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上好一堂高效的課,可以體現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業務能力。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知識整合能力與智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指教師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學內容來源, 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 創設語文學習環境, 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滿足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熱浪的沖擊, 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了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不僅是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問題, 更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 緊扣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教輔資料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應與時俱進,變簡單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l. 科學地利用課本資源。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 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習者注重的是教材中的知識點, 而忽視了作者或編者在教材中貫徹的教學思想。對於語文學習和教學來說, 由於教學思想的轉變, 教材的編寫思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尊重學生的想像世界, 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學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能局限於語文教材, 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小學生敢想、敢說、 敢做, 他們富有個性化的奇異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師預先的設計。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 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相融合,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我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我把遊客怎樣進洞,又如何出洞,這一路線製成動畫,學生一見如故。在課堂上,一個學生進行大膽質疑,他說:遊客進洞出洞是由工人拉進拉出,而且驚險不已。那麼洞里的哪個工人又是怎樣進去的呢?這個學生的質疑,引起了老師的震驚,學生的轟動。學生無意中學會了遇到問題要善於觀察思考,又通過合作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利用教學媒體憑著自己的智慧給學生一個精彩的課堂,一是學生喜歡,二是學生對這門功課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二、 聯系生活, 創建環境資源
美國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現在也提倡「大語文」:即生活即是語文,語文即是生活。的確, 課堂並非孤立於現實之外的學習空間, 教師應該將課堂教學融入真實的生活之中。只有不斷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不斷掀開新的一頁, 才會充滿活力。
1.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傳統的課堂過於強調學習的功能,使課堂過於沉悶。而生活化的課堂環境, 要求我們在強調學習氛圍的同時, 更應使環境溫馨、舒適、富有生活氣息, 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
2.追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容。現在使用的教科書貼近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課程資源。
(1) 把社會融入課堂。與大自然相比, 社會要更豐富、更復雜、 更生動。 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更重要的源泉,我們雖然無法把社會搬進課堂, 40分鍾也很難再現豐富的生活畫卷, 但我們可以把社會融入課堂,問題是要尋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二條渠道:一是想像式。首先由老師或學生提供一個情景或事情的開端, 然後由大家來設想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及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二是辯論式。提出一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辯論或討論。如對 「上網的利與弊」、「自由與紀律」等展開辯論。
(2)讓藝術再現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也更生動。在語文課堂上用藝術來再現生活情景, 是語文課堂生活化的一條捷徑。在40分鍾的課堂上, 我們可以唱一支歌、 觀一幅畫、 演一場戲或看一個電視片段來啟發引導學生, 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慾望。
3.創設多彩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 將校園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用來作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以熏陶學生, 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個體, 缺乏合作, 使學生的思路變得越來越狹窄。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 將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都變成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四、 組織實踐, 開發地域資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1. 在鄉土文化中開發課程資源。鄉土文化朴實、生動、 富有人情味兒, 處處洋溢著 「真、善、美」 的氣息。 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園,荊門歷史;飲食文化如:盤龍菜、惠峰酒;曲藝文化,采蓮船、花鼓戲;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都將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
2. 在地方自然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植物、 動物、山川、 河流等資源。我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 既可以利用豐富的物產和秀美的山川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對林木的亂砍濫伐和對動物的亂捕濫殺以及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污染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
②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整合
如何開發與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上好一堂高效的課,可以體現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業務能力。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知識整合能力與智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指教師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學內容來源, 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 創設語文學習環境, 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滿足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熱浪的沖擊, 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了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不僅是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問題, 更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
一、 緊扣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
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教輔資料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應與時俱進,變簡單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追答:
3.創設多彩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 將校園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用來作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以熏陶學生, 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
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個體, 缺乏合作, 使學生的思路變得越來越狹窄。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 將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都變成可利用的課程資源。
四、 組織實踐, 開發地域資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1. 在鄉土文化中開發課程資源。鄉土文化朴實、生動、 富有人情味兒, 處處洋溢著 「真、善、美」 的氣息。 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園,荊門歷史;飲食文化如:盤龍菜、惠峰酒;曲藝文化,采蓮船、花鼓戲;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都將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
2. 在地方自然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植物、 動物、山川、 河流等資源。我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 既可以利用豐富的物產和秀美的山川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對林木的亂砍濫伐和對動物的亂捕濫殺以及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污染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
3. 在游覽名勝古跡中開發課程資源。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 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我們可以通過 「游名勝, 玩語文」 的實踐活動, 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程必須既植根於現實, 又面向世界, 面向未來。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好各種有用的語文課程資源, 才能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③ 如何在農村小學語文教育中開發課程資源
