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的象徵手法。
2、使學生理解和學習白楊樹所象徵的正直、質朴、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象徵手法,在記敘中抒情。
[教學時數] 兩教時
第一教時
一、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
提問:茅盾是筆名,原名沈德鴻,字雁冰。他寫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茅盾已於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黨中央給予他是「我國現代進步文化先驅者和偉大革命文學家」的高度評價。
《白楊禮贊》寫於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時,正處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這期間,他看到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種種事實,也欣喜地看到了廣大的北方軍民在共產黨領導下,同心同德,團結一致,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掃盪」,鞏固和發展了敵後的抗日根據地。作者從解放區人民身上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奮,滿懷激情地寫下了《白楊禮贊》等散文。由於當時作者生活在國民黨統治區,沒有言論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採用含蓄的象徵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熱情歌頌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我們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二、要求學生輕聲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並做好下面的填空練習。
文章一開始就贊美白楊樹的不平凡,接下來並不說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寫 景色,交代了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第4自然段承上啟下,又回到了對白楊樹的贊美。第5、6自然段描繪了白楊樹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白楊樹象徵為 ,點明了主題。最後,第9自然段以斥責 ,贊美白楊樹收尾。
按照這條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寫黃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楊樹生長的自然環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體描繪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點明了文章的主題。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楊樹與楠木對比,表達鮮明的愛憎,再次贊美白楊樹。
三、講讀課文
1、教師讀第一段(第1自然段)後點撥:文章開門見山,一開始就抒發對白楊樹崇敬、贊美的強烈感情。那麼白楊樹為什麼「實在是不平凡的」呢?為什麼要「贊美白楊樹」呢?文章不馬上回答這個問題,而接著寫了黃土高原的景色。這樣寫的作用何在,我們留在下堂課再研究。
2、現在請同學們朗讀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邊朗讀邊思考這樣幾個問題:
(1)文章用了哪個詞語總寫白楊樹的形象?下面還具體寫了白楊樹的哪幾部分,各寫出它們什麼特點,具有什麼深刻涵義?
(2)文章用了哪個詞語總寫白楊樹的性格?下面還用了哪些詞語加以刻畫,具有什麼深刻涵義?
在描繪白楊樹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爭上游」一詞概括了白楊樹形象總的特點,採用的是擬人手法,給白楊樹以人格化。下面分別從干、枝、葉、皮四方面寫它們的特點。干,突出它的直;枝,強調它的直而緊靠;葉,寫它的向上;皮,則主要寫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過這些特點的描寫,給人以正直、團結、進取、質朴、力爭上游的印象,涵義十分深刻。
在刻畫白楊樹的性格時,作者用「倔強挺立」總寫它的性格特點,並用「參天聳立」、「不折不撓」等詞語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楊樹在險惡的環境中堅強不屈的斗爭性格。
這一段描寫了白楊樹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們透過白楊樹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從而產生崇敬、贊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發了這種感情,突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
由學生朗讀第5、6自然段,要求讀出感情。
四、布置課外作業。
朗讀全文,體會白楊樹的象徵意義。
第二教時
一、課堂練習。
解釋下列加橫線的詞語的意思:
這是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那樣粗細,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兩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倔強挺立——頑強不屈,不可動搖或摧毀。
參天聳立——高高地立著,聳入空中。
不折不撓——折磨不了,壓迫不倒,形容意志堅強。
二、學習第四段。
1、指名學生朗讀第四段(第7、8自然段),並思考:(1)作者寫了白楊樹的形象和性格後,又進一層以樹比人。為什麼說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要求學生劃出重點詞語)?(2)下面作者一連用了四個排比反問句,進一步寫出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這四句的含義是怎樣逐句加深的?
學生朗讀、議論後,教師歸納:
作者先運用比喻、對比的方法,並一連用了「偉岸」、「正直」「朴質」「嚴肅」等七個詞語(與第5自然段呼應),有力地贊美了白楊樹是樹中的偉丈夫。
下面又一連用了四句排比反問句,寫出了白楊樹的象徵意義。意思一句比一句擴展而深化,含意雋永,發人深思。第一個「難道」是總提,啟發人們深思:不應該只覺得它是樹;後面三個「難道」,就由淺入深地寫出了它的象徵意義第二個「難道」,由白楊樹的「朴質,嚴肅,堅強不屈」的性格出發,把它象徵為北方農民。第三個「難道」,進一層由白楊樹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發,把它象徵為在敵後堅強不屈地守衛自己家鄉的哨兵。第四個「難道」,由白楊樹的「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品質出發,把它象徵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2、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楊樹與北方農民聯系起來,總結了它們的相似之處:一是「極普遍,不被人重視」,二是「有極強的生命力」。兩個「象徵」,寫出了贊美白楊樹的原因,點明了主題。
三、指導學生朗讀第7、8自然段。為了幫助學生朗讀好四個反問句,可先要求學生把四個反問句改寫為陳述句,並加以比較,以體會運用反問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陳述句的語句來讀,語氣就要軟弱得多了。反問句寓答於問,以反問的形式表達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因此,要求學生在朗讀時,一定要讀出反問的語氣,同時,還要注意重讀和停頓。(教師作示範,學生反復朗讀。)
四、要求學生朗讀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並思考:文章如果只寫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那麼為什麼要寫第二和第五段呢?在表達上具有什麼作用?
教師歸納:第二段,寫黃土高原的景色,起兩方面的襯托作用:一是交代白楊樹生長的環境,作者抓住了黃土高原的特點——「黃綠錯綜」的色彩和「無邊無垠,坦盪如砥」的地勢,點出了它的「雄壯」、「偉大」,對描寫白楊樹起了正面襯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單調「、「懨懨欲睡」與白楊樹的「傲然地聳立」相對照,又起了反襯作用。意思是黃土高原雖然偉大、雄壯,但離開了白楊樹,還是有單調之感,所以白楊樹更值得贊美。
第五段,以白楊樹與楠木對比,斥責國民黨反動派,再次贊美白楊樹,其作用是加強了文章的戰斗性。最後,全文以「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作結,愛憎分明,感情強烈,回應開頭,十分有力。
五、聽朗讀唱片(或教師范讀),並引導學生歸納主題思想和寫作特點。
這篇課文通過對白楊樹的崇敬、贊美,歌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軍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緊密團結、力求上進、堅強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爭意志。
本文寫作上的最大特點是象徵手法的巧妙運用。通過象徵,來抒發自己強烈的感情,歌頌黨和人民群眾。在運用象徵手法時,必須注意象徵的事物和被象徵的事物之間,在特徵的表現上具有共同之處。如白楊樹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緊向上的枝枝葉葉,朴質的皮,以及倔強挺立的斗爭性格,正和黨領導下的北方農民的正直、朴質、團結、進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爭中的堅強精神相一致,所以用來象徵,就非常貼切自然。
六、布置練習:
完成「思考和練習五、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