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深化課堂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把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放在工作的首位。
(一)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著力提高教師素質。
滿堂灌、填鴨式、題海戰術、課內不達標課外搶時間的教學方法在部分教師的頭腦中根深蒂固,與素質教育相悖,嚴重阻礙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圍繞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羈絆,讓教師確立教改意識,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我們印刷了大量的有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材料,下發到每位教師手中,定期組織教師學習,聘請全國知名的課改專家來我縣對教師進行培訓,邀請先進地市的名師給我們介紹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不斷拓寬教師的眼界,開闊創新的視野,了解教學的新動態、新信息,激發教師自我鞭策,自覺教改的內驅力。老師們普遍感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在觀念上必須樹立 「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教學理念,著眼於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合作」的教學思想;在實踐上,必須以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徹底打破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徹底改變一言堂,滿堂灌、滿堂練、滿堂問的狀況。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展現學習環境的「原生態」,才能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益」。多年來,我們旗幟鮮明地唱響這樣的主旋律:高效課堂是打破制約學校發展瓶頸,突破傳統,走向名校的根本通道,而要打造高效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敢於做課堂的真正主人。
(二)解除校長思想束縛,為課堂教學改革搭建綠色平台。
校長的思想能否得到真正的轉變直接關乎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對於校長們來說,大力推行課堂教學改革,會不會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這是長期以來令各基層學校普遍擔憂的問題。對此,我們堅持認為,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是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廣饒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而要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就必須解除校長們的思想顧慮。我們組織全部初中學校的校長到洋思、到杜郞口等課堂教學改革比較成功的學校參觀學習,組織校長深入學校搞調研,校長們最終統一了思想,深刻認識到改革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從被動聽從走向主動改革,自覺地帶領老師投身到了課堂教學改革中去。
(三)充分發揮教研員的主觀能動性,為課堂教學改革出謀劃策。
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切實轉變教研職能。按照「以研為主,研督結合,評研分離」的思路,實行縣教研員兩進(進學校、進課堂)三包(包課堂教學改革模式推廣、學科骨幹培養、教學規劃指導)制度。積極鼓勵教研員走出去,多聽、多看、多思考,要求大家高點定位,搶抓機遇,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在抓好自身建設的同時,鼓勵各學科教研員高屋建瓴,統籌全縣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每位教研員結合本學科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有改革的勇氣和魄力。要有時不我待的強烈意識。結合本縣實際,確定出符合本學科特點的課堂教學創新模式。力爭利用1--2年的時間,在新授課、講評課、復習課等不同課型上有新的突破並把成功的經驗在全縣推廣,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教研員通過深入基層,和基層共發展同進步,不斷發現先進典型,大張旗鼓的為課堂改革吶喊助威,有力地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健康和諧的發展,為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確保活動實效,我們了實行捆綁式考評辦法,進一步明確了縣教研員的角色定位,為他們深入基層,了解基層,指導基層,拓寬了工作思路。
二、立足課堂,創新教學模式。
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內容。課堂改革的核心是什麼?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所有成功的課堂都是「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課堂。因此,我們結合本縣實際,借鑒濰坊十中「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和東廬中學 「講學稿」 的成功經驗,確定了符合我縣自身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導學導練,自主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並在全縣進行實驗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將實施過程的四個環節作簡要介紹。
(一)自主預習:教師在每節課之前,都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利用集體的力量集思廣益,確定講學稿,制定好預習提綱。①預習提綱需提前一至兩天提供給學生,便於學生預習准備。②根據預習提綱內容的多少,可靈活採用課代表在黑板上抄寫、教師出示小黑板、列印張貼於班級、印發給小組長乃至全體學生等多種形式。 ③根據預習提綱內容的難易,可靈活採用課外預習、課堂前部分時間預習或者整節課預習方法進行。④各小組要進行組內預習交流,歸納出小組集中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便於上課時進行組間交流。這是學生搞好預習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學生自主預習的依據。讓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教師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由每個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這一步至關重要。我們認為:學生要參加小組討論,首先得形成自己的見解,否則就是無效的。因為沒有經過個體熟讀精思而匆忙展開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容易掩蓋學生的思維困惑和學習困難,這樣,有些表面上氣氛熱烈的討論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與真正的問題是油和水的關系。這一環節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設計問題時要緊扣學習目標,重點突出,難易適中,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其二,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學什麼,怎麼學,多長時間完成,完成到什麼程度。最好是以板書、多媒體展示或者印發講義等書面形式,盡量不用口述。其三,獨立思考的成果能在書上勾畫出來的就勾畫出來,不能在書上勾畫出來的,一定要把想法在紙上寫出來,因為思維是混沌的,語言才是清晰的。
