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起點閱讀教案

起點閱讀教案

發布時間:2021-01-08 03:10:00

教案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教學目標設計;根據學生現實發展水平確定教學起點設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時間設計;教學措施設計;教學評價設計。
一、教學目標設計
(一)設計教學目標的意義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課堂教學的靈魂。因此,確定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中最先要考慮的問題。設計教學目標的意義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目標是教師選擇教學內容、運用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媒體以及調控教學環境的基本依據。教學目標規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進程和預期結果,或者說,它具體指引著教學活動往哪裡走,只有知道了往哪裡走之後,才能選擇適當的內容、方法來達成預期目標。如缺乏清晰的目標,教學將失去導向,只能盲目進行。因此,設計教學的第一步即在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是評價教學效果的基本依據。教學目標具有重要的評價功能,由於它具體規定著教學活動的預期結果和質量要求,因而在檢驗、評價教學效果時必須從目標出發,以教學目標為基本的評價尺度。缺少教學目標或教學目標不明確,都會給教學評價工作帶來困難。從這個意義上講,設計明確的教學目標也是由教學評價工作的需要所決定的。
3.教學目標是學習者自我激勵、自我評估、自我調控的重要手段。由於教學目標能提供給學生一個明確的方向,使學生明確了通過學習要達到的具體目標,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增強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根據目標指引的方向不斷調整學習方式,積極克服困難,為達成預定的學習目標而努力。
由此看來,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發揮著指向、評價和激勵等多方面作用。在教學設計中科學、合理地確定好具體的教學目標,對於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設計教學目標的步驟
1.鑽研教學大綱,分析教材內容。教學大綱是以綱要形式編定的有關學科教學內容及進程的指導性文件,它規定著某一學科的教學目的、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的知識范圍、教學的時間分配以及教學法上的要求等,而教材則是教學大綱的進一步豐富和具體化。教學目標不是任意確定的,目標的設計必須首先立足於對大綱和教材的認真分析。通過認真鑽研大綱,分析教材,做到能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基本結構,理清教材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具體分析某單元的教學內容,找出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為建立教學目標奠定基礎。
2.分析學生已有的學習狀態。在充分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內容的同時,教學目標的制定還要以學生的特點和已有的學習准備為基礎。課堂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不懂或還不夠懂的東西,而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技能則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因此教學目標的確定不可能脫離開學生已有的准備狀態。教學目標應該是在學生已有學習准備的基礎上,經過學生的努力而能夠達到的目標。因此,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心理發展水平和成熟狀況,以及學生的態度、興趣、愛好和學習的傾向性等個性因素,都需要在確定教學目標時予以認真考慮、分析。也就是說,教學目標必須與學生已有的學習准備狀態相關。對群體教學而言,全班學生普遍具有的學習准備狀態和一些共同心理特徵是確定教學目標時應考慮的主要方面,但與此同時,目標的設計也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個別差異性,特別是那些智力超常兒童和學習障礙兒童的特點,制定相應的發展目標,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
3.確定教學目標分類。在完成上述兩項基礎性工作後,目標設計工作就進入了提出目標、確定目標分類的實質階段。從不同角度和標准出發,我們可以對教學目標進行不同的歸類。實施目標分類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目標在教學中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便於教師更好地依據目標指導教學,評價教學。美國學者布魯姆(B. S. Bloom)及其同事們對教學目標的分類作了系統研究,他們將教學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和動作技能三個領域,而每一個領域的目標又由低級到高級分成若干層次(具體分類情況見表①)。這一分類方法在目前的目標分類研究領域影響較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供教學設計人員在確定教學目標分類時借鑒、參考。

