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物為什麼是人類的老師
人的生活離不開生物技術,方方面面都涉及生物,況且我們就是生物生活在充滿生物的世界。
② 請教師總結梳理自己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課堂實踐情況,提交一份實踐反思
在科學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現代信息技術走進了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尤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地位作用日趨重要。信息技術走進了日常教學中,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小學信息課程與語文教學相整合,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教學工具,寓教於樂,以提高教學的實效性。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已經成為一個熱點問題,它將成為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學生學習、研究、探索知識的有力工具。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備課,為課堂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備課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要熟悉教材、鑽研教材、考慮教法、學法,提高教學實效的基礎。由於農村小學條件比較差,與教材有關的資料比較少。再加上農村孩子見得少。這就要求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多准備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選擇適合農村學生的教學方法。可是,現在的農村小學教師教好幾個學科,工作量大。備課手寫麻煩,於是把好多有用的內容省略了。有的教師純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備課流於形式,根本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我認為電子教案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備課前先熟悉鑽研教材,再上網查閱優秀教師的備課。網上的備課各式各樣,一節課有多種,而且資料多。教師可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加上自己的見解,有選擇性的拿來運用到自己的備課中。比如:我在備人教版第八冊語文《生命的壯歌》這課時,就參考利用網上的六種教學設計,備出了適合自己學生的教案。導入用插圖, 學文用投影, 朗讀用錄音, 在學生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 藉助課件, 讓學生體會老羚羊怎樣以自己的身軀搭建了生命橋。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的。我一直堅持電子備課,既提高了備課的水平,又為課堂教學做好了充分的准備,為提高教學質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師生的雙邊活動,它不僅需要教師、學生來完成,更要借組其他媒體才能提高信息傳遞的有效性。教師在發送信息時,不僅通過語言和手勢,還要藉助錄音、錄像計算機等媒體,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多渠道獲取信息,並且相應地多渠道反饋信息。同時,學生之間相互討論,延長了信息在頭腦中停留的時間,增強了學習的有效性,使學生掌握得更牢。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 注意力的穩定程度和對象本身的特點有關, 如果注意對象新穎、豐富而又富於變化, 注意力和興趣就比較穩定和持久。 因此, 在有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對象不但有所變化, 而且比較新穎、豐富。這樣就會對學生的各種感官形成刺激, 始終處於積極的情緒中, 激起學生的情感, 讓學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運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皮亞傑說:「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學習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小學生天真、稚氣, 好奇心強, 喜愛艷麗、動態的景物。在教學新知識時, 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 選用適當課件, 配以教師得當的體態、語言,激發學習興趣。比如我在教學《人類的老師》一課時,學生對於仿生學的探知欲是十分濃厚的,但極為有限的課本文字、插圖,激不起學生過高的學習興趣,注意力難以集中。導入時我問學生:「你們見過雷達嗎?雷達是什麼樣的?」有的學生說雷達就像鐵鍋,有的說電視天線……我利用形、聲、色俱備的教學課件,展示有關銀河雷達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欣賞。在極短的時間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使學生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 、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
兒童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喜歡形象直觀的東西, 樂於接受各種新的事物。多媒體課件具有圖、文、聲、像並茂的特點, 課件中優美的音樂, 抑揚頓挫的語言環境, 加上動靜結合的圖畫, 直觀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知識的變化與形成過程。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這一優勢, 能有效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 讓學生通過事物的聲、形、色去獲取知識。它還能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具體事物半抽象化,從而使教學能夠輕松進行,為培養學生各種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徑。因此, 小學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動態感知的優勢, 創設形象生動的直觀情境, 誘發學生猜想、想像和聯想,以開拓學生的思路, 增強學生數學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一部優秀的教學影片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培養會起到促進作用,這些正面效果遠比枯燥的說教要好得多。例如,在教學《黃河的主人》這篇課文時,我先從網上了這部影片,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播放給學生看,其效果是非常好的。學生被影片中黃河那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氣勢深深的震撼了。當看到艄公上駕駛著羊皮筏子如履平地學生反應非常激烈,連平時不愛聽講、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學生都積極舉手回答問題,且振振有詞,有理有據。超出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3、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在教學中,我多次適時地用多媒體播放替代教師的范讀, 讓學生跟著試讀、復讀、跟讀, 收到了熟讀成誦的效果。我在教學《沙漠中的綠洲》一文時,利用課件中的課文朗讀錄音,再配以精美的課文圖片,同時出現文字,這樣把學生帶入課文描寫的情境之中,反復讓學生聽讀,跟讀,比讀,學生朗讀的聲情並茂,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融入到自己的朗讀中。課文內容教師沒有做過多的講解,學生自然就理解了。
