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發布時間:2021-01-05 20:24:37

『壹』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貫徹「實際、靈巧、准確、優秀」的原則。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把握「實際」原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切要從本校、本班、本學科的實際出發,根據不同類型學生,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區別地開展教學工作,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對一個模式,一刀切。因此,我們通過認真分析和考察後,我根據山區農村學生實際狀況,分別為三種類型學生提出有所區別的要求:1、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要求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適當深化,把知識轉變為能力和覺悟,並加強綜合訓練;2、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要狠抓基礎知識,注重在基本知識過關和基本訓練上下工夫,讓學生理解記憶;3、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則適當降低要求,扎扎實實抓好基礎知識的查補和復習,當堂鞏固。同時,適當開展一些第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如組織學生故事課、演講會,搞一些與教材內容有關的郊遊活動,並結合學生所學到的知識加以分析,指導學生寫日記,寫感想,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收到了實效。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把握「靈巧」原則。
在語文學習中注重學生靈巧性的發揮是十分必要的,即教學方法和手段要靈活多樣,就是要盡量多採用啟發式教學法、討論式、歸納法、強化記憶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備課時,我們做到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在上課時,我們讓學生既動眼、又動手;既動腦、又動口,充分發揮師生的雙邊活動的作用,以達到雙贏的效果。
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把握「准確」原則
想要教好語文,必須要以語文大綱和教材為准。講課時,教師應准確地把握這節課在全書中的地位,以及重點、難點,盡量避免違反文學性和思想性的錯誤。特別是對於課文中心思想的教學,更要做到准確。如教《布衣元帥》講了徐向前元帥生活中的三個小故事,歌頌了他始終保持革命者朴實無華的本色,做人民公僕的崇高品質。課文內容真實,語言朴實,形象鮮明。課題既點明課文的主人公——元帥,又暗含中心:布衣元帥朴實無華,是人民的公僕。在教學過程中,我再三強調「朴實無華、人民的公僕」這幾個詞語,有的同學不解的問:「為什麼朴實無華的徐向前元帥在照片插圖上是穿著皮鞋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很頭痛,因為我備課的時候也曾想到過,為什麼不配一張穿著更樸素一點的照片,這張照片上他的的確確穿著皮鞋。在學生眼裡,那個時代穿皮鞋是挺有面子的事情,因此產生了疑問,我就用事前准備好的說辭解決了這個問題。我說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周恩來任外交部長,接待世界各地的外賓,外面的外衣是干凈整潔的,裡面的襯衣卻是打滿補丁的。也許徐向前元帥也像周總理一樣簡朴,因為要拍照所以他今天穿了皮鞋。我很希望課文內容和插圖要相配起來,不然我們老師要花大力氣去解釋或去糾正。同時,十分強調學生答題的規范化和准確率,把這個「准確」滲透到日常的教學和練習中去。
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把握「優秀」原則
所謂的把握「優秀」就是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做到精講內容、精練語言,不要在課堂中毫無邊際地亂講。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很好地突出重點、難點、詳略得當,有針對性地講解,做到化難為易,使學生有雨過天晴的感覺。同時教師也要加強學生作業的練習和作業講評,突出優秀。在作業過程中,教師要時刻依據大綱和教材,針對教材中的重點與難點,加大對學生的相關的練習,但反對搞題海戰術。做到目標明確,抓住重點;題目新穎,力求形式多樣;難度適當,練習適量。
總之,在注重語文素質教育的同時,應認真貫徹以上四個原則,抓教學質量的提高。努力抓好語文課堂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這四個原則就好似清風活水,讓語文教學精彩紛呈,它使學生真正做到「樂於學,學中樂」。

