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散文教學教什麼
專業閱讀 筆記
——《散文教學教什麼》(王榮生 主編)
一、中小學散文教學的問題及對策
(一)背景常識
1.散文是中小學閱讀教學的主導文類。教材所選課文,絕大部分是「文學性的散文」。
2.廣義的散文——(語文教學界)文學性的散文——狹義的散文
語文教學界的「文學性的散文」含義:包括故事、寓言、特寫、傳記、游記、雜文、(生動的)說明文、(生動的)議論文(社論、報告、演講)、科學小品等。
3.文學性散文在人教版教材中所點比例
教材
語體文
散文
第一冊
25
24
第二冊
25
22
第三冊
20
17
第四冊
20
19
第五冊
8個單元
3個單元
第六冊
4.語文教學,絕大部分課時用於閱讀教學,而散文是閱讀教學的主體。自然,閱讀教學的問題,自然聚焦在散文教學中。妥善地解決散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內容」的問題,無疑是改善課文課堂、提高語文教學的關鍵。
5.解決散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教學內容」的問題,關鍵是合理的文本解讀。而合理的文本解讀,基於文學理論和文章學的研究。而散文解讀理論,遠遠落伍。這就是教師散文閱讀教學的困境。
(二)對散文閱讀教學的幾點認識
1.散文閱讀教學,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
(1)其他學科教學,「課文」僅是學習材料(途徑、媒介),而不是學習對象;散文閱讀中的「這一篇」,既是學校材料,又是學習對象。
(2)「這一篇」是獨特的文本,學生面臨的任務,是理解、感受「這一篇」文本所傳遞的作者的認知情感,是理解、感受「這一篇」中與作者獨特認知情感融為一體的語句章法、語文知識。
2.散文閱讀教學,始終都在「這一篇」散文里。
(1)散文有「外在的、可指認的言說對象」,這是其與「詩歌、小說、戲劇」(純文學作品)的區別。
(2)散文文學特性是在「語言所營造的世界」,散文不尚虛構,但散文的寫實,也不是「客觀的」寫實,而是「這一位」作者極具個人特性的感官所過濾的人、事、景、物。其所感所思,也極具個人色彩。
(3)文學性散文高度個人化的言說對象和言說方式,是與論文報告、新聞通訊的區別。我們閱讀散文,是感受作者的所見所聞,體認作者的所感所思。後者是需要公認的。散文不需要公認。
(4)散文閱讀,始終在「散文里」,其外在的言說對象,不在散文「閱讀」和散文教學的視野里,與外在對象的關聯,是在閱讀之後才發生的事。
3.我們通過作者的散文,感受、體驗、分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沒有、所不可能有的人生經歷和經驗。即,我們散文閱讀教學,是引導學生往「作者的獨特經驗」里走,也就是往「這一篇」散文之語句章法所表達的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處走。
學生已有經驗(語文經驗)+(人生經驗)——不同的
作者獨特經驗(語文經驗)+(人生經驗)——不可能相同的
(三)問題:散文閱讀「兩個外跑」或「走到……之外」。
1.脫離文本,是散文教學的積弊,原因有兩個:一是忽視學生對作者所抒發的感受的體認;二是漠視學生對文本語言的品味。 體認作者感受,恰恰需要對文本語言進行細讀品味。
2.把文本當作跳板,從散文里的「個人化的言說對象」,跑到「外在的言說對象」。
作者的言語表達(語句)(文字)
所指(作者見聞/人/事/景/物)(外跑)
外在言說對象(客觀存在的/人/事/景/物)(外跑)
3.從散文里的「獨特的情感認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
作者的言語表達(語句)(文字)
所指(作者的所思所感,即抒情議論)
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外在言說對象具有的/學生應該具有的)(走到……之外)
4.教師課堂里額外地講東西,或抒情化地講述由此生發的感想、感觸、感嘆,或指示學生講,講一些似乎是老師願意聽的大話(課結尾環節的「拓展延伸」,是最常做的事)。「走到課文之外」,「走出作者之外」,實際是丟棄語文經驗,抽空人生經驗。——上成了「非語文課」。
語文課(散文教學)應該是兩者的整合:
「語文經驗」——獨具心機的章法、個性化的表達方式、流露心扉的語句
「人生經驗」——個人化的言說對象、獨特的認知情感
5.散文教學,兩個統一的目標
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講,一是體認作者在散文中所傳達的獨特經驗,進而豐厚自己的人生經驗(人文性目標);二是通過學習散文,提升自己閱讀散文的知識和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語文經驗(工具性目標)。
學習思考:我們常說,閱讀教學要「緊扣文本」,或「不脫離文本」,如何理解?
(四)解決散文教學問題的對策
1.文學體裁的「四分法」:小說、詩歌、戲劇和散文,即「除去小說、詩歌、戲劇之處,都是散文」,王榮生認為此分法欠妥,應該調整發下:
「純文學(小說、詩歌、戲劇)」+「文學性散文」+「實用性文章」
2.凡是體裁和文體特徵認識比較清楚、已形成相應讀法的文章,宜從「散文」中分化出來而專門對待,如新聞、通訊、報刊文章、報刊文章、傳記、回憶錄、科普小品、演講辭、審議、童話等。
3.關注散文文類特徵,形成與「散文」相匹配的解讀方式,或散文解讀的基本取向,形成散文文本解讀的思路。文本解讀的方法與思路,目前沒有系統的理論,只能藉助名家教學實錄,在典型課例研究中總結歸納。
二、散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原理
(一)散文的文類特徵
1.散文文類特徵是「無特徵」。
(1)散文「被剩餘」,散文非嚴格意義上的文體概念,是約定俗成的概念,是用「排除法」得來的,即文體上說不清,道不明的,都入「散文」的框里。中國古代,駢文之外,便是「散文」,韻文之外,都是「散文」。中小學稱為「文言文」。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散文」特指「現代散文」。
(2)散文「無規范」,散文「題材廣泛多樣」,內容豐富無邊。散文形式上「寫法自由和體式不拘」。現代散文張揚個性,「帶有敘傳的色彩」。散文第一要素,是「表現自我的真情實感 」,(梁實秋)「一個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絕無掩飾的可能,提起筆便把作者的整個性格纖毫畢露的表現出來。」
(二)「文學性散文」的著眼點
1.散文介於文學與實用性文章之間。
有文章的特性,主要指其寫實性,散文有「外在的言說對象」;有文學的特性,在「語言所營造的世界」里,作者的見聞感想是個人化的,散文對現象的闡釋和問題的談論,也不是「客觀的」言說。《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是朱自清的「荷塘」。
2.文學性散文的「主體」和「客體」。
作者眼裡的主觀的人、事、景、物,在散文中是記敘、描寫的客體。散文關鍵點,不在所記敘、描寫的客體,而在記敘、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體的思想感情。《背影》的關鍵點,是「父親的愛」,還是「體認到父愛的那又眼」?《老王》的關鍵點,是「老王的善良」,還是「作者發現老王善良的那副心腸」? 閱讀散文,不僅僅是為了知道作者所寫的人、事、景、物,而是通過這些人、事、景、物,觸摸寫散文的那個人,他的心眼、心腸、心境、心靈、心懷,觸摸作者的情思,體認作者對社會、對人生的思量和感悟。
3.文學性散文的日常與獨特。
散文是用常態的心境敘寫日常生活,所以,讀來有親近感,會喚起我們相關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經驗,也很容易用自己的既成經驗,去過濾、同化甚至頂替散文中作者的經驗,乃至忘記了去體察作者獨特的情感認知。
4.文學性散文的言和意。
意,是散文表現的內容,即作者獨特的人生經驗(言說對象和思想感悟)。
美的散文,無不追求精準的語言表達,「文字就是思想」(朱自清),思想存在語匯、字句、篇章、聲調里,中學生讀書,只取思想,忽視語言文字,是不足取的。
文學性散文的「著眼點」——
獨特的情感認知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經驗
個人化的言說對象
個性化的言語表達精準的言語表達
『貳』 《荷塘月色》四五六三段應怎樣講這三段的教案怎樣設計
作者介紹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年8月12日),原名自華,因於清華教書,故改名「朱自清」。號秋實,字佩弦。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朱自清祖父朱則余,號菊坡,本姓余,因承繼朱氏,遂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海州任承審官10多年。父親名鴻鈞,字小坡,娶妻周氏,是個讀書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朱鴻鈞由海州赴揚州府屬邵伯鎮上任。兩年後,全家遷移揚州城,從此定居揚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陳竹隱。幼年在私塾讀書,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學。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 在這里度過了他的童年時期和少年時期。對古城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復雜的。大概是生活過於單調,所以他後來曾說,兒時的記憶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驚程度!」但是,在漫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兒時畢竟是首發的"驛站"。 揚州是一個風景秀麗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風物宜人,曾使多少詩人如李白、杜甫、蘇東坡、歐陽修等流連於此,尋幽探勝,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瑰麗詩章。揚州也是一個英雄的歷史城,在抵禦異族侵略的歷史上,曾譜寫下無數輝煌的篇章,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綺麗風光和濃郁的崇尚文化的風氣,於無形中陶冶著少年朱自清的性情,養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嚮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揚州美麗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潤他的心靈,哺育他的感情,豐富他的想像力,使他的情懷永遠充溢著詩情和畫意。揚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對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又是深遠的。 1916年中學畢業後,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19年2月寫的《睡罷,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詩處女作。他是五四愛國運動的參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響走上文學道路。毛澤東曾贊揚過朱自清的骨氣,說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 1920年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在江蘇、浙江一帶教中學,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是新詩誕生時期最早的詩刊。他是早期文學研究會會員。1923年發表的長詩《毀滅》,這時還寫過《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優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1927年寫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成《歐游雜記》。1932年9月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隨校南遷至昆明,任西南聯大教授,講授《宋詩》、《文辭研究》等課程。這一時期曾寫過散文《語義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簽名。抗議當局任意逮捕群眾。 朱自清晚年身患嚴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僅夠買3袋麵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夠,更無錢治病。