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學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1、思維可視化教學法
思維可視化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運用一系列圖示技術(如思維導圖、模型圖、流程圖、概念圖等),把本來不可視的思維(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徑)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
被可視化的「思維」更有利於理解和記憶,因此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傳遞的效能。它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推進語文的思考深度,讓學生在大腦中構建起科學的思維模式,從而形成從語言現象到本質的思維規律,提升了語言文字信息加工及信息傳遞的效能,提升語文思維能力。
2、三力三度教學法
三力三度教學法是指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用扎實的學養力成就課的廣度,用廣博的閱讀力成就課的厚度,用敏銳的思考力成就課的深度,進而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一種有效方法。
3、討論式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方法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在教學中應用這種教學方法應該針對學生的綜合水平進行調整和完善,起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4、讀寫一體教學法
「讀寫一體」專題教學法,是以語文教材內容為「基礎閱讀」篇目,師生共同整合相關學習材料,精心設計專題教學內容,師生共選「拓展閱讀」篇目供大部分同學們研讀,「挑戰閱讀」篇目供學有餘力的學生研讀。
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運用讀寫結合的方式:課前做批註,寫閱讀感受;課堂上再做批註,寫作思考認識等;課下寫作隨筆、摘評、專題報告等。讀寫一體,以讀促寫,以寫促讀。
5、思維導圖法
語文教學中研究和運用思維導圖法,有助於促進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有助於建構語文學科特色,豐富校本課程資源;有助於探究語文教與學創新之法,提升教學效率。思維導圖法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包括筆記法、記憶法、知識整合法、演講法、閱讀法、寫作法、答題法等,為學生有效、高效學習語文開辟新境。
❷ 中小學常用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顧名思義為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教學方法和學生學習版的方法。在我國,自古以來一直權重視教法研究和策略。小學語文教學作為小學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構成部分,潛藏著巨大的教育價值,有益於小學生的身心全面地發展。與此同時,由於內外部多種原因的影響,致使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不夠得當,制約著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❸ 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怎樣優化選擇教學方法
[yǔ wén]
語文來 (語言和文學源的簡稱) 編輯
是語言和文學及文化的簡稱。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文學包括中外古今文學等。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
一般認為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也可以說,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❹ 中學語文教學應遵循的原則有哪四項
一、堅持「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悟能力」為唯一宗旨
閱讀教學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一種能力建構,閱讀的過程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感悟過程。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而是對文字所包涵滲透的情感、思想、韻味等等綜合性的體驗和領悟,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個體情感的體驗和領悟。 黑格爾所說道:「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的,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得更動人」。我想,這也就是我們閱讀教學時應把握的感悟,而這種感悟,又恰恰最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這足以說明閱讀教學的唯一宗旨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事實上語感敏銳的學生,在閱讀中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豐富內涵,弦外之音,甚至包括連作者自己也難以用語言確切地表達,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間的種種微妙之處。比如我校的熊蕾同學就能做到這一點,但是其餘學生很難做到。
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而是對文字所包涵滲透的情感、思想、韻味等等綜合性的體驗和領悟,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個體情感的體驗和領悟。曹操的《觀滄海》中有這樣描寫秋景的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在上課中,不同的學生對這句詩意境的感悟各不相同,而從他們不同的理解中,我清晰地看到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和他們對生活、對自身的認識,由此,我感到在閱讀中要重視對學生內心世界的了解,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和各種慾望,引導他們的最敏銳的發散性思維,「以人為本」,讓他們能自覺不自覺地從作品中尋找、體驗並領悟到某種與現實生活相溝通、相聯系的智慧和美感,並以此去填補文本的閱讀空間。因此,閱讀,不但是讓學生在感悟中認識作品,同時,也在感悟中認識自我,體現自我。
