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師運用那哪些策略讓孩子們在美術活動中動起來
關於對示範的認識和應用,我們幼教工作者曾走過一段彎路。最初是堅持教師中心論的做法,誇大了示範的作用,美術活動中讓孩子一味模仿、依葫蘆畫瓢。結果造成了孩子的作品千篇一律,中規中矩,雖然內容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但缺乏孩童的天真童趣,毫無藝術個性可言。然後,大概是從80年代開始,許多教師又走向另一極端,他們不敢示範,片面地認為教師一旦示範會抑制孩子的思路,影響孩子們創造性地表達。畫畫時讓孩子苦思冥想,畫現實生活中沒有的,如「未來的無錫」、「設計我的家鄉宜興」等等。結果導致美術活動放任自流,孩子們眼高手低,繪畫能力停滯不前的現象。那為什麼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個人認為有一件事起到了關鍵作用。在1979年,一位叫胡曉舟小朋友的一幅畫——《在月亮上盪鞦韆》榮獲世界兒童畫一等獎。這幅畫從審美角度看並沒有出奇制勝的地方。就是敢想、敢畫現實中不存在的事。你想,人都到月亮上盪鞦韆了,這可不得了,大家都受刺激了。哦,原來畫畫要想像、要創新,老師們好像都豁然開朗。記得我84年參加工作時,老教師們還對這幅畫津津樂道。以致於後來的幾次繪畫比賽,只要是和月亮搭界的,都得獎了。當然,這裡面也有時代背景的原因,如:國門的開放和創新教育觀念的深入等影響。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隨著新《幼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的貫徹和實施,老師們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逐步認識到美術教育活動中離開了知識技能作中介,孩子的思想感情就不可能有大膽的表現和獨特的創造。成人科學的指引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表達對生活的感悟,積累成長的經驗。然而在具體操作上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怕自己的示範不規范,影響孩子的創作。有的教師在平時的美術活動中堅持示範,在公開教學活動中忽略示範,用語言指導代替示範。在全國首屆幼兒美術教育研討會上,就有專家指出幼兒園的美術教育和專業機構的美術培訓相比,最大的區別是,幼兒園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超強,而專業機構的技能指導更到位,每一次活動孩子能扎扎實實學到東西。我想如果兩者兼顧,孩子不是收益更大嗎?
關於示範,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示範,美術活動中示範的價值體現在哪裡?我認為,示範是美術教學中教師以適宜的方法向幼兒傳授美術知識和技能的一個指導策略,是幼兒通過直觀的演示過程了解活動目標、學習美術技能、提升美術經驗的一個形式。所以,示範在美術教學中的價值顯而易見。首先:傳授美術技能,引導孩子學習作畫方法。美術的技能包括很多,如:點、線、面等構圖知識、色彩的運用以及工具、材料的使用等。比如,大班美術活動《動物聚會》用紙袋創作動物,《陶罐人》請孩子在陶罐上畫畫。紙袋、陶罐對孩子來說是新材料的介入,所以,老師抓住了要點進行示範,作技能的指導。其次,促進孩子良好作畫習慣的養成。比如,握筆姿勢,收拾的常規等。尤其是小班開始初學畫畫,這一點非常重要。特別是第一次畫畫,怎樣打開油畫棒的盒子?盒子怎麼擺放?如何握筆?什麼都是先入為主,老師一定要教正確。另外:引發想像,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比如,如何根據線條、形象想像,如何學會舉一反三。以欣賞吳冠中大師作品為主題的大班美術活動《春來了》在活動開始的體驗環節,老師先在紙上畫了幾條線,這些線條像春天的什麼呢?這里就起到一個引發想像的作用。
接下來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什麼要示範,是不是每一次美術活動一定要示範?其實,最早孩子畫畫,都是無意識的,信手塗鴉,不需要成人作任何示範與指導。孩子們樂在其中,不約而同地用他們自創的圖形、符號去描繪自己所認知的世界。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身體機能等各方面的迅速發展,如果沒有成人的科學引導,孩子的繪畫技能就會原地踏步,甚至倒退。關於美術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有一本書闡述得非常清楚。那是兒童美術家楊景芝寫的《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美術對人的認知、思維、審美等發展作用相當地大。舉個例子,畫畫好的孩子往往在空間概念、邏輯思維、色彩的敏感度都非常的好。線描畫里講大塊分小塊,其實就不知不覺地告訴孩子遇到事情,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對社會性發展也起作用。還比如,合作畫也是促進社會性發展的手段。為什麼要示範?世界上的萬物是很復雜的,示範是用簡化、概括的方式幫助孩子掌握事物典型的特徵。那是不是每一次美術活動都要示範呢?這不一定。比如說兒童寫生畫,重點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分析,用自己的造型方式描摹物體、人物的形象。
那麼,如何採用適宜的示範策略引導孩子創造性地學習美術知識技能,提升審美經驗呢?我想從三方面加以表述。
一、把握示範的度,處理好「教」與「不教」的關系。
整個美術活動中前面的引導部分一般不超過8——10分鍾。這裡面還包括導入部分和欣賞感知,所以真正用來示範的時間並不多。有的老師用了大量的時間來示範,導致後面孩子操作的時間太少,來不及完成創作。這里就有一個示範的度的問題。我們既要顧及教給孩子什麼,又要顧及教給孩子多少。正如台灣學者陳武鎮所說:美術教育是一把雙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學生極易成為教學內容與教師偏好的奴隸;教得少了,卻常見學生為技能技巧不足的挫折所苦,學習的過程空有刺激而沒有收獲。那麼如何把握示範的度呢?
