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教學過程的概念

教學過程的概念

發布時間:2021-01-16 13:52:59

A. 教學過程有哪些基本規律

1、學生掌握知識的基本階段

(1)引起求知慾:教學應從誘發和激起求知慾開始,從作好學習的心理准備開始;產生了知與不知矛盾,出現了求知的內在動力。

(2)感知教材:如果學生有了必要的感性知識,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則理解書本知識就比較容易。

(3)理解教材:是教學的中心環節。

(4)鞏固知識:只在理解的基礎上牢記所學基礎知識,才能順利吸收新知識,自如運用已有知識。發展學生的記憶力。

(5)運用知識:重視運用知識,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

(6)檢查知識、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及時對所學知識作自我檢查的能力和習慣是非常必要的。

(7)運用時要注意的問題: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注意階段之間的內在聯系不要割裂;每個階段的功能都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2、教學過程中幾種必然的聯系

(1)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的必然聯系:學生認識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間接經驗;學習間接經驗必須以學生個人的直接經驗為基礎;防止忽視系統知識傳授或直接經驗積累的傾向。

(2)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的必然聯系:智力的發展依賴於知識的掌握,知識的掌握又依賴於智力的發展;引導學生自覺地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他們的智力;防止單純抓知識教學或只重能力發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聯系:學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才能使他們的思想得到提高;學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動他們積極地學習知識。

(4)智力活動與非智力活動的必然聯系:非智力活動依賴於智力活動並積極作用於智力活動;按教學需要調節學生的非智力活動才能有效地進行智力活動、完成教學任務。

(5)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的必然聯系: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簡捷有效地學習知識、發展身心的必要條件;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是教師有效地教學的一個主要因素;防止忽視學生積極性和忽視教師主導作用的偏向。

(1)教學過程的概念擴展閱讀:

教學過程具有豐富的特點

1、雙邊性與周期性

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組成的雙邊活動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矛盾統一。師生的雙邊活動,師生之間相互作用,不斷發生碰撞、交流和融合。

通過碰撞、交流達到融合以後,又出現新的矛盾——新知與舊知、未知與已知的矛盾,產生新的碰撞和交流,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教學周期的運轉導致了教學過程的實現。諸周期的運轉可以描述為一個螺旋體,

2、認知性與個性化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特殊的認識過程。與人類其它的認識活動相比,它不是為了直接創造社會價值,而是為了實現學生個人的思維創造,即人類的「再創造」,因而,這種認識活動關注認識的結果,但更注重認識的過程,關注學生在認識活動中的發展。

學習者必須積極地建構意義,通過對話及思考過程或與他人互動,獲得對知識的理解,實現個人的發展。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教學過程會越來越豐富化、生動化和個性化。

3、實踐性與社會性

教學過程也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學習實踐活動。與此同時,教育、教學活動是自人類社會產生以來就具有的一種社會活動。新生一代通過接受、繼承和發展上一代傳授的文化成果得以生存和發展,體現出鮮明的社會性。

B. 教學過程包括哪幾個基本階段

教學過程是實現教育目標,實施課程的核心活動。只有優化的教學活動過程,才能充分實現教育目標。要全面實現教育目標,必須認真研究教學過程,弄清它的基本要素,基本規律和基本階段,進而為科學地制定教學原則,確定教學方法,全面組織教學活動提供理論依據和認識基礎。

