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搜的(篇幅大,發不下,你可以自己搜一下),不錯.小二班的家長們好!我們從現在開始要教寶寶們學習《弟子規》下面向您介紹一下《弟子規》。
您了解《弟子規》嗎?
概述:
《弟子規》影響之大,讀誦之廣,是學童們的生活規范,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范,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為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為力矣!
《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麼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注釋】
(1)呼:呼叫。 (2)應:回應。 (3)勿:不可以。 (4)緩:緩慢。 (5)命:命令、吩咐。
(6)行:行動。 (7)懶:懶惰、不努力。 (8)教:教導、訓誨。 (9)須:必須。
(10)敬聽:恭敬的聆聽。 (11)責:責備。 (12)順承:順從的接受。
【白話解說】
父母有事叫喚時,我們要馬上回答,不可拖延;父母吩咐做事,我們應立刻行動,不可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必須恭敬聆聽,牢記在心;父母指責糾正我們的過錯,我們必須順從接受,坦承錯誤,不可頂嘴爭辯,掩飾過錯。
【參考故事】
周拔忤逆父母墮落成驢
周拔是明代浙江省平陽縣人,從小就是個小神童,讀書能過目不忘,七歲就會吟詩作文。到十六歲,他的詩文更是名噪一時,被稱為「平陽才子」。他因為得到大家的稱贊,父母的寵愛,越來越狂妄自大,目中無人。他的父母、兄弟和鄰居經常忍受他暴躁的脾氣。
有一年,周拔要進京趕考,父母為了他的旅費東借西湊,還請裁縫幫他裁製新衣。但不知足的周拔嫌旅費太少,嫌衣服太寬、褲子太長、帽子式樣老舊、鞋子顏色太深。父母的苦心反而招來他滿腹的抱怨,父親忍不住教訓他:「兒啊!你不要嫌這嫌那了,要知道父母為了你這次考試,幫你准備旅費,縫制新衣,已經傷透腦筋,弄得頭發都白了,你還這樣不知滿足,我也想不出辦法了。」周拔沒有被父親的話感動,反而大聲咆哮:「我是天上的文昌星下凡,是一個大貴子,你這個草包一樣的土老兒,有資格當我父親嗎?我才不是你生的,你沒資格做我父親。」他父親被氣得當場暈倒。
當天夜裡,周拔被抓到地府(陰間的官府),閻羅王對他說:「你平時忤逆父母,雖有人的軀殼,卻是畜生心腸,心田裡的畜生種子結果了,你就將失去人身,墮落成畜生。」
周拔辯解:「我對父母只是據理直言,怎麼算忤逆不孝?而且我是絕頂聰明的才子,怎麼可能變成愚蠢的畜生?你的話不能使我信服。」
閻王和善的解釋:「你這輩子聰明,是因為前生有善行。但是你今生任性狂妄、驕慢無禮、暴躁、忤逆等惡行,養成畜生的種子,上輩子的善良種子已被摧毀殆盡。你狂妄到目空一切,你的報應就該墮落為驢,被人遮蓋雙目(注),推磨受鞭。」
周拔聽了覺得很有道理,自知惡報難逃,驚惶而醒。那天就得了急病,開口困難,牙關緊閉,喉嚨發出驢子叫聲,名醫也無法診斷是什麼病,不到兩天,周拔就在驢鳴聲中死了。(取材自清代《暗室燈》)
註:驢子推磨時,如果看到磨上的食物,會使它想吃而停下來,不肯推磨了,所以要罩住驢的雙眼。
冬則溫,夏則凊;晨則省,昏則定。
出必告,返必面;居有常,業毋變。
【注釋】
(1)凊:寒涼。 (2)省:看望、問候。 (3)昏:黃昏。
(4)定:安定,此指整理床鋪。 (5)必:一定。
(6)返:返回。 (7)面:面見。 (8)居:居住,指日常起居的禮節。
(9)常:固定不變。 (10)業:次序、順序。 (11)毋:通「無」,不要。
【白話解說】
冬天要為父母溫席,夏天要為父母涼席;早晨要向父母問安,晚上要幫父母弄好床被。
外出要稟告父母,回家要面告父母;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日常秩序不要任意改變。
【參考故事】
黃香搧枕溫衾
黃香,東漢江夏人。九歲時母親去世,對母親的思念非常深切,鄉人都說他是個孝子。
