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誰有幼兒園中班語言教案:表情的變化,還需要相關的ppt之類的。
活動目標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梅花鹿和小猴各自的本領,了解它們共同合作摘到果子的故事情節。豐富詞彙:抓耳撓腮、合作。(重點)2.能大膽表達自己摘果子的辦法,嘗試用語言、表情和動作表現小猴和梅花鹿的角色對話。(難點)3.感受合作的快樂,懂得同伴之間相互幫助本領會更大的道理。活動准備1.知識准備:初步了解動物的本領,幼兒有互相幫助、合作做事的經驗感受。2.物質准備:課件、音樂、視頻資料(幼兒在游戲中互相合作的照片)。活動過程創設談話情境引入活動,幼兒初步了解梅花鹿和小猴的本領教師出示小猴、梅花鹿課件。提問:梅花鹿和小猴都有什麼本領?你認為誰的本領大?播放課件,教師分段講述故事,幼兒學說角色對話,初步了解小猴和梅花鹿是怎樣摘到果子的1.教師講述第一段故事,引導幼兒理解:雖然梅花鹿和小猴都有各自的本領,但也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提問:故事裡的小猴和梅花鹿都有什麼本領?它們是怎樣誇自己的?聽了剛才的故事你認為誰的本領大?2.幼兒討論交流摘果子的辦法。提問:有什麼辦法能讓小猴和梅花鹿都摘到果子?3.教師續講故事第二段,幫助幼兒理解互相幫助一起合作就能摘到果子的道理。提問:小猴和梅花鹿是怎樣摘到果子的?豐富詞彙:合作。小猴和梅花鹿是怎麼說的?師幼共同完整講述故事,感受合作的快樂,懂得合作本領更大1.結合課件,師幼共同講述故事。2.師幼互動,比較小猴、梅花鹿摘果子前後的不同表現及不同心情,理解互相幫助一起合作會讓我們更加快樂。提問:為什麼一開始小猴和梅花鹿沒有摘到果子?沒摘到果子它們的心情怎麼樣?豐富詞彙:抓耳撓腮。後來是怎樣摘到果子的?摘到果子後它們的心情怎麼樣?現在你們知道誰的本領大了嗎?小結:小猴會爬樹、梅花鹿會過河,它們用自己的本領互相幫助就摘到了果子,合作讓本領更大了。幼兒表演故事,引導幼兒用語言、表情、動作表現小動物們合作摘果子的情節,進一步感受合作的快樂1.幼兒自主選擇角色表演故事。2.重點啟發幼兒能夠用語言、表情、動作表現小猴和梅花鹿的角色對話。集體分享交流,引導幼兒感受生活中的合作以及合作帶來的快樂1.引導幼兒講述,交流生活中合作的事情。提問:在幼兒園里做游戲的時候你們是怎麼合作的?2.欣賞視頻,進一步感受合作本領大以及合作帶來的快樂。小結:只要我們能互相幫助一起合作,我們的本領會更大,會得到更多的快樂。活動評析《誰的本領大》是一篇久經傳承的童話故事,故事內容淺顯易懂,但寓意深刻。這篇童話故事以梅花鹿和小猴比本領--遇到困難想辦法--相互合作摘到果子的情節為主線,揭示了互相幫助、相互合作才能摘到果子、本領會更大的道理。《綱要》指出:"創設一個、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學習使用適當的、禮貌的語言交往。"針對中班幼兒語言正處在迅速發展時期以及具體形象思維的學習特點,學習角色對話對促進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為此,本活動對故事進行了適當調整,增加了動物之間的對話。活動中,運用課件呈現賞析故事、猜測討論解決困難、角色體驗理解內容、情感對比明晰道理、關注生活提升經驗的環節,讓幼兒在寬松、的環境中,積極大膽地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僅僅獲得語言經驗的積累,同時也促進了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活動中主要運用了以下四個方面的教學策略:1.