當時,國民黨勾結美國,發動內戰,美國又執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吳晗請朱自清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的宣言書上簽字,他毅然簽了名並說:「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貧困交加,在北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夫人:「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也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了中國人的骨氣。 朱自清病逝後,安葬在香山附近的萬安公墓,墓碑上鐫刻著「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先生之墓」。1990年,其夫人陳竹隱去世,與其先生朱自清合葬在一起.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最初以詩出名,發表過長詩《毀滅》和一些短詩,收入《雪朝》和《蹤跡》。從20世紀20年代中期起,致力於散文創作,著有散文集《歐游雜記》、《你我》、《倫敦雜記》和雜文集《標准與尺度》、《論雅俗共賞》等。他的散文,有寫景文、旅行記、抒情文和雜文隨筆諸類。先以縝密流麗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寫景美文,顯示了白話文學的實績;繼以《背影》、《兒女》、《給亡婦》等至情之作,樹立了文質並茂、自然親切的「談話風」散文的一種典範;最後以談言微中、理趣盎然的雜感文,實現了詩人、學者、鬥士的統一。他對建設平易、抒情、本色的現代語體散文作出了貢獻。 作為學者,朱自清在詩歌理論、古典文學、新文學史和語文教育諸方面研究上都有實績。論著有《新詩雜話》、《詩言志辨》、《經典常談》、《國文教學》(與葉聖陶合著)和講義《中國新文學研究綱要》等。著述收入《朱自清全集》(江蘇教育出版社)。 朱自清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言。遺著編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詩文選集》等等文章。
文章疏導
1.欣賞景物描寫
本文景物描寫的特點,在於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之美。第四、五段最能體現這種美。如:「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一段沒有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朦朧的月光中,有著奇異的光彩。把盛開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從色彩和光華上寫荷花之美。寫荷花的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方飄來的歌聲一樣似有似無,時斷時續,捉摸不定。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才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覺形象,作者卻把它比喻成「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形象,這種把一種感覺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感覺的形象的寫法,在修辭學上稱為「通感」或「聯覺」。運用這種修辭方法,可以啟發讀者更加廣闊深遠的想像和聯想,讓讀者從各自的生活經歷和文化素養出發,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明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這里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為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盪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但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文章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以下處處關聯這種不寧靜的心緒:路是幽僻的,寂寞的;地上的月光是淡淡的,天上的雲也是淡淡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聽到熱鬧的蟬聲和蛙聲,心想「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想到古人采蓮的盛況,發出「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的感慨,不滿於現實,又不得不回到現實中來。淡淡的憂愁情緒籠罩了全文。
但是,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與「淡淡的憂愁」相伴隨的,還有「淡淡的喜悅」。文章開頭,「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可見作者是想擺脫憂郁情懷而欣然前往荷塘的;沿著荷塘的小路,往日陰森森,「今晚卻很好」,經過一番澄思靜慮,便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到了荷塘,他真正暫得自由,心系於美景,怡然之情頓生;由賞景而思接千載,想到古人采蓮那個「熱鬧的季節」,「風流的季節」。可見,「淡淡的喜悅」同樣籠罩了全文。
直接而集中地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是第三段的內心獨白。這一大段獨白,是從不寧靜到觀賞荷塘月色的怡然自得的一個過渡,表達了作者心靈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沖突和尋求擺脫沖突的願望。作者的這種心情,在月下荷塘這樣一個幽美的環境中,表現的便是憂愁與喜悅相交織的審美情懷。
總之,憂愁與喜悅是相伴共生的:處憂愁之中而嚮往喜悅,處喜悅之中而受憂愁的牽掣。它們是作者觀景時矛盾心態變化的兩個方面。但內心的波動沒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發是有所節制的(他自稱是個「中和主義者」),這就是所謂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中和主義」的表現。所以無論是憂愁還是喜悅,都是「淡淡的」。
關於本文的主題思想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歷來有多種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凄涼的心境;有人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現作者愁悶的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適的心情;有人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人認為是表現對黑暗實現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3.品味精美語言
本文語言樸素典雅,准確生動,貯滿詩意。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一貫有樸素的美,他力求「真」,「真就是自然」(《論逼真與如畫》),「回到樸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詩》),以為「藻飾過甚,真意轉晦」,便不可取。他不用綺麗的、古奧的、生僻的字詞來雕琢描繪事物,而顯千情萬態於輕描淡寫之中。但也不是單純的樸素,而是寓靈機、靈巧、靈動、靈秀於樸素之中,也常依據忽然觸發的感受,憑借豐富的想像,使物象靈光閃現,把讀者引入如詩如畫的境界中。以本文而論,作者不用濃墨重彩,畫的是淡墨水彩。適當地運用一些有色彩的詞語,但更多地是運用比喻,啟發讀者的聯想和想像,使畫面的色彩淡中有濃。如寫靜態的荷花,連用三個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寫淡月照耀下花朵晶瑩閃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寫綠葉襯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剛出浴的美人」,是寫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這些詞句,全無奇異之處,但是用在本文的語境中,卻有著特殊的藝術魅力,准確生動地表現了此時此境、此景此物的審美特徵。再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這「瀉」字也很平常,但與「靜靜地」修飾語相配合,准確生動地寫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又絕無聲響,幽靜幽美。又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達情意,這里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又好像有情意。它們嵌在句子中,不像苦心經營的,卻很有表現力。其他如寫荷葉用「挨」,寫燈光用「漏」等,都很見作者的語言功力。
本文用了三十多個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有一種音韻美。蓊蓊鬱郁、遠遠近近、高高低低的綠樹,隱隱約約的遠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縷縷的清香,靜靜的花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韻和諧。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首先,說明作者的思緒變化:不靜到求靜到得靜到出靜,回歸現實,高於現實
帶著淡淡的憂愁走出家門,趁月色出來散心,順著幽靜的小路一路走來,自然而然地來到了日日經過的荷塘邊,一去看那月下的荷塘。月色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比之白天又別有一番風致。荷葉是亭亭的如舞女的裙,可以想像荷葉隨風起舞時婆娑婀娜的美妙身姿;而點綴其間的白色的荷花,不禁讓人想起她「出污泥而不染」的特性。荷花又是形態各異的:「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用上「裊娜、羞澀」二詞,在作者的眼裡荷花儼然已是仙子一般了。作者用細致的工筆和絕妙的比喻,對荷葉的形神、荷花的資質進行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繪,荷花、荷葉的優美形象似已展現眼前。
這還不是最美的,一縷「微風」讓這副極美的荷花圖動了起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霎時,荷香如歌,似有若無,花葉顫動,流波溢彩,葉、花、形、色、味渾然一體。人也在微風中全身心地沉醉在這荷塘美景之中了。
而這似乎還不夠極致!再看看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葉下的流水被密密的葉子遮住了,不能看見,而葉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卻在 「靜靜地瀉」著,一個「瀉」字,化靜為動,使人看到了月光的流動感;「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一個「浮」字又突出了霧的輕飄朦朧。葉子和花在薄霧籠罩下,迷迷濛蒙,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如夢似幻。月色迷濛柔和、薄霧輕籠飄浮,這月下的荷塘真是恍如仙境了!滿月而有淡淡的雲霧,給人的感覺如「小睡」一般,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卻是恰到好處。作者在這里無意中流露出了淡淡的喜悅。「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畫在荷葉上。」 楊柳的倩影不是 「投」在荷葉上,作者偏偏用了一個「畫」,彷彿是一位繪畫高手在潑墨揮毫,精心描繪一般,使投在荷葉上的影子貼切自然、美麗逼真,富有情趣。 「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月色清淡,黑白相間的光和影猶如和諧的旋律,荷香縷縷,水乳交融,作者如此細膩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
這美麗的景色可以讓作者忘記自己的憂愁了吧?但是「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都沒有。」作者還是無法擺脫那一縷愁緒,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相互交織,給優美的月下荷塘披上朦朧的輕紗,清幽淡雅、安謐柔和、朦朧和諧,荷塘與月色融為了一體!