布魯姆教學目標分類及其應用的說明表
2:情意的目標
3:動作技能的目標
4.列出綜合性目標。完成目標分類後,設計者可用概括性術語先列出各類綜合性目標,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等。綜合性目標反映了對教學的一般要求,但往往還比較籠統,難以直接觀察、測評。因此,在列出綜合性目標後,還必須對它進一步分解,使之成為可操作、可評價的具體行為目標。
5.陳述具體的行為目標。即用能夠引起具體行為的術語,列出一系列能夠反映具體學習結果的教學目標來解釋每個綜合性目標,這些具體的行為目標是可以直接觀察和測評的,它們能夠解釋學生達到目標的程度。
(三)教學目標的表述
在教學目標確定後,如何清晰、准確、具體地表述教學目標,就成為教學目標設計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教學目標的傳統表述,常以教師為本位,以較抽象、籠統的話語來表達,例如,「提高學生的寫作技能」,「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等。這種表述方式的最大弊端就在於不夠明確,缺乏操作性,難以測量評價,很難肯定教學目標是否確實達成。布魯姆關於行為目標(behavioral objectives)的研究表明,教學的完成是學生行為的改變,無論是認知、情意的學習,還是動作技能的學習,最後均能表現在學生行為上面,這些行為是可觀察的(observable),也是可測量的(measurable),以行為目標的方式來表述教學目標,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目標對教學活動的指導作用。據此,一個好的教學目標的表述,就是要將一般性的目標具體化為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目標,要說明學生在教學後能學會什麼,學到什麼程度,說明教師預期學生行為改變的結果,這樣才有利於教師在教學時對目標的把握與評定。
一般說來,一個規范、明確的行為目標的表述,要包含以下四個要素:①
1.行為主體。行為主體指的是學習者,因為行為目標描述的是學生的行為,而不是教師的行為。規范的行為目標開頭應是「學生應該……」,如寫成「教給學生……」或「培養學生……」,則是不妥的,這樣行為主體就變成了教師,教師的行為並不是教學目標應加以描述的內容。在表述教學目標時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不寫,但設計者思想上應牢記,合適的目標是針對特定的學習者的。
2.行為動詞。行為動詞用以描述學生所形成的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行為,分為含糊的與明確的動詞。含糊的動詞有:知道、了解、欣賞、喜歡、相信等;明確的動詞有:寫出、背出、列出、選出、認出、辨別、解決、比較等。為有效提高教學目標的客觀性和可操作性,設計者在表述行為目標時應盡可能選用那些意義確定、易於觀察的行為動詞,避免使用「懂得」、「了解」這類含義模糊、難以觀察的動詞。因為「懂得」、「了解」這類詞是表示內部心理過程的術語,而內部心理過程無法作直接觀察,對這些詞語的解釋就可能有很大差別。例如,在講授一元一次方程時,如果把目標表述為「使學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話,那麼教學活動結束時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到底理解了還是沒理解,往往難以明確驗證。但如果把目標具體化為「能按給予的條件列出一元一次方程式」,「能說出一元一次方程式、未知數、根、解方程式等這些用語的意義」,就比較容易確認學生是否達到了目標。上文表中列舉了各類目標相應的行為動詞,可供教師和教學設計人員參考、選用。
3.情境或條件。指影響學生產生學習結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圍,主要說明學生在何種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如「藉助工具書」,「無需參考資料的幫助」,「根據地圖」,「看完全文後」,等等。對條件的表述有四種類型:(1)使用手冊和輔助手段或者不允許使用。例如:在一張空白的世界地圖上標出……。(2)提供信息和提示。例如:給出一張歷史人物表……。(3)使用工具和特殊設備或者不用。例如:不用計算器,計算……。(4)完成行為的情境。例如:在課堂討論時,敘述……要點。
4.表現水平或標准。指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最低表現水準,用以評量學習表現或學習結果所達到的程度。例如,「二十題中至少答對十五題」,「達到百分之九十的正確」,「完全無誤」,「一分鍾內完成」等。標準的說明可以是定量的或定性的,也可以二者都有。一般行為標准分三類:(1)完成行為的時間限制。例如:三分鍾內解決問題。(2)准確性,即正確操作、運算的百分比或數字。例如:回答正確率90%。(3)成功的特徵。例如:解答到小數點後三位。一個完整的行為目標的實例如下:
總之,教學目標的正確表述是教學目標設計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節。上述表述方法為廣大教師和教學設計人員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一般模式,按照這種方法表述的教學目標具有明確清晰、可觀察、可測量的特點,有利於指導教學和評價教學。但是,由於實際教學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教學目標的擬寫並不一定都要嚴格套用這一方法。因為有些作為目標的心理過程難以採用表示外顯動作的術語來描述,如情感領域的目標只有少數能用可以觀察和可以測量的術語來描述,有些目標不可能用行為動詞描述。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當根據特定的教學任務和教學情境的需要,靈活對待教學目標的表述,可以使用一些定性的術語和概括性的描述來陳述教學目標,而不是機械地套用一些具體的行為動詞,以免出現常識性錯誤。
二、根據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確定教學起點設計
全面了解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准確把握教學起點,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主要指學生已有的知識准備、能力水平、身心成熟程度和學習動力狀態等。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學習准備狀況是教師施教的基礎,教學只有建立在學生現實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教與學之間的溝通才能成為可能。