二、切實做到「教學方式和師生角色」兩種轉變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的任務不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引導」實際上是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和方法。
傳統的閱讀教學最大的弊端是:學生讀書、感悟少,教師提問、分析多;學生自主探究少,教師牽引灌輸多;學生缺乏興趣,教師忽略培養;閱讀訓練不全面;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僵化。新課程改的推行,把我們帶進了教學改革的新時期,推行閱讀教學的改革,要真正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師生角色的轉變,盡力凸現閱讀教學的個性美。
-
閱讀是閱讀主體對閱讀對象(即作品)的再創造。在閱讀中,只是教師「一言堂」,一味的「教師讀、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是不行的,應讓學生依其自身個性建構自己對文本意義的認識和新發展,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創造性地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吸收新的知識,用充滿個性的心靈去與作者碰撞,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以體現閱讀中學生的主體性。
以習得一種語言為學習目標的閱讀教學,還擔負著構築學生「精神家園」、重塑學生「個體人格」、凈化學生「靈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深刻地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
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墩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墩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並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見閱讀教學絕不能僅僅著眼於書面文字,而是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全面的審視和把握作品的顯性意義和直觀圖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內在意蘊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三、務必要達成「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過程和方法的指導與運用、充分挖掘課文的人文性內涵」的三維目標
新課程的課程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及運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三個維度。為了達成這三維目標,遵循閱讀教學的唯一宗旨,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和師生角色。我在閱讀教學時堅持以下原則:
原則一、高度重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首先是重視文本。課本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依據,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它。盡管我校的教學手段已日趨先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已經廣泛運用,但我還是堅持從具體的教學篇目入手,認真落實好其中的字詞的讀音、意義、用法等。對於文章中包含的文學常識、文體知識等有選擇地讓學生扎實掌握,充分挖掘出文章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內涵,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給予適時、適當地引導。
其次是重視積累。一定的語文知識的積累對學生頭腦中的理論知識是一個補充,讓理論知識的框架血肉豐滿,也會讓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儲備倉庫,在實際運用是能夠信手拈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記憶課文中出現的字詞的音、形、意、用法等,此外還讓學生積累一定量的具體語言材料,讓學生對文章中優美、精彩的句子,片斷或是整篇文章進行背誦,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詞彙量。如教學《愛蓮說》這篇課文,我就讓學生背誦整篇文章,除了能體味學習作者的高尚情操外,其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等還要求學生學會在習作中運用。
文中需要記憶的知識,提醒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學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要求弄懂它的意思和用法,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在運用時也會正確運用了,避免了張冠李戴現象,填補了「根本不懂得學為所用」的空白。
