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大班量一量樹有多粗教案及反思
活動目標 1、 探索用合適的工具測量樹乾的粗細,喜歡測量活動。 2、 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准備 小朋友的書 數學繩子、毛線、吸管、鉛筆、各種尺若干;水彩筆、記錄表若干。 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在幼兒園內先確定10棵待測量的樹,並分別在樹幹上編上1—10的號碼。 重點與難點活動過程(預設) 一、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觀察樹,用語言簡單表述出樹的不同。 1、小花園里的樹真多,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2、這些樹長得一樣嗎?怎麼不一樣? 二、組織幼兒開展討論,尋找測量樹干粗細的方法。 1、剛才小朋友說樹干有粗細,哪棵粗?哪棵細?你是怎麼知道的?(目測) 2、有沒有辦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細呢? 幼兒討論:用手環抱、尺量、繩子量…… 三、幼兒自由選擇各種材料測量雪松後交流: 1、粗細: (1)、用什麼材料測量?有多少粗(在記錄紙上記錄)?什麼方法測量的? (2)、(選擇用繩子測量的)怎樣知道測出來的數字是多少? (3)、為什麼測量出的粗細不一樣?(有的測底部、有的測中部)2、高矮: (1)、小花園里哪棵樹最高? ??有多高?你怎麼知道?(目測:用尺無法測量高度時可目測)??怎麼記錄? (2)、瓜子黃楊樹長得高不高?怎麼測?(直接測量) (3)、龍柏長得不高不矮,有什麼方法測量? ??用鋼皮捲尺直接測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後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樹醫生 1、醫生每年都要給小朋友體檢,量量身高和胸圍。現在請你們來做樹醫生,給這些樹檢查身體。幼兒每人選擇一棵樹進行高矮、粗細的測量,並把數字記錄在記錄表上。 2、互相交流記錄結果。
② 幼兒園大班教案高矮測量反思
設計背景 經過一個暑假,大 部分孩子都長高了不少,排隊每個都在比較高矮,為了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設計了數學課——測量 活動目標 1 能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自然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等。2 體驗不同的測量工具和方法。3 初步理解測量的意義,增強幼兒動手能力。 重點難點 測量的意義,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 活動准備 直尺,長紙條,測量用的繩子,木棍,記錄紙。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找到兩種高矮差異不太明顯的植物,請幼兒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 啟發幼兒用自然工具來測量兩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測量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測量時將測量工具首尾相接。 3 分組活動:第一組用手或手臂來量桌子,門,窗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並且記錄下來。第二組用繩或者腳步來測量教室,黑板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結果並記錄下來。第三組用棍子或者直尺來測量桌子,椅子的長度或寬度或高度,說出測量結果並記錄下來。 4 對照匯報結果引導幼兒探索:用長方形紙條自製量尺,寫上0——10的數字做成量尺。 5 交流小結,鼓勵幼兒用書,鉛筆,小棍,直尺來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
③ 幼兒園大班 有趣的測量 教案
