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王在操場上散步,他先向西走10米,再向右轉45度,又向前走10米,再向右轉45度,這樣下去,他能不能回到
[教學片段]
師: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有「周三徑一」的記載。你知道「周三徑一」的意思嗎?
生:直徑是1份,周長是3份。
生:周長是直徑長度的3倍。
師:你們都認為這個「徑」是指直徑,而且都認為周長是直徑長度的3倍,為什麼不認為周長是半徑長度的3倍?
生:從圖1中可以看出,周長應該是直徑長度的3倍,不可能是半徑長度的3倍。
師:那圓的周長是不是就是直徑的3倍呢?你們看老師畫圖(在已畫好直徑的圓里再畫一條半徑,使半徑和直徑的夾角是60°,並連接成三角形,如圖2)。
這是一個什麼三角形?
生:這是一個等邊三角形。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剛才你在畫三角形的時候,是用60°角作為等腰三角形的一個頂角的。
生:圖中的兩條半徑相等,就知道是個等腰三角形,而它的頂角是60°,所以它又是個等邊三角形。
師:這樣的等邊三角形在這個圓里到底有多少個呢?
生:有6個。
師: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是想像出來的,因為平角是180°,180°里有3個60°,所以下面有3個,上面也有3個,所以一共有6個等邊三角形。
師:大家同意他的看法嗎?教師隨即在圓里畫出另外5個等邊三角形(如圖3)。
師:現在你覺得周長正好是直徑長度的三倍嗎?
生:不正好。曲的線要比直的線長,所以周長要比直徑長度的三倍還要多一點。
教師在原來的板書「圓的周長是直徑長度的3倍」後添加「多一些」。
師: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到底是多少呢?(介紹圓周率,推導圓的周長公式。)
[聽課教師的聲音]
有些教師認為,教師沒有把動手操作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測量圓周長和直徑的長度,直觀感受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與課程標准所倡導的教學理念相悖,有「灌輸」之嫌。有些教師認為,如果按照教材的意圖,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操作、計算得出圓的周長是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學生是動手操作了,但只是在老師的要求下充當了一回「操作工」,既浪費了時間,又沒有真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而像今天的教學,重視了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回歸了數學的本質。從學生課堂傾聽的狀態與聽後的反應可以看出,執教者的教學是有效的。 動手實踐作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是不能從表面來認識的。這個教學案例之所以引起聽課教師爭議的原因,就在於採用何種方式認識「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有的教師認為「沒有把動手操作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測量圓周長和直徑的長度,直觀感受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與課程標准所倡導的教學理念相悖,有『灌輸』之嫌。」可是,當我們綜觀整個教學案例的時候,我們發現整個教學過程中充滿了思維的火花和探索的激情,從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周三徑一」引出思考的話題: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麼樣的關系?然後再經過師生之間一系列的探索互動,從而使學生形象直觀的認識到「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在這個基礎上再來揭示「圓周率,推導圓的周長公式」。這樣的學習過程怎麼會是「灌輸」呢? 所謂「教無定法」的含義,在這個案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由此也引發我們對「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的深度思考和重新認識,這些思考和認識的焦點主要集中於「如何提高動手實踐的有效性」。
關於動手實踐有效性的思考
動手實踐作為學生的一種學習方式,是不能從表面來認識的。這個教學案例之所以引起聽課教師爭議的原因,就在於採用何種方式認識「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有的教師認為「沒有把動手操作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測量圓周長和直徑的長度,直觀感受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與課程標准所倡導的教學理念相悖,有『灌輸』之嫌。」可是,當我們綜觀整個教學案例的時候,我們發現整個教學過程中充滿了思維的火花和探索的激情,從我國古代數學著作《周髀算經》中「周三徑一」引出思考的話題: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麼樣的關系?然後再經過師生之間一系列的探索互動,從而使學生形象直觀的認識到「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在這個基礎上再來揭示「圓周率,推導圓的周長公式」。這樣的學習過程怎麼會是「灌輸」呢? 所謂「教無定法」的含義,在這個案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由此也引發我們對「動手實踐」的學習方式的深度思考和重新認識,這些思考和認識的焦點主要集中於「如何提高動手實踐的有效性」。
一、參與學習的有效性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需要學習主體對於學習的熱情和行動,這些是學生參與學習並獲得收獲的保證。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也能夠通過學習過程的細節觸摸到這種熱情:
師:這樣的等邊三角形在這個圓里到底有多少個呢?