黃香做事勤快,不怕吃苦,一心一意侍奉父親。夏天炎熱,他用扇子搧涼父親的枕頭、席子。冬天寒冷,他用身體先溫暖父親的被褥。黃香十二歲時,太守劉護聽聞他的孝行而召見他,送他「門下孝子」的匾額(注2),表揚他的難能可貴。
黃香年少時就已熟讀經典,博學能文,他寫的文章聞名京城,大家稱贊他「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取材《二十四孝》)
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
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
【注釋】
(1)擅:擅自主張,任性而為。
(2)苟:如果。
(3)子道:為人子之道。道,道理、法則。
(4)虧:虧損、欠缺。
(5)私藏:私自藏起,佔佔為己有。
【白話解說】
事情雖然細小,不可不稟明父母就擅自作主;如果任性而為,有虧做人子女的本分。
物品雖然微小,不可私自藏起;如果佔佔為己有,會使父母親感到羞愧、傷心。
【參考故事】
陶母還魚責子
陶侃,東晉名將,父親早死,幼年家境貧寒,母親湛氏靠織布供他讀書,而且很重視陶侃的品德修養。
陶侃年輕時在江西潯陽縣當縣吏,監管捕魚之事。他派人送給母親一罐腌(注)魚乾,母親將原罐退回,並寫信責備他:「你當縣府官吏,拿官家物品送我,以為我會高興嗎?這是在增添我的憂慮呀!」
之後陶侃所到之處,都以清廉盡責而受人稱贊。後來為征西大將軍,封長沙郡公。
註:腌,用鹽浸泡食物,避免腐壞。
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
【注釋】
(1)親:父母親。
(2)好:喜歡。
(3)力:盡力。
(4)具:具備、准備。
(5)惡:討厭。
(6)謹:小心謹慎。
(7)去:去除。
(8)貽:遺留、留給。
(9)憂:擔心憂愁。
(10)羞:羞愧、丟臉。
(11)何難:有何困難?何,為什麼。
(12)憎:討厭。
(13)方:才。
(14)賢:賢良,品德高尚。
【白話解說】
父母所喜歡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盡力為他們做到;父母所討厭的事物或行為,子女要謹慎的為他們排除,小心改正。
子女身體受傷,會帶給父母憂愁;子女品德缺損,會帶給父母羞辱。
父母疼愛我,我孝順父母有什麼困難?父母討厭我,我還是孝順他們,才真的是品德高尚的賢人。
【參考故事】
閔子騫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周朝)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德行與顏淵齊名,為二十四孝(注1)之一。
閔子騫幼年喪母,父親再娶,後母生了兩個兒子。子騫對父母非常孝順,但後母很討厭他,用棉絮給兩個親生兒子做棉衣,卻用蘆絮(注2)做子騫的冬衣。寒冬時,父親叫子騫幫他駕車,子騫被凍僵了,老是拿不住韁繩,掉了好幾回,被父親責備,子騫也沒為自己辯解。
後來父親看他凍得臉色發青,用手一摸,發現衣服很單薄,撕開衣服一看,才知道不是棉衣,而後母的兩個兒子穿的都是純棉做的冬衣。父親感到很悲痛,決定休妻。子騫淚如雨下,勸告父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注3)後母聽了深受感動,終於悔改,如慈母般公平的對待三個兒子。閔子騫的孝子之名也因此而傳遍天下。
注1:元朝有名的孝子郭居敬,感嘆再也沒機會孝順去世的父母,就從古書傳記中挑出歷代最具代表的二十四位孝子故事,編成「二十四孝」————虞舜、漢文帝、周朝曾參、周朝閔損、周朝子路、漢朝董永、周朝郯子、後漢江革、後漢陸績、唐朝唐夫人、晉朝吳猛、晉朝王祥、漢朝郭巨、晉朝楊香、宋朝朱壽昌、南齊庚黔婁、周朝老萊子、漢朝蔡順、漢朝黃香、漢朝姜詩、三國(魏)王裒、漢朝丁蘭、三國孟宗、宋朝黃庭堅。
注2:秋天的蘆葦,花穗上包裹種子的絨絮,有點像棉絮,但保暖效果遠不及棉絮。蘆絮隨風飛散,可幫助種子傳播,俗稱蘆花。絮,附在植物種子上的柔白細毛。
注3:母親在的話,兒子我一人受寒就好,母親如果離去,三個兒子都遭風霜啊!單,衣服單薄,挨凍受寒。
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
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