《有趣的測量》 設計意圖 《綱要》提出的:「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探索數學規律的願望。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測量是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即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大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自然測量是指利用自然物(如筷子,小棍,腳步,小碗等)作為量具(器)進行直接測量。即僅局限於簡單工具的測量,而不是標准工具的測量。 學習自然測量,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有助於幼兒對不同量的測量工具的初步認識;加深幼兒對10以內數的理解;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對測量活動的興趣。 什麼東西可以用來測量?這個有趣的問題會引起孩子的好奇,促使他們開動腦筋,有步驟去探索,去發現,在動手操作中不僅獲得知識經驗,而且還獲得了學習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 一、活動目標: 1.學慣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短,並會用表格的形式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據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二、活動准備: 1.每兩人一張桌子。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布條、紙條等)。 3.記錄表、筆。 三、活動過程: 1.導入,引出主題 導入語:我們馬上要搬新的幼兒園了,需要定做一批新的桌子,現在請小朋友幫一個忙,測一下我們桌子長的邊到底有多長。可是我們沒有尺,你們說怎麼辦呢? 2.學習正確自然測量的方法 過渡語:對,我們可以用好多材料來進行測量,在你們凳子底下有一支鉛筆,現在就請你用這只鉛筆先來測一測自己桌子的長邊,記住自己測到的數字? (1)集體測量,並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師:誰來說說你用鉛筆側到了幾段?是怎麼測量的?(個別幼兒邊講解邊示範) (2)教師總結 師:我們測量時,使用的工具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後測下一段時工具的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能測得比較准確些。 過渡語:剛才我們用鉛筆測量了桌子的長度。老師又為小朋友准備了一些其它的測量工具,而且還准備了每人一張記錄單,把每種工具側到的結果用筆記錄下來。 3.運用正確的測量方法進行測量,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出示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麼,後面的格子又記錄什麼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據) (2)提出測量要求 師:現在請你們到桌子上選擇相應的工具對桌子進行測量,測量時注意要首尾相接,把測到的數字記錄在後面的格子里。如果時間不夠可以選擇其中的兩種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3)幼兒進行測量 (4)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現其中的什麼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就越多。 4.活動延伸:猜測驗證。 師:想想看,現在老師用筷子和膠棒測量鋼琴,誰測的次數多?誰測的次數少?說說你的理由? 師:那我們一起去測量一下,看看你們猜的對不對? 個人反思: 這節教學活動有好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 因為活動中所要測量的就是我們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貼近生活,所以幼兒在測量的時候特別的開心,積極性也特別的高。在操作的過程中,因為 幼兒之間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對有錯,所以在活動的過程中給幼兒多次交流多次嘗試的機會。發現問題就要給幼兒解決問題的機會。允許他們犯錯誤,再嘗試用別的方法。每當孩子遇到困難,我都會讓他們先自己想辦法,大膽去嘗試。 在活動中 盡管之前我已經考慮了很久怎麼樣把語言說的更周密更完整,但是真正上課的時候還是有一些略顯含糊的地方。就因為這一點,幼兒的操作方法不是很准確,使得第一個活動目標沒有實現,所以在數學活動中,一定要盡量把話說周全,以免有些小朋友喜歡轉空子或者抓你的漏洞,不要只想著自己的教學步驟,而忽略了口頭的能力。 為了實現第二個活動目標,在活動中讓幼兒大膽的發現然後進行講述,所以這個目標很容易就實現了。 在活動中也存在一些困惑: 1.幼兒由於個體差導,出現個別幼兒孤立活動,不願與同伴交流,任教師如何鼓勵也無濟於事,該如何? 2.在活動中是應讓幼兒帶著問題去測量,還是讓他們在測量中發現問題?如果他們不能從中自己發現問題,我們該如何辦? 每個老師都跟我們說過,在互動上遇到緊急情況要懂得隨機應變,我們都覺得挺簡單,但是當你真正遇到這種「突發狀況」的時候,也許你就沒有自己預期的那麼「靈活」。所以無論如可,要做好完全的准備。