生:有6個。
師:這么快就知道了。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我是想像出來的,因為平角是180°,180°里有3個60°,所以下面有3個,上面也有3個,所以一共有6個等邊三角形。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利用自己的想像參與學習是多麼了不起的事情,而這正是學生有效參與學習的體現。我們應該認識到在學習過程中「動手」只是「實踐」的一種形式而已,學生的想像、思考等等一系列內在思維活動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實踐」,不同的是這種「實踐」具有內隱、單向的特徵。因此,要提高學生動手實踐的有效性,就必須重視學生參與學習的有效性,而學生參與學習的有效性又不能僅僅只是注重實踐的形式,更需要重視的是實踐的「內在形式」。
二、學習目標的有效性
構成動手實踐的有效性離不開學習目標的有效性。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們發現整個教學過程都圍繞著認識「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來開展的,也就是說教學目標是很明確的。圍繞著這樣的學習目標,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一系列的交流互動,而這些互動和交流也時時閃現著思想的火光:
師:現在你覺得周長正好是直徑長度的三倍嗎?
生:不正好。曲的線要比直的線長,所以周長要比直徑長度的三倍還要多一點。
對於動手實踐來說,無論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都需要有一個有效的學習目標,只有學習目標的有效性才能夠保證動手實踐的有效性,否則,那就是浪費時間,從而不能真正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更無益於學生的學習。
三、學習過程的有效性
學習過程是學習目標得到落實的載體,學習目標的有效性需要通過學習過程的有效性體現出來,而這往往是我們日常教學中不太注意的地方。學習過程是一個整體,因而宏觀上它的有效性實際上就是一種結構的有效性,在微觀上它的有效性又是一種細節的有效性。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們能夠清晰的尋找到一個認識和探索「圓的周長和直徑之間的奧秘」的過程,首先從古代數學著作中關於「周三徑一」的記載入手,借古人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同時,為學生打開了認識和探索「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的窗口。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有參與的機會並能夠在一種有效的學習目標指導下一步一步進行學習攀登,因而,這個學習過程所體現出來的結構應該是適合學生學習的。
從細節有效性來說,學習過程中的細節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上面的案例中這樣的教學細節:
生:周長是直徑長度的3倍。
師:你們都認為這個「徑」是指直徑,而且都認為周長是直徑長度的3倍,為什麼不認為周長是半徑長度的3倍?
在探索周長和直徑之間的關系的時候,為什麼還要把半徑提出來呢?在對比中學習,在疑問中學習所獲得的收獲是非常豐碩的,這就是細節的力量,細節產生關注,關注產生行動。
最後,我們應該認識到,實踐活動從來都不是學習過程的補充,它更應該是學習過程必要的組成部分。只不過這個部分時隱時現,而且形式多樣。但不管它以怎樣的面目見人,只要這樣的動手實踐活動是具有「參與性、目標性和過程性」的,那麼這樣的實踐活動對於學生學習來說就是有效的
② 請各位幫忙點評一下關於貝多芬的文章,明天就要用,急!!!!!!!!!!
