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望 杜甫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①國破山河在:言山河依舊,而人事已非,國家殘破。春到京城,而宮苑和民宅卻荒蕪不堪,雜草叢生。國:國都,即京城長安。破:(被)沖開;攻下。
②這兩句有兩種解說:一說是詩人因感傷時事,牽掛親人,所以見花開而落淚(或曰淚濺於花),聞鳥鳴也感到心驚。另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恨別:悲恨離別。
③烽火:這里指戰爭。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兩個春天過去了。抵萬金:家書可值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抵:值。
④搔:用手指輕抓。渾:簡直。欲:將要;就要。
⑤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渾:簡直。勝:能承受。簪:一種束發的首飾。
⑥白頭:白發。
⑦城:指長安城。
⑧渾:簡直。
【譯文】
國都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裡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裡由於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裡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麼寶貴。由於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戴不了了。
㈡ 春望杜甫
原文
春望 唐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
編輯本段注釋
國:國都,即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城:指長安城,當時被叛軍佔領。 破:被攻破。 深:茂盛。 感時:為時事而感傷。 恨別:悲恨離別。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二句互文,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聽鳥驚心。 烽火:這里借指戰爭。 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一個春天過去了。連:連續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抵:值 白頭搔更短:白頭發越抓越少了。白頭:白頭發 搔:用手指抓。 短:少 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渾:簡直。欲:將要;就要。 不:禁不住 勝:能承受。 簪:用來綰住頭發的一種針形首飾。古代男子束發,所以用簪。
編輯本段題解
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州前往靈武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凄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
編輯本段譯文
〖韻譯〗 故國淪亡,唯有山河依舊。春光寂寞,荒城草木叢生。 感傷時局,見花難禁涕淚。悵恨別離,鳥鳴每每驚心。 愁看烽火,早有陽春三月。一信萬金,家中音訊難得。 愁緒纏繞,白發愈搔愈短。頭發稀少,幾乎不能插簪。 〖現代文譯文〗 國都已經殘破,只有山河尚存,京城春天滿目凄涼,到處草木荒深。花都感傷時事而落淚,鳥都悵恨而叫得驚心。戰火長時不息,一封家書都很難得到。愁白了的頭發越搔越稀少,簡直就梳不成發髻插不住簪。
編輯本段英文譯本
英譯本1 A View in Spring --- Du Fu from Tang Dynasty ---Translated by Xu Jingcheng (許景城) Sieged is the land, yet survive hills and rills; Spring the town with clumpy grass and trees fills. In gloom, the flowers are seen in tears stroken; In woe for parting, birds are even heartbroken. Soaring for three months beacon fires behold; Letters from home are worth their weights in gold. When scratching my grey hair that』s growing thin, It even cannot bear a light hair pin. Note: This poem was written in March, 757 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Tang Suzong. In June,756, An Lushan』s mighty army marched towards the imperial palace at Chang An, and occupied it. Then the poet was by the rebel forces captured on the way to Chang An. The poem was about what he saw in the capital when he was detained in Chang An. 英譯本2 Spring View ---Translated by Xu Yuanchong(許淵沖) On war-torn land stream flow and mountains stand; In towns unquiet grass and weeds run riot. Grieved over the years, flowers are moved to tears; Seeing us apart, birds cry with broken heart. The beacon fire has gone higher and higher, Words from household are worth their weight in gold. I cannot bear to scratch my grizzled hair; It grows too thin to hold a light hair pin. 英譯本3 A Spring View ---Translated by Witter Bynner Though a country be sundered, hills and rivers enre; And spring comes green again to trees and grasses Where petals have been shed like tears And lonely birds have sung their grief After the war-fires of three months, One message from home is worth a ton of gold. I stroke my hair. It has grown too thin To hold the hair pins anymore.