『貳』 語文教學原則的中小學原則

我國中小學常用的語文教學原則,是在蘇聯凱洛夫教育學的語文教學原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內容已由我國教學理論和實際工作者結合我國的教學實踐有所發展,並補充了一些新的原則。特別應當指出,這一原則體系是針對師生系統地傳授和學習書本知識的教學模式。如果教學採用教師輔導學生從活動中自己學習的模式(例如活動課程),則這一原則體系並不適用。
(一)直觀性原則
指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讓學生直接感知學習對象。這一原則是針對教學中詞、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與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間相互脫離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在於它是一種間接認識,學生在教學中是以學習前人經驗即書本知識為主的。這些書本知識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們與學生的生活和他們自己的個人經驗存在相當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認識總是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從具體過渡到抽象,完全沒有感性認識和具體形象做基礎和支撐,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純粹理論知識的。由於書本知識與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距離,學生們在學習和理解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困難和障礙,直觀性原則的意義在於克服這些困難和障礙,通過提供給學生直接經驗或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掌握原本生疏難解的理論知識。
一般地說,直觀的具體手段有以下三種。
1.實物直觀。實物直觀是通過實物進行的,直接將對象呈現在學生面前,在學習兒童生活中比較生疏的內容時,實物直觀能夠最為真實有效和充分地為學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需的感性經驗。
2.模像直觀。模像直觀是運用各種手段對實物的模擬,包括圖片、圖表、模型、幻燈、錄音、錄像、電影、電視等。實物直觀雖然具有真實有效的特點,但往往由於受到實際條件的限制而無法使用;模像直觀則能夠有效地彌補實物直觀的缺憾,特別是現代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得模像直觀的范圍更加廣闊,大到宇宙天體,小到分子結構,都能夠藉助某種技術手段達到直觀的效果。
3.語言直觀。語言直觀是教師運用自己的語言、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比喻描述,引起學生的感性認識,達到直觀的效果。與前兩種直觀相比,語言直觀可以最大限度地擺脫時間、空間、物質條件的限制,是最為便利和最為經濟的。語言直觀的運用效果主要取決於教師本人的素質和修養。
在教學中貫徹直觀性教學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當地選擇直觀手段。學科不同,教學任務不同,學生年齡特徵不同,所需要的直觀手段也不同。
2.直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說,在教學內容對於學生比較生疏,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難或障礙時,才需要教師運用直觀。為直觀而直觀,只能導致教學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觀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認識。直觀給予學生的是感性經驗,而教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讓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當在運用直觀時注意指導,比如通過提問和解釋鼓勵學生細致深入地觀察,啟發學生區分主次輕重,引導學生思考現象和本質及原因和結果等。
(二)啟發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積極性,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地學習,以達到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活動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有領導的認識」是教學活動的特點之一,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小學生是不可能自行達到社會對於他們的要求的,教師對於教學任務能否完成和教學效果的優劣都負有主要責任。然而,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在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自覺主動地學習,離開了這一點,學生對於科學知識的真正掌握、學生智力的發展、學生態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啟發性原則,對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教師的啟發應當能夠激起學生緊張、活潑的智力活動,從而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識,獲得多方面的體驗和鍛煉發展。因此,啟發應當選擇那些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進行比較復雜的思維活動,但又是他們通過自覺積極的思考能夠得到基本正確結果的問題來進行。簡單的事實和記憶性的知識,即使順利地「啟發」出結果,價值也是有限的。
2.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的啟發只有在切合學生實際時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教師的啟發才可能是有針對性的和有效的。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權威式的師生關系中,教師是凌駕於學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學術權威,學生很難真正做到自由地、充分地提問和思考。只有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教師將自己當做人格上與之完全平等的人,他們的學習自覺性才可能真正地調動起來。
(三)系統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
指教學活動應當持續、連貫、系統地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活動的順序、學科課程的體系、科學理論的體系、學生發展規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提出的。