此外,擁有年歷史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也坐落於此。目前,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已成為世界歌劇中心。國家歌劇院從創建就有獨特的演出風格,聘用過許多音樂大師主持歌劇院事務,像古斯塔夫·馬勒爾、理查·施特勞斯和卡拉揚等。歌劇院從秋季到第二年夏季,一般演出300多場世界第一流的歌劇和芭蕾舞劇。現在, 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已成為世界歌劇舞劇舞台的中心。二戰結束時,歌劇院被炸成廢墟。戰爭一結束,奧地利人首先修復的便是國家歌劇院,修復時間歷時8年。歌劇院建築風格是希臘和羅馬式的混合,有高高的拱門和拱式雕花窗,屋頂部分有石雕裝飾,還有兩個銅雕像。建築側面有噴泉。歌劇院內部裝飾豪華,舞台非常大,觀眾席位有1600多個,同時還為生活不富裕的音樂愛好者提供了67個站位,站票的票價不到高級包廂票價的百分之一。在藝術走廊里,有14座著名作曲家的半身雕像(包括莫扎特、貝多芬、羅西尼等)。
在維也納的市立公園里,聳立著一些音樂家的雕像:抒情曲之王舒伯特大理石全身座像和大理石拱門內約翰·施特勞斯拉小提琴的金色雕像等等。
在市立公園里有一個經常貝多芬演奏音樂會的小廣場,還有一所可以容納150人的音樂廳,冬季就在這里舉行音樂會,夏季則在廣場舉行露天音樂會。音樂廳前有座青藤環繞的亭子,是貝多芬談干琴的地方。
③ 怎樣提高小學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設計
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黃秀桂 2014-10-12 分類:教學反思
分享到:
解決策略:
1.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解決學生怕說、不敢說的問題。
2.創設語言訓練的情境,以語言實踐活動代替語言的繁瑣理解,讓學生有話說。
3.以讀帶悟,培養語感,解決學生語言干癟、詞彙量少、表達不完整的問題。
4.通過小組合作來增加學生開口的機會,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
5.選擇文質兼美的文章推薦給學生閱讀,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積累一定數量的規范、准確的書面語來糾正口語表達上的缺陷。
預設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努力使學生始終在積極的狀態下准備回答問題、參與討論和用規范的語言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動口率達100%,個體回答問題率達60%以上。
設計說明:
《散步》是一篇表現家庭成員間的真摯感情的散文,和現實生活聯系很緊密,易於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本節課教學主要是通過創設語言訓練的情境,把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置於具體情景之中。在解讀文本時,以讀促悟,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想說、敢說,完整規范地表達。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字詞,理解重要語句的含義,明確課文主旨。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在朗讀、討論中逐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3.德育目標:感悟親情,理解對生活高度的責任感,培養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2、3
教學方法:朗讀教學法、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導入課文
2.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3.合作探究,美點尋蹤
4.配樂朗讀,感悟親情
5.聯系實際,談談收獲
6.小結課文,布置作業
語文備課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課文: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溫馨、美好的瞬間,人們總愛用相機把它們定格下來,讓它們成為永遠美好的回憶。
今天呢,老師帶來了幾幅這樣的圖片,請同學們一起來欣賞,在這些圖片上定格下來的是什麼情景呢?
請你們用自己的語言選擇其中你最喜歡的一幅描述一下。
(兩個學生回答)
從這四幅圖片中,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親情,同學們,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情景呢?
(兩個學生說說)
生活中這樣美好的瞬間很多,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莫懷戚的《散步》,去感受他們一家人之間的摯愛親情。
(投影:出現課題)
二、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下面讓我們合上書,用你的耳朵,用你的心聆聽錄音朗讀,同時思考文章寫了什麼內容。
(聽錄音)
(2)聽完朗讀,老師想考考你們是否真的聽明白了,我們來個快速搶答。同學們,准備好了嗎?
學生快速地回答這四個問題。
看來大家聽得很認真
(3)下面請一個同學再用完整的一句話來說說本文寫了一件什麼樣的事情。
這篇文章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情
(板書)
母親
「我」和妻子
兒子
三、合作探究,美點尋蹤
《散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我們以前也讀過不少美文,你認為要把文章寫得很美,要用些什麼方法呢?
