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漢字字體的變化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隸書 → 楷書 → 行書
(商) (周) (秦) (漢) (魏晉) 草書
以上的「甲金篆隸草楷行」七種字體稱為 「漢字七體」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後期,這時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漢字中仍有一些和圖畫一樣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動。
到了西周後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大篆的發展結果產生了兩個特點:一是線條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均勻柔和了,它們隨實物畫出的線條十分簡練生動;二是規范化,字形結構趨向整齊,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
後來秦朝丞相李斯對大篆加以去繁就簡,改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之外,並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成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點,那就是它的線條用筆書寫起來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幾乎在同時也產生了形體向兩邊撐開成為扁方形的隸書。
至漢代,隸書發展到了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都大大提高。隸書之後又演變為章草,而後今草,至唐朝有了抒發書者胸臆,寄情於筆端表現的狂草。隨後,糅和了隸書和草書而自成一體的楷書(又稱真書)在唐朝開始盛行。我們今天所用的印刷體,即由楷書變化而來。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是行書,它書寫流暢,用筆靈活,據傳是漢代劉德升所制,傳至今日,仍是我們日常書寫所習慣使用的字體。
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漢字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產生了一種新型書體——宋體印刷字體。印刷術發明後,刻字用的雕刻刀對漢字的形體發生了深刻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橫細豎粗、醒目易讀的印刷字體,後世稱為宋體。當時所刻的字體有肥瘦兩種,肥的仿顏體、柳體,瘦的仿歐體、虞體。其中顏體和柳體的筆頓高聳,已經略具橫細豎粗的一些特徵。到了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又從宋體演變為筆畫橫細豎粗、字形方正的明體。原來那時民間流行一種橫劃很細而豎劃特別粗壯、字形扁扁的洪武體,像職官的銜牌、燈籠、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採用這種字體。以後,一些刻書工人在模仿洪武體刻書的過程中創造出一種非顏非歐的膚廓體。特別是由於這種字體的筆形橫平豎直,雕刻起來的確感到容易,它與篆、隸、真、草四體有所不同,別創一格,讀起來清新悅目,因此被日益廣泛地使用,成為16世紀以來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體,仍稱宋體,也叫鉛字體。
在中國文字中,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富有裝飾性,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且風格多樣,個性各異。
漢字的演變是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於雕刻的印刷字體,它的演進歷史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在文字設計中,如能充分發揮漢字各種字體的特點及風采,運用巧妙,構思獨到,定能設計出精美的作品來。
自秦始皇統一,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的道路,各個時代的中國文字都有著與眾不同獨特的民族、民風的內涵,中國的文字史里處處深深地刻著中華兒女的智慧與勤勞。然而,現今有些人對本國文字了解甚少,而對於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投入極大的熱情,卻依然是個半調子。文字是國家的靈魂,為了了解祖國文字的變遷,祖國的歷史,祖國的靈魂,我們選擇了這個課題。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表一:漢字書體的演變)
1甲骨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會意的造字原則,形聲字只佔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滿硃砂,也有直接朱書墨書的。因文字多為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體,筆畫不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殷代圖像金文:先秦稱銅為金,故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鍾鼎文、彝器款識。與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顯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實的寫法,使形象生動逼真,渾厚自然。
甲骨文是商代書寫的俗體,金文才是正體,顯示了正體多繁,俗體趨簡的印跡(如表二)。
(表二:甲骨、金文對照表)
甲骨文因多為刀刻在龜甲獸骨上,故其文字帶有堅硬的筆法(如圖3)。這種如刀刻的筆法,亦有被運用在現代平面設計上(如圖4)。
(圖3)(圖4)
2大篆
在中國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對文字學的貢獻而言,以史籀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別創新體,以趨簡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書、史書之稱。因其為史籀所作,故世稱"籀文"。大篆散見於《說文解字》和後人所收集的各種鍾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