上述幾個方面都對教學活動的進行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學科課程體系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是最主要的,教學活動的順序必須以這兩方面為依據,按照這兩方面的要求持續、連貫地進行。同時,教師也要了解作為課程基礎的科學理論本身的發展變化,從而能夠更自覺地安排、處理教學,使教學活動的順序更加科學、合理。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准)的順序教學。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是各門課程的內在邏輯系統的反映,並且建立在小學生發展一般規律之上,各種教材是以此為依據編寫的,教學活動從根本上是按照教學大綱(課程標准)的順序展開的。教師要認真學習和研究教學大綱(課程標准),充分了解和掌握課程的邏輯以及對學生的要求,這是教學系統性的根本保證。
2.教學必須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由簡到繁。教學大綱(課程標准)雖然考慮了學生的認識發展,但主要是按照內容編排、制定的,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針對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需要和特點處理好近與遠、淺與深、簡與繁等問題。
3.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系統性原則並非要求教師刻板、僵化地執行大綱。教學大綱(課程標准)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規律制定的,在實際教學中,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情況有很大差異。在基本服從大綱順序的前提下,教師要善於從自己面對的實際出發,適當地調整速度,增刪內容。
(四)鞏固性原則
指在教學中要不斷地安排和進行專門的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牢固地掌握和保存。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教學中獲取新知識與保持舊知識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學活動是不間斷地、連續地進行的。學生要不斷地學習、記憶新知識,而人的記憶和遺忘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在學習新知識的同時必然會產生對舊知識的遺忘,因此在教學中需要進行不斷的鞏固工作,通過練習、復習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鞏固的意義不僅在於強化舊知識,也有助於學習新知識,因為知識是有內在聯系的,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人類早已注意到鞏固對於學習的價值,孔子就說過「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礎上鞏固。對於所學知識的理解是鞏固的前提,沒有學會的東西,是不可能真正鞏固的。教師首先應當保證學生學懂學會,才有可能獲得鞏固的良好效果。
2.保證鞏固的科學性。心理學研究揭示了關於記憶和遺忘的一些規律,按照這些規律組織安排鞏固,可以提高鞏固的效率。教師應當熟悉並且善於運用這些規律。
3.鞏固的具體方式要多樣化。除了常見的各種書面作業外,教師應當善於利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比如調查、製作、實踐等,都能夠使學生通過將知識運用於實際有效地達到鞏固的目的,並且能夠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
4.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國內若干調查顯示,小學生的學習負擔過重、睡眠不足是相當普遍的現象,原因之一是作業量偏多。小學兒童的身心發展對他們的一生、對整個國家和社會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當本著對兒童和社會負責的精神,合理地安排鞏固工作,將學生的作業量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國家對小學生的作業時間和睡眠時間都有正式規定)。
(五)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適合學生的發展水平。這一原則是為了防止發生教學難度低於或高於學生實際程度而提出的。
教學活動要講究效率,在同樣的時間內,學生所學越多則教學效率就越高。但是,教學效率的獲取必須以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基礎,脫離了這個基礎,不僅教學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還會對小學生的發展造成消極的結果。教學難度超過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各種心理機能也不可能得到恰當的運用和提高;教學難度低於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學生會因為缺少必要的注意和緊張而難以對所學知識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於無法進行有價值的學習活動而使各方面的發展失去機會。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視兒童的年齡特徵。教師應當不斷加強自身的心理學素養,及時掌握心理學的新進展。20世紀以來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對於教師正確理解和貫徹量力性原則具有重要的意義。
2.了解學生發展的具體特點。年齡特徵和發展階段主要是揭示個體發展的普遍規律,這些普遍規律體現在小學生的發展各個方面,而且是極為多樣化的。教師要具體地研究學生的發展特點:例如,在學習某種新知識的時候,他們原有的知識准備情況如何?他們的思維或記憶水平是否能夠完成這一學習任務?可能發生什麼困難?能夠達到什麼樣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上,才可能真正做到「量力」。
3.恰當地把握教學難度。什麼樣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難有穩定、確切的具體標准,需要根據心理學揭示的普遍規律和對學生的具體研究,由教師自己來把握,這是教師勞動創造性的體現,是需要教師不斷思考、不斷解決的問題。
(六)思想性與科學性統一的原則
指教學要在科學的方法論的指導下進行。這一原則是為了將教學中科學知識的傳授學習與思想品德教育統一起來而提出的。
小學開設的各門課程,是按照教育的根本目標選擇安排的,一般地說,在科學性和真理性上是有保證的,這些課程的學習,對於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作用必然是積極的和肯定的。但是,對於小學生來說,完全憑借科學真理的思想品德教育價值去直接、自動地發揮作用是不夠的,需要教育者引導和挖掘,使之充分地對受教育者產生熏陶作用,對於理性和邏輯思維能力尚處於十分稚嫩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另外,教育者本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養總是會投射到教學活動中,如果教育者在這方面與課程所體現的方向存在差異,就有可能扭曲其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價值,因此需要通過這一原則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堅持正確的方向。小學生的認識水平和分辨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師要主動、適時、適當地加以引導,幫助他們形成和提高對是非、善惡、美醜的認識。
