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三年級上冊有哪些課文
我是三年級的,希來望能幫上
你。自課文如下:
《我們的民族小學》、《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以及《槐鄉的孩子》,這是第一單元的。《灰雀》、《小攝影師》、《奇怪的大石頭》以及《我不能失信》是第二單元的。《古詩兩首》、《風箏》、《秋天的雨》以及《聽聽,秋的聲音》是第三單元的。《花鍾》、《蜜蜂》、《玩出了名堂》以及《找駱駝》是第四單元的。《孔子拜師》、《盤古開天地》、《趙州橋》以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是第五單元的。《古詩兩首》、《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以及《香港,璀璨的明珠》是第六單元的。《矛和盾的集合》、《科利亞的木匣》、《陶罐和鐵罐》以及《獅子和鹿》是第七單元的。《掌聲》、《一次成功的實驗》、《給予樹》以及《好漢查理》是第八單元的;《不懂就要問》、《做風箏的故事》、《五花山》、《六個矮兒子》、《神筆馬良》、《字典公公家裡的爭吵》、《喜愛音樂的白鯨》以及《信箱》是選讀課文。
② 拉薩的天空課文中"這話真是太妙了,指的是什麼
指的是:
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
掬字用的好,形象的寫出了動作.可以洗臉 從側面烘托出藍天的清澈透明,干凈無污染的特點
③ 拉薩的天空課文。
拉薩是有名的「日光城」。那裡的天空總是那麼湛藍、透亮,好回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答一樣。
在拉薩,人們說話的聲音能碰到藍天,伸出手來能摸到藍天。有人說「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這話真是太妙了。有貼著山頂的白雲映襯,湛藍的天空顯得越發純凈;有拉薩河畔草地的對照,湛藍的天空顯得更加明潔。
拉薩的天空藍得讓人神往,它把你的視線緊緊吸引,讓你久久不忍移開。
一年四季中不管是深冬還是盛夏,布達拉宮的上空總是藍晶晶的。有了這藍天,依山而建的布達拉宮顯得更加雄偉、壯麗。
在藏語中,拉薩是聖地的意思,那麼,這湛藍的天就是聖地的窗簾了。
④ 拉薩的天空課文組詞
橫拖豎拉
東扯西拉
丟三拉四
摧朽拉枯
摧枯拉腐
扯纖拉煙
半半拉拉
生拉硬扯
東拉西扯
摧枯拉朽
扯篷拉纖
拉拉扯扯
拉幫結派
拉三扯四
拉捭摧藏
拉家帶口
太平中心小學 林霄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隨著新課改浪潮的不斷湧入,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新的閱讀教學模式一改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強調課堂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提倡學生在自主閱讀思考的基礎上,踴躍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要求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教師的引導。正確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備的技能。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教材的旨意科學有效、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引導質疑法。在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在學生不能完全自學的情況下,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導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的引導又往往是靠引導學生質疑來體現的。在閱讀教學導入時,我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幫助學生激發興趣、不斷拓寬思維、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比如我指導學生閱讀三年級下冊課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時,我圍繞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質疑:①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②為什麼必須要把這條魚放掉?③最後這條魚放掉了沒有?結合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從閱讀中他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原來,湯姆釣到的是一條大鱸魚,但離允許釣鱸魚的季節還有兩個小時,因此,在父親的堅決要求下,他最終還是把這條魚給放掉了。
(二)講故事法。孩子一般都很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應努力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隨著教師聲情並茂、娓娓演講,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帶入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裡,並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例如我在上小學三年級上冊《卧薪嘗膽》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講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交戰的成敗故事,並順勢誘導學生:為什麼給人家當奴僕的越王勾踐最後能反敗為勝滅掉了吳國呢?這一懸念的設置,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他們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並從讀中了解到:課文敘述的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明白了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卧薪嘗膽,最後反敗為勝;而吳王卻驕傲自滿,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的道理。
(三)課堂表演法。小學生都有愛玩好表現的特點。在進行童話這一類課文的教學時,我採用了課本劇表演的教學形式,讓幾個學生來擔當課文中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裡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閱讀課文。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哪吒鬧海》這一課時,我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哪吒、東海龍王父子等角色,並引導他們要演好角色必須把握好人物特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等,讓他們在班上表演,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從表演中尋找故事內容:原來,文章寫的是小哪吒大鬧東海,降服龍王,使人們重新過上太平日子的事。這種因表演而形成的閱讀活動,既加深了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全體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創造學習的激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上是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的一些方法,學生初步自主閱讀完課文後,對全文內容已有了整體的感知和認識,接著,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閱讀環節。
二、細讀課文,加深感悟。
當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加深他們對文章的感悟。
(一)理清文章脈絡。理清文章脈絡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一般來說,文章的脈絡主要是縱向(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和橫向(按人或事物的幾個方面)。比如我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的湯姆去釣魚釣到魚放掉魚這一順序細讀課文,幫助他們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又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東方之珠》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按課文是怎樣描寫香港的沙灘、海洋公園、以及街市這幾個景點的?這一思路細讀課文。通過有條理的細致閱讀,學生領略到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以及美麗的夜景,從而感悟到香港是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