再次要重視實踐。學習知識就是為了能夠運用,培養學生正確、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形成,所以我在閱讀教學課堂上時常為提拱學生實踐的機會,如朗讀、討論等。例如在教學《陳毅市長》這篇課文時,首先,我在教學中積極投入自己的感情,模仿陳毅的地方口音進行范讀,在陳毅與齊仰之的「當面交鋒」部分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尤其要模仿陳毅的地方口音,使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次是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挖掘出人作者確實要表達的文性內涵,強調學生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寫作背景,再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深切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積極與作者對話,尋找情感上的共鳴,提醒學生切記不能憑空捏造、任意誇大。始終堅持以文本為根據,就這樣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同時還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延伸、擴展,給學生以課外練筆的機會,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原則二、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指導與運用
「授之以漁」貴在導,為了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自覺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正確引導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我時刻注意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在學習《陳毅市長》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初讀過程中把握文章內容及主題、在品讀中掌握文章寫作方法、在精讀時分析寫作特色。回答「文章寫了什麼?為什麼寫?」「文章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作者採用這些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的好處是什麼?」三個問題,學習完《陳毅市長》這篇文章以後,又啟發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齊仰之式的化合物?齊仰之「出山後」會做些什麼?……讓學生用思考、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生活。
另外,我在語文教學中還教給學生一般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任何學科的學習,如學習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將「學」和「思」結合起來,時刻牢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於挑戰權威,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思維等等。使他們在後來的學習中受益匪淺。
原則三、充分挖掘課文的人文性內涵
我的語文教學不僅是講字、詞、句、章等方面的知識,還注重挖掘課文本身的人文性內涵,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起他們豐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等。
原則四、為了更好地達成三維目標,我還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第二、評價學生只注重過程,不太追求結果。
第三、堅持多鼓勵、少批評,注重對學生的正面引導。
四、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堅持「自主性、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四項基本原則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它是人類交往活動中更特殊的一種。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學過程的一種本質。而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每個人都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每個人都是彼此相互認識和交流的對象,每個人都應具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因此,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為了讓學生都能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我始終堅持「學生的自主性、內容的開放性、問題的探究性和活動的實踐性」這四項基本原則。這四項基本原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立教之本、發展之基。
自主性原則
在新課程條件下,我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嘗試,主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內容和方式,自覺承擔起實現閱讀目標的義務,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開放性原則
為了有效地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我堅持開放教學時空,實現時空共有;開放學習內容,力求內容共創;開放組織形式,實現意義共生;開放探究結果,達到成功共享。
探究性原則
在閱讀教學中,我的學生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在自主閱讀中敏銳地問題、主動地得出問題、積極地探究問題。探究的結論不是教師的傳授或從書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合作得到的屬於學生自己的結論。
實踐性原則
