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霍元甲被害死以後,他的迷蹤拳失傳了沒
迷蹤拳又稱「燕青拳」、「秘宗拳」、「迷蹤藝」、「猊拳」等等。是一個分布比較廣泛的拳種,河北滄州一帶習練的較多。
燕青拳是一個古老的漢族拳種。據史料記載,它出自少林,最早為達摩所創。相傳,宋代的周侗精習此藝,其弟子林沖、盧俊義也是習練此拳的高手。還有一說是唐代少林寺僧外出至一高山,見到一種猿狀動物相鬥,遂得到啟發,後造此拳遂名為猊猔拳。
另據史料記載,最早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燒火僧緊那羅王"所創。相傳,他原不在少林寺出家,他游遍天下訪遍名師。後來少林當了一名燒火僧,他頭不剃,臉不洗,穿破僧衣, 目的為掩蓋起真面目。元朝時紅巾軍攻打少林寺,眾僧不能抵抗,緊那羅王手持一條鐵棍打退百萬紅巾之兵,後借燕青為名創燕青門,其有一師姐(為道姑),練秘宗拳,故稱"一路秘宗。二路燕青。燕青秘宗不分家''。現為中國拳術精華之一。
燕青拳分布於以下地區:
第一支:滄縣蘇家園的呂銅錘為代表。
第二支:東光縣的霍旭武為代表。此支後來遷居靜海小南河村。此支在傳播中有創新改造,編有「霍式練拳七十二式」。霍旭武之孫霍元甲在清朝末年應上海陳公哲之邀創「精武館」並挫敗洋人大力士而聞名中外。
第三支:滄州東郊的陳萬善為代表。
第四支:滄州李龍屯廟內住持智元和尚為代表。
第五支:滄縣科牛余氏為代表。
『貳』 霍元甲的迷蹤拳為么失傳了他的後代真不會嗎/
迷蹤拳沒有失傳,那些只是電視作品的說法.霍元甲把迷蹤拳傳給他的徒弟劉振聲,現在霍家還有迷蹤拳的拳譜.
現在還能在上海找到迷蹤拳的傳人.另外迷蹤拳不是霍元甲創的,迷蹤拳有幾個流派.
『叄』 霍元甲都會些什麼武功
迷蹤拳。
霍家七代家傳絕技迷蹤拳,向來是不傳給外姓人的,為救國,曾祖父破了家規;第二是把迷蹤拳改為迷蹤藝,讓花哨的套路變得更實用,以便讓人們能夠盡快掌握要領,學會防身。」
迷蹤藝以霍家絕技為基礎,又囊括了各派之精華。霍自正說:「此拳不難學,但是極難練,柔中有剛,邁步如貓,急如閃電。與人交手時,往往對方還沒有看清門道就被擊倒,令對手眼花繚亂,迷失蹤跡,因此得名。」
孫中山先生對霍元甲將迷蹤拳公之於世的高風亮節非常贊許,親筆寫下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贈送給精武體育會。
(3)霍元甲迷蹤拳教學擴展閱讀:
霍元甲的主要成就: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結合時勢,在農勁蓀等武術界同仁協助下,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精武體操會」(後改名精武體育會)。本會對會員之約束甚嚴,凡入會者,必有介紹人,入會後,若發現有不規則行為,立予開除會籍。
精武會創辦於1910年,初由:陳公哲,農勁蓀,陳其美,陳鐵生等倡導,是中國建立最早的體育團體。 精武以體,智,德三星會旗和三星會徽為標記,代表精武以體,智,德三育為宗旨,倡導和發揚愛國,修身,正義和助人的精武精神,還訂有包括人格,風度,言行,服務,友誼等行為規范。
霍元甲的品牌在上海灘立足後,同盟會再接再厲,於1909年當年就開始在閘北的王家宅籌備 「精武體操會」,自然掛的是霍元甲的名頭:由霍主持精武技擊並習軍事,農勁蓀擔任會長。 「精武體操會」宣稱以提倡尚武精神為目的,招收12~35歲的健康男子,每人收會費銀元2元。
『肆』 霍元甲的迷蹤拳簡介 李小龍的截拳道簡介
我知道復截拳道,這個太難理制解,以李小龍自己的話說,這不算是個派別(如跆拳道,散打,泰拳等各有各的特點)兒截拳道這個名字只是叫起來方便,李說這是一種思想哲理簡單來說就是以最簡潔的方式去攻擊不居於形式。聽起來有點玄乎,但句句在理,美國ufc混合格鬥里的人都是龍哥的偶像,因為他曾在那個不屬於中國人的年代在好萊塢已至世界武術界打下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但許多國人不知怎麼想的,偏要黑他,腦子有病。
『伍』 誰有霍元甲迷蹤拳的圖解視頻也行!!
