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詩歌教學評價

詩歌教學評價

發布時間:2021-01-15 10:38:29

1. 古詩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活動建議與評價

一.選材及設計思路
教學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一篇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本節課,我抓住對重點字詞來理解整首詩的大意,把重點落在想像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上。為此,我制定的教學目標是突破重點字詞,理解古詩的大意,領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二.教學過程
(一)背送別詩導入
課前我讓同學們搜集一些關於送別的古詩,因此本課教學就從背送別詩導入,讓學生知道表達離愁別緒是古詩常見的一種主題,從而體會詩人李白送別友人的真情,為後面的學習奠定基礎。在這一環節,我還引導學生根據古詩的題目來理解詩題。同時,對詩文的作者李白和他的好朋友孟浩然有了簡單的交流和介紹。
(二)解題
針對本首詩的標題,我首先問同學們從古詩的題目中你知道了什麼?然後結合學生回答分別簡單介紹黃鶴樓和廣陵的地理位置以及「之」的意思。接下來,和學生一起交流詩人李白、孟浩然以及他們的友情,這樣同學就能深入的理解本首詩標題的意思。
(三)初讀古詩,讀准字音
這一環節,我請同學們放開聲音自由的讀一讀古詩,藉助拼音和字典讀准字音,讀通古詩,然後指名朗讀,師生正音並進行恰當的評價。
(四)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首先,讓學生回憶以前都學過了哪些好的方法來理解古詩的意思,教師根據學生匯報的情況,總結、歸納學習古詩的好方法。在這一環節中,我充分信任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通過自學和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學生理解古詩的大意,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基礎。
我首先抓住重點詞語來理解什麼是「故人」、通過多媒體課件的地圖來理解什麼是「西辭」,並結合畫面猜一猜誰是李白,誰是孟浩然,通過看兩位詩人依依惜別時的情景圖片並配上流水的聲音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去送別的現場,讓同學們想像面對著滔滔的江水,此時此刻他們在告別的時候會說些什麼,然後找同學到前面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來演一演,讓學生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深情厚誼。
在講到「煙花三月下揚州」一句時,我讓學生在課件中欣賞陽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的美麗圖片,通過觀看畫面拓展學生想像的空間,讓學生感受到三月的美麗,為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奠定基礎。
在後兩句詩中,我主要抓住「孤」和「盡」這兩個關鍵字來理解。從這個「孤」字,你讀出了什麼?「孤帆遠影碧空盡」,真的都盡了嗎?不盡的是什麼?同時,我重點進行了朗讀指導,通過學生個別讀、分組讀、男生讀、女生讀、齊讀等方式,使學生在讀中進一步理解詩中蘊含的畫面與情感。
(五)回顧全文,歸納升華
本環節通過播放配樂、教師引讀、學生個別讀、全班齊背誦等方式,使學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誦讀古詩,感悟到詩中所蘊含的濃濃的惜別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指導寫字、擴詞和書寫
寫字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是重要的一環,所以在這一環節,我帶領同學們一起學習課文中需要會寫的六個生字,並進行擴詞,同時指導書寫「陵」字,讓學生們在本上用正確的寫字姿勢練習抄寫。
(七)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課後,讓同學們可以去找一找更多的送別詩,去感受和品味古人的離別情懷。
三.課堂生成與不足
本節課我引導學生以讀促悟,想像古詩所描繪的情景;以語言運用為中心,通過朗讀、想像、合作、表達等多種方法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彰顯個性中,邊學,邊積累,邊創造;讓學生在自讀中真正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得到情感的陶冶。培養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想像思維的能力。發掘詩句中關鍵詞,利用圖片幫助理解,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活躍。拓展送別詩積累擴大學生閱讀量,進一步感受友情、友愛的溫馨。
總之,在課堂上,我本著充分相信學生,努力給他們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境,給他們自讀自悟的機會,爭取使學生都「動」起來,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目的。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在范讀上還要多揣摩,從而更好的進行朗讀指導。2.對學生的評價語言還比較單一,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多元的評價。但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和不斷地學習,我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和提高。

