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的信念教案
學習目標: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學習本文語言的質朴美。
學習重點: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結構。
學習難點:
通過分析重點語句,品味語言的質朴美。
教學環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出示居里夫人畫像及簡介(或播放介紹居里夫人生平事跡的錄相片)。
居里夫人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對金錢卻看得很平淡,一直過著寧靜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擾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於寧靜和簡單,不為世俗誘惑的品格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構成了她的人格美。愛因斯坦曾在《悼念瑪麗·居里》一文中說/"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今天我們學習居里夫人晚年寫的《我的信念》,從中可以體會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確學習目標:
整體感知:
1、課文朗讀(全班齊讀、個人朗讀、教師范讀相結合)
2、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問心無愧()渲染()閑暇()奢望() 呵責()蹂躪()猝然()眺望()
解釋下列詞語。
問心無愧--致力--專心致志--
盛名--蹂躪--呵責--
逆來順受----迷醉--沉醉--
品味思考:
1、默讀,搜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試著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討論歸納:
堅韌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儉朴 重大發現 保持安靜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科學
2、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討真理、不圖財富、沉醉科學)
環境需求(保持安靜、追求自由、珍惜時間)
工作態度(集中目標、樹立信心、堅韌不拔、執著勤奮)
探究研讀:
1.學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思考題。(體會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認為,做事情需要有怎樣的精神?
明確:堅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來是/"孤獨地過著求學的歲月/",作者卻把它當成是/"美好快樂的記憶/",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因為求學時雖然很孤獨,她和她的丈夫卻能有時間、有精力在一起從事科學研究,並最終發現了鐳。這說明了她對科學的渴求,對科學研究的熱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明確:寧靜的工作環境,簡單的家庭生活。
④怎樣理解:我們唯一的希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
明確:因為她曾經生活在被佔領的波蘭,缺少自由,缺少寧靜的科研環境的氛圍;而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研究需要和平的環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就常人看來,科學研究應該是艱深的、枯燥的,作者卻不這樣看。想想這是為什麼。
明確:因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對科學產生興趣,才能沉醉於當中,有探求的慾望,才有可能產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現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她的性格特點有哪些聯
系?
明確:她那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堅強的信心,她那頑強的意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於寧靜和簡單,不為世俗所誘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學者的身份在自由國家進行自由學術研究的渴望,她對科學研究的極度興趣和極大熱情,構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矚目的巨大成就的關鍵之所在。
拓展延伸:
在緬懷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偉大一生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我幸運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僕,她的極端的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餘地。由於社會的嚴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總是抑鬱的。這就使得她具有那樣嚴肅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發生誤解--這是無法用任何藝術氣質來解曉的少見的嚴肅性。一旦意識到某一條道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且頑強地堅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對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光明的未來。(愛因斯坦《悼念瑪麗·居里》)
4.學生自由朗讀,品味本文語言的質朴、真誠。
5、學生自由談談對文章語言的看法。(開放性題目,學生自由發揮)
教師點撥:文章語言的質朴、真誠,表現了居里夫人作為一位科學家的性格特點和人格力量,能夠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和思考。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師總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一樣。我們已經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了。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鞏固訓練:
①完成思考練習二。
③課後練習二。
Ⅱ 急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優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全套新教案合集,共67頁,這里只能復制一小部分,詳細的請到我們網站下載
1.在山的那邊
學習目標
1. 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3.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重點難點
1.重點: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2.難點:初步領悟課文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
1.找出課文中的生字詞,查字典,給這些生字詞注音並解釋,掌握這些詞語的運用。
(1)痴想(chī):
(2)隱秘:隱蔽,不外露。
(3)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4)凝成(nng):凝結成。
(5)誘惑(yu):吸引,招引。
(6)喧騰(xuān):喧鬧沸騰。
(7)漫濕:水滿濕潤。
(8)枯乾(kū):失去水分,沒有水。
(9)一瞬間(shn):一眨眼之間。
2.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導入
1.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於湖北均縣(現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年)等。
2.導語。
童年時代,每個人都有過美好而朦朧的「夢」,這首詩敘述了一個山區孩子童年的幻想——對大海的熱烈嚮往,長大後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他真的是在尋找大海嗎?我們可以從詩中找到答案。
三、正課
1.朗讀指導,初中語文學習要求我們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所謂正確,就是要求讀准字音、不添字漏字;所謂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頓合理;所謂有感情,就是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揚頓挫,講究音量、速度、語氣、語調的合理配合等,從而更深刻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老師范讀課文(或聽課文錄音)。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4.全班齊讀課文。
5.探究質疑:「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麼?在這里有什麼含義?
