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教學相長翻譯
翻譯
劍刃雖然銳利,不磨就不能斬斷他物;人的資質雖然聰穎,不認真學習,就不能提高修養。雖然有美酒佳餚,不親口品嘗,就不能知道它們的味美;雖然有正確的道理,不努力學習,就不能通達它們的功用。
所以說,通過學習,然後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通過傳授,然後才知道自己研究不深。發現自己的不足,就會心愧而努力學習,知道自己的研究不深,就會遍天下求師而弄透事理。從這些看來,傳授與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原文
劍雖利,不厲不斷;材雖美,不學不高。雖有嘉餚,不嘗不知其旨;雖有善道,不學不達其功。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不究。不足,故自愧而勉;不究,故盡師而熟。由此觀之,則教學相長也。
(1)教學相長的翻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文出自漢代韓嬰創作的《韓詩外傳集釋》。本文主要講述了教師自身的教與學。後引申為師生之間相互促進:一方面教師的教導使學生得到發展;另方面學生提出問題和要求,又促使教師繼續學習,不斷進步。
《韓詩外傳集釋》不是原書之舊,非但卷數不同(漢志作六卷,今本及隋唐志均作十卷),即內容可能也有一部分經過後人的修改了。這部韓詩外傳,按照儒林傳的說法,應該是一部闡述經義的書,但實際情況不是這樣。
從散見於宋以前古籍中一些零星的佚文看來,儒林傳的說法大致符合於已經亡失的內傳,而現存外傳的體例卻跟劉向的新序、說苑、列女傳等相類似,都是先請一個故事,然後引詩以證。這原是古人著述引詩的慣例,創始於論語,以後墨子、孟子都有,而荀子則最多。荀子引詩,常在一段議論之後用作證斷。
作者簡介
韓嬰,約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30年,涿郡鄚人(今任丘市人),西漢文、景、武三帝時為官,文帝時任博士,景帝時官至常山太傅,後人又稱他韓太傅。韓嬰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學者,他講學授徒寫成很多著作,其中有《韓故》、《韓詩內傳》、《韓詩外傳》、《韓說》等。
韓嬰講授、注釋《內經》有許多獨到之處,世稱"韓詩",與轅固生的"齊詩"、申培的"魯詩"並稱"三家詩"。韓嬰還對《易經》很有研究,做過很多注釋,著有《周易傳韓氏三篇》,但未能流傳於世。
B. 教學相長的文言文解釋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菜餚,不吃,不會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不會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過)學習然後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通過)教然後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
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後(才)能夠督促自己(進一步學習);知道(自己)有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後才能夠自我奮發進取。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兌命》說:教別人也是自己學習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雖有佳(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2)教學相長的翻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文選自西漢·戴聖的《禮記·學記》。教學相長是教與學相輔相成。原意是就教師自身的教與學而言。後引申為師生之間相互促進:一方面教師的教導使學生得到發展;另方面學生提出問題和要求,又促使教師繼續學習,不斷進步。
《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成書於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匯編。
C. 教學相長的翻譯是什麼
Teaching follows no pattern.(教無定法)
Learning takes no regularity.(學無恆規)
To teach is to learn.(教學相長)
D. 教學相長(翻譯)
【解釋】: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出自】:《禮記·學記》版:「是權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示例】:再如教員天天在堂上給大家講,不特不能減其所有,反可得~的益處。 ◎清·梁啟超《「知不可而為」主義與「為而不有」主義》
【近義詞】:互教互學
【反義詞】:兼容並包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表示教與學相互促進
E. 《教學相長》原文及翻譯是什麼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內學然後知不容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譯文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這樣以後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後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後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別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上說:「教人是學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F. 《教學相長》文言文翻譯
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進 ③雖,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道理。3.教;學;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4.嘉餚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教學相長。
可以嗎?