【注釋】
(1)諫:勸告。
(2)更:更改。
(3)怡:溫和愉悅。
(4)吾:我。
(5)色:臉色。
(6)柔:柔和。
(7)不入:不接受。
(8)悅:愉快。
(9)復:又。
(10)號泣:哭泣。號,大哭哀號。泣,低聲 啜泣。
(11)隨:跟隨、伴隨。
(12)撻:打。
(13)怨:埋怨。
【白話解說】
父母親有了過錯,要好好規勸使他們改正,自己要和顏悅色,聲音柔和;父母不聽勸告,要等到他們高興時再規勸,還不行就哭泣哀求,就算被打也毫無怨言。
【參考故事】
秀貞勸母救妹
明朝時,楊秀貞的母親一連生了三個女兒,沒有兒子,生第四個又是女兒,母親氣極了,要把女嬰淹死。當時楊秀貞十三歲,急忙抱起妹妹,向母親下跪哀求:「母親為了要兒子就殺女兒,越得不到兒子啊!如果煩惱以後的嫁妝,就把我的陪嫁給這個妹妹吧!」
祖母罵她不懂事,秀貞又跪著稟告祖母:「祖母天天念佛,現在卻見死不救,念佛有何用呢?」祖母也被感動而明白了,於是留養女嬰。兩年後,秀貞母親果真生了一個兒子。
母親生兒子時,秀貞的父親夢見祖父告訴他:「如果第四個女兒不留下來,這個兒子鐵定不能生的。」因為秀貞當初的跪稟之言,至孝感動上天,才得以延續楊家血脈。
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
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
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
【注釋】
(1)疾:疾病。
(2)嘗:通「嘗嘗」,用嘴試味道。
(3)晝夜:從早到晚。晝,白天。
(4)侍:侍奉。
(5)悲咽:悲傷哽咽。咽:聲音堵塞。
(6)居處:居住的地方。
(7)絕:阻絕、斷絕。
(8)盡禮:遵守禮節。盡,盡力。
(9)祭:祭拜。
(10)盡誠:心意真誠。
(11)事:侍奉。
【白話解說】
父母生病,子女要先嘗嘗湯葯的冷熱是否適中;日夜服侍,不離開父母床邊。
父母去世,子女守喪三年期間,常懷悲傷感恩之心;生活變得更簡朴,斷絕酒肉享受。
為父母辦喪事要遵照禮儀,祭拜要恭敬虔誠;侍奉去世的父母,如同侍奉父母生前。
【參考故事】
丁蘭刻木事親
漢朝丁蘭,小時候父母就去世了,來不及奉養雙親,但常想念父母辛苦的生養之恩。
丁蘭用木頭雕刻父母的人像,侍奉他們就像父母還活著一樣。日子一久,他的妻子就不太尊敬了,用針刺雕像的手指來戲弄,沒想到雕像手指竟流出血來。木頭雕像看見丁蘭,又眼中流淚。丁蘭問明情況,把妻子休棄了。(取材《二十四孝》)
家長您好:由於《弟子規》第二章「悌」的內容孩子們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因此我們跳過第二章,現在開始學習第三章「謹」(內容為培養幼兒學習良好的生活習慣。)
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
【注釋】
(1)朝:早上。
(2)眠:睡覺。
(3)遲:晚的意思。
(4)易至:很快就到。
(5)惜:愛惜。
(6)時:光陰。
(7)盥:洗臉洗手。
(8)兼:同時、一起。
(9)便溺:指上廁所。
(10)輒:每次。
(11)凈手:洗手。
【白話解說】
早上要早起,晚上要利用時間多多學習,可以晚一點再睡;我們應該珍惜現在的時光,因為人很快就會變老了。
早晨起來,必須要洗臉、刷牙漱口;每次上完廁所之後,一定要馬上洗手。
我學《弟子規》(2010-09-13 09:05:50)
發布者:本站編輯
中班主題探究活動
我學《弟子規》
設計意圖: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的,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依託近年來我園開展《通過漢字游戲開展幼兒傳統文化教育》這一課題研究,我們嘗試把《弟子規》引入幼兒園,以主題形式開展教學活動,希望通過誦讀、表演、講故事、識字游戲等多種形式,幫助幼兒理解《弟子規》的內容及其所尊崇的行為准則,使幼兒養成懂禮貌、講信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姐妹、平等對待他人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為幼兒成功、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