討論並歸納;「痴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於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痴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願困居於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世界。
6.探究質疑:為什麼說是「隱秘的想望」?
討論並歸納:因為「我」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瞭望見大海,而這個想望並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是「隱秘」的。
7.探究質疑:為什麼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討論並歸納:「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本以為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好像山在那裡責備我痴心妄想,臉色鐵青。運用的是擬人手法。
8.探究質疑:「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麼意思?討論並歸納:「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課時
9.探究質疑:為什麼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討論並歸納:因為詩人領悟到媽媽所說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而是指理想和信念。
10.探究質疑:既然「海」是指理想的境界,那麼詩中的「山」是什麼?
討論並歸納: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比喻重重困難。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無數座山,那就更要歷盡艱難,這就是說,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需要百折不撓堅持奮斗,理想境界才能實現。
11.探究質疑:「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麼?為什麼說是「飄來的」?
討論並歸納:「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這是媽媽由我的痴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並非指實在的東西,所以說是飄來的。
12.探究質疑:為什麼說一座座山頂會「誘惑」著我?
討論並歸納: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13.探究質疑:「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
Ⅲ 初中課文《我的信念》教案生字
教學目的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其性格的聯系。
2、學習本文質朴、真誠的語言。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3分鍾)
居里夫人畫像及簡介(或播放介紹居里夫人生平事跡的錄相片)。
居里夫人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對金錢卻看得很平淡,一直過著寧靜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擾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於寧靜和簡單,不為世俗誘惑的品格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構成了她的人格美。愛因斯坦曾在《悼念瑪麗·居里》一文中說\"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今天我們學習居里夫人晚年寫的《我的信念》,從中可以體會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整體感知課文。
①課文朗讀。
②全班齊讀課文。
③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問心無愧()渲染()閑暇()奢望()
呵責()蹂躪()猝然()眺望()
解釋下列詞語。
問心無愧--致力--專心致志--
盛名--蹂躪--呵責--
逆來順受----迷醉--沉醉--
四、目標的完成過程。
1.學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思考題。(體會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認為,做事需要有怎樣的精神?
②本來是\"孤獨地過著求學的歲月\",作者卻把它當是\"美好快樂的記憶\",這說明了什麼?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④怎樣理解\"我的唯一的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
(5)\"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就常人看來,科學研究應該是艱辛的、枯燥的,作者卻不這樣看。想想這是為什麼。
(6)從以上討論可以看出居里夫人的人格表現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她的
性格特點有哪些聯系?
2.指名回答問題。
①作者認為,做事情需要有怎樣的精神?
明確:堅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來是\"孤獨地過著求學的歲月\",作者卻把它當成是\"美好快樂的記憶\",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因為求學時雖然很孤獨,她和她的丈夫卻能有時間、有精力在一起從事科學研究,並最終發現了鐳。這說明了她對科學的渴求,對科學研究的熱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明確:寧靜的工作環境,簡單的家庭生活。
④怎樣理解:我們唯一的希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
明確:因為她曾經生活在被佔領的波蘭,缺少自由,缺少寧靜的科研環境的氛圍;而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研究需要和平的環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統H絲蠢矗
Ⅳ 《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教案及所使用的教學方法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明白,讀懂參考教學用書很重要.
其次要版備學生、備權課文、備自己,有教學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徵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六教學過程(重點);七教學評價設計;八課後反思及自我評價.
