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學習吹奏樂器的問題:最近在玩吹奏樂器,就是陶塤什麼的,可是總覺得氣不夠用,用的是腑式呼吸法。就
這是因為不會控制自己氣息的原故。多做一些長音練習,就是一口氣吹一個音,慢慢練,練的時候注意口型對氣息的影響。堅持練習,每天能堅持半小時的話一定會有效果的
❷ 有關自學樂器陶塤的書
多逛逛貼吧,裡面就很全的。或者你如果在網上買塤的話大部分會送你教材什麼的,(也有的電子版)
❸ 怎麼吹塤,塤的指法是什麼
指法如圖,熟悉發音技巧以後自然成曲。
氣類吹奏技巧
塤的氣類吹奏技巧有長音、氣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長音是塤吹奏技巧的基礎,必須飽滿圓潤,響亮平穩無雜音。塤的常用技巧匯總起來可分為氣、指、舌三大類:包括長音、氣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顫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環換氣、雙吐循環換氣、虛吹音等多種。這些技巧是演奏塤時必須具備的。
在塤的吹奏技巧中,長音是塤氣息訓練的基礎,通過練習長音可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養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穩、飽滿、純正的發音。故必須每天保持一定時間的練習,練習時可以結合力度共同進行,音色必須飽滿圓潤,響亮平穩無雜音。
氣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縮力量引起的氣流顫動而產生。氣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實際演奏中應根據樂曲內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應採用均勻自如的氣震音,激情、悲憤的旋律則採用誇大式的氣震音等。氣震音可在保證音準的前提下靈活運用,要求均勻流暢。
唇震音是用雙手帶動塤體,使風門與吹孔快速前後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波動音。塤體後移時吹孔變小,音則低;塤體前移時吹孔變大,音則高。這種演奏技巧常在表現神奇、空靈的意境時使用。
舌類吹奏技巧
吐音是塤的一種常用演奏技巧。適於演奏熱情歡快、激昂活潑的曲調,要求聲音結實、干凈、有彈性,節奏要均勻平穩。吐音分單吐音(包括單外吐、單內吐)、雙吐、輕吐、氣吐、唇吐等多種。
單外吐(標記T)在保持正確吹奏口形的基礎上舌頭自然向上,微貼上唇內沿,呼氣時迅速後縮,使氣流沖入吹孔發出短促有力之聲,類似「吐」音。
單內吐(標記K)在保持正確吹奏口形的基礎上,舌根部後縮堵住上齶,呼氣時舌根部迅速前送,使氣流沖入吹孔而發出短促有力之聲,類似「庫」音。
雙吐就是結合單內吐和單外吐,速度比單吐快一倍,其音類似「吐庫」或「庫吐」,適於演奏歡快、激昂的曲調。吐音要求聲音結實、干凈、有彈性,節奏要均勻平穩。
輕吐與常用的吐音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舌的活動范圍短而小,吐音力度減弱,發聲輕巧柔潤,類似「區」音,猶如弦樂器的輕抖弓,適於表現抒情的快速樂曲。
氣吐是依靠腹部力量的突然收縮,加之橫膈膜有力的上托,使氣流短促有力地沖入吹孔而發聲。類似「呼」音,氣吐音渾厚、圓潤,但由於吐音速度緩慢,因此用途不廣,只在特殊情況下偶而使用。
唇吐是依靠上下唇肌的力量,在上下唇有意識開閉的瞬間,利用腹中氣流的沖力,把氣流輸入吹孔而發聲。類似「撲」音,唇吐發音柔和,只適於在弱起樂段的起音或特殊的情況下使用。
花舌即舌打嘟嚕。舌尖微觸上齶,在呼氣對舌尖沖擊的同時使舌尖產生連續、快速地顫動,並發出「嘟、嘟」之聲。花舌音猶如彈撥樂的輪指,只有在特殊需要時才使用。
【簡介】
塤是開口吹奏樂器,音色樸拙抱素獨為天籟,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早期雛形是狩獵用的石頭。有的石頭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當先民們用這樣的石頭投擊獵物時,石上空腔由於氣流的作用而產生哨音。這種哨音啟發了古代先民製作樂器的靈感,於是早期的塤就產生了。