(二)小組交流:小組交流是調動學生積極研討、解決疑難困惑的的中心環節。因為有了學生個體的思考,就為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打下了基礎。但小組合作學習很容易流於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學的機制。我們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正確劃分小組。一般4-6人為一組,採用異質分組法,兼顧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差異等不同的方面,小組成員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優勢互補。②讓每個成員都明確自己的職責,尤其要注意發揮組長(一般是各組的1號)的作用,組長就像是「主持人」,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安排發言順序,同時兼任「記錄員」,隨時記錄和歸納討論的成果,還要能以「檢查員」的身份對小組成員的發言作出評價,檢查成員是否完成學習任務。組長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輪流值班,以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標准。③這里的小組交流是動態的,可以是組內交流,也可以是組際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師要充分參與進去,適時調整、引導。比如可以採取小組間互相提問的方法,以對比討論學習的成果,形成真知灼見。④小組評價要跟上。可以設計表格,由課代表和小組長聯合記錄學生的課堂發言、學習完成任務情況,在評價上注重學生的發展性,比如4號主動回答問題得4分,1號回答對問題得1分等。一周一匯總,評選優秀小組,設置「流動紅旗」,在組與組之間輪換。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強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每一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明確,學習過程進一步優化,課堂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點撥釋疑:學生在充分自學,相互交流之後。解決了許多問題。但存在一些不容易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點撥,答疑解惑。這一步也最能考驗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交流和展示的資源,一方面通過激勵性的評價和提示,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體驗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示範、點撥、分析、講解等手段,促成展示過程中問題的化解。既要圍繞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的重點、難點,也要兼顧動態生成的問題,解釋學生的疑惑。點撥過程要力求簡潔、透徹、明了。
(四)訓練反饋:改革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高的課堂效率。看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知識掌握的生成度。簡言之,一堂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學生掌握得如何,因此有效的反饋很重要。課堂精練,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優化課堂結構的重要環節。以前,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多練而不加篩選地搜集習題,使學生陷入題海,重復練習,無效練習,浪費了課堂有效時間,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課堂練習題必須由備課組集體討論確定,以保證質量。二是練習題必須以投影形式出現或課前將練習題列印在紙上,以節省學生抄題時間,三是評講練習題時要突出其共性問題,個性問題,課後輔導,以提高整體效益。這樣做,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支配,便於他們深入思考,梳理、提煉知識要點,優化知識結構。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創造性地設計作業,精編、精選練習題,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差異性,題目一般包括基本題和選做題兩部分。讓好學生吃飽,中下游學生吃好。切實解決了一言堂、一種模式、好學生吃不飽、中下游學生吃不好的現象。另外,測試題的用時多少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除單元檢測外,一般不單獨佔用一課時。檢查的方式也應是動態的,以書面為主,也可以是口頭檢測或者實踐操作等,要盡可能體現「堂堂清」的原則,在課內完成,並及時把結果反饋給學生。
課堂教學改革活動開展以來,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思路、學生觀等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且在課堂教學中得以體現和落實。主要體現在:①學生參與面明顯擴大。②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意識得到充分尊重,自主活動的空間、時間在不斷擴大。③課堂的開放性、教學目標、學習主體的差異性原則得以落實。④教師對結論性知識的灌輸明顯減少,對科學探究方法的教育更加重視。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結論,已成為課堂教學的基本環節。
三、科教一體,服務課堂改革。
1.科教管理一體化。為了更好地服務課堂教學,我縣非常重視科教管理一體化。在管理上,著重抓了兩項工作:一是抓校長。校長首先重視教育科研,要成為科研型校長。校長在堅持教育教學管理的同時帶頭從事教育科學研究,把自身的工作和科學研究結合起來,將教育科研作為自身工作的首要任務,通過教育科學研究,及時掌握教育改革信息,積極探索教育教學規律,不斷豐富自己的學識,不斷提高治校能力和教育教學管理水平。實踐告訴我們,校長參與教科研,不僅可以用自己的行動影響、帶動教師投入教科研,還可以促進學校領導層改進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掌握第一手資料,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具體問題,這比一般號召更具有說服力。二是抓教研網路建設。在組織上,各鄉鎮有以鄉鎮業務主任或業務校長、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為主的中心教研組;負責全鄉鎮教科研的組織、籌劃、落實工作。每個學科都相應成立了學科中心組,並給每位成員建立了業績檔案,由縣教研室對他們實行動態管理。每個中學都設立了教研室,負責全校的教研、科研工作。形成了教科研事事有人抓,件件有落實的教研體系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教研網路,教研教改工作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格局,很好地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工作。
