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的思想是( )提出的。
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的思想是( 赫爾巴特)提出的
『貳』 什麼是幼兒教學活動的思想性原則
一、幼兒園教育教學原則 幼兒園教育教學是幼兒教師根據《幼兒園教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幼兒進行體、智、德、美全面發展教育,以增強幼兒體質,發展動作;傳授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既要樹立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又要注意教育的側重點。從確定和實現幼兒教育的目的任務來看,教與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既受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制約,又受人類的認識規律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制約,是一個復雜的有規律的過程。為了使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符合客觀規律、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保證教育教學質量,圓滿實現幼兒教育的目的任務,幼兒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學原則組織幼兒活動。 幼兒園教育教學原則,是指導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一般原理和對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據幼兒教育的目的、任務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的,反映了幼兒園教育教學過程的客觀規律,是幼兒教師長期教育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幼兒園教育教學原則貫穿於幼兒園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指導教育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是幼兒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 二、幼兒園教育教學原則的形成與發展 我國幼兒園教育教學原則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對立統一規律為理論基礎、以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為指針、以幼兒園教育教學規律為依據、以我國廣大幼教工作者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為主要源泉,在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實踐經驗和對傳統的幼兒園教育教學經驗改革與創新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因此,它既有客觀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中普遍適用的、所應遵循的教育教學原理。幼兒園教育教學原則是根據以下幾方面提出的。 (一)幼兒園教育的目的的任務 教育目的是培養合乎質量的人才,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育活動的歸宿,它規定著教育工作的方向,支配著教師教育教學活動,關繫到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人的大問題。每個國家的教育工作都是根據本國的教育目的予以計劃和安排的,教育目的對於整個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內容的確定、教育方法的選擇以及全部教育教學過程的組織等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目的不是由個人隨意制定的,而是根據一定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的要求、生產力和科學文化技術發展的水平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狀況確定的。不同的社會、不同的階段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有不同的要求,因而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在我國,20世紀50年代末,毛澤東曾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在發展學說為指導,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確定了我國的基本教育方針。它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和生產力發展對人才規格質量總的要求。 幼兒教育是中小學基礎教育的基礎,教育目標是一致的。但是,由於年齡段特點的不同,其具體的教育任務也不同。《綱要》明確指出:「3~6風的幼兒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同時還對幼兒園的教育任務、各年齡班的教育內容和要求、教育手段的注意事項等作了明確規定。《綱要》作為幼兒園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據。因此,幼兒園對換幼兒進行教育,既要根據我國的教育方針和決的培養目標來進行,又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按照《綱要》的要求來進行。幼兒園教育活動中基本的教育教學原則,如思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全面發展原則、保教結合原則等,正是為了逐步實現我國新時期的教育目標,圓滿完成幼兒園教育任務而提出來的,深刻體現了《綱要》對幼兒園教育工作的明確要求。 (二)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規律 3~6歲入園的幼兒,活潑好動,身體生長發育較快,各組織器官尚未成熟,大腦皮層機能不夠完善,表現為獨立性差,不能很好地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在心理方面,幼兒有極強的好奇心,各種心理過程帶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和不隨意性,思維是在直接感知和具體行動中進行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語言方面是迅速發展的時期;幼兒情感常常受外界刺激和周圍人情緒的影響,容易激動、變化、外露而不穩定。