視聽結合,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多媒體具有聲畫並茂、視聽結合、感染力強的特點。利用這一特點,創設幼兒喜歡的生動有趣的情景,使幼兒如臨其境,能更好地激發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良好的情感。動畫演示情境,幫助幼兒理解故事情節。根據中班幼兒直覺形象思維的特點。在活動中,我們依據故事內容,通過課件的演示,生動地表現故事中小猴和梅花鹿摘不到果子到合作摘到果子的過程,讓幼兒能夠更加直觀形象地了解故事情節、理解故事內容。不僅有助於幼兒模仿,還有利於幼兒對文學作品產生興趣。再現生活掠影,幫助幼兒提升經驗。利用ppt展示幼兒生活中團結友愛、相互合作的精彩瞬間,幫助幼兒回憶、發現生活當中處處體現互幫互助、相互合作的重要性,進一步促進幼兒理解故事內容。2.有效提問,引導幼兒故事情節,明晰故事所講道理提問是支持幼兒園語言教學的有效手段,是教學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種交流方式,我們充分利用有效提問的教學手段,給幼兒創造想說、敢說的空間,讓語言活動成為師幼雙方積極互動的過程。開放性提問。活動中,抓住孩子的興趣點,在故事情節發展的轉折處停一停,拋給孩子們開放性的問題,活躍孩子的思維,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引導幼兒整體把握故事的內容。如:"有什麼辦法可以讓小猴和梅花鹿都摘到果子?"這樣的問題給孩子提供想像的空間,使幼兒有話樂說、勇於思考,更能有效地促進師幼間的互動,也能帶領幼兒走進作品,與作品產生共鳴。性提問。針對故事的發展脈絡及角色的情感變化,提出性的問題,幫助幼兒理解角色,感悟故事中所蘊含的道理。如:"為什麼小猴和梅花鹿一開始沒有摘到果子,後來摘到果子了?"通過這樣的問題互動,能夠引發幼兒根據情節問題。遞進性提問。活動開始提出"誰的本領大"這個問題,意在引發幼兒說出自己的認識;在分段講述中,再次出現這個問題意在引導幼兒體會理解有些事情僅憑個人的本領是完不成的;在完整理解故事的過程中,第三次提到"誰的本領大",意在引導幼兒理解合作本領大的道理。三個相同的問題,體現了問題的遞進性,也使孩子對故事的理解循序漸進、由淺入深。3.體驗式學習,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美國行為主義教育學家庫伯提出的體驗式主動學習理論指出:"幼兒是在體驗中獲得感知,提高認識經驗的。"過程性的體驗和感受,不僅使孩子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角色的心理變化,而且更深刻地感受到作品的思想情感,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在活動中我們運用模仿、表演游戲等形式,啟發引導幼兒用語言、表情、動作,表達對故事的理解。如:在模仿小猴、梅花鹿摘果子的過程中,理解它們著急的心情;通過模仿角色對話,從而掌握合作的方法。4.生活實際,喚起幼兒回憶,提升幼兒合作的經驗中班幼兒是合作意識萌芽的階段,也是培養合作性的關鍵期。喚起幼兒回憶與同伴互相幫助、一起合作的生活場景,為幼兒提供一個將文學作品經驗遷移到生活中與幼兒生活經驗結合起來的機會,從而加深對故事裡所講道理的理解和應用,形成願意與同伴合作的態度,掌握與同伴合作的方法,增強幼兒在生活中的合作意識。在促進語言能力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② 幼兒園公開課中班《有趣的表情》相關內容
