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行動研究對教學行為的改進有什麼效果
一、行動研究的誕生和發展
傳統上」行動」與」研究」兩詞常被視為不同范疇的兩個概念,前者指實際工作者的實踐性活動,後者指專家、學者、研究人員的學術性探索活動。最早將這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的是美國聯邦政府印第安人事務局局長約翰·柯利爾(J.Collier),他在1933~1945年任職期間,在如何改善印第安人與非印第安人之間問題的研究中,提出了由印第安人事務局實際工作者與其他研究人員共同合作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並將這種實踐者在實際工作中為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稱為「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因戰爭而導致物質匱乏,提出了對膳食進行改革的迫切要求,以緩解物質供應的緊張狀況,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勒溫(K.Lewin)對家庭主婦進行了研究。研究分為兩組,一組讓家庭主婦聽如何改善膳食的報告,另一組則進行民主討論和集體研究。結果表明,在膳食改革中,後者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據此,勒溫便提出了「沒有無行動的研究,也沒有無研究的行動」這一思想,強調行動與研究間的密切聯系,行動研究從此正式誕生。
在教育領域,行動研究概念的使用大約出現於50年代。當時,美國哥倫比亞師范學院院長柯端(S M. Corey)大力倡導將社會科學領域誕生的行動研究應用於教育,並於1953年出版了頗有影響的《以行動研究改進學校實踐》專著。這一時期,教育行動研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得到了較大發展,形成一個相對高潮。
50年代末,由前蘇聯人造地球衛星上天而觸發的美國的教育改革,在理論與實踐關繫上信奉、推行的」研究—開發—推廣」模式,強化了理論構建工作由專家、學者承擔,將理論付諸實踐由教育工作者(教師)完成,對實踐效果的評估由專業人士作出的理念,這一理念所蘊含的理論與實踐關系的基本前提假設與行動研究格格不入,直接遏制了行動研究運動的發展,因此,5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國教育領域的行動研究發展緩慢。
行動研究在美國發展緩慢的時候,英國則興起了行動研究的高潮,其表現是:從60年代中期始,英國中小學掀起了由教師所發動的旨在解決課堂和學校實際問題的教育改革運動,即「教師即研究者」運動,斯騰豪斯(L. Stenhouse)是這一教育改革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組織實施的長達五年(1967~1972)的人文課程計劃為行動研究運動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例。斯騰豪斯人文課程計劃中的另一位核心人物—約翰·埃利奧特(J.Elliott)也於1972~1975年設計並指導實施了福特教學計劃,這兩個計劃被公認為對國際行動研究運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1993年起英國出版了國際性的《教育行動研究》刊物,目前,除了英、美、澳等國家進行行動研究外,還有德國、紐西蘭、日本、新加坡、瑞典、挪威等國家都廣泛開展了行動研究。行動研究作為一種研究方法,受到了教育理論工作者、教育研究人員特別是廣大教師的熱型歡迎,被他們大量運用。近幾年來,我國在教育改革的熱潮中,教育工作者也注意到並開始運用這種方法。
㈡ 教師行動研究如何行動求解
課程改革時期,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改革的成敗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教師的業務水平,在這樣的背景下,教師行動研究問題成了研究的熱點。教師行動研究是教師在研究人員的指導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解決日常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不斷地改進教育、教學工作的一種研究方法,與行動研究密切相關聯的是「教師即研究者」理念。開展行動研究,要轉變觀念、遵循一定的程序、構建相應的機制。這樣,才能保證行動研究的有效性。
一、轉變認識
1.研究並不一定只是負擔
表面上看,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大量的時間不得不投入教學。教師的任務是「以教學為中心」,繁重的教學負擔幾乎沒有為研究留下多餘的時間。其實教師所進行的研究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研究」,是對教師自己的教學進行思考和探究,這種研究的目的不是為教學增加另外的負擔,而是力圖使教學以更有效的方式展開。因此,盡管在研究之初教師可能費時費力,但一旦進入研究的正常狀態,當教師從自己的研究中找到了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教學管理策略時,就有可能熟練地解決種種「教學困惑」、減少無效的重復勞動,在不一定增加工作時間的前提下提高教學效率。