學生回答:
詞語
句式
修辭
人物
情感
是啊,一篇美文,包括許多美點,比如美的詞語、句式、景色、情感、構思
板書:美
那麼,下面請同學們分組活動,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並且把你們認為文中寫得美、寫得好的地方找出來,互相交流閱讀心得,每個組派一個代表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
做一示範:文章的_______________很美,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的開頭很美,美在開門見山,美在一開始就是「我們在田野上散步」這個有詩意的鏡頭,美在它連用了兩個「我的」,強調了「我與母親」「妻子和兒子」之間的摯愛情誼。
(學生小組討論,全班交流,在討論的過程中完成板書)
小結:這篇文章確實寫得很美,美在…… (出現投影)
四、配樂朗讀,感悟親情
《散步》由生活中一次真實的散步寫起,一家四口三代之間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譜寫了一首親情的頌歌。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朗讀課文,再來感受這人間至善至美的真情。
五、聯系實際,談談收獲
散步其實是一件小事,可是作者卻用一雙慧眼,從這個平凡的小事中寫出了濃濃的親情,寫出了那份責任。那麼,同學們,你們學習了本文有著怎樣的收獲呢?請大家來說一說。這個收獲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
六、小結課文,布置作業
同學們,《散步》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優美的田野風光,和睦的親人之情,讓我們感受到了美。我想大家如果也能認真觀察,用心感受,定會寫出這樣的好文章。
希望大家課後把學習本文的收獲整理在筆記本上。並且把文章講給你的父母聽,觀察他們的反應並記錄到周記本上。
美文推薦:表現親情的文章很多,這里老師向大家再推薦兩篇,希望大家課後認真讀一讀,並做好讀書卡片。
教學反思:
通過本堂課教學,我感到比較滿意的是學生能大膽地站起來說,談自己的感受,談自己的閱讀收獲,尤其是快速搶答時,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很高。許多學生與以前相比能較為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圖。
但是,這節課還是留下了很多遺憾。雖然注意了學生的說,卻忽視了對學生表達完整性的評價,弱化了對語言規范性的指點。在教學過程中,未能注意到全體學生的感受,和學生的交流還不夠深入,部分困難學生還未能參與到討論交流中來。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教師還放不開,丟不下包袱,因此也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教師調控引導還不到位,評點方式略顯單一。
在校本教研實施的過程中,我們也有很多困惑。1、學生兩極分化情況日趨明顯,如何真正做到「不落下一個」?2、書面語言是在口頭語言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已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書面語言又反過來豐富和改進口頭語言,如何使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相互促進?3、口頭語言訓練如何與家庭教育相結合?
評寧珊老師執教的《散步》一課
王風丹: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們跟寧老師學習了一節課,很有感想和收獲。這節課不僅體現了她較好的語文素養和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而且也體現了老師對新課程理念有了較為深入的領悟,反映了老師就如何實施新課程所做的有益的探索與思考。這節課既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又突出了對學生思想的引導、情感的熏陶、審美的教育,讓學生的心靈有了觸動,較好的把握了三維目標,在充分學生主體作用及小組合作學習方面也有了很好的嘗試,應該說這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
幾點看法
一、 下面我想圍繞語文教學,從學生的層面來談談這堂課的課堂教學。
1.語文研究情況
《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各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從文從字順的表述自己的意思,學會傾聽和表達交流,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文明的進行人際溝通與社會交往。
剛才寧老師也講了我們這個課題的研究背景。我們語文組圍繞學校校本教研的總課題,將「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作為近階段語文備課組的子課題。在課前的集體備課中,我們商議採用以下幾個策略:一是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敢表達;二是創設語言訓練的情境,以語言實踐活動代替語言的煩瑣理解,讓學生有得表達;三是以讀帶悟,培養語感,解決學生語言干癟,詞彙量少,表達不完整的問題,讓學生規范表達;四是通過小組合作探究來增加學生開口的機會,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能得到訓練,讓學生個個有機會表達;五是選擇文質兼美的文章推薦給學生閱讀,豐富學生的語言材料,積累一定數量的規范,准確的書面語從而糾正學生口語表達的缺陷,促進學生的表達。
2、教學策略實施和教學效果
