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教學模式下師生互動有哪些問題
師生「互動式」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反思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高中政治的教學方式正在發生具有歷史意義的轉變,「師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正在沖擊傳統教學模式的課堂教學方式。但在教學實踐的過程,還有諸多問題,只有不斷反思,才能不斷完善,從而提高課堂效益。
1 師生互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高中政治教學中師生互動教學有了較大的發展。教學中,師生通過創設各種情境,運用各種手段,真正互動起來了。然而,在本人的教學實踐以及和同事互相聽課的過程中,總覺得師生互動還有許多地方不盡人意,存在著一些誤區和偏差。
一是師生互動教學成形式主義。有的教師為滿足新課標的要求而設計師生互動活動,效果如何沒考慮,師生間互動交流成為「走過場」,「做秀」、「裝點門面」的作用,從而失去真正的教學意義。
二是師生互動教學設計出偏差。本人在聽課學習中,有時發現教師布置學生學習任務後就在教室里兜圈子,學生則冥思苦想,教師似乎成了旁觀者,僅僅是看看哪些學生回答的答案與教師的一致。還有的教師設計的問題較為簡單,師生一問一答,也稱為師生互動教學,使互動教學淪為機械重復。學生學之無味,造成不良的教學氛圍和效果。
三是師生互動教學形式出偏差。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學公開課一堂課經常的形式是同桌討論、小小組討論、大組討論,似乎缺了哪一個討論這堂課就不完善。過分追求完美的環節,唯恐漏掉任何一種討論形式。最後是形式是面面俱到,教學效果卻是相形見絀。
四是師生互動教學定位出偏差。聽課中我經常看到是大組討論,大組討論究竟有多少成效?學生聽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是真正的互動教學的典範嗎?課後進行學生訪談,他們大都是一臉茫然。這種討論值得讓人深思。
② 互動式教學法的互動教學類型
主題是互動教學的「導火線」,圍繞主題展開教學雙方互動,有利於達成教回學目的。其方法一般答為拋出主題——提出主題中的問題——思考討論問題——尋找答案——歸納總結。
這種方法主題明確,條理清楚,探討深入,能充分調動學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但缺點是組織難度大,學員所提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具有不可控制性,往往會影響教學進程。
互動式教學模式的開展,不僅僅是教師和學生之間口頭的交流,要達到預期效果還需藉助必要的教學手段。現代電子技術的發展使多媒體設備進入課堂教學,它使傳統教學方法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令人耳目一新。多媒體設備的聲、光、電一體化優勢,不僅減少了教師課堂書寫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由於課堂環境的變化,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且也使課堂討論或者案例分析便於進行。有了多媒體設備並不等於教師可以跟放電影一樣,不需要課堂講解了。我認為先進的設備僅僅是輔助教學的手段,教師的主導地位絕對不能動搖。過分依賴多媒體設備,會淡化教師的主導地位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③ 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是什麼
教學模式的研究是當代教學論中的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核心是用系統、結構和功能等觀點研究教學過程中的各種方式方法,考察其理論的或實踐的基礎,從而形成一種系統化和多樣化相統一的教學模式體系。理論界對教學模式的理解很不一致,有多種認識。一種比較流行的看法是,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的轉化形式,它是用於設計課題、選擇教材、揭示教師活動的基本框架。
就語文學科而言,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也一直是有識之士研究的課題。目前比較被人們認可的有以下幾種模式:(1)中學語文教學「三、五、七」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打好三個基礎,建立五條常規,註定七項禁忌。(2)語文目標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教材有明確的目標,教師為實現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教,學生為達到一個個特定的目標而學,教學領導人員以及招生考試部門的組織者和命題人員,以同樣的學習目標為基本依據進行教學測量、考核、評估、考查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檢驗老師的教學效果。(3)語文「訓練式」教學法,其核心內容是教師講授新課時,把一篇課文的內容根據教學目的化解為各種題型的訓練題,讓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習題,教師當堂評講這些習題,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掌握課文內容,應用課文內容的目的。(4)「情知對稱」四分教學模式。其核心內容是藉助教材所蘊含的情感因素,在教學中,不能把語文只作為單純的知識達標課程,而應該讓它成為培養學生 「情知對稱」的人格與智能雙向平等發展的黃金三角洲。「四分」的含義是指情知分類,能級分層,訓練分步,教材分型。