2. 小學階段學習古詩文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古詩文教學:目標與方法

《語文課程標准》在論述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時,是以「古詩文」這一概念來統括的,由此可見,詩歌和散文是古代文學作品的重點。同時,我們也應當注意,在中學語文教科書中選錄的古代文學作品包括了古代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等四種體裁。再從內容來看,其中的「散文」包括諸子散文、歷史散文和以敘事抒情為主的文學性散文。顧之川博士認為,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古代作品絕大部分是文學作品。即使是古代的書信等應用文,其實也可以看作文學作品」(《語文教材既要守正又要出新》《現代語文》2004.7)。

古詩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就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科書而言,《語文》(七年級上)課本中選錄了古詩1課,選錄古詩5首;散文5課,17篇(段);另附有「課外古詩詞背誦」10首。由此推知,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古詩文約佔六分之一。再看高中《語文》必修課本,第一冊選錄文言文兩個單元,歷史散文4篇(段),諸子散文4篇(段)。第二冊文言文兩個單元,選錄先秦、漢魏晉南北朝散文12篇(段);第三冊選錄文言文兩個單元,散文8篇(段),古詩兩個單元,25首。第四冊文言文一個單元,古典小說一個單元,選錄散文2篇,文言小說2篇,白話小說2篇;此外,還選錄了古代戲劇2部(節選)。第五冊選錄古詩一個單元,選錄詩歌8首,諸子散文一個單元(《孟子》專題),文言文5篇(段)。第六冊古典小說《紅樓夢》專題一個單元,選錄文言小說4回(段);文言文一個單元(《史記》專題),文言文4篇(段)。高中階段,古詩3個單元,古代散文8.5單元,古典小說2個單元,古典戲劇0.5單元,合計14個單元,64課,高中語文34單元,136課。可見,高中階段古詩文佔五分之二左右。

就中學語文教學而言,我們在古詩文教學方面,要特別注意研究下面兩個問題:一是古詩文教學的目標,二是古詩文教學的方法。

一、古詩文教學目標:語言、文學與文化的整合

(一)從整體上說,古詩文教學目標以從語言、文學、文化這三個維度來分解

我們為什麼要讓學生學習古詩文?古詩文教學的目標是什麼?這是我們首先就必須弄清楚的問題。這就需要認真學習和研究《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義務教育語文標准》)《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以下簡稱《高中語文標准》)和《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以下簡稱《高考語文大綱》)等重要文獻,並根據這些文件來進行分析和梳理。通過梳理和歸納,我們發現,從整體上說,中學古詩文教學的目標就是語言(准確地講就是「文言」或「古代漢語」)、文學和文化三者的有機的統一。

具體說來,古詩文的教學目標應當包括下面四個方面:

1.背誦與積累。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非常注重「積累」,這不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和傳統,也非常符合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之一。「背誦」是為了「積累」,積累語言,積累思想,積累文化;同時,背誦也是為了運用,為了創造性地運用。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階段目標」中規定,第一學段(1~2年級)「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二學段(3~4年級)「背誦優秀詩文50篇(段)」,第三學段(5~6年級)「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第四學段(7~9年級)「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

《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明確地提出了「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的明確要求。在「課程目標」「教學建議」中也提出「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誦讀的習慣」。在附錄一《關於誦讀篇目和課外讀物的建議》中從先秦散文、唐宋散文、《詩經》、楚辭、唐詩、唐宋詞以及白話詩文等方面分類列舉了一些篇目供學生背誦。在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語文》教材的練習中也要求學生背誦《兵車行》《蜀道難》《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等古代詩詞以及《過秦論》《師說》《蘭亭集序》《歸去來兮辭》《勸學》《逍遙游》《師說》《阿房宮賦》《赤壁賦》等散文名篇(段)。