二、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一)心理准備階段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備。如果學生頭腦中的興奮中心還沒有向將要進行的教學活動轉移或接近,或者學生對即將學習的課題毫無興趣,似乎是強加於他的苦差使,則學生還沒有作好心理准備,那麼在沒有心理准備的情況下進行的教學活動是不會有好的教學效果的。故心理准備階段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的階段。
心理准備主要是引起學生對即將進行的教學活動的興趣和求知慾,創設一種教學氛圍,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和濃厚的認知興趣。
(二)感知知識階段
感知知識即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事物(物體、現象等)進行觀看、觸摸等,從而獲得必要的感性經驗,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的基礎。這個階段教師可以盡量出示實物、呈現事情發生發展過程,模擬有關現場,為學生感知創造機會與條件。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的途徑和形式是多方面的,可概括為如下兩個方面:(1)直接途徑。即讓學生直接知覺和觀察,如利用教學參觀、做與實際條件相類似的實驗,以及對從自然界中取回的材料進行直接感知。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的觀察方法,讓他們盡可能地發揮多種感官的作用,使知覺活動成為自覺積極的心理過程,這不僅使感知更完善、確切,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力。(2)間接途徑。是指教師利用語言文字及各科形象化的直觀教具,對學生所要學的教材進行生動的敘述和描繪,啟發學生聯想,使學的記憶表象得以重現,並按照語言的描繪加以改組,從而形成新事物的表象,這同樣具有直觀作用。有經驗的教師,總是要通過自己的講述,幫助學生閱讀課本,獲得語言感知,同時又使學生通過課本的文字和插圖獲得感知。通過多種感官的感知,能提高感知效果。這種間接途徑有它的作用,但畢竟不是對現實的知覺,因而所引起的表象不夠真切、完整和穩定。所以,教學應該把直接感知和間接感知結合起來,互相補充,效果更好。
表象在學生意識中的發展不是單獨進行的,常常與思維加工聯系在一起,而且學生的認識不應該停留在感性認識的階段,需要上升到概念。
(三)理解知識階段
學生怎樣才能形成科學的概念,真正理解教材呢?概念的形成是學生認識上的飛躍,是個復雜的過程,包括了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思維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於動腦,勤於思考,開展思維活動。進行思維活動經常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歸納、演繹等思維方法,基本的是分析、綜合和判斷、推理。分析就是將對象的各種因素進行區分,從而分出它的各個組成因素,加以認識;綜合是對組成客體的各種因素之間聯結成整體的各種關系的研究。概念的形成需要感性材料做基礎,但也離不開過去已有的經驗和概念。教師要根據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年齡特徵精選典型材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舊經驗,往往不科學,如「0」就是沒有意義了,要注意改造,使學生形成科學的概念。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個積極思維過程,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的思維活動方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四)鞏固知識階段
鞏固是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牢固地保持在記憶中,這是由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認識特點所決定的。學生學習書本知識,間接經驗,易受遺忘規律所制約,因為鞏固知識是大腦皮層上暫時神經聯系的不斷強化,如果不抓鞏固工作,暫時聯系得不到強化,就會產生遺忘。學生對已學過的知識不鞏固,就不能進一步領會和掌握新知識,而且只有當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今後才能將知識應用於實踐,因此,鞏固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是必要的。
(五)運用知識階段
即把所學的知識應用於各種課業中,用實踐檢驗知識,通過反復的練習活動使所學的知識形成技能技巧。這個階段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練習素材,練習題目不要過難,也不要過易,過難不利於學生建立學習信心,過易會使學生感到沒意思。練習的數量也不要過大,避免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在教學過程中,要努力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用於實踐,轉化為技能,技巧,使其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加深對所學教材的理解和記憶。運用知識,也是認識上的一次更重要、更高一級的飛躍。因為這是在各種條件下,要求學生再現、重新組合、靈活運用知識,特別有利於鍛煉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六)檢查和評價學習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幾種形式來獲得反饋信息:(1)通過學生的表現獲得反饋信息。教師的每一活動,都會引起學生的反應,通過他們的表情、精神狀態或其他活動,教師可以了解他們對講課的態度,判斷效果,發現問題,及時採取控制措施,改進教學;(2)通過提問獲得反饋信息。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反映他們對知識接受、理解和應用的情況,也是反饋的一種形式;(3)通過檢查書面作業,測驗和考試獲得反饋信息。通過學生學習結果的反饋,能有效地反映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學生智力發展的水平和學習態度。因此,必須要求學生能堅持進行自我檢查,獲得反饋,反饋愈及時,反饋的信息愈多,就愈能使教和學及時得到改進。
評定,是以學生的作業、測驗和考試為根據的,及時、公正的評定,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習上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檢查,以便改進教師的教和指導學生的學;通過師生雙方對學習效果的評定,還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評價的能力。這樣,師生共同努力,就能提高教學質量。

C. 教學過程的本質是什麼,在哪些方面不同於一般的認識過程

教學過程的本質:

教學過程是指師生在共同實現教學任務中的活動狀態變換及其時間流程。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學兩方面構成。內部發展動力是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同學生完成這些任務的需要、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

教學過程不同於一般認識過程的顯著特點有四個方面:

1、間接性,教學過程主要是學生掌握人類長期積累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以此為中介來間接地認識客觀世界。

2、引導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需要在具有知識和教學能力的教師引導下進行認識,而不能完全獨立完成。

3、簡捷性,教學認識完全走的是一條認識的捷徑,避免了一般認識過程中的無數次嘗試、失敗和曲折。如太陽系運行的軌跡和規律,人們摸索了上千年,而現在學生通過幾小時的學習就掌握了。

