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教學理論專著讀後感

教學理論專著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1-01-06 21:59:30

A. 讀後感(1)

[讀後感(1)]

我的教育觀
——讀《教師的詩意生活與專業成長》和《給教師的建議》幾點感悟

李紅俊

利用暑假,閱讀了學校給推薦的倆本教育專著,讀後感(1)。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和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者肖川的《教師的詩意生活》。對於剛剛走上教師崗位不長時間的我來說,讀到這兩本中外教育學者的專著,可謂幸運。

正如很多年輕老師一樣,教學工作中不免遇到種種困惑和不解,讓我們無從下手。當讀完這兩本書,心中積聚的很多教學育人方面的難題也在一一化解,書中對各種教育現象做了詳細的原因解釋,並給出了解決的良策;書中也提供了年輕教師成長的種種途徑,為我以後的教學道路指明了方向。

比較兩本著作,雖然兩本書的作者有著不同的教育經歷和各自的主張,著書的教育背景也大相徑庭,針對各自國家的教育問題也有著很大的差異,可不難看出,兩本書的精神宗旨是一樣的,如何讓人類優秀的文化傳統更好的傳承下去,這是兩位教育學者共同的目標。教育是沒有國界的。

首先兩者都提到了讀書在教師成長中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道「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教師的成長離不開讀書。肖川在書中更是明確讀書的重要性。讀書的過程就是與世界進行交換的過程,一個從狹隘走向廣闊的過程,它有利於提高人得精神品味,培養教師的讀書人的氣質。在讀什麼的問題上兩者也都有共同的見解。讀讀教科書,各個學科都有所了解,便於對知識進行聯系;讀讀心理學尤其教育心理學,會對我們的教師工作大有幫助;讀讀一些滋養心靈、溫暖心靈的書。讀書不僅可以豐厚文化底蘊,是自己更加具有文化眼光,讀書更為有價值的在於使教師的內心變得開放、鮮活、細膩和溫柔,使教師具有不斷增長的與人分享的內在需要,從而克服對於教學的倦怠感,從而使教學永遠充滿活力和內在的感染力,讀後感《讀後感(1)》。

其次,都鼓勵學生對一些問題和現象進行猜測和質疑。蘇認為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沒有任何一個正常的兒童是毫無能力、毫無天賦的。我們實行的原則是「每一個學生在學習中都應當達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這一點有助於我們達到全體學生的全面的智力發展,防止學業落後的現象。我們不允許那些天賦高、有才能的兒童在低於他們的能力的水準下進行學習。如果我們讓一個本來應當成為大自然的研究者、少年自然科學家、未來的學者的學生降低到一個平庸的書獃子的水準,那麼那些還沒有明顯地表露出其天賦和才能的苗頭的學生就更加不可能充分地發揮他們的能力了。肖也提到大膽猜測,放開學生思想的必要。他說在以發明電話而聞名的貝爾實驗室的大廳里,安放著一尊貝爾的半身塑像,下面鐫刻著一句話:「假如你偶爾偏離正軌,鑽進叢林,你一定能夠發現從未見過的東西。」鼓勵學生大膽猜測,甚至異想天開,這是我們中國教育非常必要的,因為我們的教育中坐井觀天、墨守成規、畫地為牢的東西實在太多。

最後,在如何對待後進生的問題上,兩者解決方案各有千秋。蘇覺得在對「後進生」的教育工作中,我總是努力達到這一要求,並且也向所有的教師提出這個建議。用驚奇、贊嘆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現在還很難說明,當兒童面前出現某種使他驚奇和贊嘆的東西時,他的頭腦里究竟發生著什麼變化。但是,千百次的觀察使我們得出結論:在兒童感到驚奇、贊嘆的時刻,好像有某種強有力的刺激在發生作用,喚醒著大腦,迫使它加強工作。肖覺得要給學生一點時間,教師要學會等待,一定永遠不對學生說:「你不行」,當我們學會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學生時,我們就會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少一點冷,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親切。

還有更多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就不一一列舉了。總之閱讀這些教育大家的著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讓我們在教育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需要我們一代代用心去研究去探索。

〔讀後感(1)〕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B. 如何閱讀學術著作和做讀書筆記

首先要養成連接概念與經驗的閱讀習慣。讀書必定要首先掌握作者的中心論點(當然有許
多沒有形成中心概念的著作,甚或主要是經驗信息堆積類的著作,有的價值不大,但有的
是十分珍貴的參考書。我這里關心的不是參考書的編撰,而是學術專著的寫作),而為了
精確地掌握一本書,也是為了鍛煉自己概括能力與養成連接經驗與概念的思維習慣,我特
別強調讀書筆記要總結作者對自己中心論點的主要經驗支撐證據,並同時照顧到中心論點
次一級的闡發性概念及其經驗根據。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
什麼?(更有進者,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會做怎樣的修改?)這樣的讀書習慣也是為
自己做學術研究,寫學術專著的一種鍛煉。能夠清楚掌握好的專著的設計和結構,才有可
能自己撰寫優秀的學術著作。

這樣的讀書習慣另外有一個很實用的考慮,就是為了積累自己將來研究和教學的可用材料
。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們看書之後,在個把星期到幾個月之中,對一本書的記憶是比較
清晰完整的,之後便逐漸模糊,幾年之後便幾乎不可能在腦袋裡作詳細的找回檢索。因此
,我們要在記憶清晰的時候,精確地總結這本書以備將來之用。而這樣的總結,不是被動
的摘抄,而是積極的消化,迫使自己在記憶最完整的時候,按照上述的方法精確地掌握這
本書並對之進行系統思考。那樣,將來可以隨時找回檢索使用。我自己要到30歲之後才清
楚了解到自己的記憶(或僅僅把書排列在書架上)的不可依靠,開始積累筆記。有不少在
研究院時候讀過的書,後來都 得回去重看。

2.理論學習

前人有眾多的理論著作,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資源。我自己提倡的途徑是要掌握主要不同
流派的理論,作為入門途徑。閱讀時要求與之對話,而不是簡單的死學。而對話、決定取
舍的最好方法,乃是看它對組織、解釋自己掌握的經驗材料有用沒用。

學習理論的目的不是尋求或掌握全能性的真理,而是提出問題,較高的一個境界是在理論
和實際脫節點上,或不同流派理論的交鋒點上,提出問題,試圖超越現存視野。另一用途
是通過與現存理論的對話來澄清、推進自己的分析概念。這樣,理論更多的是工具或對手
,而不是答案。