《高考語文大綱》也明確要求「能識記文學常識,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

2.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漢語的能力。

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有聯系也有區別。現代文是現代漢語的典範,文言文是古代漢語的典範。所以,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古詩文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文學的意蘊,就必須結合古詩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漢語的能力。《義務教育課程標准》「總目標」中規定,「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在第四階段的「階段目標」中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古詩文閱讀的評價」中明確地規定,「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識記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而不應考察對詞法、句法等知識的掌握程度」。

《高中課程標准》「總目標」中規定,要「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必修課程」中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注重舉一反三」;在「實施建議」「閱讀與鑒賞」中提出,「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重在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在「評價建議」「閱讀與鑒賞的評價」中提出,「文言文閱讀的評價,重點考察閱讀不太艱深的文言文的能力」。

《高考語文大綱》要求「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理解方面的要求是:「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分析綜合方面的要求是:「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這說明,古詩文教學必須要求學生要學習古代漢語的初步基本知識,了解並梳理常見文言實詞、文言虛詞和文言句式的意義和用法;能夠藉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易(不太艱深)的文言文,能夠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准確理解詞句的含義,讀懂文章的內容。為了方便學生學習這些「古漢語常識」,高中《語文》課本中也附有相關的「知識短文」。

3.培養學生閱讀和鑒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能力。

選入中學《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文章」,都是流傳千古的文學名篇,其中大多是感情真摯、文筆優美「散文」。我們讓學生閱讀這些古代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第四學段(7~9年級)「階段目標」「閱讀」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的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相對而言,《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在古詩文「鑒賞評價」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一些,強調「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高考語文大綱》在「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方面要求「識記中國重要的作家的時代及代表作,識記外國重要的作家的時代及代表作,識記文學體裁常識」。在「古詩文閱讀」「鑒賞評價」的要求是:「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二)不同階段古詩文教學目標的重點各不相同

從整體上說,古詩文教學的目標是語言、文學和文化的整合,就一首詩歌、一篇課文或一個「專題」的教學而言,其教學目標也必然包括這三個方面。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就一首詩歌、一篇課文或一個「專題」的學習而言,其具體目標又會因為詩文的自身特點、教材結構和學生基礎等方面的差異而各不相同。教學中特別要注意的是,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肯定是各有側重的,同時在整體上又大體上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的「序列」。

1.小學階段的古詩教學重點在於朗讀和背誦,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古代詩歌的語言,否則就可能讓學生「讀」了一輩子也不能領悟古詩的意境和玄妙。舉兩個例子略做說明。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如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里,至少要讓學生明白「但」的意思是「只,僅僅」,「響」的意思是「回聲」,「景」的意思是「影子」。特別應當注意「響」的意思,很可能解釋為「響聲」,實質上,在古漢語中,「響」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回聲」的意思。不然,學生不能准確地理解詩歌的意境和韻味,即使能夠背誦,也無法真正接受藝術的熏陶。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傳世名篇。茅盾曾經將其化用為長篇小說的題目《霜葉紅似二月花》。但是,有人卻是將「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的意思理解錯了,認為是杜牧把車子停下來,「坐」在小徑旁的嶙峋怪石上,欣賞者深秋楓林的景色。甚至有人為本詩所作的插圖就是以白雲為遠景,以楓林為主體,再有一條蜿蜒曲折的石板小路斜斜地穿過畫面,而詩人杜牧則是「坐」在小路旁的石頭上。顯然,這是對學生的誤導,甚至可能會貽誤學生的終身。因為這個「坐」是「因為」的意思。杜牧是因為楓林的美才停下車來,忘情山水。

2.初中階段,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引導學生掌握閱讀古詩和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閱讀古詩要注意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和情意,為創造性的閱讀積累經驗。比如,通過指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歌可以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意象和表現手法,了解中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和基本結構;通過指導學生閱讀李白和杜甫的詩歌,可以讓學生了解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差別。這樣可以使學生積累一些閱讀的經驗,掌握文學欣賞的基本方法,為廣泛的閱讀和深入的探究讀打下基礎。