4、教育性,學生進行認識的過程同時是接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教育的過程。發展說;這種觀點認為認識過程實質上是一種心理活動過程,而學生的發展過程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所以認識過程也就包含在學生的發展過程之中了。

因此,把教學過程的本質概括為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更為恰當。教學過程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培養人,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認識過程只是一種心理活動,它不包括學生的發展。學生智能和品德的發展雖然是在認識過程中實現的,但發展高於認識。新的科技革命,要求教學由獲取知識、技能為主的認識過程轉變為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

(3)教學過程的概念擴展閱讀:

德國哲學家與教育家J.F.赫爾巴特從唯心論出發,認為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一切心理活動都是觀念的運動,即概念與概念、主要概念與從屬概念之間系統化聯結運動;至於概念本身並不是客觀世界的反映,而是人類把心靈固有的先驗的理性概括,通過沉思默想賦予客觀世界的。

赫爾巴特把教學過程分為4 個階段:①明了:即要求學生專心致志學習新課題的各個要素,達到正確理解為止。②聯合:建立新概念與已知概念的聯系。③系統:突出主要思想,把知識整理成貫通的系統。④方法:指導學生獨立思考,運用系統知識進行練習作業。

赫爾巴特所強調的是系統的書本知識教學,忽視感性認識和實踐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使理論脫離實踐。他的教學階段是脫離具體教學內容特點的,帶有形式主義性質。但是,赫爾巴特運用心理學來解釋教學過程,最早提出和論述了教學階段問題,明確地把教學當作一個過程來研究,這些是具有一定意義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教學過程

D. 教學過程方法怎麼寫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八.作業處理(說明如何布置書面或口頭作業)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2.怎樣進行,復習那些內容?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2.怎樣提出問題,如何逐步啟發、誘導? 3.教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詳細步驟安排,需用時間。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樣進行,誰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時間? (四)歸納小結 1.怎樣進行,是教師還是學生歸納? 2.需用多少時間? (五)作業安排 1.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釋?

E. 教學過程包括哪些步驟

教學過程的步驟是:

一.自學指導:讓學生知道自學什麼內容,怎麼自學,達到什麼要求,如何檢測效果,需要多長時間等。教案上也就是寫基礎知識網路構建。

二.合作探究: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文本中探究知識,發現問題。這一環節教師督查一定要認真,不能走過場,放任自流,對表現積極的小組和個人要進行表揚,較差的教師要進行引導、提示。教案上教師可分層次預設幾個問題。

三.交流展示:展示自學、探究成果,學生思想的交流碰撞,知識的整合和質疑,最大限度地暴露問題。教案上可寫問題的答案,多預設幾種。

四.精講點拔:做典型題,找規律,寫方法。

五.當堂達標:學生做題檢測學習效果。

注意:教學過程大致包括這些環節,可以適當增減。

課堂是靈活的,很多教學事件是教師無法提前預設的,只有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才能更好的駕馭課堂,完成教學。

(5)教學過程的概念擴展閱讀: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

教學計劃(課程計劃)是課程設置的整體規劃,它規定不同課程類型相互結構的方式,也規定了不同課程在管理學習方式的要求及其所佔比例,同時,對學校的教學、生產勞動、課外活動等作出全面安排,具體規定了學校應設置的學科、課程開設的順序及課時分配,並對學期、學年、假期進行劃分。

參考資料:教學計劃-網路

F. 教學過程理論

(一、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主要內容)
赫爾巴特的教學形式階段理論實質上就是課回堂教學的完整過程,是包括教學方答法和教學形式的課堂教學模式。
赫爾巴特將興趣分成四個階段:注意,期待,方法,行為,並根據兒童學習活動中的兩種思維方式:專心和審思,提出了教學形式階段理論.他指出,任何教育教學活動都是一個井然有序的,都經歷四個階段:
明了:興趣對直觀事物產生注意,教師進行提示,使學生獲得清晰的表象;
聯合:新舊知識發生結合,但是混亂;
系統:使聯合有序起來,獲得新概念;
方法:以作業為主,使知識鞏固、強化