G. 教學相長翻譯
Teachers teach studens knowledge. And teacher can also learn knowledge from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H. 教學相長翻譯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回然後知不足,答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I. 教學相長原文及翻譯
發 音 jiào(第四聲) xué xiāng zhǎng(第三聲)
釋 義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出 處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示 例 教學實踐,使我深深懂得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用 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表示教與學相互促進。
《學記》:《禮記》名篇。主要是講述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方法,闡述了教學相長,循序漸進,長善救失等教學經驗。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較有價值的教育論著。
教學相長: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
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學--- 知不足 ---自反
長———促進 嘉———美好
旨———味道
教--- 知 困 ---困惑,不理解
故曰:教學相長也。
所以:相互促進。
道理
教學和學習是可以互補的。
原文
雖有嘉餚①,弗②食,不知其旨③也;雖④有至道⑤,弗學不知其善⑾也。是故⑥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⑦。知不足⑧,然後能自反⑨也;知困,然後自強⑩也。故曰:教學相長也⑿。
[編輯本段]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好的味道;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也)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哪裡理解的不透。知道自己有所欠缺,然後才能刻苦地鑽研;知道自己有困惑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導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
[編輯本段]注釋
1.佳餚:美味的食物。 佳 很好。 餚:熟的魚肉等,熟食。
2.弗:不
3.旨:味美,好吃。
4.雖:即使。
5.至道:至高無上的道理,最好的道理。
6.是故:因此
7.知困:知道自己在學習中不知道的地方,困:本意為窘迫,在此引申為困惑,不懂。
8.知不足:知道自己有不夠之處。
9.自反:反過來要求自己,即反省自己。
10.自強:自己奮發圖強。強:使動用法,使……強。
11.善:好處
12.教學相長:教和學互相促進。長:促進
陶行知關於「教學相長」的言論
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
《教學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號
《陶行知文集》第14頁
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這是教學分離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這樣,他必是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
《教學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號
《陶行知文集》第15頁
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後生可畏,正是此意。我們極願意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這是我們對於後輩應有之希望。學術的進化在此。但我們確不能懈怠,不能放鬆,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們要一面教,一面學。
《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
1923年《十年來之安徽中學》
《陶行知文集》第60頁
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就地位論,好學的教師最為重要。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換句話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同學也互相感化。好學的同學能引別的同學好學。
《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
原載1926年2月《新教育評論》第2卷第12期
一個不長進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興教人。……「後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氣話,而是一位教師受了大眾的蓬蓬勃勃的長進的壓迫之後,對於自己及一切教師提的所出警告。只有不斷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這樣的恐怖。
《中國大眾教育問題》1936年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論文選集》
《陶地知文集》第540頁
只須你甘心情願跟你的學生做學生,他們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們能為你保險,使你永遠不落伍。
《中國大眾教育問題》1936年
1943年3月《行知教育論文選集》
《陶行知文集》第541頁
我們必須認真辦學以求對得住小朋友,對得住國家民族,毀譽之來,可不必計較。橫逆之來,以慈愛智慧庄嚴無畏處之。我們追求真理,愛護真理,抱著真理為小孩,為國家,為人類服務,社會必有了解之日。
《給肖生的信》1930年3月29日
《陶行知文集》第703頁
現在我提出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每天四問》
1951年4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第747頁
現在我想到有五個字,可以幫助我們學問易於進步。哪五個字呢?
第一個,是「一」字。一是「專一」的一。荀子說:「好一則博」。這句話是很有精義的。因為有了一個專一的問題做中心,從事研究,便可旁搜廣引,自然而然地廣博起來了。……