閱讀文言文要注意引導學生了解「文言」的基本特點,理解漢字的特點,積累一定數量的古代漢語實詞,了解最基本的文言虛詞的主要用法。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根據上下文揣摩文章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的含義,根據「文本」結構去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的情感態度。

3.高中階段應當以文學和文化為重點,一方面要注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尤其要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閱讀,個性化地閱讀。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研討、評價文化著作的能力。《文言讀本》前言中指出:「從我國特定的歷史條件來看,文言文教學作為語文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缺少的。高中文言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所以初步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為他們以後進一步深造和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打下良好的基礎。提高文言文教學質量是全面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質的需要,也是深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

仍然以《山行》為例,如果將這首詩放在高中階段來學習,我們就應當引導學生理解詩歌所描繪的「寒山」「石徑」「白雲」所構成的寧靜、幽深的自然境界,聯系杜牧的身世來感受他對這種自然和寧靜的嚮往,因為時世的艱辛和仕途的曲折使他在「理想」失落的痛苦中轉向了對自然深處的閑靜和無為的愛慕與嚮往。這讓人自然就會聯想到李白《望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還會讓人聯想到吳均《與朱元思書》中的句子:「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返,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甚至,我們還可以由此而聯想到一種人生的態度:當你在失意或失敗的時候,甚至是遭受種種打擊的時候,你不妨改變一種態度,在「自然」中去尋求一種清凈和滿足。這不是迴避,不是畏縮,而是智者的選擇。

再如《所見》:「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忽然閉口立,意欲捕鳴蟬。」從描寫的層次上看,這首詩描繪的是生活的一個「細節」,寫出了「牧童」的天真、率性、閑雅。這是對生活的真實而美好的描繪,其中包含了詩人對鄉村的喜愛,對牧童喜愛,也引起了作者和讀者對「童年」的回憶,對無憂無慮的那種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喜愛。這是就著詩歌本身的內容而開展的適度的「聯想」,這也是欣賞詩歌必需的「品味」。但是,這還不夠,我們還可以再「延伸」。我們可以由「鳴蟬」聯想到生命。「鳴蟬」聲音是動聽的,是自然的,是純美的,這是自然的力量,是生命的美麗吸引了「兒童」,吸引了詩人。

高中階段學習古代文化專著,目的在於正確地理解和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品,合理地借鑒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鑒別能力和批判精神。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論語》《孟子》《莊子》《韓非子》等先秦諸子散文和《左傳》《史記》《資治通鑒》等歷史散文的時候,不但要引導學生理解其文學價值,更要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現代的觀念審視其中所蘊涵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精神。

李白和杜甫的代表作集中在高中《語文》第五冊,教學中,我們不但要指導學生比較李杜詩歌作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在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方面的差異,還要引導學生理解和比較李白的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豪放曠達的人格精神和杜甫憂時傷世的愛國情懷、「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格精神,並且使學生從而樹立高遠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志趣。

《史記》作為一個專題安排在高中《語文》第六冊,還配有韓兆琦的文章《司馬遷和〈史記〉》。我們在教學中,應當將《報任安書》《廉頗藺相如列傳》《屈原列傳》《信陵君竊符救趙》以及《語文讀本》中所選錄的《史記》中的文中組合成一個「專題」來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重要的工作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要引導學生從「古代漢語」的角度,結合課本中的練習,從常用實詞、常用虛詞、特殊句式和修辭手法等方面對文章涉及的重要的語言知識進行整理。二是從「文學鑒賞」的角度引導學生整理相關的文學常識(如司馬遷的生平經歷和主要作品,《史記》的體裁和分類等),指導學生分析《史記》在刻畫人物、敘述情節方面的主要成就。三是引導學生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分析這幾篇作品中所包含的正道直行、忍辱負重的人格精神,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誠實守信、禮賢下士的君子風范。這些目標的落實與背誦《史記》中的名句和重要段落結合起來,為學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還可以讓學生撰寫讀書札記、文學短評等形式的短文來促使學生深入地研究課文。