2.行動研究是最有效的學習
教師提高教學研究技能的途徑有三種方式:閱讀,即教師自己閱讀有關教學理論和教學研究方法的論著;合作,即與大學或研究機構的教學研究專家合作進行實驗研究;行動研究,即教師針對實際問題自己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三種方式之中,實際上以「研究」最有實效。教師通過自主的研究才能喚起閱讀的需要和合作的興趣。不少人將研究技能的提高寄希望於教師「脫產進修」或「在職培訓」,殊不知教師在自己的教室里親自進行研究即是最有效的「在職培訓」方式。並非一定要等到系統學習、研究技能提高之後才產生研究,而是先有研究之後才能產生學習的激情,才能在研究的過程中提高研究技能。
二、明確程序
行動研究是一個螺旋式的發展過程,每一個螺旋發展圈又都包括著幾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環節。
1.選擇問題即在學校統一組織下,對學校在教育、教學上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分析,對問題作出歸納、分類,形成一定時期內教師要通過研究解決的問題。教師從眾多的問題中概括出具有普遍性和研究價值的問題,通過討論和交流,初步形成各年級或各門學科中的主要問題,形成一個時期學校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群。
2.理論探討即從教育理論中有針對性地選取最合適的內容,為解決篩選出的問題提供理論指導和操作規范,從而保證行動研究的正確性。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理論工作者要根據教師選出的問題,尋找與問題相關的理論,有針對性地向教師介紹,讓教師了解與問題相關的教育理論,通過組織教師學習、討論,教師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一步從中選出適合自己需要的教育理論。教育理論很多,有的很抽象、深奧,進行理論選擇時,要注意針對性、貼切性。
3.實施和反思
即教師按照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的順序,在教育科研人員、教育理論工作者的幫助、指導下,創造性地運用自己已經選擇的、有針對性的教育理論,解決具體教育、教學問題,改善教育、教學工作,並對實踐的結果作出總結和反思。行動研究的目標是在實施和反思這一階段實現的,它是行動研究的關鍵階段。這一環節需要教師撰寫開展行動研究、總結實踐經驗的論文,為繼續開展行動研究提供參考。
三、構建機制
在課程改革中大力提倡教師行動研究,需要學校與上級行政部門構建促使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機制。
1.時間保證在現有教育體系下,教師忙於應付日常工作,有些教師甚至對學生實行看管式管理,這樣教師們忙於應付,疲於奔命,幾乎沒有時間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在提倡對學生進行減負的今天,也需要對教師進行減負,把教師從繁瑣的簡單勞動中解放出來,從事創造性勞動。實踐證明,在對教師工作進行加減運算時,首先需要做減法,然後再做加法,這樣更容易推行。減去不必要的工作負擔,增加教師的行動研究時間。
2.提供幫助教師開展行動研究,需要理論上的幫助。理論書籍是教育理論的書面載體,專家是教育理論的活化載體,兩者缺一不可。然而,現在有些學校教育理論書籍缺乏,只購買各個學科的輔導資料,因而教師很難得到教育理論書籍的幫助,需要構建學校開展教師行動研究的理論支撐體系,包括書報雜志。同時,學校還應該聘請有關專家作為教師開展行動研究的引路人,在這方面學校應該有投入意識。
3.建立激勵機制
學校在晉職晉級方面應該向開展行動研究的教師傾斜,鼓勵教師多讀書、多行動、多反思。現在有一種傾向,認為中小學教師開展研究、寫作教育論文沒有必要。這種看法是對教育工作性質的簡單化理解、短視的理解,忽視了人的工作的復雜性。認識到教師行動研究對於提高教育質量、深化課程改革的重要性,需要落實到行動上,建立激勵機制非常必要。
㈢ 教師怎樣做行動研究
1、首先確立教育行動研究主題、
2、制定研究目標,以學校某個班級或學生版事件為研究對象,進權行問題研究歸類、
3、研究方法可採用問卷調查法,訪談、個案研究、行動干預、、、、
4、撰寫教育行動研究報告