1、突出重點和難點,有的放矢地示範。每拿到一個活動,設計時首先要確定教學目標:這個活動重點是引導孩子學習哪些技能,某一技能對孩子來說是否是難點,教師應該心中一清二楚。難點、重點要示範,別的可以一帶而過。根據需要,有時選擇完整示範,有時選擇局部、重點示範。就像前面《春如線》案例中教師只示範使用毛筆畫粗細不同的線條而忽略了點的示範。因為點對於大班孩子來說容易畫,不需要示範。
2、示範從孩子中來,關注孩子的已有創作、審美經驗。大班美術活動《陶罐人》是很好的一個例子。老師示範時不斷地問: 「你想在陶罐上畫什麼?」「用什麼線條?」 「什麼顏色?」「什麼圖案?」非常尊重孩子的已有經驗。每個孩子的經驗都是零碎的,是一個個點,通過大膽的交流、分享以及教師的提煉,使孩子們的經驗由點上升到面,不知不覺地完成了教師的示範指導要求。這種從孩子中來的示範法孩子容易接受,更容易激發孩子的創作願望和熱情。
3、教師示範時的指導語言要精煉、明確、表述清楚。美術活動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操作空間,教師的指導語言要非常簡練,每一句話都說到點子上,體現指導要領。而且要詳略得當,以繁化簡,層層遞進,環環相扣,循循善誘。
二、切准示範的時機,「教」無定法。
傳統美術教學活動的操作流程是:欣賞感知——示範重點和難點——布置作業——幼兒創作——評價等。一般來說把示範放在欣賞感知後的第二個環節,即讓孩子通過觀察實物、圖片或範例,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了解今天活動的主題,然後自然而然地進入到第二個環節——示範。那示範是不是一定要放在欣賞感知環節的後面呢?我認為不必,應該根據具體的題材來設計。我個人就經常使用先示範再欣賞範例的形式。我認為這樣做的優勢是:一開始解決重點難點時,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學習的效果好。然後再欣賞範例,既打開了孩子的思路,又給他構圖、色彩等新的刺激,孩子處於興奮的學習狀態。譬如,教孩子「撕貼大樹編故事」 就可以在一開始抓住活動重點——學習撕樹的方法。教師拿出一張長方形的報紙,問孩子:像不像樹干?仔細看,能把它變成什麼?接著從報紙的上面往下撕出幾條口子,把撕好的紙條向不同方向折疊固定成一棵樹。教師的示範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孩子們像看魔術一樣欣賞教師把報紙變成一棵樹的過程。接著組織孩子討論:這是一棵什麼樣的樹?誰和這棵樹是好朋友?這棵樹周圍發生了什麼故事呢?然後再讓孩子欣賞幾幅較完美的範例。此活動示範在前,欣賞在後,這樣的設計能更好地演繹教學難點和重點,為整個教學活動的成功作好了鋪墊。
大班美術活動《春來了》展示了兩段體的美術活動組織形式。老師指導了兩次,孩子畫了兩次。對於孩子來說,第一次是體驗點和線,是原有經驗的表現。第二次是創作孩子們眼中的春天。對於教師來講,第一次引發孩子們的想像,第二次是作技能的指導。兩次操作各自的目的是不一樣的。當孩子們在欣賞吳冠中《春如線》系列作品時,感受到作品的美具體表現在線條有粗有細,排列有疏有密,彩色的點有大有小等。那麼有粗有細的線條是怎麼畫出來的?這時是進入示範的非常好的契機,教師馬上拿毛筆當場示範粗粗的線條和細細的線條的畫法:細細的線條只要把筆豎直了畫,粗粗的線條要把筆躺下來一點畫。這是把握最佳時機示範指導的成功案例。
熟話說,教無定法。示範指導法有時不一定是事先設計好,一成不變的,而是要根據教學現場的需要靈活運用。總之,教師一定要把握好示範的時機,千萬不能把美術知識技能硬「塞」給孩子,而要在孩子對活動內容感興趣有強烈的學習願望,水到渠成時,教師適當的介入示範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克服困難,掌握美術知識技能。
