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秦俑魂教學

秦俑魂教學

發布時間:2021-01-07 07:57:35

㈠ 急求桃李杯古典舞《秦俑魂》背景音樂,小弟藝考要用,希望各位朋友有的聯系我謝謝啦

有(古典舞蹈.秦俑魂)舞蹈背景音樂。

㈡ 秦始皇兵馬俑這課的資料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我們發掘過程中發現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出土後由於空氣乾燥,顏色就慢慢地脫落了。現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兵馬俑的車兵、步兵、騎兵列成各種陣勢。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練。如果仔細觀察,臉型、發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陶馬有的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秦陵內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秦始皇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馬高1.5米左右,身長2米左右,戰車與實用車的大小一樣。人、馬車和軍陣是通過寫實手法的藝術再現。秦俑大部分手執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青銅兵器因經過防銹處理,埋在地下兩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鋒利如新,它們是當時的實戰武器,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綵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胖瘦、表情和年齡有差異。統一六國之後實行全國徵兵制,兵源來自全國各地,這恐怕是他們在臉型、表情、年齡上有差別的主要原因。工匠們用寫實的藝術手法把它們表現得十分逼真,在這個龐大的秦俑群體中包容著許多顯然不同的個體,使整個群體更顯得活躍、真實、富有生氣。縱觀這千百個將士俑,其雕塑藝術成就完全達到了一種藝術美的高度。無論是千百個形神兼備的官兵形象,還是那一匹匹躍躍欲試的戰馬塑造都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著力顯現它們「內在的生氣、情感靈魂、風骨和精神」。絕大部分陶俑形象都充滿了個性特徵,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俑坑發現種類齊全,數量空前的青銅兵器極大地豐富了秦兵器研究的領域,其中長鈹,金鉤等都是兵器考古史上的首次發現。兵器鑄造的標准化工藝、兵器表面防腐處理技術的發現和研究填補了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空白。而秦俑的設計者為了再現2000年前的秦軍「奮擊百萬」氣吞山河的磅礴氣勢,他們不僅僅在於追求單個陶俑的形體高大,而且是精心設計了一個由8000餘件形體高大的俑群構成一組規模龐大的軍陣體系。右側為一個巨大的方陣,左前方為一個大型疏陣,左後方則是指揮部。那數千名手執兵器的武士,數百匹曳車的戰馬,一列列、一行行,構成規模宏偉、氣勢磅礴的陣容。有的頭挽發髻,身穿戰袍,足登短靴,手持弓弩,似為沖鋒陷陣的銳士;有的免盔束發,身穿戰袍,外披鎧甲,手持弓弩,背負銅鏃,似為機智善射的弓箭手;有的頭戴軟帽,穿袍著甲,足登方口淺履,手持長鈹,似為短兵相接的甲士。還有身穿胡服,外著鎧甲,頭帶軟帽,足登短靴,一手牽馬一手提弓的騎士;有頭帶長冠,兩臂前伸,雙手握髻,技術熟練的御手;有頭戴長冠,穿戰袍,著長甲,手執無鉤的下級指揮官;有頭戴鶡冠,身著彩色魚鱗甲,雙手扶劍,氣度非凡的將軍。這栩栩如生的千百個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態、個性的刻畫方面,顯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氣。如將軍俑的形象:身材魁梧,身著雙重短褐,外披彩色魚鱗甲,頭帶雙卷尾長冠,昂首挺胸,巍然佇立,有非凡的神態和威嚴的魅力。一般戰士的神態:有的嘴唇努起胡角反卷,內心似聚結著怒氣;有的立眉圓眼,眉間的肌肉擰成疙瘩,似有超人的大勇;有的濃眉大眼,闊口厚唇,性格憨厚純朴;有的舒眉秀眼,頭微低垂,性格文雅;有的側目凝神,機警敏銳;有的昂首靜思,有的低首若有所思,兩者雖然得刻畫一個「思」字,由於表現手法不同,前者給人的印象是氣宇軒昂略帶傲氣,後者沉靜文雅。秦俑表現的是古代軍事題材,它既沒有選擇兩方交戰、將士廝殺的戰爭場面,也沒有選擇將士修整屯兵防守的場面。而是捕捉了將士披甲,直兵列陣地,嚴陣以待的臨陣場面。盡管我在這個井然有序的靜態軍陣營,藝術家們在單個陶俑的雕塑上,還是力求「偶動與靜之中」。使那一件件披甲之銳的武士俑昂眉張目,肅然佇立,神態堅定而勇敢,他們好似整裝待發,又好似處於臨戰狀態,還有那一件件駕車的御手俑,雙臂前伸,緊握髻繩,目視前方,待命而發;那一匹匹曳車的陶馬,兩耳豎立,雙目圓睜,張鼻嘶鳴,躍躍欲試;那一件件騎士俑,右手牽馬,左手提弓,機警的立於馬前,一旦令下,就將馳騁疆場。正是由這千百個充滿生氣、神態各異的陶俑構成整體靜態的軍陣地,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靜極則生動,愈靜則愈動」。惟有這種靜態的軍陣才能使人們感到軍陣巨大威懾力的深淺莫測。這樣恢宏的陣列,宏偉的構圖,空前絕後,無與倫比。
秦始皇二號俑坑呈曲尺形,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而俑坑內的108件騎兵俑是我國考古史上首次發現的數量眾多的古代騎兵的形象資料。在服飾裝束及高度等方面都是嚴格模擬古代騎兵的戰時形象。與步兵、車兵俑顯然不同。它頭戴圓形小帽,帽子兩側帶扣系在頜下,身著緊袖、交領右衽雙襟掩於胸前的上衣,下穿緊口連襠長褲,足磴短靴,身披短而小的鎧甲,肩上無披膊,手上無護手甲。衣服具有短小輕巧的特色,鎧甲顯得簡單而靈活。騎兵俑特殊的裝束也與騎兵的戰術特點密切相關。
