飛,使整個課堂呈現出一派出生機盎然的景象。二、自主選擇,激發探究興趣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現問題,並從不同的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裝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盡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1、學生自主選擇探究的內容一篇課文值得探究的內容很多,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一個內容進行探究。在學習每一篇課文時,每位同學的興趣著眼點均不同。有的同學喜歡朗讀,就去探究課文該怎麼讀,怎樣才能讀出情,讀出神;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蘊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課文中哪些句子含義深刻,該怎麼理解;有的同學不明白課文某些情節,就會帶著疑問去找答案,等等。總之,應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提高閱讀水平。如曾經有位教師在教學《景陽岡》一課時,當學生已概括出武松有:「豪爽、倔強、沉著機智、英勇無畏」的性格特點後,教師不失時機地問:「你們最欣賞武松的什麼性格特點?」這下教室里炸開了鍋,各執己見,於是教師就來了個順水推舟,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欣賞的性格特點去探究。由於這是學生感興趣的、自主選擇的內容,因而探究的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2、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夥伴雖然現在教師們基本上都比較注重合作探究,但通常都是按前後座位編排的,這種合作內容的同學可以自由組成臨時探究小組,共同合作。三、給予支持,重視探究過程探究性學習不僅重視學習的結果,更重視學習的過程,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對學習充滿無限激情,拓寬思路,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確定豐富多彩的探究方式。在學生探究過程中,教師要適時的、必要的、有效的進行指導,確保探究過程井然有序地開展,不能讓學生處於無政府狀態,感到漫無目的,手足無措,應該讓學生在探究中有所收獲。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一文時,當學生通過探究討論,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津津樂道時,他又不適電動地提出問題,把探究進一步引向深入:「如果三天之內江面上沒有大霧,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計劃落空了,事情的結果會怎樣呢?」問題一提出,即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各人根據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對課文人物的理解,紛紛發表意見:有的學生說,這樣一來,諸葛亮肯定會大難臨頭,栽在周瑜手上;有的學生說,諸葛亮足智多謀,肯定會有化險為夷的計策;有的學生說,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也有失算的時候,例如他晚年的幾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所以,這一回他是凶多吉少……圍繞著對諸葛亮這個特定人物命運的預測,學生的看法雖然不一致,但都言之有據,對此教師沒有簡單地下結論,而是熱情地肯定了學生這種善於思考、勇於探索的學習精神,並鼓勵學生課後結合課外閱讀,對這一假設結局繼續探討。由於教師時機把握得恰到好處,因此引起了學生極大的好奇心,都關心一向料事如神的諸葛亮在此情境下命運會怎樣。並由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思維發散中,主動去探究,去尋找答案。就這樣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在適當的時間、用適當的方法予以支持,予以引導,使探究越來為越廣泛,越來越深入,知識在探究中被獲得,思維在探究中被發展,素質在探究中被提高。四、進行展示,享受探究樂趣探究式學習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它把學生置於一種開放的、和諧的、互動的、多元的、綜合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感受的體驗,對問題也會出現獨特的理解,即便是有缺漏的,失之偏頗的,教師也應該肯定。因為這些都是學生積極探究的成果,教師並且應該提供一個展示的平台,或認真傾聽學生的理解,或相互交流探究的結果,或激勵獨特的視角等等,總之,就是為了讓學生充分享受探究帶來的樂趣,以更大的激情投入探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個平台,它體現了學生在探究中對成功的需要。新課程大力倡導在各科中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學習,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⑸ 如何落實小學科學課堂的探究式教學
摘要:課程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是,在教學中適當增加一些探索性實驗,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探索慾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探索性實驗為載體可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包括培養提出問題,建立假說能力;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推斷和反思能力等。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小學科學科學實驗
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認識和解決科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它涉及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進行實驗、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分析和解釋實驗現象、反思和評價、表達與交流等一系列探索歷程,學生通過親身經歷與體驗實驗探究活動,激發科學學習的興趣,理解科學的本質,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小學科學的主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素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創新學習,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和技巧,使以學生為主的主體性得到真正體現,讓學生時常有成功的體驗,增強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同時也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在科學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突破點可以通過科學探究來實現,變「驗證性」為「探究性」,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而科學實驗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重要載體。