2.以課題研究推動課堂教學改革。高效能的管理、高質量的教學、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無一不是一大批科研課題研究推動的結果。多年來,我縣高度重視課題的應用性研究,全面推行教研成果推廣首席負責制和學科教師全員推廣制度,教研員是成果推廣首席負責人,對論證立項的科研成果由全縣同學科教師全員參與實踐研究,激勵同學科教師積極進行教學實踐創新,區域性推進教改成果的推廣工作。「十五」以來,我縣共承擔市級以上課題70多項,試點學校達81處,課題已覆蓋了中小學全部科目。為了搞好課題研究,我們通過聘請專家講課、骨幹教師交流、外派教師學習等方式不斷加強對教師教科研方面的指導與培訓。通過教師培訓,大大拉近了教育研究與教師之間的距離,增強了教師的教科研意識,豐富了教科研方法,改進了教師的教學方法。
3.以常規化、制度化的教研促教改。為加強常規教學,縣教研室立足教學創新,制定了中小學教學常規,嚴格實行了全員、全程、全環節檢查過關制度,固定教研活動時間,強化集體備課,使教研活動制度化。許多學校把每周六下午作為學校集體教研活動時間,或觀摩外地優秀課堂教學實錄,或商討下周同學科教學進度、重點難點的處理、測試題的題型等;各學科教研組每周集中半天作為固定教研活動時間,組織開展聽課、評課、討論、學習等活動。絕大部分學校的教學、教研管理機構健全,設置合理、職能明確,能夠堅持開展半日教研活動,做到了教研活動制度化,規范化。許多學校將研究、探討課堂教學作為教研活動的重點,不斷推動課堂教學改革。
4.充分發揮名師的輻射作用。在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我縣一直重視名師的龍頭帶動和骨幹示範作用。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積極鼓勵名師通過合作項目、協作項目、集體攻關項目等帶動缺乏理論知識和方法技能的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採取結、通、幫、帶的方式培養本校的教科研骨幹力量,尤其是作為後備力量的年輕教師,使一大批教師能夠在課堂教學中講科學、講方法、講效率,受到學生的歡迎。
四、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大練兵活動。
近年來,我縣始終堅持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以創新求發展,組織了多種形式的課堂大練兵活動,全面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一是結合蹲點視導,重點探討課堂教學模式,組織了各學科的「樣板示範課」;在組織樣板示範課基礎上,開展「全員公開課展評」活動,由各鄉鎮各學校承擔全員公開課的組織實施,根據各學科實際確立課堂教學創新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模式。活動中我們始終堅持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並重,積極開展優質課、優秀論文、優秀教案「三優」評選。二是圍繞教學創新開展人人上一堂精品課、觀摩課活動,課堂教學大比武活動,校內優質課及教學能手評選活動等。這些活動對開闊教師的視野、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三是要求各中小學校結合本校實際不斷變革自己的教學方式,使之更有效的服務於教學,注重教會學生學習,注重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地制宜,走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路子。這些活動,推動我縣的課堂教學改革向更高的層次邁進。
五、展望未來,躊躇滿志。
目前,我縣的課堂教學改革已邁向了更高的層次。教育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學校的辦學理念進一步端正,辦學行為進一步規范,教學管理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科研興教」正在成為全縣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新的科研理念和思路初步形成;各項教育科研課題研究工作進展順利,研究成果和實驗成效喜人。當然,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正處在一個探索、實踐的階段。也一定會存在一些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不會動搖我們改革的決心和勇氣。堅持走「科研興教,教研強校」的道路,建立和諧課堂,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我縣中小學發展現實的需要。
㈡ 如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一、 營造和諧氛圍,活躍學生思維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要創設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教學氛圍,而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有利於解放學生思想,活躍學生思維,使其創新精神得以發揮。 首先,教師要解放自己的思想,轉變教育思想觀念,改革教學方法,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保護每一個學生的獨創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於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學生的好奇、好問、求知慾旺盛等特點出發,培養學生勤思考、多提問,促進創新意識的形成,而這種氛圍一定是和諧的、民主的,這樣才有利於解放學生思想,活躍學生思維,使其創新精神得以發揮,學生求知慾旺盛,敢想、敢說、敢做,樂於發現自己的見解,勇於大膽創新,使學生形成探索創新的的心理慾望和性格特徵。在民主教學的課堂上,師生雙邊都處於心理愉樂而且維活躍的情景之中,在這樣一個有疑問、有迷惘、有爭論的課堂上,可以允許學生不必舉手等待老師的同意就發言,這樣學生就能自覺自主地迸發創造性思維火花。我們教師面對借問題促探索、借探索促發現、借發現促創新的教學過程,對學生的質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輕易否定或諷刺挖苦,而要正確引導、耐心釋疑,盡心保護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因為靈感和創造常常孕育在異想天開之中的。 例如,在教學求36和24的最小公倍數時,在學習了用短除法求解為:2×2×3×3×2=72,有個學生提出求36和24的最小公倍數能否用36×2或24×3?問題一提出。立刻引起同學們議論紛紛,有的認為是正確的,有的認為是巧合,也有的認為是不正確的。我及時表揚了這位同學不迷信教材,敢於發現、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結合短除法分析:2×2×3×3×2=36×22×2×3×2×3=24×336 24因此,上述猜想是正確的。由此,我同學生一起進行分析,並得出:探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最簡捷的方法即可用其中一個數去乘另一個的獨有的質因數。這樣引導學生質疑、議疑、釋疑,促進派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其次要注重情感的培養。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商量的口氣與學生進行交談,如誰想說說?誰願意說說?等等。當聽完學生不同意見後,可常說,我很榮幸,我和某某同學的意見相同。話雖簡單,但足以證明教師已經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這樣的師生交流過程,彼此都會忘了自己是誰,都會樂於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於創新。 二、引導動手操作,體驗數學價值 新課標特別強調體驗。它把學數學看作是做數學的再創造活動。強調數學教學必須要注意使學生通過對實物的具體模型的感知和操作,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能力。