④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 桌子有多長
大班數學活動:桌子有多長 一、活動由來 區域游戲時,小朋友發現班裡的桌墊撕壞了,正在用膠條粘,孟祥義說:「這桌墊都粘了好幾回了,是不是能換個新的呀!」於是,我們找到後勤的劉老師,劉老師問:「你們班的桌子多長啊?桌墊裁多大合適啊?」我並沒有用尺子直接測量,而是引導小朋友們回班後討論如何告訴劉老師桌墊的長度。結合《綱要細則》中提出的:教師要利用和創設各種條件,鼓勵幼兒通過測量發現和比較物體的異同和變化,引導幼兒學習自然測量。由此開展了自然測量系列教育活動,桌子有多長是其中的一次教學活動。 二、活動目標 (一)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初步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二)引導幼兒充分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成功感。 三、活動准備 (一)知識經驗准備:提前一周在活動區投放多種測量材料,幼兒有初步的測量和記錄的經驗。 (二)物質資料准備:積木、曲別針、數學小棍、紙條等各種自然測量物;記錄單、筆。 四、重難點 (一)活動重點:初步掌握正確測量的方法 (二)活動難點: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五、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尋找測量工具,激發幼兒興趣 1.重點提問: (1) 咱們班要換新桌墊,我們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桌子的長度?(量一量) (2)用什麼東西可以測出桌子的長度? 2.出示並介紹測量記錄表,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出各組想要用的工具畫在記錄表上,然後到活動區去找,收集測量工具。 (二)基本部分: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並交流測量結果。 1.選擇測量工具,自由進行探索活動。 (1)以組為單位,選用計劃好的工具測量,並記錄結果。 (2)幼兒交流測量結果,引導幼兒重新尋找相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重點提問: ①我們用的桌子一樣嗎?桌子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測出的結果不一樣?(使用工具不同) ②你用什麼方法證明你測量的結果是對的?怎樣使我們的測量結果一樣? 2.規范測量工具,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 (1)提問:為什麼使用相同的工具測量結果還不同呢? (2)放錄像,請幼兒比較三個人的測量方法,哪一個是正確的?為什麼? (3)教師幫幼兒梳理經驗:測量時要找准起點,與桌邊對齊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測量結果記錄的是測量工具進行測量的次數。 3.選取不同長度的測量工具進行再次測量,並記錄,發現測量工具與策略結果之間的關系。 (1)重點提問: 三種測量工具的測量結果有什麼不一樣?(數字越來越大)長條積木、水彩筆和小棍這三種測量工具有什麼不同?(長短不同)從測量工具和結果中發現了什麼秘密? (2)小結: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量的次數越多。 (三)結束部分:請小朋友們送測量結果,活動自然結束。 我們一起將測量結果告訴劉老師,請她選取一種測量工具的結果幫我們裁桌墊。 六、活動反思 此次數學活動開展前期,在區域游戲中投放了相應的游戲材料,鼓勵幼兒測量自己感興趣的物體,並進行記錄。 活動的目標是讓幼兒掌握正確測量的方法,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測量活動從始至終以小組為單位,給幼兒與同伴足夠交流、嘗試、解決問題的機會。