文學作品本身就來源於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接觸社會生活實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並關注身邊的一切,採用「感性經驗——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教學模式,遵循「生活——文學——生活」的原則,讓學生在實踐中閱讀,閱讀後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❺ 幾種有效的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充分考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啟與發中把握學習的重點,達到教學目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啟發式教學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它要求培養有創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質教育的目標,那麼,如何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來進行啟發式教學呢?一、鑽研教材,尋找教學的突破口有的教師把啟發式教學單純地理解為採用提問的方式灌輸知識給學生,而學生只是機械地回答教師的提問,不發揮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學的知識。這主要是教師忽視了教材的鑽研、尋找教學的突破口這個重要環節。教師在備課時,除了要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要求外,還要了解自己的學生,將教學任務轉化成若干知識點,並輔之以恰當、多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啟發學生思考,而不是單純地想幾個問題來提醒學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學,要側重其特點和感情,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和教學,使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而在議論文的教學中,教師要針對中學生好動、愛爭辯的特點,設計一些爭論性的問題,在議論中把握文章的要求,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討論逐漸深入,最終形成了對文章的理解。在教學《失街亭》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街亭失守是馬稷之過嗎?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發表了不同的看法,課堂成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辯論會。另外,教師還可採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想像,設想在一個特定的時間、地點、場合自己能做些什麼,會有什麼樣的感情,然後說出來或寫出來,再與課文相對照,體會文章的特點,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通過學生揣摩課文以後,教師提出一些相應的問題,使學生順利地理解和掌握課文中的難點、重點問題。二、精心構思,設計恰當問題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方法因其教學思想在不斷變化、豐富,啟發式教學也是如此。如:提問—回答是啟發式教學的常用方法。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文體、班級、年齡,設置恰當的問題和提問的方式。設計的問題應是具有提示性、隱蔽性、可創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統一。所謂提示性,是教師的提問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觀的特點;問題的隱蔽性,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思考得出答案;問題的答案要具有可創造性,能啟迪創造思維,使學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發現新的視點。三、開拓思路,輔助多種教學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給學生設計和提出問題,還應輔之以多樣而有效的教學手段。如在教《阿Q正傳》時,教師可讓學生觀看電影《阿Q正傳》;上《〈吶喊〉自序》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在網際網路上查閱魯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羅密歐與朱麗葉》時,讓學生編演其中的一些片斷。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起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啟發式教學的過程是逐漸深入的,有如剝筍般將文章的內涵、事物蘊含的道理呈現在學生面前。它不僅是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的學習方法。掌握了這種從現象剖析本質的方法,就能舉一反三,實現有效自學,尤其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現行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自讀篇目,這是學生運用啟發式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實驗田」。常言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教師應當恰當地選擇,並創造性地運用這些教學方法,讓自己的教學取得實效。
❻ 中學語文教學策略有哪些
一、設計背景
雖然當今課堂教學日新月異,教法紛呈,可師古法外卻難盡如人意。究其根本原因是:以往的課堂教學方法著重於一個「教」字而不是落在一個「學」字上,著重於「教」字即已經踏入了某種誤區。教學的重心應當落在「學」字上,惟有如此,教育才能得到良性的持續發展。
教學的根本之處就是要讓學生願意學習,樂於學習,如幼兒學步時大人要敢於放手,幼兒要樂於舉步,無畏跌摔;似碧海初航時探索者勇於劈波斬浪無懼危險。其次是要讓學生知道如何學習並善於學習,如學步初時的牽引護持,似初航時的海圖後援。諸種學業中一國的母語是所有閱讀理解的基礎,是所有學科思維的根本所在。因此我們必須承認語文是人類文明傳承的基石,是民族文化延續的橋梁。而課堂教學設計就是營造這一平台的重要環節。
二、設計創意
1、本人以為語文課堂應當把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作為最終目標:表達能力可分為口頭表達與書面表達。口頭表達是基礎,書面表達是上層建築,但這種關系是螺旋梯進式的。在日常生活中口頭表達佔主體,口頭表達充許更多錯誤的存在。社會生活中書面表達佔主體,書面表達更注重表達的規范性(即語法要求)。
2、就我們教學實際來講,學習接觸的教材絕大多數是書面表達的東西。我們必須面對的事情就是教會學生如何來理解這些書面文章。閱讀和理解書面文章就必須要明白該閱讀些什麼 ,如何理解,從哪裡進行理解的問題,在這里我們必須提供給學生一種方法(即學習模式)。我們學生和老師是在同一課堂中的,那麼我們需要找到一種模式:即適合學生學也適合老師教的模式,讓學和教的人都明白該學些什麼,該教些什麼,明白如何學,如何教。