另一個有用辦法是:區別經典理論與庸俗理論;前者較少,後者俯拾皆是。前者一般視野
比較寬闊,提出的概念更清晰並強有力,後者則比較模糊繁雜,除非和自己的研究課題有
直接聯系,一般用途不大。這種庸俗模式的大量存在本身便是西方形式主義傾向的一個例
證:今日美國一般的社會學、政治學系,對學生們要求的是首 先建立所謂"理論"或模式
,然後才做經驗研究,這種認識方法的結果之一是模式堆積如山,絕大多數十分庸俗。而
與這樣的模式"對話",雖然可能會起點公關作 用,但對推進和提高自 己的分析概念不會
有太大幫助。 最後一種可行的理論學習方法是:先在某一種流派之中,深入浸淫一段時
間,作為入門方法,鍛煉自己概括和連接概念的能力,然後進而學習其他流派。國內許多
年長一點的學生,已經接觸過馬克思主義理論,可惜的是其教學方法,大多是當教條死背
,而不是活學活用地用來提出問題。但也有少數的學生,還是能夠從其中得到 概括能力
的鍛煉,這是寶貴的資源,可以當作學習其他流派理論的基本功。

3.寫讀書報告

學術著作都應帶有一個中心論點,而閱讀那樣的著作,首先是要掌握其中心論點,用自己
的話(一段,甚或是一句話)表達出來。然後,用三、四段總結其主要的次級論點,同時
總結其經驗證據。總結的時候,關鍵在於不要摘抄,要用自己的話,因為那樣才會消化,
使它變成自己的東西。一個可行的閱讀次序是先看首尾,掌握 其中心論點之後才逐章閱
讀,每章看完之後用自己的話總結。最後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作者把你說服了沒有,為
什麼?(甚或更進一步:如果由你來寫這本書,你會做怎樣的修改?)至於比較純理論性
的著作,我們要問:它對了解中國的實際或你自己的研究課題有什麼用?這樣的看書寫筆
記方法乃是一種思維上的鍛煉,也是養成自己的思考、寫作習慣的辦法。關鍵在養成看後
就寫系統筆記的習慣,不可依賴自己的記憶,因為幾個月(最多一兩年)之後肯定會變得
模糊不清。筆記最好既不要太簡短也不要太詳細,應在一、兩千字的范圍之內。這樣長年
積累,隨時可供將來的研究和教學之用。

4.研究寫作

我這里要強調的是,設計論文首先應要求自己能在經驗層面作出前人所未做的貢獻,因為
作為一個青年學者,思想上多未完全成熟,若能老老實實做經驗研究,最起碼可以在那個
層面上做出新的貢獻。但這不是說要只作經驗信息的簡單堆積,因為那樣無從區別重要和
不重要的信息。優秀的學術貢獻需要帶有明確的問題,經驗證據的目的是用來解決重要的
問題,而問題的建立要靠經驗與理論的連同使用,不可只靠單一方面。最理想的狀況是通
過新鮮的經驗證據來提煉新鮮的概念,用以解決重要的理論問題。而所謂理論問題,上面
已經提到,既可以是不同流派理論的交鋒點,也可以是理論與實際的脫節點。另外,最好
是自己特別關心的問題,因為那樣才會有驅動力,使自己作出長時期的持續投入。

這里應該說明,尋找自己最想做而又是最能做的題目常常是一個曲折的過程。我當年便因
導師的影響而選擇了思想史的題目,並試圖為導師而挑戰當時佔美國首席位置的Joseph
R. Levenson。後來才發現,自己無論在感情上還是能力上,都更傾向於關注普通人民,
而又比較喜歡解答有關人們實際生活的問題,更合適做經濟史、社會史和法律史。但清楚
認識這一點的時候已經近乎不惑之年了。基於以上的經驗,我自己一貫避免指定學生做某
個題目,因為我認為這幾乎等於是在替他們找對象。做學問是個長時期的磨練,十分必要
找到自己真正願意一生與之作伴的主題,但國內由導師包辦的做法仍然比較普遍,亟需改
革。

最後,怎樣在經驗證據上提煉新鮮概念。上面已經提到,一個好的方法是從經驗證據與現
存理論的脫節點出發,與現存理論,尤其是經典性的著作,對話來澄清、推進自己的概念
。最好是跨越不同流派的理論,因為同一流派中的論證,多隻關乎次級問題,而不同流派
的交鋒點,常常是最為基本和關鍵的問題。有的同學可能會覺 得掌握單一流派的理論已
經不容易,要求同時與不同流派對話,可能是過分苛求。但實際上,只掌握單一流派,常
常會陷於不自覺地完全接受其預設前提,久而久之,甚至會以為是天經地義,無可置疑的
"真理",因此陷入由意識形態主宰的研究。而且,通過不同流派之間的爭議,可以更清晰
深入地同時掌握不同概念,並把 自己的認識和問題提高到最基本的層面上。這方面中國
的研究生其實具有比美國學生優越的條件。作為處於兩種文化沖擊下的知識分子,中國的
研究生更能體會到理論與實際的脫節以及不同理論之間的交鋒。今天中國的研究生,幾乎
不可避免地都是"雙重文化人"(見黃宗智《近現代中國和中國研究中的文化雙重性》),
和美國一般研究生很不一樣。若能既不迷信普世理論,又不迷信自己的感性認識,這本身
就是一個可資學術使用的重要資源。最後是通過嚴謹的經驗研究與高層次的理論問題意識
的探討,來回反復連接,由此才可能建立既是中國的也是現代性的學術,並為全人類建立
一個不同於西方現代主義傳統的學術傳統。

C. 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出發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議向我們娓娓道來,不僅給我排解煩惱,為我指點迷津,還給我教育教學的好方法,受益頗豐。以下就幾條給我印象最深的建議,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歷發表一下我的觀點。

一、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就需要我們做一個會讀書會思考的人,要從繁重的教學中抬起頭來,多看,多想,多實踐。