開始部分讓幼兒討論可以用什麼進行測量,然後畫在記錄表上,體現了大班幼兒的計劃性和合作化學習的特點,在測量過程中幼兒能按計劃好的工具進行測量,並能用他們喜歡的方式記錄下測量的結果。 活動重點是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我是通過先讓幼兒自己嘗試,觀察比較測量結果發現有不同的測量方法,再通過錄像形式,請幼兒進行對比,找出正確的測量方法,特別是最後給幼兒統一測量工具——水彩筆後,幼兒再用已掌握的測量方法重新測量,突出了重點。難點是發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即測量工具越長,量的次數越少,測量工具越短,量的次數越多。從材料上只選用了長積木、水彩筆和小棍,幼兒通過反復操作,練習,通過先比較測量結果,發現數字越來越大,再比較測量工具長短的不同,自己發現規律。 活動評析 數學活動「桌子有多長」產生於教師對教育的敏感和成熟的教育機智,當發現幼兒在區域游戲中的需求時,由於心中有數學教育的目標意識,提前和後勤老師進行了交流,自然的促成了此次測量活動。 數學教育的重心是數學能力的培養。具體體現在: 1.本次數學活動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通過幼兒自己找測量物進行隨意測量;錄像比較,尋找正確的測量方法;統一測量物進行測量;對比不同長度的測量物的測量結果。充分體現了調動幼兒的已有經驗,去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 2. 教師通過前期在區域游戲中的觀察,能夠把握幼兒在測量活動中容易出現測量起點不準確、測量物不能收尾相連等問題,提前設計並錄制了3段不同的測量錄像,引導幼兒進行比較,直觀的找出問題,幫助幼兒歸納、梳理出正確的測量方法。 3. 活動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充分的感知、觀察,通過分層次,逐步深入的有效提問,如:三種測量工具的測量結果有什麼不一樣?(數字越來越大)長條積木、水彩筆和小棍這三種測量工具有什麼不同?(長短不同)從測量工具和結果中發現了什麼秘密?引導幼兒在討論中澄清思想達成共識,從而突破了活動的重難點。
⑤ 幼兒園大班教案野外挖土反思
設計背景經過一個暑假,大部分孩子都長高了不少,排隊每個都在比較高矮,為了讓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設計了數學課——測量活動目標1能用兩種或兩種以上自然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等。2體驗不同的測量工具和方法。3初步理解測量的意義,增強幼兒動手能力。重點難點測量的意義,測量物體的長短,寬窄,高矮。活動准備直尺,長紙條,測量用的繩子,木棍,記錄紙。活動過程1教師帶領幼兒到戶外,找到兩種高矮差異不太明顯的植物,請幼兒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2啟發幼兒用自然工具來測量兩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測量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幼兒測量時將測量工具首尾相接。3分組活動:第一組用手或手臂來量桌子,門,窗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的結果並且記錄下來。第二組用繩或者腳步來測量教室,黑板的長度,寬度,說說測量結果並記錄下來。第三組用棍子或者直尺來測量桌子,椅子的長度或寬度或高度,說出測量結果並記錄下來。4對照匯報結果引導幼兒探索:用長方形紙條自製量尺,寫上0——10的數字做成量尺。5交流小結,鼓勵幼兒用書,鉛筆,小棍,直尺來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
⑥ 幼兒園大班科學課 粗粗細細的樹 教案
活動目標 1、 探索用合適的工具測量樹乾的粗細,喜歡測量活動。 2、 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准備 小朋友的書 數學繩子、毛線、吸管、鉛筆、各種尺若干;水彩筆、記錄表若干。 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在幼兒園內先確定10棵待測量的樹,並分別在樹幹上編上1—10的號碼。 重點與難點活動過程(預設) 一、引導幼兒用目測的方法觀察樹,用語言簡單表述出樹的不同。 1、小花園里的樹真多,你知道他們的名字嗎? 2、這些樹長得一樣嗎?怎麼不一樣? 二、組織幼兒開展討論,尋找測量樹干粗細的方法。 