一:在教學設計上能從小朋友喜歡的故事情景入手進行設計,通過故事 的引用,拋出任務時,在情景中進行完成。但是在講故事中如果是自己講, 可以配上一個插曲,會加強故事的趣味性,或者提供一個場景圖片,能更好 的把孩子引入情境。 二:孩子們能很快的認識了幾種表情,並有創造性的畫出了自己喜歡的表 情。這方面通過孩子表演模仿來完成表情,在模仿過程中引導孩子作出各種 表情。在畫的過程中,孩子們有創造性的完成了此畫。在完成了這個表情後, 其實想讓小朋友到前面說說自己畫的表情,但是孩子們有些沒有規則性。我 在畫之前應該有提示語言或者注意事項,這個過程中有些不知所措。在准備 課中我應該考慮到每個細節的處理,如果現場有所變動也要學會冷靜處理。 三:課堂活動是教者與學生的雙邊互動活動,此課我在准備中忽視了孩子的 個體差異。像有的孩子上公開課和平時一樣喜歡回答問題,而有的孩子就會 表現的有些害怕,面對課堂中不回答問題的孩子,我也應該做到有的放矢的 去引導他,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是千篇一律的,讓這些孩子也能在活動中找到 自己的快樂。我在備好教案的同時更應該備好自己的學生。
③ 中班社會領域教案《有趣的人形符號》
大班活動:有趣的符號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理解各種符號所代表的意義,嘗試自己製作符號標簽。
2、在大自然中,通過想想、看看,說說,做做,體驗學習的樂趣。
活動准備:
1、花園中已經布置好各種符號標簽如:不要採花等。
2、准備好幾種常用的其它符號圖片
3、紙和記號筆、蠟筆
活動意圖: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各種符號,大班的幼兒已經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已接觸了生活中一些常有的符號,但是農村幼兒他們未必能完全讀懂這些符號,而且大部分幼兒缺乏更多的相關經驗。通過這節課,我想讓幼兒進一步熟悉、認識幾種基本的符號。並在此基礎上,嘗試遷移運用並製作符號。
另外,在活動過程中為了讓幼兒在更自然、愉快、寬松的環境中自主的學習,我就把這節課,安排在了室外並設計了看、說、做多元整合,並通過環境的互動,幫助幼兒學習。
活動過程:
一、引出話題引起幼兒觀察興趣
引言:符號寶寶給我們寫信來了,邀請我們大2班小朋友到小花園里去玩捉迷藏的游戲。
二、在游戲中觀察、認識符號
1、觀察花園
提問:符號寶寶在哪裡呢?我們來找找看。
2、找出符號
提問:你知道這些符號代表什麼意思?它們有什麼地方是一樣的?
三、根據已有經驗認識更多符號(回教室聯系實際)
1、提問: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看到過哪些符號寶寶?他們分別代表著什麼意思?
2、教師分別出示相應的圖片,和幼兒一起講講認認。
四、幼兒發揮想像製作符號標簽
1、這些符號寶寶真有趣,他們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我們也來當設計師設計自己的符號寶寶好嗎?
2、幼兒動手製作自己的符號寶寶
3、做好後和旁邊的小朋友猜一猜、說一說符號的意思。
④ 幼兒園中班美術《有趣的臉》活動反思