(二)分段、分層細讀,感悟課文內容。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石榴》這篇課文時,在細讀課文這個環節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春天時石榴的葉子,夏天時石榴的花,秋天時石榴的果實這三個方面內容有條理、有次序地進行閱讀,並著重引導學生對石榴果實的顏色、樣子、味道進行細讀,從而加深他們對石榴的印象。
(三)品讀語言,體會文章語言的美。如三年級下冊的《荷花》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文中有許多精美的句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課件展示出許多幅荷花的圖片,並播放美妙的音樂,引導學生在一個美的意境中誦讀精美的句子,如: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通過在意境中誦讀這些句子,學生不僅從視覺上欣賞到荷花的美,而且還能從品讀語言中感受到荷花的美。
三、抓住重點詞、句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精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些課文,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課文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各種感官,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精讀是細讀的繼續和提高,即讓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後,引導學生深入、透徹地認識課文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全面理解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作者如何表達課文思想內容。
(一)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詞雖然是語言中較小的語法單位,但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關鍵詞語。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中關鍵詞、主題詞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容。如在三年級上冊《拉薩的天空》一文中,純凈和明潔是兩個關鍵詞。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描寫天空純凈和明潔的句子反復誦讀,比如:天空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等句子。從誦讀中學生理解了純凈和明潔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了解了拉薩天空的特點,以及拉薩天空的美。
(二)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抓住中心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我上六年級上冊《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圍繞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中心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去精讀課文。如:甲是什麼意思?作者用哪些具體的景物來突出這個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點?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點?這些問題的設置,推動學生去尋讀課文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到: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這個甲字來寫,用了先總後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甲字的具體化和形象化。
(三)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來理解課文內容。課文里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層地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等來理解句子。比如我上到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這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這句話:你見過城裡的雞是什麼樣子的?你在鄉下見到的雞又是什麼樣子的?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理解鄉下的雞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而理解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這一文章內涵。
(四)抓住過渡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作者要表達的前因後果。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的過渡句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裡很難過。圍繞這個過渡句,我給學生設置了兩個問題母親到底有多輕?而‘我’為什麼那麼難過?,學生通過閱讀,知道母親原來才有八十多斤,但在作者的記憶里,母親總是拉著他,背著他的妹妹,肩上還在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通過精讀課文,學生由此體會到作者為何如此難過,進而理解作者對母親是多麼的愧疚。
四、運用朗讀技巧賞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閱讀教學,我們不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知、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他們在思想上獲得啟發。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指導他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達到與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一)注重要點挖掘,以讀入境。一篇文章的情感往往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於選取那些有助於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句子,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他們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結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是對全文的總結,概括了盪舟灕江時的情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這句話,他們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激發學生的想像能力,以讀悟情。在朗讀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喚起孩子們的想像能力,引導他們結合生活經驗,邊讀邊想像文中的情境,使學生逐步領悟語言文字的深層內涵,讀出真情實感。例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文中湯姆的心情變化,我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是你們釣到那麼大的一條大魚,會捨得放掉嗎?如果放掉了,心情又會怎樣?然後,我讓學生嘆了一口氣再讀文中句子我這輩子再也釣不到這么大的魚了。使他們在想像和唉聲嘆氣的誦讀聲中,體會到湯姆由原來釣到魚的驚喜到放掉魚後的失落心情。