所以我們要注意為學生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通過操作、歸納、分析和整理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逐步體驗數學的價值,完善學生的人格。 首先,教師可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去積極地動手、動腦,使學生具有足夠的創造空間。例如:教學《圓的認識》這一內容時,我先設計四個小動物騎自行車比賽的動畫片,其中的輪胎有方的、圓的,讓學生猜猜誰最快,然後抽象出圓,給每四人一個圖釘、一根線繩、一支鉛筆,小組合作畫圓,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發現圓心的位置、半徑、直徑的特徵及關系等知識。又如學習《圓柱側面積》時,通過讓學生沿圓柱體的一條高將圓柱側面剪開,展開等操作,使學生發現圓柱側面與展開圖之間的關系,進而推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側面沿斜線展開,展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者直接將側面撕開,利用割補的方法轉化成一個長方形。這些方法都能引導出圓柱側面積的計算公式,正是在這些實際操作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也培養了學生間的相互合作交流精神。 在學習圓的認識時,我把一根細線的兩端各系一個小球,然後甩動其中一個小球,使它旋轉成一個圓。引導學生觀察小球被甩動時,一端固定不動,另一端旋轉一周形成圓的過程。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們紛紛發言:小球旋轉形成了一個圓小球始終繞著中心旋轉而不跑到別的地方去。我還看見好像有無數條線從這些學生樸素的語言中,其實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滲透了圓的定義:到定點的距離相等的點的軌跡。看到無數條線則為理解圓的半徑有無數條提供了感性材料。 其次,在指導學生操作時要做到:有明確的操作目的和要求;有可行的操作步驟;提出思考討論的問題;要重視組織教學。 操作活動充分體現手腦並用,特別明顯地表現出智力活動和雙手活動的相互結合,這樣信息就通過兩條相向而行的途徑傳遞著,由手傳到大腦,又由大腦傳到手。手在思考,大腦的創造區域也受到激發,手使腦得到發展,使腦更加聰明,腦使手得到發展,使手成為創造性思維的工具和鏡子。 三、引導嘗試探索,培養開拓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更加強烈。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體會科學家走的路,教師的角色就要轉變,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例如教學《圓周長》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猜猜周長與直徑的關系,也可用各種方法動手操作一下,然後用計算器算出圓周率,從而得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又如平行四邊形面積一課,可以讓學生說一說、剪一剪、移一移,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跟誰有關?跟誰無關?從而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再如最小公倍數的實踐應用,教師可把一個動物畫在兩個多邊形上,通過邊靠邊旋轉最終得出需幾次才能回到原來位置上,從而加深對最小公倍數的理解。 例如教學圓柱體的體積時,我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將圓柱體拼割成一個近似長方體,先將圓柱沿底面平分割成8等份,對拼成一個近似長方體。學生觀察割拼過程。 學生回答後,接著再進行演示實驗2:將圓柱體沿底面平分16等份,再拼成近似的長方體。 我再問:這次是不是更象長方體了? 我們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掌握知識的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舉一反三地學習新知識。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智力 ,培養學生的能力,還有利於培養學生敢於探索性,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 四、鼓勵求異思維,激發別出心裁 思維的求異性是指碰到問題時善於獨立思考,富有創見,不盲從,不迷信。教學中,提倡求異思維,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和各種獨創之見,各種別出心裁的方法,都能促進學生思維求異性的形成。
㈢ 如何依據新課標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新課程標准(2011版)是教育部在2001版的基礎上進行修訂的。內容更加細分,旨在更進一步貼近學生實際,貼近教育改革發展方向。同時還有一些理念上的創新。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新課標精神內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新課程標准要求教師不斷學習、不斷探索、轉變教學觀念,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發展需求。強調教師應當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1、要積極創設情境,改進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學生提供活動的機會。要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要給學生創設一定的探索空間、搭建探究學習的平台,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要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出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3、關注每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適應未來世界對人才的需求。要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教育觀,並始終貫穿於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積極倡導以學生發展為主,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嘗試。要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營造積極創造的環境,讓學生在「動」中有所發現,有所研究,有所探討,在「動」中體驗共同勝利的喜悅。同時,要注重學生個體差異,要利用激勵、贊賞教育,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4、教師應以平等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尊重每位學生,滿足學生的發表欲、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教學中,創設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大量觀察、實驗、活動等機會。通過「提出問題——相互交流——匯報總結——鞏固實踐」,形成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