以上這四種語文教學模式,對我國的語文教學影響極大,毋容置疑,它們對推進我國語文教學的改革起過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對人才規格的要求而出現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以及教師、學生的各種不同特點,都決定了教學模式不可能是絕對的。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不可能適用於一切教學活動,它都具有針對性。否則,教學模式就失去了自身的特點和作用,也就失去了它的生命力。到目前為止,語文教學理論上和實踐中沒有一種教學模式能夠涵蓋語文教學的所有,即使最先進的語文教學模式也只能是用於語文教學的某一側面或某一角度,甚至某一類型的課文教學。如果我們將某種語文教學模式用於語文教學的全體,那麼勢必會失真,會失實,於教學無益。語文教學是發展的,特別是隨著課程、教材、考試制度的改革深化,多媒體現代教學技術手段的運用等,語文教學更呈現出新的發展,而發展帶來的結果必然是先進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的涌現與新的教學方法與程序的出現,這勢必會使原有的教學模式受到影響或沖擊,使其不斷地修正、充實、改造。只有這樣語文教學才會不斷地呈現新的模式,產生新的活力。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目標中,對學習方式變革給予了高度重視,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並圍繞這一目標的實現,在課程結構調整、課程標准制訂、教材編寫、教學過程、學習與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就是說,當今時代,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力求在對合理的傳統模式的繼承基礎上,不斷改革自己的教學思想,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個性和教學風格,使模式穩中有變,常教常新。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並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說,進行生動的創造。」多少年後的今天,我們思考這段話,應當仍然會有所啟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對於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於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要突出「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加快發展自身的主體性。教師要重視教學目標對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導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認識目標,更要有創新精神、創造性思維、創造能力的培養目標。根據這一要求,本人認為當前只有改革教學活動中的要素關系,才是發展與建構語文教學模式的關鍵所在。
我們知道,任何一種教學模式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教學形式而存在的。離開了一定的教學形式也就不存在著所謂的教學模式了,教學形式又是由諸多要素構成的,教師、學生、媒體(即教學手段)、教學過程等。如果在教學中能實現以下四個轉變,我想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一定會到來。
1、教師角色的轉變:由權威型轉變為夥伴型
傳統的師生關系強調的是師道尊嚴,教師是至高無上的權威,學生只是絕對的順從,這種不平等的師生關系導致的是學生學習主體意識的缺失。一種積極的教學模式首先應該是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意識發展的教學形式。人的存在,人的發展,是現代教學最根本的理念,尤其是加入WTO以後,民主、平等、互動、合作更應成為師生關系的新的理念。這種理念是先進的教學模式建構與發展的基礎。據此,教師要由學生的權威變為學生的夥伴,在與學生的心靈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中完成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立與發展。
2、學生地位的轉變:由被動聽講轉變為主動參與
教學要促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個性的發展是教學的最大成功。但我們應該看到,目前我們的課堂教學由於受到不合理的地方性的評價機制的影響,學生的地位是受老師的操縱的,帶有強烈的被動性。教師要學生學什麼,學生就應該學什麼,教師要學生怎麼學,學生就得怎麼學。這種現狀制約著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形成,若不改變,學生就不可能成為學習的主體,不可能發展個性,不可能有學生的自主性,進而,教學模式的更新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從被動聽講的從屬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主體地位(這個主體地位要充分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發揮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上)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3、媒體作用的轉變:由演示工具轉變為認識工具