2.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作為社會公民,教師享有思想和信仰自由,但是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體現國家意志,按照國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學,堅持和維護社會基本的政治觀點和價值觀念,不能用帶有個人色彩的思想觀點隨意地影響學生。這是由教師的職業道德決定的,在小學階段更是如此。
3.實事求是。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特別要防止形而上學,不能穿鑿附會、生拉硬扯。那種「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性,本身就是違背這一原則的,從長遠看其效果更是適得其反。
4.講究教學藝術。要善於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任務的具體特點,自然地將思想性與科學性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許多優秀教師在這方面創造了寶貴經驗,廣大教師應當善於從中學習。
(七)理論聯系實際原則
指教學活動要把理論知識與生活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這一原則是為了解決和防止理論脫離實際、書本脫離現實問題而提出的。
學生主要學習理論知識,而且是在相對封閉的學校和課堂里通過教師的講授和書本學習的。這種狀況很容易導致學生所獲得的理論知識與其來源和去向脫節:既不了解概念和原理是如何產生的,又不能夠運用它們去闡釋和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提供和創造機會,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和形式使學生從事實踐活動,引導他們體會思想觀點、態度信念等的形成對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意義。
在當前,貫徹這一原則還特別應當強調教學要聯系學生實際。中國的改革開放極大地加速了社會的發展,社會生活的變化在二十年來所產生的變化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要超過新中國成立後的前三十年。因此,今天的小學生是在完全不同於他們的父母和教師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在他們身心發展的各個方面都帶有許多新的特點。教師對此要有足夠清醒和自覺的意識,而不能夠簡單地以自己的經歷套用到對學生的教學中。教師應明白哪些知識在過去是生活常識,而對於今天的小學生則完全陌生,哪些知識在過去是專業性很強的,而對於今天的小學生則非常熟悉。與此相應,在教學中應當選擇什麼事例,應當設計哪些實踐環節,都需要教師認真思考,根據學生的成長發展實際進行安排。
在教學活動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教師有以下要求。
1.重視理論知識的教學。實際是相對理論而言的,沒有理論,聯系實際就降低到了兒童自然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學校教育的優勢和意義。
2.注重在聯系實際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能力。與課堂學習相比,聯系實際的實踐過程提供了更加豐富多樣的能力要求,教師要敢於放手,鼓勵學生去嘗試和探索,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同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新的知識,補充書本知識的不足,從而使各種能力得到鍛煉、發展。
3.聯系實際應當從多方面入手。首先,應當盡可能廣泛地讓學生接觸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次,應當盡可能與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再次,應當注重小學生發展的實際。
4.幫助學生總結收獲。小學生的行為自覺水平和反思水平還比較欠缺,不大善於分析、總結在聯系實際過程中的收獲,聯系實際容易流於形式化。教師要加以引導,提供機會並提出要求,讓學生及時交流體驗,表達感受。特別應當提出的是,總結收獲注重的是學生的真情實感,不能夠人為地拔高小學生的思想和認識。
(八)因材施教原則
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這一原則是為了處理好集體教學與個別教學、統一要求與尊重學生個別差異問題而提出的。
由於遺傳素質、家庭環境和個人成長經歷的不同,在同一班級中的小學生,雖然有著共同的年齡特徵,但是在學習的成績、學習態度和方法、興趣和愛好、氣質和性格、稟賦和潛能方面都會存在很大的差異。教師是對由個性完全不同的學生組成的集體教學,因此因材施教要適應每個學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孔子的教學實踐就為後人提供了這方面的典範,值得後人學習,如他說「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縮,因此我要鼓勵他上前;仲由呢,他膽子大,敢作敢為,因此我要壓壓他」。朱熹總結孔子的教學經驗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我國的小學教育普遍班級大,學生人數多,因材施教原則的貫徹是比較困難的。但是,教師應當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將這一原則最大限度地付諸實踐。
在教學中貫徹這一原則,對於教師有以下要求。
1.充分了解學生。在共同的年齡特徵基礎上,兒童存在差異。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須充分地了解每一個學生。除學習成績以外,學生的個性特徵的各個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經歷等,都是教師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學生的差異。學生的差異不僅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義不僅包括承認差異,而且包括尊重差異。小學階段的課程和教學以所有正常兒童可以達到的程度為標准,在達到標準的基礎之上,教師應當允許學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異,並且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具體條件幫助他獲得最適宜的個性發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難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結果是培養出大批個性充分發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標准件」。正如杜威所說,「如果從個人身上捨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捨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
3.面向每一個學生。小學教育是義務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兒童必須接受的,完成小學教育是中國每一個適齡兒童的基本權利。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理念是,每一個兒童有權利得到適合於自己的教育。因此,現代教育強調,不能夠要求兒童適應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適應兒童。