而銅車馬的出土使世人耳目為之一新。其工藝之復雜,作之精巧,技藝之卓越無不令人驚嘆。秦陵二銅車是一種帶有篷蓋的豪華車,車輿接近正方形,它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其寬度僅比一號車長4厘米,可進深較之一號車長40厘米。二號車輿上罩著一塊類似於龜蓋狀的篷蓋。大篷蓋不僅將車輿全部罩了起來,甚至連車輿前邊的「駕駛室」也遮蓋起來,形成封閉式的車輿。以便車主與「駕駛員」傳遞命令。二號銅車屬於小轎車類型。車主既可以坐乘,也可以卧息。如果躺在這樣寬敞、舒適、豪華的車輿內,完全可以享受到一種「軟卧車」的舒服感。既使遠行千里也可以消除長途顛簸的疲勞。二號車車內設備更富有特色。車輿內曝有彩繪精美的軟墊。考古專家曾在車輿底部發現一塊方形大銅板,其大小幾乎與輿論輿論底尺寸相當,銅板表面彩繪著各種鮮艷的幾何形圖案花紋,下面四角和中部有8個3厘米高的銅支釘支撐。這塊彩繪大銅板無疑就是古車上的「文茵」,類似於一種軟墊製品。如果車中鋪設雙重文茵,一定更加平穩而舒適,其功能無異於現代的「軟卧車」。可以說二號車屬於我國最早的「軟卧車」模型。考古專家經過仔細清理發現二號銅車馬總共由3462個鑄件組成,其中銅鑄件1742件,金鑄件737件,銀鑄件983件。總重量達1241公斤,其中金鑄件3公斤多,銀鑄件,4公斤多。一號銅車馬鑄件的數量也不會相差太遠。兩乘車加起來不少於5000多個零部件,尤其令人拍手叫絕的是這里所有的零部件全部是鑄造成型。而這5000多個零部件無論是大至2平方米以上的篷蓋、傘蓋及車輿、銅馬、銅俑等,還是不足0.2平方米的小攸勒管都是一次鑄造成型。就拿篷蓋與傘蓋的鑄造來說,它不僅面積大,而且薄厚不一,厚的地方為0.4厘米,薄的地方僅有0.1厘米,再加上篷蓋、傘蓋,都有一定的弧度,這樣難度大的篷蓋、傘蓋能一次性澆鑄成功,不要說在2200年前的秦代,就是在科技發達、設備齊全的今天也並非易事。銅馬和銅俑的鑄造也令我們當代的工程師望塵莫及。我們發現8匹銅馬、兩個御官俑的鑄造都達到了維妙維肖的程度,無論是整體造型,還是神態、性格、氣質的刻劃都可以與秦俑坑那雕塑最好的將軍俑相媲美。銅馬、銅俑鑄造如此准,形神兼備實為罕見。比如銅馬的籠頭,它是由82節小金管和78節小銀管連接起來,每節扁狀金銀管長僅0.8厘米,一節金管與一節銀管以子母卯形式相連接,其精細和靈活程度較之現代的表鏈毫不遜色。經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那馬脖子下懸掛的纓絡,這些纓絡全是採用一根根細如發絲的銅絲製作的。專家們用放大鏡反復觀察,驚奇地發現銅絲表面無鍛打痕跡,粗細均勻,表明很可能是用拔絲法製成。尤其是以銅絲組成的鏈環,是由銅絲兩端對接焊成,對接面合縫嚴密。如此纖細的銅絲(0.5毫米)到底是用什麼方法製作?採取什麼樣的工藝焊接?目前還是一個謎團。總之,銅車馬的鑄造工藝堪稱古代青銅冶鑄方面了不起的奇跡。試想當時沒有車床,更沒有現代化的冶鑄設備,鑄造出如此精美的金、銀、銅大小規格不同的車馬部件實在是一項偉大的創舉。秦始皇兵馬俑二號俑坑出土的總之,秦俑二號坑出土的弓箭手、輕車兵、騎兵俑等,首次為我們展示了2200年前的古代騎兵、輕車兵和弓箭手的形象資料,在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秦始皇三號俑坑位於一號兵馬俑坑西端北側,與二號兵馬俑坑東西相對,南距一號坑25米,東距二號坑120米,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三號俑坑號的陶俑大部分沒有頭,陶馬馬頭也同樣殘缺不全,甚至有的殘破陶片坑內也不見蹤影。由此不難看出,三號俑坑曾遭受過嚴重的人為破壞。三號俑坑對於古代軍事史的研究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春秋戰國之前的戰爭,指揮將領往往要身先士卒,沖鋒陷陣,所以他們常常要位於卒伍之前。春秋戰國時期隨著戰爭規模的增大,作戰方式的變化,指揮者的位置開始移至中軍。秦代戰爭將指揮部從中軍中獨立出來,這是軍事戰術發展的一大進步。指揮部獨立出來研究制訂嚴密的作戰方案,更重要的是指揮將領的人身安全有了進一步的保證。這是古代軍事戰術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號秦坑是世界考古史上發現時代最早的軍事指揮部的形象資料。建築結構,陶俑排列,兵器配備,出土文物都有一定的特色。它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占及出戰儀式,命將制度及依仗服的服飾、裝備等問題的珍貴資料。
大凡參觀過兵馬俑的人們,對於少數陶俑臉部殘留的彩繪或許還記憶猶新。其實當年的兵馬俑各個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陶俑的戰袍上繪有朱紅、桔紅、白、粉綠、綠、紫等色。褲子繪有藍、紫、粉紫、粉綠、朱紅等色。甲片多為黑褐色,甲組和連甲帶多為朱紅。同時也有一部分甲組、連甲帶繪成紫色。陶俑的顏面及手、腳面顏色均為粉紅色,表現出肌肉的質感。特別是面部的彩繪尤為精彩,白眼角,黑眼珠,甚至連眼睛的瞳孔也彩繪的活靈活現。陶俑的發髻、胡須和眉毛均為黑色。整體色彩顯得絢麗而和諧。同時陶俑的彩繪還注重色調的對比。從個體看,有的上著綠色長襦,下穿綠色短褲。再從整體來看,如探方20戰車後的一排陶俑,第一個身著紅袍第二個身著綠袍,第三個身著紫袍,第四個身著白袍。不同色彩的服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增強了藝術感染力。陶馬也同樣有鮮艷而和諧的彩繪。如探方20出土的一組陶馬,其局部仍然保留著鮮艷的色彩。四匹馬似為白蹄棗紅馬,但是在局部用色方面又有明顯的區別。如馬軀體部分為棗紅色,前體腔及肚皮部位分綠色,生殖器則繪為黑色。馬腿表面也是棗紅色,內面異為粉綠色,蹄為白色。馬前腿內側的兩個小夜眼(俗稱)也繪為白色。馬頭部的顏色更是精心彩繪,兩腮及眼睛以下部位為白色,鼻樑棗紅色,鼻孔為粉紅色,嘴唇下部亦為棗紅色,舌胎則為粉紅色,牙齒又繪為白色,馬鬃、馬尾均為黑色。總之,陶馬的色彩既逼真又艷麗,使之靜態中的陶馬形象更為生動,更具有藝術魅力。秦俑彩繪主要有紅、綠、藍、黃、紫、褐、白、黑八種顏色。如果再加上深淺濃淡不同的顏色,如朱紅、粉紅、棗紅色、中黃、粉紫、粉綠等,其顏色就不下十幾種了。化驗表明這些顏色均為礦物質。紅色由辰砂、鉛丹、赭石製成。綠色為孔雀石,藍色蔚藍銅礦,紫色為鉛丹與藍銅礦合成,褐色為褐鐵礦,白色為鉛白和高嶺土,黑色為無定形炭。這些礦物質都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主要顏料。秦俑運用了如此豐富的礦物顏料,表明2000多年前我國勞動人民已能大量生產和廣泛使用這些顏料。這不僅在彩繪藝術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著重要意義。秦俑彩繪技術也有許多獨到之處。一般在彩繪之前對陶俑表面先進行處理。由於陶俑是沒有釉的素陶,具有較多的毛細孔,表面不能滑潤。而彩繪則要求毛細孔不易太多,也不能太少,表面不易太滑,也不能太澀。