同時,由於環境、教育條件和遺傳等因素的影響,幼兒身心發展上又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徵。正是幼兒期具有這些年齡特徵,使得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從幼兒園教育教學的性質來講,不屬於正規的學習活動,而是進入學校從事正規學習的准備活動。通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方面,讓幼兒掌握被認識事物的簡單常識,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和探索精神,訓練幼兒各種感官,增強體質,開發智力,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靈活性原則、直觀性原則、啟發性原則,以及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因材施教、正面教育等教育教學原則,正是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提出來的,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對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三)幼教工作者長期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幼兒教育作為一種有目的的教育實踐活動,它受教育目的、任務、教學課題和教育觀點的制約,由於受教育者不同年齡段的認識和實踐經驗的不同,因而提出的教育教學原則就有所不同。幼兒園教育教學原則是幼教工作者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它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並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完善和創新。 隨著社會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以及獨生子女的增加,人們的幼兒觀、教育觀也在改變;幼兒教育改革與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幼兒園教育教學內容、方法、課程模式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相應地,出現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學原則,如單元教育教學的系列組織原則、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原則和創造教育原則等。另外,長期以來普遍應用的教育教學原則也被教育工作者賦予了一定的新的含義。
『叄』 如何理解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教學原則
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原則指既要把現代先進科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回傳授給學生,答同時也要結合知識、技能中
內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
在教學中貫徹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原則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確保教學的科學性。
2、發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3、重視補充有價值的資料、事例和錄像。
4、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思想修養。
(3)教學的思想性擴展閱讀:
教學原則的意義
1、教學原則對教學活動的順利有效進行有著指導性和調節性的意義。作為教學活動的准則,它必然能夠對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起著指導和調控的作用,能夠為教師提供積極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的依據。
2、教學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 教學原則確定之後,對教學活動中的內容、方法、手、形式的選擇,都有著積極而重要的作用。巴拉諾夫指出:「教學論原則決定教學方法。
3、科學的教學原則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肆』 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有何優缺點
一、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的優點:
1、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給以後教育科學的發展帶來了全面深刻的影響。此前,教育研究基本以哲學思辨為主,並未形成科學與哲學的對立。
2、通過實驗發現支配教育活動的一般法則,從而達到對教育對象的認識及對教育活動的有效控制,提高教育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二、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的缺點:
1、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雖然在追求教育的科學化,但其唯心、思辨、演繹的成分最終影響了其理論的科學性
2、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雖提出了興趣培養和師生交往的重要性,但對興趣內容的劃分缺乏科學依據,把學生置於可塑的受動地位,強調教師對學生觀念的引導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活力,消解了人的個性與自由,這種主知主義傾向割裂了生動飽滿的教育生活。
(4)教學的思想性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的教育影響:
赫爾巴特過分重視古典教育,對待學生採取嚴酷的態度和方法,很少注意培養兒童的創造性和主動性,他的整個教育思想體系是形式主義、機械主義的。但是也有其積極的因素,如注意教育學與心理學的聯系;重視教學的教育性原則;注意教學的系統性;發展多方面的興趣等。
19世紀中葉以後,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對歐美的中學教育,尤其是古典中學教育的影響很大。他的門徒、教育家T齊勒爾、O.維爾曼、W.賴恩等努力宣傳形式階段教學法。