『叄』 簡述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在設抄計語文教學多媒體課件時必須考慮到如下三個方面的因素:
1、社會的需要
社會的需要包括廣義的概念,如社會的責任,國家的需要等等。
2、學生的特徵
設計語文教學多媒體課件時,必須先分析學生的特徵,明確學生的求學目的和基礎水平。學生的特徵主要是指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和原有的認知能力。原有的認知結構是學生在認識客觀事物的過程中在自己頭腦里已經形成的知識結驗系統。原有的認識能力是學生對某一知識內容的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的能力。
對學生的特徵進行分析就是要運用適當的方法來確定學生關於當前所學概念的原有認知結構和原有認知能力,並將它們描述出來,以便對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教學。
3、學科的特點
我們要考慮該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規律、基本法則等特點,使所制定的教學目標能體現出各自的學科特色。
教學目標根據其范圍大小不同,一般來說,可分為學科目標、年級目標、單元和課時目標等四級。通常學科目標和年級在教學大綱中已有明確的規定,而單元目標和課時目標則需由任課老師自己制訂。

『肆』 小學語文教學有哪些基本原則

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答:學習知識與認識事物相統一原則
語言文字訓練與回思答想教育相統一的原則
語文知識教學與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相結合的原則 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統一的原則 課內外語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伍』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文學教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是根據小學語文學科的性質、任務,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際提出來的。體現了語文教學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體現了語文教學與文化建設、思想建設的辨證關系;體現了小學語文基本功訓練綜合性、階段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一、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統一的原則
(一)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的關系
學習語文和認識事物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語言文字反映了客觀事物,學生是在學習語文中認識課文描述的種種客觀事物的,加深了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又能更好掌握課文的語言文字,兩者相對獨立,又互為聯系、相互促進。客觀事物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學生是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在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的基礎上,來認識的客觀事物。例如學生對蝌蚪、松鼠、翠鳥、駱駝等動物的認識;對人民大會堂、趙州橋、小興安嶺、桂林山水等景物的認識;對貝多芬、愛因斯坦、毛澤東、周恩來、董存瑞、雨來、潤土等人物的認識都來自於語文課文的學習。在教學中,教師把學習語文和認識事物統一起來,學生才能准確地理解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更好地認識客觀事物,就能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
(二)語文教學要加強與客觀事物的聯系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正確地理解語言文字。必須把語言文字和它反映的客觀事物想結合起來,才能在學生的腦子里得到正確的認識,教師要善於為學生提供理解語言文字的具體條件。在教學中,既要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去理解課文,也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分析去理解課文。例如,在教學二年級的「落葉」一課時,老師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引導他們「聯系生活中屋子是做什麼用的」來思考,明白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可以擋風避雨,從而體會出課文的情趣來。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維去認識所要表達的事物。表達是由思想內容到語言形式的過程。思想認識清楚了,語言表達一般也容易做到清楚明白。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論是識字、閱讀,或是作文,都要加強與客觀事物的聯系。
(三)在認識事物的訓練中要密切聯系語言文字
學生學習一篇篇課文,是從語言文字中獲取知識、提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的。要通過聽和讀不斷吸收,逐漸積累語言文字,才能駕馭語言文字,通過說和寫表達出來。只有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言文字是怎樣描述客觀事物、說明道理的,才能更好地學到使用語言文字反映客觀事物的本領。總之,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既不要忽視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片面地要求背誦一些讀寫知識;也不要只重視認識事物,而放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二、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原則
(一)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的關系
文章的外在形式,包括語言文字、寫作方法等,即通常所說的「文」,與文章的思想內容,即通常所說的「道」,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語言文字與思想內容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可見「文道統一」是客觀存在。在小學語文課文中,無論是敘事、寫人、狀物、寫景的,都表達了一定的思想內容。
(二)要自覺地、有目的地進行思想教育
小學語文的思想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安排的,因而有明確的目的要求。教師要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思想教育, 十分嚴肅地對待講授的每一篇課文,進行每一次讀寫訓練,使他們在接受聽說讀寫訓練的過程中,受到思想教育,提高認識能力。
(三)寓思想教育於語言文字訓練之中
在進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內容,體會感情,學習表達。學生不僅體會到課文哪些地方寫得好,有教育意義,而且體會到作者是怎樣表達的,怎樣達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四)重在潛移默化
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思想教育的憑借是語文教材。思想教育內容散見於一冊冊教材和一篇篇課文里,由此體現了小學語文的思想教育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潛移默化地進行的特點。更重要的是,語文學科的性質決定了語文教學中的思想教育,不同於思想品德等學科的思想教育,它不是直接灌輸的,是在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靠語言文字的感受力,通過潛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進行的,是一「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式的思想教育,再有,從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來看,教師是一步步地擴展他們的知識,滲透學習方法,培養觀察、思維、理解、表達的能力,與此同時受到思想教育。這個過程也需要教師在潛移默化的指導下逐步完成。
三、語文知識教學與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相結合的原則
(一)語文知識教學與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關系。
