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英語語法翻譯法課堂的教學大綱,交際語言教學法的教學大綱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學大綱(syllabus)
課堂的教學來大綱,交際源語言教學法的教學大綱和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教學大綱(syllabus)
Classroom teaching outlin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syllabus and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syllabus (syllabus)
希望可以幫到你,還望採納
2. 交際教學法的定義
交際教學法源於人類語言學家(諸如,Hymes,
1972)和弗斯派語言學家(諸如,Halliday,
1973),他們認回為語言最重要且首先是一答種交際體系.
語言教學的目的是目標語的交際能力.
語言課程的內容包括語言意念和社會功能,而不僅僅是語言結構.
學生有規律地在小組或者倆倆活動中進行信息差意義傳遞(如果需要的話,亦可進行意義商討)活動.
學生經常從事角色或者課本劇表演,以便使自己的目標語使用適宜於不同的社會語境.
課堂材料和課堂活動常常是真實可信的,以反映現實情景和生活需要.
技能一開始就應該是綜合的;特定的活動可能涉及讀、說、聽,也許還有寫.
老師的任務主要是促進交際,其次才是改正錯誤.
老師應該能流利地和恰當地使用目標語.
3. 如何認識語言的功能與實現交際外語教學的關系
近十年來,我國中學外語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是交際性教學原則的研究與其在教學中的應用。與此密切相關的則是對教學中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探討。新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對於外語教學的交際性原則、語言與文化的關系等做了較為明確的規定,同時在整體精神與許多具體部分的表述與教學要求上也體現了交際性原則。比較前大綱而言,這是一個明顯的進步,是我國外語教學界在語言的本質和功能等方面認識深化的一種表現。
長期以來,中學英語教學接受和實踐了以結構主義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結構主義理論認為語言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在教學法上強調的是語言內部結構的認知;而近十幾年來在我國開始流行的交際法教學強調的則是語言的社會交際功能和使用功能,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思想和實踐上都進行相應的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講,用教學大綱的形式強調語用能力培養、明確提出認識語言與文化關系的重要性,有著特殊的意義。
在教學中,人們對交際教學法,語言與文化關系的一些模糊認識與不大理解主要表現在兩點上,一是認為中學階段(初、高中)外語教學主要目的應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語音的准確性、詞彙的擴充、語法與句型知識等);另一點是認為目前中學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文化教學無從進行。本文將結合對這兩個問題的討論,探討交際性語言教學中,處理好文化與語言關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並相應提出一些建議。
語言學、語言教學理論的不斷發展使人們對語言的本質不斷加深認識,提出語言是交際性工具這一功能性觀點,語言教學目的、目標也隨之不斷修正。《大綱》指出:「外國語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獲取世界各方面信息與進行國際交往的重要工具。」高中外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在口頭上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在《大綱》第二大項的教學目標和要求中,不論是一級教學目標,還是二級教學目標,都分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細化了語言運用能力的指標。那麼交際能力包括哪些因素,它與語言知識是什麼關系,它與文化教學又是什麼關系呢?
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交際能力應包括下列五方面的內容:1.語言——指掌握語法知識;2.功能——指運用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3.語境——選擇與所處語境相適宜的話語;4.交際者之間的關系——根據對方的身分、地位、社會場合,說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話語;5.社會文化知識——語言首先是一種「社會實踐」。這其中後三個方面綜合起來就是一點——語言得體性。交際能力的培養也就是使學習者在與對方交流中,根據話題、語境、文化背景講出得體、恰當的話。這種能力反映出學習者對所學語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語言得體性離不開社會文化知識。文化語言學研究表明,語言中儲存了一個民族所有的社會生活經驗,反映了該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徵。兒童在習得一種民族語言的同時,也在習得該民族的文化。所以,語言和語言的應用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正如美國著名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文化可以解釋為社會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語言則是思想的具體表達方式。」由於語言是一種民族文化的表現與承載形式,不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就無法真正學好該民族的語言。外語教學不僅要介紹語言知識並進行「四會」技能訓練,更應該把這種學習與訓練放到文化教學的大背景中進行,最終使學生具有語用能力。
只強調語言形式和內部結構的結構主義教學,割裂了語言形式與語言意義及功能的聯系。用這種教法教出的學生可能很會做專測語法形式、結構的試題,但必然缺乏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包括讀、寫的能力),出現交際失誤,最終也就達不到學習外語的真正目的。