讀著朱老先生的《荷塘月色》,便宛若置身荷塘一般,彷彿在那幽徑上走著的是自己了。那亭亭碧綠的荷葉,那婀娜多姿的荷花,月色迷濛、薄霧繚繞的荷塘便又展現在眼前。
一 以真言寫真景
《荷塘月色》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文題標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在歷代詩文中寫荷塘的不少,寫月色的更多。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絕對區別於其他的「荷塘」、「月色」。這里的荷塘不會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正因為作品鮮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動真實地再現了特定環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發的真摯感情才有可靠的寄託,才讓讀者感到真實親切。
先看對荷葉的描寫:「葉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如果我們拋開特定的環境,用「青翠的玉盤」來比喻荷葉行嗎?當然行,而且表現力還相當強。這樣的描寫既繪出了荷葉的色,又表現了荷葉的質,還狀摹了荷葉的形。然而這種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細雨中,絕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夜不辨色,更難辨質,月色中所見的荷葉,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態,與裙十分相似。
寫荷花,原文連用了三個比喻:「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荷花嬌艷華貴,堪以美人作比。宋代詩人楊成里的《蓮花》詩中就有「恰如漢殿三千女,半是濃妝半淡妝」的句子。朦朧的月色中把荷花看成美人,而且是剛出浴的,朦朧之感恰當好處。相反,若不是在朦朧的月色中,而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也有幾分牽強。
文章這樣描寫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種斷斷續續,似有似無的感覺絕不會產生於書聲琅琅的清晨,也不會產生於陽光刺目的中午,只能產生於「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的寂靜的月夜。我們再看另一個寫花香的句子:「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清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紫藤蘿瀑布》)這是燦爛陽光下的花香,紫色的花兒正「在和陽光互相挑逗」著,滿目耀眼的紫色刺激得作者生出「香氣也是淡紫色的」這樣的感覺顯得十分自然。
直接描寫月光的只有一句,本文多是以影寫月,這也是被歷代文人所稱道的表現技法。「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倩影,卻又象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這里的黑影參差且斑駁,給人一種搖盪起伏的去感。為什麼?就因為它是落在荷塘里。荷塘里「微風過處……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象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黑影落在這波痕上面,當然更顯參差和斑駁。也正因為荷塘處於這種動態,楊柳的倩影才象「畫」而不是「印」在荷葉上。也正因為有了那道凝碧的波痕,光與影才現出一條條五線譜似的曲線,讓人聯想到「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二 以真言抒真情
文壇許多作家為了寫出不朽之作,都刻意追求作品能反映自己的真情實感,但文章寫出來,又往往給人矯揉造作之嫌。這其中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而一個重要的原因則是缺乏精深的語言功力,以至造成一字不穩,真情盡失的遺恨。《荷塘月色》一文則能以准確貼切的語言,抒發出作者因置身於良辰美景而生出的「淡淡的喜悅」,以及社會帶來的又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荷塘月色是美妙溫馨的,這樣的景色當然能給人以喜悅。本文少有直接抒情的句子,但透過寫景的詞語便不難體察作者當時喜悅的心情。葉子象裙,裙又是「亭亭的舞女的」;花是「裊娜」地開著,「羞澀」地打著朵兒;花香似「歌聲」,光與影如「名曲」。這些詞語哪個不飽含喜悅色彩?但這種喜悅畢竟是「淡淡的」,沒有激動和狂喜。上節提到的刪去的「剛出浴的美人」一喻,除了它有悖於特定的環境外,也與「淡淡的喜悅」這一特定的情感不諧。試想,面前立一群「剛出水的美人」,表現出的喜悅還能是「淡淡的」嗎?
在整個寫景過程中一直充溢著這種「淡淡的喜悅」,但原文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後還有一句「峭楞楞如鬼一般」;僅此一句,就足以攪擾了溫馨的美景,破壞了喜悅的心情。峭楞楞的鬼影帶給人的只有恐怖,沒有喜悅,就連那「淡淡的哀愁」也不會由此產生,更不會生出「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如此美妙的聯想。
盡管身處良辰美景,到底無法排遣「淡淡的哀愁」。「一個人在蒼茫的月光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語中置一「覺」字,文章便增添了無窮意味;少這一字,則真成了自由的人,那就只有喜悅,沒了哀愁。還有,「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中的兩個「一定」,更能表現出作者內心深處難言的苦衷。
在對美景的描寫過程中應該盡是喜悅了吧?也不盡然。看這句:「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的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描寫路燈,盡選消極的詞語和事物,而且句式舒緩,語調低沉,讀者從字里行間似乎能聽到作者無可奈何的嘆息聲。同是寫燈,《我的空中樓閣》是這樣的語言:「山下的燈把黑暗照亮了,山上的燈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煙,淡如霧,山也虛無,樹也縹緲。」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在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著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悅。以上兩段描寫,詞語當然不能互換,就連句式也絕不能互調。
[編輯本段]寫作背景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此時,正值「四·一二」運動蔣介石背叛革命之時。曾參加過「五四」運動的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面對這一黑暗現實,他悲憤、不滿而又陷入對現實無法理解的苦悶與彷徨之中。懷著這種孤獨苦悶的心情,朱自清先生寫下了《荷塘月色》這篇文章。
[編輯本段]文章主旨
《荷塘月色》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借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繪,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 而又不能的復雜的思想感情,為我們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
[編輯本段]結構語言
《荷塘月色》的結構,是圓形的,外結構、內結構均如此。從外結構看,這篇作品從作者出門經小徑到荷塘復又歸來,依空間順序描繪了一次夏夜遊。從內結構看,情感思緒從不靜、求靜、得靜到出靜,也呈一個圓形。內外結構的一致性,恰到好處地適應了作者展現一段心理歷程的需要。他知道,作為社會的人,是無論如何擺脫不了現實的騷擾的,苦悶之中,何以排憂?在他看來,「還是暫時超然的好」、「樂得暫時忘記」(《那裡走》),寧靜也好,超脫也好,都只能是短暫的。所以,出了門還得回來,獲得片刻的靜最終還得回到囂鬧中去。結構和內容的緊密聯系,使《荷塘月色》讀來文氣酣暢、渾然天成。
朱先生的語言,歷來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語的基礎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話,毫無雕飾之感的文字,更有精心「擇練」的遣詞用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的「瀉」「浮」二字;把量詞活用為形容詞的「一絲」「一帶」「一道」「一二點」等等,都生動地起了豐富、潤飾、強化形象的作用。疊詞的運用,更是朱先生的擅長,例如,以「田田」形容荷葉的密度,以「層層」刻畫它的深度,用「曲曲折折」表示荷塘的廣度,用「蓊蓊鬱郁」極寫樹木的繁茂,都產生了鮮明的實觀效應,同時,讀起來又節奏明朗、韻律協調,有音樂美的感覺。
文章三大部分之間的轉接,十分妥貼。第一部分(1至3段)寫夜賞的緣由,用「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就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第二部分(4至6段)的夜景描寫,烘托出一片寧靜之後,讓蟬聲和蛙聲打破寧靜,藉此轉下最後的第三部分,寫六朝采蓮的熱鬧和江南故鄉采蓮的情狀,心境又回到現實生活了。
[編輯本段]妙語佳句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今晚在院子里坐著乘涼,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採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采蓮是江南的舊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時為盛;從詩歌里可以約略知道。采蓮的是少年的女子,她們是盪著小船,唱著艷歌去的。采蓮人不用說很多,還有看采蓮的人。那是一個熱鬧的季節,也是一個風流的季節。梁元帝《采蓮賦》里說得好:
於是妖童媛女,盪舟心許;鷁首徐回,兼傳羽杯;欋將移而藻掛,船欲動而萍開。爾其纖腰束素,遷延顧步;夏始春余,葉嫩花初,恐沾裳而淺笑,畏傾船而斂裾。
可見當時嬉遊的光景了。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於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簡介
簡介是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朱自清心情郁悶,想散散心,於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很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朱自清看後心情舒暢.