智力通常叫智慧,指人認識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智力通常通過觀察、記憶、想像、思考等方式表現出來。知識中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它是形成能力、發展智力的基礎;智能發展的程度,又直接影響掌握知識的質量和速度。三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知識和能力是相輔相成、密切相關的。知識和智力也是相輔相成、緊密相關的。一方面智力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知識又可以促進智力的發展。
(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形成各種語文能力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要在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有意識、有目的的進行思維訓練,把發展學生的語言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重視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思維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例如《觀潮》(北京義務教育教材第九冊)一課,課文有過一」思考閱讀題」:
讀下面的句子,理解帶點詞的意思。想像這些的句子描繪的景色,其中有兩句是:
(1)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的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
(2)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這道題是抓住語言訓練,同時訓練學生展開想像,想像文中比喻的情景。第(1)句表現錢塘江大潮的氣勢和色彩,第(2)句表現錢塘江大潮的氣勢和聲響,這種現象是與聯想聯系在一起,大潮的氣勢如千萬匹馬飛奔而來,聲響如千萬輛坦克開動,如山崩地裂。這首練習題不僅能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使他們對語言的表現力有更切實的感受,從而也能增長他們對語言表達能力。
(三)在聽、說、讀、寫訓練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在語文教學中,聽、說、讀、寫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統一體。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聽、說、讀、寫訓練的綜合性,發揮聽、說、讀、寫訓練的整體效益
四、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統一的原則
(一)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系
學生的自覺能動性要靠教師的啟發引導,教師的主導作用要體現在調動學生的自覺能動性上。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作為貫穿教學全過程的主線。在教與學的共同活動中,教師的教起主導作用,首先,在學校工作中,教師是在教育改革、政策、教學大綱的指導下,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來組織教學工作的。其次,學生在繼承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時,由於教師是先行者,可以給學生指導、引路。
學生是認識客觀世界的主體。因此,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來講,只能是前提、條件,是外因。在這個前提下,學生能否做到學會乃至會學,主要取決於學生自身努力的程度,是由內因決定的。小學生學習語文,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就越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矛盾的統一。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但不能互相代替。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要使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就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不斷求知的願望。其次,要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
(三)採用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首先不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思想。其次是指運用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要具備啟發性。最重要的是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在教師的啟發下,逐漸學會動腦筋,具有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啟發式不是否定教師的講解,相反,進行講解是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具體體現。但要努力做到「精講」,要根據教學的目的、要求,學生的實際進行講解。講解要注意時機,要在學生獨立思考和同學交流的基礎上講;講解要精選內容,要講學生不知的內容(如與課文重點相關的背景知識),講學生交流後仍理解不深、不準的地方;講解要看對象,不同年級、不同課文講的內容、深度均應有所不同。每篇課文要講什麼,要達到什麼目的,應該非常明確。教學要有重點,講解更要有重點。不在講得多,而要講在點子上;不在講得深,而要講求實效;不在講得細,而在於啟發學生的思考。
講是為練服務的。通過練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練要做到「巧練」,並不是練得越多越好,練要從效果考慮,片面地強調多練,既增加學生的負擔,也不會有好的效果。所以練也要圍繞著教學重點去練,要有啟發性,講求科學性。
提問是順利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要教與學雙邊活動的主要方式,是提高學生認識、培養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徑。問題提得好,富有啟發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就會使學生在哪些地方提問、怎樣提問以及怎樣思考,教師還要鼓勵和指導學生質疑。教師還要善於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納入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逐一解決。發現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就是學生獲取新知、培養語文能力、發展智力的過程。
(四)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怎樣達到這一要求呢?首先,教師要了解全班學習的一般情況,分別了解班上好、中、差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特別是要「吃透兩頭」,以便做到班級教學、小組輔導與個別教學相結合,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學習風氣。提倡同學之間的互幫互學。
五、課內外語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一)課內外語文教育的關系
小學語文並不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唯一渠道,語言文字是工具,具有社會性、實踐性的特點,小學生通過課外讀書刊、觀看電影、交際、練筆等實踐活動,在自覺和不自覺中學語言,用語文。《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小學語文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認識課內外語文教育的關系:
第一、課外語文教育既不是課內語文教學的簡單重復,也不能脫離課內語文教學孤立地進行。
第二、學生在課內語文教學中獲得的種種聽說讀寫的知識和能力,若在課外語文教育中得到實踐、接受檢驗、充分發揮,能得到鞏固,並能有所提高,有所發展。反過來,課外語文教育促進課內語文教學內容、方法的改革。
(二)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
任何時候都要下大力氣抓課堂教學的改革,扎扎實實地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在教學中,一是要明確訓練序列,把握訓練的階段性,二是要抓住重點,加大訓練的力度。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課外活動
開展語文課外活動,要注意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課內學習相配合。語文課外活動要有指導,課內指導要「實」,課外指導要「活」。要有活動計劃,有明確的目的、要求,形式要多樣,應該是少年兒童感興趣的。如組織課外閱讀、語文知識競賽、語文夏令營,舉行讀書會、故事會、新聞發布會,進行朗誦比賽、作文比賽、書法比賽等。