怎樣開展行動研究?一、行動研究的程序。1、做好劃,定好方向;2、加強實施,進行反思;3、總結提高,改善行動。其中重點是反思,反思是行動研究的關鍵環節,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合理性、有效性的追求,反思是教師自身發展的重要手段。怎樣反思呢?(1)反思自身教學的有效性、成功率;(2)反思自己的真個教育事業以及生活環境。二、行動研究的類別。有三點:移植、教歷和案例。三、行動研究的重點。應放在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上,科研興課。要解決課堂教學的十大形式,以及如何解決問題,這里不在一一羅列。四、新動研究必須處理好的關系。一共有6個方面的關系:1、行動和研究的關系;2、理論導向和行動實踐的關系;3、課題研究與行動研究的關系;4、個體研究和合作研究的關系;5、體會性成果和概括性成果的關系;6、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關系。「以能為本,以勤為先,以研為導,以創為先。」十六字是行動研究綱領。
㈣ 簡述教育行動研究的意義和特點
一、研襲究意義
1、有利於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
2、有利於促進教育研究模式的變革,推動教育科學的發展。
3、有利於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
4、有利於提高教師自我意識,增強教師職業的樂趣與尊嚴。
二、特點
1、為行動而研究。
2、在行動中研究。
3、由行動者研究。
(4)教學行動研究擴展閱讀:
研究途徑:
1、問題研究
根據問題研究的水平,問題研究有三種:
(一)直覺型問題研究
(二)探索型問題研究
(三)理論型問題研究
2、合作研究
根據合作的形式,合作研究的模式有如下三種:
(一)教師與專家之間的合作研究
(二)校內教師之間的合作研究
(三)協作型的合作研究
3、敘事研究
按照教師參與和改進的程度,敘事研究可以分為三類:
(一)經驗敘事
(二)反思敘事
(三)自傳敘事
4、反思研究
根據教學的過程,反思研究有三種模式:
(一)教學前反思
(二)教學中反思
(三)教學後反思
㈤ 在教學中行動研究必須具有哪些特點
1.行動研究是對社會實踐活動的研究。其研究主題來自於社會實踐,而教育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它涉及到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學生是有情感、興趣、動機和價值觀的人,他們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因此教育研究必須從人文的角度出發,關注人的發展和人的需要。當前,實驗性研究仍然被廣泛運用於教育領域,它是一種基於科學實驗的研究,並不能完全適應教育研究的特點和需要。教育是非常復雜的過程,具有很多不可預測性,學生的態度、學校的管理模式和理念,教學的環境和條件都會帶來很大的差別,都是不可忽視的研究因素。
2.行動研究的目的是改進實踐。這也正是行動研究區別於其他類型研究的關鍵。行動研究支持變革,通過研究直接對研究對象產生影響,對教學過程和效果帶來變化。
3.行動研究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循環和螺旋上升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計劃、行動、觀察和反思等步驟。但是其發展過程往往不像圖表所顯示的那麼簡單,實際的研究過程因為多種因素的影響可能會出現反復、暫時的間斷或偏離主題的情況,但始終是為了改進實踐而做出努力,因而是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
4.行動研究通過系統的方式開展研究。行動研究的最大特點是它的研究步驟和方法比較簡便,立足解決實際問題。行動研究不依賴於專家或研究人員的參與,它的方法和步驟是每個教師夠掌握和運用的。
5.行動研究是一個反思的過程。行動研究採用的是一種自我反思的方式,對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實踐和方法提出不斷的質和反思,在反思中得到啟示、形成計劃、實施計劃、評價變化,反思問題。行動研究不僅對社會實踐的改進有所貢獻,對教育理論發展和教師的專業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6.行動研究注重參與。傳統的教育研究都是由研究人員把研究的成果傳達給實踐者,由實踐者去負責運用到實踐之中。行動研究則採用自下而上的方式進行,由教師直接參與研究,教師在教學中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在實施計劃中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在分析數據中開展評價,將研究的成果運用到實踐中並推薦給其他的教師。行動研究不是採用自上而下的、由專家或領導進行監督、檢查和評價的方式而進行的,在自上而下的方式中,教師處於被動地接受評價的位置上。
7. 研究的主題由教師確定。研究的主題是教師所關心的和急於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教師有興趣和動機去開展研究。研究的主題也可以是對一個新的方法或技巧的應用,也可以是一個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個教師希望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