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准確把握學生現實發展水平的基本意義在於:(1)有利於教師確定恰當的教學起點。教學起點總是以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為標準的,起點過高或過低都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使學生正常發展。因此,全面了解學生,准確把握學生已有的發展水平,對於教師正確確定教學目標,選用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進程,保證教學活動在一個良好的起點上順利展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有助於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教學媒體,調控各種環境因素,為學生提供背景知識,創設良好學習環境,促進起點行為和新的學習之間的內在聯系。(3)有助於教師甄別學習者的個別差異,以便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相應程度的發展。
確定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
1.認知因素。主要包括學生已有的智力發展水平、學習的技能技巧、知識儲備、認知結構和認知風格(不同的學習方式)。
2.非認知因素。主要包括學生的一般生理發展水平和成熟程度,學生的學習動機狀態如學習興趣、態度、需要、意向以及情緒情感狀態等。
3.社會因素。主要包括學生家庭的文化背景和職業背景,學生間的社會交往、相互關系以及師生間的人際關系等。
在全面了解學生上述各方面情況的基礎上,教師和教學設計人員需要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准備狀況和學習動機狀態給予特別關注,認真分析,因為這兩方面因素是構成學生現實學習水平的主要方面。
學習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已有的知識准備,特別是在已有知識准備基礎上形成的認知結構,是影響學生新的學習或後繼學習的重要因素。從廣義上看,認知結構是指學習者原有的觀念的全部內容和組織。狹義的認知結構指學習者在學習某一學科或某一單元時,適合同化新知識的原有觀念內容及其組織。當代認知理論,特別是美國心理學家奧蘇貝爾的有意義言語學習理論,都特別強調認知結構在學生學習中的意義。這些理論認為,學生進行的一切新的有意義學習都是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都是新知識同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知識經驗發生實質聯系的過程。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能否發生這種實質聯系,一方面取決於學生認知結構的基本特徵,如原有概念的抽象概括水平、原有概念的穩定性等,另一方面也取決於教師是否在清楚地了解學生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准確地設計了教學的起點水平,正確地把握了教材的結構、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以及教材內容呈現的序列。因此,教師在新的教學活動開始前,必須認真了解學生已有知識准備狀態,了解學生是否已具備了學習新知識的條件。例如,要教學生「兩位數進位加法」,就必須明確學生的知識結構中是否已具備了接受同化這一新知識的基礎知識和概念,如果他們還不會一位數加法,那麼就不能教他們兩位數進位加法。
在如何准確設計教學起點,以幫助學生迅速有效地建立起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促進學習任務的完成方面,奧蘇貝爾提出的「先行組織者」(advanced organizer)學說具有重要借鑒意義。所謂「先行組織者」,實際上就是在正式的學習開始之前以學習者易懂的通俗語言呈現給學習者的一個引導性或背景性知識材料。「先行組織者」的主要作用是為教學提供一個適當的起點,充當新舊知識聯系的橋梁。「先行組織者」最適宜於在兩種情況下運用。一種情況是如果原有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缺少明確的可辨別性,學生學習新知識時容易產生新舊知識意義上的混淆,那麼教師在教學開始時就可以先給學生設計呈現一種對新舊知識異同進行比較的材料,以提高新舊知識間的可辨別性,保證新知識學習的順利進行。另一種情況是,當學生面對新的學習任務時,如果其認知結構中缺乏適當的上位概念可以用來同化新知識,教師就應該先為學生設計呈現一個包容概括水平高於要學習的新材料的先行組織者,讓學生先學習這一組織者,以便獲得一個可以同化新知識的認知框架,使新的學習任務得以完成。但是,能否設計出一個符合實際需要的先行組織者,為教學找到一個適當的起點,其先決條件仍是是否准確地了解了學生的已有知識准備狀況。
了解、診斷、識別學生已有的知識准備狀況、學習動機狀態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教學內容的具體要求,教師可選擇問卷法、談話法、觀察法、課堂提問、作業、測驗和考試等各種方法去了解學生。只要每個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都能有意識地多方面觀察學生,了解學生,長此以往,學生的各種情況必然會瞭然胸中。這樣,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基礎上合理設計教學起點,安排教學進程,教學水平就會得到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就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教學內容設計
教學內容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學內容的設計過程也就是教師認真分析教材、合理選擇、組織教學內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的表達或呈現的過程。教學內容集中體現在教科書中,由於教科書的編排和編寫要受到書面形式等因素的限制,它所呈現的知識內容和知識結構必須經過教師的再選擇、再組織、再加工,才能切合教學的實際需要,才能由死材料變為活知識,並最終有效地內化為學生掌握的知識。因此,教師必須重視教學內容的設計,有沒有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的設計,實際的教學效果是大不一樣的。