『陸』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正確地理解語言文字。必須把語言文字和它反映的客觀專事物想結合起來屬,才能在學生的腦子里得到正確的認識,教師要善於為學生提供理解語言文字的具體條件。在教學中,既要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去理解課文,也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分析去理解課文。例如,在教學二年級的「落葉」一課時,老師幫助學生理解為什麼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引導他們「聯系生活中屋子是做什麼用的」來思考,明白了小蟲把落葉當作屋子可以擋風避雨,從而體會出課文的情趣來。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維去認識所要表達的事物。表達是由思想內容到語言形式的過程。思想認識清楚了,語言表達一般也容易做到清楚明白。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論是識字、閱讀,或是作文,都要加強與客觀事物的聯系。

『柒』 語文教學的原則包括什麼

1.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捌』 中學語文教學應遵循的原則有哪四項

一、堅持「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悟能力」為唯一宗旨

閱讀教學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一種能力建構,閱讀的過程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感悟過程。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而是對文字所包涵滲透的情感、思想、韻味等等綜合性的體驗和領悟,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個體情感的體驗和領悟。 黑格爾所說道:「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的,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得更動人」。我想,這也就是我們閱讀教學時應把握的感悟,而這種感悟,又恰恰最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這足以說明閱讀教學的唯一宗旨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事實上語感敏銳的學生,在閱讀中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豐富內涵,弦外之音,甚至包括連作者自己也難以用語言確切地表達,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間的種種微妙之處。比如我校的熊蕾同學就能做到這一點,但是其餘學生很難做到。

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而是對文字所包涵滲透的情感、思想、韻味等等綜合性的體驗和領悟,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個體情感的體驗和領悟。曹操的《觀滄海》中有這樣描寫秋景的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在上課中,不同的學生對這句詩意境的感悟各不相同,而從他們不同的理解中,我清晰地看到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和他們對生活、對自身的認識,由此,我感到在閱讀中要重視對學生內心世界的了解,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和各種慾望,引導他們的最敏銳的發散性思維,「以人為本」,讓他們能自覺不自覺地從作品中尋找、體驗並領悟到某種與現實生活相溝通、相聯系的智慧和美感,並以此去填補文本的閱讀空間。因此,閱讀,不但是讓學生在感悟中認識作品,同時,也在感悟中認識自我,體現自我。

二、切實做到「教學方式和師生角色」兩種轉變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的任務不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引導」實際上是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和方法。

傳統的閱讀教學最大的弊端是:學生讀書、感悟少,教師提問、分析多;學生自主探究少,教師牽引灌輸多;學生缺乏興趣,教師忽略培養;閱讀訓練不全面;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僵化。新課程改的推行,把我們帶進了教學改革的新時期,推行閱讀教學的改革,要真正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師生角色的轉變,盡力凸現閱讀教學的個性美。
-

閱讀是閱讀主體對閱讀對象(即作品)的再創造。在閱讀中,只是教師「一言堂」,一味的「教師讀、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是不行的,應讓學生依其自身個性建構自己對文本意義的認識和新發展,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創造性地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吸收新的知識,用充滿個性的心靈去與作者碰撞,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以體現閱讀中學生的主體性。

以習得一種語言為學習目標的閱讀教學,還擔負著構築學生「精神家園」、重塑學生「個體人格」、凈化學生「靈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深刻地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