三、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術進行課外延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文學習完了,並不代表這一課的任務完成了。課外延伸是對課文內容的有效補充。農村條件有限,學生不能上網查找資料。在課後,我利用網路查找了課外補充材料,列印出來,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讓學生閱讀欣賞。如在教學《雲雀的心願》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可以設計這樣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
繼續搜集有關森林被破壞的信息,舉行「保護森林資源」的宣傳活動。
2.寫一些保護好森林資源的標語。
3.搜集森林原貌和森林被砍伐後的圖畫。
4.創作或填寫關於保護森林資源的歌曲。
通過完成作業,學生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這樣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間,放飛了學生的思想,展示了學生的個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總之,信息技術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為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 但是,我們應該明確多媒體永遠只是輔助課堂教學、優化教學效果的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運用信息技術教育教學必須把握「適時、適度、適當」的原則, 並以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為軸心, 這樣, 才能發揮其最佳效益。
③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反思
讀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四年級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在教學《大自然的啟示》一課時,我在學生熟讀課文後,讓學生思考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學生概括起來顯得還是吃力。看的出,光利用抓各部分主要內容的方法來概括整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還是有些困難。怎麼辦呢?因為,我們此時學習的是《人類的老師》這篇文章,所以,我靈機一動,我想既然學生概括全篇困難,那就先練習概括一個自然段吧。
④ 四年級上冊作文我的發現教案
大自然里有許許多多的奧秘,今天我就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秘密」,那就是:我發現了為什麼螞蟻搬家了,明天就一定會下大雨。
在以前,我就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好奇。當我七歲時,有一天,我在郊外的草地上玩時,我發現,一大群的小螞蟻排著長長的隊走向一個小洞口,而且每一個小螞蟻身上都有著像小沙粒一樣的東西,我心想:這些小沙粒是什麼東西?我滿腦子都是問號,我懷著好奇心就去問了爸爸說:爸爸,為什麼小螞蟻會排著長長的隊伍向小洞口走去呢?每一隻小螞蟻的身上都會有一個像小沙粒一樣的東西呢?後來爸爸才告訴我說:「那就是因為小螞蟻每次遇到悶熱這種情況,就會告訴「螞蟻群」,當螞蟻群得知這種情況就會馬上搬家,天氣在悶熱的情況下,第二天就會下大雨,小螞蟻們就會找到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小洞口,它們搬家也是因為他們以前的房屋會受潮,所以它們要搬家。小螞蟻身上的那些像小沙粒的東西那就是小螞蟻們的糧食。」哦!我這才明白啊!我還有一個小小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螞蟻可以預測到第二天會下雨呢?爸爸說:「螞蟻和我們人類是一樣的,它們也會感覺到悶熱,所以螞蟻在感覺到悶熱的情況下,第二天就會下雨。」我又明白了一個道理。我還聽爸爸說:「人們只要看見螞蟻搬家的話,明天就會下大雨。」這也證實了一句諺語,那就是:螞蟻搬家蛇過道,明日必有大雨到!」我這又知道了明天一定會下大雨,我真是覺得為什麼會這么地神奇呢?我又想起了一句話:我不知道什麼是絕對的真理,但是我對我的無知是謙虛的。我不知道小小的螞蟻可以給人們帶來這么大的幫助,我又相信了一段話,那就是:他們在覺醒的時候對我說:「你和你所居住的世界,只不過是無邊海洋無邊沙岸上的一粒沙子。」在夢里我對他們說:「我就是那無邊的海洋,大千世界只不過是我的沙岸上的沙粒。」我也想告訴螞蟻們說:「你們不是最小的。」
大自然是我們的啟迪,也是人類的老師,大自然給人們帶來了聰明才智,和想像的空間。
⑤ 有整篇的《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嗎有急用!!~~~
《大自然的啟示》課文分析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語言通俗易懂,表達方式獨特,是由兩篇科普小短文組成的。
《「打掃」森林》講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從前德國有個林務官,一上任就命令護林工人把森林裡的灌木、雜草、枯枝爛葉砍光除盡,結果此舉破壞了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好心辦了壞事,把森林漸漸給毀滅了。進一步明確大自然能給人類以警示和啟發,學慣用聯系的眼光認識自然界。
《人類的老師》短小而又充滿趣味,通過生動的實例,介紹了科學家從蜻蜓、鯨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研究大自然的特點和規律,研究生物的特性,可以從中受到啟發,從而更好地指導人類的發明創造活動,更好地指導我們利用大自然的規律,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服務。
一、題目新穎,獨具匠心
按照一般常規,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就是打掃房間,打掃教室,打掃街道、打掃庭院……卻從沒見過這樣的打掃,甚至也沒聽說過。「森林」那麼寬,那麼廣,那麼密,林如海,枯枝敗葉堆積如厚厚的地毯,雜草叢生,灌木簇擁,飛禽走獸,怎麼去打掃啊?偏偏就有人這么做了。《「打掃」森林》多別致、新穎的題目呀!一開始就抓住了讀者的心,自然在心裡會問:怎麼打掃?為什麼要「打掃」森林呢?還加了引號。於是迫切想往下讀去。瞧,多巧妙的題目呀!
再如,《人類的老師》也會使人從題目產生疑問,產生聯想,也同樣會引起讀者的強烈的好奇心,促使讀者往下讀。人類的老師會是誰呢?人就是萬物之靈,就是能說會道、會勞動、會創新的靈性的群體,還會有比人類更聰明的嗎?為什麼會是人類的老師呢?那我們一定要去探個究竟。從題目便忍不住想去瞧瞧,你看題目有多重要呢?看來,許多時候,題目不光起概括文章內容、點明中心的作用,更多時候還是吸引讀者眼球,抓住讀者心理,激發讀者學習的慾望。
題目就是點金之筆,乃是作者獨具匠心。
二、理寓於事,娓娓道來
《「打掃」森林》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使人讀著心裡別有一番滋味,感悟頗多。德國那個林務官剛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掃干凈,作者連用了兩個「統統」,還加上一個「連……也不放過。」足見「打掃」得多麼徹底呀!沒想到森林的美好面貌只是暫時的、瞬間的,從此森林卻因林務官的一時「異想天開」而遭了殃,給森林帶來了災難。這與林務官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可見大自然處處是老師,處處給我們啟示,要想改造大自然就必須先要了解大自然,懂得大自然,學習大自然。想當然,往往會事與願違,還會給人類帶來致命性的毀滅。故事短小,寓意深刻,林務官的「無知」,是值得我們每個人警醒的,大自然是一本書啊,一本無字的書,小到一滴水、一棵草、一朵花……大到一座森林、一片海洋、整個宇宙,蘊涵無窮無盡的奧秘,都值得我們永遠去探索,永遠去學習。
故事講完了,道理也凸顯出來了,這就是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示。
三、分總形式、照應題目
《人類的老師》作者採用先分述,後得出結論,總結文理,既點題又加深讀者印象,真是一舉兩得啊!
文章一開始就列舉因「機翼破碎」而「機毀人亡」的慘禍。以此展開,探索到蜻蜓身上,原來是它翅膀上那極不起眼的「厚斑點」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才使蜻蜓的翅膀防止顫動,這一點也就是暗示我們:小小的昆蟲也是我們人類的老師。再以「大海中航行的輪船,雖然船頭是尖尖的,但總是開不快。」而擁有「圓圓的大頭」的鯨卻常常輕而易舉地超過具有「尖尖船頭」的海輪。於是科學家們從鯨身上展開研究,原來是「流線型」在起作用。這也告訴我們:鯨也是我們人類的老師啊!
最後一段是總結,得出結論:所有這些給我們人類以啟示,值得我們學習,能使我們人類不斷創新、不停地前進,讓我們收益匪淺的生物,就是我們人類的良師益友,是我們人類的好老師啊!「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意寓深遠,既是在總結,也是在點題,更是在提醒我們讀者,要做一個熱愛大自然、留心觀察、勇於探索、不斷創新的有心人!