『叄』 語文課堂教學如何進行有效點評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實施,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逐漸得到普及,也成了廣大教師在公開課中著力突出的一大亮點。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按部就班的教學設計成分較濃,對課堂生成的思維閃光點缺乏靈活把控,對學生學習信息的反饋略顯生硬,與同題同設計的名師教學實錄相比,教師的課堂點評或失之膚淺,如「嗯,好」;或失之矯情,如「真不簡單」,「你說的太好了」;或失之單調,面對所有的學生的回答,都是「不錯,下一位」,甚至於不時地加上有節奏的拍手聲以活躍課堂氣氛……
這樣的課堂點評,真的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嗎?真能引起學生對語言文字本身的興趣嗎?語文課堂的流程,需要預設與生成和諧統一,在此過程中,教者既要能身心俱入其境,也要能保持清晰的思維觀乎其外,要敏銳地捕捉到學生活動的信息並進行迅速而深入地加工、重組,或聚沙成塔,或沙中撿金,或點石成金,藉此推進和調控學生的課中活動,這就是課堂點評的功用之所在。然而,我們許多老師往往忽視了這一環節,或做得不夠恰當。所以課堂點評,也往往成了一種外在於語文課的應景之作,學生聽了根本不能觸動心靈而激起思維的浪花。從課堂有效性上說,沒有深入引導的課堂點評對學生的作用只能是表面的、短效的。
那麼,在新課標理念的引導下,語文教師應如何利用語言優勢,使課堂點評精彩紛呈,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課堂呢?下面筆者結合名師的教學實錄、匯報課案例和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宜具體恰當,忌空洞膚淺
我們先來看一段餘映潮老師上《紫藤蘿瀑布》一課的課堂點評。
生:「『我在開花!』它們在笑。『我在開花!』它們在嚷嚷」這一節寫得很美,它用擬人手法,把藤蘿花寫活了。
師:對!我們聽見了它們的聲音,寫得很活潑、很生動。(余老師的點評指出了什麼叫做「寫活了」,不露痕跡,給學生以具體知識。)
生:「紫色的大條幅上,泛著點點銀光,就像迸濺的水花」這一句寫得非常美。因為它把花瀑比作大條幅,把顏色比作銀光和水花。
師:色調很明凈,給人以美好的、明凈的感覺。(余老師的點評填補了學生語言中「非常美」的空缺,把孩子不能表達出來的意思說了出來,讓學生淺層次的賞析深入了一步。)
生:第8段也寫得很好。尤其是「香氣似乎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寫出了一種朦朧感。
師:啊!你看,朦朧感!以嗅覺的角度來寫花,把無形的香氣寫得有形有色,多麼有想像力啊!(余老師的點評,適時肯定了學生的正確感知「朦朧感」。余老師把學生沒有賞析到位的地方一句話點出,那位同學一定心領神會,其餘的同學也會有多重收獲。)
從上面的教學實錄看,余老師的課堂點評,不是簡單地說「好」「很好」這類空洞蒼白的贊語,而是當學生的回答膚淺、不到位的時候,他適時地引導使其深入;當學生的回答空洞、不具體的時候,他巧妙點化,使之具體可感。
名師的點評啟示我們,課堂點評要盡量准確到位,細致入微,要針對學生的發言內容,或延伸,或挖掘,或發揮,或引導,讓發言者和其他學生都能產生新的啟迪和新的聯想。
二.宜點撥疏導,忌表面標簽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往往固於教學參考書上所給的程式化的答案,一看和自己的答案有悖,不分青紅皂白想方設法向自己的答案上引,或者把自己對學生回答的認同與否強加給學生,而不是在學生思路堵塞時加以引導,如點評時常常用這樣的語言「難道他說的不對嗎?」「難道你不是這樣認為的嗎?」「能這樣看待嗎?」學生在這時,不論贊同與否,懾於教師的威嚴與問話的導向性,即使有不同看法也只好屈從老師的意願,這樣就鉗制了學生的思維,限制了他們的發展。例如青年教師匯報課中,有一位老師上《咬文嚼字》一文時,要求學生速讀課文,概括文章內容,第1至5段說明「文字與思想感情密切相關」,文中有現成的句子,學生很容易找到,第6至7段說明「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善用和誤用兩種」,學生可能讀得不夠仔細,只說出第7段的內容「說明套板反應」,此時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這樣的回應:「你覺得概括准確嗎?」(教師點評語言顯然是持否定態度的),學生一時語塞,教師試圖引導,「你把這一段落的第一句朗讀一遍」,(教師的點評語言顯然在暗示答案)學生按部就班:「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善用和誤用兩種。」教師試圖點撥:「你看這一句是不是過渡句?」(教師點評語言顯然在揭示答案)全班同學齊聲回答「是」,教師於是就這樣引導:「可見這兩個自然段是說明『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善用和誤用兩種』的嘛。」(教師點評語言顯然在強塞答案)全班同學齊聲回答「是」,這位同學在老師的示意下不好意思地坐下。看到這樣的場景,筆者揣測,這位被提問的學生的心情應該是相當的郁悶,因為他的心智並沒有真正被開啟,而教師課堂點評看似點撥疏導,實則生拉硬拽,把學生引入自己預設的答案中。這樣的課堂點評,只能鉗制學生的思維,壓抑學生的心智,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養成接受老師所講內容的習慣,怠於思索,從而喪失創新的慾望。
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再次閱讀文本,啟發他們思考第6、7自然段分別舉蘇軾的詩句和「套板反應」現象的例子在說明什麼內容,學生不難發現這兩例是從正反面說明「文字聯想意義的使用有善用和誤用兩種」,這樣得出答案水到渠成,學生思維也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之感。
可見,面對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停滯、定勢、中斷、旁逸等問題,教師在迅速判斷,即時點評時應避免程式化,標簽化,要做到「塞者鑿之,陡者級之,斷者架木通之,懸者置梯接之」,以促使學生思維活動的闊然前行。
三.宜內聯外拓,忌單調乏味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理解不深刻,回答不全面的時候,教師的課堂點評應因勢利導,內聯外拓,把學生學習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筆者教學《故都的秋》時,郁達夫對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獨特感受,學生很容易從文本的閱讀中品味出來,但為什麼頌秋之中,卻流露出「悲涼」情味,學生的理解很膚淺,於是我引導學生內聯文本,讓學生品讀作者著力描繪的「清晨靜觀圖」「落蕊輕掃圖」「秋蟬殘鳴圖」「都市閑人圖」「勝日秋果圖」,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我這樣點評:牽牛花的藍朵、槐樹的落蕊、秋蟬的殘聲、淡綠微黃的秋果、陣陣清涼的秋風秋雨、塵沙灰土的世界,這些富於「冷色」的景物描寫中,無不滲透著作者「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清,靜,悲涼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點,這種寫法叫「以景顯情」。學生似有所悟。為讓學生理解更為深入,我就抓住時機進行外拓,介紹郁達夫的抑鬱的個性、「靜」的文學觀、恬淡的生活情趣及其所處的動盪不安的時代等等,還聯系學過的課文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淡淡的哀愁」情感基調,讓學生理解景色是與作者的情思巧妙地融為一體的,這叫做「以情馭景」。同時,板書點評中的兩個關鍵詞「以景顯情」和「以情馭景」。這樣「淺入深出」內聯和「深入淺出」外拓式的評點,不僅解決教學難點問題,而且能拓寬學生思維空間,給學生全面的營養,教學內容不單調乏味,語文課堂也豐富多彩。
當學生基本理解的同時,老師也可以來一段歸納延伸性的點評,調動學生的積累,優化引領作用。筆者在教學韋庄的《菩薩蠻》分析「人美」時,這樣設疑:詩人是如何表現江南女子的美麗多情的?生:「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這一句用比喻來寫江南女子的多情美麗。師:花容月貌,閉月羞花的確是古詩文中形容女子美麗的常見的手法,讓我們想見當壚賣酒女郎面貌之光彩奪目,皎皎照人;雙腕之皓白如雪,不僅言其手腕之白,而且讓人聯想到女郎賣酒之際,攘袖舉手之間,其皓如霜雪之雙腕之姿致撩人,令遊子頓生愛賞留戀之意。(這樣點評,既是對學生回答的肯定,也讓學生淺層次的賞析深入了一步。)
師(追問):有人說,「手是人的名片」,這種以手來寫入的描寫叫什麼寫法?生:以點帶面的細節描寫。師:其實這也是古詩詞慣用的手法,杜甫在《月夜》中用「香霧雲鬢濕,清輝玉臂寒」來寫妻子的美麗和對妻子的思念。曹植在《美女篇》中雲「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更是與本詩相似。「手是人的名片」,看來很有道理。陸游永遠難以忘記的也正是唐婉的「紅酥手」。《詩經・碩人》中「手如柔荑」,《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指如削蔥根」,《迢迢牽牛星》中的河漢女「纖纖濯素手」都是以手寫人的上乘之作。奧地利小說家茨威格的短篇《一個女人的二十四小時》更是將人的雙手寫得如痴如醉,課後有時間可以去品讀。(這樣點評,旁徵博引,讓學生把模模糊糊感覺到的這種古典文學中塑造人物的方法清晰化,大量的例子佐證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然,內聯外拓式的點評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知識底蘊和扎實的業務基本功,還得不斷給自己「充電」,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只有這樣,教師在教學中才能厚積薄發,旁徵博引,啟發引領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在科學的殿堂里探秘。
總之,筆者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教師針對課堂上的動態生成性資源――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興趣、情緒、意見、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乃至錯誤的回答等,巧妙、恰當地運用課堂評價語或激勵賞識,或點撥疏導,或拓展延伸,或總結歸納,會使課堂教學更加契合《語文課程標准》的理念,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評價實踐與課程目標之間形成良性互動,為教學創造一方和諧、融洽的真情空間。
『肆』 《匆匆》的教學設計
兩種,你看看吧,望採納,謝謝!