G. 簡述教學過程的結構

教學過程的結構指教學進程的基本階段。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的不同階段:引起學習動機、領會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查知識五個階段。
拓展資料:
教學過程是指師生在共同實現教學任務中的活動狀態變換及其時間流程。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學兩方面構成。內部發展動力是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同學生完成這些任務的需要、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中國古代教育家提出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是對學習過程最早的概括。
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的啟動、發展、變化和結束在時間上連續展開的程序結構。人們對教學過程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教學過程不僅是認識過程,也是心理活動過程、社會化過程。因此,教學過程是認識過程、心理過程、社會化過程的復合整體。
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也是一個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能動地進行認識活動,自覺調節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漸進地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以促進學生智力、體力和社會主義品德、審美情趣的發展,並為學生奠定科學世界觀的基礎。
遵循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教學過程一般經過以下4個階段:
引導學生獲得感性知識
包括通過觀察、實際操作(如數小棍計算、剪紙認識幾何圖形)以及實驗等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表象,並要求這些表象有明確的目的性和典型性,以便迅速有效地達於理性認識,同時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
引導學生理解知識
即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達於理解階段。所謂理解,就是揭示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新概念在頭腦中納入已知概念的系統,由已知概念向新概念轉化,即形成新概念。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概念或規律性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愈來愈具有重要作用和主導地位。引導學生學會獨立地利用已知概念探索新知識,是發展創造性思維和獨立學習能力的中心環節,是不斷形成和發展認識結構的基本條件。
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實踐作業
教學過程的實踐形式和一般社會實踐形式相比較,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口頭作業、書面作業、實驗、實習、實際操作以及美術、音樂和體育活動等等,是教學過程中的特殊實踐形式,其目的在於印證知識或運用知識形成各種基本技能和技巧,培養獨立學習能力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學還包括組織學生參加一定的社會生產勞動或必要的社會政治文化活動,以便擴展知識、技能和技巧的運用領域;但這些社會實踐形式必須服從教育和教學目的,並且不能作為教學過程的中心。
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求充分利用學生在生活中獲得的直接經驗,同時要求防止某些錯誤的直接經驗對學習新知識和技能的干擾作用。學生的技能、技巧的形成,一般是由掌握知識開始,逐步轉向半獨立作業,並通過合理的練習,達到較完全的獨立作業。
檢查和鞏固知識
無論在形成感性認識或形成新概念,以及從事實際作業階段,都包括有合理的檢查和鞏固工作,而檢查和鞏固又可構成教學過程相對獨立的特殊環節,系統的檢查和鞏固工作是教學過程繼續前進的基本條件之一。
檢查和鞏固是教和學的雙方的活動,其最終目的是要教學生學會自我檢查和糾正學習中的錯誤,並善於充分利用意義識記和邏輯記憶來鞏固知識、技能和技巧。教學過程的4 個階段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環節,並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不是每一堂課的教學都必經這些步驟,不能作為呆板的公式看待。教學過程既可以由具體到抽象,又可以由抽象到具體;既可以由認識到實踐,又可以由實踐到認識。

H. 教學過程的含義及基本構成要素是什麼

教育的基本構成要素主要包括:
1.教育者:就是從事教育活動的人。一個真正的教育者必須:有明確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實踐活動中所肩負的促進個體發展及社會發展的任務或使命。那些偶爾對學生的身心發展產生影響的人,不能稱其為教育者。所以,教育者意味著一種「資格」,是能夠根據自己對於個體身心發展及社會發展狀況或趨勢的認識,來「引導」、「促進」、「規范」個體發展的人。因此,「教育者」這個概念,不僅是對從事教育職業的人的「總稱」,更是對他們內在態度和外在行為的一種「規定」。這樣才能從「類」和「質」兩方面來把握這個概念。
2.學習者:比起教育者來,學習者有其自身的特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目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學習背景或基礎,並由此影響到各自的學習興趣、能力或風格;不同的人在學習過程中所遭遇的問題與困難不同,進行有效學習所需要的幫助也不同;不同的學習者對於自身學習行為反思和管理意識與能力不同,從而影響到他們各自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因此,學習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活動。
3.教育影響:教育影響即教育活動中教育者作用於學習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了信息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從內容上說,主要就是教育內容、教育材料或教科書;從形式上說,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正是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的統一所構成的教育影響,使得教育活動成為一種區別於其他社會活動的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實踐活動。
上述教育的三要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規定,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實踐活動系統。各個要素本身的變化,必然導致教育系統狀況的改變。不同教育要素的變化及其組合,最終形成了多樣的教育形態,擔負起促使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神聖職責。

I. 教學過程的含義有幾個層面,包括等

你問的是教學目標嗎?那麼,要分1知識與技能的、2過程與方法的、3情感態度與價值版觀的1知識與技能,權又分(1)認知、(2)技能 (1)認知,分知道、理解、(掌握)、應用三或四個層次 (2)技能,分初步學會、學會、設計三個層次2過程與方法,是感受、認識、運用三個層次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有三個層次

閱讀全文

與教學過程的概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