再以《莊子·逍遙游》「庖丁解牛」為例,我們不但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語言的理解來感受和理解文章中所包含的內容,更要引導學生對蘊涵其中的「順其自然」的哲學思想進行研討,引導學生對隱藏在文章所表現的「養生之道」背後的人生態度和人生理想進行評價。

3. 怎樣點評語文課中的古詩詞錢塘湖春行教學

《錢塘湖春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寫西湖頗具盛名的七律。此詩通過寫西版湖早春明媚風光的權描繪,抒發了作者早春遊湖的喜悅和對錢塘湖風景的喜愛,更表達了作者對於自然之美的熱愛之情。尤其是中間四句,細致地描繪了西湖春行所見景物,形象活現,即景寓情,准確生動地表現了自然之物的活潑情趣和雅緻閑情。全詩結構謹嚴,銜接自然,對仗精工,語言淺近,用詞准確,氣質清新,成為歷代吟詠西湖的名篇。

4. 如何根據六要素的觀點點評《詩歌教學》

如何進行詩歌教學評價 完整的教學環節不僅需要有教師教的過程,學生接受的過程,同時也還需要對教學活動的成效進行評價的過程。事實上,「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評價不是完成某種任務

5. 贊美老師的話有哪些

慶祝教師節詩歌文章——老師,辛苦了
是誰——把無知的我們領進寬敞的教室,
教給我們豐富的知識?
是您!老師!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剛破土的嫩苗。
是誰——把調皮的我們
教育成能體貼幫助別人的人?
是您!老師!
您的關懷就好似和煦的春風
溫暖了我們的心靈。
是誰——把幼小的我們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師!
您的保護讓我們健康成長。
在金秋時節結下碩果。
您辛苦了!老師!
在酷暑嚴寒中辛勤工作的人們。
您辛苦了!老師!
把青春無么奉獻的人們。
我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師!
我也只能幫到這里了老 師
老師——您如春天中的細雨,
滋潤著花兒,灌溉著大地,
而我們再著吮吸著細雨茁長成長。
老師——您如秋天裡的一絲風,
吹黃了大地,喚金了稻穀,
而我們得到了豐收的碩果。
老師——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是您為我點燃了一盞最明亮的燈;
老師——再我迷濛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老師——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路中是您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老師——是您給了我一雙強有力的翅膀,讓我在知識的世界裡遨遊!