二、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怎樣從「三人」中學習他們的經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條建議里為新教師提出了幾點經驗,這些經驗同樣值得我這個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師借鑒。怎麼確定該向哪位老教師學習?蘇氏的方法實在出乎我的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那就是「看學生的練習本」。原來學習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幸好平時我改作業還算認真,但以後還得得加倍認真了。明確了學習對象後,就要走進他們的課堂去聽課。因為一個班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一定和教師的課堂教學有關。從課堂上可以了解到學生的學習狀態,從學生的表現思考教師是如何引導的,再和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對比,想想他取得成功取決於哪些因素。這里我們要注意的是,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不能把名師的經驗當作「放之四海」的標准,我們要學的應該是優秀教師的教育理念。這樣你就不會為自己明明按照名師課堂實錄上課卻達不到人家的課堂效果而惶惑了。在學習別人的經驗的同時,我們就會越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種認識必將推動我們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到那時,你也許就會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了,讀後感《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其實不光是老教師的經驗值得學習,年輕教師一樣有許多東西值得學習的.
三、怎樣培養學生的注意力

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注意力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麼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同時他還提出:「直觀性作為一條教學原則來說,具有廣泛的含義。但如果把直觀教具僅僅看作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手段,那麼這不僅僅對教學,特別是對智育,都是很有害的。」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時,很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栓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韁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教師這個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做到教書育人、持續穩定地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僅要連通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韁繩」,而且要在課堂內外連通師生之間的情感這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來培養和尊重每個學生的人格,發展每個學生的個性,創建新型的師生關系,使教師與學生在親切、和諧、彼此信任的氛圍中教學相長。

四、讀了這本書,讓我對學習困難兒童有了新的認識。蘇霍姆林斯基在第6條建議中有這樣一段話:對於這些兒童來說,把學習僅僅局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我曾用過許多手段來減輕這些學生的腦力勞動,結果得出一條結論: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我對這段話的記憶非常深刻,在我們的身邊不乏「學習困難」的學生存在,他們對知識的接受能力明顯比普通學生差。我總認為對這些「學困生」不能要求太高,要把他們腦力勞動的范圍壓縮到最低限度,認為這些學生連教材上的內容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去讀其他的書籍,就是增加他們的負擔,也會浪費時間。在數學教學中我僅僅希望「學困生」先能夠把基礎知識掌握好,如:把書中的幾個公式記住,把幾個概念背熟,把一些計算過程搞清楚,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我也發現了——這些「學困生」對於一些需要動腦分析的題目就變得束手無策。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不要靠補課,也不要靠沒完沒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這一點想法確實新穎,我們以前做的方法也確實值得思考:把學習僅僅局限於必修的基礎這種做法是否會使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看來我們數學教學同樣值得考慮——如何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不斷增加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看來我們到了不妨嘗試一下蘇霍姆林斯基用「閱讀、閱讀、再閱讀」的方式來補補差的時候了。它可能難收立竿見影般的急功近利,可一年,三年,五年後,你說不定就能「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啦!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給我們提供了百條「建議」,我不能一一列舉,這些建議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在平時所接觸的一個個話題。這些建議的背後所展示的或是一個個鮮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這些建議也是我們教師在實際教育教學工作中要進一步實踐和思考的。通過閱讀《給教師的建議》,體會和領悟蘇霍姆林斯基的偉大教育思想,從中得到許多啟迪和教育,讓自己的思想與靈性飛舞,使自己的教育品質得以有效地提升。
〔一部指點迷津的教育專著—《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D. 請找一篇教育理論讀後感