賴恩並把第一階段分為預備、提示兩個階段,連同聯系、統合、應用一起,稱為五段教學法。這種五段教學法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盛行於歐美;傳入中國後,曾對中國舊時的中小學教學有一定影響。
『伍』 如何理解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
摘要:本文主要以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為依據,試圖探討其「教育性教學」思想,包括這一思想的內涵及筆者自己的理解、該思想對今日教學改革的啟示和實現途徑三方面的內容,以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有一定的借鑒
一、教育性教學的基本內涵及理解
「教育性教學」一詞首先由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他認為,人的觀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為知識傳遞過程的教學和作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統一的;「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則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
赫爾巴特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建立在論理學的基礎上,認為培養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因而他認為把知識單純的作為知識,亦即冷冰冰的知識加以掌握,不可能強化意志與態度這一道德核心,要使知識轉化為意志與態度,教學必須要形成的德性的教育意義,即「教育性教學」。
通俗地說,教育性教學就是既教書,同時又育人。現在,我們可以把教學及其教育性理解為通過教學不僅使學生科學獲知,還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地發展、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審美、學會健體等,從而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同樣地,對教師而言,只靠教書也許能造就有工作能力的人,但不能形成積極地協助社會發展的善良的人。反之,只靠育人,也許能造就善良的人,但不能形成有實際工作能力的人。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要靠教學過程去實現。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是在教書和育人上均能給學生以深刻影響的人。
舉例來說:最近,筆者在看了魏書生的「教書育人,明主管理」的報告會以後,受益匪淺,感觸頗深。筆者認為,每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都應對影響人的發展因素和發展規律進行認識和研究,做教育的明白人。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標準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能教育五個方面,德育排在首位。
教育是科學,科學需要求真。任何偉大的科學研究都是從大膽的假設開始的。魏書生剛步入教育陣地不久,在分析研究社會對人成長的要求及五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後認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各育發揮不同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是不一樣的。五育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教師要當人師,不能當經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教書應是育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應在教書中育人,在育人中教書,教育工作要堅持五育並舉、德育主導的方向。這樣,才能給學生以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才能保證學生的素質發展不出現缺陷。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對差生不嫌棄,不歧視,給他們多一點愛,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上有無窮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師的成功經驗都證明了母愛力量的神奇作用。
魏書生特別強調身教,他認為身教應重於言教。他日常注意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培養學生的人格,他認為教師沒有人格力量,不能率先垂範,事實他就不能進行真正的身教。因此,他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以人格統領著全班學生,並且放手讓學生去做,普通學生能做的,不讓組長做,組長能做的,不讓班委做,班委能做的,不讓班長做,班長能做的,班主任不做。讓班裡學生個個有事做,極大的加強了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看了報告會,筆者強烈地認為現代教師應是一個聰明的思想者和科學的實幹家。做教師首先應弄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務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哪個是主要的?做到從宏觀上把握教育,從微觀上研究、經營教育。
學習魏書生主要應學習他良好的職業道德。學習魏書生「五育並舉、德育主導」的教書育人藝術中的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從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學生的切身利益出發,對學生、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求真務實的精神;學習他注重根據學生心理特別和年齡特點實事求是地決定育人目標、育人內容和育人方法的科學態度;學習他就是研究他的精神、思想、態度、方法,並用以指導我們的實踐。在日常工作中,做到頭腦清醒,方向明確,積極行動,鍥而不舍,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秉承「教育性教學」的原則。
『陸』 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思想指的是什麼