教材分析: 美術課程被公認為是對創造力培養最具成效的課程之一。"想像力既是藝術創造的源泉,也是科學發明的源泉。"而在幼兒園繪畫領域的人物畫繪畫活動中,常常出現幼兒不理解人物內心情感變化,無法產生共鳴,從而導致很難靈活地運用畫筆來創作,唯有機械地臨摹出人物面部表情。針對這一點,我展開了圍繞以人物有趣的表情變化為主線,符合中班年齡特點,貼近幼兒實際發展水平的富有心理撫慰功效的主題式繪畫活動。本節課為系列課程的第一課時,設計生動有趣、富有挑戰與創意的游戲情節和操作環節等,旨在啟發幼兒通過初步觀察喜怒哀樂的表情下,人的眉眼鼻嘴不同的變化;給予幼兒發揮個性的自由,表現獨特個性的空間,在初步感知、了解人臉部的基本特徵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創作,從而發展其想像力與創造力。 教學目標: 1.通過多感官參與,幫助幼兒理解喜怒哀樂時,眉、眼、鼻嘴的特徵變化,初步掌握人物面部表情變化規律。(教學重點) 2.學習運用線條、色彩和形狀,初步繪畫出人物生動而豐富的表情。(教學難點) 3.鼓勵幼兒細致觀察,激發其對人物畫的繪畫興趣。 教學准備: 1.幼兒用具准備:繪畫紙、彩筆、五官操作教具、小鏡子。 2.教師教具准備:音樂、展台。 教學過程: 1. 師生共同演唱歌曲《表情歌》,在游戲情景中體驗高興、害怕、生氣等情緒。 2. 出示表情拼圖,請幼兒根據需求,自由選擇不同大小、顏色、形狀的臉型和五官造型來進行拼擺。 3. 交流小結:你拼擺出的"臉兒"是什麼樣的表情,照著小鏡子學一下。 4. 提問:這樣的表情說明他心裡怎麼樣,到底發生什麼事情了?幼兒回答:皺眉的表情說明他不開心,他一定是找不到自己的玩具了;哈哈大笑的表情說明他非常開心…… 5. 教師小結:我們的心裡藏著一間小房子,當你不開心時,小房子里就會黑黑的,塞滿了東西,感覺悶悶的堵堵的。如果這樣下去時間一長,人就會生病。所以,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像出去走一走、聽聽音樂、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和好朋友在一起等,讓小房子打開窗,投進陽光,真正讓自己快樂起來。 6. 提供繪畫材料,請幼兒自由繪畫有趣的臉。(教師提出繪畫要求:幼兒邊照鏡子邊做出各種表情,啟發其認真觀察眉、眼、鼻、嘴的特徵變化,並主動嘗試繪畫創作。) 7. 幼兒間講述自己的美術作品,游戲:學一學(模仿好朋友畫紙上的面部表情)。 8. 自然下課。 活動延伸: 1. 親子繪畫活動:微笑的媽媽,打呼嚕的老爸 2. 幼兒園季節課程:小樹葉的表情 3. 結合日常生活,啟發幼兒善於觀察,會簡單的自我排解煩惱和幫助好朋友疏通不良情緒。 4. 在區角游戲區投放操作材料,提供繼續深入、持久地探究人物面部表情變化的規律。 5. 名畫欣賞:達芬奇《蒙娜麗莎》,畢加索《夢》,蒙克《吶喊》等。
⑤ 幼兒園中班藝術教案 《有趣的臉譜》
活動目標:
1、能利用圖形添加的方法設計出於眾不同的臉譜。
2、練內慣用豐富的線條細密地分容割背景。
3、能大膽想像,大膽創造並體驗成功的快樂。
活動准備:
1、京劇臉譜、非洲部落的面具等圖片。
2、臉譜作品數幅。
3、勾線筆、油畫棒、8K鉛畫紙。
活動過程:
一、預熱階段:
師:你們看過京劇嗎?唱京劇時他們臉上要戴什麼?
在非洲部落里,當他們慶祝節日時,也會帶上各種各樣的面具跳舞,唱歌。
二、圖形刺激:
1、欣賞臉譜及面具的圖片、照片,感受造型的誇張、變形及色彩的豐富。
2、教師示範用圖形添加的方法畫各種有趣、奇特的臉譜。
3、引導幼兒欣賞臉譜作品。
三、創造表現:
1、提出作畫要求:
(1)、臉譜輪廓要畫大,可以畫長方形、橢圓形等各種形狀的臉譜。
(2)、造型要誇張,奇特,可以在大臉譜中套小臉譜。
(3)、背景分割稍細密些。
(4)、塗色: 臉譜 (一個系列的顏色或五顏六色)
背景 (一個系列的顏色)
四、作品賞評:
1、把幼兒的作品布置成臉譜展,引導幼兒欣賞。
2、討論:哪個臉譜最特別,你喜歡哪個臉譜,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