讓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 ──《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書評 二十世紀50年代後期,當杜威的教育思想隨著蘇聯人造地球衛星的上天而受到猛烈的攻擊時,美國曾有頭腦冷靜的學者富有遠見地指出:對杜威的批評為時尚早,我們至少應當再給杜威50年的聲譽。從杜威去世至今,50年過去了,顯然,美國學者這一睿智的判斷已經展現了它的預言性,只不過現在看來,我們應當給予杜威教育思想的聲譽恐怕遠遠不止50年。 杜威思想的明顯復興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首先產生於哲學界,它是在分析哲學走向末路,實用主義思潮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發生的,一大批要求弘揚實用主義哲學的思想家紛紛出場,粉墨登台,盡管他們中的一些人不欣賞或不承認「新實用主義」這一稱謂,但作為局外者,人們一般相信,這是美國"新實用主義"的重新崛起。在努力復興實用主義的進程中,作為傳統實用主義哲學代言人之一的杜威,自然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他的思想和言論開始不斷地為人們所引用。可以說,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分析哲學只關注邏輯和語言問題而給哲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帶來的巨大「真空」,正因如此,美國新實用主義主要代表人物R.羅蒂在解釋杜威哲學視界的現代意義時,曾明確而形象地提出,每當分析哲學走入死胡同時,人們都會發現,杜威正等在那裡。 杜威思想受到人們重新重視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近些年來國外有關杜威著作的整理、出版以及研究杜威的文章和著作明顯增多。有統計數據顯示,從1970年到1995年之間,北美學術界「關於杜威的著作和文章」多達2200多篇(部),平均每年近90篇(部)。同時,有關杜威研究的文章質量和范圍也在不斷地提高和擴大。美國南伊利諾斯大學「杜威研究中心」經過長期的准備工作,於1991年出版了《杜威全集》,共37卷本,1996年還發行了《杜威全集》的光碟版,這項浩大的工程為人們重新深研究和挖掘杜威豐富的思想內涵提供了更為充足的第一手資料,為將對杜威思想的研究推到了一個更高的平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當代歐美處於一種復雜的境地,一方面,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聯邦或中央政府對教育直接干預的力度大大加強,而目前有政府背景的主流的教育改革是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宗旨的。這類改革在本質上更為接近西方教育思想流派中的「新保守主義」,而不是「進步主義」。當然,它還打上了現時代的特點--經濟領域的「新自由主義」的烙印(其代表人物也被稱為「新右派」)。在這個意義上,杜威的教育思想並沒有成為80年代以來歐美教育改革的理論基礎,沒有受到主流教育改革力量的青睞,或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可以認為,杜威的教育思想經過20世紀前半期的宣傳、推廣,已經滲透到了美國教育制度和實踐中去了,成為許多美國教育工作者日常教學工作的一部分,是他們賴以進行教學和管理工作的公開的或潛在的指導原則。當我們在進行中美教育的比較中,這一點也許看得更為清楚,中美教育之間存在巨大差異,這是人們公認的,如,美國學生的動手能力強,創造性思維較為突出,中國學生的基礎知識牢固,考試中屢屢能獲得好成績等等。追究形成這種差別的根源,從美國方面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進步主義教育帶來的,與杜威的教育思想不無關聯。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隨著進步教育思想在美國基礎教育中的滲透和沉澱,杜威的教育思想已經成為美國教育制度和實踐的一部分了,已不需要再以「運動」或「思潮」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為什麼杜威的教育思想在美國的基礎教育領域並沒有受到人們太大的關注、形成與哲學領域巨大反差的重要原因。 但另一方面,杜威的教育思想在教育領域又的的確確被復活了,只不過它不是在基礎教育領域,而是在與基礎教育領域有著重要關聯的教師教育領域。在當代歐美風起雲涌的教師教育的改革浪潮中,行動研究、反思性教學已成為愈演愈烈、勢不可擋的趨勢,已經成為國際教師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杜威強調的真正的學習應當是從「做中學」、從「經驗中學」,尤其從「反省經驗」中學的觀點,正從美國20世紀上半期對學生的要求,轉變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對教師的要求方面來。行動研究、反思性教學運動的思想基礎是可以從杜威教育思想中找到它的根源的,這也是在行動研究、反思性教學的運動和思想研究中,我們每每會回到杜威思想上去的重要原因。 另外,當前美英等國具有保守主義傾向的教育改革的巨大壓力,也引起了一些教育組織和個人的抵抗和反彈,各種抵制或要求修正當前改革的勢力開始出現,恢復進步教育所倡導的"兒童中心"的聲音也時有耳聞,如1999年,英國就有學者出版了《新進步教育》一書,提出,不僅要恢復進步教育的主張,而且還應當將進步教育建立在新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的基礎之上;有的學者在教育哲學的層面上探討杜威思想的方法論問題,發表了《教育哲學的自然化──後分析時代的杜威》(1998年)的研究專著,探討後現代社會條件下杜威教育思想的價值和意義。 就在杜威的思想在國外受到人們的重新關注並在教育領域中表現出較為復雜的局面的時刻,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研究所單中惠教授的《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問世了。該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正式出版,共46萬余字,是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的研究成果。筆者是在2002年9月下旬昆明召開的教育史年會上首次看見這部書的,此次年會,正值杜威逝世50周年,外國教育史組研討的話題就是有關杜威。單教授的這本大部頭著述,不僅代表了他個人,而且也代表了我國外國教育史學界及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杜威大師的緬懷和紀念。 閱讀了單中惠教授的《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筆者感到有三個方面的特點是值得一書的: 1.該書是我國教育界迄今為止最為系統和全面地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專著 杜威是20世紀屈指可數的教育理論和思想大師,自1949以來,我國也不乏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80年代初,自我國外國教育史領域的泰斗之一──趙祥麟先生發表著名的《重新評價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論文之後,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更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除大量的論文外,也出現了不少的譯著和專著。在有關杜威的專著中,《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一書無疑是研究杜威教育思想最為系統和最為完整的一部。該書共分6章,分別討論了「杜威的大學時代和教授生涯」、「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形成」、「傳統教育與杜威」、「進步教育與杜威」、「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與世界教育」6個專題,所涉及的內容幾乎包括了杜威教育思想的每一方面:實用主義哲學、機能主義心理學、教育目的論、課程論、方法論、道德教育、職業教育、兒童觀、教師觀、實驗學校、杜威與傳統教育和進步教育的關系、杜威教育思想對各國的影響等等,對杜威教育思想進行如此廣泛的探索,並將探索的成果以專著的形式系統地表述出來,該書應是國內的第一本。 2.充足的資料收集和娓娓的論證過程反映了作者精湛的研究功力 運用了大量的文獻資料來表述和支撐作者的觀點也是該書的一個重要特色。從書中的內容可以看出,作者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方面是進行過長期的積累,厚積而薄發的。作者曾先後在1982-1983年、1992-1993年、1997-1998年間,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到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英國赫爾大學教育學院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對有關杜威教育思想和實踐方面的資料進行過專門的收集。大量的文獻資料為作者的論證和闡釋工作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書後的中外文人名對照和頁碼標注,為讀者的檢索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在當前學術研究急功近利、「學術快餐」極為盛行的背景下,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方法顯得尤為的可貴。 3.軼事化的表述體現了後現代式的寫作風格 該書對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探索,在表述上並不像一些理論專著那樣抽象晦澀,而是將很多問題以"敘事"的方式表述出來,盡管這種「敘事」並不是對一個個個案的完整描述,但它的確是在有關「具體」的敘說中表達作者自己的理論構思的,這多少具有些後現代的風格。當我們注意到象美國著名的分析教育哲學後期代表人物--索爾蒂斯這樣注重並擅長理論分析的教育學者,也在近年來的理論專著中有意識地增加了「案例」的敘述,我們就不難感覺到其間所體現的教育理論發展的某種共同趨勢。在當今出現的"實踐"優先的認識論背景下,這或許是教育理論的一種必然選擇。 作為國內目前研究杜威教育思想最為系統、資料運用最為豐富的專著,單中惠教授的《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一書無疑為我國學術界對杜威教育思想的進一步探索搭建了更高的研究平台,這對我國教育理論的構建和教育改革的推進都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在我國當今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杜威教育思想對我們的啟發和借鑒意義也許比西方目前流行的新保守主義思潮更大,更適合我們中國教育的改革需要。我們期待著在單教授的《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一書的基礎上,有更多的有關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品論著出現,不僅研究二十世紀上半期的杜威,而且,能夠把杜威的教育思想放到近些年來深刻變化了的社會和歷史條件下進行考察,將杜威的教育思想與當前教育理論的構建和改革實踐結合起來,將對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進一步推向深入。

E. 《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學名著19種》讀後感

[《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學名著19種》讀後感]

《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名著19中》這本書收錄了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學名著19種,作者首先對名著作者及作品本身進行了簡單介紹,而後又對作品本身和其歷史地位做出了客觀評價、分析,既有有史以來第一部論述教育的柏拉圖的《理想國》,又有代表古希臘教育發展史上最高成就的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既有近代第一部比較系統的教育學著作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又有被譽為「標志西方哲學、社會和教育思想的主要轉折點和17世紀學校教育的大憲章」的洛克的《教育漫話》;既有完成了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盧梭的《愛彌兒》,又有被稱為「教育先鋒」的斯賓塞的《教育論》;既有被譽為「當代教育評價之父」和「現代課程理論之父」的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又有被認為是「超越了它自己的時代及其作者的時代」的弗萊雷的經典之作《被壓迫者教育學》;既有被認為是「可以與哥白尼學說帶來的革命相媲美」的朗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又有被稱為人力資本研究領域的「獨立宣言」的舒爾茨的《教育與研究的作用——人力資本投資》,書中還介紹了裴斯泰洛齊、杜威等人的著作,《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學名著19種》讀後感。這本書是專門介紹教育家及其教育理論的書籍,很適合教師讀,為教師完善自身專業素養提供了理論的養分。

洛克《教育漫話》

約翰·洛克,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巨子,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確提出由體德智三育構成的教育體系,是第一個提出精密體育理論的教育家。其紳士教育理論,直接影響和培育了18世紀法國的啟蒙思想家和唯物主義哲學家,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洛克的教育思想在現當代的教育教學中,影響依然是深遠的!