通過對交際中錯誤現象的分析也可以證明語言教學中文化因素的重要性。交際錯誤可以分為兩種:語法錯誤與語用錯誤。現代外語教學觀點認為後者更為嚴重。沃爾夫森(M.Wolfson)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於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則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大可能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這後一種情況又被稱之為社交——語用失誤,它主要指由於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際中出現的語用錯誤。在這種情況下,語法形式掌握得越規范,就越容易引起誤解。語言知識只能指導人們表達出形式上正確的句子,而語用能力則指導人們表達出恰當、得體的話語。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外語教學目的最終應是培養語言應用能力,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然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高中新大綱對語言知識教學與交際能力培養、語言教學與文化的關系的闡述體現了這一基本思想。
以上議論了語言教學中交際性原則的運用及文化教學的必要性。現在我們再來討論第二個問題,語言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可行性。
廣義上講,文化教學存在於語言教學的每個階段,甚至每個單元。語言教學既然最終以語用為目的,就必然涉及語言文化的教學。文化因素與語言形式的難易並不一定成正比,簡單的語言形式並不意味著在使用中可以忽略語用與文化因素,如Helo/Hi/Sory/Pardon/Thankyou等形式上極簡單的表達。真正使學生感到困難的不是如何發准音或拼寫正確,而是在實際交際中如何恰當運用語言。教師在教學中只要自始至終注意結合語用、文化因素,把語言形式放到社會語用功能的背景下進行教學,就能使語言知識「活」起來,使學生逐步提高語用能力。這樣講,並不是要求教師在講每一個語言項目時都把與之相關的語用功能介紹全、練習夠,這是不現實的,也違反認知規律。目前我國中學外語教學的弊病之一就是講者不厭其煩,力求一次講全、講透。在介紹一個新語言項目時,往往以點帶面,全面開花,字典搬家。學生則忙於記筆記。應試教育和結構主義理論的影響更起了負面推動作用。交際法教學注重語言功能訓練。具體語言形式的功能要隨語境而變化,使用中相關社會因素較多,只有逐步介紹、訓練,循環往復,學生才能體會到不同語境中語義的差異並逐步掌握,進而形成語言能力。目前,在教材編寫中,教學內容循環出現的方式與原則也應體現在英語教學中。
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是深不可測的難點。日常口語交際中就存在著文化因素,各類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實的語言素材,教師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發掘。有些教師可能由於自身語言水平不夠,文化知識較少,語用能力不強,因而對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這種想法雖可以理解,但應幫助克服。我們提倡教師不斷加強對英語語言與文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語言交際能力,進而可使教師在教學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學。文化因素存在於最簡單的交際活動中,文化教學也應存在於最基本的日常教學中。教師在教學生如何向別人問候時,即使只介紹了一種形式的實際用法,只要從語用角度講是正確的,他就傳授了語用原則與文化知識;學生如果通過訓練掌握了這一形式的運用,教師也就是在幫助學生逐步發展文化語用能力。盡管這種學習可能是零散、不系統的,學生卻是在沿著正確的語言學習道路前進。教師自己不應該也不應要求學生學習好了語言形式再去實踐,或者掌握了語用知識再去實踐,而應在實踐中學習、發展語用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只能在交際中實現。
如何進行交際能力訓練?方法可以多樣。交際教學並不否認語言基礎知識、技能的訓練,並把它看成是語用能力發展的必要組成部分。交際法與結構主義教學法的區別主要在於學習目標的不同。克魯姆指出:「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在課內創造更多的情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自己學到的語言材料。」他提出了課內開展交際活動的幾個環節:
「假設交際」,指在課內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各種操練,包括機械操練和教師講解等;「教學交際」,指課堂內進行的再表達練習,學生掌握語言知識後,根據教師提供的語境開展模仿性對話或書面練習;「針對性交際」,指學生根據情景和語用考慮,作出反應;「談論性真實交際」,指學生不受限制地自由交談,語言具有真實性和社會性,言語符合語用及文化規范。
克魯姆強調交際活動存在於外語教學的每個步驟,其基本觀點是:語言應作為技能培養。大量的交際活動有助於語言知識向語用能力的轉化,這種從操練到真實交際的過渡與現在流行的「五步教學」的某些環節有明顯的共同點。
綜上簡述,教師只要確立語用學觀點,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利用語言材料進行各種旨在提高語用能力的訓練和交際,語言教學中的語用與文化要求是可以體現的。
最後談一下思想教育問題。一般認為,語言教學中強調文化教學是為了更好地掌握這門語言以進行交流,那麼交流和學習什麼呢?這就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問題。《大綱》指出:「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教育,增進對外國,特別是英語國家的了解。」學生在學習英語和英語文化時,必然要與本民族語言與文化進行比較。我們應該鼓勵學生採取文化平等觀和語言平等觀,既不自高自大,在語言與文化上搞民族中心主義,也不自我貶低,認為英語國家的文化比我們的優越,甚至否定我們的民族文化,搞「自我殖民」(self-colonization)。《大綱》對這個問題作了明確、全面的要求。這是一條重要的原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時時注意貫徹。