你獻上一朵花,
我獻上一朵花,
讓我們編織個大花環,
獻給親愛的老師媽媽。
是您給了種子,
太陽般的溫暖;
是您用汗水,
把幼苗澆灌。

您的眼睛像明亮的星星,
閃爍著迷人的光華;
你的歌聲像春天的小溪,
把歡樂帶給了大家。

無論我們走到哪兒,
永遠記住你的情;
無論我們走到哪兒。
永遠記住您的話。

無論我們走到哪兒,
永遠記住您的愛;
無論我們走到哪兒,
永遠是您的一朵花。

金風送歡笑,丹桂花香飄。
老師的節日,今天又來到。
老師為我們的成長,不知付出了多少辛勞。
老師對我們的撫愛,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老師,您好!
人們把老師比作紅燭,照亮別人而把自己燃燒。
人們把老師比作園丁,培育桃李開遍天涯海角。
教師是太陽底下崇高的事業。
老師給了我們理想的陽光和智慧的陽光。
老師引導我們走上灑滿陽光的人生之路。
老師期望我們成為新世紀的太陽。
老師的話兒像春雨滋潤我的心。
老師用知識的雨露澆灌我們成長。
溫柔的春雨,就是老師對我們的撫愛。
老師的言傳身教,像春雨潤物細無聲。
老師甘當綠葉,把我們當紅花托起。
老師是一片綠葉,樂於默默奉獻。
綠葉的綠色象徵著老師青春常在。
當我們像鮮花盛開時,永遠忘不了綠葉的恩情。
老師像大樹,頭頂藍天,腳踩大地,默默地為社會造福。
老師是大樹,為世界帶來一片春色。
老師播撒希望的種子,把我們培育成一片樹林。
小樹長成棟梁材,不忘園丁培育恩。
是啊,老師的熱情像太陽,老師的教誨像春雨,
老師的風格像綠葉,老師的事業像大樹,我們的老師就是好

6. 評論詩詞必須是詩詞寫作教師嗎

關建在於詩水的師藍。

7. 如何對古詩教學進行評價

如何進行詩歌教學評價
完整的教學環節不僅需要有教師教的過程,學生接受的過程,同時也還需要對教學活動的成效進行評價的過程。事實上,「評價是與教學過程並行的同等重要的過程。評價不是完成某種任務,而是一種持續的過程,作為一種輔助教育,它是教與學過程中主要的、本質的、綜合的一個組成部分,貫穿於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①]

然而,長期以來,因為歷史的原因和人們固有的思維模式,對教學評價的簡單認識就是考試,考試成了一切教學的「指揮棒」。顯然,這種對教學評價的認識是存在誤區的。因為從《教育部關於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所確立的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原則:「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教師的教學水平,為學校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保障,充分發揮評價的促進發展的功能,使評價的過程成為促進教學發展與提高的過程;評價的方法要多樣,除考試或測驗外,還要研究制定便於評價者普遍使用的科學、簡便易行的評價辦法,探索有利於引導學生、教師和學校進行積極的自評與他評的評價方法」來看,國家在制度的制定層面上是科學的,只是到了我們的具體執行中,卻偏離了這些基本原則。

對於教學評價,福建師范大學陳光揚先生著文認為,必須在理論上正確認識、在實踐上妥善處理以下幾個重要關系: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的關系、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的關系、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的關系、客觀測驗評價與主觀測驗評價的關系、紙筆測驗評價與表現性測驗評價的關系。然而,我以為不論是採用什麼樣的評價方式,語文教學,當然也包括我們的詩歌教學,都不外乎從兩個最基本的方面來進行,即情與智這兩個方面的評價。

一、智:知識的智能培育

從智力方面來對教學的進行評價,那麼考試必然是不可迴避的問題。然而,考試只能是教學評價中一個重要因素,而絕不是惟一因素。早在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就指出:「考試是檢查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的一種主要方法,如同檢驗產品質量是保證工廠生產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樣。當然也不能迷信考試,把它當作檢查學習效果的惟一方法,並且要認真研究、試驗、改進考試的內容和形式,使它的作用完善起來」。[②]鄧小平對考試的這一論述是鞭辟入裡的,但是,長期以來,似乎我們卻並沒有真正認真對待考試問題,因為一直以來,「考試是唯一的考察形式,考試內容著眼於過去和尋求一種固有的結論。在全國上下,雖然考試形式有了多元的跡象,但受制於統一的教材和考試大綱的要求,考試形式並沒有根本性的改變,筆試已然成為基本上是惟一的形式。其他形式基本上無足輕重,或者根本沒有發揮作用。」[③]因而,在這里我主要想談的是,在我們的教學中,如何客觀地對待詩歌教學智力評價即考試的問題。