《大自然的啟示》資料鏈接
游泳衣與鯊魚皮
生物學家發現,鯊魚皮膚表面粗糙的V形皺褶可以大大減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體周圍的水流更高效地流過,鯊魚得以快速游動。快皮的超伸展纖維表面便是完全仿造鯊魚皮膚表面製成的。此外,這款泳衣還充分融合了仿生學原理:在接縫處模仿人類的肌腱,為運動員向後劃水時提供動力;在布料上模仿人類的皮膚,富有彈性。實驗表明,快皮的纖維可以減少3%水的阻力,這在1%秒就能決定勝負的游泳比賽中有著非凡意義。1999年10月,國際泳聯正式允許運動員穿快皮參賽。
蜂房與建築結構
蜂巢由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六稜柱形小蜂房組成,每個小蜂房的底部由3個相同的菱形組成,這些結構與近代數學家精確計算出來的——菱形鈍角109°28』,銳角70°32』完全相同,是最節省材料的結構,且容量大、極堅固,令許多專家贊嘆不止。人們仿其構造用各種材料製成蜂巢式夾層結構板,強度大、重量輕、不易傳導聲和熱,是建築及製造太空梭、宇宙飛船、人造衛星等的理想材料。蜜蜂復眼的每個單眼中相鄰地排列著對偏振光方向十分敏感的偏振片,可利用太陽准確定位。科學家據此原理研製成功了偏振光導航儀,早已廣泛用於航海事業中。
蜜蜂是傑出的「建築師」和工程隊。它們用蜂蠟作原料,僅僅7—晝夜的時間,就能建造數千間住宅,而且每間的底邊三個平面的銳角都是70°32』,體積幾乎都是0.25立方厘米,其靈巧和精確令人驚嘆。蜜蜂巢的這種結構早巳為仿生學家所重視,並已經製造出了工程蜂窩結構材料。這種材料重量輕,強度和剛度大,隔熱和隔音性能好,現已被廣泛地用在飛機、火箭和建築結構上。
甲蟲與二元化武器
甲蟲自衛時,可噴射出具有惡臭的高溫液體「炮彈」,以迷惑、刺激和驚嚇敵害。科學家將其解剖後發現甲蟲體內有3個小室,分別儲有二元酚溶液、雙氧水和生物酶。二元酚和雙氧水流到第三小室與生物酶混合發生化學反應,瞬間就成為100℃的毒液,並迅速射出。這種原理目前已應用於軍事技術中。二戰期間,德國納粹為了戰爭的需要,據此機理製造出了一種功率極大且性能安全可靠的新型發動機,安裝在飛航式導彈上,使之飛行速度加快,安全穩定,命中率提高,英國倫敦在受其轟炸時損失慘重。美國軍事專家受甲蟲噴射原理的啟發研製出了先進的二元化武器。這種武器將兩種或多種能產生毒劑的化學物質分裝在兩個隔開的容器中,炮彈發射後隔膜破裂,兩種毒劑中間體在彈體飛行的8—10秒內混合並發生反應,在到達目標的瞬間生成致命的毒劑以殺傷敵人。它們易於生產、儲存、運輸,安全且不易失效。另外,根據甲蟲的視動反應機制研製成功的空對地速度計已成功地應用於航空事業中。
車前草與螺旋狀建築物
車前草是一種很普通的小草,它的葉子是按螺旋形來排列的,這種排列方式,使每片葉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陽光,有利於植物的生長。建築師們依照車前草葉子的形狀,設計建造了螺旋狀排列的樓房,使每個房間都能享受到明亮、溫暖的陽光,避免了普通樓房在這方面的不足。
雲松與廣播電視塔
高山上的雲杉長年累月都經受著狂風的襲擊,樹乾的底部變得又粗又大,整個樹干成了圓錐形。這種形狀使雲杉牢牢地挺立在山頂之上。人們模仿雲杉建立的廣播電視塔,即使遭到強台風的襲擊,也不會有倒塌的危險。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3.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4.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5.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6.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7.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8.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9.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0.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1.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12.用貝的蛋白質生成的膠體非常牢固,這樣一種膠體可應用在從外科手術的縫合到補船等一切事情上。
《大自然的啟示》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
2.朗讀課文,把握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認識大自然能給人以警示和啟發,學慣用聯系的眼光認識自然界,激發閱讀仿生學等科普讀物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了解每篇短文的主要內容,並從中受到啟發。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導語:同學們,在自然界中有著千奇百態的萬物,大自然總在人們不經意間悄悄發生變化,倘若靜下心來,仔細觀察,去品味其中的奧妙,感受其中更深的含義,就能獲得有益的啟示。
有人說大自然是一本無字的網路全書,這話不錯。如果你平時多多留心觀察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一定會獲得很多知識,獲得很多教益。不信請讀《大自然的啟示》。(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
3.這篇課文是由兩篇短文組成的。讀了這兩篇課文的題目後,你一定會覺得很有意思吧。森林裡雜草叢生,荊棘密布,怎麼會去「打掃」森林呢?什麼是人類的老師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讀書交流。
(1)同學們,課文題目《「打掃」森林》與以往學習過的題目有何不同?
(2)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
(3)說一說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
(4)提出不懂的問題,在小組內與同學交流。
三、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1.學習《「打掃」森林》。
(1)自讀課文1—3段,說一說你讀懂了什麼?
①理解「打掃」「掃帚」「寬敞」「潔凈」「乾枯」「統統」等詞。
②他們是怎樣「打掃」的呢?找出句子,指名說,生再齊讀。
③結合課文插圖,說說這部分的大概內容。(德國一位林務官下令把森林「打掃」干凈,結果讓森林遭了殃。)
(2)過渡:同學們,是林務官異想天開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2.重點探究第5、6段。
①同學們,不動筆墨不讀書。默讀課文,思考:使森林遭殃的原因是什麼?畫出能夠說明這一原因的重要語句。
②小組內討論、交流,並把自己的體會批註在書上。
③全班交流,教師相機引導、點撥。
④全班交流後,根據對本文的理解畫「生態平衡」圖。
四、感悟全文、探討啟示。
1.同學們,說說你從這個故事中受到了什麼啟發?
2.學生分小組自由討論。
3.預測:我們不應該盲目地「打掃」自然。應該依據科學來正確地保護自然環境。
我們不應該亂砍伐樹木。
我們應該保護環境,注意生態平衡。
我們要保護地球——人類這美好的家園。
我們不要做自我毀滅的事情。
4.師總結: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只有遵循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規律,才能保持自然的生態平衡。
五、學習《人類的老師》。
1.明確學習目標:
同學們,我們通過前面自己掌握的自學方法,那就是通過自己讀書、自己感悟,然後討論交流、合作學習的方法來學習《人類的老師》,希望同學們自學能力越來越強!
2.學生自讀自悟,師生合作交流。
出示問題(1)科學家從蜻蜓的翅膀上得到了什麼啟示?
(2)從鯨的身上得到了什麼啟示?