為了達到這一要求,陶俑在燒造之前表面似用極細的泥均勻塗抹,並加以壓光,減少了毛孔,又提高了光潔度,同時在陶俑燒造之後,似進行了化學物理處理。從陶俑陶片斷面觀察,也證明了陶俑燒造之前表面曾用細泥塗抹,有的部位不只塗抹一次,陶俑表面還塗有一層薄薄的類似以膠質的物質,表面塗膠減少了陶俑兩者緊密地粘接起來,使之彩繪不易脫落。彩繪技法則是根據不同部位採取不同的方法。一般陶俑的顏面、手、腳面部分先用一層赭石打底,再繪一層白色,再繪一層粉紅色,盡量使色調與人體膚色接近。而袍、短褲、鞋等處的彩繪則是採取平塗一種顏色,只是在衣袖與袖口、甲片與連甲帶之間運用不同的色調作對比,更顯示出甲衣的質感。有些胡須、眼眉的處理,則是用黑色繪成一道道細細的毛發。總之,彩繪工序復雜,手法多樣,著色講究,充分顯示了彩繪的層次和質感,使雕塑與彩繪達到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其中有些彩繪技法為漢代所繼承。陶俑、陶馬彩繪嚴格模擬實物,但在色調的掌握上以暖色為主,很少使用冷色。紅、藍、綠等色調的使用,巧妙地表現出秦軍威武。
[編輯本段]◎秦始皇陵簡介
秦始皇陵位於西安市臨潼區城東約5公里,距西安市城區約37公里,南倚驪山,北臨渭水。為什麼選位在這里呢?有人認為,這與古人迷信風水寶地是分不開的。近年來,地質學家根據衛星拍照的圖片看:從驕山到華山工好像一條龍,秦始皇陵正好位於龍頭眼睛的位置。眾所周知,自古就有「畫龍點睛」之說,到底是古人有「高瞻遠矚」的本領,還是今人附會之風過重,一時間還弄不清楚。
秦始皇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佔地120750平方米。根據初步考察,陵園分內城和外城兩部分。內城呈方形,周長3000米左右,北牆有2門,東、西、南3牆各有1門。外城呈矩形,周長6200餘米,四角各有門址一處。內、外城之間有葬馬坑、珍禽異獸坑、陶桶坑;陵外有馬廄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員墓葬400多個,范圍廣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宮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槨的地方。
1974年以來,在陵園東1·5公里處發現從葬兵馬俑坑三處,成品字形排列,面積共達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桶8000件、戰車百乘以及數萬件實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號坑埋葬著和真人真馬同大的陶佰、陶馬約6000件;二號坑有陶桶、陶馬1300餘件,戰車89輛;三號坑有武士桶68個,戰車1輛,陶馬4匹。
1980年又在陵園西側出土青銅鑄大型車馬2乘。這組彩繪銅車馬高車和安車,是迄今中國發現的體形最大、裝飾最華麗、結構和系駕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銅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秦始皇陵園除從葬坑外,還發現石料加工場的遺址,建築遺物有門砧、柱礎、瓦、脊、瓦當、石水道、陶水道等。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說「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歷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像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是誰主持了秦始皇陵的修建呢? 據推測,少府是主管建築的,國家陵墓當由其管理。當然最高的管理上級還是本相,只是本相日理萬機,由少府具體操作辦理而已。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少府一官是秦統一後命名的,在統一之前有無這一官職無從考證,但無論有無,肯定有一種機構專管宮廷的土木建築工程。至於這一機構名稱如何,尚待進一步考證。
秦始皇陵有多深呢?《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其「穿三泉」。《漢舊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有人認為,秦陵地宮不淺也不深,書中提到的「三泉」無外乎人們經常提到的「九泉之下」之類。據《呂氏春秋》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在古代由於受技術限制,要在泉水下施工實為不易,並且如果地宮位於地下水位之下,地下水長期滲透,定會使地宮遭受「浸」害,秦始皇及其皇陵的設計者不可能不考慮到這一點。當然這些都不過是推測,具體情況如何,不得而知。
地宮是放置棺槨和隨葬器物的地方,為秦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歷來眾說紛紜。史料《漢舊儀》一書中有一段關於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是撲朔迷離。民間曾傳說秦陵地宮在驪山裡,驪山和秦陵之間還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里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據悉,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很多考察,但卻一直找不到這個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我們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其實地宮就在封土堆下。」段清波介紹,規模宏大的地宮位於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狀。墓室位於地宮中央,高15米,大小相當於一個標准足球場。
中煤航測遙感局遙感應用研究院環境所工程師周小虎給記者講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元月初,秦始皇陵區氣溫降至零下12攝氏度,封土堆上的石榴樹正常開花結果,而在封土堆南牆外的石榴樹卻凍害嚴重,不能正常開花結果,差別特別明顯。「牆外的土壤未經擾動,而封土堆土壤的結構和含水量則已發生改變,又因為牆內地下存有地宮,才使得土壤相對溫度較高,從而造成植物長勢的差異。」周小虎解釋說。