有關研究表明,識別不同類型的知識,並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是教學內容設計的重要方面。從教學設計的角度考慮,一般將知識分為以下三類:①
(一)根據陳述性知識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陳述性知識,主要是有關世界是什麼的知識。這類知識可分三種形式:
1.有關事物的名稱或符號的知識。這種知識的學習要求記住事物的符號和符號代表的個別事物,獲得的是一種孤立的信息。例如,外語單詞的學習,所掌握的就是這種知識。
2.簡單命題知識或事實知識。如學習「中國的首都是北京」、「三角形有三條邊」這樣的單個命題,所獲得的知識即這種知識。
3.有意義命題的組合知識,即經過組織的言語信息。如陳述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所需要的就是這類知識。
根據陳述性知識的特徵進行教學設計,有利於知識的貯存、提取和回憶。這類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主要在於培養學生回憶知識的能力,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中要求學生口頭或書面陳述學到的知識,即可檢查學生是否形成了這種能力。為此,教師在陳述性知識的教學設計中,要將設計的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掌握這類知識上,注重學生對陳述性知識中符號或語詞意義的獲取。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具體設計過程中應解決好以下幾方面問題:1.找出新知識與原有相關知識的結合點,講清二者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幫助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識。2.對學生的學習准備狀況作認真分析,除了解學生的一般學習狀況外,還應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准備、知識結構、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作深入分析。3.恰當引入教學媒體,如教具、學具的使用,教材呈現手段的變化等。
(二)根據程序性知識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程序性知識是有關「怎麼辦」的知識。例如,要學生根據給定的半徑數計算圓的面積,將一堆混雜的蔬菜水果逐一歸類,根據語法修改病句等,學生能正確和順利地完成這些任務,就是獲得了相應的程序性知識。
由上可以看出,程序性知識主要涉及概念和規則的應用,即對事物分類和進行一系列運算、操作。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將貯存於頭腦中的原理、定律、法則等命題知識轉化為技能,實現由靜態向動態,由貯存知識向轉換信息,由緩慢的再現知識向自動激活轉化,從而實現學習的發展,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關鍵問題。因此,程序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應確定的教學目標,主要就是幫助學生形成運用概念、規則和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檢驗這種能力的行為指標,是學生是否能運用學過的概念和規則順利進行運算和操作。為達成這一目標,程序性知識教學要有充分的練習設計。在設計概念練習時,應注意充分應用正反例。呈現正例有助於概括和遷移,但也可能導致泛化。呈現反例有助於辨別,使概念精確。規則的學習掌握也應配一些練習,及時引導學生將新習得的規則應用於問題解決的情境,做到一見到適當的條件,便能立即作出反應。對於系列較長的程序性知識的教學,還應先考慮練習時間的分散與集中以及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應該先練習局部技能,然後進行整體練習。總之,教師在進行這類知識的教學設計時,要對講授與練習的時間作合理規劃,使規則、概念的掌握與解決問題技能的形成在課堂教學中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根據策略性知識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
策略性知識也是回答怎麼辦的問題的知識,它與程序性知識的主要區別在於它所處理的對象是個人自身的認知活動,是個體調控自己的認知活動的知識。例如,在陳述性知識具備的條件下,有些學生面臨新的學習任務時顯得靈活,適應能力很強,有些學生則顯得呆板,應變力差,造成這種學習上的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策略性知識。
一般來說,策略性知識分為兩級水平:較低級的為一般學習活動的策略知識,如控制與調節注意的策略、記憶策略和提取策略等;較高級的為創造思維策略知識,這類策略往往因時、因人、因內容而異,是一個推理過程,難以程式化,目前尚沒有明確分類。根據策略性知識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需要解決三個難題:(1)教材問題。傳統的教材沒有把認知策略的訓練作為一個重要目標,教材中缺乏相應的內容。(2)教師問題。策略活動是一種內在思維活動,怎樣使這種內隱的活動讓學生仿效,關鍵是教師要善於描述內在的思維,使學生可以想像。由於目前許多教師缺乏策略教學方面的知識和訓練,他們不知道如何向學生去解釋策略,因而要搞好策略性知識的設計,教師應加強策略教學方面知識的學習和訓練。(3)學生問題。學生的認知策略制約著策略性知識的教學,因而注重對學生進行認知策略訓練,是教學設計的一個重要部分。例如,通過提問控制學生的注意,使之逐步由外界控制變成自我控制;教會學生在聽課和看書時如何做筆記;還可以教會學生如何將知識加以組織與意義加工,促進記憶,便於回憶等。