(3)對比閱讀,加深認識。回顧《蝙蝠和雷達》,想一想,為什麼說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
3.學生根據問題自己讀書,用心體會。可以在書上勾畫,並作好批註。(師巡視,對個別可點撥、指導)
4.小組合作學習,質疑探討。
5.全班匯報交流,談體會、啟示,師生評價。
(1)師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相關句子朗讀。
(2)出示句子「科學家從蜻蜓、鯨、蝙蝠等動物身上得到啟示,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
指名讀。齊讀。
6.將匯報的這三個問題聯系起來,結合學生平常的觀察所得,針對「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啊!」展開討論。
7.過渡小結:是啊,看來通過同學們自己用心讀書,留心觀察,把書本知識和大自然聯系在一起,同學們收獲可真不小啊!你們也成了小老師了。正是這樣,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而這樣的發明創造造福了人類。
8.同學們,讓我們再次請齊讀課文最後一自然段吧!
六、回顧全文。
1.讀了《大自然的啟示》後,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2.老師引導學生自由回答。
學生交流各自所知道的其它有關「自然的啟示」事例。
預測:《「打掃」森林》——《揠苗助長》
鳥——風箏——飛機
蝙蝠——超聲波探測儀
蜂類的復眼、青蛙的眼——鷹眼
野草——木鋸
魯班根據帶刺的草發明了鋸……
3.過渡,總結全文。
《「打掃」森林》這篇課文中自然給我們的啟示是: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系的,只有遵循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的規律,才能保持自然的生態平衡。
《人類的老師》這篇課文中自然給我們的啟示是:只要我們多多留心自然,自然界的很多生物就會給我們有益的啟示,生物不愧是我們人類的老師。大自然是十分奇妙的,等著我們去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呢!
七、拓展閱讀,開拓視野
請同學們課後讀一讀《仿生科研造福生活》、《向大自然汲取創新靈感》、《竭澤而漁》、《給我一雙翅膀》等書,去了解樓蘭王國是如何消失的。你會得到更多的啟示。
八、作業:
1.熟讀課文,去發現身邊有哪些是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
2.試著觀察身邊的動物,想想能從它身上得到什麼啟示,設計成小發明。
3.為什麼說生物是人類的好老師?
4.感悟寫法:
你們在學完這一整篇課文後,有什麼想法,寫一寫。
板書設計:
12*大自然的啟示
要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
生物是人類的好老師
《大自然的啟示》練習設計
一、我能看拼音寫詞語:
da sǎo sào zhǒu fǔ làn jī yì
( ) ( ) ( ) ( )
yì xiǎng tiān kāi jī huǐ rén wáng
( ) ( )
二、我能分辨,並組詞。
遭( ) 爛( ) 殃( ) 翼( )
糟( ) 攔( ) 秧( ) 冀( )
三、我能觀察並改錯。
1.改觀、寬敞、糟殃、平衡、導想天開( ) ( )
2.摸仿、劇烈、顫動、關健、輕而易舉( ) ( )
四、我能用修改符號在原句上修改病句。
A.人類向生物學習,大大提高了改善生存條件的水平和技術。
B.林務官的命令差不多完全毀掉了整個森林。
五、我能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 )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 )。( ),看起來是臟東西,其實,它們( )之後,變成了( )。能增強( )。
2.科學家從( )、( )等動物身上得到( ),有所( ),有所( )。( )真是( )啊!
六、小練筆。
學了《大自然的啟示》,相信同學們收獲頗多,看來大自然、大自然中的生物真的是人類的老師。我想,大家一定還想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奧秘,除了自己留心觀察,做個有心人,還可以在網上查找,這時有更多的感受想對夥伴們說吧。寫一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自然的啟示》拓展閱讀
我不只是一棵樹
我不喜歡約束,我不喜歡什麼事情都聽別人的,我不喜歡自己的思想被別人所左右,不喜歡喜歡自己的生活受到他人的影響,盡管我是一棵樹,盡管我是一棵長在街邊的樹。
不要告訴我說,在你的眼中,我就是一棵樹,我就是一個沒有生命的植物,我就是路邊的那個高樁子。哈哈哈,那你可就錯了。我不是沒有生命的東西,我雖然是一棵樹,可是我也是有生命的,我的樹樁子兄弟就可以告訴你我今年到底幾歲了,我隔壁的小草妹妹也可以告訴你,我是棵有生命的樹,我是棵懂得疼痛的樹。所以,你不要以為當你用腳踢我的時候,我是沒有反應的,你不要以為在你帶著你的狗在我的腳邊撒尿的時候,我是無動於衷的,只是我家小草妹妹說了,我是一棵樹。
小草妹妹說,我是一棵樹,我是給別人帶來涼快的樹,我是可以帶來新鮮空氣的樹。所以當你踢我的時候,我感覺很疼的時候,我才會掉幾片葉子下來,砸在你的腦袋上,警告你,我疼了。要是你還要接著踢我,我才會伸出我的手打你一下。所以,當你帶著你家狗在我的腳邊胡作非為的時候,我看著在我旁邊坐著的其他人,我忍了,我不想他們因為我的生氣而被太陽公公暴曬,我不想看見熟睡中的嬰兒被太陽公公嚴厲的眼神所嚇壞。
我好像很久沒有看見我的梧桐兄弟笑了。自從前幾日來了幾個工人之後,梧桐兄就再也沒有笑過了。我問過梧桐兄,為什麼這幾天不高興,我那兄弟也沒說是為什麼,只是說最近生活不開心,有點煩躁。我知道他沒有說實話,我只知道他有事情瞞著我,我知道他肯定是遇見什麼事情了。其實,他就是不告訴我,我也知道的。前幾天地震的時候,我們身後的那個房子被震驚了,在房子的牆壁上都能看見開口了,市政府的人來說了,要把那房子拆機,重新修過,還要把我們這邊的街道重新修正一下。
不就是我們要被移走了嗎?有啥不開心的呢?我們又不會被人當作柴火燒掉,我們是一棵樹,我們走到哪裡都是一棵樹,再說了,我們移走了,也是為了人們的安全著想呢,有啥不開心的了。而且現在啊,人們的環保觀點越來越強了,房子修好了,說不準我們還是會被移回來。我們還不是會在一起的,我們還是會在這里為這里的人們繼續遮陽的。
我告訴梧桐兄:我的梧桐兄啊,你真是傻啊。這又不是幾年前了,我們是不會被伐木工人擄走的,我們只是暫時離開而已。
梧桐兄聽了,微微一笑。我知道他還是在擔心,其實我也是在擔心,因為只是政府在提倡保護我們這些樹木,而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關注我們的生命呢?我不奢望自己能再活多久,我只希望趁我還在這個世界的時候給人們帶去更多的陰涼、帶去更多的歡樂。
讀一讀,想一想
1.短文告訴了我們什麼事?