為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
教育思想為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回的一種理解和答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常常以某種方式加以組織並表達出來,其主旨為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
教育思想的類型包括教育理論、教育學說、教育思潮、教育經驗、教育信念、教育信條、教育建議、教育主張、教育言論、教育理想等。有助於人們理智的把握教育現實,使人們依據一定的教育思想從事教育實踐。有助於人們認清教育工作中的成績和弊端,使教育工作更有起色。
(6)教學的思想性擴展閱讀:
課堂教學要求規定:
1、教學活動為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雙邊活動,在這種活動進程中,師生不僅存在知識的傳遞,而且還存在著人的感情交流。
2、對課堂中的提問無論是功能要求,還是提問類型都需要更新與拓展,提問要為問題情境創設、為學生能提出新的問題服務,不斷增加創造性問題、方法性問題、探究性問題等,使提問成為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
3、學生須將要素、概念、已有知識等新組合或採用新奇、獨特的觀點做出異乎尋常的反應,此類問題沒有單一性質的標准答案。
『柒』 如何理解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
教育學作為一種科學,是以實踐哲學和心理學為基礎的。前者說明教育的目的;後者說明教育的途徑、手段與障礙。
赫爾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教育性教學」的思想。在赫爾巴特之前,教育學家們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學分開進行研究和闡述,教育和教學通常被賦予不同目的和任務。赫爾巴特的開創性貢獻在於闡明了教育教學之間的聯系。
他明確指出,「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德育問題是不能同整個教育分離開來的,而是同其他教育問題必然地、廣泛深遠地聯系在一起的」。
從而使道德教育落實在學科教學的堅實基礎上,也使學科教學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務,成為教育的基本原則,推進了教育理論的發展。
(7)教學的思想性擴展閱讀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不僅對德國教育理論和實踐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還對世界其他許多國家的教育也有較大影響。20世紀初,它曾借道日本傳入中國,對當時中國教育觀念的變革和教育實踐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進步主義教育思潮等地興起,赫爾巴特教育思潮及赫爾巴特學派的影響逐漸衰落。
赫爾巴特還根據「統覺」學說,強調教學應該是一個統一完成的過程,提出形式教學階段理論。他將教學過程分為清楚、聯想、系統和方法四個階段。
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確地感知新教材;「聯想」是指學生通過一定形式的練習與作業,把系統化了得知識運用於實際,檢查是否正確理解和掌握了所學的新知識。
後來,赫然巴特的學生齊勒爾和賴因又發展為五階段,即准備、提示、聯想、概括和運用,為廣大第一線的教師提供了一個更為容易理解、掌握和運用的教學模式。
蘇聯教育學家凱洛夫又將其演變為五步法,即復習、引入、講解、總結和練習。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中小學曾廣泛採用這一教學模式。
『捌』 如何理解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當前的教育學中是否做到他的教育性
摘要:本文主要以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教育學講授綱要》為依據,試圖探討其「教育性教學」思想,包括這一思想的內涵及筆者自己的理解、該思想對今日教學改革的啟示和實現途徑三方面的內容,以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教學改革實現途徑
一、教育性教學的基本內涵及理解
「教育性教學」一詞首先由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他認為,人的觀念、情感、善的意志是不可分割的。作為知識傳遞過程的教學和作為善的意志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統一的;「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的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則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1]。」
赫爾巴特把自己的教育目的建立在論理學的基礎上,認為培養人的德性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因而他認為把知識單純的作為知識,亦即冷冰冰的知識加以掌握,不可能強化意志與態度這一道德核心,要使知識轉化為意志與態度,教學必須要形成的德性的教育意義,即「教育性教學」。
通俗地說,教育性教學就是既教書,同時又育人。現在,我們可以把教學及其教育性理解為通過教學不僅使學生科學獲知,還要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地發展、品德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完善,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學會審美、學會健體等,從而獲得全面和諧的發展。
同樣地,對教師而言,只靠教書也許能造就有工作能力的人,但不能形成積極地協助社會發展的善良的人。反之,只靠育人,也許能造就善良的人,但不能形成有實際工作能力的人。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要靠教學過程去實現。真正的好老師應該是在教書和育人上均能給學生以深刻影響的人。
舉例來說:最近,筆者在看了魏書生的「教書育人,明主管理」的報告會以後,受益匪淺,感觸頗深。筆者認為,每一位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都應對影響人的發展因素和發展規律進行認識和研究,做教育的明白人。我國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諸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明確指出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標準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能教育五個方面,德育排在首位。