活動總目標:
1、誦讀《弟子規》的部分內容,理解其意思。
2、培養幼兒的識字興趣,提高捕捉漢字的敏感性,發展早期閱讀能力。
3、發展幼兒的語言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等多元智能。
4、養成懂禮貌、講信用、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友愛兄弟姐妹、平等對待他人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
系列活動:
活動一:有趣的《弟子規》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弟子規》的來源,嘗試誦讀《弟子規》總序的部分內容。
2、了解句子「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的意思,學習為句子配上相應的動作。
活動准備:
1、圖片,《弟子規》一本。
2、字卡「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活動過程:
② 有誰知道弟子規中「謹而信」的教案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能包含有回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答;教學案例描述的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③ 弟子規教案急求
《弟子規》全文及解讀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內容採用《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文義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纂而成,分為五個部份加以演述;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易解: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解讀: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床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溫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床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那裡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准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曾子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並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並且和顏悅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解讀:
出則弟,說的是家中兄弟相處之道,以及如何和長輩 在一起的規矩。在這些規范中,訓練小孩謙恭有禮,懂得尊重別人,自然容易融入團體,為大家所接納。當哥哥姐姐的要能友愛弟妹,做弟妹的應做到 恭敬兄姐,這樣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減少沖突,父母心中就快樂。在這和睦當中就存在孝道。
把身外所用的錢財物品看輕點,少計較,兄弟之間就不會產生怨恨 ;講話時不要太沖動,傷感情的話要能忍住不說,那麼不必要的沖突怨恨就會消失無蹤。