陶制的塤是古代就流行的樂器之一,屬於吹奏鳴響樂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時期,塤的演奏就很盛行,延續至今。塤在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塤目前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塤」。以陶制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
❹ 笛子和塤哪個樂器更容易學
都是來需要對好嘴型和角源度才能吹的樂器從這個角度來說,難度是一樣的。
風格不一樣,笛子偏向歡快,節奏鮮明,適合吹奏許多當下流行的歌曲,這種隨時能練習的優點,讓它變得比較容易學習,而塤就不一樣了,比簫的聲音還低沉古樸,很多曲子用它吹出來會相當別扭,甚至是乾脆不能吹,平時說不好怎麼練習,這就相比之下難一些。
另外,有種笛子很簡單,豎著吹的,有氣流就有聲響,到時候只關注手指就可以,更容易學會。悠哉日常大王里的宮內蓮華,大名鼎鼎的短笛魔王喵帕斯,她吹的就是這種笛子。
所以,我個人認為,笛子更容易學。當然,也不排除有些人天生對某種樂器有感情,有上手容易度,不過這並不常見。
❺ 塤是什麼樂器啊·
塤、壎xūn(形聲。從土,熏聲。本義: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大小如鵝蛋,六孔,頂端為吹口。又叫「陶塤」) 同本義 。也有用石、骨、象牙製成的
塤是我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與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
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原始社會的塤,器形多樣,如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陶塤,呈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距今約七千年。陝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陶哨,其形略如橄欖,也只有一個吹孔,用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之一,距今約六千年。
商代的塤比原始時期和夏代有了較大的發展,有陶制,石制和骨制的,以陶制最為常見,形體多為平底卵形。戰國時期陶塤也為平底卵形,但也有其他形狀的。
秦漢以後,塤在中國的音樂歷史上主要用於歷代的宮廷音樂。在宮廷音樂中,塤分成頌塤和雅塤兩種。頌塤形體較小,像個雞蛋,音響稍高;雅塤形體較大,音響渾厚低沉,常常和一種用竹子做成的吹管樂器篪配合演奏。在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就有"伯氏吹塤,仲氏吹篪"這樣一句話,意思是說兄弟兩人,一個吹塤一個吹篪,表達和睦親善的手足之情。
考古發掘和傳世塤中也偶見一些特殊形制的陶塤或瓷塤。
故宮博物院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藏有清代宮廷所用的紅漆雲龍塤,它高八點五厘米、腹徑七厘米。塤體有六個音孔:前四後二,通體紅漆,描繪金龍和雲紋。今人改進研製的九孔陶塤,以古制六孔塤為基礎,然後擴展其肩部和內胎,以增大音量,音孔增至八個:前六後二,加上吹孔、共為九孔。
為便於運指演奏,盡量減少復雜的叉口指法,其音孔按相似於笛子的音孔順序排列。專業演奏者可吹出二十六個音,包括兩個八度內的全部半音和一個泛音。
中國音樂學院曹正教授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就開始製作仿古陶塤。後來,天津音樂學院的陳重教授在古制梨形六孔塤的基礎上,又設計出新型的九孔陶塤,用江蘇省宜興市的紫陶製成。這種九孔塤既保持了傳統塤原有的外形和音色,又增大了音量,擴展了音域,能吹出音階和半音,使它成為可以轉調的樂器,而且音色古樸醇厚、低沉悲壯,極富特色。另外,由於九孔塤改變了原來不規則的音孔排列,按照現代人的演奏習慣,使演奏更為方便,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使用。九孔陶塤的面世,標志著中國古塤重新獲得了生機。不久之後,陳重教授的另一位學生、湖北省歌舞團的趙良山,用紅木研製出十孔塤,解決了塤難以吹奏高音的缺陷
❻ 我想知道關於~塤~這個樂器的相關介紹~~