2.文中的這棵樹希望我們怎麼做?
3.你從這篇段文明白了什麼?它帶給我們什麼啟示?
鋸的發明
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讓徒弟們上山砍伐樹木。由於當時還沒有鋸子,他的徒弟們只好用斧頭砍伐,但這樣做效率非常低,工匠們每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盡,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這可急壞了魯班。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魯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啟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頭的工具做成鋸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砍伐樹木也就容易多了。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桿就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看來竹片不宜作為製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於是他們立即下山,清鐵匠們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到山上繼續實踐。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讀一讀,想一想。
1.你能從文章中找找發明創造的方法和過程嗎?
2.這些文章對你有什麼啟示?
3.你能發明什麼?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你知道珍珠的來歷嗎?別看它們瑰麗得像一顆顆星星,可來歷卻像一場極可怕且極漫長的夢。自打一顆小石子突然掉進了珍珠貝那柔嫩的軀體,這可怕的噩夢就開始了!粗礪的石子不分晝夜地折磨著它,刺疼著它,但它堅強無比,不僅接受了這突如其來的苦痛,還毅然地咬緊了它,不聲也不響,就這么過一年又一年,直到把它變成了一顆璀璨的珍珠。這更是驚心動魄的一課!大自然以其獨特的方式告訴我們,知道苦痛的意義嗎?那是一種神聖的錘煉。
AB本是兩棵無關的樹,只因被青藤緊緊地纏住,便在不知不覺中長到了一起,而自打長到一起,A樹也就結出了一種全新的果實,外形仍然是A,但味道卻酷似B。瞧!大自然多奇妙,就這么一啟發,園藝學家就恍然大悟,一舉學會了嫁接技術。
有人為了曬衣服,曾在相距不遠的兩棵樹上拴了鐵絲,久而久之,鐵絲形成了鐵箍也就牢牢地勒進了樹干,硬是在樹上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溝。兩年後,鐵箍更是深深地勒進了樹里,可憐的樹看來是必死無疑了,但奇跡偏偏因此而發生,那堅強的樹非但沒有勒死,反而站得穩穩當當的,硬是把那可怕的鐵箍活活地吞了進去!而這一切恰好被一位絕望之極的老人看到,也就得到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氣。老人得的是癌症!他戰勝病痛活了下來。多活了好幾年,臨去世時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感謝那棵樹!瞧!大自然多深刻,雖然不聲不響,卻能給人超常的力量,產生奇跡!
是的,類似的故事還很多。成熟的麥穗低垂著頭,那是在教我們謙虛;一群螞蟻能抬走大骨頭,那是在教我們團結;溫柔的水珠能滴穿岩石,那是教我們堅韌;蜜蜂在花叢中忙碌穿梭,那是教我們勤勞;含羞草默默收攏葉片,那是告訴我們切莫過分張場。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肯學,天天都會有收獲。
⑥ 1、目前探究教學模式有哪些區別是什麼 2、探究教學過程方案一般什麼寫(步驟,輪廓)
來自 大科學 團隊
提供豐富的網路資源,創設最佳學習環境,探究新型教學模式
課題研究報告
江蘇省無錫連元街小學課題組
二00五年四月
一、 課題研究背景
教育部部長助理、基礎教育司司長李連寧在全國課程改革實驗區信息技術教育研討會上明確指出,不應當把信息技術僅僅作為學習的對象,而應當作為學習的工具,要努力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實現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李連寧強調,加快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首先要實現觀念的轉變,一是要把信息技術從學習對象轉變為學習工具,要把信息化作為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載體,信息技術的應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學結合起來,真正把信息技術運用到學習之中。二是要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優勢。
建構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這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突出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術與課程改革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新課程在一個比較高的水準上推進。只有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信息技術才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為了推進我校教育信息化的進程,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我們於2002年成立了「在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模式研究」課題組,課題組申報的研究課題「提供豐富的網路資源,創設最佳學習環境,探究新型教學模式」是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區無錫地區開設的一個重點子課題,也是正是體現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在短短的三年期間,我們對網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探究教學模式、教學設計等作了初步的探索,並取得實效。
二、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理論依據
開展「提供豐富的網路資源,創設最佳學習環境,探究新型教學模式」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是: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目標,以資源設施建設為基礎,以信息化資源開發應用為核心,推動在網路環境下的學科課程整合,立足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型師資隊伍,提高師生的信息素養,建構網路環境下的以建構主義、多元智能、合作學習教育理論指導下的有效模式,促進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根本改變。
開展研究的理論依據為: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素質教育思想、布魯納發現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系統論原理、教學設計原理等理論。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目標
1、研究內容:開展「網路環境下學科課程整合」課題研究的內容包括: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方法研究、信息網路環境下新型教學模式研究、信息技術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研究、基於網路環境的信息資源應用研究、基於網路環境的個別化學習模式研究、基於網路環境的協作式學習模式研究。探討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方法和規律、建構信息網路環境下新型的教學模式、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培養創新人才的方法途徑。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信息能力、培養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教師運用信息技術設計和組織教學的能力。
2、研究目標為:通過素質教育、課程改革、信息技術三大主題整合,實現學習方式的全面變革;研究在網路環境下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使教育資源的利用從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實現開放式的以資源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重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學設計從以知識為中心轉變為以資源為中心、以學生為中心;整個教學對資源是開放的,學生在學習某一學科內的知識時可以獲得許多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生在佔有豐富資源的基礎上完成各科能力的培養;學生成為學習主體,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幫助者和組織者;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資源環境,作為學生學習的協作工具和研發工具,著重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團隊精神、協作能力和探索與創新能力。