教育是科學,科學需要求真。任何偉大的科學研究都是從大膽的假設開始的。魏書生剛步入教育陣地不久,在分析研究社會對人成長的要求及五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後認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各育發揮不同的作用,其作用的大小和方向是不一樣的。五育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教師要當人師,不能當經師,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教書應是育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育人比教書更重要。應在教書中育人,在育人中教書,教育工作要堅持五育並舉、德育主導的方向。這樣,才能給學生以完整的、全面的教育,才能保證學生的素質發展不出現缺陷。教師必須有高尚的品德。教師職業的最大特點是培養、塑造新一代,自己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下一代的成長。在教育活動過程中,教師既要把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響學生、感化學生,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長發展。因而教師必須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純潔美好的心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如像母親一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對差生不嫌棄,不歧視,給他們多一點愛,就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上有無窮的力量源泉。很多教師的成功經驗都證明了母愛力量的神奇作用。
魏書生特別強調身教,他認為身教應重於言教。他日常注意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培養學生的人格,他認為教師沒有人格力量,不能率先垂範,事實他就不能進行真正的身教。因此,他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他以人格統領著全班學生,並且放手讓學生去做,普通學生能做的,不讓組長做,組長能做的,不讓班委做,班委能做的,不讓班長做,班長能做的,班主任不做。讓班裡學生個個有事做,極大的加強了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能力。
看了報告會,筆者強烈地認為現代教師應是一個聰明的思想者和科學的實幹家。做教師首先應弄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務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哪個是主要的?做到從宏觀上把握教育,從微觀上研究、經營教育。
學習魏書生主要應學習他良好的職業道德。學習魏書生「五育並舉、德育主導」的教書育人藝術中的方式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學習他從人民的利益、國家的利益、學生的切身利益出發,對學生、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求真務實的精神;學習他注重根據學生心理特別和年齡特點實事求是地決定育人目標、育人內容和育人方法的科學態度;學習他就是研究他的精神、思想、態度、方法,並用以指導我們的實踐。在日常工作中,做到頭腦清醒,方向明確,積極行動,鍥而不舍,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自己的特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秉承「教育性教學」的原則。
二、教育性教學對今日教學改革的啟示
目前,教學的教育性是理論界公認的教學基本規律和原則,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但受「升學第一」的教學理念的影響,專業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們無視教學教育性的存在,而將教育性讓位於專門的德育課程及活動,教學過程完全變成了純粹的知識傳授和技能培訓過程。所以,在二百年以後的今天,重提「教育性教學」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改革也有極大的啟示。
第一,教學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意識地發展學生的智力,以得到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效果;還要有意識地滲透著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以得到教學的德育效果;
第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正確發揮自身的示範作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對學生的嚴格要求能否見效,前提是教師對自己是否嚴格要求,對學生是否具有「三心——愛心、真心、耐心」,這也說明,教師不僅要以自己豐富的學識去教育學生,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良好修養來影響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而不行」,古已有之。教師經常和學生在一起學習,教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對學生都有示範作用,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自己的學生,這種現象在兒童中間更加普遍,在他們心目中,教師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完人,並視教師為自己的榜樣,常常利用他們那超乎我們想像的模仿能力,模仿著自己心中喜歡的教師的一切;
第三,教學在傳授知識技能的過程中,還應注意學生的身心健康,使教學有利於而不是有害於學生的成長發育。健康的體魄、積極的心態不僅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本錢,更是一個健全的人、真正的人所必備的,假設一個人有100000000萬,前面的1則代表健康,後面的0代表你的房子、車子、妻子、兒子、金子等,如果沒有前面的健康1,後面都將等於0。大量實踐證明:人的身心健康發展與他生活的家庭、集體、社會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不同程度地依賴於這些環境的良好熏陶與引導,更依賴於各級學校在德智體美勞教育方面採取的積極措施。