教學媒體的運用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徵之一。但無論是傳統的教學媒體(如實物、圖片等)還是現代的教學媒體(如錄音、錄像、電腦課件等),都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一種工具,或是一種手段。事實證明,課堂上恰當地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充分地利用人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具體、生動、直觀、形象地獲得知識技能,以求學得快,記得牢的效果,是現代課堂教學重要的學習策略。如果在學生觀察了媒體的演示或藉助媒體而創設的情景後,教師不是越俎代皰式地分析、說明、講解,而是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探究蘊含其中的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的理性知識,讓學生自己去抽象、概括得出理性的結論,這樣就使媒體的作用發生了質變,由教師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學生的認識工具。
4、教學過程的轉變:由傳授型轉變為引導型
傳統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教的過程,而忽視學生學的過程,因而對教學原則的探討多局限於對教師做規定,而沒有對學的指導,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學過程是教與學雙方的活動,其中學生是主體,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不應再是服從,而是如何調動個性化的學習方式,教學原則的研究趨向於與學習策略的研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的作用,提倡學生的獨立探索。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教學過程教師應從講授知識的過程轉變為在教師的主導下,學生通過主動探究去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從知識的直接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體現在講授上,也不再體現在對知識的「講深講透」的直接形式上,而是體現在進行周密、科學的教學設計和精心組織學生學習活動的更高層次的間接形式上,或是體現在幫學生將無序的知識整理為有序的知識上,體現在幫助學生將錯誤的知識修正為正確的知識。這種轉變是教師的教學責任,也是模式構建發展的必要條件。
以上就語文學科中的教學模式問題談了個人的一點思考。我想,研究語文教學模式,借鑒他人的教學經驗,目的在於改革自己的教學,形成自己的個性和風格,由於模式本身的非定性和教學經驗的個人性,因此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揚己之長,避己之短,靈活運用各種模式,並在此基礎上發展或創造適宜的教學模式
④ 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模式構建的基本問題
一、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模式內涵
教育的意義在於價值引導和自主建構,價值引導首先是通過教育目標、特別是人才培養規格的設定而實現的;其次是通過對教育內容的選擇而實現的。教育者價值引導和受教育者自主建構之間的中介是受教育者的自主選擇,即受教育者在一定范圍內選擇教育者所提供的課程、教師和教學進度等。並且,受教育者對教育者提供的必修課程,還可以在了解教育者設計意圖的基礎之上,進行主動接納還是被動接受的態度選擇。在漫長的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盡管也曾出現過開辦「學生學校」的嘗試,但整體上說,課程設置、教育內容、教師、教學進度等都是由學校單方面安排,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非常小。在我國,逐步推行學分製成為高校教學管理改革的一個重要措施。
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培養目標與社會需求、管理與管理對象、教與學等多重作用關系。它們構成了「雙主體」教學管理模式的基本框架。把教學管理過程中的多重作用關系看成是一個交互耦合的動態關系,兩者相互滲透、互為主客體並實現相互轉化,使雙方都成為管理的主動者,以期收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充分反映學生的意願和個性化需求,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這一管理模式主要由管理類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與學過程實施、結果分析與信息反饋三大模塊構成,其中學科專業培養方案的制訂涉及學校、社會、學生三方的共同參與,教與學過程包括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教學知情、教學選擇、教學反饋、教學研討、教學評價、教學決策等六個環節,這六個環節中以選擇、研討、評價為基本環節,結果分析與信息反饋包括學生、學校對教學各個方面的綜合評價。
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代表的管理內容貫穿了學生、學校兩個管理主體性這一理論主線。學生管理主體性體現在知情、選擇、反饋、研討、評價、決策六個方面。「雙主體互動型」教學模式中,選擇以知情為前提,研討以反饋為基礎,評價則以改進工作和參與決策為主要目的和歸宿。學校主體性體現在人才模式制訂、用人單位意見的採納、教學管理決策的實施。
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代表了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主要內容。如前所述,學生參與教學管理內容有教學知情等六個方面,其中選擇、反饋和評價是三個主要內容。研討則是協調教學矛盾的一種良好方式。而綜合評價及信息反饋的結果又作用於人才培養模式的修訂,進而間接影響教學管理的開展(圖5-6)。
圖5-6 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的模塊關系
二、雙向互動型教學管理模式的特點
1.體現了學生、學校兩方面權力制約和平衡的管理理念