3、研究的特色和策略:
(1)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是個性化、能滿足個體需要的,能適應廣泛的學習風格和多元智能。(2)學習是以問題或主題任務為中心組織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間建立有效的連接。(3)學習是在通訊與交流的過程中進行,學習者之間是協商與合作的。(4)學習是具有創造性和生產性的。(5)將技術作為學習的綜合組成部分,注重於基本技能、內容和高級思維技能,為學生提供應用所學技能的機會。(6)將可信的評估作為學習的綜合組成部分,促進終身學習的潛能。
基於以上理論,我們課題研究時採用的策略是:
(1)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創設情境,包括問題情境以及虛擬實驗環境,以培養學生觀察及思維能力。(2)利用信息化的學習環境和資源,藉助其內容豐富,多媒體呈現,擴展鏈接等特點,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和探索的學習能力。(3)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藉助人機交互技術和參數處理技術,建立虛擬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積極參與、不斷探索精神和科學的研究方法;(4)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組織協商活動,培養合作學習精神;(5)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創造機會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述觀點思想,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6)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藉助信息工具平台,嘗試創造性實踐,培養學生信息加工處理和表達交流能力。(7)利用信息化學習環境和資源,提供學習者自我評價反饋的機會。通過形成性練習、作品評價等方式獲得學習反饋,調整學習的起點和路徑。
四、課題研究的具體實施
1、 課題研究的准備階段
連元街小學是一所百年名校,更是一所信息技術特色學校,在網路興起的初起,就把握住了這一新興事物,敏銳的感覺到,網路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在准備階段,老師們作了一些簡單的嘗試,同時積極申請課題目研究,以求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和挑戰,開辟一條網路環境優化教學的新路子。
2、 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課題組對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的模式、方法、方式等進行理論論證和實驗論證,構建相應的教學平台系統,收集有關的教學案例,製作相應的教學軟體,進行各層次的公開觀摩教學。
3、 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課題組對本課題研究工作進行反思、總結與整理,經過討論後形成研究報告。
五、課題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 確立網路信息技術與小學課程整合的基本原則
1、 信息技術作為學生的基本認知工具
建構主義「認知工具」理論認為,學習是以思維為中介的,為了更直接地影響學習進程,應減少一直以來對傳遞技術的過分關注,而更多地關心在完成不同任務中如何要求學習者思維的技術。認知工具理論就是在這種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認知工具是支持、指導、擴展學習者思維過程的心理或計算裝置。前者存在於學習者的認知、元認知策略;後者則是外部的,包括基於計算機的裝置和環境;它們都是知識建構的助成工具。以多媒體教學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成為最理想、最實用的認知工具。課程整合中,強調信息技術服務於具體的任務,學生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待信息技術,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並且對這種工具的使用要像鉛筆、橡皮那樣順手、自然。 要培養學生學會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知識構建的認知工具,將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交流工具、個別輔導工具、情境探究和發現學習工具、信息加工與知識構建工具、協作工具、研發工具、情感激勵工具等。
2、任務驅動式的教學過程
課程整合以各種各樣的主題任務進行驅動教學,有意識的開展網路環境下課程相聯系的橫向綜合的教學。這些任務可以是具體的任務,也可以是真實性的問題情景(學科任務包含其中),使學生置身於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動態過程中進行學習。通過一個或幾個任務,把有關的知識和能力要求作為一個整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學習目標的學習。
3、力培養和知識學習相結合教學目標
課程整合要求,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包括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過程,是一個充滿想像、不斷創新的過程,同時又是一個科學嚴謹、有計劃的動手實踐過程,它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通過這種「任務驅動式」的不斷訓練,學生可以把這種解決問題的技能逐漸遷移到其他領域。
4、「主導——主體——主線」三位一體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在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中,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學生被看作知識建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學習的許多目標和任務都要學生主動、有目的地獲取材料來實現。同時,在課程整合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和咨詢者,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更加優化,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它自始至終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
5、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
信息化、網路化技術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實踐平台,利用它實現相同的目標,我們可採用多種不同的方法。同時,課程整合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教學目標固定後,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務來實現,每位學生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工具來完成同一個任務。這種個別化教學策略對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進行因人而異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但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要求人們具有協同工作的精神,在現代學習中,尤其是一些高級認知場合,要求多個學生能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觀點,學生可以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組成學習共同體,協作完成任務。
(二) 組建網路環境下課程整合的教學平台系統
網路環境下的教育模式,也就是體現了網路和各學科的整合,「整合」,並不是油水分離、機械的拼合,而是水乳交融、有機的揉合。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讓計算機和網路為教學服務,讓計算機和網路成為學生學習的工具。計算機和網路與《新課程改革》思想中的教師身份是一致的,那就是幫助、指導者和促進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1、用多媒體軟體製作網路教學平台
使用動畫工具FLASH和網路工具Dreamware製作課件,並加入Asp動態網頁,能夠在網路上運行,具有體積小、交互性強等特點。力爭體現這樣幾個教育思想:那就是激趣、自主、實踐,讓課件成為教師教學的工具,學生學習的助手。課件如果用於課堂教學,既可以用來進行傳統的多媒體演示,也可以讓學生自主操作。
在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製作了大量的網路教學平台,其中最大的收益者就是我們的學生。短短的三年內,網路課除了給學生帶來更風趣、豐富的課之外,學生通過探索,還具備了初步的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動手操作、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並增強了團結協作、合作交流的意識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毅力。
2、構建環境基礎:數字化資源庫