今天這個課聽下來,我個人覺得這些教學策略都得到了實施,基本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全體同學情緒飽滿,注意力集中持久,學生無論是對課文的內容表達的感情,還是對知識、技能的學習,都表現出高的熱情和濃厚的興趣,大多能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二是全體學生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一方面對個體學生而言,盧老師在自己深入研究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知、理解、體味文章內容,創設情境,將語文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很好的結合了起來,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鼓勵學生理解體味文本從而做出自己的評價,同時就語文基本技能而言,盧老師也表現出了相當的重視,學生在聽、說、讀寫幾個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另一方面,本課恰當的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參與度廣,學生基本上是在積極的狀態下思考,參與討論,學生動口率基本達到了100%,舉手率、答題率都很高。
另外寧老師語調親切自然,注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努力營造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這和我們學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構建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的校本教研總課題是一致的。學生發言積極,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盡管因為基礎、年齡、心理等因素制約,學生精彩的發言,靈動的智慧並不多,但老師畢竟實在做有益的嘗試,學生畢竟是在不斷進步著的,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我們一定會有收獲,學生一定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3.存在問題
最後我來談談這節課的不足。俗話說:旁觀者清,找別人的不足容易,真正叫我自己上不一定有這么好。但是為了我們備課組這個子課題,也為了我們語文老師的共同進步,所以我還是要談幾句:
① 大部分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表達、交流,但少數同學不敢當眾發言,在小組內表現還可以。但始終沒舉手,相當一部分同學發言表達不規范。當然,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也反映三中學生的實際,顯示了我們課題的必要性。
② 進入狀態遲,學生表達質量還不高,雖然老師採取了很多方法激發學生,但是學生還是有些拘束,思維還未完全打開,學生主動提問、創造性的提問,有創意的回答都很少,不敢或者說還沒有質疑、發問、辯論的意識,整堂課幾乎沒有人敢站出來發表與老師與同學的不同意見,缺少思維的碰撞與火花。
③ 絕大多數同學能完全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但普遍缺乏自信。這可以從學生舉手的動作、發言的神情、語氣看出來。另外,學生在表達交流過程中習慣於或過於注重自身的思考和表達,僅僅是一種單向、單一的表達,在別人發言時,大部分都在埋頭看書或思考自己的問題,或許在聽,但外表上都看不出來,這樣既不夠尊重別人,也不能激發發言者的信心,對自己把握別人發言的要點也沒有幫助。所以,應當教會我們的學生在別人發言時學會專注的傾聽,理解他人的發言內容,抓住要點,質疑發問,發表不同意見。
④ 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方法還不豐富(當然,這堂課側重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僅僅採用了朗讀、歸納主要內容等幾個方面。其實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方法很多,諸如復述啊、背誦啊、辯論啊、評議啊、質疑啊、小演講啊,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如果這樣一搞,可能我們的課堂就會、更加生動,我們的學生就會更加自信而神采飛揚。
二、兩點建議
最後我想提兩點建議,供老師包括其他同志參考:
1.老師應該高度重視並讓學生明白培養良好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讓學生積極、主動、自信的表達。
語言表達能力是語言學習中一個最重要的能力,它對於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良好的個性品質,塑造健全的人格,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其社會功能看,語言表達能力又是一個人表達觀點,抒發感情,進行溝通交流,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手段。
最近我正在閱讀一本關於張家港高級中學建設校園文化的書,其中關於培養學生演講能力的一段中有兩個例子很有意思:英國的牛津大學是一個出國家領導人的學校,建校以來共培養出了23為總統、首相或國家領導人,像撒切爾夫人、布萊爾、柯林頓等,都是這個學校的學生。之所以出了這么多國家領導人,這和牛津大學歷來注重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有很大關系。這個學校有一個很不起眼的房子,是這個學校的演講練習地,牛津大學經常舉行各種類型的演講、辯論會。他們的演講、辯論會,英國的各大電視台都要進行現場直播,而且,他們演講、辯論的內容往往會影響世界的格局和進程。
人們都說,美國人個個都是侃爺。這和他們注重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有關。「演講是自由之父」,「培養公民演說能力是國家的責任」是美國家喻戶曉的名言。美國各個中學、大學都有演講大廳。二戰期間,美國人把「口才、金錢、科學技術」看作在世界上生存競爭的三大手段。卡耐基也說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另外85%是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其中最重要的是語言能力。有關資料表明,在人的日常言語活動中,聽佔45%,說佔30%,讀佔16%,寫佔9%。可見語言表達能力是一個極其重要的能力。