5、要關注學生探索知識的過程。在探索知識過程中,學生小組開展合作學習。要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探究和理解過程。要關注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指導學生學會反思,要想一想、說一說自己的學習過程,在學習中有哪些收獲,有哪些困惑?反思有利於對新學知識的更深入的理解和運用,還利於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這種習慣對他們的終身可持續發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因此,我們在學習新課標後,要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在思想觀念上,一堂好課要看學生學得怎樣,要關注學生怎麼學的,教師是怎樣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二是在學習方式上,要以自主、合作、探究為核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互助學習;三是在教學結構上,強調「先學後教、先交流後展示」,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同學之間相互合作能夠弄明白的,教師就不要泛泛地去講,而要在學生弄不懂的那些疑難、關鍵的問題上,進行適當的點撥和引導,這樣才能達到課堂的高效;四是在反饋方式上,要做到「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
在備課方面,堅持集體備課制度,嚴格按照成功課堂「三段六步」教學模式備寫,要優化學案設計,細化教學過程。學案設計要體現「六化」:目標具體化、知識問題化、問題探究化、探究層次化、過程目標化、問題知識化。細化教學過程做到「六步」、「六個學會」、「九讓原則」。「六步」:即「展標、自學、助學、用學、測學、小結」;「六個學會」:即學生展示過程要「學會思考、學會交流、學會合作、學會展示、學會傾聽、學會評價」;「九讓原則」:即「實驗讓學生做、情景讓學生想、圖形讓學生畫、問題讓學生提、思路讓學生找、錯誤讓學生析、是非讓學生辨、異同讓學生比、好壞讓學生評」。同時,在備課時還要強調學科特點,做到靈活運用,不拘一格。
在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樹立「強優、提中、補差」的教育理念,課堂上要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生教生」結對子幫扶活動,實現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特別是「後進生」的幫扶。課堂要把「後進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價值的資源,課堂採取「三優先」,即優先提問、優先板演、優先面批;課後做到「三及時」,即及時督促、及時輔導、及時表揚鼓勵。促使每一學生得到很好的發展。
總之,要認真領會新課標精神內涵,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聚焦課堂,決戰課堂。要變基於「教」的學為基於「學」的教。要建立以學生「學」為中心、為主體,在教師「導」的啟發下,萌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質疑的能動性和自覺性,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要通過討論、實驗、探究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要正確認識新的學習方式。
新的學習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就是自己作為學習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自控性,關注學習者的興趣和責任,有助於弘揚主體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相互性學習。它強調學習的交往性、互動性、分享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探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從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的問題性、過程性、開放性,有助於形成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機,批判的思維品質和思考問題的習慣。
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學習方式,能夠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更能激發學生的內在的學習動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讓學生的學習從消極走向積極,由他律走向自律,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大力提倡這樣的新的學習方式,是現實的要求和未來的需要。所以,教師要有「三觀」,即一是教育觀:教育即「人學」,是從兒童出發的對學生的尊重、發現、認識、接納、包容;二是教學觀:以「學中心」來圍繞學、設計學、服務學;三是學生觀: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學生是「第一」教學資源;一切的學習都是自學(自主學習的簡稱)。也就是教師要具備「四個基本理念」,即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
㈣ 如何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構建高效課堂
新課標實施以來,在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中充斥著傳統教學方法與現代教學方式的沖突,各種課堂教學模式不斷呈現,有「洋思模式」和「杜郎口模式」等等。但無論是什麼樣的方式,都離不開一個中心,那就是高效課堂!打造高效課堂成為當今數學課堂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是每一位數學教師理應思考、探索的主要課題。
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前提
1.課堂教學手段要多樣化
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教學內容,通過運用一些生動形象、直觀有趣的教學手段,為學生創造運用數學的環境;引導學生動手參與,鼓勵學生積極探討,讓課堂學習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感受到學習步步為營的踏實,體會漸入佳境的喜悅,幫他們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2.設置恰當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置應以人為本,因材施教,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目標要具體、恰當,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目標的設置要講究,如果太高,則會讓學生望塵莫及,喪失信心,如果太低,則會讓學生觸手可及,調動不起積極性;只有設置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蘋果」的教學目標,才能對教學有利。
3.巧用獎勵手段,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熱情
教師應對學生取得的進步和成績給予及時的肯定和表揚,並適時給予一些恰當的獎勵,這樣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激發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靈活實施基本教學環節是高效課堂的核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教師的教學過程提出如下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研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數學問題解決過程是「設置情境」、「提出問題」、「探究解題思路」、「解決問題」、「反思拓展」,數學的學習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數學問題的發現、提出直至解決問題的過程,所以,當前對高效課堂下的教學基本操作程序一般理解為:「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構知識」、「拓展運用」、「反思歸納」。