語文學科的考試,尤其是自「語文大討論」[④]以來,從全國范圍內的語文考試也就是高考語文來看,它所遭受的抨擊和謾罵真可謂是鋪天蓋地,在這些批評的文字中,福建師范大學的孫紹振教授的《炮轟全國統一高考體制》一文則具有相當的代表性,他說:「人世間最親密、豐富、復雜的親子之情、師生之情被歪曲成一種最簡單、最粗暴、最乾巴、最沒有感情的功利,不管多麼偉大的價值准則,都集中一個焦點——分數上去,有多少愛就有多少苛刻和不近人情。母愛已經差不多變質了,慈母有時比之嚴父更為嚴酷苛刻;什麼師道尊嚴,什麼有教無類,一切都是假的,在中國,只有考卷上的分數才是真的。」[⑤]客觀地說,這樣的一些批評,對高考語文試題中避免「刁題、怪題、偏題、荒謬題」是有幫助的,但是我認為,作為一種人才選拔制度中相對可以保證公平的手段,高考制度在一定年限內仍將繼續存在,它依然是構成教學評價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也好,具體到詩歌教學也罷,還是不能完全否定考試這種測評方式。

既然我們不能迴避考試制度,那麼我們就必須有效利用考試來對教學活動進行評估。而從我們一般認識意義上的考試來看[⑥],我們發現,像語文、歷史、政治等文科類的考試,似乎都特別關注學生對課本的記誦!以至於我們不得不這樣來看:記誦的能力還在考試中發揮著最基本的作用,是決定考試成績的關鍵!然而,這種記誦對學習者的學習能力的考察卻是明顯不夠的,尤其是這種能力在以變動和流動性為特色的現代社會,顯得多少有些不合時宜。因為新型的公民和未來的開拓者需要的是在變動的秩序中尋求生存和發展的能力,需要創造和創新的能力,而不是那種簡單地回憶過去的能力[⑦]。

我們語文中的詩歌教學,對學生要求記誦當然是有必要的,因為記誦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多讀詩文而去理解內容,這只是加強理解文本內容的一種輔助方式。但是,到了一般考試中的詩歌記誦,其所考察的實質卻已不是學生的詩歌能力(閱讀、感悟、賞鑒)而是學生的記憶力了,因為詩歌只是作為記憶的素材,它和其他任何可以充當記憶素材的材料一樣沒有任何差別!

8. 如何進行有效古詩詞教學評價體系

第一步先要讓抄學生讀熟,讀透,培養語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嘛!第二步,進行一下簡單的翻譯,雖然本人不主張翻譯,但還是要讓學生了解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意境也行。第三步,逐句賞析,煉字等。第四步,整體賞析,分析寫作手法,表達方式,藝術手法等。和其他類似的詩進行對比。最好讓學生背誦一下。

9. 《望洞庭》這首詩所描述的景色有哪些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洞庭湖面微波不興,平靜秀美,月光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

望洞庭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譯文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和,湖面風平浪靜如同未磨的銅鏡。

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潔白銀盤里托著一枚青螺。

(9)詩歌教學評價擴展閱讀:

《望洞庭》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首句描寫湖水與素月交相輝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繪無風時湖面平靜的情狀,第三、四句集中描寫湖中的君山。全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輕輕著筆,通過豐富的想像、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顯示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作品鑒賞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出來。

第二句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蒙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

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託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在詩人眼裡,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盪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縣)。貞元(唐德宗年號,785~805年)間擢進士第,登博學宏辭科。授監察御史。曾參加王叔文集團,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被貶朗州司馬,遷連州刺史。

後以裴度力薦,任太子賓客,加檢校禮部尚書。世稱劉賓客。其詩通俗清新,善用比興手法寄託政治內容。《竹枝詞》、《柳枝詞》和《插田歌》等組詩,富有民歌特色,為唐詩中別開生面之作。有《劉夢得文集》。

10. 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

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是詩人用簡短的語言表達出的社會現實生活和專內心情感的展現,它是作者思想情屬感和生活態度以及政治傾向的反應.通過對詩歌思想內容和古典態度的分析會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基調,明確詩歌的社會價值.本文主要探究了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如何帶領學生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思想和態度.

閱讀全文

與詩歌教學評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