日常飲食起居中,有人認為孩子還小,和長輩相處在一起,不要太過要求他們,長大自然就適應了,甚至對孩子寵愛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給小孩享用,以致小孩認為這樣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要禮讓長輩,因而誤導孩子養成壞的習慣。而《弟子規》卻指導我們,不要因為大人的寵愛而忽略了應從小培養禮讓的美德,不管是吃東西或喝飲料,要請長輩先用;如果和長輩坐在一起,要請長輩先坐;如果和長輩走在一起,應讓長輩先走。
長輩呼叫人時,自己聽見了,要替長輩去傳喚,如果所叫的人不在時,自己應當回來報告長輩,更能進一步請問長輩,有沒有需要幫忙的事情。
稱呼長輩時,不可以直呼長輩的名字,那是不禮貌的行為;在長輩面前,不要表現自己很有才能,藐視長輩。
走路時遇見長輩,要趕緊走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長輩沒和我們說話時,就先退在一旁恭恭敬敬的站著,讓長輩先走過去。如果自己是騎馬的,遇到長輩就應該下馬,如果乘坐車輛就應該下車,讓長輩先過去,等待大約離我們百步的距離以後,自己才上馬或上車。
如果長輩還站著,年幼的我們不應先坐下來,如果長輩坐著,允許我們坐下時才可以坐下。在長輩面前講話,聲音要低,但是回答的聲音,低到聽不清楚,那也不適當,要和顏悅色,聲音要柔和清楚才好。進見長輩時走路要快點,動作表現得很禮節,等到告退時,要慢慢退出。長輩問話時,要站起回答,眼神注視長輩,不要左右移動。
對待叔叔伯伯,要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恭敬,對待同族兄長,要像對待自己的胞兄一樣友愛。
〈謹〉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丑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斗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解讀:
為人子,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每天早上起床必須先洗臉,然後刷牙瀨口,解完大小便以後把手洗干凈,這樣才是講究衛生的好孩子 。
出門帽子要戴端正,穿衣服要把紐扣紐好;襪子和鞋子都要穿得貼切,鞋帶要系緊 ,這樣全身儀容才整齊。脫下來的帽子和衣服應當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不要隨手亂丟亂放以免弄皺弄臟。穿衣服注重的是整齊清潔,不在衣服的昂貴華麗,而且要依照自己的身份穿著 ,也要配合家庭的經濟狀況。
對於食物不要挑剔偏食,而且要吃適當的份量,不要吃過量。我們年紀還小尚未成年 ,更不該嘗試喝酒,因為喝醉了丑態百出,最容易表現出不當的言行。
走路時腳步要從容不迫,站立的姿勢要端正。注意行禮時要把身子深深地躬下 ,跪拜時要恭敬尊重。
進門時不要踩到門檻,站立時要避免身子歪曲斜倚,坐著時不要雙腳 展開簸箕,或者是虎琚的樣子,也不要抖腳或搖臀,這樣才能表現優雅怡人的姿態。
進門的時候慢慢的揭開簾子,盡量不發出聲響,走路轉彎時與稜角要遠一點 ,保持較寬的距離,才不會碰到稜角傷了身體;拿空的器具要像拿盛滿的一樣小心,進到沒人的屋子裡,要像進到有人的屋子裡一樣。
做事不要匆匆忙忙,匆忙就容易出錯,遇到該辦的事情不要怕困難,而猶豫 退縮,也不要輕率隨便而敷衍了事。容易發生打鬥的場所,我們不要靠近逗留;對於邪惡怪僻的事情,不必好奇的去追問。
將要入門之前先問一下:「有人在嗎」?將要走進廳堂時,先放大音量要讓廳堂里的人知道 ;假使有人請問:「你是誰」,回答時要說出自己的名字,如果只說「吾」或是「我」,對方就聽不清楚到底是誰。我們要使用別人的物品,必須事前對人講清楚,如果沒有得到允許就拿來用 ,那就相當於偷竊的行為。借用他人的物品用完了要立刻歸還,以後遇到急用再向人借時,就不會有太多的困難。這些平常語言行為的要則,讓我們即知即行,掌握自己 ,使處事更有效率,待人更為和諧,創造一個身心調和的環境。如果我們一時做不到也不必氣餒,只要能清楚的辨別方向,認同聖賢的教化,肯用功夫慢慢的琢磨,就像 璞石也能慢慢地呈現出美玉來。
信〉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閑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解讀:
凡是開口說話,首先要講究信用,欺詐不實的言語,在社會上可以永遠行得通嗎?話說得多不如說的少 ,凡事實實在在,不要講些不合實際的花言巧語,另外,姦邪巧辯的言語,臟不雅的詞句及無賴之徒通俗的口氣,都要切實戒除掉。
還未看到事情的真相 ,不輕易發表意見,對於事情了解的不夠清楚,不輕易傳播出去,覺得事情不恰當,不要輕易答應,如果輕易答應就會使自己進退兩難。談吐說話要穩重而且舒暢 ,不要說得太快太急,或者說得字句模糊不清,讓人聽得不清楚或會錯意。遇到別人談論別人的是非好壞時,如果與已無關就不要多管閑事。
看見他人的優點行為 ,心中就升起向他看齊的好念頭,雖然目前還差得很遠,只要肯努力就能漸漸趕上。不論大善或小善,都要有思齊的信心和勵行的勇氣,小善切戒輕呼不 做,而行大善的機會來了也要及時把握,盡心盡力勉強而之。
看見他人犯了罪惡的時候 ,心裡先反省自己,如果也犯同樣的過錯,就立刻改掉,如果沒有就更加警覺不犯同樣的過錯。
當道德學問和才藝不如他人時 ,應該自我督促努力趕上,至於穿的衣服和吃的飲食不如他人時,可以不用擔心、郁悶。
聽見 別人說我的過錯就生氣,稱贊我就高興,這樣不好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真誠有益的朋友就不敢和我們在一起。如果聽到別人稱贊我先自我反省,生怕自己沒有這些優點 ,只是空有虛名;當聽到別人批評我的過錯時,心裡卻歡喜接受,那麼正直誠實的人就越喜歡和我們親近。
不是有心故意做錯的 ,稱為過錯;若是明知故犯的,便是罪惡。不小心犯了過錯,能勇於改正就會越改越少,漸歸於無過,如果故意掩蓋過錯,那反而又增加一項掩飾的罪過了。
泛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閑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解讀:
對於大眾有關懷愛護的心,如同蒼天與大地,絕對沒有私心,不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寶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給予保護和承載,純是一片仁慈之心,不為名利毫無虛假 。正是「天同覆,地同載」的大同境界。
泛愛眾的人人君子,他的心中有人我一體的觀念,所以肯放下滔滔私心,關懷大眾 ,我們若處處學著仁厚待人,在德行上改過修養,守住人的品格,並深入學習各項才藝,相信也能做出一份番利益大眾的事業。
品行高尚的人,名聲自然高,人們所敬重的是德行,並不是論外貌是否出眾 ;才能大的人聲望自然大,人們所信服的是真才,並不是只會發表言論。
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別人有才華,應該多加贊美肯定 ,不要因為嫉妒而貶低別人。
對富有的人態度不諂媚求榮;對貧窮的人不表現出驕傲自大的樣子,不厭惡 不嫌棄親戚老友,也不一味喜愛新人新朋友。至聖先師孔子教導我們,貧窮的人除了不諂媚迎合外,能夠在道德上自得其樂更好,富有的人不但不以驕傲的心態妨礙他人 ,更要愛好禮節,恭敬大眾。貧和富只是生活方式不同而已,都要學習禮節充實各項才能,發揮人我一體的仁心,才能營造一個「貧而樂,富而好禮」的幸福社會。
他人有事,忙得沒有空暇,就不要找事攪亂他;對方身心很不安定,我們就不 再用閑言碎語干擾他。別人的短處絕對不要揭露出來,別人有秘密不想讓人知道,我們就不要說出來。
贊美別人的善行,就等於是自己行善,因為對方知道了,就會更加勉勵行善 ;宣揚別人的過惡,就等於自己作惡,如果過分的憎惡,就會招來災禍。行善能相互勸勉,彼此都能建立良好的德行,有了過錯而不相互規勸,相方都會在品行上留下缺陷 。
和人有財物上的往來,應當分辨清楚不可含糊。或者,財物只與他人應該慷慨多 布施;取用別人的財物就應少取一些;有事要託人做或有話要和人說,先問一問自己是不是喜歡,如果自己不喜歡就應立刻停止。