竹塤,作為一件新型樂器,筆者一見就對它產生了濃烈的興趣,並撰《竹塤》一文刊載於《中國樂器信息》2000年4月號。本人對竹塤感興趣的原因,不僅是它那特異的音色和低沉的音區,能在民族樂隊中發揮別種樂器不能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竹塤對管樂器音樂聲學的研究有著不可忽視的做用。這一點,本人將撰文《"開管"、"閉管"的分類法欠妥》進行分析。本文只討論竹塤製作如何完善的問題。 竹塤是蘇北農民樂手周壽榮所發明的。周壽榮給筆者的信,談及了他對竹塤製作的完善和規范化問題所做的努力。筆者認為,周壽榮發明竹塤所用的是"超常思維",而今卻想用尋常思維方式來規范竹塤的製作,顯然難以達到目的。 竹塤的音色似塤,這是所有聞其聲之人的共識。它比陶塤容易掌握,音區是目前能吹奏旋律的管樂器中最低的,音域也比陶塤寬,與我們的民族樂器有很好的親和力,穿透力也比較強。因此,它必將在民族樂隊中起一定的作用。關於竹塤的音高,D調的比曲笛低八度,大G調的則比洞簫低八度最低音可比洞簫低十一度,而大G調竹塤長度僅75厘米! 周壽榮發明竹塤,的確功不可沒。但是對於這樣一件新型樂器,要能在現代民族樂隊中付諸實際應用還需要付出不小的努力。周壽榮所發明製作的竹塤存在著幾個問題:1、音欠准,音律不全,不便於轉調,不能用於合奏之中。2、音色雖然似塤,卻很難吹奏大二度以上的圓滑的氣滑音,因此也就缺少塤所特有的表現力和韻味。 要使竹塤能付諸實際應用,就得要有人製作;所製成品就需要力求克服上述之不足。本人經過一年多時間的研究,也算取得了點滴經驗,說明如下,希望能引起愛好者的興趣。 本人對周壽榮所發明的竹塤作了如下改動;是否算改進且不談,但改動確是事實。 一、製作方面 竹塤原先的頭子與管身是插接的,現改為平接。平接時不僅頭子與管身的接觸面大而可以粘得更牢靠,更由於粘接部分平滑而有利於發聲,胴體也相對增大而有利於共鳴。 二、將原先與洞簫相同的半圓形吹口,更改為稍寬略淺的"V"形。這一改動的優點在於,不僅使低音更為厚實,而且可以利用吹奏的俯仰吹出圓滑的大二度以上的氣滑音。這樣,陶塤能吹出的效果,竹塤都可以奏出來。 三、運用本人對"管口校正"研究的心得,根據"叉口"原理,使竹塤一組七個音孔能方便地奏全十二律(即十二個半音),以方便轉調。 四、將底孔開合的筒音調成小三度。這樣,當底孔裝上鍵後,可以使竹塤的音域向下增擴四至五度。 五、將原先所設計的十二度超吹音更改為十一度。十二度超吹由於缺少升do,會給轉調帶來困難,製成十一度後由於有了升do,音律完全了,轉調時音律就不是缺乏。 竹塤的音區低,這是它的優勢所在。就以大G調竹塤來說,陶塤若做成這一音調不僅難吹,而且音量也明顯太小。笛子演奏家李鎮和"排簫王子"杜沖,對它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今年春節,杜沖拿到本人答應為他製作的大G調竹塤,並開了個膜孔,很是滿意。周壽榮原先製作的竹塤就有膜孔,並取名"陰陽笛"。大G調竹塤,貼上膜,音色很象低音篳篥,蒙上膜孔,音色則是低音塤,只是低音塤的音調沒這么低。 這兒順便提一下,周壽榮所發明的竹塤是申請了專利的。筆者在這兒也提一下,本人此處所討論的竹塤是完全符合周壽榮所發明之竹塤的"實用新型"條件的。為此,筆者以為,若按照此處所介紹的方法製作,該不會侵犯周壽榮之專利權的。當然筆者也曾設計過"分孔型全律八孔笛"、"鍵孔簫笛"和"二胡音位指板",但都比較實際地不考慮申請專利。 為了能滿足個別有興趣製作竹塤者的意願,今將筆者製作的D調竹塤的數據羅列於下,供參考。筒音音高:A(a,220Hz);單位:公分 吹奏端 尾端內徑 吹孔 全長
外徑 內徑 寬 高 寬 深 44.50
5.70 4.30 2.10 0.60 1.30 0.90
第一孔 第二孔 第三孔 第四孔 第五孔 第六孔 第七孔 第八孔 第九孔
10.00 13.30 15.70 18.70 24.10 28.10 29.50 32.30 37.40
此竹塤為十一度超吹。指法比較簡單:筒音作sol,依次向上為自然音階;相鄰二孔的音程為大二度的按沒下方音孔即成為小二度;第八與第九孔的音程為小三度,按沒第七孔後第九孔的音高降低小二度,若按沒第八孔後第九孔的音高則降低大二度。 由於竹材的情況各異,各人的手型不同,音孔的位置可以略作改動。若擅長簫笛製作,音孔與音高的變化規律心中自然有數,而此問題非千言就能說清楚,故不贅述。有了D調竹塤的製作經驗,要製作大G 調的就不難了
❼ 古代樂器中的陶塤有哪些特點
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出土有最早古陶塤,卵形,頂端有一圓形吹孔,是版較原始的吹奏樂器。半坡權遺址出土的陶塤形如橄欖,有一個吹孔和一個音孔。至龍山文化時陶塤改進為二音孔,在鄭州大河村、萬榮荊村、太原義井都有發現,測音結果恰好為五音階。商代安陽殷墟、輝縣琉璃閣等地出土的陶塤又有很大發展,都有五個按音孔,塤型也固定為圓錐形,測音表明它們的基音都是相同的。
