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咬文嚼字朱光潛教案

咬文嚼字朱光潛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09 22:16:59

㈠ 從朱光潛《咬文嚼字》中得到什麼啟示

藉其深厚的人文復素養、纖細的文字敏制感,美學大師朱光潛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擇用若干精當的語言實例深入淺出地將運用文字應有謹嚴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創作和閱讀中養成隨處留心玩索的好習慣等觀點令人折服地表達出來。作者認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他還認為韓愈之「敲」是否優於賈島之「推」也值得商榷。對此,作者說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這種獨立思考、求真求實的創新精神正是我們當今推行的素質教育的精義所在,非常值得學生借鑒學習。作者對「套板反應」很反感,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而「套板反應」正是許多學生的通病.

㈡ 咬文嚼字(朱光潛)可以分為幾部分分別講了什麼

提高對文字的分析理解和使用能力.郭沫若改劇本,李光謝虎,還有推敲的故事

㈢ 咬文嚼字 朱光潛 什麼是套板反應

「套板反應」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對文藝創作和行文態勢所做的心理分回析。所謂「套答板」就是前人所說的「套語」,也即今人所謂「濫調」。意思是當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舊有的、習慣的俗濫陳詞。比如,說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柳岸灞橋」,做買賣總少不了「端木遺風」等等。如果一個人的心理習慣一旦滑入這種「套板反應」,就作者而言,其運思布局就會流於板滯和生硬;就讀者說,則無法引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體驗。
"套板反應"是寫作中墨守成規、陳陳相因的心理習慣。其表現為內容和形式上的老一套;其負面影響是扼殺作者的創造力。

㈣ 朱光潛的咬文嚼字的主旨和文化常識

《談美書簡》主要是一本就一些讀者提出的問題用回信的方式統一進行回答的小書,因此可以說比較淺顯易懂,雖然不是系統完整的美學著作,卻也從一些很重要很關鍵的角度對美學的入門者的問題進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啟發的作用。

比如在《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較具體、完整地講解了在文學與戲劇作品人物與環境的關系。作為文學與戲劇中的人物,除了是故事中的人物之外,還應該是環境中的人物,因此創作者在創作故事的時候應該把握好人物個性與典型性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表達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效果。這樣的觀點貫穿在這一節的始終,可以使讀者在解讀當代一些文學、電影中的「實驗作品」的過程中,得到一些除了溢美之詞之外的評價。雖然在這個強調個性的年代裡,這種典型性並不如作者寫書的時候那麼強烈,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這一想法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的應用,正是這些貌似平易近人,實則各有性格的角色,豐富了我們單調的電視屏幕,讓生活豐富多彩了起來。同樣,這樣的想法也可以讓我們明白為什麼近年來講述各種小人物的電影在國際影壇開始叫好又叫座的發展起來。

再比如,在《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這一節中,我們看到了這位多年來把心血傾注在美學史研究上的學者把浪漫主義、現實主義門派以及其歷史和影響向讀者娓娓道來,無論是對於想要擴展知識的讀者還是對於有志於美學研究或者文學創作的讀者都有非常的益處。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身為作者的朱光潛老先生在這本書的創作過程中起到的是引導者的作用,並不能夠從中見識到他的研究成果,然而在這樣一本可以作為啟蒙書籍來讀的小書中,我們需要的不正是一位可以引人入勝,帶領我們觀看勝景的好導游嗎?作者的確非常成功地充當了這樣一個角色。

說完了作者的優點,我很想再講一些我在讀這本書是對於寫作方式的看法。

作者在書中曾經多次指出,大家在做美學研究的時候,不可以總是概念套概念,整篇文章沒見什麼具體分析,都是概念。由於這本書寫於文化大革命結束後幾年,受舊思想的影響還很大,我認為作者在有的時候也犯了這樣的錯誤,作者是一個研究了很多年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者,寫的書也如同馬克思主義要求的那樣,非常辯證的看待一些問題和觀點,即使是套概念也套得很有一套,讓大家在套中套里也自然的學到了東西。

另外一點就是,作者在每一次批判或者支持某一個觀點的時候,總是舉出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文章或者信件作為論據。我承認馬克思他老人家創立了非常完善的思想體系,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一應俱全,我也相信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於美學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認識,我更確信中國的和平崛起是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上的一大勝利,但是我想說的是,如此普遍、廣泛的舉出他們的文章做出不可置疑的論據來使用,甚至不加點評或者邏輯推理的承認是絕對的真理,是否本身就是違背了辯證的思想呢?這是否可以擴大為中國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一大失誤呢?