到優酷里搜一下好了,呵呵
麻煩採納,謝謝!
『陸』 迷蹤拳有幾種是不是霍元甲有自創求拳譜
迷蹤有幾種誰也說不清,霍元甲的迷蹤拳是其家族傳下來霍氏迷蹤!不同的迷蹤藝拳譜也不同而且光有拳譜對於一個外行人來說是看不懂的!
『柒』 霍元甲迷蹤拳問題
1、這只是最終的致命一擊,或者在對手失去重心被打蒙的情況下才會秀出來內的動作容,不然動作幅度過大的騰空動作,肯定是破綻百出。會被擒住雙腿。在真正打鬥中出現機率太少了,幾乎是用不上的。
2、躍起高度在戲中肯定有誇張,但是也不排除有那樣躍起能力的人,或者可以借用周圍的環境。
『捌』 霍元甲的迷蹤拳如今有傳承嗎玄孫女38歲才開始學,如今怎樣了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傳承中,武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古代練習武功是為了上場殺敵,保衛國家,但後來則是直接演變為強身健體的一種方式。
在許多武俠小說中功夫則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眾多大俠飛檐走壁,耍刀弄槍,闖下赫赫威名,他們的武功具有眾多神奇的威力,而這些神奇的功夫被搬上熒幕後,更加受到人們的追捧,以至於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功夫大師逐漸被人們所熟知。
雖然霍靜虹面臨著巨大壓力,但她對推廣「霍氏練手拳」卻充滿著信心,她不能永遠生活在父輩掙得的榮譽光環下,也要與時俱進,使霍家武術能夠被更多人熟知並練習,將霍元甲的武術精神繼承並發揚光大。
『玖』 迷蹤拳是霍元甲創的嗎好練嗎
不是
迷蹤拳是一個古老的拳種,她為達摩祖師所創,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習練者高手輩出,宋朝周侗精於此藝,所傳弟子甚眾,抗金名將岳飛,《水滸》108將中的林沖、盧俊義、武松等均為周侗之徒。
此拳傳至滄州,青縣為清朝乾隆中期,至今二百多年,其時山東兗州張先師的親傳弟子孫通練習迷蹤藝達到爐火純青。因誤傷其師妹犯下命案逃離山東來到滄州傳下迷蹤拳。
根據當時孫通傳藝區域大體可分為五支:
第一支:滄縣蘇家園的呂銅錘為代表。此支傳播面為滄州東北部,含黃驊、青縣。周達、王玉山、黃德貴、吳鳳山、楊金榜、王長榮、黃鳳山、左清和是近代當地名師。此支第八代傳人楊玉周、褚學發、李玉川、張義田、胡廣明、劉永澤、王樹田、李玉橋、劉俊琦等在各地廣招弟子傳授此藝,並於公元2001年經政府批准成立了青縣迷蹤拳研究會,並將此藝著書發表。
第二支:東光縣的霍旭武為代表。此支後來遷居靜海小南河村。此支在傳播中有創新改造,編有「霍式練拳七十二式」。霍旭武之孫霍元甲在清朝末年應上海陳公哲之邀創「精武館」並挫敗洋人大力士而聞名中外。
第三支:滄州東郊的陳萬善為代表。此支陳鳳岐、陳友亮成為當代名師,並於1992年將此藝著書並譯成英文版在國內外發行。
第四支:滄州李龍屯廟內住持智元和尚為代表。此支在其周圍各村廣為傳播,清末出硬功名家上官長元,人稱「官鐵人」。
第五支:滄縣科牛余氏為代表。余傳高家口劉氏、劉傳高氏,後輩高玉廷是傳播該拳的佼佼者。
遵照孫通遺囑,在其授徒區域,將其恩師張先師排為第一世。