1.匆匆
(一)教學目標:
(1)引導深入讀書,體會文字之美,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抓住重點句子,聯系自己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
(3)通過朗讀欣賞文本獨特的文學形象,感受作者的心理,背誦喜歡的部分。
(4)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看作者是怎樣描述日子來去匆匆的。
(二)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具體描寫「日子匆匆過去」的句子,從中懂得時間的寶貴。
(三)教學難點:由於時空跨越較大,人們的語言習慣不同,要把句子讀通順。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孩子們,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匆匆》這篇課文,齊讀課題,問:讀了課題,你有什麼問題要問的?誰知道這篇課文是誰寫的?(朱自清)誰能來介紹一下本文的作者朱自清?把你課前收集的資料跟大家交流一下。讓生說後板書:朱自清
二、那麼文章寫了什麼匆匆呢?請學生拿起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小黑板出示)
1.作者是如何描寫時間這一無形的東西呢?
2.面對流逝的時間,作者有怎樣的感受呢?
3.匆匆流逝的僅僅是時光嗎?是什麼?
三、讀課文,合作學習,集體思考。
1、指名大聲讀第一自然段。
(1)師:請一位同學給大家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能讓我們一下子就喜歡這個開頭,好嗎?(學生朗讀)
(2)你喜歡這樣的開頭嗎?為什麼?喜歡哪些句子?(說說你的理由)把你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生朗讀、跟著讀)
(3)齊讀:讓我們帶著無奈和留戀之情,一起朗讀第一段?(板書:時間一去不復返)
2、齊讀第二自然段。
(1)齊讀,把你喜歡的句子畫起來,再說說為什麼喜歡?(生說)
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八千多日子大概多少年有多長時間?會算嗎?那你來到這個世界有多少日子了?為什麼用「八千多日子」?
(2)出示句子:「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地算著,24年的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真讓我大吃一驚。」
師:如果把這一段改成這樣寫好不好?說說你的看法——
(3)比較:24年——八千多日子(作者以日來計算,讓人感到溜走的日子實在是太多了)
作者沒有用大吃一驚,而是用:頭冒冷汗,眼睛流淚(「頭涔涔」
「淚潸潸」)來具體寫時間流失之快的震驚的表現
師:抒發了朱自清怎樣的感情?(對時間無聲無息溜走的無限感慨):
3、精讀第三自然段
(1)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具體寫出了時間是怎樣的去來匆匆和稍縱即逝的,讓我們一起來看這一段,誰願意讀這一自然段?願意讀的同學就站起來讀,其餘學生邊聽邊思考:朱自清認為哪些時間是匆匆過去的?請你把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劃出來。
「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
(2)問:作者怎樣具體描述日子的去來匆匆?用筆劃出有關詞語,分4人組談感受。
抽生答後板書:溜、跨、飛、閃(匆匆)
(3)想不想再讀?配樂齊讀。體會作者對時光的留戀和光陰消逝的傷感。還想讀嗎?
(4)、引導學生積累語言:你認為這些句子寫得好嗎?願意再讀讀嗎?請你們放聲讀,看能不能把它背下來。
(5)、現在誰能告訴老師,作者認為時間是浪費在做哪些事上?生回答:
(…… 的時候,從 …… 過去 。)
(6)、引導學生運用語言:朱自清先生告訴我們:時間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你我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溜走的。像以上所說的洗手、吃飯、睡覺的時間是必要的 , 可朱自清卻認為這些時間是浪費了 , 可見他有多麼珍惜時間。
是呀,作者為時光匆匆而逝感到痛苦,並發出不甘虛度此生的吶喊。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許多時間白白地浪費了,比如:在 …… 的時候,從 …… 過去 。 能仿照這樣的寫法說幾句嗎?能寫上幾句嗎?讓學生在本子上試寫,然後全班交流。
讓學生仿照(在 …… 的時候,從 …… 過去 。)的結構說出幾句話
4、默讀第四自然段
(1)「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
你覺得這句話該怎樣讀?能讀讀嗎?(抽生讀)評價,誰能讀得更好?
你是怎樣理解「如輕煙」、「如薄霧」?又是怎樣理解這個句子的?
(2)「我赤裸裸來到這世界,轉眼間也將赤裸裸的回去罷?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抽小組讀然後問,這句話什麼意思?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具體地寫出了日子是怎樣的去來匆匆和稍縱即逝。他甘心這樣度過每一天嗎?抽生答。
小結:是呀,時間這么寶貴,我們真不應該讓它白白浪費,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們珍惜時間。板:珍惜
5、師范讀第五段。
(1)學生提問質疑
師:這一段寫得美嗎,美在哪?你覺得那句話深奧不理解?
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是23歲,他留下了這么優美的篇章,11、12年後你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嗎?每個人都應該留下痕跡。再讀這句話,作者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珍惜時間)沒別的意思嗎?(對生命的感悟,對人生價值的感悟),帶著這種感悟讀這句話:「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作者又一次強調地提出了這個問題,你覺得文中回答了嗎?你又是怎樣理解的?
生答後小結:
同學們,你們願意白白走這一糟嗎?我們能讓一生中最寶貴的時光在閑聊中,在嬉鬧中消磨打發掉嗎?學到這里,大家一定對時間有了許多新的感悟,讓我們帶著這種感悟走進文本,選擇你喜歡的部分用自己的方式盡情地去讀吧!
四、總結課文、拓展,有感情地朗讀。
學了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珍惜時間、珍惜生命)讓我們帶著這種心情,一起來朗讀課文。
五、學生談自己的收獲。
抽生說(2人)(珍惜時間,愛惜時間。抓緊時間好好學習)
孩子們,古今中外有許多珍惜時間、珍惜生命的名言。我想,你現在一定有話想對作者或者對我們在座的老師們說,你想說些什麼呢?用筆寫一寫,一句兩句都行,像格言,像警句更好,誰先寫完就把誰的先展示給大家看。
世界上最長而又最短,最快而又最慢,最容易得到而又最容易失去的就是時間。
-------高爾基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結束語:
《匆匆》這篇課文,我們通過自己朗讀、感悟,走進了作者的心靈,同時也盪滌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覺到了時間的寶貴,我們要好好利用時間,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刻。過好每一天,因為抓住了今天,你將贏得明天!
附板書設計。
16、匆匆
朱自清
時間一去不復返珍惜
過去 (惋惜、感慨…)
匆匆 溜、跨、飛、閃
未來 (追求、嚮往……)
參考資料: 有,找找
70
回答者: 農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六個生字,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時間。
學習重點:
1、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時間。
學習難點:
領悟作者對虛度時光感到無奈和惋惜,卻又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復雜心情。
學習課時:2課時。
教學准備:製作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六個生字,正確讀寫下列詞語:飯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
2、正確地朗讀課文。
3、了解朱自清生平和創作特色。
4、嘗試著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畫出自己喜歡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提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激趣:同學們,我們剛剛學過了《長歌行》,誰願意來朗誦一下?學了這首詩,你最大的感受是什麼呢?
2、對比導入:是啊,時間匆匆如流水,一去不復返呀!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表達他這樣的感嘆的,願意嗎?
3、了解作者:請你說說,朱自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播放課件2)
4、揭題審題:揭題——匆匆。「匆匆」是什麼意思?那麼,在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里,「匆匆」指的又是什麼呢?
二、自讀自悟:
1、自讀課文,完成自讀要求(播放課件3):
①把課文讀正確。
②學會六個生字。
③思考問題:文中「匆匆」指的是什麼?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他有沒有回答?
④畫出自己喜歡的或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或提出問題。
2、小組交流一下③、④的思考。
三、協作評價:
1、指名朗讀課文,讀不通、讀不順的重點練習,學生互助。
2、齊讀詞語(播放課件4):飯碗、伶伶俐俐、俳徊、赤裸裸、確乎、涔涔、潸潸、遮挽、罷了、蒸融、何曾。
3、書寫詞語(同上),互查互批。
4、討論問題:文中「匆匆」指的什麼?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個什麼問題,他有沒有回答。
5、交流感受:「我喜歡——,因為——。」「我的問題是——。」(能解決的當堂解決,不能解決的留待下一課時讀書研究。)
四、指引探究:
課後練習:
①朱自清先生在文中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你說一說,嘗試著用朗讀表達你的理解。
②摘錄自己喜歡的句子。搜集有關時間「匆匆」和珍惜時間的詞語、句子和詩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品讀二、三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樣描述日子去來的匆匆的,並聯系實際生活仿寫,展開聯想印證。
3、精讀第四自然段,感悟作者面對時間流逝的復雜心情,懂得珍惜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復: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文中的「匆匆」指的是什麼?你還能用什麼詞句表達這個匆匆的意思?
2、導入:朱自清先生是怎樣描述日子來去的匆匆的呢?這一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
二、整體感知:
請大家邊聽邊思考,抓住重點句子、詞語劃劃、點點。(播放課件5)
三、品讀二、三自然段:
1、學生交流。你對哪幾句描述最有感觸,你想到了什麼?你想怎麼讀?