1、創設融洽和諧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條件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重新設計教室的環境,其中主要是座位的變更,座位設計成活動模塊型,可以四人為一探究單元,四人自由組合,小組內經過討論合理分工,一人主持實驗探究的全過程,稱為首席主持人;一人負責在小組探究過程中聯系老師和其他小組成員,稱為信息使者;一人負責記錄寫報告,稱為書記員;一人負責匯報展示講解小組成果,稱為發言人;小組內四人分工,責任到人,成果歸四個人共有。通過這種編排方式,增強學生交流的效果和質量,也使學生的競爭關系轉變為互惠互利的合作關系,學生在這樣的融洽和諧的環境中能自由地參與探究和創新,學習效果更佳。
2、為學生提供合理的探究課題[1]
由於小學生學習科學的時間較短,對科學知識的認識還不夠深,因此探索性實驗課題的確定要有可行性,宜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理論水平之上,使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後,經努力後能夠確定問題的關鍵,能夠用已有的理論基礎提出幾種可能的推斷,並能通過科學實驗進行驗證。例如:設計種子發芽需要的條件的探究實驗,蚯蚓對環境的選擇的探究性實驗。
3、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參與探究
所謂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在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創設一種協調,把學生引入與所提問題有關的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誘發出探求性的思維活動,讓學生對新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啟動學生思維的閘門,並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能力和習慣。[2]
課例1:在對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實驗的教學過程中,巧設問題情境:將同一個馬鈴薯分別放在1號不知名的液體和2號不知名的液體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發現,馬鈴薯在1號液體中是沉下去的,而在2號液體中是浮起來的,從而引起學生的疑問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液體不一樣之處,以及可採用哪些方法來比較兩種液體。
在一堂課中,不僅在課的開始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動機,而且還應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想方設法不斷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處在問題情境中,從而始終保持認真、主動的態度和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情感。
4、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設計方案和實施計劃的能力
科學研究過程中,提出假說後,就要設計研究方案來檢驗自已的假說並執行有關的計劃。研究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涉及很多方面的因素:第一,研究方法的選定,即根據研究問題的性質和假說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如實驗法、調查法、觀察統計法等;第二,研究步驟的具體化,包括所使用的適當設備、地點、操作過程、安全措施等;第三,變數的控制和設置對照,應當弄清計劃中哪些變數是需要控制的、如何進行控制;第四,在實行中,進行系統地觀察、精確地測量並收集和整理所獲得的數據。小學科學教學中,在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的前提下,再給學生傳授科學研究方案設計和實施中的一般程序。在這個基礎上再有計劃地選擇一些探索性實驗課題,讓學生根據科學研究的一般步驟設計實驗方案、執行實驗操作計劃,從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課例2:探究綠豆種子發芽的條件,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他們會提出需要水、陽光、適宜的溫度、土壤、空氣這些條件,確定研究的方法是實驗法,緊接著制定相應的實驗計劃,重要的討論如何控制對比實驗的條件,例如探究空氣對綠豆種子發芽的影響,採用什麼方法控制對照組中的綠豆始終不接觸到空氣,這是實驗的重點和難點,所以,通過這種方式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和鍛煉他們的探究能力。實驗進行的過程當中,學生進行持續的觀察與記錄。
5、利用探索性實驗提高小學生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3]
科學研究過程中,會得到許多資料和數據,要對所得的資料和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這個過程中會涉及:第一步,使用符號、圖表等對資料進行分類和轉換,很多數據和資料在最初時是分散的,通過轉換和分類,才能明確數據和資料之間的關系。在處理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數學工具來處理,包括用圖、表、統計等數據處理方法,這樣才能使得數據和資料能說明問題;第二步,在進行處理的基礎上,根據資料和數據,確立因果關系;第三步,運用有關科學原理對資料和數據進行解釋科學教學中,可通過一些實驗課題,設置不同類型實驗資料,讓學生對實驗現象和實驗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把握定性的、定量的因果關系,尋找科學規律,培養分析資料和解釋數據的能力。
6、利用探索性實驗培養小學生分析推斷和反思評價的能力
這個過程須涉及:第一,根據證據推出結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綜合各種信息,同時又要基於已有的理論和經驗;第二,假說與證據之間的關系有以上幾種可能:證據支持假說——假說確定;證據部分支持假說——假說要進行修訂;證據不支持假說——需要重新設定假說。確定是哪種關系需要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第三,在驗證假說的過程中,需對研究過程的可信度進行反思,
⑹ 小學科學探究性作業課題研究思路怎麼寫
《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課題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在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今天,有效教學已經得到普遍認同。追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成為當前新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作業的有效性正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內外作業是促進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科教版教材每冊四個單元,每單元8課,每學期教學任務很緊,知識類書面作業必須當堂完成。如果仍延續舊的寫作業形式,即抄題、作答,既耗時又費力,當堂根本無法完成。課外作業不外呼材料的准備、資料的收集、長期的觀察實踐活動等。問題是,由於時間和精力的制約,這些作業教師往往很少去落實檢查,對於沒有完成的學生僅僅只是批評一兩句了事,而那些認真去完成作業表現好的學生教師也沒有什麼好的激勵措施,長期以往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就大打折扣。還有就是有些時候老師把課堂上沒有完成的實驗記錄當成課外作業,讓學生課後完成,這樣不僅讓實驗觀察流於形式,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為了更好地利用課內外作業這一重要陣地,不斷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培養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能力和志趣,我們進行《小學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的課題研究。