1、剛才小朋友說樹干有粗細,哪棵粗?哪棵細?你是怎麼知道的?(目測) 2、有沒有辦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細呢? 幼兒討論:用手環抱、尺量、繩子量…… 三、幼兒自由選擇各種材料測量雪松後交流: 1、粗細: (1)、用什麼材料測量?有多少粗(在記錄紙上記錄)?什麼方法測量的? (2)、(選擇用繩子測量的)怎樣知道測出來的數字是多少? (3)、為什麼測量出的粗細不一樣?(有的測底部、有的測中部)2、高矮: (1)、小花園里哪棵樹最高? ??有多高?你怎麼知道?(目測:用尺無法測量高度時可目測)??怎麼記錄? (2)、瓜子黃楊樹長得高不高?怎麼測?(直接測量) (3)、龍柏長得不高不矮,有什麼方法測量? ??用鋼皮捲尺直接測量;??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後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樹醫生 1、醫生每年都要給小朋友體檢,量量身高和胸圍。現在請你們來做樹醫生,給這些樹檢查身體。幼兒每人選擇一棵樹進行高矮、粗細的測量,並把數字記錄在記錄表上。 2、互相交流記錄結果。
⑦ 幼兒園大班教案數學活動 量一量操場有多長
教學目標: 1. 感受並體驗1千米有多長,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2. 通過拉一拉、走一走、說一說、想一想、量一量等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1千米有多長的過程,感受長度單位的實用性。 3. 體會長度單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感知1千米的長度。 教學難點: 准確地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能估計物體的長度,並進行測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向學生提問:已經知道了哪些長度單位,它們分別用什麼字母表示,用手勢表示一下米、分米、厘米和毫米它們有多長,並說說它們之間的進率。(出示媒體 1) 當測量或形容比較短的長度時,一般我們用米、分米、厘米、毫米。我們在測量比較長的長度時一般用什麼單位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1千米有多長」(板書)。 二、自主學習,探索新知。 把學生帶到操場上進行教學: 1. 體驗1千米的長度 學生活動: (1)用測步的方法感知10米、100米各有多長。 組織學生手拉手站成一排,觀察需要幾個人才能站成大約10米長。要數清需要幾個人,並記錄下來。 讓學生在操場上走一走,數一數10米大約要走多少步,並做好記錄。(大約16步) 請全班同學手拉手站成一排,(想一想)夠不夠100米,若要夠100米,則需要多少人呢?要數清人數,並記錄下來。 讓學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走一走,數一數100米要走多少步,要用多少時間,做好記錄。(大約160步) (2)估計1000米有多少步 估計1000米大約有多少步,學生結合剛才的親身體驗(10米、100米大約要多少人和走了多少步),來估一估1000米大約有多長,需要走多少步?(大約1600步) (3)體驗感知1千米有多長 讓學生思考1000米大約有多長?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思考。學生在體驗1000米有多長時有一定的難度,可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再組織學生匯報。
⑧ 幼兒大班數學量一量操場有多長的教案
《量一量》教案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2、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願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活動准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活動過程: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並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迴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並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並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⑨ 幼兒園測量脈搏科學課教案