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的內在機制是學生和學校(包括教師和管理人員)之間權力的制約與平衡。在傳統教學管理體制下,學校管理者占據著絕對權威,學生處於被管制和約束的地位。學生同時處於教師和管理人員的管理和制約下,成為更加需要關注及幫助的弱勢群體。很多學生有一種因膽怯而不敢面對面探討教學問題,不敢如實進行教學評價的心態,而冷漠、不信任的態度和應付式的參與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互動型教學模式的提出,可以解決上述學生與學校之間在教學管理方面的失衡狀態。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教學選擇階段、信息反饋階段等都體現學生與學校雙方意願。學校擁有制訂和解釋教學計劃、安排教學人員、設計教學進度的職責與權利,學生則可以要求學校說明教學計劃和課程設置及介紹教師的基本情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選課指南。學生在對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師情況了解、認可的基礎上進行自主選擇。
2.各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
互動式教學管理模式的突出優點是體現學生參與的主體性,學生學習主體性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作為學習主體,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根據高等教育的特點,結合當前我國高校教學工作實際,高校學生學習主體性更要突出強調主動性、選擇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四個方面。此模式恰好結合了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特點,使人才培養模式的制訂過程體現學生的主動性,教學和學生學習過程體現學生的選擇性,結果分析和反饋過程體現學生的批判性、反思性。而且三個環節相互聯系,人才培養模式的制訂影響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案、教學模式的實施,教與學過程的變動又會影響最後的分析結果,分析結果反過來指導人才培養方案的修整,修整結果再次作用於教與學的過程和結果分析環節,不斷循環的相互調節作用,促使各環節的緊密聯系,各環節的不斷完善,強調整體性、綜合性。解決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環節少、方式少、參與程度低的問題。
3.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構建意義
大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是主體教學管理觀的具體體現。主體教學觀是以尊重、弘揚和發展人的主體性為基本價值取向的一種教學管理思想,符合高校實施學術管理、民主管理、人本化管理、有效管理及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需要。
(1)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高校實施學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術活動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學術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內容,而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是高校學術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布魯貝克在《教育哲學》一書中,從學術自治和學術管理的角度對學生參與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認為高等教育與中等、初等教育的主要差別在於高等教育研究高深的學問,而自治是高深學問的最悠久的傳統之一。高等院校學術自治首先是教師對學術活動的廣泛控制。「順著大學組織結構的階梯向下,我們最後碰到的是學生及其在自治中的地位問題」。布魯貝克指出,關於學生參與學術自治的問題,首要的是應該正確看待學生與學院和大學的關系。在歷史上,高等院校總是把學生家長而不是學生本人看作是當事人。布魯貝克看到了這種做法的弊端,他明確提出要給予學生以學院或大學的成員地位。在這里,成員身份就構成了學術界的「公民地位」。確立了學生在學術界的「成員」地位後,學生參與學術自治,就由「允不允許」、「可不可以」的問題轉變為怎麼參與才「合理」和「有效」的問題。
學生被接受進入學術團體後,要達到什麼程度才能使其在學術團體管理機構中起到有意義的作用,也就是起到超過作為課外活動的學生自治體的作用呢?在這個問題上,學者們有不同甚至針鋒相對的看法。布魯貝克引用了一些學者關於學生在學術事務方面「參與民主」的觀點。按照傑弗遜的理論,所有與學生有重要關系的決策都應該徵求學生的意見。作為高等教育的消費者,學生要求在確定課程和教師的任命、晉升、解僱方面擁有一定的發言權。然而,並不是所有教師都贊同這種高等教育的「民主化」。有人發出疑問:非專家(包括學生)在高深學問領域只不過剛剛入門,怎麼能夠指望他們在這方面作出有效的決策呢?如果學生在課程的計劃、實施和評價方面享有與教師平等的權力的話,他們就很有可能成功地降低他們自己的學位質量。還有的學者從學生在時間、精力上的有限性、學生行動由人指導、能力由人評價與他們直接參與這個指導和評價自相矛盾等方面,對學生參與學術自治提出了懷疑。這實際上是學生參與范圍的適度問題。在對比不同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布魯貝克最後對學生參與學術自治作了兩點歸納:一是解決學生參與學術自治問題的辦法與其說在於大學管理機構中有沒有學生代表,不如說在於一些不大正式的程序,如通過選修課提供反映「消費者愛好」的機會,學生就已經行使了參與權利;二是要求學院或大學對學生負責。為了使責任制切實可行,學院或大學首先必須願意聽取意見。除此之外,還必須公布所做出的決策及其理由。責任制的另一個方面是與這些決策有關的人的上訴權,既包括正式的,也包括非正式的。最後,責任制應該為評價和重新評價負責決策的人員提供機會。
(2)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高校民主管理的重要體現