2、品讀「八千多日子……也沒有影子。」(播放課件6):
說:「我覺得——」
讀:(讀出日子溜去的悄無聲息,舒緩低平)
算:我也度過了多少日子。
想:我用這段時間留下了什麼,做了什麼。
讀:(齊讀,有感情地讀,喜歡的試著背誦。)
3、品讀「早上我起來的時候……但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播放課件7):
說:「我覺得——」
讀。(讀出日子的匆匆和永不停息,緊促低平)
寫:聯系自己的生活,再寫幾句日子是怎麼匆匆而過的。
讀。(聽范讀想像,有感情地讀,喜歡的試著背誦)(播放課件8)
四、精讀第四自然段:
1、過渡: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失落寸金容易找,失落光陰無處尋!面對逃去如飛的日子,作者產生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2、讀「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一句。
說:體會到了什麼?
讀。(讀出作者的思考、無奈和彷徨,平緩凝重)
3、讀「……但不能平的……」一句。
說:體會到了什麼?
讀。(讀出作者的追尋、信心,沉穩堅定)
4、教師闡述作者思想感情。學生朗讀第4自然段。
5、擴展,讀梁實秋《時間就是生命》,加深領悟。(播放課件8)
6、由此,你懂得了什麼,能不能用格言、警句、詩文來表達自己的感想?
五、欣賞閱讀:
1、介紹:《匆匆》一文充分反映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風格,他總是對於社會人生和自然景色,善於進行精確、慎密的觀察,然後細膩和深入地描寫。以後,我們還會接觸到他的《背影》、《荷塘月色》等。
2、欣賞:老師把他的《春》給大家欣賞。
六、作業:
1、出示借班上課的饋贈禮物——《「時間」集錦》。
2、提出要求:借每生閱讀一天,可摘錄自己喜歡的,亦可批註,由課代表回收保存。等老師下次回訪時,告訴老師,過去的日子你是怎麼珍惜的。
附:板書設計
洗手時……
吃飯時…
默默時……只有徘徊
匆匆(無奈、追尋)
遮挽時……只有匆匆
躺在床上時……
2.《匆匆》教案
談話導課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這是誰的照片?還記得這是幾年級的照片嗎?看看照片,再看看現在的你們?你有什麼話要說?
學生:回答
師:是啊,時間過得真快並且一去不復返。我國現代著名的散文作家朱自清,也有過你們同樣的感慨,並創作了文質兼美的散文《匆匆》。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文章《匆匆》,齊讀課題。
分析課文
請大家打開書80頁,自由讀課文,並且思考你從文章讀懂了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時間匆匆流去,一去不復返)。
時間如流水一般從我們身邊匆匆流過,我們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我們的日子到底去了哪裡?(板書:去了哪裡?)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將有關的句子用筆劃出來畫出來。
想想畫出的這些話你有什麼感受?請在小組里交流你的感受。
3.我們集體來交流一下,我們的日子它去哪了?
(1)「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你體會到什麼?(找學生回答)
師:「八千多個日子,如針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同學們你算過八千多個日子大約是多少年嗎?
可能一時算不出來,老師告訴你是20多年。
為什麼在我們看來20年挺長,作者卻認為是針尖上的一滴水呢?(在時光的流里,它顯得很短暫)
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時光的短暫(渺小,轉瞬即逝,微不足道)
誰來把這短暫的時光給大家讀讀。
師:作者說「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你體會到了什麼?
沒有聲音,沒有影子是說明作者認為自己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留下什麼痕跡,(無聲無息等)。他認為自己的八千個日子是碌碌無為的。(誰再來讀讀作者的心聲)
師:請帶著想像將這無聲無息、渺小的時間來讀一讀?
你讀的真不錯,讓我們感到了時間的無聲無息。作者為這匆匆而過的日子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頭涔涔而淚潸潸是什麼意思?作者是一種什麼情緒?
請同學們帶著這種傷心、著急再來讀文章。
師:融入自己的感情去讀,很好。
你讀的不錯走近了作者的心靈。
(2)我們的日子還去哪了?第三段,你讀懂了什麼?
學生:時間過得很快。
師: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從哪些詞體會到了?
學生:跨,飛,溜,日子過的快。
師:在這里作者運用了擬人,把日子寫活了。
請同學們讀課文和作者一起感受這飛逝的日子。
師:「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這是一個什麼句子?
學生:排比句。
同學們自由讀體會,教師一起和學生復述。
師:在這段里你感受到我們的日子到底去了那裡?洗手……水盆(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
師:同學們你的日子到底去了哪裡了?
請用 (說說自己的日子去哪裡了?)
教師:大家說的真好,都找到了自己的時間,你從前是怎麼對待時間的?學完這一段現在怎麼想的?
(教師可用詩句評價: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業精於勤,荒於嬉。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虛度一生,那就要學習一輩子。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逝水不會有重歸,時間不會有重返。)
教師:你們都體會到了珍惜時間的意義。魯迅先生曾說過:「我哪裡是天才,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讀書學習上。」看來我們只有珍惜時間,才能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天,使自己有所成就。
(3)你還在哪裡找到了我們的日子?「只有徘徊罷了,只有匆匆罷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麼呢?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我留著些什麼痕跡呢?」
a.你讀懂了什麼? (悲觀、為什麼?)
從哪些詞可以看出來?徘徊
徘徊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作者會沒有目的的走來走去。
可以結合時代的背景,你就可以理解作者的心情。
學生介紹資料。
教師小結:1922年我們的國家正被列強瓜分,被軍閥出賣。作為覺醒的青年朱自清滿懷一腔熱血,卻無路報國。所以他才有這樣的徘徊和傷感。你理解他嗎?請你在來讀課文。
b.作者認為自己的日子 過去的日子如輕煙,被微風吹散了,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
老師認為我的過去的日子如落花被流水帶走了。
同學們,你的日子如 ―――――。請你來說一說。
大家說的太恰當了,你已經和作者產生了共鳴。
請你再來讀這一段。
c.通過大家的朗讀,老師感到我們的日子匆匆的飛逝,但作者這不忍心虛度時光,所以他說:「但不能平的,為什麼要白白走著一遭啊?」
作者是白白走了嗎?不是的。
誰來介紹一下?
作者在短短的五十年裡,給我們留下了近200萬字的著作,使他們成為我們的精神食糧。他鼓勵了一代有一代青年的青年,讓我們懂得了珍惜時間。
4.讓我們回過頭來再來體會作者眼中的日子。
(1) 出示第一段「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
請大家一起來讀。
老師想說:太陽落了……;小草黃了……。
你想說:………………。
教師在重復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我們的時間,一去不復返了!
(2)「燕子去了,又再來的時候,……,……」這還是去年的燕子嗎?是的/不是了。過去的就過去了,永遠都不可以再來。我們必須抓住今天,因為最珍貴的是今天,最容易失去的也是今天。
三、小結
這篇文章通過描寫時間一去不復返,讓我們感受到時間不經意間從我們的身邊飛過、從我們的身上跨過,從我們手中溜走,在我們的嘆息聲里閃過,告誡我們應該懂得珍惜時間。理解了課文,就請大家有感情的美讀課文吧!
三、擴展
1.從你的朗讀中,老師明白你一定更深的感悟到課文。我想你一定有很多的話想說,我教過的一個孩子他曾經這樣說對我說,他說:「老師,我不知道人生是否有輪回,也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和桃花它們一樣有那麼多機會,但我知道,做好今天就足夠了。」
同學們你們想說點什麼呢?
大家都體會到了今天的重要性!老師再送大家幾句,我們一起共勉。
今後的日子希望大家把握時間,珍惜今天,真正做個時間上的主人,好嗎?