上面對高效課堂教學基本操作程序的理解其實是對傳統教學環節的改革,是有繼承地發展。創設情境為傳統的課題引入進行了包裝,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構知識改變了傳統教學環節中教者滿堂灌的模式,體現了新課標中以人為本的精神,拓展運用與反思歸納其實是對傳統例題教學進行了升華,強調了學生能力的發展。
三、打造優質高效的數學課堂,以下幾個方面必不可少
1.要理清目標關系
要明確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關系,正確解讀課程目標,科學表述教學目標,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學目標是以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目標的形式出現的,要確定某一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就要將課程目標轉化為課時教學目標。具體地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來闡述。
2.通過師生角色反串,營造和諧師生關系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達成高效課堂的關鍵因素,學生只有在和諧的氣氛中,才會有安全感和積極的自我觀,才會願意接受指導和自我控制。通過師生角色反串,即讓學生當老師,可以讓學生體驗到老師的神聖感,同時也體會到老師課堂管理的艱難。當學生從講台上回到自己座位以後,他就會自覺地遵守課堂紀律,並有意識地勸導同伴一起來維護課堂紀律。從某種意義上說,良性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氛圍是實施高效課堂教學的必要背景條件。
3.教師課堂語言要規范准確、簡潔易懂
數學是一門對語言文字規范性要求非常高的學科,所以,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規范准確。我們面對的是十幾歲的青少年,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課堂語言要簡潔、貼近學生生活、通俗易懂,能把一些抽象的理論具體化,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使課堂效率有效提高。
4.關注每一名學生
課堂上對學生恰如其分地評價,給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要使數學課堂更高效,教師應從關注每一名學生開始,承認其基礎的差異,讓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肯定中學習,在教師的鼓勵聲中學習,從而獲得學習的樂趣。
總之,優質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一個漸近的過程,是指引我們教學行為的一種理念。然而,現如今社會各界對學校、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研究的課題。教學過程不僅要使學生能夠主動獲取知識和技能,還要使學生有過程與方法的經歷和體驗。因此,在今後的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更加註重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運用,及時反思,提高教學效率,努力創建高效課堂的環境,力爭早日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
㈤ 為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我區學本式「卓越課堂」的有效實 施,
為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推動我區學本式「卓越課專堂」的有效實
施,趙老屬師對所教班級部分學生就「構建學生學習共同體,促進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
支持程度進行了調查,將數據統計後發現,選「無所謂」的女生比選「反對」的男生多
1
人,選「喜歡」的學生人數占調查人數的40%
1
補全條形統計圖,並求出四種選項中學生人數的中位數;
2
為了共同進步,趙老師想從被調查的「非常喜歡」和「反對」學生中分別選取一位同
學進行
「一幫一」互助學習,請用列表法或畫樹狀圖的方法列出所有等可能的結果,並
求出所選兩位同學恰好是一位男同學和一位女同學的概率。
㈥ 如何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實施策略:
1.學生分層:我在日常教學中:根據自己班內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情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合理地分層(A層、B層、C層)分組(每組4-5人),確保組組同質、組內有層、層層異質。
2.教學分層:形成既有「面向全體」的「合」環節,又有「提優」、「補差」的「分」環節,既有面向全班的統一講授、答疑、小結,又有針對部分的練習、評價、個別指導,還有分組的領學、自學、合作學。
3.目標分層:根據學生實際,制定適合不同層次學生基礎和認知水平的課程教學內容和目標, 教師制定的目標一定要是學生「踮著腳或跳起來能摸得著的」。
4.評價分層:只要學生在原有基礎上有一點進步,教師就要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 把後進生「久違」的信心還給他們。
注意問題:
1.製造「差生」不差的心理氛圍,千方百計的消除後進生的自卑意識,以增進後進生自強不息的觀念;
2.平時測驗以小組為單位,目的在於強化同學的合作互助的思想,並強調個人形象代表小組形象,以督促後進生進步;
3.教師的任務是少講、精講,把帶有普遍性的問題放到異質小組中進行討論,教師從「填鴨式」教學中解脫出來,進行巡迥指導。
4.尊重學生的差異性,「水至清則無魚」,差異也是一種美,正視差異,利用差異,發展差異、消除差異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5.教師制定的目標要適宜,一定要是學生「踮著腳或跳起來能摸得著的」,要創造機會讓後進生獲得成就感,並及時、恰當地加以肯定和鼓勵。
取得的成效:
1.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2.改變了學習觀念。
4.增強了合作意識。
5.提高了綜合素質
6.增強了主人翁意識。
第三方面:創新課堂,營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環境
上學期我校開展青年教師 「創新課堂教學」教學比賽,緊緊圍繞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參與度、如何在課堂上培養合作能力、如何創新教學方法與形式等方面進行有益的嘗試。
活動要求:(五化)
1.教學目標多項化。
2.教學活動主體化。
3.教學方法靈活化。
4.教學氣氛民主化。
5.教學過程動態化。
經驗總結:
課堂教學應該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對話、交流和激發的過程。在創新課堂教學活動中老師們根據學科特點創設情境,並將技能學習、理論實踐融於一體,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的興趣大大提高,充分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例如:數學組梁靜老師所講《二面角》一課,就是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分組製作不同類型的二面角模型,並在課上以組為單位進行展示講解。在這一活動過程中他們不僅熟練掌握了相應的知識點,同時提高了與人合作、口語表達、手腦結合等多方面的綜合素質。再如:語文劉岩老師所講《介紹》一課,創設了一個班級跳蚤市場的情境,在學生充分預習 「介紹」的要點之後,讓他們分別准備一件小物品與別人交換。要求每個人針對自己的物品特點進行介紹,完成與同學間的物物交換。在這一介紹過程中,一方面,學生們認真並涌躍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努力利用「介紹」這一知識點「推銷」自己的物品;另一方面教師則利用最後講評時巧妙地將這一知識點進一步強化,並提出關鍵要點,使學生在參與活動時更清晰、准確地掌握知識點;第三則延伸了語文課堂的內容。