校園網、資源庫是我們課題研究的環境基礎。課題組成員信息技術組教師主動放棄休息時間,重新設計、改版了校園網站,將原有的教育教學資源(如光碟讀物、教學軟體、錄像帶、VCD光碟等)進行數字化,在網路上建設一個基礎的數字化資源庫,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在線閱讀,自主學習,老師也可以利用網上提供的資料進行電子備課,提升了課題研究的可行性和它的價值。
3、完善網路硬體設備
課題環境建設涉及的硬體裝備。現我校共有多媒體計算機120台,網路機房兩個,100M光纖接入中國電信網等,為課題研究提供了基本保障。考慮到「長期規劃,滾動發展,循環更新」,並且目前學校正面臨重建的重大規化,不搞盲目投資和追求時髦的短期行為,學校遵循實用、適用、管用的辦事原則,將繼續創設更好的硬體環境。
(三)構建網路環境下課程整合的「主導——主體——主線」探究式教學模式
我們將網路技術與小學各課程加以整合,構建了以培養學生數學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宗旨,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以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學習環境」理論和「認知工具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三位一體」探究式教學模式。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三種基本模式:
1、基於網路技術的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自主探索--網上協作--網上測試--課堂小結
2、基於網路環境下協作探究式教學模式
我們構建的以學習共同體為主要載體的網上協作探究式模式有競爭、辯論、協同、夥伴、角色扮演等五種模式;
⑴ 競爭式協作學習模式:兩個或多個學習者針對同一學習內容或學習情景,進行競爭性學習,看誰能夠首先達到教育目標。我們在實驗教學中,通過網路先提出一個問題,並提供解決問題的相關信息,或由學生自由選擇競爭者,或由教師指點競爭對手,然後由開始獨立解決問題,同時也可以隨時監看對手的問題解決情況。
⑵ 辯論式協作學習模式(適合於小學高年級開展):協作者之間圍繞給定主題,首先確定自己的觀點;在一定的時間內藉助虛擬圖書館或互聯網查詢資料,以形成自己的觀點;輔導教師(或中立組)對他們的觀點進行甄別,選出正方與反方,然後雙方圍繞主題展開辯論;辯論的進行可以由雙方各自論述自己的觀點,然後針對對方的觀點進行辯駁;最後由輔導教師(或中立組)對雙方的觀點進行裁決,觀點論證充分的一方獲勝。
⑶ 協同式協作學習模式:多個學習者共同完成某個學習任務,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者發揮各自的認知特點,相互爭論、互相幫助、相互提示或是進行分工合作。
⑷ 夥伴式協作學習模式: 在網路環境中,學生有許多可供選擇的學習夥伴,學生通過選擇自已所學的內容,並通過網路查找正在學習同一內容的學習者,選擇其中之一經雙方同意結為學習夥伴,當其中一方遇到問題時,雙方便相互討論,從不同角度交換對同一問題的看法,相互幫助和提醒,直到問題解決。
⑸ 角色扮演式協作學習模式: 讓不同的學生分別扮演學習者和指導導者的角色,學習者負責解答問題,而指導者幫助學習者解決疑難,在學習過程中,雙方角色可以互換。
網上協作的主要途徑有人機協作、生生協作、師生協作等三種途經。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時,必須注意處理與「自主學習」的關系,把學生的「自主學習」放在第一位,「協作學習」在「自主學習」基礎之上進行。
3、基於網路環境下完全探究式教學模式
初步構建了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與數學科研能力為宗旨,以學生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面向21世紀的以科學探究為主要方式的完全探究式學習教學模式:提供選題——確定課題——組成課題組——實施研究——撰寫報告——交流研討——成果鑒定。考慮到學生們的年齡層次還不適合提出太高、難度太大的要求,在這個模式下,旨在讓學生體會這一新的學習過程,對結果關注的要輕一些。
(三) 基於網路環境下課程整合的教學設計
1、教學設計的教學設計原則:以問題為核心驅動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習問題必須在真實的情景中展開;強調學習任務的復雜性;強調協作學習的重要性;強調非量化的整體評價,反對過分細化的標准參照評價;要求設計學習任務展開的學習環境;應設計多種自主學習策略。
2、教學設計的教學設計流程(例):
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七冊第20課《人類的老師》是一篇有關仿生學的科普說明文。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沒有生字詞和難理解的句子,如果僅僅採用常規的教學模式教學,必將使學生索然無味,失去學習興趣,無法感受大自然中的奧秘,更不能共享其自身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考慮到這一點,我校老師把這一課設計成了網路課:課前讓學生查閱圖書、搜索網路、請教家長等途徑收集一些資料;課上根據自己的喜好上網藉助准備好的電腦動畫理解課文舉的三個主要例子,接著老師要求他們用一兩句簡單的話來介紹,培養他們處理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把搜集到的資料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些交流也是學生知識積累後的呈現;然後老師要求學生用電腦提供的材料製作一個圖文並茂的頁面,宣傳生物是人類的「老師」,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起了學生的興趣:自己的勞動成果不僅能與同學分享,還能通過電腦小報的形式與更多的人交流,讓學生交流、介紹自己的作品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課的最後,學生可以到BBS中暢談本課的收獲,涉及語文、信息技術的知識和能力,以及情感上的體驗,可以說是學有所得。
3、教學設計的特點:
(1).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學生建意義的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
(2).學生是信息加工與情感體驗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3).教學媒體既是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
(4).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學內容,通過教師指導、自主學習與協作交流,學生可以從多種學習對象(包括本門課程的教師、同學以及社會上的有關專家)和多種教學資源(例如圖書資料及網上資源)獲取多方面的知識。
六、課題研究的自我評價
1、主要特色
⑴ 教學改革思路的創新:將網路技術與小學課程加以整合,重塑教學結構。
⑵ 教學環境的創新:由單一的「粉筆+黑板」封閉型環境轉變為多樣化的「多媒體網路」開放型環境。
⑶ 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由單一的教師評價方式轉變為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評價方式。
⑷ 以建構主義「學與教」理論、認知工具理論、學習環境理論為主要理論依據。
2、不足之處
課題組雖然已經告一段落,在預期時間內也能較好地完成各項研究任務,組建的教學平台系統也已初具規模,但它還只是一個點,離全體學生這個層面還有一段差距,還需要普及。老師對網路環境下的教學設計的整合有一定的研究,但還不深入,形式還比較單一,還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為更深層次的課題研究作好准備。
⑦ 人類的老師最佳教案
蘇教版第八冊第7課
設計思路:
這篇課文共有七個自然段,系總分總結構,第三、四、五自然段系課文的重點。根據課文的結構特點及課後練習第5題的提示,教學本文,可按如下思路展開:1、揭示課題,推知內容; 2、抓住重點,導讀引悟,重點段結構相似,教師將主要精力集中在第三自然段,其餘兩段讓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讀悟便會學得輕松、順利、快樂、高效;3、展示資料,充分交流讓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4、總結本課,鼓勵創造。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藉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文字,了解人類以生物為師的有關事例。
3、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重點段,通過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人類以生物為師的有關事例。
教學難點:
了解課文具體介紹的方法。
教具准備:
小黑板、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通過上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人類的「老師」是誰呢?
2、那麼課文哪些自然段具體說明了自然界里有許多生物是人類的老師的呢?
3、請同學們打開書,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有關的自然段。(學生回答)
二、學習第三段
1、同學們,這三個例子寫得很具體很有趣,下面請你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或者說最喜歡的一個認真讀一讀,注意要一邊讀一邊想,爭取把每句話讀懂。
2、誰先來說說,你最感興趣的是哪個例子?
* 第三自然段
(1)讀了這一段,你知道了什麼?你能選用下面兩個句式中的一句把這一段的主要內容說清楚嗎?
(2)小黑板出示:科學家從____得到啟示,發明了____。
人們模仿____造出了____。
(3)結合學生回答,板書:飛機設計。
(4)人類為什麼要想發明飛機?人類是怎樣發明飛機的?