Ⅳ 我的信念教案
我的信念
一、整體把握
要整體把握本文內容,需要用一番梳理的功夫,可以分析歸納為三個方面:宗旨、環境和工作,每一方面若干內容也要力求條理化。經過梳理,就可以融會貫通,全面地把握內容了。
(一)科學工作者的宗旨是探討真理,而不是「謀求物質上的利益」。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學事業稱為「純粹研究」,是純粹為著探討真理而研究的,絲毫不存名利之想。鐳的發現,本可以獲得一筆巨大的財富,然而居里夫婦淡然處之,連申請專利的熱情也沒有。
科學可以發現世界的優美,科學本身具有偉大的美。這種美,具有無窮的魅力,使人興趣盎然,好像一個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又「好像在夢幻中一般」,又「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這種興趣使人樂此不疲。
(二)科學工作需要自由,需要寧靜,需要時間。
1.科學研究需要自由。
居里夫人說她的「惟一奢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自由是從事科學研究的前提。在侵略者的鐵蹄下,在專制主義的干預下,是無法順利進行研究工作的。
2.科學研究需要安靜。
為了安靜,就要避免人事糾紛,所以居里夫人甘願逆來順受,竭力剋制自己,使自己溫和沉靜,受了刺激也不懊惱。為了安靜,她又淡泊名利,與世無爭。
3.科學研究需要時間。
為了贏得時間,居里夫人家庭生活力求簡單,甘願清苦,盡量減少家務。為了贏得時間,她甘於寂寞,即使青春時代,也不圖青春的歡樂,一個人專心致力於求學。
(三)科學研究需要獻身精神。
1.目標要始終如一:
居里夫人50年攻關,鍥而不舍,執著地探索,終於發現了鐳;
2.要有信心:
相信我們對每一件事情都具有天賦的才能。信心使人不怕暫時的失敗,信心給人失敗了再乾的勇氣;
3.要堅韌不拔;
工作條件再艱苦也不能動搖自己的意志,工作中挫折再多也不能動搖自己的信心;
4.要勤奮努力:
居里夫人致力科學研究近五十年,專心致志,勤奮工作,持之以恆,終於取得偉大成就.
二、問題研究
1.「我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有某種力量在鞭策著我——正如蠶被鞭策著去結繭一般。」某種力量指什麼力量?
居里夫人所以沒有明確地說出來,大概是因為這種力量是難以明確表述的。這種力量是一種復合的因素。第1段里說,「無論付出任何代價,都要把這件事完成」,完成的決心,是一種因素。第3段里說,「研究,就是對真理的探討」,對真理的渴求,是一種因素。篇末說,「這種魅力,就是使我能夠終生在實驗室里埋頭工作的主要原因」,科學魅力的吸引,是一種因素。居里夫人從事科學研究,圖的不是名利,是有崇高的使命感的,科學事業是造福人類的事業,這種使命感,肯定也是一種因素。
2.「少女時期我在巴黎大學,孤獨地過著求學的歲月」,為什麼「孤獨」也是一種美好快樂的記憶?
這里所說的「孤獨」,恐怕翻譯得並不恰當。何為孤獨?單身一人,需要交流感情而無從交流才會感覺孤獨。獨處一室,靜靜地讀書,是沒有孤獨感的。而居里夫人這里的意思是,她潛心學業,總是遠離歡樂喧鬧的人群,一個人靜心讀書,大學階段讀了許多書,大有收獲,回憶起來,覺得沒有虛度年華,這樣的大學生活美好快樂。
3.居里夫人所說的「講究現實」與「夢想家」是什麼意思?
應該根據語境來理解。「講究現實的人,他們在工作中獲得很多的報酬」,這是完全應該的,所以居里夫人也是肯定的。講究現實,是通過工作取得物質利益,因為生活畢竟需要金錢,獲得很多的報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夢想家」則是為研究而研究,為工作而工作,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質利益的觀念,正像居里夫人自己說的,「他們受事業的強烈的吸引,既沒有閑暇也沒有熱情去謀求物質上的利益」。
4.「我一直沉醉於世界的優美之中,我所熱愛的科學也不斷增加它嶄新的遠景」。「不斷增加它嶄新的遠景」是什麼意思?
先要理解「世界的優美」,說的不是景色的優美。自然科學是研究物質世界的,是揭示物質世界的規律,探索物質世界的奧秘的。認識了規律,發現了奧秘,就會覺得這世界真奇妙。優美是指物質運動規律以及物質內部結構。學了物理,學了化學,就會感覺世界的優美。科學越發展,世界越是展現它的優美,所以說不斷增加它嶄新的遠景。
Ⅵ 急求初一我的信念的教案~!~!~!速度~!~!!