如何給小學生測量脈搏與體溫教學設計問:如何給小學生測量脈搏與體溫教學設計 答: 一.教學要求 使學生了解人的身體的體溫與脈搏是怎樣形成的,學會體溫、脈搏常用的測量方法,如何給小學生測量脈搏與體溫教學設計。 二.教學重點 人的身體溫與脈搏的測量方法。 三.課前籌辦 什物投影儀、圖片、體溫計、秒錶。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請同學們伸脫手來摸摸額頭或摸摸脖子,有什麼感覺?這說明什 么? 同學們都感到手涼一些,額頭或脖子熱一些,這說明我們人的身體是有體溫的,今天這節健康教育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體溫與脈搏》一課。(板書課題) 齊讀一遍課題 (二)初步感知深切學習 一.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身閱讀課文的1― 4自然段,看看書中 向我們介紹了哪些常識? (讀書後)請大家四人一小組交流一下你剛才了解到的常識,然後分小組匯報給大家。 (交流後)哪位同學告訴大家你們小組了解到哪些常識? 1.體溫是人的身體內的溫度。 2.沒事了人相對恆定的體溫是37。c左右。(你能幫老師寫在黑板上嗎?學生板書―體溫37。c左右) 3.沒事了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你知道為何沒事了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嗎?) 因為人的身體在新陳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這些熱量比較均勻的分布在全身各個部分,同時人的身體又把多餘的熱量通過皮膚、呼吸道等器官排除體外,正因為這樣,人的體溫才保持相對恆定。比如在炎熱的夏季或劇烈運動後人的身體會大量出汗,這就是人的身體維持體溫恆定的一種生理現象。 4.為何要測量體溫?(為何要測量體溫呢?) 因為沒事了人的體溫是相對恆定的,有些疾病會使體溫發生改變,學會正確的測量體溫,就能及時發現身體的異常變化,判斷身體是不是生病。 5.用體溫表測量體溫的方法有腋表、口表、肛表三種測量方法。(你知道這三種方法的測量部位別離是哪裡嗎?) 腋表測量法的測量部位是腋窩;口表測量法的測量部位是口腔;肛表測量法的測量部位是直腸。 6.測量體溫最簡單、最常用的是腋表測量法。 (你能向大家介紹介紹腋表嗎?) 銀色(學生用手指著,將體溫表放在什物投影儀上。)這一端是汞柱端,銀色的線是汞柱。體溫表上還有刻度,這一大格是1。c,一小格是0.1。c。 老師這里也有一支體溫表,誰能告訴大家體溫表上的溫度是多少? 7.用腋表測量體溫的方法。(你能向大家一邊介紹一邊演示測量體溫的方法嗎?) (教師出示圖片)我們看著圖片一起來測量一次體溫。 先將體溫表上的溫度甩到35。C以下,再將汞柱端放在腋窩的頂部,夾緊5分鍾。 學生一邊測量體溫,一邊做1個小練習。(學生坐著口答) 填空: 1.近視是一種看近處物體清楚,而看遠處物體不清楚的(屈光異常)現象。 2.沒事了人的體溫維持在(37。C)左右。 3.人的身體的骨骼共有(206)塊。 4.體溫測量的一般方法是用體溫表,有(腋表)、(口表)、(肛表)三種測量方法。 貧血是一種常見疾病,在小童少年中尤以(缺鐵性貧血)發並率最高。 6.國度規定,小學生天天要睡足(10)小時。 7.牙齒分為(乳牙)以及(恆牙),如果牙齒出了弊端就會影響咀嚼以及食物的(消化吸收)。 8.看電視要保持(2米)左右的距離,連續看電視不得超過(1)小時,教案《如何給小學生測量脈搏與體溫教學設計》。 判斷對錯: 1.使人的生活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包括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等方面。 2.睡眠是最好的休息形式。 3.營養素的缺乏或過剩不能使人的身體代謝落空平衡引起疾病。 4.王強感冒了,打噴嚏時總是用手絹兒捂住口鼻。 5.所有的球菌對人類都有害。 6.王艷小朋友喜歡穿高跟鞋。 7.夏天天氣再熱,吃冷飲也不能太多。 8.體育運動鍛煉可以促進身體健康,但要講究鍛煉衛生。 (測完體溫後)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讀一讀本身測量體溫的汞柱刻度。 請同學(2人)將體溫表放在什物投影儀上並告訴大家本身測量的體溫是多少度。 二.在我們起居中,每個人都有可能生病,生病後就要去看病,哪些同學看過中醫?中醫是怎麼給你看病的?對。中醫先給把脈,也就是測量脈搏。那麼什麼是脈搏?為何要測量脈搏呢?請同學們本身閱讀課文的5-8自然段尋找答案。 1.(讀書後)誰知道什麼是脈搏? 