㈢ 大連大學的舞蹈編導系!

大連大學的舞蹈編導專業文化課分數和遼寧藝術類分數線是一樣的,只要你過了版省線,就可以被錄取。
現在綜權合類大學的舞蹈編導專業的就業前景還不是特別好。一般的學生畢業後,可以在少年宮,或者一般的藝術學校當舞蹈老師,就也前景應該說還可以,不能說可以賺到很多錢,但是找到一個一般的舞蹈老師工作還是很好找的!

㈣ 古典舞蹈秦俑魂 的舞蹈伴奏曲

基本都是專門的鋼琴伴奏老師自己有這方面的書,根據譜子彈奏的,舞蹈老師有的基專本也都是翻錄的。所以屬是不好找到專門的鋼琴伴奏曲的,都在老師們手中流傳的。
當然這些鋼琴曲伴奏曲很多也都是鋼琴練習曲。所以也好找,要看你自己是否有些音樂基礎。在網上能下載到很多鋼琴練習曲的音樂,只要節奏快慢和音樂感情適合你所需要的動作,就可以拿來用。比如最簡單的很多人都用鋼琴曲雪絨花做「蹲」的動作,因為是三拍子,而且比較抒情。再就是用比較有利的兩拍子鋼琴曲來做踢腿。活潑跳躍的音樂做小跳等。

市面上有這些碟賣
去專門出售藝術類物品的地方就有
我們上舞蹈課都是去那些地方買碟回來的,裡面就帶有音樂。

㈤ 急求黃豆豆 秦俑魂伴奏

視頻里的有演員「嗬聲」的有這個版本,全程無嗬聲的沒有。

㈥ 倩女幽魂靈獸秦俑王怎麼弄的

角色修為達到100

然後用秘制豆角 血色花淚 冰域雪參把靈獸攜帶修為提升到100

再用雪米團子改變外貌

㈦ ppt秦兵馬俑

ppt是指 幻燈片 嗎?