二、研究的目標:
1.通過實踐研究,更新教師作業設計理念,建立起以學生為本的現代作業觀。
2.通過實踐研究,探索作業設計的多種內容和形式,提高作業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3.初步構建適合小學生科學有效作業操作的作業形式,形成適合學生特點的科學作業有效批改評價的方案。
4.通過作業改革,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提高。
5.在課外作業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豐富科學知識,對科學探究有更深的認識,體驗科學課外探究的樂趣,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
6.教師深入研究積極實踐,形成有效解決課外作業中的各種問題的策略,真正使科學課外作業成為科學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和提高學生探究能力與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
三、研究的內容:
課內作業:認真研究學生的作業規律,優化科學作業設計,改善學生的作業結構,減輕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的發展。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1.作業時間的改革;
2.作業內容的改革;
3.作業形式的改革;
4.評價方式的改革。
課外作業: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種植、統計、製作、飼養、參觀、考察等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把已經獲得的知識和經驗應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提高。主要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課外作業的類型;
2.課外作業的活動形式;
3.課外作業的組織形式;
4.課外作業的評價方式。
四、研究的方法:
1.行動研究法:將研究內容與教學實踐緊密結合,不斷發現和總結經驗教訓。
2.觀察法:實驗教師隨時觀察研究對象的行為表現,及時記錄並進行分析。
3.調查法:實驗教師通過談話、座談、測查等方式,了解研究對象的基本情況、行為事實、心理傾向,收集研究資料。
4.個案研究法: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跟蹤研究和總結。
五、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准備階段(2011年11月—12月)
對課題進行規劃設計,確定研究的主要內容和研究方法,在課題組成員中全面、深入地開展學習和研討。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2年3月—2013年2月)
按課題方案進行研究、實驗、檢測、分析,積累資料,在實驗中修改完善實驗方案,撰寫好階段性報告,進行中期評估。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3年4月—6月)
分析研究過程,整理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成果。
六、人員分工:
⑺ 小學科學學科整合課中怎樣運用探究式學習
小學科學課的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和學生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所採用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新課程標准視野下的小學科學教學方法是根據以下原則確定的:
科學性原則。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是科學的,必須符合科學教育的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主體性原則。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
活動性原則。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必須有利於學生各種探究活動的開展。
過程性原則。教學方法的確定,必須有利於學生親身經歷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獲得過程的體驗。
創新性原則。教學方法的確定,應當在吸收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立足創新,重視創造出一些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的教學方法。
把小學科學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整合、總結、歸納為:探究發現法、實驗探索法、小組討論法、角色扮演法、現狀調查法、作品製作法、信息搜集法、模擬創造法,下面談五種教學方法。
探究發現過程的活動一般包括以下過程:
(1)提出問題,引出課題,讓學生明確探究的目標、意義、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做好探究的准備;
(2)學生自行提出問題的假設和猜想;
(3)指導學生分組觀察、實驗,獨立進行實驗操作,獲得發現知識的實驗基礎;
(4)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結論;
(5)歸納總結,將發現的規律應用於實踐並進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題。
2.實驗探索法的活動目標一般包括: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對某些事物、現象的起因提出假設,在假設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實驗,開展實驗論證,使學生獲得科學研究的經驗,增進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實驗探索法一般先由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命題,或者創設實驗條件,包括若干實驗提示,然後由學生分組開始實驗探索。
3.小組討論法。小組討論法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單位,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有關專題,在小組的群體中交流個人看法,相互學習,從中獲得對該問題深入認識或進一步了解的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和經驗基礎,所以比較適合在小學中、高年級使用。
4.角色扮演法常用的模式有兩種:
(1)換位模式。(2)易境模式.
5.現狀調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