中國人不善言辭,更少有具備有演講才能的人。中國歷來崇尚的是「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人們往往不要你巧舌如簧,而要你把事情做出來。大家對誇誇其談的人有種天生的反感。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視野、活動范圍的擴大,合作交流機會的增多,越來越顯示了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作為教師,我們應當高度重視並讓學生理解表達能力的重要性,要將培養學生表達能力貫穿於我們全部教育教學活動當中。
2.讓學生清楚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教給方法。
許多學生不是表達能力差,而是不清楚語言表達的要求,只是憑感覺,不會表達。綜合語文課程標准7-9年級有關語言表達能力的要求,我認為要做到兩條:
一是真、新、順。要做到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地表達;能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二是做到積極、主動、自信、專注、文明、得體。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做到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觀點和意圖,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准確、突出要點;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
我們要讓學生明確語言表達的具體要求,採取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相結合的辦法,以創設情境和語言實踐活動為載體,教給方法,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學生升入高中或走上社會,在具備一定的學科知識的基礎上,如果人人都能積極主動自信而神采飛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文明得體順暢的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那麼,我們學生的發展空間將會大大的增加,我們三中的聲譽將會更上一個層次,我們鹽城的教育將會更加令人矚目。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觀點和思考,有許多不當、不全面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高宇:
今天,我們初二年級語文組盧茂華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一堂校本教研的觀摩課。課前,盧老師圍繞研究課題,精心備課,幾易其稿,這種教研的認真勁,首先是值得我學習的。
剛才王主任對盧老師的課作了一個比較系統而又客觀的評價,下面我就略為補充談談自己的想法,不當之處請各位指出探討。
我們初二年級的校本教研課題是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總體上說,盧老師在這堂課中運用的教學策略和設計的教學步驟都能圍繞著這一點來。在這堂課中既注重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又注重了語文課本的人文性;既讓學生感受到了文本中所蘊含的人類親情,中華民族優良的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又引導學生學會了如何來賞析美文,整個教學過程中真正做到了以老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等等這些方面,我認為盧老師做得很好。
在這一堂課中,我們在課前商討的一些教學策略也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學生的發言面廣,發言的人次多,達到了42人次,學生活動的時間絕對是充足的,基本上解決了學生不敢說,不想說的問題。這些都得力於盧老師平時的工夫下得足。但我要提出並請大家一同思考的是,在這些發言中,有多少是接受式、再現式的低層次的發言,有多少是發現式、探索式的高層次的發言呢?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不單是提高學生發言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去思考,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質量和表達的深度,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的表達,而不是淺層次的回答。
我想,讓學生敢說、想說,只是解決的學生語言表達心理上的問題,而讓學生會說、說好才是解決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上的問題。我們更應該致力於後者,因為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發現在初二學生語言表達調查表中顯示,喜歡邏輯嚴密和思考獨特的表達同學只佔極少數,僅有百分之十幾,可見這方面學生是多麼的薄弱。
況且,一堂好課,我個人認為不但要形式新穎,語言優美,還要有思想。沒有思想的課堂,就是沒有靈魂的軀殼,同樣沒有思想的深度,也就沒有表達的深度,否則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就會流於形式,浮在表面。因此,在一堂課中,我們更應該看到學生有哪些新的見解和新的思索。
在這堂課中,有一個學生的發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在回答假設你是文中的「我」在父親決定走大路時會有什麼想法時說「你們走大路,我走小路」。我認為這一回答,就是一個絕妙的答案,因為這非常符合一個小孩的心理,也是很多成年的教師沒有想到的回答,富有創造性。但這樣的答案在這堂課中並不多。另有很多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下去,是在老師一步一步追問下,才回答出全部內容。在回答問題時,語言也缺乏感情,不夠生動,少用修辭。
我想,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是否應該讓學生的表達注意一下用詞和句式結構,能運用一些修辭,感情更充沛一些,表達得更深刻一些。我們是不是要這些方面做些研討、下些功夫呢?