洛克非常重視健康教育,提出「健康的精神寓於健康的身體」,「我們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須先有健康,讀後感《《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學名著19種》讀後感》。為此他提出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議。如他認為兒童從小時候開始,就應多進行戶外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多運動,多睡眠,少吃葯,衣服不能過暖或過緊;他主張飲食要清淡,認為兒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麵包、蔬菜和水果。兒童的卧床要堅硬以鍛煉身體,這樣可以把孩子培養成強壯、勇敢又堅定的人。

洛克在品德教育方面也有明確的思想。他認為道德教育是紳士教育的靈魂,擁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個人獲得幸福,也有助於他的事業成功.洛克主張對兒童實施德育時父母要做榜樣和示範;要充分練習好的行為使之成為習慣;要和兒童講道理,還應該給兒童獎勵,這包括尊重、稱譽和贊揚,但洛克反對體罰。認為懲罰應盡量避免,但必要的責備、斥責也可保留,但不可挫傷兒童的自尊心。

在智育方面,洛克強調培養有學問的人。關於智育的方法,洛克認為關鍵要使孩子愛好知識尊重知識,在於使學生採用正當的方法去求知,去改進自己,提高求知的慾望。他首先提醒我們「應該極力注意,決不可把讀書當作他的一種任務,也不可使他把讀書看成一種工作。」一旦讀書成為兒童的負擔,他就會立刻討厭它,哪怕他們以前本來很喜歡讀書。應該把學習看做是一種游戲、消遣,把它當作一件做了別些事情以後的獎勵。這種觀點,他在書中曾多次提起。在語文學習上,洛克先生是反對機械學習,反對靠文法學習語文的,他舉了個例子:一個法國婦人教一個英國女孩學習法文,只是和她閑談,一點不需要什麼文法,只是口語,有了一兩年的功夫,英國女孩就能把法文說得很好,讀得很好了。主張重視兒童的興趣,「因為兒童興致好的時候,學習效率要好兩三倍」,對兒童充滿求知慾望的好奇心給予鼓勵。在本書的最後,作者指出「每個人的心理都與他的面孔一樣,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與別人區別開來。兩個兒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導的。」對兒童的教育要根據兒童的不同特點進行,和我們的祖師爺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再讀《教育漫話》,洛克教育思想的高瞻性和先進性,讓我體會的更為深刻。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無缺。洛克的思想也有一些值得人們商榷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我們應該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把光輝的思想、觀念運用到自己的教學實際中,照耀著孩子不斷健康的前行!

〔《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教育學名著19種》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F. 《新語文教學研究》讀後感(史素青)

[《新語文教學研究》讀後感(史素青)]
接觸蔡偉先生的《新語文教學研究》一書,實屬偶然,《新語文教學研究》讀後感(史素青)。

那是三月末的一天,全國首屆「新語文」尖峰論壇在金華召開,本人因是特級教師肖培東的工作室成員之一,故而有幸得以參加,更因此而有幸地得到了蔡偉先生的饋贈。回到溫州之後,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有關語文教學的理論專著。

此專著除去緒論「新語文教學宣言」,共有十二章內容,分別是「語文教師:讓新課程走進新課堂」「語文課堂教學的控制」「語文課堂教學形式」「語文課堂教學協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中小學生閱讀狀態及應對策略」「閱讀教學形態與創造性閱讀教學」「閱讀教學的藝術方法」「作文教學流行觀念批判與人本化作文觀的建構」「生活化的作文教學藝術」「現代作文教學模式的建構」以及「現代作文評改的理論與實踐」。看著這十二章的小標題,我們就能比較清晰地感知此專著的重要內容之所在,即它已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提升到了創新層面來進行研究與實踐。

在接觸這本教學專著之前,我也偶爾接觸過一些有關語文教學理論的書籍和觀點,但或許是教學水平尚未到一定的高度吧,我對於那些大家理論只能了解個皮毛,並未使自己真正地從中受益。但從教十年後的今天,我突然意識到要想讓自已在語文教學上有更長足的進步,有著更好的發展,我必須要知曉一些教育教學理論,讓它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並最終讓自己在自己的實踐中再提升出屬於自己的理論。基於此,我在讀此專著時,特別在意蔡先生理論及其實踐的效果。

蔡偉先生結合目前中小學生閱讀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在創新層面上提出了對策,並在結合新課標的前提下,分析當代中學生閱讀的不良行為,以心理學和教育學理論為指導,提出矯正原則及矯正方法,並最終在闡釋閱讀教學不同形態概念的基礎上,營造了一個「新閱讀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以寬容心態對待「多元解讀」,在閱讀教學中重視運用創造性策略,此外,蔡偉先生還積極探索文言文及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創新模式,如將「表演法」「聲教法」「故事法」「留空法」「讀注法」等一些新穎的概念與閱讀教學結合,這對於我們一線教師無疑有著極為具體的指導作用和參照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經常為會某些課堂表現欠佳而煩惱,雖然也為之不斷地在反思,但收效甚微。然而,讀罷此書,我卻在剎那間茅塞頓開:傳統閱讀教學之所以讓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負擔沉重,其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教學形式與方法的單一,沒有顧及到沉重的內在需要,讓抽象講解替代了課堂的一切活動,讀後感《《新語文教學研究》讀後感(史素青)》。而教師缺乏藝術的手段,課堂里缺乏藝術的氛圍,在壓抑封閉的環境里,沉重是很難讀好書的。