學習目標:
1、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她取得的巨大成就;
2、學習本文語言的質朴美。
學習重點:
梳理文章思路,理清全文結構。
學習難點:
通過分析重點語句,品味語言的質朴美。
教學環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出示居里夫人畫像及簡介(或播放介紹居里夫人生平事跡的錄相片)。
居里夫人曾經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取得了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然而她對金錢卻看得很平淡,一直過著寧靜的生活。/"免受人事的侵擾和盛名的染污/"。她那淡泊名利,甘於寧靜和簡單,不為世俗誘惑的品格和堅忍不拔的精神構成了她的人格美。愛因斯坦曾在《悼念瑪麗·居里》一文中說/"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那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比較光明的未來/"。今天我們學習居里夫人晚年寫的《我的信念》,從中可以體會到她人格的美,了解她取得成功的原因。
明確學習目標:
整體感知:
1、課文朗讀(全班齊讀、個人朗讀、教師范讀相結合)
2、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問心無愧()渲染()閑暇()奢望() 呵責()蹂躪()猝然()眺望()
解釋下列詞語。
問心無愧--致力--專心致志--
盛名--蹂躪--呵責--
逆來順受----迷醉--沉醉--
品味思考:
1、默讀,搜集、篩選信息:
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試著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討論歸納:
堅韌不拔 樹立信心 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 獻身科學 探討真理 生活儉朴 重大發現 保持安靜 不圖財富 珍惜時間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熱愛生活 沉醉科學
2、概括綱要,歸納整理:
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思想理念(探討真理、不圖財富、沉醉科學)
環境需求(保持安靜、追求自由、珍惜時間)
工作態度(集中目標、樹立信心、堅韌不拔、執著勤奮)
探究研讀:
1.學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思考題。(體會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了解她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①作者認為,做事情需要有怎樣的精神?
明確:堅忍不拔,有信心。
②本來是/"孤獨地過著求學的歲月/",作者卻把它當成是/"美好快樂的記憶/",這說明了什麼?
明確:因為求學時雖然很孤獨,她和她的丈夫卻能有時間、有精力在一起從事科學研究,並最終發現了鐳。這說明了她對科學的渴求,對科學研究的熱忱。
③作者追求的是怎樣的工作和生活環境?
明確:寧靜的工作環境,簡單的家庭生活。
④怎樣理解:我們唯一的希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
明確:因為她曾經生活在被佔領的波蘭,缺少自由,缺少寧靜的科研環境的氛圍;而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研究需要和平的環境,自由的精神。
⑤/"一位從事研究工作的科學家,不僅是一個技術人員,而且是一個小孩兒,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於神話故事一般。/"就常人看來,科學研究應該是艱深的、枯燥的,作者卻不這樣看。想想這是為什麼。
明確:因為只有有了小孩子般的沉迷和好奇,才能對科學產生興趣,才能沉醉於當中,有探求的慾望,才有可能產生新的科研成果。
⑤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現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她的性格特點有哪些聯
系?
明確:她那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堅強的信心,她那頑強的意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神,
她那淡泊名利,甘於寧靜和簡單,不為世俗所誘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學者的身份在自由國家進行自由學術研究的渴望,她對科學研究的極度興趣和極大熱情,構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矚目的巨大成就的關鍵之所在。
拓展延伸:
在緬懷像居里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偉大一生的時候,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已經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歷史進程的意義,在其道德品質方面,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方面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我幸運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摯的友誼。我對她的人格的偉大愈來愈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志的純潔,她的律己之嚴,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斷--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時候都意識到自己是社會的公僕,她的極端的謙虛永遠不給自滿留下任何餘地。由於社會的嚴酷和不平等,她的心情總是抑鬱的。這就使得她具有那樣嚴肅的外貌,很容易使那些不接近她的人發生誤解--這是無法用任何藝術氣質來解曉的少見的嚴肅性。一旦意識到某一條道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且頑強地堅持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存在並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對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樣的困難,在實驗科學的歷史中是罕見的。
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光明的未來。(愛因斯坦《悼念瑪麗·居里》)
4.學生自由朗讀,品味本文語言的質朴、真誠。
5、學生自由談談對文章語言的看法。(開放性題目,學生自由發揮)
教師點撥:文章語言的質朴、真誠,表現了居里夫人作為一位科學家的性格特點和人格力量,能夠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和思考。反復誦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
教師總結:
讀了這篇文章,就如同與偉人對話一樣。我們已經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動了。讓我們在居里夫人的光輝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獻給人類的進步事業。
鞏固訓練:
①完成思考練習二。
③課後練習二。
Ⅶ 求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教案
21 風箏
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氣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二、問題研究
(一)第一層面的問題
1.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2.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怎樣理解?
3.「我」懂得游戲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麼?
4.「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為什麼「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著」?