目前整個教育系統都在進行著全面的改革,重視把青少年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的素質教育,把課程從以往的注重知識教育轉向注重綜合素質教育,把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等,多方面、全方位地發展學生,使教學充分地發揮其教育性的作用,這些都為人的思想品德的發展、情感意志的培養和個性結構的日趨完善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也為每個學生成為真正的人提供了空間。
學校教育工作的客觀實踐證明,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反過來也可以說,教育性是教學永遠的靈魂,它應該是基於道德而又超越道德的價值導向性,教育性教學必須體現教學過程的自主性和價值影響的自覺性。用赫爾巴特自己的話說就是,永遠沒有「無教育的教學」,也沒有「無教學的教育」,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教學都具有教育性,因此需要我們的教育系統以及教育者應從不同角度關心下一代的健康發展,為祖國的明天奉獻自己的所有。
總之,教學過程中是含有高度價值取向的,教育的結果不僅是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提升、個性的完善、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就是真正的人的形成。
三、教育性教學的實現途徑
依據赫爾巴特的思想,教學的教育性可以從兩個方面得以實現。
1、從教學內容本身的教育性著眼
赫爾巴特以「世界的美的表現」作為教育內容的核心。就是說以宗教、國語、歷史一類的學科中同道德行為有直接關系的教材為中心,賦予兒童現實了善與美的根源性的世界圖像,訓練兒童的倫理判斷,發展他們的道德情操與意志。
追隨並第一個探索赫爾巴特所開拓的教育性教學道路,即追求學科內容、教材的教育性的是戚勒。戚勒與赫爾巴特一樣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形成道德品性。但在形成方式上與赫爾巴特不同,他認為德行的陶冶和宗教的陶冶是一回事,他把宗教的、道德的知識作為教育性教學的核心。當然,單純用宗教的道德的學科是不能形成宗教的道德的人格的,它只有拼接學科劃分為不同的領域,而且沿著這個終極目標,各自以不同方式起作用的思想圈的形成,才能達到。這樣,戚勒主張,以情操學科、意念教材——由直接涉及宗教與道德教學的宗教、歷史、文學組成——作為核心,在核心周圍,配以自然科學、數學、地理、體操、勞作等,把他們綜合起來。這就是所謂的中心統合法課程。
在古希臘曾因時代的發展而形成由體操和音樂組成的教育制度,當然與其軍事目的、國家目的相關,但同時也是與其道德倫理目的、審美目的相關的。這里的音樂不限於樂器和聲樂,還包括詩歌和文學。音樂教育把韻律與和諧注入人的靈魂,使人領略形體之美,樂於抑惡求善,最終造就身心完善且善的人性。體操和競技不用說旨在發展勻稱的體格增進健康和體力,體育尤其利於鼓舞勇氣培養耐性、堅定決斷的意志、發展性格、發展美的身姿與美的心靈。如果重體操而輕音樂,性格將變得粗野凶頑;反之,性格將會變得溫順柔軟,只有二者適度的平衡,才能培養圓滿的人格[2]P53。
可見,教材的內容是教學教育性的基本立足點,它是含有豐富教育性因素的載體。通過教學使學生學到各種科學知識,是實現教學教育性的重要基礎。教育性是教學的靈魂,教書的根本目的在於育人[3]P171。因為豐富的教育性因素往往是內含的,不是自然表露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專研教材內容,以正確的立場、觀點進行解說論證、闡述,才能發揮出教材的教育性作用,對學生產生實際效果。有人說,教育性是教師內心世界及其對教材理解、掌握的外化和表現,這話頗有道理[4]P322。
發掘教材內容的教育性因素,一是要從學科特點出發,結合學科的不同性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教育,這要教師明白並主動地發揮所教學科地特殊育人功能,做到寓教於智、自然天成、水乳交融。二是要從學生發展地實際狀況出發,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這就要教師了解學生發展地狀況,把握學生的時代特徵,做到有的放矢,產生實際的教育性效果。
2、從教與學的活動本身著眼
赫爾巴特認為要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能動地探求並掌握知識,這種學習活動本身便是形成學生的意志與態度。其追隨者第多惠斯也認為,教學的教育力不限於特定的學科內容。認為教育性潛藏於全部學科之中,組織學生自覺的、能動的學習活動的教學活動本身就是教育活動。真正的教學活動總是直接影響學生的性格形成。
教學的組織形式如民主型、放任型和專制型對學生的發展產生的教育性影響是大家都熟悉的。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要破除傳統的師生觀念,建立平等、民主、友愛互助、互相尊重的新型師生關系,也將對教學的育人效果產生顯著的影響。
學生旨在掌握教學對象的學習活動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潛在教育力。就是說,學生在教學中採用什麼方式、方法進行學習將會極大的左右他們的套獨與性格[4]P203。例如,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賜予的東西,或是機械地模仿並死記硬背教師灌輸的東西,往往會養成學生盲從的、屈從的態度和性格。與此相反,喚起學生積極的探究精神,引導他們逐步依靠自己解決學習課題、發現知識、就會養成學生獨立地友善地實現目標態度和性格,形成契而不舍的頑強意志與人格。再如學生專心致志地學習或是心不在焉地學習,也將對他們人格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教學一般是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的。在班級中總會形成一定的人際關系,交織著友愛與竟爭的氣氛。在這種場合,如果學習是以個人之間竟爭的方式進行,彼此排他的,就會養成學生相互歧視、分離、對立的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的態度和性格。相反,相互幫助、分工合作的教學方法,將會促長學生的情誼,形成團結、友好、協作的良好的社會道德特性。
總之,教師教與學生學以及兩者相互作用的教與學的模式和方法、教與學的過程等無一不對育人的效果產生深刻的影響。
綜合上述,赫爾巴特的教育性教學思想對促進我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許多值得借鑒的地方。但由於歷史條件和社會制度的制約,他的思想亦的有一定的局限,因此,研究赫爾巴特教育性教學思想要具體分析,取精用弘,這對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玖』 教學思想有幾種