❽ 初學者吹古塤的方法
要點一:一定要先確保每個孔都捂嚴實了,不要漏氣,吹全捂的音;
要點二:不要專太用力,越使勁反而不好吹屬響;
要點三:氣流並不是都吹到吹孔里,一部分吹進孔里,一部分吹到了外面;
要點四:輕輕改變下塤和嘴唇的角度,找找合適的位置。
切記多加練習。
塤是古人技法樂器,管樂器里邊全世界最早的在全國6700多年以前出現的古樂器。在西安的半坡出土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就有該種樂器,那時候是將其用做打獵用的集合人的像號角一樣的工具。當時只有一個一個小3度的孔,後來就發展到當做樂器來使用。商代的時候塤已經發展到五孔,該五孔以後就成為一種正式的樂器使用,但是由於五孔再也沒有發展,明清時代塤就失傳了。
6000年前,半坡人在創造農耕文明的同時,也創造出世界上最古老樂器--塤的雛形。在中國6000年的歷史沉浮中,塤典雅優美的音色被沉醉於其中的封建帝王們稱之為雅樂,盛行於宮庭。然而在漫長的歷史交替中,這種古老的樂器流入民間失去了文字的記載,逐漸從輝煌走向衰落,於明代開始成為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歷史記載。
❾ 陶笛、陶塤、塤、滿口塤的區別
1、定義不同:
陶笛:陶笛(英語:Ocarina,也譯作奧卡利那笛、洋塤、瓦塤、土笛、鼓浪笛等),目前國際上比較流行的陶笛多數是一種源自義大利、狀似潛艇、有哨口、通常用陶土燒制的吹管樂器。
陶塤:陶塤在古代主要為誘捕獵物所用,是中國最古老的閉口吹奏樂器。
2、音孔不同:
陶笛:4孔陶笛、5孔陶笛、6孔陶笛、7孔陶笛、8孔陶笛、9孔陶笛、10孔陶笛、11孔陶笛、12孔陶笛,甚至還有17孔以上的陶笛。普通陶笛多為6孔陶笛和12孔陶笛。
6孔陶笛可以吹10度音,採用交叉指法,12孔陶笛可以吹13度音,採用順指法。
陶塤:按音孔來分,從無音孔到有音孔,從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經有六孔塤,清代宮廷雲龍塤即是六孔塤。現代普遍流行十孔塤。
(9)陶塤樂器教學擴展閱讀:
陶笛的規格種類可以按音域劃分、孔數劃分、外觀劃分、管數劃分。
相關介紹:
1.音域劃分::
分為高音陶笛、中音陶笛、低音陶笛。高音陶笛的表示符號為S 。中音陶笛的表示符號為A。低音陶笛的表示符號為B,低音陶笛通常為C調陶笛,也就是BC。
2.孔數劃分:
4孔陶笛、5孔陶笛、6孔陶笛、7孔陶笛、8孔陶笛、9孔陶笛、10孔陶笛、11孔陶笛、12孔陶笛。
3.外觀劃分:
工藝陶笛、彩繪陶笛、裂紋陶笛、槍型陶笛、潛水艇型陶笛、扁形陶笛、球形陶笛、圓柱形陶笛等。
4.管數劃分:
單管陶笛、復管陶笛。復管陶笛,包含了雙管陶笛、三管陶笛和四管陶笛,復就是多的意思。由於陶笛音域有限,當吹奏超出其音域的曲子的時候,除了換用不同調的笛子外,還可以選擇使用復管陶笛。
❿ 古代樂器「塤」的讀音和介紹
塤【xūn】
塤是漢族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在世界原始藝術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塤的起源於漢族先民的勞動生產活動有關,最初可能是先民們模仿鳥獸叫聲而製作,用以誘捕獵物。後隨社會進步而演化為單純的樂器,並逐漸增加音孔,發展成可以吹奏曲調的旋律樂器。塤在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圓形或橢圓形,有六孔(現在有八孔,九孔,十孔,雙八度等,六孔塤目前市場上不常見)。亦稱「陶塤」。以陶制最為普通,也有石制和骨制等。塤同壎xūn形聲。從土,熏聲。本義:古代用陶土燒制的一種吹奏樂器,大小如鵝蛋,六孔,頂端為吹口。又叫陶塤。
由來:
壎,樂器也。以土為之,六孔。——《說文》。字亦作塤。
塤簫管。——《周禮·小師》。注:「大如雁卵。」
調竽笙壎箎。——《禮記·月令》
伯氏吹壎,仲氏吹箎。——《詩·小雅·何人斯》
如壎如箎。——《詩·大雅·板》。註:「其聲平下,與箎相諧。」
禮樂壎坎音也。——《白虎通》
凡六孔,上一、前三、後二。——《新定三禮圖·投壺圖·塤》
又如:塤箎(塤為土製樂器,篪為竹製樂器,塤篪合奏聲音和諧。後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塤(塤)xūnㄒㄩㄣˉ鄭碼:BJLO,U:57D9,GBK:DBF7筆畫數:10,部首:土使用民族:漢族
結構:
十孔塤的結構為一個類似空心球式的主體。有一個吹孔、九個發音孔。主體上端設有一個吹孔,正面設有七個發音孔,反面設有兩個發音孔。