初讀後,可以感知魯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有落後的一面。但是魯迅先生可貴的是,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的,魯迅先生充滿自省精神。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精神虐殺的這一幕」說明什麼呢?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長不許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風箏,被兄長發現,驚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風箏被兄長踐踏,也毫無抗爭的意思,除了絕望,沒有一句抗辯的話。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的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探究這篇散文,可以悟到這樣一層道理,中國人的思想行為需要用科學思想來指導,惟有這樣,才不至於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後的行為,而正當的行為也應該捍衛自己正當的權利。只有科學思想,才能照亮中國人的思想行為。
(二)第二層面的問題
1.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看上下文,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驚異」,為什麼「悲哀」。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溫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卻是肅殺的嚴冬。故鄉的風箏時節,楊柳發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於晴朗的天空中」。所以驚異於北京竟在這樣的季節放起風箏來了。「我」見風箏而悲哀,是因為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這一幕永遠無法補過。說「驚異和悲哀」,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3.寫風箏事件的兩段文字,感情色彩似乎挺復雜,該怎樣體會?
的確挺復雜。魯迅是用今天的眼光去觀照當年的情景,但是寫的又是當年自以為是的行為,所以褒貶的色彩挺復雜。試看他寫的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憐的。放風箏,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動活動,本是大有好處的,可是因為兄長不允許,只得呆看人家的風箏。他有時驚呼,有時跳躍,天真活潑的兒童天性躍然紙上,這本是極正常的,而「在我看來卻是笑柄,可鄙的」,一臉嚴冬般的肅殺,連看看風箏,連驚呼跳躍都加以鄙棄。魯迅把這樣的壓制寫得多麼嚴酷,這里隱含著對小兄弟的同情,對自己深深的自責。
寫小兄弟偷做風箏,隱隱寫出了兒童的動手能力。上文寫蟹風箏、蜈蚣風箏、瓦片風箏,小兄弟做的卻是蝴蝶風箏,可見他聰明肯動腦筋,很會設計。這樣有益身心的正當行為而要偷偷來做,實屬可憐之至。褒揚與同情是可以體會得到的。作者把自己寫得猶如凶神惡煞,以破獲秘密為滿足,以摧毀小兄弟的心血為勝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態神氣活現,魯迅是在自責當年扮演了精神虐殺者的角色。最後「留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後來他怎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看見」。小兄弟的痛苦我們可以想像得到,而自己則是冷酷無情,這里含著同情、後悔與自我譴責之意。
4.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
跟「懲罰」一詞聯系起來就明白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5.末段的語句怎樣理解?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練習說明
一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看到「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就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麼?
2.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3.「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表達了作者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本題除練習朗讀之外,要求抓住三個關鍵,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深入理解思想感情。第1小題要聯繫上下文,分別思考為什麼「驚異」,為什麼「悲哀」。第2小題主要練習概括。第3小題較難,要化成幾個小問題來思考:為什麼「我」的心只得沉重著?為什麼小兄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風箏事件上,有沒有更加深廣的含義?
1.故鄉的風箏時節,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過,就放風箏,所以「驚異」。見到風箏,就想起小時候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而且無從補過,心頭不禁悲哀。
2.這一幕,是指「我」不許小兄弟放風箏,發現他偷做風箏,氣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風箏抓斷踏扁了。
3.表達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時候,自己對弟弟那樣管束,簡直是精神的虐殺,而弟弟卻並不認為兄長的行為是精神的虐殺,時過境遷,忘得一干二凈。我也無從補過,無從求得心情的輕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殺者甘受虐殺,毫無抗爭,使虐殺者橫行無忌,這正是舊秩序能夠維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二 課文中說:「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你小時候也做過許多游戲,玩過不少玩具吧?選一個你最難忘的說給同學聽聽。
本題練習口語表達,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玩具可以是自己製作的,也可以是買的,主要說說是怎樣一個玩具,怎樣玩法,怎樣好玩,怎樣開心。
三 下面幾段文字,也是回憶兒時放風箏的。試與課文比較,說說它們所蘊含的情感有什麼不同。(《滿天的風箏》略)
魯迅的《風箏》與《滿天的風箏》,思想感情全然不同。《風箏》籠罩著深沉的悲哀,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後來懂了新道理,覺悟到這是精神的虐殺而心情沉重,想求補過,小兄弟卻全然忘卻,無可補過,因而心情依然沉重,悲哀之至。《滿天的風箏》抒發的是小時候跟二哥一起放風箏的快樂,寫自己糊的風箏放起來又滿足又驕傲。
教學建議
一、從質疑開始
這篇課文難點較多,正是研究性學習的理想教材。要讓學生預習時把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發問精神。也不要問一題研究一題。先把問題統統提出來,再整理一下,有步驟地研究。讀難懂的文章,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引導學生聯系語境探究疑難
有些句子之所以難懂,是因為跟常情不合,但是聯系語境便能解讀。例如,見風箏,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卻感到驚異和悲哀,這就難懂了,但是從上下文看,就知道為什麼驚異,為什麼悲哀了。
三、依總-分-總的思路安排教學步驟
總,就是全文,全局;分,就是一個個片段,或一詞一句。只有在整體感知本文的基礎上研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才容易准確解題。在研究一個個局部性問題的基礎上,又可以進一步理解全文。所以宜於總-分-總。
四、研讀要以難為樂,要求又不宜過高
本文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徹,在原有基礎上提高一步就是收獲,理解不透徹的地方將來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講深講透,也不要求面面俱到,兩堂課下來還有些地方不大懂是正常的。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1.默讀:要求整體感知。
2.整體感知。
(1)籠統提問
——這篇散文回憶的是什麼事情?你讀了有哪些感受?