脈搏是血管的跳動,這里的血管主要指動脈。每當心臟收縮一次,動脈就跳動一次,心臟的跳動以及動脈的跳動是相符的。 2.為何要測量脈搏? 因為沒事了人的脈搏是相對恆定的,有些疾病會造成脈搏的改變。如發燒會使心跳提速,心臟功效不完全會使脈搏減慢,這種脈搏的過快或太卡都是不沒事了的。學會了測量脈搏,就能及時發現身體的異常變化,判斷身體是不是生病。 3.沒事了人相對恆定的脈搏是每分鍾多少次? 沒事了人相對恆定的脈搏是每分鍾60-80次。(板書) 4.誰能來介紹一下測量脈搏的方法呢?要求邊解說邊演示,其他同學注重觀察,看看他解說、演示得對不對。 (演示後)問大家對不對?(對)我們就用這種方法同位兩個互相找找脈搏。(教師出示圖片) 誰願意去給聽課的老師測測脈搏,讓老師檢查一下你測量的方法對不對。(4人) 其他同學兩人一組,一人當醫生,一人當病人。我們來測量一次脈搏。(測量後)誰來告訴大家你測量的老師或同學的脈搏是每分鍾多少次?(5-6人) 我們這個年齡的少年小童脈搏每分鍾100次以內都是沒事了的。 我們測量脈搏通常為測量橈動脈的搏動,我們的前臂是由兩塊骨頭構成的,裡面的叫尺骨,外面的叫橈骨,所以這里的動脈稱為橈動脈,在有些情況下,也可檢查其他動脈的搏動。比如:在體育運動鍛煉中,要同學們自測脈搏時,也可以檢查頸動脈的搏動。(頸動脈指這里,同學們可以感覺一下。―教師演示) 下面我們來做一下實驗,我們來做一組高抬腿,看看運動先後脈搏有沒有變化,誰願意來做這個實驗?(4人) (高抬腿後)請給這幾位同學測量脈搏的同學再來給他們測量一次脈搏,其他同學互相交換,病人變醫生,醫生變病人,我們再測量一次脈搏。 請做高抬腿的這幾位同學告訴大家你們運動先後的脈搏別離是多少次?(運動後的脈搏次數較著高於運動前。) 同學們,這個實驗說明了什麼? 對,說明運動後脈搏可以提速,不僅如此,飲食、運動後、情緒緊張或精神愉快,脈搏都可提速,而且脈搏的個體差異很大,成年女子的脈搏要高於成年男子的脈搏,經常運動的人脈搏緩慢有力,而缺乏鍛煉的人脈弱而快,年齡越小,脈搏越快。 (三)行為訓練 出示圖片填空: 1.常人相對恆定的體溫是(37。C左右)。 2.沒事了人的脈搏一般每分鍾(60-80次)。 3.測量體溫的方法有:(腋表)測量法、(口表)測量法、(肛表)測量法。 4.腋表測量法是,將體溫表(汞柱端)放在被測者(腋窩的頂部),並將體溫表夾緊(5-10)分鍾,取出體溫表觀察汞柱刻度。 5.測量脈搏的方法是:測量者的(食指)、(中指)、(四拇指)並攏,用三個手指的第一指節放在被測者的腕關節上(測動脈搏動處),然後統計一分鍾動脈跳動的次數。 (四)全文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正確測量體溫與脈搏的方法,此後就能及時發現身體的異常變化,判斷身體是不是健康,以提高我們的自我保健意識。 備用:溫度計以及聽診器
⑩ 幼兒園大班科學教案《計量用的器具》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用尺、量筒、天平、溫度計、秒錶等對物體進行測量,採集數據並作記錄。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 (2)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算單位,學會使用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據。 二、教學准備: 兩個外觀一樣,內放一些小物體,使質量略有不同的紙盒;方格紙若干張、量杯、量筒、天平、溫度計、秒錶、冷水、熱水、直尺、樹葉、水杯等。 三、教學過程: 1.探究「只憑我們的感覺是否可靠」。 (1)學生仔細觀察P66左上的一幅圖,說說圖上的兩條線直嗎? (2)學生用尺子測量。 (3)學生談感受。使用測量工具認識物體比只憑感官准確可靠。 2.測量樹葉的長和寬。 (1)出示兩片形狀不同,大小接近的葉子,提出問題:怎麼知道誰大誰小? (2)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長和寬。 (3)指導學生測量葉子的面積。將葉子放在有方格的紙上,數一數這片葉子佔了幾格,不滿一格算半格。 3.測量容積。 (1)教師出示兩個杯子,一粗一細,粗杯中水位底,細杯中水位高,請學生猜一猜哪杯水多。 (2)認識量杯和量筒。 (3)指導學生使用量杯。 (4)測量自己的杯子能裝多少水。 4.測量質量。 (1)認識各種測質量的工具,了解質量單位及換數率。 (2)學習使用小天平。 A.調整小天平,使它平衡。 B.測量物價的質量。 (3)測量一粒綠豆的質量。 5.測量溫度。 (1)認識各種溫度計。 (2)測量冷水、熱水、溫水的溫度。 6.測量時間。 (1)認識秒錶的使用方法。 (2)利用秒錶測量100米的短跑時間。 (3)用秒錶測量一樓到四樓的時間。 7.認識各種測量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