在蔡先生所介紹的一些教學方法里,我最近特別感興趣的就是「聲教法」,為了讓自己的專業水平再提高那麼一點兒,我還專門報了溫大的繼續教育跟蔡蓉老師學習《誦讀藝術》這門課程。雖然蔡先生說「『聲教』是筆者生造的一個概念」,但我認為它還是很有啟發性的。「聲教」主要包括讀、誦、吟、唱、背五項內容,它們的共同特徵便是出聲的閱讀,對象一般為教學文本,核心就是培養學生「說」的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當然,「聲教法」也並不適合任何一篇課文,但它特別適用於古詩文教學。我們知道,古代詩詞非常講究音韻,特別是唐宋以來的詩詞,大都有一套嚴密的韻律體系在制約,那些作品不但整齊,而且講究平仄對仗,易讀易記,琅琅上口。而蘇教版必修四里選了大量的古詩詞,曾經我也會藉助多媒體資料播放名家的朗誦,但事實表明,任何一位名家的朗誦都比不上教師在課堂上的現場表演,因為這樣更具感染力,也更能帶動學生的情緒表達。「聲教法」常用的方法有讀、誦、背,但不管是哪種方法的運用,我們都還可以根據所教詩詞的內容配上合適的音樂作背景,以造成一種濃郁的文化氛圍。如本人在教《琵琶行》時參照蔡先生所說,配上了張曉峰所作的同名琵琶小協奏曲,就大大地加深了學生對原詩的理解。

當然,「聲教」還需要採用多種形式,例如教師范誦,師生對誦,齊吟,輪誦,分角色吟誦,背誦擂台等等,其目的就是藉助豐富多彩的形式讓學生保持濃厚的「聲讀」興趣。

在閱讀教學創新的系列研究之餘,蔡先生還就作文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樣給了我很實在的指導和幫助。

曾記得一位教師說過:為寫作而寫作是可悲的,為高考而寫作是痛苦的,只有為生命而寫作才是真實的。反觀我自己的作文教學,我很汗顏,因為在有意無意間,我總是忽略了學生的「為生命而寫作」。蔡先生在書中指出生活化是作文教學高效之途。但「作文教學生活化並不是將生活與作文教學簡單相加,也不是隨心所欲,任意而為……我們在開展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時候首先需要遵循五大原則」,即設計性原則,創新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合作性原則以及活動性原則。此外,還要做到教學目標生活化,教學環境生活化,教學過程生活化和教學評價生活化。王蒙說過,自己豐富才能感知世界的豐富,自己善良才能感知世界的美好。一旦學生擁有了豐富的真情實感,才能見山而情寄於山,遇水而情融於水,才能以悲天憫人的姿態,給予這個世界應有的人文關懷。不能否認,蔡偉先生的研究讓我從教十年之後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

《新語文教學研究》帶給我的不僅僅只是一兩千字的感悟和反思,它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今後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運用和再提升,我相信,有這本書的理論作為指導,我的實踐肯定會有更大的成效!

2010/04/13
〔《新語文教學研究》讀後感(史素青)〕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G. 教師如何做研究讀後感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成為一名研究者,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教師在重新確立在教學當中的角色時,遭遇作為教學組織者在諸多領域的知識、方法和實踐經驗儲備明顯不足。教師角色的確立,直接決定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行為,影響著課程實施的走向和課程目標的實現程度。在傳統的教學當中,教師的角色是大綱、教材的解說者、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應對各種考試的組織者,教師可以憑借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對於相當數量的教師來講,完成這樣的角色轉變,從根本上改革自己多年來形成的教學方式是一件十分復雜十分痛苦的事情,壓力是很大的。這不僅是因為在應試教育下教師已經形成了應對各種考試的有效的教學方式,也還因為新課程對學生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都提出了較以往不同的要求。新課程要求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新增了研究性學習的課程,作為教學組織者在諸多領域的知識、方法和實踐經驗儲備明顯不足。面對新課程提出的新要求,教師只有一種正確選擇,那就是積極應對,在教改實踐中不斷學習,使自己成為一名有知識、會研究、善創新的教師。

事實上,新的課程改革在對教師傳統角色、傳統教學方式形成前所未有的沖擊的同時,也為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只要教師在教學中,把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學工作的組織者、研究者、領路人,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作為一種理念,作為一個追求的目標,在課程改革中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要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我們就必須做一個終身學習者,不斷地進行知識的充電,不斷地提高自己的學養水平。

當今時代,新知識層出不窮,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新課程的實施,更對教師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實施新課程尤其需要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確立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觀和人才觀;學習教育心理的有關知識,准確把握當代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把握來自不同家庭的學生的個性差異,從而做到因材施教;還要注意學習有關研究的一般方法的理論書籍,從而能夠適應組織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需要。教師從根本上確立終身學習的意識,做一個終身學習者,不僅是為了民族的復興與進步和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也是教師專業化、自主成長和提升自己人生質量的重要前提。

我想:要成為一名研究型的教師,掌握和運用教學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同時,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學生學習內容的豐富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我們還應熟識和了解其它領域的研究方法,如組織學生進行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本領等。從理論專著中學習這些方法是必要的,但學習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應用之妙在於創新,教師只有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不斷以理論指導教學實踐,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進行教學創新,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研究水平。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研究型的教師。

H. 《魏書生教育思想專著》讀後感

[《魏書生教育思想專著》讀後感]

魏書生思想席捲中國教育界,但始終也沒能真正去讀一些關於他的教育理念這方面的著作,《魏書生教育思想專著》讀後感。前段時間去書店看到了魏書生寫的專著,順便買了本,這幾天也一直在翻閱,從中我發現書中他寫到的並不是純理論的東西,而更多的是那些特別實實在在的,在他從事教師這個職業時的一些具體教育方法。粗略拜讀了以後,我從書上真實體會到了魏書生的人格魅力。在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書生的教育理論無疑就是一盞啟明燈,為教育大潮中的師者們指明了航向!同時也為我們這些青年教師提供了一些實實在在的教育思路。

作為一名政治教師,由於其學科的特殊性,一昧的盲目付出並不能得到預想中的回報,照本宣科換來的只是下面學生暈暈欲睡的結果。如何讓學生重視這門學科?如何讓學生願意主動去學習這門學科?可能比備課教學更為重要。

魏書生的教育思想精闢地歸納為:一句話;兩本書;三個魅力;四字精髓;五點啟示;六步教學法;七個一分鍾。全面且簡潔明了地涵概了魏書生的基本教育思想。其中的「三個魅力」讓我的內心驀然升騰起一種前所未有的清新,魏書生的人格魅力、知識魅力、成就魅力使他在惡劣的環境中催化自己發奮圖強而更加卓越,他以自己的經歷勉勵著取經者要做到「天人合一,解放自我」,正是這種解放才使魏書生有能力有勇氣去創造一般人難以創造出來的奇跡。做為一個師者,不能用狹隘的人與人之間權與利爭奪禁錮自己的聰明才智,歪曲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要努力管理好自己的內心世界,作自己的心靈主人,胸懷坦盪,淡泊名利,發揚光大自己內心的大智慧,真正的將生命付於教育事業,真正地做到燃燒的蠟燭,在發光發熱中不斷思考、學習與進步,自強不息,真正做到博學為師,厚德為范。