如何開發與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上好一堂高效的課,可以體現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業務能力。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知識整合能力與智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指教師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學內容來源,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創設語文學習環境,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滿足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熱浪的沖擊,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了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不僅是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問題,更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一、緊扣課本,挖掘語文教材資源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配套讀本、教學掛圖、工具書、教輔資料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我們應與時俱進,變簡單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追答:3.創設多彩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將校園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用來作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以熏陶學生,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三、加強滲透,整合學科資源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強調個體,缺乏合作,使學生的思路變得越來越狹窄。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將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都變成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四、組織實踐,開發地域資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1.在鄉土文化中開發課程資源。鄉土文化朴實、生動、富有人情味兒,處處洋溢著「真、善、美」的氣息。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園,荊門歷史;飲食文化如:盤龍菜、惠峰酒;曲藝文化,采蓮船、花鼓戲;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都將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2.在地方自然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植物、動物、山川、河流等資源。我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既可以利用豐富的物產和秀美的山川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又可以利用對林木的亂砍濫伐和對動物的亂捕濫殺以及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污染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3.在游覽名勝古跡中開發課程資源。重視本土文化資源的開發,並將其融入到學習資源的范疇中。我們可以通過「游名勝,玩語文」的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語文課程必須既植根於現實,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只有充分開發和利用好各種有用的語文課程資源,才能拓寬學生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
④ 如何加強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作為一線的語文教師,上好一堂高效的課,可以體現教師的語文素養和教學業務能力。而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更能體現一個語文教師的知識整合能力與智慧。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指教師利用校內外的語文教學內容來源, 合理構建課程資源的結構, 創設語文學習環境, 引導學生觀察、感悟和積累,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滿足時代發展的多樣化需求, 實現課程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熱浪的沖擊, 開發與利用課程資源就成了當前教育教學的重要任務,如何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不僅是教材編寫者面臨的問題, 更是我們一線教師應該關注的重要課題。一、 緊扣課本,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教材資源包括教科書、 教學參考書、 配套讀本、 教學掛圖、 工具書、教輔資料以及教師的教案和學生的學案等豐富的內容資源。可以說, 教材資源本身豐富的內容為教學的成功實施和有序展開提供了很好的資源平台。教科書是學校語文教育的主要課程資源, 面對這一最要緊的課程資源, 我們應與時俱進,變簡單的「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在發揮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時, 立足學生的身心特點,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l. 科學地利用課本資源。教材是教師傳授知識、實施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 對教材的整體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課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習者注重的是教材中的知識點, 而忽視了作者或編者在教材中貫徹的教學思想。對於語文學習和教學來說, 由於教學思想的轉變, 教材的編寫思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 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教學活動, 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2.尊重學生的想像世界, 充實教材資源。語文教學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不能局限於語文教材, 應該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小學生敢想、敢說、 敢做, 他們富有個性化的奇異的想法、出人意料的操作、探索, 往往超出教師預先的設計。面對學生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 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所掌握的課程資源與學生所提供的充滿個性化的課程資源相融合,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資源共享,將學生所掌握的信息轉化為課堂教學的現實資源。我在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我把遊客怎樣進洞,又如何出洞,這一路線製成動畫,學生一見如故。在課堂上,一個學生進行大膽質疑,他說:遊客進洞出洞是由工人拉進拉出,而且驚險不已。那麼洞里的哪個工人又是怎樣進去的呢?這個學生的質疑,引起了老師的震驚,學生的轟動。學生無意中學會了遇到問題要善於觀察思考,又通過合作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利用教學媒體憑著自己的智慧給學生一個精彩的課堂,一是學生喜歡,二是學生對這門功課也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二、 聯系生活, 創建環境資源美國教育家華特曾經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現在也提倡「大語文」:即生活即是語文,語文即是生活。的確, 課堂並非孤立於現實之外的學習空間, 教師應該將課堂教學融入真實的生活之中。只有不斷挖掘生活中的語文資源, 我們的語文教學才會像生活一樣不斷掀開新的一頁, 才會充滿活力。 1.創設生活化的課堂環境。傳統的課堂過於強調學習的功能,使課堂過於沉悶。而生活化的課堂環境, 要求我們在強調學習氛圍的同時, 更應使環境溫馨、舒適、富有生活氣息, 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生活場景中交流思想、表達感情。 2.追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內容。現在使用的教科書貼近生活,具有濃厚的時代氣息。 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注意挖掘生活中的課程資源。 (1) 把社會融入課堂。與大自然相比, 社會要更豐富、更復雜、 更生動。 社會生活是寫作的更重要的源泉,我們雖然無法把社會搬進課堂, 40分鍾也很難再現豐富的生活畫卷, 但我們可以把社會融入課堂,問題是要尋找出有效的融入渠道。我認為可以採用以下二條渠道:一是想像式。首先由老師或學生提供一個情景或事情的開端, 然後由大家來設想發生了什麼事情, 以及事情的經過和結果。二是辯論式。提出一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或疑難問題展開辯論或討論。如對 「上網的利與弊」、「自由與紀律」等展開辯論。 (2)讓藝術再現生活。藝術來源於生活, 但它比生活要更集中、 更典型、也更生動。在語文課堂上用藝術來再現生活情景, 是語文課堂生活化的一條捷徑。在40分鍾的課堂上, 我們可以唱一支歌、 觀一幅畫、 演一場戲或看一個電視片段來啟發引導學生, 激起他們學習語文的慾望。 3.創設多彩的校園環境。校園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合理地利用校園、教室等場地, 將校園設施賦以生命的活力,用來作為語文教學課程資源, 以熏陶學生, 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三、 加強滲透, 整合學科資源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聖書, 關注書本, 忽視人本, 強調個體, 缺乏合作, 使學生的思路變得越來越狹窄。新課程淡化了學科的界限, 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 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 將音樂、美術、科學、數學都變成可利用的課程資源。四、 組織實踐, 開發地域資源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 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 1. 在鄉土文化中開發課程資源。鄉土文化朴實、生動、 富有人情味兒, 處處洋溢著 「真、善、美」 的氣息。 鄉土文化包括本土的歷史文化,比如文峰公園,荊門歷史;飲食文化如:盤龍菜、惠峰酒;曲藝文化,采蓮船、花鼓戲;社交禮儀文化、婚喪慶典文化等,這些都將成為豐富的課程資源。 2. 在地方自然環境中開發課程資源。地方自然資源包括各個地方的植物、 動物、山川、 河流等資源。我們在開發自然資源時, 既可以利用豐富的物產和秀美的山川來對學生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又可以利用對林木的亂砍濫伐和對動物的亂捕濫殺以及廢水廢氣廢渣對環境的污染等不良現象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