這里的你看看:

http://www..com/s?wd=%C7%D8%B1%F8%C2%ED%D9%B8+filetype%3Appt&cl=3

㈧ 急求桃李杯古典舞(秦俑魂)中的背景音樂,音樂名都可以

本劇根據西安出土的華夏古老文明的奇跡——秦始皇陵兵馬俑創編。中文名稱: 秦俑魂
外文名稱: Soul of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of the Qin Dynasty
類別: 傳統舞劇
劇情介紹
序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出巡驪山陵園的陶場。千姿百態的陶塑中,使他沉入對金戈鐵馬歲月的深深回憶……
第一場
兵車轔轔,旌旗耀目,秦軍將士操戈披甲,鳴鼓列陣。戰場上,</WBR>年輕的弓箭手秦鵬獻出了碧血英魂……
第二場
六國統一,天下歸秦。都城咸陽萬民沸騰,舉酒歡慶。</WBR>秀女盼來的卻是丈夫被鮮血染紅的征衣……
第三場
朗朗的明月,照進冷寂的空房。秀女手持骨刀為秦鵬造像,</WBR>制陶之家的愉快勞作,咸陽橋頭的訣別,都化做夢幻般的回憶……
中文名稱: 秦俑魂
外文名稱: Soul of the Terracotta Warriors of the Qin Dynasty
類別: 傳統舞劇
劇情介紹
序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出巡驪山陵園的陶場。千姿百態的陶塑中,</WBR>使他沉入對金戈鐵馬歲月的深深回憶……
第一場
兵車轔轔,旌旗耀目,秦軍將士操戈披甲,鳴鼓列陣。戰場上,</WBR>年輕的弓箭手秦鵬獻出了碧血英魂……
第二場
六國統一,天下歸秦。都城咸陽萬民沸騰,舉酒歡慶。</WBR>秀女盼來的卻是丈夫被鮮血染紅的征衣……
第三場
朗朗的明月,照進冷寂的空房。秀女手持骨刀為秦鵬造像,</WBR>制陶之家的愉快勞作,咸陽橋頭的訣別,都化做夢幻般的回憶……
第四場
金碧輝煌的咸陽宮,秦始皇帝業功成,置酒歡宴,</WBR>發揚蹈厲,炫耀強秦的盛威武功。
尾聲
威武的兵馬俑群列成宏偉的軍陣,排山倒海、氣勢磅礴地前進,</WBR> http://www.sn.xinhua.org/12mon/qhl/qinyong.rm (秦俑魂)