魏書生的教育思想和課堂藝術不僅僅是體現在課堂上,而是體現在課前、課後和課外;不僅僅是體現在教書上,而是體現在育人上;不僅僅是體現在教師的如何教上,而是體現在學生的如何學上;不僅僅是看學生在課堂上如何學,而是看學生在課前學的怎麼樣。所以,魏書生的課堂藝術的魅力主要表現在對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積極性的調動、學習興趣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效果的檢測上。

因此,縱觀魏書生的教學全過程,魏書生的教學,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簡單的教與學的互存關系,而存在著一種普普實實的教學組織環節和組織形式。

魏書生教育思想的實質是培養學生的能力,即自學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學會學習是通向21世紀的個人護照。在他的教育理念中,使學生會學,促使差生轉化一直是他努力

的方向。要使學生會學,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魏書生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時,總是把直接興趣和間接學習興趣結合起來,使之互相促進,這樣學生的

學習興趣就會越來越濃,變成滿足心理需要的一種極大樂趣。培養學習興趣,還應注意既要有廣泛的興趣,又要有中心興趣。學習興趣與老師教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樣是課堂,有的教師視為畏途,有的教師則視為樂園。魏書生上課,學生興趣盎然,忽而眉飛色舞,忽而屏息凝神,覺得是一種享受。

綜觀魏書生的教學,方法靈活是他的特點,讀後感《《魏書生教育思想專著》讀後感》。魏書生常說,良好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傳授知識的程序,要研究教學方法,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改進教學,教師的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在課堂上創造精神的飽滿和樂觀愉快的語調,在培養牢固持久的學習願望和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方面,對興趣培養都有極大的意義。並對一堂課還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要求:一堂課應當激發出真正的激動心情。魏書生教學,就是要通過各種教法找到興趣的源泉,他認為,教師講課,寡淡無味,平鋪直敘是教學的

大忌。他總是力圖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活潑的學習氣氛,在課堂上,趣事,樂事層出不窮,學生思維可以馳騁,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久而久之,學生對他教的語文學科產生濃厚興趣,愛上了他並迷上了他。

新的事物,學生會有興趣。變換教學方法從中得到快樂,學習興趣就會成倍增長。

魏書生老師在校或外地講課,課前總喜歡用氣功冥想的辦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魏書生常說老師要教給學生一些常規性的學習方法,幫學生制定一些語文學習的規矩,制度,計劃,在一些方面使學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老規矩可遵守。在一些方面讓學生猜的透,但在具體一堂課的安排上,具體教法的運用上,在一些小的技術,技巧問題上,又應該讓學生猜不透。越猜的半透不透,學生越願猜,越猜學習興趣越濃。與教師感情越進,對教師所講的理解的

越深。

民主平等是魏書生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用通俗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兩個字--商量。魏書生在全國乃至香港、台灣出公開課事先從來不告訴學生學習內容,有時還要學生猜猜看學什麼。這與我們許多教師出課是大不一樣的,我們往往要提前預習、認識學生、提前試講等等,待到了課堂也只是在學生的配合下把預案十分精彩的表演一次罷了。

魏書生敢於上真課,不懼怕學生不熟、教材不熟所帶來的預案無法進行。盡管我們不能說魏書生心中就沒有預案,但是可以肯定地說魏書生心中的預案與我們的預案相比在本質上是大不一樣的;我們的預案是讓學生當演員把課堂教學過程一步步表演下來--學生的學從屬於教師的教,為教師的教服務。而魏書生的商量型預案是教師的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並且千方百計的去適應學生的學。

魏書生的商量教學看似平淡無奇,其實是高深莫測的,用此時無聲勝有聲,於無聲處起驚雷來形容是不過分的。其一、用商量的教學策略主導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使師生共同處在一個非常和諧的課堂氛圍中,

用魏書生自己的話來說那就是師生面對面的交流是任何其他教學手段無法取代的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拉近了師生距離,產生強烈的師生情感氛圍,良好的師生情感是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石。其二、在商量教學策略氛圍中學生全員參與教學活動,因為商量的那根弦始終在拉動著每一個學生的心,使你無法拒絕它而走神,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其三商量教學策略極大的遵從了因材施教原則,擺脫了出課教師最擔心的因師生不熟而啟而不發,對不同個性特點和學習特長的學生也顧及到了,順應班級基礎狀態和學生個性特點而進行因材施教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證。

同時魏書生還注重學生創新力的培養。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經濟時代,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方法是教師的重要任務。魏書生經常說「一件事有一百種做法」。我們不缺乏學習的學生,但缺乏具有想像力的學生,學習離不開想像,而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茅以升說「世界上沒有生而知之的聖人。而只有學而知之的天才。」前汽車大王福特說「不創新,就滅亡。」魏書生自己對創新認識和創新能力

的體驗是非常深刻的,他從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經驗是很豐富的。
魏書生老師的教學藝術,已經不是教育教學所能概括的了。他用自己的人生體味,用個人的性格魅力,用深厚的學術修養,在教育和影響著學生。

課堂雖小,卻有著廣闊的鑽研天地,鑽進去,人了門,師生雙方都有無窮的樂趣,能極大地提高教學效率。魏書生說:「我只是在人口處,悟到了點滴激發學生興趣之法,更有效的方法,還在前面等著我。」
〔《魏書生教育思想專著》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I. 一篇關於思想類著作的讀書心得

陶行知教育名著》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這是陶行知的人生言;「為了孩子,甘為駱駝。幹人有益,牛馬也做」。

愛的教育是中小學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師愛能營造出和諧、溫馨、親切的師生關系。在這種師生關系中,學生不僅樂學,而且個性會得到充分發展,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這是創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礎。

教師對學生愛是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醜為取捨」的選拔法,他做到了如諺語所說的那樣:「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教師對後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後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學習陶行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獻身教育的品格、「愛滿天下」的高尚情懷,發揚「因為差,更要抓」「因為差,更要愛」的敬業精神。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繫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愛滿教育,愛滿生活教育,這是我讀《陶行知教育名著》的最大體會