21世紀即將來臨,新世紀中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使人類的交往愈發重要和頻繁,外語教學的責任也就越來越重。我們要按照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個面向」的指示培養高素質的外語人才,使他們能為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貢獻。新的高中英語教學大綱已經為下世紀初我國高中外語教學的發展提出了目標與任務,要達到《大綱》所規定的目標,還要靠我們大家共同奮斗。
4. 交際語言教學的主要操作是什麼
交際語言教學
(,即CLT)形成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過近20年的發展以逐漸回發展成為一種為世界語言教學界答所普遍認同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向。它的理論主要來自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法。其核心是教語言應當教學生怎樣使用語言,用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而不是把教會學生一套語法規則和零碎的詞語用法作為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我國的英語教學新大綱和新教材都充分體現了交際語言教學思想。
中文名
交際語言教學
外文名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縮寫
CLT
形成時間
70年代末、80年代初
5. 評價交際語言教學法的優缺點
【摘要】傳統的閱讀教學方法採用翻譯法進行教學,不但忽視了交際表達能力,也很難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目前,交際教學法在我國已被廣泛採納並取得良好效果。本文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做了分析,進而提出了交際教學法在英語閱讀課堂中的具體運用辦法。【關鍵詞】交際教學法;閱讀課程;運用引言英語閱讀是語言教學中的重要內容,閱讀教學開展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英語專業畢業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閱讀課的任務在於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細致觀察語言、分析、歸納、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這一任務特點強調了閱讀教學應以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培養英語交際能力為核心。傳統課堂模式的典型特徵是教師為課堂的中心,教學活動以教師的講解和示範為主導,其結果是學習者缺乏語言交際能力。近年來,教育部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後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這與交際法所提出的「交際能力」是相符的,因此進一步研究交際法英語教學,並且較好運用到英語閱讀教學中是非常有益和必要的。一、交際法教學的概念及特點交際教學法(簡稱交際法)是英國應用語言學家Christohper Candi和Henry Widdowson等人在60年代後期創立的一種英語教學法。交際法是以語言功能項目為綱,以發展交際能力為目標,以一系列社會語言學理論為基礎的教學方法。交際法的核心是交際能力,而交際能力的核心是使語言學習者能夠運用所學的語言形式在不同場合對不同的對象進行有效而得體的交際。交際法所強調的不是抽象的語言形式,而是不同語言形式的實際運用及其交際功能。交際法的特點有以下幾方面:1、其教學目的注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交際場合運用所學語言與不同的對象進行有效得體的交際。2、交際教學法強調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應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3、交際教學法強調語言的流利性,忽略語言的准確性。老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用英語交際。4、交際教學法重視對目的語比國家文化的學習,同時注意介紹中西文化差異和培養跨文化交際知識。二、交際法教學在英語閱讀課的具體運用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也就是使學生能夠在必要時在工作和生活中使用外語。語言本身是交際工具,語言教學過程也是一系列交際的過程;教學過程中的人就是交際的主體和客體,具有交際的角色關系;在外語教學中實踐交際法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交際,通過交際學會交際。筆者就此問題做過詳細,細致的研究,試圖改進英語專業閱讀課的教學模式並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1.教師在閱讀課上引入交際教學法(1)聽說活動與閱讀相結合。很多教師在教授閱讀課程時往往會忽視學生聽說能力對閱讀能力提高的重要性,在授課過程中不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筆者針對這一情況大膽採用聽說與閱讀相結合的方法。首先,教師用適合大多數學生的語速朗讀一篇介紹課文作者或課文背景的文章,同時要求每個學生邊聽邊做筆記。朗讀完畢後,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同學之間根據自己聽懂的部分和所記錄的筆記,向其他同學復述文章的大體內容。或者選派一位同學根據本組同學的復述向全班復述文章的主要內容。也可以指定一位同學充當老師的這個角色,讓他替代教師讀材料。這中方法的運用不但訓練的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及對句子或段落理解的反應速度,同時也鍛煉的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使兩者做到有機的融合。(2)鼓勵學生在閱讀課堂做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是指由學生就某一方面的知識在課堂上作專題發言的教學形式。該方法強調學生參與分析討論問題,注重能力的培養,通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對課堂感興趣,不僅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而且對提高學生的思考、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也有所幫助。