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墩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墩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並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見閱讀教學絕不能僅僅著眼於書面文字,而是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全面的審視和把握作品的顯性意義和直觀圖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內在意蘊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三、務必要達成「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過程和方法的指導與運用、充分挖掘課文的人文性內涵」的三維目標

新課程的課程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及運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三個維度。為了達成這三維目標,遵循閱讀教學的唯一宗旨,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和師生角色。我在閱讀教學時堅持以下原則:

原則一、高度重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首先是重視文本。課本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依據,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它。盡管我校的教學手段已日趨先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已經廣泛運用,但我還是堅持從具體的教學篇目入手,認真落實好其中的字詞的讀音、意義、用法等。對於文章中包含的文學常識、文體知識等有選擇地讓學生扎實掌握,充分挖掘出文章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內涵,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給予適時、適當地引導。

其次是重視積累。一定的語文知識的積累對學生頭腦中的理論知識是一個補充,讓理論知識的框架血肉豐滿,也會讓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儲備倉庫,在實際運用是能夠信手拈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記憶課文中出現的字詞的音、形、意、用法等,此外還讓學生積累一定量的具體語言材料,讓學生對文章中優美、精彩的句子,片斷或是整篇文章進行背誦,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詞彙量。如教學《愛蓮說》這篇課文,我就讓學生背誦整篇文章,除了能體味學習作者的高尚情操外,其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等還要求學生學會在習作中運用。

文中需要記憶的知識,提醒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學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要求弄懂它的意思和用法,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在運用時也會正確運用了,避免了張冠李戴現象,填補了「根本不懂得學為所用」的空白。

再次要重視實踐。學習知識就是為了能夠運用,培養學生正確、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形成,所以我在閱讀教學課堂上時常為提拱學生實踐的機會,如朗讀、討論等。例如在教學《陳毅市長》這篇課文時,首先,我在教學中積極投入自己的感情,模仿陳毅的地方口音進行范讀,在陳毅與齊仰之的「當面交鋒」部分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尤其要模仿陳毅的地方口音,使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次是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挖掘出人作者確實要表達的文性內涵,強調學生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寫作背景,再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深切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積極與作者對話,尋找情感上的共鳴,提醒學生切記不能憑空捏造、任意誇大。始終堅持以文本為根據,就這樣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同時還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延伸、擴展,給學生以課外練筆的機會,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原則二、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指導與運用

「授之以漁」貴在導,為了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自覺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正確引導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我時刻注意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在學習《陳毅市長》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初讀過程中把握文章內容及主題、在品讀中掌握文章寫作方法、在精讀時分析寫作特色。回答「文章寫了什麼?為什麼寫?」「文章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作者採用這些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的好處是什麼?」三個問題,學習完《陳毅市長》這篇文章以後,又啟發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齊仰之式的化合物?齊仰之「出山後」會做些什麼?……讓學生用思考、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生活。

另外,我在語文教學中還教給學生一般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任何學科的學習,如學習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將「學」和「思」結合起來,時刻牢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於挑戰權威,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思維等等。使他們在後來的學習中受益匪淺。

原則三、充分挖掘課文的人文性內涵

我的語文教學不僅是講字、詞、句、章等方面的知識,還注重挖掘課文本身的人文性內涵,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起他們豐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等。

原則四、為了更好地達成三維目標,我還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第二、評價學生只注重過程,不太追求結果。

第三、堅持多鼓勵、少批評,注重對學生的正面引導。

四、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堅持「自主性、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四項基本原則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它是人類交往活動中更特殊的一種。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學過程的一種本質。而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每個人都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每個人都是彼此相互認識和交流的對象,每個人都應具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因此,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為了讓學生都能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我始終堅持「學生的自主性、內容的開放性、問題的探究性和活動的實踐性」這四項基本原則。這四項基本原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立教之本、發展之基。

自主性原則

在新課程條件下,我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嘗試,主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內容和方式,自覺承擔起實現閱讀目標的義務,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開放性原則

為了有效地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我堅持開放教學時空,實現時空共有;開放學習內容,力求內容共創;開放組織形式,實現意義共生;開放探究結果,達到成功共享。

探究性原則

在閱讀教學中,我的學生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在自主閱讀中敏銳地問題、主動地得出問題、積極地探究問題。探究的結論不是教師的傳授或從書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合作得到的屬於學生自己的結論。

實踐性原則

文學作品本身就來源於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接觸社會生活實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並關注身邊的一切,採用「感性經驗——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教學模式,遵循「生活——文學——生活」的原則,讓學生在實踐中閱讀,閱讀後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