教學思想有很多中,但在教學中常見的思想理論主要有這么幾種:
1、以人為本的理念
現代教育強調以人為本,把重視人,理解人,尊重人,愛護人,提升和發展人的精神貫注於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它更貫注人的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更注重開發和挖掘人自身的稟賦和潛能,更重視人自身的價值及其實現,並致力於培養人的自尊、自信、自愛、自立、自強意識,不斷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質量,從而不斷提高人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促進人自身的發展與完善。
2、全面發展的理念
現代教育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宗旨,因此它更關注人的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表現在宏觀上,它是面向全體公民的國民性教育,注重民族整體的全面發展,以大力提高和發展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民族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增強包括民族凝聚力在內的綜合國力為根本目標;表現在微觀上,它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與完善,造就全面發展的人才為己任。這就要求人們在教育觀念上實現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由專業性教育向通識性教育的轉變,在教育方法上採取德、智、體、美、勞等幾育並舉、整體育人的教育方略。
3、素質教育的理念
現代教育揚棄了傳統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與吸納的教育思想與方法,更注重教育過程中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工作及其內化為人們的良好素質,強調知識、能力與素質在人才整體結構中的相互作用、辯證統一與和諧發展。針對傳統教育重知識傳遞、輕實踐能力,重考試分數、輕綜合素質等弊端,現代教育更加強調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造,全面素質的培養和訓練,主張能力與素質是比知識更重要、更穩定、更持久的要素,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作為教育教學的中心工作來抓,以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和強化素質為基本教育目標,旨在全面開發學生的諸種素質潛能,使知識、能力、素質和諧發展,提高人的整體發展水準。
4、創造性理念
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重要轉型之一,就是實現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因為知識經濟更加彰顯了人的創造性作用,人的創造力潛能成為最具有價值的不竭資源。現代教育強調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高度創造性的過程,以點撥、啟發、引導、開發和訓練學生的創造力才能為基本目標。它主張以創造性的教育教學手段和優美的教育教學藝術來營造教育教學環境,以充分挖掘和培養人的創造性,培養創造性人才。現代教育主張,完整的創造力教育是由創新教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與創新人格)與創業教育(指在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能力與創業人格)二者結成而形成的生態鏈構成。因此,加強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並促進二者的結合與融合,培養創新、創業型復合性人才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
5、主體性理念
現代教育是一種主體性教育,它充分肯定並尊重人的主體價值,高揚人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並發揮教育主體的能動性,使外在的、客體實施的教育轉換成受教育者主體自身的能動活動。主體性理念的核心是充分尊重每一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始終圍繞「學」來開展,以最大限度地開啟學生的內在潛力與學習動力,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性客體變成積極的、主動的主體和中心,使教育過程真正成為學生自主自覺的活動和自我建構過程。為此,它要求教育過程要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實踐為中心,倡導自主教育、快樂教育、成功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等新穎活潑的主體性教育模式,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習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和發展。
6、個性化理念
豐富的個性發展是創造精神與創新能力的源泉,知識經濟時代是一個創新的時代,它需要大批具有豐富而鮮明個性的個性化人才來支撐,因此它催生出個性化教育理念。現代教育強調尊重個性,正視個性差異,張揚個性,鼓勵個性發展,它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主張針對不同的個性特點採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准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創造條件。它把培養完善個性的理念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要素與環節之中,從而對學生的身心素質特別是人格素質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個性化理念在教育實踐中首先要求創設和營造個性化的教育環境和氛圍,搭築個性化教育大平台;其次在教育觀念上它提倡平等觀點、寬容精神與師生互動,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為每一位學生個性的展示與發展提供平等機會和條件,鼓勵學習者各顯神通;再次在教育方法上,注意採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施行個性化教育,注重因材施教,實現從共性化教育模式向個性化教育模式轉變,給個性的健康發展提供寬松的生長空間。