筆者將此方法引入閱讀課堂,收到良好的效果。Presentation強調學生的參與,但是不能忽視教師的作用。教學效果的優劣,教學過程順暢與否,與教師的組織指導密不可分。教師在教學中要發揮指導的作用,提醒發言人發言時,注意語音、語調、語速,目光要與聽眾交流,要觀察聽眾的表情等。這種方法使學生身臨其境,並且學生的表演形象生動,讓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英語,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講解,枯燥無味。通過這一活動,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很多未上台的同學躍躍欲試,極大的增進了他們的閱讀興趣,在他們准備材料的過程中,也提高了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2.學生對交際教學法的配合在實施交際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課程中積極配合教師,逐步提高其交際能力,並促進閱讀與理解能力的培養。例如筆者在上述的Presentation的活動中積極引導學生參與,並通過小組合作式的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價,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學生互評可以包括以下幾項內容:課後閱讀量及理解能力、參與程度、是否善於提問、善於與他人溝通;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及完成任務情況等。筆者根據學生之間的評價,最後給出評定等級。同時,筆者還鼓勵學生做自我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自己在Presentation中的表現找出自身的優缺點加以評點以激發內在學習動機,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培養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自我評價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者。三、結束語交際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教學理論和策略體系,已被逐漸地運用於英語課堂教學中。實踐證明,交際教學法的確是一種構建以學生為中心、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型課堂模式的有效途徑。在英語閱讀課堂引入這種教學模式,能夠營造良好的英語閱讀和交際環境,幫助學生擺脫在閱讀活動中對教師的依賴心理,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外語教學工作者應與時俱進,切實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培養學生英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性,把語法知識講解和開展交際活動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大膽將交際法引入英語教學課堂,不斷激發英語學習者的交際潛能,從而達到培養英語交際能力的目的。【參考文獻】[1]王林海.交際法理論及其實踐分析[J].外語學刊,2007(4).[
6. 如何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一、培養言語交際能力的重要性
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個人的語言行為只有在社會與交際中才能發展起來。因此脫離了社會的人是不會有語言的,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功能就是交際。交際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本能活動。交際可分為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交際是培養交際能力的手段。
1. 培養交際能力是改革開放政策的需要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處於閉關自守的封閉狀態,很少有機會與外國人交往。在英語教學中,不少教師都把主要精力花在詞彙、語法和課文教學上,對口語能力的培養幾乎不重視。其結果是學生學了六年英語,還是聽不懂簡單英語的「聾子」和不會說簡單英語的「啞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的國際地位明顯提高,國際間交往日益頻繁,學習英語不僅僅是為了閱讀書刊資料,更多的是用英語進行口筆頭交流。
2. 培養交際能力,為交際而用英語是廣大學生的迫切要求
大多數的學生在未接觸英語之前,已充滿了好奇,也都希望有朝一日能說「外國話」。但是,如果不能利用學生這種心理優勢,充斥課堂內外的是難記的詞彙、枯燥的語法和讓學生望而生畏的題海,往往會使大部分的學生由希望變失望,由樂學變厭學,由接受變排斥。實踐證明,在英語教學中,「為交際運用英語」可以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氣氛中學習、實踐;可以廣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的「要我學」轉變成主動的「我要學」。
二、在課堂教學中培養言語交際能力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人面對面的交際,雙向交流,能發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交際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來實現的,課堂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重要場所。在課堂教學中我是這樣嘗試的:
1. 活化教材,奠定交際基礎
學生的情況各不相同,因此要發揮教師的能動作用,運用創造性的教學法思維,藉助各種教學媒體,把教材內容激活起來,還原為活生生的交際現實。
(1)把文字活化為話語。教材是以文字形式呈現於學生面前的,而英語教學的實質是語言實踐,說又是語言實踐關鍵的一環。說,首先要聽。因此,教師應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向學生展示語言材料及其主要語言結構。通過聽錄音模仿自然的語音語調,聽學生對話、朗讀、表演,加深理解和記憶,並檢驗對所學知識掌握和運用程度。教師要努力用英語組織教學並貫穿始終,使學生在注意情景、句型、詞彙內容的同時,通過聽力理解,潛意識地吸收大量語言信息,為交際活動奠定基礎。