總之,要搞好策略性知識的教學設計,教師必須首先學習和掌握有關學習策略、認知策略方面的知識,加強策略教學的訓練,同時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策略性知識內容,在此基礎上根據策略性知識的特點和學生學習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教學設計。
四、教學時間設計
(一)設計教學時間的意義
時間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同時也是一個心理學、教育學的概念。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時間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從教育學的角度看,時間是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學校教學活動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內進行的,教學時間是影響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控制和改變教學時間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著控制和改變教學活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了解、研究教學時間,並根據教學需要對教學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和控制,是教學設計的一項重要內容。
長期以來,不少研究者對教學時間問題進行過專門研究。卡羅(Carroll)的研究表明,時間是教學的中心變數,時間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成績有極為密切的關系。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每個人學會某單元所需的時間各不相等,每個人實際花在學習某單元的時間也不等,這兩者比率的函數決定了學習的程度,其關系可以下列公式表示:
卡羅理論揭示了學習效率與學習時間之間的內在聯系,它表明學習時間是影響學生學習活動的一項重要因素。此外,哈尼奇·費革和威利(Harnisch Feger&Wiley)的研究表明,教學時間和教學結果間呈現一種直接關系(linear correlation),學生的學習成就取決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時間和已有的學習准備狀態。也就是說,用於教學的時間總量越多,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時間越多,學習的成就和教學結果就越高、越好。
安德遜(Lorin W. Anderson)和卡韋特(Nancy Karweit)的研究則認為,時間與教學效果的關系不只是直線的關系,而且還表現為動力的關系(dynamic correlation)。他們分別提出了「適時」(timing)的時間本位的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時間的設計不能只關心教學時間的總量,而應更加關注適時、及時、應時等與教學效率間的動力關系。安德遜歸納出了五種「適時」的概念:①第一,發展上的適時(developmental timing)。指的是是否能夠按學生的身心發展階段適對給予學習的機會,免得過早學習,揠苗助長,或過晚學習,事倍功半。第二,起點行為的適時(entry—behavior timing)。指開始學習某一特定學習單元時,是否正是學生恰好具備特定的起點知識、技能、態度的時候。第三,及時(instantaneous timing)。指在最適當的時間把握時機並以最適當的方式及時引導學生獲取最佳學習效果。第四,進度上的適時(timing as pacing)。指能夠將一系列的學習單元以適當的速度,在適當時間,逐個進行教學。第五,管理上的適時(timing as managing)。指教師是否在適當的時機對適當的學生進行指導或輔導。據此,他們認為,教學時間增加一個單位,無論分布在哪一個學習單元上,都將產生同樣的學習效果。在時間總量一樣的情況下,如何組織運用這些時間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就是說,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所產生的效果不僅視其花費多少時間而定,而且更視其在「何時」(when)與「如何」(how)運用這些時間而定。因此,在教學時間設計中,充分了解上述五個時間概念,合理分配運用教學時間,對於提高教學效益具有重要意義。
(二)設計教學時間的維度
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教師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從不同維度把握教學時間的確切含義,從不同方面了解考察教學的時間效益,從而使教學時間的設計更加科學合理,切合教學實際需要。以下幾個概念是教師設計教學時間時必須了解和掌握的,它們從不同的維度決定著教學的時間效益。
1.名義學習量。也就是學生所需要的學習時間總量,它具體表現為學校每年的總學時量。在我國中小學中,這一時間量由國家統一規定,因此各學校間每年的總學時量差異不大。這一時間量是針對學生整體設計的,具體到每個學生個體,這一時間量是不盡相同的,所以還有必要考察個別學生實際的有效學習量。
2.實際學習量。指每個學生實際接受的有效學習時間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於受學生遲到、缺勤和教師缺課以及其他因素(如學校隨意組織活動造成的教學中斷及對教學的干擾)的影響,每個學生及不同學校的學生實際接受的有效學習量是不完全一致的。有關研究表明,學生的出勤率與其學習成績呈正比關系,學生的學業成績受出勤天數、無故缺勤和遲到等綜合因素的影響。因此,保證每個學生的實際學習量,是教學時間設計、控制的一個重要方面。
3.單元課時量。指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某一單元或某一具體內容時獲得的學習時間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對各種課程內容的時間分配是有很大差異的(比如對閱讀、思考、練習、討論、測驗活動的時間分配),研究表明這種差異與學生成績之間的關系也呈現比較復雜的關系,有的正相關,有的負相關。因此,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時間分配時應全面考慮教材內容、學生學習特點等多方面因素,切不可憑個人興趣、習慣行事。