孔令娥:
今天聽了寧老師的一節課,感覺收獲是蠻大的,最主要的感受是這節課中的學生活動,下面就這一點談談我的看法。
寧老師在這一節課中,首先創設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們觀察幾幅圖,問圖中表現的內容。這個問題很簡單,所以很多學生舉手回答,而且答得較好,極大地培養了他們思考問題的興趣,增強了他們回答問題的勇氣。
其次,新課標明確要求「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力的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盧老師播放了這篇課文的配樂朗讀,所配音樂輕柔悠揚,學生聽的很認真,我觀察了一下,很多同學都邊聽邊拿筆在畫文中的句子,這就是他們投入的一種表現,後來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我旁邊的小男生,他的語氣就在模仿那個錄音的朗讀,把文中那種濃濃的親情盡可能的讀出來。
還有新課程還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未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這一節課中,盧老師設計了一個環節「自由搶答題」,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一些很簡單的內容,讓同學迅速作答,課堂氣氛熱烈。
在「議一議」這一環節中,盧老師先讓同學們談一篇好的文章可以好在什麼地方,同學們回答可以是詞語,可以是句子,可以是修辭等等,同學們總結歸納得較好,然後用自己總結出的方法去讀課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這一節課的優點是很多的。
但也有幾點值得反思的地方:
(1) 教師的問題可以更加明確,如有同學說道「熬」字用得好,盧老師追問好在什麼地方,學生回答說明母親在這個冬天過得不容易,盧老師又問「怎麼一個不容易呢?」學生就很難回答了。所以老師的語言也應該干凈、利落。
(2) 學生的參與度還有待提高,有好幾個學生從頭至尾都沒有參與到課堂來,我們的課堂是面向全體同學的,所以要吸引每一個學生都要參加到課堂中來,這雖然不容易做到,但我個人覺得這是每一個教師所必須做的事情。
李萍:今天聽了寧老師一節課,這節課符合「美文美教」的要求,莫懷戚的《散步》是一篇優美的田園牧歌式的散文。這堂課整體上得充滿感情,有行雲流水般的順暢,今天我就這堂課的師生互動方面來談談我的感受。
1 新課程理念下的新型師生關系
傳統的教學師生關系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的職能以傳授知識為主,而學生的任務是接受知識。教師是「以精神振奮精神,以氣質影響氣質,以人格塑造人格」的職業。因此注重師生互動上的融合是最能感染和影響學生的重要基礎,教師的自身審美情趣、觀念與行為不自然地在課堂得到一定的展現,因此師生互動上的融合更易在與學生的思想碰撞中激起火花,達到師生雙方身心愉悅的效果。在這堂課中盧老師特別關注了與學生的互動,不管是課堂一開頭四幅畫的導入,還是學生談學了這篇文章的收獲,都充分展示了這一點。
2.寧老師這堂課不僅讓師生互動起來,而且做得有聲有色,不是做表面的虛假文章。課堂要煥發出活力、有生氣,就需要教師注重學生回答的「個性化」,關注學生創造力的發揮。比如有一個情節:讓學生朗讀課文,體會文中寫得美的地方,講講美在哪裡?這個環節中有生生合作探究,然後讓學生充分地發言討論,體現了師生互動的雙向性、流暢性,提高了師生互動的實效性,學生討論熱烈,在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中一起去領悟文中的各種美:修辭美、句式美、景色美、情感美等等,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美育」特質。
3.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也就是互動式教學,不僅師生互動,還要生生互動。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情趣,才能真正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軸,活動為主線,創新為主旨」的教學新理念,尤其課堂上出現了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生動局面,為這堂課增添了生動、鮮活的畫面。