三、採用啟發式示範法,「教」無痕跡。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無痕」,「教」是為了「不教」。雖然模仿是學習的一種方法,孩子又是天生的藝術家。但藝術貴在創新,教育更需要智慧。教師要研究示範策略的可行性和藝術性,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1、讓孩子參與示範。傳統繪畫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示範講解」的主角。但僅僅只有教師的示範是不夠的,因為教師的「教」是為了孩子的「學」。所以,當你示範完了,請不要忘了讓孩子也上前畫一畫。這樣做,更有利於了解孩子的當前發展水平,靈活地調整目標。比如,教小班孩子畫小草,要求在小兔子周圍畫上短短的直直的短線作小草當小兔的午餐。教師先示範畫直直的小草,看似簡單的短線小班的孩子會不會掌握呢?那就請1——2個孩子來試試,結果發現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會畫直直的短線,許多孩子只能畫斜斜的短線。於是,老師馬上調整目標為:允許孩子畫斜斜的短線,鼓勵孩子畫直直的短線。在評價作品時對還自圓其說:「哦,風把你小草都吹倒了,趕快讓小兔吃個飽吧!」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滿足感。
2、情境示範。3——6歲孩子的思維特點仍是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因此配合生動形象的語言,把示範的過程編成有趣的故事、兒歌等,能滿足孩子泛靈性的心理特徵,對學習美術知識技能有很大的幫助。例一:中班有這樣一個教學活動——《長頸鹿打招呼》,教師把指導難點巧妙地化解在故事之中。教師邊講故事邊示範:草叢中間有一個大蛋(長頸鹿的身體),邊上有一個小蛋(長頸鹿的腦袋)。有一天,大蛋想和小蛋打招呼,伸出一根長長的電話線(畫脖子),說:「喂,你好!」小蛋也伸出一根電話線(畫脖子的另一條線),說:「喂,你好!」然後,老師加上幾筆,一隻長頸鹿躍然紙上。接著,老師讓長頸鹿跟花兒、樹、草、蝴蝶、小鳥打招呼,一幅漂亮又充滿情趣的畫就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構圖的指導對於小班孩子來說不僅是言傳,更要有意會的表達。如教孩子畫大大的自己,可以這樣邊講故事邊示範:媽媽帶我逛公園,公園好大好大(沿著紙的邊緣畫一個大的臉);公園邊上有一排柵欄(畫頭發),然後請孩子照鏡子,把自己的五官畫上。
3、動作示範。人物動態畫一直是繪畫教學中的難點。主要原因是孩子解決不了人物手腳的擺放和協調關系。其實,只要在示範時請孩子當「模特」表演各種動作,如:跑步、投籃、跳繩等。每表演一個動作「定格」一會兒,讓孩子們仔細觀察手和腳前後擺放的位置、角度。通過觀察,孩子們發現跑步時假如左手在前,那左腳一定在後。右邊的手腳也同樣如此。老師再當場把「模特」表演的一招一式摹畫下來。這樣的示範會讓孩子豁然開朗:原來畫人物的動作並不難,還很有趣呢!組織「小小運動會」、「冬天的故事」均可採用這種方法。
4、操作示範。動物畫是孩子最喜歡的繪畫主題之一。如何幫助孩子掌握要點,畫出神態各異、生動有趣的動物畫呢?很多年前,我就嘗試圓形、橢圓形紙片操作法。當然這種方法是不是對,也值得商榷,我現在覺得我把動物簡單化、模式化了。我是怎麼做的呢?我發現畫動物有規律可循,因為絕大部分動物的腦袋和身體可用圓形和橢圓形來表現,尤其是大熊貓最為典型。於是用擺放圓形和橢圓形紙片的方法來協助示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畫大熊貓,事先准備一些圓形和橢圓形的紙片。活動時讓孩子擺放圓形和橢圓形,他們發現不同的組合可以畫出不同姿勢的大熊貓。如果把圓形放在橢圓形的前面,可以畫出大熊貓走路、散步的姿勢;如果把橢圓形豎著擺放,把圓形放在上面,可以畫出大熊貓坐著吃竹子的樣子;再把圓形放在橢圓形的下面,還可以畫出大熊貓表演雜技呢!
以上是本人對美術活動中示範策略的思考。我想,作為一個幼教工作者,只要我們心中有信念,眼中有孩子,潛下心來認真研究美術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指導策略,你會發現美術教育別有洞天,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