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教學永遠是具有教育性的思想是誰提出的 布魯納 贊科夫 赫爾巴特 巴班斯基 這四個的那一個
赫爾巴特
❷ 誰提出直觀性教學原則
直觀性教學原則由捷克教育家揚·阿姆斯·誇美紐斯提出。
直觀性原則是教學原則之一。教學中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過教師形象語言描繪學習對象,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反映了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發展規律。
運用這一原則能促使具體形象與抽象概念相結合,減少理解抽象概念的困難;能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促進對知識的理解鞏固。
(2)教學的教育性誰提出的擴展閱讀:
直觀性教學原則的注意事項:
1、遵循直觀性原則必須服務於最終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直觀畢竟是教學的一種手段而已,因此,教師在具體地教學過程中,是否需要遵循直觀性原則、如何遵循直觀性原則,都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正確地選擇。那種為了直觀而直觀,為了營造課堂氣氛而不顧教學目標能否達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遵循直觀性原則必須結合其他的教學方法:
遵循直觀性原則並不排斥其他教學方法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組合才能構成一堂優質課。如在直觀教學時,教師不失時機地設問,安排學生討論等等。
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綜合應用,引導學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徵,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系,以解答學生在觀察中的疑慮,獲得較全面的感性知識,從而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識。
3、遵循直觀性原則必須正確選擇直觀性教學手段:
遵循直觀性原則可採用的教學手段繁多,包括各種實物、標本、實驗、參觀、圖片、圖表、模型、幻燈片、錄像帶、電視、電影片及CAI課件等等。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根據機械專業課程性質、教學的任務、內容和職高生的年齡特徵正確選用,不論使用哪種直觀教學手段,都要堅持典型性、代表性、有利於發展職高生的觀察與思維等綜合能力。
4、遵循直觀性原則更應注重教師的引導:
現代課堂教學提倡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這種理念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是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結構得到貫徹落實的,可見,教師是一堂課的「導演」,教師在教學中「導」得如何就決定了一堂課的走向。
因此,在課堂這個「舞台」上,教師必須精心設計、巧妙規劃,做出色的「導演」,才能使學生的「戲」演得更精彩。
❸ 教學的教育性規律是什麼
「教學具有教育性」究竟是一種實然判斷還是一種應然判斷?我國的一些教育學著作和教科書對這個問題的均表述得比較含糊。有些教科書提出「教學具有教育性」是一種實然判斷,如全國中師統編教材《小學教育學教程》就指出:「教育活動向受教育者身心投射的影響引起的個體變化是全息性的……所謂單純的傳授知識、所謂『教書不教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註:胡寅生主編:《小學教育學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頁。)從其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教學的教育性是一種必然性,不管教育者的意圖如何,教學總是具有教育性的。這是一個說明「事實如何」的描述性命題。有些教材則認為「教學具有教育性」是一種應然判斷,如全國師專統編教材《教育學》提出:「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要想轉化為思想觀點,形成調節行為的力量,也是有條件的。這要看教學內容中滲透的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教學的老師,以什麼樣的思想指導教學,在教學中能不能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思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能不能循循善誘,在情感上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產生提高社會主義覺悟的願望並在行動中去產生道德行為,培養學生道德實踐的能力,形成學生良好的意志、性格。」(註:睢文龍等主編:《教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192頁。)從這段論述中可以看出,教學的教育性是一種可能性,「教學具有教育性」是一個指導教師「應該如何」的規范性命題。還有的教學論著作,一方面指出「從古至今,那種『只教書不育人』的『純粹教學』是根本不存在的」(註:關霞編著:《教學論教程》,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頁,144~145頁。),將「教學具有教育性」作為一種具有必然性的實然判斷;另一方面則強調又「既要反對『教書不教人』,又要防止『亂貼政治標簽』式的思想教育」(註:關霞編著:《教學論教程》,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42頁,144~145頁。),把「教學具有教育性」作為一種可能性的應然判斷。
「教學具有教育性」究意是一種「描述事實如何」的實然判斷,還是一種「規范教師應該如何」的應然判斷?究竟是一種不以教育者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還是一種通過教育者的意志努力才能實現的可能性?究竟是一種指稱所有的教學行為都具有教育性的全稱陳述,還是一種說明在某些條件下某些特定的教學行為才是有教育性的特稱陳述?對以上兩種不同性質的判斷,筆者擬作一些分析。
❹ 教學具有教育性是誰的觀點
問題1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
問題2是:蘇格拉底
問題3是:布魯姆把教育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情感目標和動作技能目標三大類
❺ 教育性教學是誰提出的 其內涵是什麼
赫爾巴特
教育是以道德的養成為最高目的的.教育必須形成學生一定的道德品質和道德觀念,使之成為「完善」的人,而要達到這一目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還是教學。
❻ 教學具有教育性是哪一位教育學家率先提出的
1.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2.蘇格拉底3.布盧姆將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4.英國專的斯賓塞屬5.關鍵期6.外界環境7.個人本位論8.教育目的9.實現「兩基」10.1902年,是《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11.知識,智力,能力、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礎性學力、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智力,情感12.可接受性原則13.贊可夫教學論的中心思想14.陶冶教育法1.廣義的教育目的: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們希望受教育者通過教育在身心諸方面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或者產生怎麼樣的結果。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社會對教育所要造就的社會個體的質量規格的總的設想或規定。2.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和利用各種情感和環境因素,讓受教育者受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感化和熏陶的教育方法3.發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學生的長處,補救學生的缺陷。4.發展性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 通過學生主動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可持續地全面發展的一種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
❼ 「教育性教學」的觀念是如何提出和發展的
在赫爾巴特之復前,有一些教育家如誇美製紐斯、裴斯泰洛齊從人的和諧發展的思想出發,提出了教學應該具有教育性的觀點,但大多數人都是將教育與教學有關的問題分開來研究的。赫爾巴特明確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學」的原則。他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德性,而教育的基本手段是教學。所以,教學必須具有教育作用。他聲稱:「我想不到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只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赫爾巴特將「教學」概念置於從屬於「教育」概念的地位。在他看來,教育與教學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手段應該服從目的,所以他提出的原則是「教育性教學」。
❽ 教育史上首次提出量力性教學原則的是誰
世界最早提出量力性原則思想的的中國的墨子:「知者必量其力所能版至而從事焉。」權
世界最早系統論述量力性原則的是被譽為教育學之父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其代表作《大教學論》中,對各種教學原則及方法進行了系統論述。
❾ 最早明確提出教學教育性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應注意貫徹教育性原則,也就是說,研究者進行研究要符合版學生身心權發展規律,具有教育意義,有利於學生的正常發展,一切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研究都是不允許的,這是進行教育心理學研究不容違背的原則,因此,在進行研究時不僅要考慮課題實際上的教育意義,使其結果有助於教學和教育質量的提高,而且整個研究方案的實施過程也要考慮對學生是否有良好的教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