3、這種既適合學生學又適合老師教的模式,其實更為注重學生的學,老師只是起監督輔導和道德引導作用。為了區別於常見的教學模式暫且將其稱之為「學海導航」。
4、「學海導航」就是體現自主合作探究,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可以淡化教師的「教」強化學生的「學」,「教」變得模糊,卻更強調教師的教學和知識素養,「學」顯得建構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三、設計目標
教學應當充分應用校園環境的壓力和學生希望獲得成功的慾望來調動他們更大的積極性和求知興趣。
學海導航無法包辦一切,恰恰相反,它只是給出一個大致方向,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去查閱資料並開動大腦和合作探究,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希望通過這種教學設計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養成學生研究問題,積極合作的好習慣。
四、活動內容
教學活動中學生是絕對的主體,教學過程按「學海導航」分為四大部分:夯實基礎、文本再現、文本探究、拓疆遠航。根據不同的課文體裁進行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來完成,只在必要時才由教師加以指導。前三部分是要求學生大部分把握並理解,第四部分是提升拓展,一般情況下只要求學生能把握其中一、二點即可。
五、實施步驟、操作要點及工具
(一)、夯實基礎
1、文學常識 (口頭交流分享即可)
A:文本來源(作者及作品);
B:作者生平和代表作;
C:作家的文學地位(後人對他的評價)。
D:背景:文本有關知識點補充說明(寫作動機、地理概貌、風俗人情、民間藝術等)。
要點:以上四點可以整合在一起成為一段介紹文字,可作為開場白(說話練習)。
2、生字詞把握:(板書出生字詞、多音字、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
A:生字詞的音:找出生字詞(或疑難字)並注音--注意多音字或通假字。
B:疑難字詞的形和義:把握這些字詞的結構和釋義--注意一詞多意、詞類活用或古今異義詞。
要點:在熟悉文本的基礎上學習利用工具書並掌握新詞彙。
(二)、文本再現(板書出文章主旨及段落內容)
1、闡述或明確文章主要內容(簡單的幾句話);
2、文本的具體內容
A:寫了哪些事(事件、情節、論據或科普知識點);
B:寫了哪些人(神態、肖像、語言、心理、動作等);
C:寫了哪些環境(景物、社會和物體)
D:寫了哪些場面(人、事、物活動的地方,要注意細節);
E:作者表明了哪些觀點或者是什麼立場。
3、作品思路:將文章分段(層),概括段意,明確文章體裁。
要點:整體把握文本主要內容,能概括段意並明確文章主旨,對於古文要能復述。
(三)、文本探究(板書出表達手法、修辭及其相關語句,或佳詞妙句並解析)
(1)、文本的表達技巧:
1、文本的表達方式:記敘、抒情、描寫、議論、說明。 其中描寫、抒情是重點。
2、文本的表現手法(即表達技巧或藝術手法):
A:抒情散文的表現手法豐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揚結合、象徵等手法;
B:記敘文的寫作手法如首尾照應、畫龍點睛、巧用修辭、詳略得當、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等;
C:小說的描寫手法:烘托手法、伏筆和照應、懸念和釋念、實寫與虛寫等;
D:議論文寫作手法:如引經據典、巧譬善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類比推理等。
3、文本的材料安排:主與次、詳與略、繁與簡。
4、文本的結構:承上啟下、懸念、照應、鋪墊等。
5、修辭手法(佳詞妙句):比喻、借代、擬人、誇張、排比、反問、設問、襯托、反復、反語、用典、頂針、互文、對文、節縮、合敘、對偶、比興、避諱、疊詞、婉辭、避復、連及、列錦等。
(2)、文本的語言風格(佳詞妙句): 1、平實質朴、樸素自然;2、含蓄雋永、含蓄委婉;3、清新明麗、清新雅緻;4、形象生動;5、絢麗飄逸;6、婉約細膩;7、幽默諷刺;8、雄渾;9、豪放;10、沉鬱;11、悲慨; 12、俊爽;13、沖淡;14、曠達;15、音律和諧;16、整散結合等常用術語。
(3)、作者的情感價值觀:文本體現了作者怎樣的價值觀,人生觀或思想感情。
(4)、文言文句式:
1、一般句式和特殊句式。
A、一般句式: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疑問句;
B、特殊句式:主語倒置、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
2、固定句式:又稱「固定片語」或「固定結構」。大致可以分為七類:
A、表達陳述語氣的有:「有所、無所、有以、無以」等;
B、表達疑問語氣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無以」等;
C、表達反詰語氣的有:「何(奚)為、何(奚) ……為、何(奚) ……以為、何……之有、有何於……、奚有於……、於……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
D、表達推測語氣的有:「得毋、得無、得微、得非、毋乃、無乃」等;
E、表達感嘆語氣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
F、表達否定語氣的有:「獨唯、唯獨、非獨、非徒、非直、豈獨」等;
G、表達比較語氣的有:「孰與、與……孰、與其……孰若(不若、不如)、與其……寧(抑、亦)」等。
要點:明確文本的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段並找出相關的語句(段)進行簡析。熟悉文言文的常見句式並能用現代文表述。
(四)、拓疆遠航--綜合運用與創新(板書出對文本的質疑、體會及相關創作)
(1)、文章的體裁及表達概述
1、四大體裁:詩歌、小說、散文、戲劇。
2、描寫:(包括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
A:描寫的作用是:主要是再現自然景色、事物情狀,描繪人物的形貌及內心世界,使人物活動的環境具象化。
B:描寫的要求:a、全文統一於一種語調、語氣和氣氛 --描寫中的所有事物都只加強一種感覺印象。任何削弱或改變這種感覺的都要刪去。b、動作--現代讀者拒絕在為描寫而描寫上花費時間。他們需要在整個描寫中有行動和動作。 c、許多感覺印象--作者運用詞語訴諸讀者的五種感覺器官,使他們'感覺'到作者所描述的一切……。d、活躍的、生動的圖象--好的描寫包含著能使你看見並深深記住的圖畫。"([美]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3、抒情:
A:直接抒情:直接抒發作者對事物的感情。
B:間接抒情:在寫人、敘事、寫景、狀物過程中滲透作者的感情。
C:主要方式有寓情於事和寓情於景兩種。
4、議論:
A:在記敘文中,議論是由敘述和描寫引發出的對事物的感想、認識和評價,是在關鍵處的畫龍點睛之筆。
B:一篇或一段完整的議論,通常由論點、論據和論證三要素組成。議論的過程即論證主要有立論和駁論。