『伍』 關於荷塘月色教案的設計
我很能體會此刻LZ激動的心情,想當年我也是這么走過來的啊,下面這篇是網上找的《荷塘月色》教學設計,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一 單元課文特點
1.本單元由兩篇散文、一篇雜文和一篇悼片語成。
2、本單元課文涉及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有的比較隱晦地表達了自己的心情,有的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主張,有的概括了人物一生的偉大業績,有的在貌似純知識的「東拉西扯"中, 含蓄婉轉地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認真推敲詞語和句子,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義。
3、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十分豐富,應該仔細揣摩作者運用修辭手法的妙處所在。
二 單元教學目標
1、本單元的重點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揣摩語言。揣摩語言的實質是在一定的語境中,對語言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等,進行辯析、品味。在閱讀中只有注意語言,領會關鍵詞 語和關鍵語句的真正內涵和表達作用,理解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才能不斷增強自己的語感。
2、要掌握在閱讀過程中揣摩語言的技巧,學會抓取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並結合語境進行揣摩和理解。
三 單元教學重難點
1、閱讀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
揣摩教學把閱讀分為四個階段,即感 知階段、理解階段、表述階段和評價階段。揣摩語言屬於第二個階段,即在感知內容的基礎上,在一定的語境中對關鍵詞語和關鍵語句的深層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作用等進行辯析、品味和理解,以徹底理解文句含義,並依靠自己獨立思考,在感知、表象再創造的基礎上,藉助於思維加深對讀物的理解。
2、揣摩語言離不開語境。「語境」是「語言環境」的簡稱。張志公先生說:「所謂語言環境,從比較小的范圍來說,對語義影響最直接的,是現實的語言環境,也是說話和聽話時的場合以及話的前言後語。此外,大至一個時代、社會的性質和特點,小至交際雙方個人的情況,如文化教養、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語言風格和方言基礎等,也是一種語言環境,與現實的語言對稱,這兩種語言環境可以稱為廣義的語言環境。」前者「現實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內部語境」,後者「廣義的語言環境」習慣稱為「外部語境」。要徹底理解語句含義,必須把語句放到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去反復揣摩思考。
3、揣摩語言還要學會抓取關鍵語句。關鍵語句在文章中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1)出現在文章首尾的總結概述語句;(2)有稱代和特指詞語的語句;(3)在文中多次重復出現的語句;(4)運用各種修辭格的語句;(5)使用典故或史料的語句;(6)運用「虛化遷移」手法或詞類活用的語句;(7)語法結構復雜的語句;(8)有特別生動的詞語的語句。
四、單元教學設計
本單元前兩課為教讀課文,後兩課為自讀課文。教讀課文每兩課時完成,自讀課文每課一課時完成。
進行教讀課文的教學,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深入思考一些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實現探索性的學習。
進行自讀課的教學,更應該體現由學生自己學習的過程。一種形式是學生在課堂上快速閱讀課文,然後按照教師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由教師作出結論。這種方式適合於中等以下水平的班級使用。另一種形式是事先把分析課文的任務交給幾個或幾組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查閱資料,拿出分析意見,在課堂上各抒已見展開討論。教師不要下結論,讓學生對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課下繼續進行思考,在校刊上發表他們的意見。這種方式適合於語文水平和自學能力較高的班級。
一 荷塘月色
課文說明
一 時代背景
《荷塘月色〉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於1927年7月,那時作者在清華大學教書,住清華園西院。文章里描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於苦悶旁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參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決這惶惶然」,但他最終還是選擇了「暫時逃避的一法」。
原因是什麼 呢?他曾對夫人陳竹隱說過:「我只是在行為上主張一種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義。」又說,「妻子兒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還是暫超然為好」但是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黑暗現實,又不能安心於這種「超然」。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說:「這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邊的大海上,像一個獵人在無盡的森林裡。……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似乎在掙扎著,要明白些什麼,但似乎什麼也沒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掙扎」的心跡的真實描摹和生動寫照。
二 構思
《荷塘月色》寫的是一個夏夜,作者為了散心,排解苦悶,去觀賞月下荷塘時所見到的景色和此時此際的心情。全篇的「文眼」是開頭的「心裡頗不寧靜」一句,盡管文 中一會兒寫「動」,一會兒寫「靜」,一會兒寫「幻覺」,一會兒寫「實感」,一會兒描摹眼前,一會兒展開聯想,「形」確實很散,但始終沒有離開「頗不寧靜」這一「文 眼」。
三 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中籠罩著一層淡淡的哀愁,而《綠》中的狂喜之情非常濃烈。這是什麼原因?是由於寫作時代不同。《綠》寫於1924年,這時正是北伐戰爭前夕,五四運動給作者帶來的激情尚未消失。《荷塘月色》則寫在大革命失敗後的1927年,現實的黑暗使作者陷入了彷徨、苦悶之中。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白色恐怖的嚴酷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求精神上的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情。
但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歷來說法不一。有的認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寫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現凄涼的心境;有的認為本文是借景抒情、表現作者愁悶的心境;有的認為是表現作者欣賞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局守個人的小天地,表現閑適的心情;有的認為它不是抒發作者逃避現實的情緒,而是表現作者對現實不滿的憤激心情;有的認為是表現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於這些看法可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各抒己見。對於「反映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有淡淡的哀愁,也有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喜悅」這種說法也有不同的意見。有人認為。「實在不能說籠罩全文的是一種淡淡的喜悅,而應該說是一種濃濃的哀愁。我們應該努力去體會作者郁結的煩悶和滿懷悉緒無處訴說的苦衷,把偶然寫到的閑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襯,才符合文章的實際,才能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這些不同看法,也可以提供給學生 以引起思考。
四 寫作特點
《荷塘月色〉抒寫的則是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這什麼這樣說呢?從朱自清早期散文的獨特風格看,他是一個很擅長情景交融的作家。在〈荷塘月色〉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寫景中,委婉而曲折地表達了他不滿現實、幻想超脫現實而又無法超脫的苦悶心理。在月光下,在荷塘畔,雖然自我陶醉了,感覺到一種「難得偷來片刻逍遙」的淡淡的喜悅,但仍然夾雜著擺脫不開的淡淡哀愁。
第一部分(第一段):點明頗不寧靜的心境,交代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寫靜謐的環境和自己在這咎環境中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一開頭就在字里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第二部分(第2、3段):寫小徑漫步,勾勒荷塘輪廓,抒發月下獨處的感受。幽僻的路、蓊蓊鬱郁的樹,淡淡的月光,既簡括地敘述了荷塘周圍的情景,也進一步烘託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從壓抑不自由中暫得寬余,欣賞月色的淡淡喜悅。這淡淡的喜悅和上文流露出來的淡淡哀愁,籠罩在下文那詩情畫意的荷塘月色上。
第三部分(第4、5、6段):描寫荷塘月色,是全文重點所在。文章先寫荷塘,次寫月色,再環顧四周,層次分明。
第4段寫荷葉、荷花、荷香和荷波,沒有談月,但處處有月,這些景物都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第5段寫月色,先正面寫,後反襯。
第6段照應第二段,再寫荷塘四周環境,著重寫樹。
在作者筆下,這是個寧靜而幽美的境地,充滿了詩情畫意。「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仍然擺脫不了那綿綿的愁緒。
第四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風俗,表現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嚮往,對故鄉的惦念,無非是想把自己從「頗不寧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但是現實 終究是現實,是無法超脫的。正當作者沉浸在遐想之中時,「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作者又回到現實,並與開頭相呼應。統觀全文,內心 的「不寧靜」和環境的「靜美」相反相成,輕淡朦朧的景色和淡淡的喜悅和哀悉融為一體,構成了《荷 塘月色》的特色。
五 語言特色
這篇散文用詞准確生動。
如《荷塘月色》寫「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了和花上」這「瀉」字,再加上「靜靜地」這個修飾語,就准確地寫出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傾瀉,但又是絕無聲響的幽靜。再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脈脈」,意思是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達意,這里用來寫流水,流水無聲而好像也有情意了。
這篇散文用了許多疊字,不但傳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時也有一種音韻美。
《荷塘月色》中「蓊蓊鬱郁」的樹,「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脈脈」流水,「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既加強了語意又使文氣舒展,音節和諧。
這篇散文還運用了大量新鮮貼切的比喻。