㈨ 兵馬俑詳細講解詞

3各位遊客:
你們好!
首先,我代表秦兵馬俑博物館歡迎到家來到這里參觀!
秦俑博物館是一個遺址性的專題博物館,展出的文物是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秦始皇的陪葬品———秦陵陶質兵馬俑。為了讓您更好地了解兵馬俑,首先,介紹一下秦始皇的生平及其陵園的概況。
秦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他姓贏名政,出生於公元前的259年。當時正是我國歷史上激烈動盪,烽火連天的戰亂時代。贏政13歲時,他的父親秦莊襄王去世,由他繼承了秦國的王位,稱『秦王政。22歲時親自執掌政權,在血與火的戰爭中,他憑借著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從公元前236年—公元前221年,用了15年的時間,先後消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公元前221年,39歲的秦王贏政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王朝。他自認為『功高三皇,德超五帝』,取三皇,五帝各一字,號稱『皇帝』。從此『皇帝』一詞作為中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謂,被歷史的封建帝王沿用了兩千年之久。
為了鞏固秦王朝的統治,他採取了一系列統一措施,廢除了分封制,推行郡縣制,奠定了兩千多年中國封建制度的基礎;同時,他統一了文字,貨幣,法律,車軌,度量衡等,對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商品交流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統一邊疆,南平百越,北擊匈奴,修築萬里長城,保障了邊疆和中原人民的生活安定和文化發展,而今屹立在北方的萬里長城已成為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
秦始皇既是一位叱吒風雲,具有偉大建樹的歷史人物,同時也是一位極端殘忍,專斷的暴君。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他所採取的一切措施都是為了進一步鞏固他的政權。為了強化專制統治,他採用了法家韓非子的學說,以『法』制人,運用殘酷的刑法,苛捐重稅來壓迫廣大的黎民百姓,並且還大興土木,濫用民力,築長城,修弛道,建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
秦始皇帝陵位於西安市以東35公里處的驪山腳下。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陵冢高大雄偉,遠遠望去就象一座聳立的山丘。
劇史書記載,秦始皇在13歲繼承王位後,就開始大規模的修建陵墓,動用民力最多時達到72萬人,修築時間長達37年,直到他死陵園工程還沒有最後完工。劇《漢書》記載,秦陵高50丈(秦1尺合現在0.231米),約合現在115米。由於兩千多年的風雨的沖刷,現今只剩下76米。這座陵墓由內城,外城兩部分組成。內城周長4公里,外城周長6公里。在陵墓的北面有許多宏偉的地上建築,如寢殿,廂房,角樓等建築群,陵園佔地面積多達56.25平方公里。
大家知道,歐洲有個小國叫梵蒂崗,當他們總統參觀時,得知秦始皇的陵園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感嘆地說:『你們的皇帝的確偉大,他陵園的面積比我們國土都大呀!』
經現代鑽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不僅有大量的珍寶,周圍的陪葬坑,陪葬墓也埋藏著豐富的地下文物,我們先後發現了珍禽異獸坑,馬廄坑,兵馬俑坑,刑徒墓地等400多座(最新來講陪葬坑在600座左右),其中兵馬俑坑就是秦始皇陵東部最大的一組陪葬坑。到目前為止,我們發現三座兵馬俑坑,它們位於陵墓以東的1.5公里處,並按照發現的先後順序把它們編為一好坑,二號坑和三號坑。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號俑坑的發掘現場。一號坑是我們發現最早,面積最大。出土兵馬俑最多的一個坑。它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3米,俑坑的深度為5.4米,如果按密度推算可出土與真人,真馬相同的陶質兵馬俑6000多件。這個俑坑是1974年3月29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偶然發現了這一奇跡。1976年我們的考古專家對這個俑坑進行了全面的清理,挖掘和修復,1979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經研究表明,這座俑坑原是一個半地下坑道土木結構的建築,也就是說,俑坑內有 10條秦代工匠夯築的土隔牆,把整個俑坑分為11條東西向的過洞(坑道)。過洞底用青磚墁鋪,而兵馬俑就站立在這11條過洞里,在土隔牆的兩側,有木柱支撐著兩牆之間的棚木,棚木上鋪席,席子上有2米厚的封土,便形成了坑頂。俑坑的四周各有5條斜坡門道,在斜坡門道中我們發現有車印和打碎的陶俑碎片。現以考證,俑坑中的陶俑,陶馬由門道放進坑內後,門道卻被封堵,使整個俑坑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然而,公元前206年,楚霸王項羽率軍入關,燒毀了秦咸陽宮,阿房宮及秦陵地面建築,對兵馬俑坑也放火焚燒,致使俑坑棚頂塌陷,陶俑陶馬遭到嚴重破壞。經過考古專家們多年的修復,現已有1500多件的兵馬俑又再顯威風,昂然站立在大家的面前,俑坑的中部和後方那些支離破碎,人仰馬翻的陶片正是當時出土的真實狀況。
我們站在這里,就象是一個觀禮台,以檢閱這奮殺疆場,攜兵作戰的秦國大軍。在修復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氫兵馬俑都是按照秦代真人,真馬的如實高度進行塑造的,兵俑平均身高1.8米,最高的達1.96米。他們之中既有統帥千軍的將軍,也有奮殺疆場的將士;而陶馬通高為1.7米,身長2米,戰車都是實用的木製戰車,這樣宏大的場面,眾多的數量,體形高大的武士,是古今中外歷史上所罕見的。