(2)把教材內容活化為實際生活。情境需要語言,語言應當從情境教起。因此,教師應想方設法使學生置身於正確使用語言結構的場合,藉助簡筆畫、投影片、實物等創設情境。
2. 活化學生,把握交際活動的關鍵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交際活動的關鍵所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是一個示範表演者、一個組織者、一個裁判,教師的「教」是為學生服務的。因此,英語教師要善於觀察學生課堂內的表情和反應,隨時調整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充分接觸英語,運用英語,使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解決困難,享受到解決困難之後成功的喜悅,從而進一步形成一種推動學生前進的內部動力。我在課堂教學中是這樣操作的。
誘導學生「開口說」。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的學生在課堂中表現為不願說,說錯了怕別人笑,而對於英語這門培養語言交際能力的工具來說,「開口」是學好英語的第一要素。因此,首先要建立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們覺得老師是朋友,這樣能消除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緊張心理,創設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學生就會想說、願說,不怕說錯。在誘導學生開口說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好每一步,化難為易。
3. 活化教法,推起交際活動的高潮
在教學中,不管結構操練,還是情境操練,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單純地練,而是讓語言操練具有部分交際方面的特徵,這樣比一般的操練形式更易達到大綱提出的「使學生獲得英語基礎知識和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的目的。如在上過去進行時What were(was)…?doing?這一語言結構時,我用簡筆畫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It was six in the morning last Sunday.There were many people in the park.They were doing different things.Guess 「Who are they?」「What are they?」「What were they doing?」學生接下來便唧唧喳喳地開始了自由對話:
S1:Are the people on the chair girls?
T:Yes,they are.
S1:Are they Lucy and Lily?
T:No,they aren』t.
S1:I think they are Han Meimei and Lucy.I think they were reading. They are students.
T:Good.I think so.
S2:The man under the tree is Uncle
Wang,isn』t he?
S3:Yes,he is.
S2:I think he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
etc.
不難看出,學生在對話過程中,基本上不受控制,他們對話自由,語言靈活,句型多變,話語表達清楚。在對話的整個過程中,學生都是根據對方的反應把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後重新傳遞給對方,達到了各自的目的。這樣的操練形式使得教學活動和現實更加貼近,不僅給學生操練,更讓學生有機會用自己已掌握的語言知識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有靈活多變的教法,創造機會使學生盡可能地把已掌握的語言技能自然地運用於語言交際活動中,從而達到我們的目的與歸宿――「為交際而運用英語的能力」。
7. 交際語言教學的主要主張是什麼
fcycggcgc
8. 交際教學法的定義
交際語言教學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語言教學的課程內容中以語言學習者所需之溝通需求與能力為主,語言功用包括了規范性、互動性、想像性以及再現性等多種用途。
交際教學法認為,語言包含了〝交際能力〞和語言所處的〝文化社會意涵〞,其功用則包括了功能性(functional; 指用言語和他人互動)、
規范性(regulatory;指用言語限制他人行動)、互動性(interactional; 指用言語和他人互動)、想像性(imaginative;指用言語創造出想像世界)以及再現性(representative;指用言語溝通、呈現訊息)等多種用途。
(8)交際語言教學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英國的語言學家們重新對SLT的教學理論產生質疑。他們開始注意到語言教學的重點應該擺在「交際能力。
美國語言學家們也表示,語言的獨特性與多變性不是用幾個結構性的理論就能籠統概括的。正巧,歐陸的語言學家所提出的觀點也與英美兩國對語言教學理論所產生的反思潮互相輝映:
語言教學的課程內容應該以語言學習者所需之溝通需求與能力為主。於是,在英、美、歐陸三方的教學理論的激盪下,誕生了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LT)。
9. 交際語言教學的介紹
(,即CLT)形成與70年代末、80年代初。經過近20年的發展以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為世界語言教學界所普遍認同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向。它的理論主要來自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法。其核心是教語言應當教學生怎樣使用語言,用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而不是把教會學生一套語法規則和零碎的詞語用法作為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我國的英語教學新大綱和新教材都充分體現了交際語言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