(2)啟發提問
——為什麼小時候會把放風箏看成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為什麼說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對於精神的虐殺」?
——魯迅對待自己錯誤的態度與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3.再默讀:要求細致理解。
(1)遇生字生詞,看注釋,查詞典。
注音:蜈蚣( ) 瑟( )縮
解釋:伶仃憔悴肅殺訣別嫌惡苦心孤詣
(2)遇疑難問題,思考鑽研,解決不了的打上問號。
4.朗讀。
5.質疑。
將問題分為四組,1—2段的疑問為一組,3—4段的為一組,5—8段的為一組,9—12段的為一組。
6.內容研討。
學習方式:四人一組,合作研討,教師「蹲點」。抽兩組代表向全班報告,有不同意見,全班討論。教師加以評述。
第一組問題。
(1)為什麼「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引導法:比較北京與故鄉放風箏的時令,理解「驚異」之情。看下文所回憶的「精神的虐殺的一幕」,注意末段所說的「悲哀」,理解「悲哀」之情。
(2)「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引導法:提示一下,作者把風箏看作春天的象徵。
第二組問題。
(1)第3段、第4段,一面寫「我」,一面寫小兄弟,對小兄弟的描寫流露出什麼感情?
引導法:專讀有關句子,體會思想感情。
(2)對「我」的描寫,流露了什麼感情?
引導法:專讀有關句子,體會思想感情。
7.朗讀前四段。
8.作業。
「研討與練習」一①②。
第二課時
1.繼續研討。
第三組問題。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為什麼說「不幸」?
引導法:把「我」分為明理之前的「我」與明理之後的「我」,可以理解為什麼說「不幸」。
(2)對待早年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魯迅先生身上學到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品質?
引導法:朗讀體會;調動直接與間接的生活經驗。
第四組問題。
(1)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為什麼「我」不覺得寬松反而覺得「沉重」?
引導法:從正面思考,在魯迅先生看來,被虐殺的一方應該怎麼樣才是對的?
(2)為什麼說「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為什麼「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除形容天氣之外,有沒有別的含義?
引導法:從正面思考,魯迅先生正面的主張是什麼?
2.朗讀全文。
3.語言運用。
(1)_______________憔悴可憐模樣。
(2)_______________吐蕾。
(3)__________________嚴冬的肅殺。
(4)呆看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神。
(5)______________,他驚呼;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高興得跳躍。
(6)________________恍然大悟似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在塵封的什物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很驚惶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破獲秘密。
(10)這樣苦心孤詣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論______________,論_________________,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幕,忽地在眼前展開。
4.作業
「研討與練習」之三。
有關資料
一、作者介紹
魯迅(1881—1936),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思想影響。1902年去日本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企圖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7年起發表《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重要論文。1909年回國,先後在杭州、紹興任教。辛亥革命後,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並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大膽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禮教,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後,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猛烈抨擊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為新文學運動的偉大旗手。20年代陸續出版了《吶喊》《墳》《熱風》《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華蓋集續篇》等專集,表現出愛國主義和徹底革命民主主義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傑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至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辭去中山大學職務。