在這些身穿鎧甲,戰袍,手握兵器的武士俑,他們的表情,神態。面形各不相同。有的面帶微笑,有的神智機警,有的眉宇舒展,性格爽朗,有的則神情嚴肅老練深沉,顯露出一副足智多謀的神態。而且他們嘴角的胡須也是多種多樣,豐富多資的,有的留有毛質濃密的絡腮大胡,有的留有三滴水式的小須,有的還留有犄角大小的八字鬍。那您知道為什麼當時這些男子必須要留有鬍子呢?那是因為在秦漢時代,一般成年男子都留有鬍子,只有犯了罪的人才剃掉鬍子。
秦俑藝術形象之所以富於感染力,不僅在於它既有細部的精雕細刻,又有宏觀場面和總體效果上的雄渾博大。它塑造了龐大的軍陣編列,既沒有塑出軍人在戰場上廝殺的場面,也沒有塑出行軍中的艱辛,而是選取了三軍集結待命,躍躍欲戰的瞬間,寓動於靜,給予人們的不僅僅是直觀上的滿足,而更多是留下了想像力充分馳騁的空間,彷彿只待一聲令下,整個軍陣便風馳電掣般地沖殺而來.因此,秦俑的塑造把整體與個體、宏觀的場面與細小的部位有機結合,使秦俑具有了經久的感人魅力。美國參議員傑克遜在參觀時說:「獅身人面像只有一件,而秦兵馬俑成千上萬,千姿百態,威武壯觀,耐人尋味。」
那麼這栩栩如生的兵馬俑是如何製作而成的呢?兵馬俑是以泥土為原料,採用了塑模結合,以塑為主的方法,並輔以堆、捏、帖、刻、畫等多種技法,精雕細刻,入窯火燒,出窯施彩,象陶俑的頭部、雙手以及陶馬的頭部都採用各種模子進行製作,而陶俑、陶馬的軀干則是先用泥堆塑出腳底板,再塑腿,到了腰部用泥條盤築法一圈一圈地盤結而上,塑出身體的上半部,因而陶俑上半部都是空心的,下半則是實心的。從力學角度上講,上輕下重,站立平穩,作好大樣後,再用刻刀精心雕刻出衣紋、鎧甲甲片、縷縷發絲等細部結構,然後放入火窯燒制,窯內的溫度為950—1050攝氏度,出窯後採用各種鮮艷的礦物顏料進行彩繪,其色彩是以朱紅、粉紅、粉綠等色調為主,服色絢麗,色調熱烈。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陶俑、陶馬已經比原來黯然和遜色了許多,因為在俑坑建成後不久,它曾遭受過大火的焚燒,加上埋葬地下兩千多年的水土侵蝕,使得陶俑、陶馬身上原有的顏色已脫落,可惜我們現在只能憑想像去推測當時的盛況了,不過,我們可以高興地告訴大家,秦兵馬俑的顏色保護工作,經過中、德兩國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反復研究和多次試驗現已有了結果,1997年德國總統來我館參觀時親自參觀了此項成果。
秦俑坑的武士們,不僅身材高大,神態逼真,而且它們的對形也是井然有序,排列恰當。
秦俑一號坑是一個長方形的軍陣,是以戰車、步車混合編組,由前鋒、後衛、側翼和主力組成。古代打仗不象我們現在有海、陸、空三軍配合。立體作戰,而是以地面作戰為主,為了保持強大的殺傷力,保存自己,消滅對方,因而他們主要排成有利於自己的作戰對形。
在一號坑的正前方,有三排手持弩的武士俑,共204件。他們先萬箭齊發,壓住敵人的火力,其後邊緊跟著38路縱隊的主力部隊,在戰車的推動和掩護下,身穿鎧甲的肉搏戰,在俑坑的兩側和後方,各有一排向南、北、西的武士俑,他們手持兵器,拭目以待,防止敵軍的兩面夾擊和後攻,以保證主力部隊的安全作戰。
這支浩浩盪盪的秦軍,正顯示出秦始皇當年憑借著千軍萬馬,內平六國,北擊匈奴,建立統一霸業的威武氣勢,在他死後,他依然希望有一支強大的地下大軍來保護自己不滅的靈魂。因為秦人有「事死如事生」的觀念,因而死者生前享受的東西,死後仍要供奉到墳墓中去,秦兵馬俑就是象徵著保衛秦始皇靈魂的一支衛戍部隊。
秦俑的出土,不僅為我們研究秦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工藝、科技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實物研究資料,而且,不論從制陶、冶煉、雕塑、藝術等方面來說,它都無愧為世界奇跡。
二號兵馬俑坑是1976年4月23日發現的。位於一號兵馬俑坑的東端北側。兩坑相距20 米,面積僅有一號坑的一半約6000平方米,估計可以出土陶制兵馬俑1300餘件。木製戰車80輛。1994年3月1日開始發掘,10月14日以「邊發掘,邊展出」的形式對外開放。目前您在二號坑看到的是考古發掘現場及遺址頂部木跡象和部分陶俑、陶馬的出土的現狀。
經過初步試掘已探明,二號坑平面呈曲尺形,東西最長處124米,南北最寬處98米,坑的東、西、北三面都有斜坡門道,如果說一號坑是一個以步兵、戰車為主的長方形軍陣,那麼在二號坑裡,你不僅會看到眾多的戰車、小規模的步兵,而且還會看到作戰輕捷迅猛的騎兵和戰馬。
二號坑的軍陣排列組合也比一號坑更為復雜,由四個方陣組成。
第一方陣是弩兵陣,是弓箭手屯居的陣營,位於俑坑北部的東端,是由174件身著輕裝戰袍的立射弓箭手和160件身穿鎧甲的跪射弩兵組成。作戰時,立射俑處於軍陣的前沿,跪射弩兵則位於軍陣的中心,這樣的編列方式與弩兵的作戰特點有關,弓、弩的射擊方法有立姿和跪射兩種,為了避免誤傷自己的人員,要求前無立兵,另外,弩張緩慢,臨敵不過三發,為了彌補不足,必須輪番射擊,才能使敵人無可乘之機,無法逼近,也大大增強了殺傷力。
第二方陣是戰車方陣,位於俑坑的南半部,共八列戰車,每列八乘,這是一個四馬戰車的軍陣。這個陣的特點是車後沒有步兵跟隨,這是一個新的發現,他們兩兩成雙,體現了雙車編組的戰車對形。這些都是研究古代戰車的嶄新資料。
第三方陣是混合軍陣,位於俑坑的中部是由車兵、步兵、騎兵三個方陣組成的長方形軍陣。
第四方陣是作戰靈活的騎兵陣,位於俑坑的北半部共有騎兵108騎,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騎兵俑群。古代兵書上有「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的作戰原則,也就是說在地勢開闊,易於進攻的地方運用的是大規模的戰車和步兵,在地形險要,戰車不易推動前進的地帶則運用的是大規模的騎兵;在敵軍壓進形式危急的時候,就採用弓箭手阻擊的方法。這樣一來,各個兵種都有自己的作戰優勢,相互配合獲得理想的戰斗效果。如公元前260年,秦、趙的長平之戰,秦軍便是車、步、騎密切配合,用騎兵五千騎,把趙軍切成兩段,斷絕糧草,竟殲滅趙軍40餘萬,秦軍大勝,成為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戰例之一。
以上四個方陣形成了「大陣包小陣,大營套小營,陣中有陣,營中有營」的作戰特點。各個兵種既可以單獨作戰,又可以相互配合,遙相呼應,這充分體現了秦代多兵種聯合作戰的戰術特徵。
在這里,我們現在雖然暫時不能領略秦兵馬俑多兵種作戰的威武雄風,但我們在它北邊的燈箱里,能夠欣賞到二號坑出土的新兵種—騎兵、戰馬,還有最高的統帥—秦代大將軍。