J. 著作 讀後感

[著作 讀後感]著作 讀後感教育著作讀後感
理化生 吳海莉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擁有豐富的教學案例和經驗,但由於理論欠缺,不能變成文字,使自己好的經驗不能與人共享,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再加上自己思想作祟:我不行,人家是名家,我不行……究其原因,說白了不是自己不行,而是自己教育理論不足,不能把自己的經驗上升到理論的高度罷了,著作 讀後感。學校倡導大家讀教育類書,目的在此,希望大家爭做名師。基於此目的,利用休息時間,積極響應學校給教師的讀書計劃,根據個人的教學情況和面臨的實際問題,拜讀了《生命與教育》《創造教育奇跡的55個細節》《欣賞教育》等學術作品。讀完之後頓覺受益非淺,
讀了《生命與教育》,使我知道,愛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愛能創造新的奇跡!愛能創造教育的輝煌!要成為孩子眼中的教師,不是把學生當作無知的凡夫俗子,自己盛氣凌人成為上帝。我們要用愛來打動他們,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托爾斯泰說過:「在這個世界上,常被別人關心、愛護,就能學會用自己的愛心去關心愛護別人」,「我們應該擴大內心的愛」。所以我們當老師的一定不能讓自己的愛打折,在學生最需要關心愛護的時候充分體現自己的愛心和善舉,「投桃報李」不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老話嗎?相信學生也會用同樣的愛心和善舉來回報這個世界的。
研讀《創造教育奇跡的55個細節》一書,我懂得了學生的優秀是教育出來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的天賦和可塑性,只要讓他們置身於教育的氛圍中,只要讓他們感覺到是被需要、被愛的,即使是問題學生也能培養好的修養」。不僅如此,書中所提供的55個細節從微處入手,卻是處處切中要害,就像是為我們的教師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學習習慣、社交禮儀、社會公德等方面的細節,將這些教育的細微之處羅列出清單,提醒我們在與孩子的相處中注意自己怎樣以身作則,幫助我們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實。
《欣賞教育》告訴我們:希望得到別人尊重和得到別人欣賞,是我們每一個人人性中最本質的追求。欣賞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目的。日本心理學家永多湖輝曾說:「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潛力。每個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潛能隱藏在每個孩子的心中。」欣賞教育最大的奧秘就在於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承認差異,允許錯誤和失敗。讓每一個孩子時時都能感到自己能行,自己是一個好孩子。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
通過廣泛的閱讀,拓寬了我的專業知識,使我獲得深厚的學識和素養,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學能力, 讀了這些書,使我明白了在教學活動中欣賞與激勵的重要性,愛的重要性,這些都將作為我以後教育學生的座右銘。【擴展閱讀篇】
所謂「感」
可以是從書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書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讀書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讀書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丑惡現象的抨擊、諷刺。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讀後的基礎上發感想。要寫好有體驗、有見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讀後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讀好原文
「讀後感[1]」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麼都沒有了解,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並感得深刻。如果要讀的是議論文,要弄清它的論點(見解和主張),或者批判了什麼錯誤觀點,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啟發,還要弄清論據和結論是什麼。如果是記敘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節,有幾個人物,他們之間是什麼關系,以及故事發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會背景,還要弄清楚作品通過記人敘事,揭示了人物什麼樣的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現象,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節使人受感動,為什麼這樣感動等等。
其次,排好感點
只要認真讀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寫成讀後感的方面很多。如對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原作其他內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寫成讀後感,對個別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寫成讀後感。總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內容,只要你對它有感受,都可能寫成讀後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來,這樣才能寫好讀後感。
第三、選准感點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里只能論述一個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著便是對這些眾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現實針對性最強、自己寫來又覺得順暢的一個感點,作為讀後感的中心,然後加以論證成文。
第四、敘述要簡
既然讀後感是由讀產生感,那麼在文章里就要敘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實,有時還要敘述自己聯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話,讀後感中少不了「敘」。但是它不同於記敘文中「敘」的要求。記敘文中的「敘」講究具體、形象、生動,而讀後感中的「敘」卻講究簡單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學寫讀後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敘述不簡要,實際上變成復述了。這主要是因為作者還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點,所以才簡明不了。簡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簡還要明。
第五,聯想要注意形式
聯想的形式有相同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同性)、相反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反性)、相關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關性)、相承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承性)、相似聯想(聯想的事物之間具有相似性)等多種。寫讀後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聯想與相似聯想這兩種聯想形式的運用。
編輯本段如何寫讀後感
格式
一、格式和寫法
讀後感通常有三種寫法:一種是縮寫內容提綱,一種是寫閱讀後的體會感想,一種是摘錄好的句子和段落,讀後感《著作 讀後感》。題目可以用《讀後感》;還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兩個詞語)做題目,下一行是——《讀有感》,第一行是主標題,第二行是副標題。
二、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東西去寫,這是寫好讀後感的關鍵。
三、要密切聯系實際,這是讀後感的重要內容。
四、要處理好「讀」與「感」的關系,做到議論,敘述,抒情三結合。
五、敘原文不要過多,要體現出一個「簡」字。
六、要審清題目。
在寫作時,要分辨什麼是主要的,什麼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讀」能抓住重點,「感」能寫出體會。
七、要選擇材料。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
八、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原文內容往往用3~4句話概括為宜。結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讀的作品上來。要把重點放在「感」字上,切記要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
九、要符合情理、寫出真情實感。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禁止寫成流水賬!
編輯本段要寫關於學習的讀後感應該讀什麼有感
(1)引——圍繞感點 引述材料。簡述原文有關內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內容 ,要簡練,而且要把重點寫出來。
(3)議——分析材料,提練感點。亮明基本觀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4) 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寫讀後感最忌的是就事論事和泛泛而談。就事論事撒不開,感不能深入,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讀後感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系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系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部,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5)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讀」的內容不放鬆。
以上五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一、先要重視感
感要多 讀要少,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二、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准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
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為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為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
四、敘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復述原文
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眾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初中作文課中,除了寫\"讀後感\"外,老師還會要求同學們在看完一部電影,電視片或參完某一展覽後寫\"觀後感\",觀後感的寫法與讀後感是一樣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簡述所觀的內容,然後引出觀點,展開論述就可以了。
五、寫景、物的讀後感應該怎樣寫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
(5)簡要地說明原文有關內容,重寫有感,不要重點介紹,偏離主題。

閱讀全文

與教學理論專著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