提出以上的兩點內容,我並沒有批評朱光潛老人,更沒有否認馬克思主義否認黨的指導思想的意思,畢竟時代不同了,人們看事情的角度和想法也很自然地產生了變化,然而我認為,以上的這兩點,正是我國大部分政府與黨的文獻中廣泛存在並且應當試圖避免的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兩點正是中國共產黨讓人感受到形式主義存在的主要原因。

㈤ 高二朱光潛《咬文嚼字》的導入語

好句不復厭百回改,妙制語多從錘煉來。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的「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盧延讓的「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孟郊的「夜吟曉不休,苦吟鬼神愁」,無不詮釋者美言妙語背後詩人錘煉語言的艱辛,也許正如王安石所言:「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看來要創造出足以「泣鬼神」的佳句,還真得好好地「咬文嚼字」。那麼,什麼是「咬文嚼字」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朱光潛先生的一片文藝隨筆《咬文嚼字》

㈥ 語文課文 咬文嚼字 朱光潛

說明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可以說明用字說話的重要。

㈦ 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有什麼含義

些人不大重視語言文字,誤以為語言文字是細枝末節,無關宏旨。讀了本文,應有很大觸回動:答原來語言文字是那麼微妙的東西,用這個字,還是用那個字,一句話這樣說,還是那樣說,竟然有那麼大講究。由此明白:「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養成咬文嚼字、隨處留心玩索的好習慣,一個人的語言修養就有希望逐步提高。

㈧ 朱光潛 咬文嚼字

郭沫若先生的劇本里嬋姢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上演時他自己在台下聽,嫌這話不夠味,想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加「無恥的」三個字。一位演員提醒他把「是」改為「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就夠味了。他覺得這字改得很恰當。他研究這兩種語法的強弱不同,「你是什麼」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意義,有時或許竟會「不是」;「你這什麼」便是堅決的判斷,而且還必須有附帶語省略去了。根據這種見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話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見文學創作第四期郭沫若札記四則)。
這是煉字的好例,我們不妨藉此把煉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員把「是」改為「這」,確實改的好,不過郭先生如果記得《水滸》,就會明白一般民眾罵人,都用「你這什麼」式的語法。石秀罵梁中書說:「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楊雄醉罵潘巧雲說:「你這*人!你這淫婦!你這你這大蟲口裡流涎!你這你這——」一口氣就罵了六個「你這」。看看這些實例,「你這什麼」倒不僅是「堅決的判斷」,而是帶有極端憎惡的驚嘆語,表現著強烈的情感。「你是什麼」便只是不帶情感的判斷。縱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見出來。不過它也不一定就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更多的含義」。《紅樓夢》里茗煙罵金榮說:「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這里「你是」含有假定語氣,也帶「你不是」一點譏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對了。從此可知「你這」式語法並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語法都來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改為「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似乎改得並不很妥。「你這」式語法大半表示深惡痛嫉,在贊美時便不適宜。二、「是」在邏輯上是連接詞(COPULA),相當於等號。「有」的性質完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風度」一句中,風度是動詞的賓詞。在「你這革命家的風度」中,風度便變成主詞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話。
這番話不免羅嗦,但是我們原在咬文嚼字,非這樣錙銖必較不可。咬文嚼字有時是一個壞習慣,所以這個成語的含義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文學藉文字表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顯得思想還沒有透徹,情感還沒有凝煉。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從來沒有一句話換一個說法而意味仍完全不變。例如《史記》李廣射虎一段:
「李廣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更復射,終不能入石矣」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虛在《史記辨惑》里說它「凡多三石字」,當改為「以為虎而射之,沒鏃,既知其為石,因更復射,終不能入」。或改為「嘗見草中有虎,射之,沒鏃,視之,石也」。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簡潔些,卻實在遠不如原文,見「草中石,以為虎」並非「見草中有虎」原文「視之,石也」,有發現錯誤而驚訝的意味,改為「既知其為石」便失去這意味。原文「終不能復入石矣」有失望而放棄得很斬截的意味,改為「終不能入」便覺索然無味。這種分別,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細心玩索一番,自會明白。
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關系,以為更改一兩個字不過是要文字順暢些或是漂亮些。其實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內容和形式是相隨而變的。姑舉一個人人皆知的實例,韓愈在月夜裡聽見賈島吟詩,有「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兩句,勸他把「推」字改為「敲」字。這段文字因緣古今傳為美談,於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說得好聽一點,都說「推敲」。古今人也都贊賞「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實這不僅是文字上的分別同時也是意境上的分別。「推」固然顯得魯莽一點,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歸寺門原來是他自己掩的,於今他推。他須自掩自推,足見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敲」就顯得他拘禮些,也就顯得寺里有人應門。
他彷彿是乘月夜訪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熱鬧場合,至少也有一些溫暖的人情。比較起來,「敲」的空氣沒有「推」的那麼冷寂。就上句「鳥宿池邊樹」看來,「推」似乎比「敲」要調和些。「推」可以無聲,「敲」就不免剝啄有聲。驚起了宿鳥,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頻添了攪擾。所以我很懷疑韓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稱賞的那麼妥當。究竟哪一種意境是賈島當時在心裡玩索而要表現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認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問題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個比較恰當,而在哪一種境界是他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想的意義。比如說「煙」,它的直指的意義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只是它的聯想的意義遠離不易捉摸,它可以聯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里焚香,「一川煙水」「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
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月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科學的文字越限於直指的意義就越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方面。直指的意義易用,聯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後者是游離的,前者偏於類型後者偏於個性。既是游離的個別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義含糊甚至支離。比如說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里三四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原文就簡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裡那一點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約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難處就在於含混中顯得豐富,由「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變成「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點鐵成金,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上面。
這是一個善用聯想意義的例子,聯想意義也是最易誤用而生流弊。聯想起於習慣,習慣老是喜歡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誘性最大,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從前作詩文的人都依*「文料觸機」,「幼學瓊林」「事類統編」之類書籍。要找詞藻典故,都到那裡去乞靈。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是「春花秋月」,敘離別不外「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在用鉛字排印數籍還是「付梓」「殺青」。象這樣例子舉不勝舉。他們是從前人所謂「套語」,我們所謂「濫調」。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於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並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所說的「套版反應」(stock response)。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於套板反應,他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因為就作者說,「套版反應」和創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離不掉「套版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個人生態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不過習慣力量的深度常非我們的意料所及。沿著習慣去做總比新創更省力,人生來有惰性。常使我們不知不覺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應」里去。你如果隨便在報章雜志或是尺牘宣言裡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你就會發現那裡面的思想情感和語言大半都由「套板反應」起來的。韓愈談他自己做古文「惟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教訓。語言跟著思維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
以上只是隨便舉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例子舉不盡道理也說不完。我希望讀者從這粗枝大業的討論中,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本著這個精神,他隨處留心玩索,無論是閱讀或寫作,就會逐漸養成創作和欣賞都必須的好習慣。它不能懶不能粗心,不能受一時興會所生的幻覺迷惑而輕易自滿。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文的精煉與吻合,他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㈨ 怎樣理解朱光潛的咬文嚼字