二、轉變體制 創新內容
在課堂教學中加強文化課與專業課、專業課與專業課的聯系並在適當的時候相互結合,可以更好提高學生文化課的學習積極性以及綜合的專業應用素質。因此在這次活動的過程中我們特別要求老師們相互融通,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及專業素養。例如:語文組的馮鶴老師所講的《音樂在我心中》一課,為了讓學生更專業更真實的理解作者陳剛獨特的音樂觀點,他請我們的音樂欣賞課安老師與他一同以訪談的形式來上這堂課,在視覺、思維、形式上等多角度給學生以強烈刺激,在教學中兩位老師引導闡述觀點的同時,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僅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煅煉了能力,同時陶冶了情操、提高了音樂素養。幾位專業課教師的專業模擬實訓課,將會計、經濟法、營銷等幾門專業課用模擬實訓的形式串聯起來,讓學生在實訓中強化專業知識、了解實際應用,完成從理論到實際工作的真正過渡。
三、創新方法 開拓空間
1.激活「興奮點」,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
精彩的課堂導入,往往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迅速地由抑制到興奮,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的情境。例如:新穎活潑的知識競賽、專業性極強的理財問題、趣味問答或謎語、小組合作同台競技、時事及社會熱點話題,還有小品、情景劇、論壇小游戲等多種形式。
2.創設「活動點」,實現教學目標多樣化
學習並非是一個被動吸收的過程,因此,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在做中學,將「聽」知識變為在活動中「悟」知識。比如:語文《善良》一課觀點的學習,教師採取了反、正兩方展開辯論的課堂活動形式,讓學生在辯論中最終了解善良到底是什麼、我們該不該堅持的問題;英語課為了提高學生單詞發音的准確度則展開英語繞口令大比拼的競賽活動;音樂欣賞課採用分組小品展示音樂內涵的比賽活動;財會專業課則採納崗位實踐的方式來體驗真正的操作過程等等。這些課堂教學活動緊緊圍繞知識點的學習,將知識體系寓於其中,讓學生在活動中嘗試合作、體驗操作、接受觀點、強化知識、提高素質,以此實現教學目標的多樣化。
3.抓好問題「討論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載。
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充分討論,並以積極的心態互相評價、相互反饋、互相激勵,例如:數學劉鳴老師在講《函數的應用》時將「手機月租話費」、「計算機Excel表格」、「龜兔賽跑的故事」等實際或是趣味問題與知識點結合進行討論,讓學生始終沉浸在函數曲線的變幻莫測中,自然成為了教學活動的主體。
四、更新觀念 綜合評價教師的課堂教學
結合學生對創新課堂教學的要求,我認為教學中必須明確以下幾個觀點:
———課堂情境需要有學科味。
———課堂討論要有內在的價值。
———合作學習應讓每個學生有事可做。
———體驗活動更需要感悟提升。
———開放不等於全放手。
扎實、有效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課堂教學永遠要關注的兩個維度是「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和「通過什麼途徑達成目標」。那麼,什麼樣的課才算是好課呢?綜合以上內容,我想,一堂好課應具備如下一些基本特徵。
1.好課有德。
2.好課有效。
3.好課民主。
4.好課求真 。
5.好課功夫在課外。
總的來講,教學質量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需要我們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實實在在的去探索,去研究,任何一個環節有問題都會受到影響,因此,作為教學管理者,我們首先必須不斷更新理念,提高理論水平,在做好管理的同時,身體力行,與教師一道,投身於教學研究與探索之中,只有不斷創新,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㈦ 如何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一)不斷更新教學觀念,著力提高教師素質。
滿堂灌、填鴨式、題海戰術、課內不達標課外搶時間的教學方法在部分教師的頭腦中根深蒂固,與素質教育相悖,嚴重阻礙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圍繞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羈絆,讓教師確立教改意識,樹立新的教學理念,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我們印刷了大量的有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材料,下發到每位教師手中,定期組織教師學習,聘請全國知名的課改專家來我縣對教師進行培訓,邀請先進地市的名師給我們介紹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不斷拓寬教師的眼界,開闊創新的視野,了解教學的新動態、新信息,激發教師自我鞭策,自覺教改的內驅力。老師們普遍感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在觀念上必須樹立 「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教育教學理念,著眼於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合作」的教學思想;在實踐上,必須以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課堂教學為突破口,徹底打破課堂教學的沉悶氣氛,徹底改變一言堂,滿堂灌、滿堂練、滿堂問的狀況。只有把課堂還給學生才能展現學習環境的「原生態」,才能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益」。多年來,我們旗幟鮮明地唱響這樣的主旋律:高效課堂是打破制約學校發展瓶頸,突破傳統,走向名校的根本通道,而要打造高效課堂,就要把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敢於做課堂的真正主人。
(二)解除校長思想束縛,為課堂教學改革搭建綠色平台。
校長的思想能否得到真正的轉變直接關乎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對於校長們來說,大力推行課堂教學改革,會不會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這是長期以來令各基層學校普遍擔憂的問題。對此,我們堅持認為,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是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廣饒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根本出路。而要強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就必須解除校長們的思想顧慮。我們組織全部初中學校的校長到洋思、到杜郞口等課堂教學改革比較成功的學校參觀學習,組織校長深入學校搞調研,校長們最終統一了思想,深刻認識到改革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從被動聽從走向主動改革,自覺地帶領老師投身到了課堂教學改革中去。
(三)充分發揮教研員的主觀能動性,為課堂教學改革出謀劃策。