7、開放性理念
當今時代是一個空前開放的時代,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的網路化,經濟的全球化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更加緊密聯系的有機整體。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格局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全方位開放式的新型教育。它包括教育觀念、教育方式、教育過程的開放性,教育目標的開放性,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教育內容的開放性,教育評價的開放性等等。教育觀念的開放性即指民族教育要廣泛吸取世界一切優秀的教育思想、理論與方法為我所用;教育方式的開放性即教育要走國際化、產業化、社會化的道路;教育過程的開放性即教育要從學歷教育向終身教育拓寬,從課堂教育向實踐教育、信息網路化教育延伸,從學校教育到社區教育、社會教育拓展;教育目標的開放性即指教育旨在不斷開啟人的心靈世界和創造潛能,不斷提升人的自我發展能力,不斷拓展人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教育資源的開放性指充分開發和利用一切傳統的、現代的、民族的、世界的、物質的、精神的、現實的、虛擬的等各種資源用於教育活動,以激活教育實踐;教育內容的開放性指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設置教育教學環節和課程內容,使教材內容由封閉、僵化變得開放、生動和更具現實包容性與新穎性;教育評價的開放性指打破傳統的單一文本考試的教育評價模式,建立起多元化的更富有彈性的教育評價體系與機制。
8、多樣化理念
現代社會是一個日益多樣化的時代,隨著社會結構的高度分化,社會生活的日益復雜和多變,以及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教育也呈現出多樣化發展的態勢。這首先表現在教育需求多樣化,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人才的規格、標准必然要求多樣化;其次表現在辦學主體多樣化,教育目標多樣化,管理體制多樣化;再次還表現在靈活多樣的教育形式、教育手段,衡量教育及人才質量的標准多樣化等等。這些都為教育教學過程的設計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與挑戰,它要求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管理體制的教育機構與部門進行柔性設計與管理,它更推崇符合教育教學實踐的彈性教學與彈性管理模式,主張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寬松的社會政策法規體系與輿論氛圍,以促進教育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9、生態和諧理念
自然物的生長需要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才的健康成長同樣也需要寬松和諧的社會生態環境的滋潤。現代教育主張把教育活動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生態整體,這一整體既包括教育活動內部的教師、學生、課堂、實踐、教育內容與方法諸要素的親和、融洽與和諧統一,也包括教育活動與整個育人環境設施和文化氛圍的協同互動、和諧統一,把融洽、和諧的精神貫注於教育的每一個有機的要素和環節之中,最終形成統一的教育生態鏈整體,使人才健康成長所需的土壤、陽光、營養、水分、空氣等各種因素產生和諧共振,達到生態和諧地育人。所以,現代教育倡導「和諧教育」,追求整體有機的「生態性」教育環境建構,力求在整體上做到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營造出人才成長的最佳生態區,促進人才的健康和諧發展。
10、系統性理念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學習化社會的到來,終身教育成為現實。教育成為伴隨人的一生的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因而,教育不再僅僅是學校單方面的事情,也不僅是個人成長的事情,而且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大事,是整個國民素質普遍提高的事情,是關乎精神文明建設及兩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全局性、戰略性大業,它是一項由諸多要素組成的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許多行業和部門,所以需要全社會普遍參與、共同努力才能搞好。所以,與傳統教育不同,轉型時期我國正在形成的是一種社會大教育體系,它需要在系統工程的理念指導下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和一體化運作,以培養人們的學習能力,提升人們的生存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實現社會系統內部各環節、各部門的協調運作、整體聯動為基礎,把健全教育社會化網路作為構成教育環境的中心工作來抓,促進大教育系統工程的良性運行與有序發展,以滿足學習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迫切要求。
『拾』 教學核心思想是什麼
教學的核心是以學生發展為主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是有效教學的根本體現。那麼,專從學生的發屬展角度來理解,新課程教學的有效性最集中地體現在新課程的三維目標上,即知識技能的有效性、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效性。新課程追求的是這三個維度的完整和諧的統一,不能片面地強調任何一個維度,這是新課程有效性的核心內涵。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關注「過程與方法」,落實「知識和能力」。我們應從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統一的性質出發,三維目標整體推進,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通過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掌握知識與技能,同時生成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如果三維目標真要有所取捨,三者真不能和諧的時候,我們寧願在知識技能上稍微降低要求、降低難度,但是一定不能讓學生喪失對學習的興趣、愛好,失去體驗求知過程中的歡樂,喪失求知過程中所形成的諸多品德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