三號兵馬俑是整個兵馬俑坑中最小的一個,面積為520平方米,出土兵馬俑最少,僅有陶馬4匹,武士俑68件。
從隊形排列來看,它與一、二號俑坑有所不同,在一、二號兵馬俑坑裡,我們看到的兵馬俑全部整裝待發,面向東方,目標一致,以強有力的作戰對形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而三號俑坑的武士俑是面對面的相向排列,給人的感覺是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是以警衛的對形排列。
三號坑分三個部分,又南面的南廂房、北面的北廂房和中間的車馬房組成。在南廂房的中部。有一組陶俑排列的非常密集,呈環抱狀,學者們初步認為這是三號坑的核心—議事廳的所在地,象徵著當時統帥們在這里議事謀劃的地方。
在北廂房裡,除了有面對面的警衛武士外,中間還發現了大量的動物朽骨和一件殘破的鹿角。拒推測,被認為是當時祭祀、禱戰的地方。
在古代打仗之前,當兩軍對峙時,軍隊的雙方先在各自的軍部里舉行大規模的祭祀活動,殺豬宰羊供奉上天,祈求上天保佑他們在戰斗中能取得輝煌的勝利,而這項活動往往都是在軍部里舉行,那麼三號坑所發現的警衛對形,祭祀禱告的場所充分說明了三號坑的性質,是一個指揮部,古稱「軍幕」的所在地。
三號坑展示了秦軍指揮機關的真實面貌。這種既有「決勝與千里之外」的強大軍陣,又有運籌於帷幄之中的領導機關,真是思慮周到,布局嚴謹。學識淵博的美國基辛格博士看過秦兵馬俑之後說:「中國秦代的軍事水平比古羅馬先進300年。」
三座兵馬俑基本呈「品」字形排列,他們既可以相互獨立,又緊密聯系,恰好構成了一支強有力的軍事集團,忠實地站立在秦始皇陵的東側,象徵著保衛陵園的衛戍大軍。
它的發現引起了世界的轟動,1978年9月,當今的法國總統希拉克參觀本館之後,感慨地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跡,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這充分表達了外國元首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由衷贊嘆,它不僅是奇跡,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秦陵彩繪銅車馬
大家看到這個特殊的展廳,陳列的是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處,出土的兩乘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大型彩繪銅車馬。
這兩乘車,原放在距地表7.8米深的大木箱內,考古上稱「木槨」。由於年代久遠,木槨腐朽,土層下陷,兩乘車出土時均被壓成碎片,前車出土時破碎為1325塊,後車碎為1685塊,經過考古工作者八年的精心修復,終於使這兩乘車恢復了當年原有的風貌。
經研究表明,銅車馬也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是秦代皇家車隊的具體再現,它分為前、後兩乘,是根據秦代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比例,用青銅鑄造而成,並配有大量的金銀裝飾,車馬造型雄奇,裝飾豪華。
前面這輛車,稱為「高車」,重達1061公斤,通常2057米,通高1.68米。在駕車人的左邊,配有一把弓弩和許多的箭簇,車箱裡面,還放有一面盾牌,這充分說明這是一輛保駕護衛的兵車,在秦代,駕車人的左邊很可能有一武士,手持這些長弓利箭,擔任警衛工作。
後面這輛車,稱為「安車」,是供主人享用的,總重量達1241公斤,通常3.17米,通高1.06米,車廂分為前室和後室,前室有一個 坐的御官俑作駕車狀態,後室為主人專用車廂,寬大舒適裝飾華麗。
這兩輛車的形制完全是真車的形狀,車體結構和我們現在的車馬有所不同,如果大家對農村比較熟悉的話,會發現馬車的轅是雙轅的,而秦代卻市典型的單轅四馬一車,這就構成了古代車制與現在車制的不同。
其次,我們看到每輛車四匹馬的分工也是非常明確的。中間的兩匹馬稱為「服馬」,也叫「轅馬」,它們主要起到駕轅負重的作用,旁邊的兩匹馬稱驂馬,是牽引拉車的,為了讓四匹馬並駕其驅,保持一定的距離,在兩匹馬的外側,各有一個「脅驅」,
脅驅顧名思義,就是威脅驅趕的意思,當驂媽在行進的過程中,如果向服馬內靠,脅驅就會刺痛它,使他們不敢靠近。如果驂馬過於向外遠離,中間的兩根 繩就會把他們及時拉回,這樣四匹馬的距離不遠不近相對固定,就能保持步調一致的拉車。
四匹馬的造型也是神態各異、生動准確。中間的兩匹服馬舉頸昂首,目視前方,給人一種臨陣待發的感覺,旁邊的兩匹驂馬頭部微微偏移,嘴巴微微揚起,給人一種陰昂嘶鳴、躍躍欲馳的情態。
據古書《相馬經》記載,駿馬的要求應是「頭要大、眼要明、背要平、胸要厚、腿要長」。這八匹銅馬完全具備這些駿馬的要求,他們各個耳若削竹,目似懸鈴,頭方肚圓,脊干平整,腿部的筋腱隱隱可見,達到了一種「靜中欲動,呼之欲出」的強烈藝術效果。
銅車馬的造型藝術不僅令人贊口不絕,而且製作工藝也是引人注目的。
如銅馬頭上的馬絡頭,是採用24節金管和銀管用子母扣連接工藝製作而成,在馬絡頭上方十字交會的地方,有個銷釘固定,如果把銷釘取下來,馬絡頭可以拆下來,也可以裝上去,拆裝非常自如,就象現在的坦克表鏈。
在每匹馬下方,各有一個瓔珞,我們現在的馬頭下方也有,大部分是紅顏色的,起到裝飾和美觀的作用,這個瓔珞看起來象麻線作的,其實不然,是用青銅採用低溫拔絲而成的,每根絲的直徑只有0.1毫米,作工非常的精細,在左右馬驂頭的脖子上各有個金銀項圈,它是由42節金銀管鑄造而成,大家知道,金和銀在比重和熔點上是不同的,常言道:「真金不怕火煉。」說明金子的熔點比較高,而兩種不同溫度不同熔點的金屬在兩千二百多年前是怎樣鑄造而成的,其工藝如何?這還是一個迷,有待於今後的探討和研究,這充分說明了遠在二錢二百多年前,秦代人對這些復雜高難度的工藝就已經掌握,並靈活地運用在了銅車馬的製作和組裝上,反映了中國的科技水平,在當時整個世界范圍來說,是先進的,位於前列的。 各位遊客,我們今天秦兵馬俑的參觀就到此結束了。歡迎下次大家在來。。謝謝````</SPAN>

㈩ 舞蹈秦俑魂對你有怎樣的影響

陳五,覃永鳳,秦勇破對你有什麼樣的影響?他對我們有什麼樣的印象?因為我不會舞蹈,我對這一方面不了解。

閱讀全文

與秦俑魂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