第一、二兩段從實例入手,引入論題→第三、四、五段以靜為例(《史記》李廣射虎)與動態例(賈島苦吟)初步論證中心論點→第六、七段以正面例(東坡詩句等)與反面例(「套板反應」現象),說明咬文嚼字之難,進一步論證中心論點→最後一段,水到渠成,加以總結。
「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謹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文學是艱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感情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你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㈩ 咬文嚼字朱光潛讀後感

第一,咬文嚼字「必須有一字不肯放鬆的嚴謹」。拿「你是」式、「你這」式來說,僅僅一字之差,作者卻品味出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而且講出表達效果不同的原因。這告訴我們,無論閱讀或寫作,一個字也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較強的語感、豐富的語言知識以及進行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考能力。作者之所以能對課文中所舉的例子進行精闢的分析,不僅得力於作者有極強的語感和豐富的語言知識,而且得益於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思考能力。例如,作者對「推」「敲」二字的品味。從「推」字想到門是虛掩的,由虛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個和尚」,由一個和尚又想到在這「冷寂的場合,他有興致出來步月,興盡而返,獨往獨來,自在無礙,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氣度」。作者又聯繫上句「鳥宿池邊樹」,想到「推」「可以無聲」,氣氛冷寂,才不至於驚動宿鳥。這樣的咬文嚼字就顯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嚼字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要敢於創新。作者在課文中給我們樹立了榜樣,對任何見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從,敢於獨立思考,發表新的見解。對郭沫若,對王若虛,對韓愈,盡管他們都是名人,但作者不盲從,發表了與他們不同的見解。尤其韓愈對「推敲」的意見,似乎成了定論,獲得許多人的認同,作者卻提出相反的看法。

閱讀全文

與咬文嚼字朱光潛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