他人對我有恩惠,應時時想回報他;不小心和人結了怨仇,應求他人諒解,及早忘掉仇恨 ,報怨之心停留的時間越短越好,但是報答恩情的心意卻要長存不忘,對待家中的待婢和僕人,本身行為要注重端正莊重不可輕浮隨便,若能進一步做到仁慈、寬厚,那就更完美了 。權勢可以獲使人服從,雖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卻不以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對方,才能讓人心悅誠服而沒有怨言。
雖然現在也很少有人用婢僕,但是上下尊卑的關系仍然處處可見,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仁德君子的泛愛眾 ,多為大眾著想,共同營造一個相互關懷、相互體諒的溫馨社會。
〈餘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凈 幾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解讀:
對於孝、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這些應該努力實行的本分,卻不肯力行,只在學問上研究探索,這樣最容易養成虛幻浮華的習性,怎能成為一個真正有用的人呢?相對的 ,如果只重力行,對於學問卻不肯研究,就容易執著自己的看法,而無法契合真理,這也不是我們所應有的態度。
今日普遍流行詆毀聖賢的風氣,懷疑古人,藐視倫常大道。尤其是基本的孝道 ,近幾年來,更被視為隘板落伍,大家雖有心改革社會亂象,也動用大批的人力物力倡導,終因倫常觀念被大家忘失太久了,使得社會秩序無法整頓起來。孔子曾指出 :「立志、自立、立仁的君子要廣博的研究各種學問,然後用禮節來約束言行,這樣一個具有知識和禮節的君子,他的言行就不至於太離譜了。」《弟子規》把禮的內容 具體化,只要循著《弟子規》來實踐,兼學各種經典和生活知識,就能擁有高遠的智慧和實踐的勇氣,智勇雙全的人,必然不會偏離正道,正道就是直路,很快便能到達目標 。
讀書的方法要注重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都要實實在在的做到 。讀書時正在讀這一段,就不要想到別段,這段還未讀完讀通,不要因為沒有興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另一段,而東翻西閱,不肯定下心來,按部就班的讀完。讀書時要有規范 ,讀一本書或一門功課,要有比較寬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為時間有多餘,就等期限快到了才開始讀,一急之下反而耽誤事情,所以一規化好就要趕緊用功。
遇到滯塞難通的地方,更要專心研究,只要功夫到了,自然就能通達了解,這正是所謂書讀千遍 ,其意自現。有疑問的地方,經反復思考,還不能了解的話,就用筆把問題記下來,向有關的師長請教,一定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才可放過。
書房要整理得簡單清潔,四周牆壁保持干凈,書桌清潔干凈,所用的筆和硯台要擺放端正 ,在硯台上磨墨,如果墨條磨扁了,就是存心不端正,寫字若隨便不公正,就是心裡先有了病,排列經典圖書,要安放在固定的地方,讀完以後立刻歸還原處,即使發生緊急的事也要 先收拾整齊以後才能離開。遇到書本有殘缺損壞時,應立刻補好保持完整,你愛書,書愛你,自有一份恭敬在其中,一份恭敬就有一份收獲,十分恭敬就有十分收獲。
如果不是傳輸聖賢道理的書籍,一概摒除一旁不要理它,因為書裡面不正當的事理會蒙蔽我們 的聰明智慧,會敗壞我們純正的志向。
不要自以為是而狂妄自大,也不要自甘墮落而放棄自己,聖賢的境界的雖高 ,但只要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人人都可到達。處在蒙昧年幼之時,若采要正正當當的教材,配合優良的環境,來培養學習,就能造就聖賢。《弟子規》所講的道理,正是聖人的 訓誨,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在日常生活中的倫常做起,經家庭擴及到學校、社會,最能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所以這本書應該認真的反復讀誦 ,深入內心,當成個人反省的鏡子至行為的指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