⑵ 幼兒園中班起點閱讀教案《和我玩吧》

活動意圖: 《撕呀撕呀》在中班早期閱讀中,是屬於比較難的一個活動,它是語言活動與手工活動的完美結合,如何通過深入淺出的活動,讓幼兒理解該知識,則成了本次活動在設計時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通過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幼兒已有知識經驗的了解後,確定將本課時的活動目標定位於:喜歡閱讀圖書,並樂於與同伴、老師分享自己的發現。同時,這本圖書中所涉及的形容詞語較多,如何用淺顯的語言、動作等表達出那種意思這就要求老師的每一句話都應該認真推敲,易於幼兒理解。 活動目標: 1、仔細觀察圖畫,初步理解繪本前半段內容並學慣用正確的量詞來表述。 2、通過閱讀圖書了解牛的外形特徵。 3、喜歡閱讀圖書,並樂於與同伴、老師分享自己的發現。 活動准備: 1、PPT、黑色和白色毛邊紙、小圖書人手一本。 2、作為牛身體的長方形白紙若干張,黑紙和白紙若干張,膠水、棉簽。 活動過程: (一)、觀察 1、PPT上撕紙人物與動物造型圖,引導幼兒說出撕貼過程。 師:「小朋友,這些畫漂亮嗎?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哦!這些漂亮的畫是用紙撕出來的。」 2、出示封面,引出主題——牛的一家 師:「這是牛的一家,有牛爸爸、牛媽媽、和牛寶寶。它們也是用白紙和黒紙撕出來的,今天,我們來一起閱讀這本有關撕牛的書,好嗎?」 (二)、幼兒自由閱讀。 1、提出閱讀要求: (1)安靜,一頁一頁從前往後翻閱 (2)仔細看一看,看看牛是怎麼撕出來的? 2、幼兒自由閱讀,教師巡迴指導。 3、引導幼兒說說牛是怎麼撕出來的? (三)、引導幼兒觀察PPT2~7 閱讀圖書,理解故事內容。 師:第2、3頁:畫面上有什麼? :一塊黑,一塊白 幼:一片一片,有的黑,有的白 師:這一塊黑,一塊白是什麼? 幼:很多的紙片 師:猜猜這些撕出來的紙片,是牛身上的哪個部位呢? 幼:牛的身體 師:牛的身體撕好了還要撕牛的哪些部位呢?觀察牛的外形特徵,引導幼兒跟讀課文重復的句子:撕呀撕呀, 一個頭(兩只角、一條尾巴、四條腿)… .(歸納小結書中量詞的用法。) 師:啊,牛爸爸好壯呀!原來我們撕出了一隻強壯的牛爸爸! 師:撕呀撕呀… .(教師停頓,讓幼兒猜猜接下來撕的會是誰?) 幼:牛媽媽 幼:牛寶寶 五、集體閱讀 P8—15 。觀察畫面內容,鼓勵幼兒嘗試講述。 引導幼兒討論:牛爸爸、牛媽媽、牛寶寶想到山上吃草,那我們要撕出什麼呢? 幼:我們要撕草地、還有山坡。 幼:還有樹,花。 師:我們要准備什麼顏色的紙呢? 幼:綠色 師:牛寶寶很小,吃的草要嫩一些,還可以用什麼顏色的? 幼:淺綠色 師:一片深綠,一片淺綠、深深淺淺都好綠(教師引出課文的句子) 六、師幼完整閱讀封面至P15,進一步理解故事內容。 七、幼兒嘗試撕牛 (1) 提出要求,介紹牛一家的異同點:大的身體是牛爸爸、略小一點的是牛媽媽、最小 的身體是牛寶寶的。 (2) 幼兒撕牛,師提醒幼兒自由撕出一隻牛。 (3) 相互展示作品,再次要求幼兒用書中的語言描述牛爸爸 八、延伸活動 鼓勵幼兒在區域活動時繼續撕出書中「牛的一家」。

⑶ 56歲起點閱讀小狗汪汪的教案

56歲起點閱讀小狗汪汪的教案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明白內,讀懂參考教學用書很重要容.
其次要備學生、備課文、備自己,有教學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徵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六教學過程(重點);七教學評價設計;八課後反思及自我評價.