(5)出示:人類自古就想像鳥兒一樣飛上藍天。科學家認真研究了鳥類飛行的原理,終於在1903年發明了飛機。
(6)指讀句子。
(7)是啊,人類有了夢想,就積極地向自然學習,尋求解決的方法,最後終於發明了飛機。為科技進步作出的貢獻。可見鳥兒就是人類的——(讀題)
(8)30年以後,人類在飛機上遇到了什麼難題,又是怎麼向動物學習尋求解決的方法的呢?(學生回答)
(9)投影蜻蜓的圖片:教師解釋,原來,每隻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所在。所以,人類從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機翼因劇烈抖動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機毀人亡的慘禍,可見蜻蜓是(指課題)——人類的「老師」。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說:要是早知道這一點,科學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0)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這一點,科學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11)指導朗讀,讀出惋惜、感嘆的語氣。
(12)現在,飛機設計師吸取了這一教訓,又注意研究了蒼蠅、蚊子、蜜蜂等的飛行特點,又為科技進步作出了哪些貢獻?(學生回答)所以說蒼蠅、蚊子等昆蟲是人類的——『老師』。
(13)第三自然段詳細介紹了人類認真研究鳥類飛行的原理發明了飛機並從蜻蜓等昆蟲身上得到啟發,不斷提高飛機的性能,為科技進步作出的貢獻。我們人類從1903年到現在起,只花了短短的百餘年時間,就研製出了許多具有各種優良性能的新式飛機,其實都是從大自然中得到的啟示啊!
(14)小結:課文第三段從人類遇到了難題,到向鳥兒、蜻蜓等昆蟲學習,最後找到解決的方法,寫得非常具體生動。這樣的寫作方法就是——(板書:具體介紹)
(15)現在,讓我們來仔細體會這樣描寫的好處吧!一起讀。
三、學習四-六段
1、剛才我們認真研讀了課文第三段,收獲真大!下面請同學們繼續交流自己感興趣的例子。
*第四段
(1)你對這一段中的什麼感興趣?
(引導學生說好:我對人類模仿……)
(2)老師這兒有一些圖畫,老師想請你看著圖畫來介紹你所感興趣的這個例子,行嗎?(投影圖片)
(3)你們覺得他介紹的怎麼樣?(評議)
(4)是什麼促使人類要向鯨學習呢?科學家從鯨的外形中得到了什麼啟發呢?
(5)可見鯨是人類的——(讀題)
(6)喜歡這個例子的同學一起來讀讀。
(7)現在,你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一段的主要內容呢?(先在下面小聲說,再指名說)(板書:輪船設計)
*第五段
2、讓學生說說為什麼對第五段感興趣?
(1)做一個實驗:請學生和家長代表上台捏雞蛋。(三個人)
(2)為什麼小小的雞蛋這么難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雞蛋殼之所以能承受這么大的壓力,是因為它能夠把受到的壓力均勻地分散到蛋殼的各個部分。
(3)這是一句因果倒裝句,你們能「因為…所以…」來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原來這就是雞蛋殼所擁有的薄殼結構的特點啊。(出示詞語:薄殼結構 讀好!)
(4)從這種「薄殼結構」特點中,建築師受到了什麼啟發?
(5)投影圖片:看,這就是人民大會堂、北京火車站,正因為採用了這種「薄殼結構」,這些建築風格是既堅固又美觀,還大大節約了建築材料。其它採用「薄殼結構」的著名建築還有許多。(圖片欣賞,教師稍作講解)就連我們學校的風雨活動教室也是採用這種「薄殼結構」建造的,其實這樣的建築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很多,同學們課後不妨去調查一下。
(6)下面我們拿好書一起把第五自然段來讀一讀,記住人類從蛋殼中獲得的啟發,進行建築設計的例子。(板書:建築設計)
3、人類以生物為師的例子就只是這三個嗎?你們還知道哪些?(引導學生用前面出示的句式,說說自己收集到的資料)
(1)投影第六段,一起讀讀。
(2)你們有沒有發現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寫法有什麼不同?
(3)對呀!人類模仿的生物還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詳細介紹,這里只用一句話就帶過去了,這樣的寫作方法就是——板書:簡單列舉
4、難怪作者最後要發出這樣的感嘆——(投影句子)
(1)指讀句子。引導讀出感嘆的語氣。
(2)齊讀。你們覺得這個自然段跟課文題目和第一、第二自然段有什麼聯系嗎?
(3)學生自讀課題和一二兩節,討論交流,體會前後呼應的寫法。
四、總結全文,深化感情
1、學了這篇課文,你們有什麼感想呢?想干什麼?
2、看來大家對……發生了興趣,為了讓大家得到更多關於……的知識,老師送幾個網站給大家,相信會給你們帶來更多的收獲。(投影網站)
五、作業超市
1、課外自己尋找並閱讀介紹人類向生物學習的兒童科普讀物。
2、搜集有關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文字或圖片資料,下節課交流。
3、補充習題。
板書設計:
7、人類的「老師」
飛機設計
輪船設計 具體介紹
建築設計 自然界的種種生物
汽車設計
簡單列舉
坦克設計
教學反思:
《標准》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趣,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學習。」
1、注重學生的思維參與, 尊重學生的閱讀需要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學生要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發的需求,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讀書做筆記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思維參與」,給他們獨立思考的機會,用創新的記號,創新的思維,創新的感受來體驗文本,滿足學生閱讀的慾望。
2、注重學生的個性閱讀,尊重學生的創新發現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尤為重要。」
閱讀過程是閱讀個體的感悟和體驗構建的過程。是一種再創造,它帶有強烈的個性特徵。閱讀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選擇性的自主感受,從而構成具有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教學過程。讓學生從小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看問題,學生對文章充滿神秘感好奇感,鼓勵學生讀出自己的東西。讀書做記號滿足了學生對文章充滿神秘感好奇感,讓他們樂於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學生在學習中的創新發現,教師要尊重並加以正確的引導,「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說一句錯誤的話」,呵護他們好奇的心靈。
課堂教學要的不是熱鬧場面,而是對問題的深入研究和思考。讀書做記號這一學習方式將在今後的閱讀教學中大放異彩。
⑧ 《人類的「老師」》的預習日記
《人類的「老師」》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內本課10個生字。理容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說說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4、通過「質疑問難,確定目標上網瀏覽,自主學習交流討論,合作學習激發情感拓展延伸」的模式進行教學。能藉助課文具體的語言材料,了解人類以生物為師的有關事例,激發學生主動探索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弄懂三個主要的例子中人類從生物身上受到什麼啟發,解決了什麼問題,培養自己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揭題激趣
1、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新課文。板書課題,讀題。
2、 激趣
讀了課題,你想了解什麼?
(人類的老師是誰?人類可以在「老師」那裡學到什麼?它們為什麼是人類的老師?)
過渡:那就請大家帶著好奇心去讀一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