加強教研隊伍建設,切實轉變教研職能。按照「以研為主,研督結合,評研分離」的思路,實行縣教研員兩進(進學校、進課堂)三包(包課堂教學改革模式推廣、學科骨幹培養、教學規劃指導)制度。積極鼓勵教研員走出去,多聽、多看、多思考,要求大家高點定位,搶抓機遇,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在抓好自身建設的同時,鼓勵各學科教研員高屋建瓴,統籌全縣本學科的課堂教學改革,要求每位教研員結合本學科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有改革的勇氣和魄力。要有時不我待的強烈意識。結合本縣實際,確定出符合本學科特點的課堂教學創新模式。力爭利用1--2年的時間,在新授課、講評課、復習課等不同課型上有新的突破並把成功的經驗在全縣推廣,最大限度的提高課堂效率。教研員通過深入基層,和基層共發展同進步,不斷發現先進典型,大張旗鼓的為課堂改革吶喊助威,有力地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健康和諧的發展,為大面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了確保活動實效,我們了實行捆綁式考評辦法,進一步明確了縣教研員的角色定位,為他們深入基層,了解基層,指導基層,拓寬了工作思路。
二、立足課堂,創新教學模式。
改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內容。課堂改革的核心是什麼?就是把課堂還給學生。洋思也好,杜郎口也好,所有成功的課堂都是「以人為本」「以學為主」的課堂。因此,我們結合本縣實際,借鑒濰坊十中「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和東廬中學 「講學稿」 的成功經驗,確定了符合我縣自身特點的課堂教學模式——「導學導練,自主互動」課堂教學模式,並在全縣進行實驗研究,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現在將實施過程的四個環節作簡要介紹。
(一)自主預習:教師在每節課之前,都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生。利用集體的力量集思廣益,確定講學稿,制定好預習提綱。①預習提綱需提前一至兩天提供給學生,便於學生預習准備。②根據預習提綱內容的多少,可靈活採用課代表在黑板上抄寫、教師出示小黑板、列印張貼於班級、印發給小組長乃至全體學生等多種形式。 ③根據預習提綱內容的難易,可靈活採用課外預習、課堂前部分時間預習或者整節課預習方法進行。④各小組要進行組內預習交流,歸納出小組集中的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便於上課時進行組間交流。這是學生搞好預習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學生自主預習的依據。讓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教師提出具體的問題,讓學生明確學習的任務,由每個學生先進行獨立思考。這一步至關重要。我們認為:學生要參加小組討論,首先得形成自己的見解,否則就是無效的。因為沒有經過個體熟讀精思而匆忙展開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容易掩蓋學生的思維困惑和學習困難,這樣,有些表面上氣氛熱烈的討論實際上只是一種假象,與真正的問題是油和水的關系。這一環節需要注意的是:其一,設計問題時要緊扣學習目標,重點突出,難易適中,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上做文章。其二,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比如學什麼,怎麼學,多長時間完成,完成到什麼程度。最好是以板書、多媒體展示或者印發講義等書面形式,盡量不用口述。其三,獨立思考的成果能在書上勾畫出來的就勾畫出來,不能在書上勾畫出來的,一定要把想法在紙上寫出來,因為思維是混沌的,語言才是清晰的。
(二)小組交流:小組交流是調動學生積極研討、解決疑難困惑的的中心環節。因為有了學生個體的思考,就為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打下了基礎。但小組合作學習很容易流於形式,因此要建立科學的機制。我們的做法和要求是:①正確劃分小組。一般4-6人為一組,採用異質分組法,兼顧學習能力、學習興趣、個性差異等不同的方面,小組成員能互相搭配,努力做到優勢互補。②讓每個成員都明確自己的職責,尤其要注意發揮組長(一般是各組的1號)的作用,組長就像是「主持人」,要掌握小組學習的進程,安排發言順序,同時兼任「記錄員」,隨時記錄和歸納討論的成果,還要能以「檢查員」的身份對小組成員的發言作出評價,檢查成員是否完成學習任務。組長可以是確定的,也可以輪流值班,以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標准。③這里的小組交流是動態的,可以是組內交流,也可以是組際交流,也可以是全班展示,教師要充分參與進去,適時調整、引導。比如可以採取小組間互相提問的方法,以對比討論學習的成果,形成真知灼見。④小組評價要跟上。可以設計表格,由課代表和小組長聯合記錄學生的課堂發言、學習完成任務情況,在評價上注重學生的發展性,比如4號主動回答問題得4分,1號回答對問題得1分等。一周一匯總,評選優秀小組,設置「流動紅旗」,在組與組之間輪換。小組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強了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每一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進一步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明確,學習過程進一步優化,課堂活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三)點撥釋疑:學生在充分自學,相互交流之後。解決了許多問題。但存在一些不容易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點撥,答疑解惑。這一步也最能考驗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交流和展示的資源,一方面通過激勵性的評價和提示,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體驗成功,另一方面也要通過示範、點撥、分析、講解等手段,促成展示過程中問題的化解。既要圍繞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教材的重點、難點,也要兼顧動態生成的問題,解釋學生的疑惑。點撥過程要力求簡潔、透徹、明了。
(四)訓練反饋:改革課堂教學的目的,是為了追求更高的課堂效率。看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知識掌握的生成度。簡言之,一堂課的成功與否,關鍵在學生掌握得如何,因此有效的反饋很重要。課堂精練,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優化課堂結構的重要環節。以前,教師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多練而不加篩選地搜集習題,使學生陷入題海,重復練習,無效練習,浪費了課堂有效時間,加重了學生課業負擔。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採取了三條措施:一是課堂練習題必須由備課組集體討論確定,以保證質量。二是練習題必須以投影形式出現或課前將練習題列印在紙上,以節省學生抄題時間,三是評講練習題時要突出其共性問題,個性問題,課後輔導,以提高整體效益。這樣做,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支配,便於他們深入思考,梳理、提煉知識要點,優化知識結構。此外,教師還要根據學習目標的要求,創造性地設計作業,精編、精選練習題,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差異性,題目一般包括基本題和選做題兩部分。讓好學生吃飽,中下游學生吃好。切實解決了一言堂、一種模式、好學生吃不飽、中下游學生吃不好的現象。另外,測試題的用時多少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除單元檢測外,一般不單獨佔用一課時。檢查的方式也應是動態的,以書面為主,也可以是口頭檢測或者實踐操作等,要盡可能體現「堂堂清」的原則,在課內完成,並及時把結果反饋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