民主是現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內容,民主化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著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指出,保證人們能夠充分行使他們在教育上的民主權利,這也意味著他們有權參加教育機構的管理和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民主化不僅要把更多的教育給予更多的人,也要有更多的人參加教育管理。教師、家長、學生及其他社會人士一道,應該享有指導和管理教育這個共同事業的權利,包括規定教育政策和目標、建立和組織機構、籌措經費和分配資源、確定教材和教法等教學上的問題、聘請教師、調整薪金和制訂規章制度並考核其結果等。
對學生和教師民主參與教學管理的權利,《學生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從學習者在學校生活中的地位、學習者責任的角度加以闡述。書中認為,學生參加教育活動的情況正在不斷發展,但最有趣的實驗要在世界各地的大學裡面去找。長期以來,學生已經部分或全部地控制了學校的「社會部門」,如學生宿舍、體育活動、衛生運動和輔助的服務機構。此外,學校隨時就一般政策問題與他們「商量」,或者通過專門為某種特殊改革而設立的委員會,與他們「商量」。近幾年來,學生的參與已經進入到大學的一些部門裡面,而這些部門過去一向被視為是極少數具有必要經驗與資格的人所獨占的領域。教學方法和學習項目目前正越來越多地在學生參加的機構中加以討論。主要的管理機構(校務委員會、國家與部門委員會)正在進行改組,以吸收學生代表。某些國家的學生正在開始要求在決定招生、考試、財政和一般教育行政的機構中要有學生代表。在這一方面,學生們已經取得了某種成功。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所描述的民主管理思想在美國高校管理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充分的民主管理是美國高等教育管理的特徵。美國高等院校設有各種委員會參與管理工作。其中,校一級委員會主要是校務委員會和教授參議會。校務委員會由校長兼任主任,並由若干副校長和院長、系主任、管理部門人員、教授以及學生代表組成。其主要職能是就學校發展、學校政策、員工及學生切身利益等問題提出建議,並制訂具體辦法。校務委員會內分設許多專門委員會,就其范圍內的事務向校務委員會、校行政領導和行政部門提出自己的意見。美國大學里的「學生政府」是校內學生的群眾性組織,它由各層次學生代表和外國留學生代表組成,選舉產生執行委員會。「學生政府」可代表學生利益向學校反映學生要求,並就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與學校聯系、交涉。此外,它還依據自己的章程在學校內部發揮管理、協調、自律的作用。而在英國,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學生代表就開始進入學校行政管理的各種委員會,現在,絕大多數大學的理事會和評議會中都有學生成員參加。
在我國,羅廷光教授是最早提出教育民主化管理的學者之一。他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就提出了教育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專業化等思想。教育管理民主化主要是指:教員和學生有權參與學校管理;平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學校內部人際關系融洽,反對校長獨裁統治。我國現代大學最早成功倡導學生自治和民主管理的,首推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他認為,學生自治應該從組織上、制度上加以落實。他主張學校管理機構應設立學生自治委員會,負責引導學生自治;學生應組織學生自治會。學生自治會的三大任務是:以體育互相勉勵;以知識及能力的增進互相勉勵;以品性修養互相勉勵。蔡先生的學生管理思想雖然沒有直接提出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問題,但它一改以往學校把學生單純看成是被治者的偏見,把學生當成學校管理和引導社會的重要力量。這種思想無疑是對長期以來忽視學生參與教學管理的一種挑戰和超越,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改革開放以來,民主性原則逐漸成為我國高校教學管理的基本原則,依靠廣大教職工和學生民主管理教學,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當前,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學管理民主化趨勢正在得到加強,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成為學校民主管理的重要體現。
(3)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高校人本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在現代社會,管理是人類一種重要的理性行為,它的存在不但不應成為人性的束縛,恰恰相反,它應該成為人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因此,人本管理理論也就應運而生。人本管理首先「確立人在管理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繼而圍繞著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去組織展開一切管理活動,以盡可能少地消耗獲取盡可能多的產出,最終實現物的增效和人的發展相和諧的管理目標」。人本管理的基本特徵有:職工是企業的主體;職工參與是有效管理的關鍵;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發展是現代管理的核心;服務於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人本管理的人文理想就是追求管理最優境界,並使人性得到最大的 『解放』。管理的最高境界不是『管』,而是『引導』、『解放』」。用順應人性的方式對每個人的優勢及潛能作出最大程度的激發,從而使他們能發揮最大程度的創造力,這是社會發展和人的進步對管理理論發展提出的要求。