編輯本段賞析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多,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全詩抒發了詩人憂國、傷時、悲己的情感,以及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唐肅宗至德元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下唐都長安。七月,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因他官卑職微,未被囚禁。《春望》寫於次年三月。 詩人目睹淪陷後的長安之簫條零落,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萬端。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 詩的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嘆;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司馬光說:「『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溫公續詩話》)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於景,為全詩創造了氣氛。此聯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翻跌。「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頹垣殘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後綴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極贊此聯說:「對偶未嘗不精,而縱橫變幻,盡越陳規,濃淡淺深,動奪天巧。」(《唐音癸簽》卷九)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一般解釋是,對亂世別離的悲涼情景,花也為之落淚,鳥也為之驚心。作者觸景生情,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並運用互文手法,可譯為「感時恨別花濺淚,感時恨別鳥驚心」。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詩人俯仰瞻視,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視野從山河到城,再由滿城到花鳥。感情則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彷彿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多麼盼望家中親人的消息,這時的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於極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白發」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春望一詩中的對偶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後,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杜甫陷賊中八個月,大約寫了二十來首詩,論深沉含蓄,當以此詩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
編輯本段中心思想?
這首詩歌的中心思想是:本詩通過描寫安史之亂中長安的荒涼景象,抒發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詩人渴望安寧、嚮往幸福的願望
㈢ 春望(唐杜甫)
原文:
春望
唐代: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了很久,以致於家裡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
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3)春望杜甫教案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天寶十四年(755)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世稱肅宗,改元至德。杜甫聞訊,隻身一人投奔肅宗朝廷,結果不幸在途中被叛軍俘獲,後因官職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㈣ 小班詩歌《春望》——杜甫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 了解《春望》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
2. 深切感受詩人熱愛國家版,關心民眾,權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3. 把握詩歌的景與情,事與情的關系,品味詩歌的意境。
㈤ 春望杜甫
【原文】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①國破山河在:言山河依舊,而人事已非,國家殘破。春到京城,而宮苑和民宅卻荒蕪不堪,雜草叢生。國:國都,即京城長安。破:(被)沖開;攻下。
②這兩句有兩種解說:一說是詩人因感傷時事,牽掛親人,所以見花開而落淚(或曰淚濺於花),聞鳥鳴也感到心驚。另說是以花鳥擬人,因感時傷亂,花也流淚,鳥也驚心。二說皆可通。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恨別:悲恨離別。
③烽火:這里指戰爭。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已經兩個春天過去了。抵萬金:家書可值萬兩黃金,極言家信之難得。抵:值。
④搔:用手指輕抓。渾:簡直。欲:將要;就要。
⑤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渾:簡直。勝:能承受。簪:一種束發的首飾。
⑥白頭:白發。
⑦城:指長安城。
⑧渾:簡直。
【譯文】
國都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裡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裡由於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裡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麼寶貴。由於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戴不了了。
【賞析】
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合。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起首一「國破山河在」,觸目驚心,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將花鳥人格化,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來寫春天,寫出了事物睹物傷情,用擬人的手法,表達出亡國之悲,離別之悲。體現出詩人的愛國之情。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嘆憂憤。國家動亂不安,戰火經年不息,人民妻離子散,音書不通,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結尾兩句,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發,連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全篇詩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詩人「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這一句歷來有兩種解釋一般解釋是,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墮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正見好詩含蘊之豐富。一個「濺"字,運用了擬人的巧妙手法,把作者當時面對國家衰亡的無奈感慨和綿綿愁緒借用花的濺淚表現出來。
㈥ 杜甫《春望》的理解
這首詩作於至德二年(757)三月,這時作者還陷在安祿山軍隊占據的長安。詩中寫望見山河草版木權的感觸,表現了嘆息戰亂延長和家書不易得到的心情。
安史之亂後,山河依舊而國事全非,草木深密而人煙稀少。春天花開鳥鳴,原本應使人感到愉悅,但目前國家正遭喪亂,滿目瘡痍,家人流離分散,睹此春景,只能使人愈增悲懷,聞此鳥聲,也只能使人愈添愁思。戰火一直在延續,春天就這樣過去了;家書難通,獲得一封家書,真抵得上萬兩黃金。看看自己稀疏的白發,簡直插不上發簪了。
安史之亂帶給杜甫的傷痛是巨大的。國既殘破,家亦不存,詩人把國事、家事書於一詩之中,思家心切,正是愛國情深;感家流離,正是哀國殘破。全詩寫得情景交融,意在言外,是杜甫五律中的代表作。
㈦ 春望杜甫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專飽含著興衰感慨;後屬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了詩人愛國之情。
詩句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裡草木茂密。
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火已經延續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