5、詩歌的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2)、我的體會:(陳述總結也可以用問題的形式讓小組討論)
1: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法,進行肖像、語言、行動、心理、細節等描寫上分析作品人物,須准確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挖掘出作者在人物形象上積淀的愛憎之情,這是准確理解作品主旨的首要一步。
2:意境的創設或意象的呈現:談談作者是如何達成情景交融進而營造意境的,通過什麼樣的藝術手段創造意象的;
3:聯想對比:與其它作品中的人、事、環境、從表達技巧上作出比較;
4:文本的思想內涵在當代的教育意義(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或二者兼有)。
(3)、我的批評:
1:我來淡淡文本的整體構思:指體裁、題材、表達手法的選擇及語言的組織和完成;
2:值得借鑒之處:我欣賞的人物、意境意象及字詞句段等並說出理由;
3:我不滿意之處:文本的遣詞造句、材料組織的不足之處或思想的時代局限性等;
4:我看文本:從想像、構思、感情、意境、語言和氣勢等任一方面進行評價。
(4)、我的創作:
1:我會如何構思這篇文章(或舉例相似題材結構的文章作比較);
2:仿寫文中精彩句子(朗讀,與同學分享、評議);
3:我的作品(讀後感、隨筆及仿寫的詩詞或片段)。
要點:能進行人物分析、提出問題(質疑)和創作(隨筆)練習。
【效果與評估】
通過實際運用,語文課堂上答案不再是惟一,學生擁有了自主思想的權利;語文課堂上不用再等待老師的金口玉言來宣判他們思考結果的生死;語文課堂充滿了新奇的變數,他們成了把握課堂進程的主導者;語文課堂上涌動起不羈的思想,閃爍著靈性的火花;語文課堂上沉默生變主動了,調皮生變可愛了;彷彿有一支點石成金的手指,讓一切的灰暗變得有了迷人的光彩,有了無可言表的靈性。學生改變了坐等現成的心態,他們在積極主動中獲得成就感從而激發了求知的興趣。
此時,教師不再是學習的灌輸者而是全面的監督者和人生的引導者,這促使教師必須要有更全面的學識素養,能夠隨時為學生決疑解惑。表面上教師在課堂中是輕鬆了,但實際上是更有壓力了,它要求教師不斷的充實自己的知識,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道德素養。
❼ 中學語文老師的教學方法有什麼優點
不論是哪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常採用回的教學方法也不例外,其中不答存在絕對好的方法。就唯物主義的觀點而言,不管是何種教學方法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有自己的優缺點,只是教師在運用這些教學方法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用這種方法解決什麼問題,要做好利與弊之間的平衡。
❽ 中學語文教學中語法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目前初中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 1.教師職業水平不能適應改革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夠高。課程改革使教師們面臨很多挑戰,教師也不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職業,不僅學生要學習,教師也要學習。有很多教齡長的老教師,一時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改革,自己的教學計劃被打亂,不知道怎麼教了。現在社會是一個知識更新速度快的社會,很多老師墨守成規,不願意接受新思想,不能了解學生的喜好,和學生之間不能互動。語文課程的變化較大,有的老師對課程不熟悉,專業上不夠熟練,准備不夠全面。 2.教育方法不得當新課程提倡自主學習。一直以來語文學習似乎形成了一個固有的模式,就像記敘文中的「總—分—總」結構一樣,形成了思維定勢,老師們只顧傳授知識,不能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的接受狀況,從上課講到下課,和學生缺少互動環節,學生們當然昏昏欲睡,上課開小差。這樣完全抹殺了語文學科的魅力所在,語文成了一門沒有靈魂的學科。 3.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差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語文課沒有興趣是阻礙語文成績提高的絆腳石。由於舊的教學方法的影響,學生們上語文課就當成了放鬆課,不去聽課,課堂氣氛沉重,學習語文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習語文的方法就是做題,對語文的重視不夠,認為語文課學了也沒用,進步也不明顯,對語文考試抱著僥幸心理,平時不專門學習。二、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方法 1.提高教師的職業水平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作為傳授學生知識的主體,職業技能的好壞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受教育水平,如果連老師都不能正確地理解教育的內容,那麼學生的水平就可想而知了。這就需要老師提高自身的職業素質,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學習新的內容,擴大自己的知識面,豐富自己的內涵。 2.實行新的教學方法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實行新的教學方法,是提高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根本所在。學習語文的意義在於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找到面對困難和挫折的方法,學會做人和做事,這些都需要去感受和總結。「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讓語文學習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3.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只有對語文課有興趣,才能驅使學生們自主地去學習語文。語文彷彿是知識的海洋,裡面的內容博大精深,充滿趣味,要讓學生們認識到學習語文的趣味性。現如今的初中語文教育雖然存在很多問題,但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有廣闊的前景,深受應試教育影響的初中語文教學將充滿趣味性和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