高校應該以人為本,把人放在應有的主體位置上,尊重人、關心人、依靠人來推進管理。肖菊蓉在討論高校素質教育的教學管理創新策略時,提出未來教學管理將是人本化的管理。她認為,未來教學管理重視人的情感、培養人的能力,並以使其有效釋放為著眼點,形成的制度文化是開放民主、和諧融洽的文化,造就的是主體性強、自主自律和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自主人。人本化教學管理的核心在於如何營造教學管理中以人為本的良好氛圍,建立有利於調動和發揮人的積極性、展現和發展人的各種潛能及創造性的有效機制。
推行高校人本化教學管理首先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最早來源於20世紀70年代美國高等院校「學生消費者第一」的思想觀念。「以學生為本」,首先它明確了學生與學校的關系,即學生作為消費者進入學校,在一定意義上成為買方,學校則成為賣方;其次,它更加關注學生的權利,即學生應具有獲取知識、選擇專業、選擇教師和安全保障等權利;再次,它提出了學校改革的目的在於不斷完善自身的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方法應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在近年通過的《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國研究型大學發展藍圖》中設有專門章:「校方與學生的權利」,明確規定了「大學應該竭盡所能為學生智力和創造性的發展提供最佳的機會」,並指出研究型大學的學生還有「學習和研究領域的多樣選擇以及通向這些領域為指導」等權利。這鮮明地體現了美國大學「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對我國高校有很大的啟示。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學生教育成本分擔制度,學生作為投資者、消費者和受益者身份得到確立及重視。以此為契機,「以學生為本」的思想逐步被高校中的人們所接受,進而對人才培養規格、人才培養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全過程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內含這樣的思想,即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而且也是參與教育、體現教育價值和教育質量的主體;學生不僅是被管理者,也是參與管理、體現管理價值和管理質量的主體。學生參與教學管理是高等教育「以學生為本」的主要表現,也是高校人本化教學管理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要求。
(4)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高校有效開展教學管理的主要因素
「有效管理」是一個外來概念,最初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提出。盡管德魯克「有效管理」是針對工商企業而提出的,但卻由此引發了管理學界的「有效熱」。在這股熱潮影響下,教育管理學界也對如何提高教育管理的有效性發生了興趣,教育管理者把對教育功能的目標,轉向到效能的目標。也就是說,從「應該做什麼」發展到「怎麼做最有效」。由重視學校功能管理轉向到學校的效能管理,成為早期現代教育管理向二戰後的現代教育管理轉變的主要特點之一。
目前,高校教學管理「管什麼」顯然已經不再是主要問題,主要問題在於教學管理怎麼管才「最有效」。如前所述,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傳統教學管理造成了落後的教學環境,制約著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最終影響著人才培養質量。那麼,怎樣才能克服傳統管理的弊端,提高高校教學管理的有效性?「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質是調動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三方面的積極性」。高校教學管理系統有效運行的動力,根本上是教師、學生和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尤其是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按照「有效管理」理論,有效教學管理是計劃、實施、評價等全過程的有效管理。在這三個階段中,學生的參與起著很大的作用。學生參與可以增加教學決策和計劃的透明度、開放性及針對性。尤其在教學計劃實施過程中,它能加強教學反饋,促進教學研究,實現「教」與「學」的互動,提高教學質量。在評價過程中,學生參與能幫助管理者有針對性地發現教學管理的薄弱環節,較准確地找出教、學、管之間相互沖突的問題和原因,促使有關教師及管理部門做出有效的協調與控制。只有學生這個動力因素的作用充分調動起來,才能更有效地形成推動並保持教學管理系統良性運行的合力。因此,是否有效地調動和發揮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就成為高校教學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標准。
(5)學生參與型教學管理模式是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基本權利
高校學生(本科生)是處於發展之中而又尚未發展成熟的特殊青年群體,他們的體格、肌肉、各種身體機能等自然生命及他們的心理、思想等精神生命都正處在發展之中。在兩者關繫上,自然生命發展是基礎,精神生命發展是目的和歸宿。學生精神生命的發展是他們區別於社會成年公民群體的一個本質特徵。精神生命發展應該是一個主動的發展過程。主動性是生命活動的重要本質特徵,這一結論在自然生命意義上是被人們所接受的,但是,當問題擴展到人的精神生命發展領域時,生命活動的主動性特徵卻往往被人遺忘、丟棄,甚至違背、踐踏。