第二個,是「集」字。集是「搜集」的集。集照篆字的寫法,是這樣「」,好像許多鉤鉤一樣。我們研究學問有了中心題目,便要多多搜集材料,我們便象「集」篆寫一樣,用許多鉤鉤到處去鉤,上下古今,左右中外的鉤,前前後後,四面八方的鉤,鉤集在一起來,好細細研究。……我們有了豐富的材料,便可以源源本本的徹頭徹尾的來研究它一個明明白白,才能夠收得「水到渠成」的效力。所以我希望大家對於每一個問題,都必須多多搜集材料,以便精深的精益求精的研究。在研究上發生力量,在研究上加強創造力量,集體創造,共同創造,在創造上建立起我們事業的新生命,樹立起我們事業的新生機,穩定我們事業的新基礎。
第三個,是「鑽」字。鑽是鑽進去的鑽,就是深入的意思。鑽是費很大的力量,才能夠鑽得進去,深入到裡面去,看得清清楚楚,取得了最寶貴的寶貝。做學問雖不能象鑽東西那麼鑽,但是能夠用最好的方法,也可以很快鑽進去。……
第四個,是「剖」字。剖是「解剖」的剖,就是「分析」的意思。有些材料鑽進去還不夠,必須解剖出來看它的真偽,是有用的還是有毒素的?以便取捨,清化運用。……對於每一個問題搜集得來的材料,除了鑽進深入之外,必須更加著意做一番解剖的工夫,分析入微,如同在解剖刀下,在顯微鏡下,看得明明白白,分析得清清楚楚;真的有用的沒有毒素的就拿來運用;如果是假的有毒素的就捨去拋掉不用。如此,鑒別材料,慎選材料,自然因應適宜了。
第五個,是「韌」字。韌是堅韌;即是魯迅先生所主張的「韌性戰斗」的韌。做學問是一種長期的戰斗工作,所以必須有韌性戰斗的精神,才能夠在長期的戰斗中,戰勝許許多多困難,化除種種障礙,開辟出一條新的道路,走入新的境界。……
我想我們每一個人,能把「一」「集」「鑽」「剖」「韌」五個字做到了,在做學問上一定有豁然貫通之日,於已於人於社會都有貢獻。
《每天四問》
1951年4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第726頁
探討真理,我們提五條路:(一)體驗;(二)看書;(三)求師;(四)訪友;(五)思考。這與中庸上所講的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可以比起來看。體驗相當於篤行;看書、求師、訪友相當於博學;思考相當於審問、慎思、明辯。我們的治學次序是依據「行是知之始」及自動的原則排列,可以說是把傳統的道理顛倒過來。
《育才十字訣》1942年12月4日
1951年4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第733頁
虛心,虛心,虛心,承認一無所壬,一無所能;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也跟敵人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得專,也學得博。
《從五周年看五十周年》1944年6月
1951年5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經743頁
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一)虛心;(二)寬容;(三)與學生共甘苦;(四)跟民眾學習;(五)跟小孩子學習……;(六)消極方面:肅清形式、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
《實施民主教育的提綱》
1945年5月《戰時教育》
《陶行知文集》第785頁
個人學習不如集體學習,偶爾學習不如經常學習。為著進行經常的集體學習,最好是聯合起來組織社會大學、星期研究會以實施共同之進修。
《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論文選輯》
《陶行知文集》第817頁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看出這兩句話有因果的關系。惟其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如果天天賣舊賣貨,索然無味,要想教師生活不感覺到疲倦是很困難的。所以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
《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論文選輯》
《陶行知文集》第817頁
我們要跟小孩子學習,不願向小孩學習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個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問題,小孩的困難,小孩的願望,小孩的脾氣,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讓他們發揮出小小的創造力?
《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論文選輯》
《陶行知文集》第818頁
我們要跟老百姓學習,學習人民的語言,人民的情感,人民的美德,努力發現老百姓的問題,困苦,和他們心中所希望達到的目的。
《小學教師與民主運動》1946年
1947年3月《陶行知教育論文選輯》
《陶行知文集》第818頁
我以為不但教師要學而不厭,就是職員也要學而不厭。因為既以生活為學校的中心,那麼各種事務都要含有教育的意義:從校長起一直到廚司、校工,各有各的職務,即各有各的學問要增進。
《我之學校觀》
原載1926年11月5日上海徽州同鄉會《徽音》月刊27、28合刊
小孩不小歌
人人都說孩子小,
誰知人小心不小。
你若小看小孩子。
便比小孩還要小。
《小孩不小歌》1931年4月18日
選自郭沫若審編的《行知詩歌集》
《陶行知文集》第489頁
師生本無一定的高下,教學也無十分的界限,人只教師教授,學生學習;不曉得有的時候,教師倒從學生那裡得到好多的教訓。
《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
原載1919年10月《新教育》2卷2期
《陶行知文集》24頁
我們要培養新父母和新教師,以培養更有福的後一代。舊父母和舊教師,憑主觀以責兒童之服從;新父母和新教師,客觀地根據他們的需要能力以宣導他們的慾望而啟發他們自覺的活動。新父母與新教師,要跟兒童學,教兒童啟示自己如何把兒童都得更合理。
《敲碎兒童的地獄,創造兒童的樂園》
1944年12月16日《時事新報》
《陶行知文集》758頁
摘自:中國陶行知
J. 教學相長的翻譯
即使有美味的食品,不去吃,不知道他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學習,不知道他的好.所以學習,這樣以後知道自己有不夠之處,教學,這樣以後知道自己有不懂之處.知道自己有不足之處,這樣以後能自己反回來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懂之處,這樣以後能夠自己努力向上,不倦的鑽研.所以說:教育和學習是互相促進的.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雖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知道它的甘美。雖然有極好的道理,不學,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之後才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也有不通之處。知道自己有所不足,然後才能嚴格要求自己;知道自己有不通之處,然後才能勉勵自己奮發上進。所以說教人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