⑷ 中班起點閱讀孔融讓梨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標來:

1、初步理解矛和盾是我自國古代戰爭時用的武器。

2、通過講解、示範、練習、游戲,讓幼兒獲得玩矛和盾時一手要用矛攻擊對方,同時另一手要用盾保護自己。培養幼兒手眼的協調能力。

3、使幼兒懂得安全游戲,進一步感受游戲的樂趣。

活動准備:

1、自製玩具矛和盾人手一副。

2、音樂磁帶「中國功夫」;「雪花和雨點」,錄音機一台。

⑸ 中班起點閱讀鄭和下西洋教案怎麼寫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大海、池塘、小朋友與小水珠的對話,產生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2、了解污水對環境造成的危害,並簡單了解保護水資源的方法。

活動准備:

《小水珠找家》的故事課件,水污染的圖片,小水珠。

⑹ 教學設計的起點和終點在哪裡

根據張玉新教授在《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及結果》一文中闡述。這里所說的起點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也就是「指設計者在邏輯思維上的出發點」。「通常我們說的預設,體現的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起點。」那麼教學的終點又是什麼呢?「王邦閣的『教學立意』則是從寫景的散文的特點出發,『引導學生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語言品味語言,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其實是他的教學結果或終點。」也就是說教學的終點就是教學設計的邏輯歸宿。 《全日制九年制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顯然熟悉議論文有關的文體知識有其科學依據。中考語文試題中議論文閱讀與說明文閱讀兩者選其一,這說明學習議論文文體知識有現實意義。所以一般議論文的教學中,教學的終點探明文章的中心論點,教學的起點要麼是論證方法,要麼是議論文的語言,有時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教學起點的確定要根據這篇議論文的特點,或者學生的知識基礎特點。這是在遵照《全日制九年制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這也是中考的召喚。《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的教學起點和終點是不是也是這樣呢?第一課與第二課時的教學起點和終點是不是一樣?筆者認為不能這樣。 從教材編排上看,《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一文看有2個特點不利於教師確定這種文體的教學起點和終點:一是蘇教版教材初中階段第一篇議論文。以前學生接觸的知識小說、散文、人物傳記、詩歌。根據課標要求小學階段學生不介紹文體知識,更不用說教學體現文體特點了。因此學生還不知道這叫做議論文,還不知道什麼論點、論據,還不知道論證方法,還不知道什麼議論文語言的特點。因此教學的起點定為論證方法、議論文的語言特點、論證的特點顯然是不妥的。應該是什麼呢?二是教材不是按文體編排,而是按人文內容編排,把它編排在關注科學的單元中。在這一單元中只有這么一篇議論文,前一篇是《斜塔上的實驗》,屬於人物傳記。後一篇是《宇宙里有些什麼》,是屬於說明文,再後一篇是《夢溪筆談二則》,是文言文,在文體上,是筆記體。因此學生學習了議論文的知識又得不到鞏固,所以對於議論文的文體知識不能在一個單元里做整體規劃。那麼這篇議論文的教學設計的起點和終點究竟在哪裡呢?我覺得應該從初中三年的學習做一個整體的規劃。不求一下子讓學生明白議論文的所有知識。根據本單元的主題特點,《斜塔上的實驗》可以確定讓學生領悟伽利略不輕信權威,堅持用實驗來檢驗理論、探索新理論的科學思想和熱愛科學、勇於創新、甘為科學奉獻終身的精神作為一個教學終點。《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可以確定讓學生明白具有創新能力的人,必須要有勤奮求知的品質、活用知識的知識和意識,要有善於抓住靈感的習慣,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作為一個教學的終點。從這篇課文本身特點看,教材有三個難點。⑴開頭用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引入創造性思維這個話題。但這並不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一般的議論文,文章的題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中心論點,這樣學生一讀就捕捉文章的中心論點,這樣的寫法適宜於初學議論文的同學學習。這種開頭沒有提出中心論點的寫法就是教學難度之一。⑵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不是在文章的中間?是不是有一個明顯的句子或段落(過渡段)?都不是。這是難點之二。⑶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不是在文章的結尾呢?是的。但不像一般議論文在結尾直接標明中心論點,即學生通過閱讀直接可以用筆畫出原文的句子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比較隱蔽,用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整合,用自己的語言概括。這是難點之三。因此,把「掌握文章的中心論點」作為這篇課文的起點是不妥的,因為與學情不符,把它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也不妥,因為文章一課時學不完。我認為如果要作為這篇課文教學設計的一個終點,那還要把「掌握文章的中心論點」中的「掌握」一詞改為「感悟」。但還不能作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這是由這篇文章中心論點在文中的特點決定的。也是由學情決定的。那麼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終點在何處呢?這還要從第一課時的教學起點開始說起。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起點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概括創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要精通各種知識,要有活用知識的態度和意識,並且持之以恆的嘗試。」其理由有以下幾點:一是學生一堂課學不完整篇課文,我們只能鎖定文章中一個獨立的部分。二是學生從小學到初中都訓練概括能力。三是學生要概括出這一點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需要跳一跳。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所以說把它作為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起點是合情合理的。那麼第一課時教學設計的終點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是「感受議論文中引用論證與小說散文中語言描寫的區別和議論文中舉例論證與小說散文中寫事的區別」。有人認為這樣閱讀量就大了,一堂課完成不了。我覺得是可以的,我們可以聯系學過的課文來對比研究。這樣既可以減少熟悉課文的時間。又可以把文章的閱讀引向深入。也能使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特徵凸顯了,加強了議論文的文體意識。為以後進一步學習議論文奠定堅實的基礎。中考議論文閱讀試題中學生往往把文體都搞不清。所以有必要也有可能讓學生明白引用論證和舉例論證的特點。例如在課上我們可以聯系《社戲》中雙喜的語言描寫,讓學生明白語言描寫的作用,議論文中引用語言的作用;在散文中出現的位置,在議論文中出現的位置;以及在散文中定義它的科學術語是什麼,在議論文中定義它的科學術語是什麼。學生通過探討明白小說散文中我們把它叫做語言描寫,在議論文中我們把它叫做引用論證。在散文小說中語言描寫起到推動故事的情節、使人物的性格特徵更為鮮明。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藉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在議論文中的作用是能夠深刻的論證論點。在小說散文中出現的位置一般是在敘述事情的過程中,有時在開頭,有時在結尾,有時在中間,但可以與敘述,環境描寫,議論等交錯進行。而在議論文中只是引用某些人的語言來論證某個觀點,他不需要敘述什麼事,具體的情景是什麼也更不需要描寫出來。一般就是出現某人說的一段話,最多在這段話的最後可以加點議論闡述。使引用的目的更為明顯。在區別舉例論證與散文小說寫事的區別時,我們既可以繼續拿《社戲》中的一件事偷羅漢豆與本課中的舉的兩個例子中的一個例子對比。讓他們研究出其中的區別在哪兒,從中掌握議論文舉例論證的特徵。 因此,《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篇文章的終點有三個:一是關於科學精神和科學品質上的,二是關於文章的中心論點,三是關於文體方面的知識,那就是感受引用論證與舉例論證的特徵。有人還說把開頭引用一個有趣的問題的作用作為一個終點,我認為即使要作為教學的終點,也不能突出它的重要性,為什麼?一篇課文最好是一課一得,太多了就什麼也不得了。這篇課文確定三個教學設計的終點也不少了。這篇文章的教學起點有兩個:一是概括創造性思維的兩個必須要素,二是概括要自信每個人都有創造性,要善於抓住小的靈感,並且鍥而不舍把它發展下去。後者作為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的起點。因為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的終點只能作為這篇課文的一個教學生成點。要讓學生感悟中心論點必須結合第一節課教學設計的終點進行推理。