1927年10月到達上海,認真研究馬列主義理論。1930年起,先後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積極參加革命文藝運動,介紹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其他革命文藝工作者一起同國民黨官方文人及其文學進行了不懈的斗爭,粉碎了反動當局的文化「圍剿」。1936年初左聯解散後,擁護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治主張,並提出「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口號。從1927年到1935年,創作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等雜文集。這時期的雜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種社會問題,表現出卓越的政治遠見和韌性的戰斗精神,對中國革命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領導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進步文學團體;主編《莽原》《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學作品,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小說舊聞鈔》等。1936年10月19日病逝於上海。有多種版本的《魯迅全集》行世。(選自《辭海》)
二、《野草》
散文詩集。1927年北京北新書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詩,書前有題辭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徵表達了20年代中期作者內心世界的苦悶和對現實社會的抗爭。《這樣的戰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覺》等篇表達了對現實的失望與憤懣;《影的告別》《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繪了對自我深刻解剖之後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後》等篇寫出了對未來的疑懼,深刻地表現出作者的人生哲學。語言俏奇瑰麗,意象玄妙奇美。(選自《辭海》)
三、《風箏》所受到的歡迎(陳根生)
《風箏》寫於1925年1月24日,這一天恰逢舊歷年正月初一;刊於同年2月2日出版的《語絲》周刊第12期,後來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風箏》發表以後,它的抨擊傳統的封建的兒童教育思想鋒芒灼然畢露,受到讀者尤其是青少年讀者的歡迎和喜愛。當時有的文學青年說:「我所喜歡的是《野草》的《語絲》,是同傳統思想,同黑暗勢力,同虛偽紳士奮斗的《語絲》。」據方誌敏的愛人繆敏說,方誌敏青年時代熱愛文學,對魯迅的《吶喊》《彷徨》《野草》是「非常喜歡的」。由於包括《風箏》在內的魯迅的散文詩雜文、隨筆,思想新進,技巧高超,獲得了廣大的讀者群,於是「《語絲》的銷路,一期比一期好起來,由一千五百份,而二千份,而三千份,再後是五千八千,她的影響是很大的。」這話是不錯的,30年代前期我國城鄉不少中學校使用過趙景琛編的一套《初級中學混合國語教科書》,其第一冊就選了這篇《風箏》,作為中學生學習寫作白話文的楷范。
……
還要介紹的是,《風箏》也曾作為魯迅的代表作品推薦給世界的讀者。1936年9月,亦即魯迅逝世前的一個月,紐約出版的《亞洲》雜志(英文版)刊出了美國進步記者斯諾與中國作家姚莘農翻譯的《風箏》,正巧趕上魯迅生前看到了,而1936年10月斯諾編譯的一本《活的中國——現代中國短篇小說選》在倫敦喬治·哈拉普書局出版,裡面收有魯迅的《葯》《一件小事》《孔乙己》《祝福》《風箏》《離婚》,作者生前未及親睹,則成為永遠的遺憾了。
1950年莫斯科真理報出版社出了一本魯迅的《短篇小說集》(俄文),都是選自《吶喊》《彷徨》,不知怎麼一來把《風箏》也收進去了。1955年莫斯科兒童出版社出了一套中學生讀物叢書,其中有一部魯迅的《短篇小說集》,《風箏》也選在裡面。看得出,這里把《風箏》跟魯迅其他小說放在一起,是沿襲了斯諾的做法;這樣分類是否正確,姑且勿論,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由此可以想見,《風箏》作為魯迅的一篇傑作,受到中國讀者、尤其是其他膚色的少年兒童的歡迎,是我們感到欣慰的。
(選自《魯迅名篇問世以後》,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四、從《我的兄弟》到《風箏》 (陳根生)
《風箏》發表五十多年後,作為魯迅研究的一項重大收獲,北京大學中文系孫玉石老師等發現了1919年8月20日至9月9日在《國民公報》副刊「新文藝」欄內魯迅以「神飛」的筆名發表的一組七篇短小散文詩:《序》《火的冰》《古城》《螃蟹》《波兒》《我的父親》《我的兄弟》,其中《我的兄弟》與《風箏》題材一樣,人物相同,全文如下:
我的兄弟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我的一個小兄弟是喜歡放風箏的。
我的父親死去之後,家裡沒有錢了。我的兄弟無論怎麼熱心,也得不到一個風箏了。
一天午後,我走到一間從來不用的屋子裡,看見我的兄弟,正躲在裡麵糊風箏,有幾支竹絲,是自己削的,幾張皮紙,是自己買的,有四個風輪,已經糊好了。
我是不喜歡放風箏的,也最討厭他放風箏。我便生氣,踏碎了風輪,拆了竹絲,將紙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著出去了,悄然的在廊下坐著,以後怎樣,我那時沒有理會,都不知道了。
我後來悟到我的錯處。我的兄弟卻將我這錯處全忘了,他總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將這事說給他聽,他卻連影子都記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么?