迷蹤拳在滄州、青縣已傳九世。
迷蹤拳,又名迷宗拳、迷路拳,迷蹤藝。原名燕青拳。這些拳名和這種拳術產生的傳說有關。例如,一說此拳起源於唐末,傳至宋代時由盧俊義在少林寺加以發展而成。盧俊義收燕青為徒,並同上樑山泊。
盧俊義引退後,燕青廣泛傳授此拳,故又名燕青拳。另一說法是燕青門徒歲佩服燕青的拳藝,但因燕青投靠梁山泊,故隱燕青之名,將燕青拳改稱為秘蹤拳。又傳說燕青被官兵追逼到梁山時,雪上未留足跡,致使官兵迷路,故又稱此拳技術為迷蹤藝。燕青拳後來傳到清代的孫通,孫通是山東省岱廟人,先從兗州張某學拳,後游歷各地,晚年隱居河北滄縣教拳。
在滄縣,以陳善為主的一派,稱此拳為秘蹤拳,由滄縣移居到河北省靜海縣的霍姓一族,稱此拳為迷蹤藝,子孫代代相傳,後出名於霍元甲,迷蹤藝遂聲名大振。此外,此拳由河北省傳到山東省青洲,又形成「燕青神捶」的一派,在河北省天津一帶與八番拳結合,又形成「燕青十八翻」的一派。
又一說是水泊梁山的浪子燕青根據「燕青十八翻」創立,又有說是因為該套拳法源於河北的燕州和山東的青州一帶,故名燕青拳。因來源不明,故又被稱為「迷宗拳」,又因為拳法奇特,又名「迷蹤拳」,後被霍元甲所發揚光大。 但這些說法都無法確定其可靠來源。還有人說,迷宗拳本為霍元甲所創的迷蹤拳或迷蹤藝,直到1981年拍攝電視劇霍元甲的時候,才被編導根據電視情節而改名為「迷宗拳」。
迷蹤拳的身法輕靈,拳快步松,上三路佔七分,下三路佔三分,霍家迷蹤拳是各家武術套路的綜合,由於霍元甲對各家武術種類的了解才能融會灌通這套重實戰的拳法。
迷蹤拳其中一個套路迷蹤長拳,動作緩慢輕松,呼吸自然,有不少人誤以為是太極拳。
迷蹤拳是以技擊實戰著稱於世的。迷蹤拳的實戰技法基本功夫習練法——單人空擊練習是其中之一。迷蹤拳實戰技法基本功夫習練法——單人空擊練習是根據老拳譜的要求,對身體從頭到腳一些主要部位進行練習,從而能夠提高這些部位的實戰擊打能力。這十三個主要部位練習的主要動作,每個動作都有它的實戰技含義,對習練迷蹤拳的愛好者有很大幫助。
【特點】
秘蹤拳的特點是動作輕靈敏捷,靈活多變,講究腰腿功,腳下厚實,功架端正,發力充足。此外,眼神和腿法的配合,獨具風格:眼神集中一點,兼顧八方,眼助身法,眼助氣力。腿法要求勁足力滿,干凈利落。各種拳套大多由各種手型、步型、腿法、平衡、跳躍等50多個動作組成。其技法,上肢有甩、拍、滾、擄等擊法,下肢有跳、截、掛、纏等腿法,配合靠、閃、定、縮等身法,組成技擊性很強的攻防技術。其步法強調插襠套步,閃展騰挪,竄蹦跳躍。
【流派】
陳善派
霍家派
張耀庭派
『拾』 霍元甲裡面有兩句描寫迷蹤拳精髓的話是什麼
丁一卯二復 殺一儆百 聞一制知十 懲一儆百 丁一確二 舉一反三 人一己百
掛一漏萬 說一不二 獨一無二 偶一為之 數一數二
寡二少雙 接二連三
丁一卯二 丁一確二 獨一無二 說一不二 劃一不二 數一數二
三三兩兩 半斤八兩
寡二少雙
三三兩兩 挑三揀四
不三不四 丟三落四 低三下四 調三斡四 推三阻四 朝三暮四 顛三倒四 說三道四
接二連三 舉一反三
不三不四 丟三落四 低三下四 調三斡四 推三阻四 朝三暮四
橫七豎八
橫七豎八
九九歸一
聞一知十 以一當十
以一奉百 以一警百 殺一儆百
成千成萬
以一持萬 掛一漏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