(三)讀有所思,讀有所悟。在閱讀教學,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在讀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的認識。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個道理。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道理的理解和體會,我設計了幾個練習題,如:過馬路時,不管( ),都( );自習課上,不管( ),都( );在公園里,不管( ),都( )等等,通過練習學生對自覺遵守規則這一道理的理解更加形象和深刻,使他們在思想上獲得新的啟迪:遵守規則,就要從自己做起,只有人人都自覺遵守規則,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科學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整個閱讀活動中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中,制定教學方案,組織學生的學習過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評價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果,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把他們的思維引向深入,是我們教師的基本職責。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言傳身教,使他們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閱讀中,讀出內容,讀出思想,讀出感情,讀出啟發。
⑥ 怎樣引導學生理解課文類容求解答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隨著新課改浪潮的不斷湧入,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新的閱讀教學模式一改以往「教師教,學生學」的模式,學生真正成為閱讀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強調課堂閱讀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行為,提倡學生在自主閱讀思考的基礎上,踴躍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要求學生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學會思考、學會讀書。新的閱讀教學模式注重的是教師的引導。正確引導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是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必備的技能。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根據教材的旨意科學有效、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呢?下面我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引導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一)引導質疑法。在小學閱讀教學實踐中,在學生不能完全自學的情況下,教師對學生閱讀的引導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教師的引導又往往是靠引導學生質疑來體現的。在閱讀教學導入時,我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質疑,幫助學生激發興趣、不斷拓寬思維、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比如我指導學生閱讀三年級下冊課文《「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時,我圍繞課文內容引導學生質疑:①這是一條什麼樣的魚?②為什麼必須要把這條魚放掉?③最後這條魚放掉了沒有?結合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初讀課文,從閱讀中他們初步了解了課文內容:原來,湯姆釣到的是一條大鱸魚,但離允許釣鱸魚的季節還有兩個小時,因此,在父親的堅決要求下,他最終還是把這條魚給放掉了。
(二)講故事法。孩子一般都很喜歡聽故事,因此,教師應努力發揮故事的魅力讓學生主動去閱讀,隨著教師聲情並茂、娓娓演講,被激化的、被渲染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帶入一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令人感動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裡,並不失時機地給學生設置懸念,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從而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例如我在上小學三年級上冊《卧薪嘗膽》這篇課文時,我給學生講了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交戰的成敗故事,並順勢誘導學生:「為什麼給人家當奴僕的越王勾踐最後能反敗為勝滅掉了吳國呢?」這一懸念的設置,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慾望,他們迫不及待地去閱讀課文,並從讀中了解到:課文敘述的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之間征戰勝敗的故事。明白了越王勾踐敗不餒,忍辱負重,卧薪嘗膽,最後反敗為勝;而吳王卻驕傲自滿,不聽忠言,放虎歸山,最終被越國滅掉的道理。
(三)課堂表演法。小學生都有愛玩好表現的特點。在進行童話這一類課文的教學時,我採用了課本劇表演的教學形式,讓幾個學生來擔當課文中不同的角色進行表演,由於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在書本上,而是自己或自己班裡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閱讀課文。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哪吒鬧海》這一課時,我讓幾個學生分別扮演哪吒、東海龍王父子等角色,並引導他們要演好角色必須把握好人物特點、故事情節、主題思想等,讓他們在班上表演,學生都興趣盎然地從表演中尋找故事內容:原來,文章寫的是小哪吒大鬧東海,降服龍王,使人們重新過上太平日子的事。這種因表演而形成的閱讀活動,既加深了學生的內心體驗,讓全體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又激發了學生創造學習的激情,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以上是引導學生初讀課文的一些方法,學生初步自主閱讀完課文後,對全文內容已有了整體的感知和認識,接著,我們必須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閱讀環節。
二、細讀課文,加深感悟。
當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之後,教師應積極地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加深他們對文章的感悟。
(一)理清文章脈絡。理清文章脈絡可以幫助學生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一般來說,文章的脈絡主要是「縱向」(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和「橫向」(按人或事物的幾個方面)。比如我在教學《「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根據文中的湯姆「去釣魚——釣到魚——放掉魚」這一順序細讀課文,幫助他們梳理文章思路,加深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又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東方之珠」》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按「課文是怎樣描寫香港的沙灘、海洋公園、以及街市這幾個景點的?」這一思路細讀課文。通過有條理的細致閱讀,學生領略到香港迷人的沙灘、著名的海洋公園、繁華的街市以及美麗的夜景,從而感悟到香港是一顆無比璀璨的「東方之珠」。
(二)分段、分層細讀,感悟課文內容。比如我上三年級上冊《石榴》這篇課文時,在細讀課文這個環節上,我引導學生抓住春天時石榴的葉子,夏天時石榴的花,秋天時石榴的果實這三個方面內容有條理、有次序地進行閱讀,並著重引導學生對石榴果實的顏色、樣子、味道進行細讀,從而加深他們對石榴的印象。
(三)品讀語言,體會文章語言的美。如三年級下冊的《荷花》是一篇語言優美的散文。文中有許多精美的句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章語言文字的美,我運用課件展示出許多幅荷花的圖片,並播放美妙的音樂,引導學生在一個美的意境中誦讀精美的句子,如:「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通過在意境中誦讀這些句子,學生不僅從視覺上欣賞到荷花的美,而且還能從品讀語言中感受到荷花的美。
三、抓住重點詞、句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精讀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些課文,語言雋永、引經據典、情節生動,教師可以利用這些課文為依據指導學生精讀,要求學生全身心投入,調動各種感官,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精讀是細讀的繼續和提高,即讓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後,引導學生深入、透徹地認識課文所反映的客觀事物,全面理解課文內容,明確作者的寫作目的,體會作者如何表達課文思想內容。