⑺ 小班起點閱讀《老鼠報恩》教案

活動過程抄:
一、出示圖片,讓幼兒觀察並初步了解梅花結構特徵。
(一)小朋友最喜歡花了,因為每一朵花都是那麼漂亮,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美麗的梅花。(出示梅花圖)小朋友,看看梅花什麼樣子的?(紅色的,五個花瓣,樹枝是彎彎曲曲的,枝上還有沒有完全開放的花骨朵。)(二)老師想把這美麗的梅花保存下來,可我不想畫,那可怎麼辦呢?老師啊,用手指點畫了一幅梅花圖。小朋友想不想看?(看點畫圖,幼兒說一說老師是怎麼做的?)小朋友們是不是也想做啊?(幼兒:"是。")那我們今天一起做一幅美麗的梅花圖!
二、幼兒操作,老師指導。
(一)老師示範每一個步驟並進行詳細介紹,幼兒要看好老師是怎麼做的(教師示範做一朵梅花)請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做吧!
(二)幼兒動手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活動結束成果展示。

⑻ 新標准小學英語三年級起點的教案

http://www.xiaoxue.com.cn/dispbbs.asp?boardid=206&id=11152

http://www.1kejian.com/jiaoan/yingyu/sinianji/62802.html

http://www.wnxk.com/jiaoan/yingyu/4/2008071566272.html

http://60.28.45.108/bdjyzyjb/xxyy/Article_Show.asp?ArticleID=427

閱讀全文

與起點閱讀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