如寫「荷 葉」,用「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就極為生動,賦予荷 葉動態的美。寫荷花的清香,用渺茫的歌聲作比;寫月光,月影說它們「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把嗅覺、視覺轉化為聽覺,把其中內在的和諧的美表現得恰到好處。
『陸』 如何教學寫景狀物散文 —以《荷塘月色》為例教學設計
寫景狀物的散文名篇,一般都具有四個特點,即寫景美、情味濃、意蘊深、語言美。要學好寫景狀物的散文,在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教學思路的確立上,必須努力體現以上四點。下面以《荷塘月色》教學設計為例,來具體闡釋教學寫景狀物散文的一般思路。 一、整體感知,把握情感。 教師不要先入為主,作提示,貼標簽,越俎代庖,把文章講析得支離破碎;應把文章原原本本的交給學生,讓他自己去讀、去體驗、去感悟,力求對文本形成一個「屬於自己的」「整體的」感知,對文章思想感情有一個基本的把握。感知、把握的准不準呢?這時教師再介入,指導引領學生從文本中查尋作者的感情基調、感情線索、感情發展變化等,從而對文章情感做出比較准確的定位。如《荷塘月色》一文,通過反復誦讀,通過對「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可惜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些領起與過渡語句的閱讀理解,以及對荷塘月色優美景象的描寫,學生能夠感受到作者憂愁籠罩、暫得喜悅的復雜感情及微妙的起伏變化,那麼「淡淡的憂愁、淡淡的喜悅」的感情基調的定位也就先得水到渠成。感情是時而憂愁、時而喜悅的,程度卻都是淡淡的。感情基調定準了,再來誦讀、情讀、美讀,就有了調子,指導誦讀就有了依據。所謂聲情並茂的誦讀要求其實是空泛的。什麼樣的「聲」?什麼樣的「情」?聲,應是低緩的;情,應是淡淡的。聲音高亢、充滿激情的朗讀是不恰當的。 二、分析寫景、注重審美。 在寫景抒情散文中,景物描寫能充分的顯示出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受力和語言才華。品味景物描寫是解讀這類散文必須要過的一道門徑。如何分析寫景?我覺得應問好五個「什麼」:寫了什麼景?描寫了什麼特點?運用了什麼手法?達到了什麼效果?景與情有什麼關系?分析寫景的過程絕不可脫離文本語境,進行生硬的剝離式的分析,應在反復誦讀、涵詠咀嚼中獲得感知。因為寫景狀物散文都是描寫審美物象、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情趣的。要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讀課文,品味美景美情,獲得充分的美的享受,並對這種美做出自己的評價。 三、品味語言,習得語言。 盡管各類散文都講究語言美,但寫景狀物散文將語言美發揮到了很高的境界,甚至可以說是極致。品味語言是中學生學習散文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他們能夠透過優美的語言在心中獲得有關景物的生動形象,獲得對作者思想感情的體會,也獲得對語言形式美的感知。品味語言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朗讀,另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對語言細節特別是一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進行賞析。如《荷塘月色》一文中,對疊詞(田田、亭亭、層層、縷縷、密密、脈脈、靜靜、薄薄)的賞析,對動詞(瀉、浮、洗、籠、畫)的賞析,既可以突出對景物特點的把握,又加深對文章優雅、朦朧、幽靜意境的體悟,在幽雅淡遠的感受中實現學習語言的目的。四.讀寫結合、學以致用。 將寫作目標、寫作要求引進散文鑒賞教學,既有助於提高散文鑒賞水平,又有助於提高書面表達能力。散文教學的讀寫結合可以有多種方式,如鑒賞寫作技法,獲得寫作的啟示;學過課文後「趁熱打鐵」,讓學生動手寫小散文,哪怕寫片段也行;挑出課文中優美雋永的語句加以品味,再進行仿寫;指導學生寫課文鑒賞等等,高一學生要求不宜過高,只要能寫出文章,表達一點個人情感就可以了。
『柒』 荷塘月色中有沒有以點帶面的地方
荷塘月色》教學實錄
陝西西安翠華路小學 唐思雨
《荷塘月色》是一篇立意含蓄,感情濃烈,意境幽深,色彩淡雅,節奏和諧,語言精練,想像豐富,結構嚴謹的散文。其中文眼的確立,線索的安排,情景的交融,比喻和通感的運用,以及從獨特意境的描繪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矛盾等等,都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和把握。
教學這篇課文,要圍繞上述知識重點,啟發學生思維,採用情境教學法,披文人情,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中所描寫的美的景,美的情,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其他的感覺,引起想像,激發興味,使其受到一次美的感染和陶冶。具體教學過程可分五步進行:預習一設疑——研討一精講一練習。
首先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在教師幫助下,學生要運用感知、經驗和已學知識,達到初步理解教材。現代教學論要求教師不僅傳授知識,而且要培養學生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設疑是達到這一要求的重要手段。研討,即引導學生研究討論疑難問題,以便相互啟發,促使多向積極思維。精講,要從文章整體出發,在理清脈絡的前提下,抓住精華,以點帶面,揭示規律,教給學生怎樣閱讀,以提高他們的讀書能力。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很強的課,必須通過練習,學生才能掌握,由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再把技能技巧用於實踐,都需要練習,但練習要力求精要、有用。
課時:2課時。
師:①將《荷塘月色》一文的有關參考資料印發給學生,以培養他們藉助資料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②利用小黑板,繪制《荷塘月色》結構圖,使學生對全文結構有一個清晰了解,還可節省課堂時間。
生:①准備工具書,自查生字詞和注釋多音字,培養學生獨立使用工具書的能力。②要求學生課前默讀全文一遍,朗讀兩遍,要讀得琅琅上口。許多文章,特別是精採的散文,要通過反復讀,引導學生深入體昧其豐富的內涵。③針對某些學生寫散文漫無中心,思路模糊,條理不清,結構鬆散等毛病,要求他們編寫一份較詳細的閱讀提綱,以便訓練他們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培養他們組織材料的能力。
第一課時
1.導入新課
師:今天要學習的《荷塘月色》一文的作者是朱自清,我們已學過他的哪些文章?
生(齊答):《春》和《背影》。
師:好。(板書:《荷塘月色》朱自清,他是著名的 、 、 、 。)誰能准確地填出來?
生(紛紛舉手):散文家、詩人和學者。
師:還有呢?(生默然)毛主席贊揚過朱自清先生,為什麼稱贊他呢?(生小聲議論)
生:他還是民主戰士。
師:好。(將答案一一填在橫線上)
朱自清是一個愛國知識分子,他積極參加民主運動,對黑暗社會現實強烈不滿,但思想中又充滿矛盾,他是在苦悶、彷徨中隨著時代前進的。抗戰勝利後,他更從現實中認清了國民黨的真面目。李公朴、聞一多被害後,他不顧生命危險,憤然揭露國民黨的卑劣行徑。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他貧病交加,但斷然拒絕「美援」,對此,毛主席贊揚說:「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們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中國的知識分子是有愛國的光榮傳統的,許多優秀知識分子是有骨氣的,朱自清先生就是一個典型代表。《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當時舊中國正處於一片黑暗之中,作者「心裡是一團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這令我到底瞻著江南了一等語句的深刻含意,理解為什麼作者筆下的景色是艨朦朧朧的了。
師:我記得《中國青年報》曾經報道過:《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17位》,開篇第一句是「目前,我國30歲以下的教授已有30位,這在過去是不可想像的。」我讀了這則新聞,感到好笑,因為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華大學教授並任該校中文系主任時,年僅27歲!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為傑出散文家的基礎。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學英國,回國後仍執教於清華大學。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和建樹,其中尤以古典文學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下面我們通過對課文的研讀來領略作者的風采。
2.朗讀課文
師:誰來朗讀全文?(生紛紛舉手,由師指定學生朗讀全文。)
師:字音有沒有讀得不妥的地方?(有的學生翻字典)
生:「曲折」的「曲」應讀第一聲不讀第三聲,「西洲曲」的「曲」才讀第三聲呢。「獨處」的「處」應讀第三聲,不讀第四聲「妙處」才讀第四聲。
生:「霎時」的「霎」應談「sha」,不讀「cha」,「剎那一的「剎」才讀「cha」。
師:很好。同學們聽得很仔細,很認真。
師:課文中還有不懂的詞嗎?(學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詞語,教師引導學生一一作了回答。)
3.質疑研討
師:標題《荷塘月色》是偏正片語呢,還是聯合片語?請說理由。[這一設疑,關繫到對全文內容和文中所描繪景物特點的理解與概括。]
生:是聯合片語,因為文章寫的是荷塘和月色。第四段重點是寫荷塘,第五段寫的是月色。
生:是偏正片語,文章標題的中心詞是「月色」,「荷塘」只起交代特定環境的作用,月色才是文中描寫的重點,因為全文都是緊扣月色寫的。
師:很好。問題越辯越明嘛,大家議論議論,看同意哪種看法。(學生交頭接耳,議論紛紛。)
生:我同意是偏正片語。如第一段「忽然想起日日走過的荷塘,在滿月的光里,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點明月下的荷塘)。二、三段則提到「淡淡的月光」,「蒼茫的月下」,「荷塘月色」等等。第四段寫荷葉、荷花也沒有離開月色,如「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凝碧的波痕」等詞語,都與月色有關。至於五、六段更是直接寫了月下荷塘及其四周的景色。(又有幾個同學對上述兩種看法作了補充發言。)
師:同學們的發言很好,看來有不少同學細致閱讀和鑽研了課文。我看後一種說法比較准確、全面。(此時,主張是偏正片語的同學面有喜色)。從文章整體看,寫月色沒有離開荷塘,寫荷塘也沒有離開月色,因而題目應理解為「荷塘的月色」。如把「荷塘月色」理解為聯合片語,勢必割裂了「荷塘」與「月色」渾然一體的內容,沒有抓住原文所描寫的景物特點。當然,同學們還可在課後繼續討論。
現在我們來研究另一個問題:本文安排材料的線索是什麼?是行蹤、景物描寫,還是感情的表露?[此問題牽涉到對全文主旨和結構的理解。]
生:以作者的行蹤為線索。如「帶上門去-------走「煤屑路」一-----到荷塘---回門前一----進屋。
生:以作者的感情為線索:(1段)淡淡的哀愁-----(2—6段)淡淡的喜悅一---(7—8段)淡淡的哀愁。
生:以景物描寫為線索:月夜---小路一-荷塘一-月色一-荷塘四周--一憶采蓮情景。(還有幾個同學分別發表了意見。)
師:三種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應肯定,感情的抒發應是本文的中心線索。
師:文章開頭寫道:「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怎樣理解這旬活的含意?它與下文哪些地方關聯著?[此問題觸及全篇的「文眼」,是理解作者通篇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的「鑰匙」。]
生:這句話不僅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動機,也為全篇所體現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調。
生:這句話與下文關聯的地方如小路的「幽僻」,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陰森」,月光的「淡淡」以及惦著江南的「采蓮」等等。
師:說得好極了。這句話和下面一系列與它呼應的詞語,像一條無形的綱,連結著全文的網,形成文章的語脈,從而含蓄地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思,揭示了作品的主題。
4.布置作業
(1)編寫本文閱讀提綱。要求:按原文結構順序,標明寫景的基本層次:既要體現文章的思想內容,又要恰當地說明寫法。
(2)思考課文練習三和五題,書面作練習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