發展: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
相傳塤起源於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繫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出聲音。後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於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最初塤大多是用石頭和骨頭製作的,後來發展成為陶制的,形狀也有多種,如扁圓形、橢圓形、球形、魚形和梨形等,其中以梨形最為普遍。塤上端有吹口,底部呈平面,側壁開有音孔。塤經歷了漫長階段,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兩個音孔,能吹三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後,塤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前些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初期的塤,有三個音孔,能吹四個音。到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塤發展到五個音孔,能吹六個音。到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有六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塤由一個音孔發展到六個音孔,經歷了3000多年的漫長歲月。
演奏技巧:
塤的氣類吹奏技巧有長音、氣震音、唇振音等,其中長音是塤吹奏技巧的基礎,必須飽滿圓潤,響亮平穩無雜音。塤的常用技巧匯總起來可分為氣、指、舌三大類:包括長音、氣震音、指震音、唇震音、顫音、滑音、吐音、打音、空打音、循環換氣、雙吐循環換氣、虛吹音等多種。這些技巧是演奏塤時必須具備的。
在塤的吹奏技巧中,長音是塤氣息訓練的基礎,通過練習長音可以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養成良好的演奏口形以及平穩、飽滿、純正的發音。故必須每天保持一定時間的練習,練習時可以結合力度共同進行,音色必須飽滿圓潤,響亮平穩無雜音。
氣震音又叫「腹震音」,依靠腹部收縮力量引起的氣流顫動而產生。氣震音有大、小、快、慢之分,在實際演奏中應根據樂曲內容的需要而定。如歌唱性的旋律應採用均勻自如的氣震音,激情、悲憤的旋律則採用誇大式的氣震音等。氣震音可在保證音準的前提下靈活運用,要求均勻流暢。
唇震音是用雙手帶動塤體,使風門與吹孔快速前後移動而產生的一種特殊的波動音。塤體後移時吹孔變小,音則低;塤體前移時吹孔變大,音則高。這種演奏技巧常在表現神奇、空靈的意境時使用。
吐音是塤的一種常用演奏技巧。適於演奏熱情歡快、激昂活潑的曲調,要求聲音結實、干凈、有彈性,節奏要均勻平穩。吐音分單吐音(包括單外吐、單內吐)、雙吐、輕吐、氣吐、唇吐等多種。
單外吐(標記T)在保持正確吹奏口形的基礎上舌頭自然向上,微貼上唇內沿,呼氣時迅速後縮,使氣流沖入吹孔發出短促有力之聲,類似「吐」音。
單內吐(標記K)在保持正確吹奏口形的基礎上,舌根部後縮堵住上齶,呼氣時舌根部迅速前送,使氣流沖入吹孔而發出短促有力之聲,類似「庫」音。
雙吐就是結合單內吐和單外吐,速度比單吐快一倍,其音類似「吐庫」或「庫吐」,適於演奏歡快、激昂的曲調。吐音要求聲音結實、干凈、有彈性,節奏要均勻平穩。
輕吐與常用的吐音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舌的活動范圍短而小,吐音力度減弱,發聲輕巧柔潤,類似「區」音,猶如弦樂器的輕抖弓,適於表現抒情的快速樂曲。
氣吐是依靠腹部力量的突然收縮,加之橫膈膜有力的上托,使氣流短促有力地沖入吹孔而發聲。類似「呼」音,氣吐音渾厚、圓潤,但由於吐音速度緩慢,因此用途不廣,只在特殊情況下偶而使用。
唇吐是依靠上下唇肌的力量,在上下唇有意識開閉的瞬間,利用腹中氣流的沖力,把氣流輸入吹孔而發聲。類似「撲」音,唇吐發音柔和,只適於在弱起樂段的起音或特殊的情況下使用。
花舌即舌打嘟嚕。舌尖微觸上齶,在呼氣對舌尖沖擊的同時使舌尖產生連續、快速地顫動,並發出「嘟、嘟」之聲。花舌音猶如彈撥樂的輪指,只有在特殊需要時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