(一)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課文內容。詞雖然是語言中較小的語法單位,但每一篇文章都會有一些具有概括性的關鍵詞語。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中關鍵詞、主題詞的理解來理解課文內容。如在三年級上冊《拉薩的天空》一文中,「純凈」和「明潔」是兩個關鍵詞。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描寫天空「純凈」和「明潔」的句子反復誦讀,比如:「天空好像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掬一捧藍天可以洗臉」等句子。從誦讀中學生理解了「純凈」和「明潔」這兩個詞語的意思。了解了拉薩天空的特點,以及拉薩天空的美。
(二)抓住中心句,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抓住中心句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我上六年級上冊《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圍繞「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個中心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去精讀課文。如:「甲」是什麼意思?作者用哪些具體的景物來突出這個「甲」字?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特點?桂林的水又有哪些特點?這些問題的設置,推動學生去尋讀課文內容,讓學生在閱讀中了解到:整篇課文都是圍繞著這個「甲」字來寫,用了先總後分的敘述方式,以下的內容都是「甲」字的具體化和形象化。
(三)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來理解課文內容。課文里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句子,就不能更深層地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及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等來理解句子。比如我上到四年級下冊《鄉下人家》這一課時,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群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著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來理解這句話:你見過城裡的雞是什麼樣子的?你在鄉下見到的雞又是什麼樣子的?進而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來理解鄉下的雞自由自在的生活,從而理解「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這一文章內涵。
(四)抓住過渡句來理解課文內容。過渡句在文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是文章思路發展變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閱讀教學中突出過渡句的教學,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弄清作者要表達的前因後果。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文中的過渡句「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裡很難過。」圍繞這個過渡句,我給學生設置了兩個問題——「母親到底有多輕?而『我』為什麼那麼難過?」,學生通過閱讀,知道「母親」原來才有八十多斤,但在作者的記憶里,母親總是拉著他,背著他的妹妹,肩上還在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通過精讀課文,學生由此體會到作者為何如此難過,進而理解作者對母親是多麼的愧疚。
四、運用朗讀技巧賞讀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閱讀教學,我們不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知、理解課文,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讓他們在思想上獲得啟發。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指導他們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達到與文章、作者情感上的共鳴。 (一)注重要點挖掘,以讀入境。一篇文章的情感往往是從字里行間流露出來。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善於選取那些有助於挖掘文章主題思想的句子,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幫助他們深刻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桂林山水》一文結尾,「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是對全文的總結,概括了盪舟灕江時的情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這句話,他們猶如身臨其境,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
(二)激發學生的想像能力,以讀悟情。在朗讀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喚起孩子們的想像能力,引導他們結合生活經驗,邊讀邊想像文中的情境,使學生逐步領悟語言文字的深層內涵,讀出真情實感。例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中,為了讓學生體會文中湯姆的心情變化,我引導學生想像「如果是你們釣到那麼大的一條大魚,會捨得放掉嗎?如果放掉了,心情又會怎樣?」然後,我讓學生嘆了一口氣再讀文中句子「我這輩子再也釣不到這么大的魚了。」使他們在想像和唉聲嘆氣的誦讀聲中,體會到湯姆由原來釣到魚的驚喜到放掉魚後的失落心情。
(三)讀有所思,讀有所悟。在閱讀教學,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在讀中悟,在悟中提高自己的認識。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這一課,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不管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自覺遵守社會公德」這個道理。為了加深學生對這道理的理解和體會,我設計了幾個練習題,如:過馬路時,不管( ),都( );自習課上,不管( ),都( );在公園里,不管( ),都( )等等,通過練習學生對「自覺遵守規則」這一道理的理解更加形象和深刻,使他們在思想上獲得新的啟迪:遵守規則,就要從自己做起,只有人人都自覺遵守規則,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有效地引導學生全面正確科學地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教師在整個閱讀活動中不僅是學生閱讀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而且也是他們的欣賞者。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中,制定教學方案,組織學生的學習過程,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問題情境,激活學生的思維,評價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成果,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把他們的思維引向深入,是我們教師的基本職責。因此,作為語文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學生的閱讀活動中去,在活動中對學生
⑦ 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有哪些課文
第一單元
1讓我們盪起雙槳 (喬羽)
2學會查「無字詞典」
3古詩兩首
山行 (杜牧)專
楓橋夜泊 (張繼)屬
4做一片美的葉子 (金波)
第二單元
5北大荒的秋天
6西湖
7拉薩的天空 (王宗仁)
第三單元
8蒲公英
9三袋麥子 (韋偉)
10哪吒鬧海 (許仲琳)
第四單元
11第八次
12卧薪嘗膽
第五單元
14「東方之珠」
15小露珠
16石榴
第六單元
17石頭書
18小稻秧脫險記
19太空梭
第七單元
20軍神 (畢必成)
21掌聲 (董保綱)
22金子
第八單元
23每逢佳節倍思親 (王維)
24 孫中山破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