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指出,學生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性被剝奪,在我國幾千年的教育傳統中表現得十分突出,即使是在20世紀末的學校里還頑強地存在。她指出,基礎教育中普遍存在這種現象:學生持學校發的教科書,按課程表的規定上課;按教師的每一個指令行動,每一個問題作答。教師清楚每一節課要教什麼,為何教和如何教,學生卻不知道要學什麼,為何學和如何學。教師是每日課堂生活的主宰者,學生是教師意志的服從者。在日常班級生活中,教師同樣是主宰者,這種剝奪因其不會帶來自然生命的死亡而被忽視,甚至還因所謂教師的好心和善意、學生的無知及幼稚、需要成人教導等理由而被視為天經地義。這種現象是與培養現代高素質人才的要求相違背的。因此,葉瀾教授疾呼: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葉教授的觀點主要是針對基礎教育提出來的,但高等教育同樣存在學生精神生命發展權被忽視的情況。在教學管理領域,問題尤為突出。很多學生不了解教學計劃,選擇空間有限,更談不上參與計劃的制訂和修改。他們只是被成批地送入學校早已設計好的培養模式之中,去被動地接受大多千篇一律的灌輸式教育,最終從生產線的另一端「產出」標准統一、缺乏個性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被壓抑,參與教學管理的主體地位被抹殺。在我們組織的調查中,大多數同學都認識到參與教學管理是他們的一項基本權利,學生非常希望獲得精神生命的主動發展,對此學校應該予以尊重和保護。
⑤ 在線課堂都有什麼互動教學模式
看到來樓主的問題剛好源我能分享下。
我是這兩個月做在線課堂的,效果還蠻不錯的,我上課模式是小班課,小班課人少,所以給學生的感覺會更強烈,沒事我還會隨機點名讓他們發言回答問題,還可以用計時器計時學生在白板上做題的時候,比賽做的快。
我最喜歡用的是隨堂測試功能了,我用他出一些測試題,讓學生計時回答,可以從側面看出來學生的學習情況,我根據情況進行教育的方案,希望能幫助到你
⑥ 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好處有哪些
動教學模式的抄好處有哪些
教學不襲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探究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教師應以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為己任,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熱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⑦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進行「互動式」教學模式
摘要:一堂音樂課生動與否,是看教與學之間的互動與配合。如果只有教或者只有學就沒有默契可言,沒有生動可言,更沒有效率可言,沒有效率就是我們教師的失敗。怎樣才能做到教與學的互動是我們一直苦苦探詢的一個問題。本文旨在結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階段的特點和一些教學實踐經驗,並參考部分音樂教學論文和專著而成,以音樂課上如何來搭建師生之間的默契橋梁為主題,以如何提高教、學的效率為目標,較淺顯地做了以下論述。
關鍵詞:師生 情緒 互動 教與學
音樂是一門藝術,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是通過聆聽音樂、欣賞音樂而達到表現音樂、創造音樂以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的活動。音樂課不僅是一種審美活動,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步驟。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新課程的改革給我們的音樂課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學生喜歡音樂不喜歡音樂課仍然是個通病,在音樂課堂中,音樂老師一個人唱獨角戲,缺少師生互動的現象仍然存在。
一、學生不喜歡音樂課的原因
1.學生方面。
學生進入初中後,隨著青春期的到來,他們的身心發育和內心世界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其觀察、記憶、邏輯思維等能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具有較強烈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他們興趣廣泛、思想活躍、敏感,在許多方面都有自己的意見,對自我的需要也不斷擴大,需要滿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在此階段他們的情緒波動性較大,更帶有一些叛逆的情緒。前不久我做了一份問卷調查「你們心目中的音樂課是什麼樣?」總結了一下,音樂課在學生們看來是「豆芽」課,是好玩的課,是他們一天緊張學習後的放鬆練習。
2.教師方面。
(1)備課環節。
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術知識,還應具有反應敏捷、精力充沛的內在素質。現代教育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方法,而一節音樂課的成功就在於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教師採用何種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引導以達到師生之間的互動。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在此之前,教師充分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果的關鍵。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黨中央提出要求教育要注意「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而我們音樂教師的備課是否都做到以上兩點,答案是否定的。許多音樂教師的備課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課程標准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方面的體現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樂教師的備課直接從教參上照搬,缺乏創造性。