下面我就這這堂課提幾點值得商榷的地方:1、這堂課沒有設置學生提問的環節,讓學生開啟心志,大膽發問,這也是一個重要的互動方式,而這堂課忽略了。
2、在對「世界「一詞的挖掘有待更深層次一點,身邊的親情講得比較少,盧老師沒有給學生交流的機會,親情是點點滴滴滲透在我們的生活中的。
今天學習了盧老師這節課,收獲很多。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要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馬冰:
今天我聽了寧老師的一節課,學到了很多東西。盧老師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圍繞「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設計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學環節。師生互動有較為充分的體現,既有閱讀方法的點撥,又有閱讀材料的語言積累。剛才吳媛東老師就師生互動這一教學環節,講得比較詳細,在這里我作點補充,不當之處,請各位批評指正。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形式,本節課盧老師引導學生解讀文本,以學生尋求文中美的語言、美的情感、美的構思為主問題進行教學,課堂上有多種形式的互動,如學生討論的生生互動,有老師相機點撥的師生互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問題討論、表達,老師點撥、評價有深度,語言也比較到位,但精彩處不多。就師生互動這一教學環節,我想談幾點看法。
1、師生互動閱讀中,對學生的充分讀書這個度究竟該如何去把握?
無論是學生的學,還是教師的教,讀文本是基礎。學生因讀而發現領悟;教師因讀而認識把握。課堂上如果不讓學生充分讀書,他們在課堂上的語文學習只能是盲目和無的放失的。但對學生充分讀書的度的把握,作為教者又不能不重視。盧老師這節課對學生讀的時間還是把握得比較好的,從學生回答問題的質量上可以看出。而我們平時課堂上處理總不盡如人意。關於這個「度」的把握,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注意:首先,閱讀時間上要充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次是讀通讀懂,能夠挖掘出學生的生活積累和生活體驗,從書中讀進去又讀出來。第三,讀書要讀到讓學生在憤悱中求突破,特別期待老師的引導才好。
2、師生互動閱讀中,怎樣既尊重每一個舉手的學生的發言權又不影響教學進程?
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同學的發言的權力,以人為本。而課堂中往往是發言提問的優秀學生個性得到張揚,語言能力得到培養,而性格內向或基礎差的學生基本上被剝奪了發言權,甚至連思維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了,久而久之,這部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尊心必然受到損害。老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無暇顧及這部分學生。例如本節課中要求學生說說身邊的親情故事,有的學生剛舉手,老師又進入了下一個環節的教學。
3、師生互動閱讀中,除「問題教學」之外,教師究竟還要做些什麼?
「問題教學」之外,老師要師范自己創造性的閱讀體驗,盧老師在課堂上對「熬」、「世界」等詞語解讀很有深度。但課堂上沒有設計學生提問的環節,我認為這是師生互動教學的一大缺陷。其實像第6小節老師提出的「為什麼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一樣?」問題,只要留給學生一定思維空間,學生也會提出此問題,而且通過討論還會有更獨到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