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唐弢同志形容得好:「正如色彩鮮艷的油畫先畫一個簡朴的素描草稿」,他認為《我的兄弟》便是《風箏》成功前的一幅「素描草稿」,一個「雛形」。的確,《風箏》較《我的兄弟》充實、豐滿,人物形象更生動,敘事、抒情技巧更成熟,主題也更深刻。
從主題看,《我的兄弟》只敘寫了拆毀兒童玩具風箏的錯誤,但不免單薄;至於錯在哪裡,為什麼錯,在文章中表現得不夠充分,缺乏必要的深度。而《風箏》則將「我」的驚異、悔恨、補過、悲哀,全都圍繞一個中心了:以封建陳腐思想扼殺兒童自由、活潑的精神是極端錯誤的,悔恨交加,悲憂齊集,深情地揭示了「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科學道理。主題明確,思想深刻,情詞真切,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選自陳根生《魯迅名篇問世之後》,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
五、《風箏》思想內容面面觀
1.從兒童教育角度去理解(陳根生)
正因為《風箏》發表後影響頗大,因而作品中那位施行「精神虐殺」的封建兒童教育的兄長,是不是作者自身呢?亦即作者寫的是不是自己的親身經歷呢?這個問題一直為人們很感興趣。這樣,魯迅的親屬理所當然地成為人們孜孜請教的對象。魯迅的三弟周建人解放前就寫道:
魯迅有時候會把一件事特別強調起來,……例如他所寫的關於反對他的兄弟糊風箏的文章就是這樣。實際上,他沒有那麼反對得厲害,他自己的確不放風箏,但並不嚴厲地反對別人放風箏。
幾十年來,周建人同志數次回答此類詢問,直到80年代他還給訪問者明確作答:
我不記得有這回事。
但是,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同志卻持不同的說法。她在談話中是把《風箏》中的「我」與魯迅、小兄弟與周建人當作同一個人來向人們介紹的。1956年的金色的秋天,北京市北海少年之家舉行魯迅紀念會,許廣平同志應邀在會上向少年兒童們作報告說:
魯迅長大後曾檢討自己對待兄弟有些太凶了。他還說過一件事:有一次,放學回家後他不知道弟弟(周建人)到哪裡去了,後來看見他在一間堆積雜物的小屋裡糊風箏,他覺得這是件沒出息的事,就把弟弟的風箏撕毀了,當他長大後覺得這樣對弟弟是很不對的。曾對弟弟提起這件事,他弟弟說有這件事嗎?我都記不得了。後來魯迅伯伯就說,他不記得這件事使我更不好受。還說:自己做過的錯事應該牢牢記住,並不是人家不記得就可以過去了。
許廣平同志的講話獲得廣泛的贊賞,不少魯迅研究家寫作魯迅傳記時都是認真使用《風箏》中所提供的材料的。
那麼,周建人同志的話全錯了嗎?問題當然也不會這么簡單。因為《風箏》里明
放不下了。你消息我吧!!
Ⅷ 七年級下語文活動課件,急需
第一單元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全冊(新課標)A
1*在山的那邊
《在山的那邊》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2走一步,在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課件13 | 課件14
3*生命生命
《生命,生命》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課件13
4 紫藤蘿瀑布
《紫藤蘿瀑布》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課件13 | 課件14
5 童趣
《童趣》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課件13 | 課件14 | 課件15 | 課件16
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這就是我
《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這就是我》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第二單元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全冊(新課標)B
6 理想
《理想》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課件13 | 課件14 | 課件15 | 課件16
7* 短文兩篇 兩小兒辯日 樂羊子妻
《短文兩篇》教學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8* 人生寓言
《人生寓言》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課件13 | 課件14
9* 我的信念
《我的信念》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10 《論語》十則
《論語》十則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漫遊語文世界
《口語交際:漫遊語文世界》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課件13 | 課件14
第三單元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教案全冊(新課標)C
11春
《春》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課件13 | 課件14 | 課件15
12濟南的冬天
《濟南的冬天》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課件13 | 課件14 | 課件15 | 課件16
13*山中訪友
《山中訪友》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課件13 | 課件14 | 課件15
14*秋天
《秋天》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課件09 | 課件10 | 課件11 | 課件12
15古代詩歌五首
《古代詩歌五首》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觀滄海》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次北固山下》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錢塘湖春行》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西江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 課件08
《天凈沙 秋思》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 | 課件06 | 課件07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
《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教案設計 課件01 | 課件02 | 課件03 | 課件04
課件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