(2)教師方面。
不乏音樂老師備課環節做得非常的好,但是上課時師生之間的互動卻還是不盡人意,原因在於教師上課的情緒。例如《走進歌樂山》這一首曲子,教師上課的情緒就不能是平平淡淡,《走進歌樂山》的大背景是重慶歌樂山上為取得全中國勝利而犧牲的烈士們,此時教師的情緒應該是充滿著激情,鬥志昂揚,只有教師本身的情緒融入到了歌曲中才能把學生帶動起來。很深刻的一個體會,在學習《唱給小蘿卜頭的歌》時,學生們只聽了一點小蘿卜頭的故事就議論開了,根本不聽了,但是我還是滿懷激情繼續講解,最終同學們都被我的情緒所帶動。
1.投其所好。
每個學年段的學生都有不同需求,小學生們總希望音樂課就是他們的游戲課,而初中生們總希望音樂課老師能教些流行歌曲,希望老師能不斷的給他們帶來驚喜。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所以老師們可以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興趣來實施教學。比如初中音樂課程中,可以在一節課快結束時播放一些流行音樂作為學生們本節課表現好的獎勵,還可以組織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創編、即興表演等活動。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對學生創編的動作或者表演的節目,進行評價、總結,這樣就能做到「教」與「學」很好的互動。
2.樂在其中。
怎麼樣才能做到學生們樂於跟老師互動呢?關鍵是教師的引導。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要營造一種寬松、和平、平等、輕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能積極主動參與到其中來,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學生一些鼓勵,讓學生敢動、敢說、敢做,樂於與教師們交流、互動。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老師應根據學生好玩、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組織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例如通過游戲、分組比賽、課堂外教學等等,讓學生們在游戲中輕鬆快樂地學習。課堂上注入了快樂的靈魂,師生之間的互動就更加默契、融洽,課堂也變得生動。
3.情緒飽滿、快樂學習。
一個人的情緒是極具感染性力的,人們的情緒情感很容易相互感染,相互影響。在課堂上,教師的情緒應該是非常富有感染力的,不同的教學情緒收到的教學效果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中,學生們參加活動不積極,如果此時老師採用消極的態度,可能活動就沒法再繼續進行下去,相反如果老師主動地為大家起個好頭來激發學生們的興趣,可能此時的課堂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在我看來,學習應該是非常快樂的,所以作為老師的我,時常都提醒自己要把快樂帶到課堂上,帶給我的每一位學生。教師快樂地教學,學生才會快樂地學習,作為非主科的音樂課更應如此。
⑧ 四練互動教學法是什麼怎樣進行互動教學
四練互動教學法是中國早教協會主席陸啟勝教授整理和總結出來的。陸教授從教40多年,90%都是孩子厭學,家長厭教。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沒抓到孩子愛玩的天性,這是關鍵點,導致孩子有叛逆的想法,家長強逼孩子學,惡性循環,最後孩子跟家長越來越缺少溝通。四練教學法的秘密在於能抓住孩子愛玩的天性,在0-8歲的最佳時間,用最佳的方法幫助學齡前兒童自然學習吸收。
希望城四練互動教學法:
「一練」讓孩子愛看、喜歡看,原來是枯燥的書本,現在是生動的動畫片,他絕對愛看!(看)
「二練」讓孩子聽得懂,原來不管老師上課,點讀機、學習機,都是枯燥、呆板說教,現在換成靈活生動的畫面,配上歌曲音樂,孩子愛看、愛聽,完全沒抵觸心理,聽得進,聽得懂,能理解!(聽)
「三練」讓孩子勤動腦勤思考,像數學類動畫模塊《數學啟蒙》、《數字1.2.3》加減法,隨著情節的開展,它會讓你算算術,做加減法,寓教於樂,一邊看動畫一邊就能大幅提升孩子數學、邏輯能力!(腦)
「四練」讓孩子勤動口、口才好,孩子都有模仿的天性,我們的動畫片角色語言都很兒童化,就像他的小夥伴一樣,主動讓孩子張嘴動口,家長不用教,孩子跟著動畫片主動背英語,背唐詩,背宋詞!(口)
視、聽、口、腦,全部讓孩子發揮出來,這就叫四練互動教學法!!!
視覺刺激孩子右腦,提升閱讀能力!
聽覺刺激孩子左腦,提升理解力!
動畫故事情節刺激孩子左腦邏輯區!
動畫對白刺激孩子右腦語言區!
也就是視覺聽覺+動腦動口。
讓孩子各方面能力全方位提升,充分互動教學。
⑨ 課堂互動教學模式的好處有哪些
動教學模式的好處有哪些
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更要理解知版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權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探究情境,誘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口表達,從中得到探索者的收獲,發現者的歡樂,勝利者的喜悅。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指出:教師應以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氣氛為己任,使學生更加充分地、熱情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