3小篆
小篆又名秦篆,為秦朝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的標准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又名玉筋篆,因其具有筆力遒勁之意。小篆之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偏旁也作了改換歸並。與大篆相比較無象形性。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其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極重大的意義(圖5)。
(圖5)
4隸書
從小篆向隸書演變的第一步,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婉曲的錢條變為平直的筆畫,從無 角變成有 角。 一般人認為隸書是指有波磔的、一橫一捺都拖著像刻刀一樣的長長尾巴的隸書,這只是其中的一種。隸書主要有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則為隸書之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而言(圖6)。"八分"是在秦隸之後,漸生波磔。隸書發展到八分,已經是姿致成熟。隸書因其字較方正、厚實,故帶有剛正不阿的嚴肅感(圖7)。圖8雖為英文字母,但其有菱有角的字體,有隸書的〃味道〃。
(圖6) (圖7) (圖8)
5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之字屬之。包含了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及章草之簡捷等。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准字體且為世人所喜愛。楷書有一種穩重而衍生出寧靜之感;文字因個人書寫的方式、性格之異,而有不同風格的同一字體(圖9、10)。圖11與宋徽宗的瘦金體同樣是以細線條勾勒出文字,但因轉折處以圓滑的方式表現,呈現出與瘦金體截然不同的視覺感。
(圖9) (圖10) (圖11)
6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字)體。行書不同於隸、楷,其流動程度可以由書寫者自由運用。行書表現出浪漫唯美的氣息(圖12)。
(圖12)
7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於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於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為"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大部分較章草及行書更趨於簡捷。草書給予觀者豪放不羈、流暢之感(如圖13、14、15)。
(圖13)
(圖14) (圖15)
8印刷字體
印刷術發明後,為適應印刷,尤其是書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漸向適於印刷的方向發展,出現了橫平豎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宋體。其發端於雕版印刷的黃金時代—宋朝,定型於明朝,故日本人稱其為"明朝體"。由於宋體字適於印刷刻版,又適合人們在閱讀時的視覺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體。
9電腦字體
隨看文化事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在西方文字體的影響下,又出現了黑體、美術字體等多種新的字體,如海報(POP)體、綜藝體、勘亭流、少女字體等,及更多的宋體之變形,如仿宋、扁宋等。並將各類漢字電腦化,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如 下圖(其由左至右依序為:迭圓體、綜藝體、古印體、勘亭流及海報體)
漢字的起源是一個未解之謎。說到漢字,不得不提甲骨文,得到考古支持的商代甲骨文最早出現在3300年前,這比古埃及的文字及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字都要晚近2000年。至今共發現了5000個以上的甲骨文單字,其中可以認識的約有1700字。從一定程度上講,同樣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中國,沒有理由落於人後那麼多!思索的同時,我們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會意和形聲成分,在這些甲骨文中,「會意字」不到80%,形聲字佔20%多。這與古代埃及人、蘇美爾人等其他早期的象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有人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水平,遠遠不如古埃及、古希臘文明。在古埃及人早已經用巨大的石塊建造宏大的金字塔時,中國卻只有夯土建築。在古埃及人已經在堅硬的石頭上刻下精美的象形文字圖案時,中國卻只能在獸骨或龜甲上刻出粗糙的劃痕。但是看看中國的甲骨文的抽象程度,卻又遠遠高於古埃及那些具象的圖形。似乎漢字直接跨越了早期象形文字的早期階段,直接進入了一種更抽象的較高級階段。漢字發展經歷的象形階段:表意—形聲的途徑中,象形階段幾乎沒有,所謂的象形字在甲骨文階段就已經被高度抽象了。後來,隨著漢字的演變,漢字更不再是純粹的表意文字了,當希臘人建造帕台儂神廟的精美雕塑,羅馬人建立萬神廟的巨大穹頂時,中國還只有秦漢時期夯土的長城,和陶制的殉葬兵馬俑,但是秦朝的小篆已經是一種全國統一的規範文字了,漢朝的隸書與今天的漢字已很接近。無論是跳躍著前進的文字?
『貳』 字的變化
一.甲骨文。這是商朝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由於它是以紀錄占卜之事為主的,所以又被稱為「卜辭」「契文」。又因為最早是在殷墟(我老家哦)發現的,又叫「殷墟文字」。已收到的甲骨文4000多個,其中1000多個可以釋讀。這種文字已較完備,但是有許多字的比劃和偏旁尚未完全定型。周朝早期也有少量甲骨文出土。
二.金文。這是商,周時期刻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又叫「鍾鼎文」。這種文字的前期字體與甲骨文相近。有的還保留了早期圖畫文字的痕跡,後期與小篆相近。已收集到的金文單字有近4000個,多半可以釋讀。金文的形體結構比較成熟。周朝的金文銘辭有的一篇長達500字。
三.小篆。這是秦通行的文字,又稱「秦篆」。戰國時期,中國各地文字異型;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對文字加以理解和簡化,在「大篆」(又稱「籀zhou4文,周宣王太史籀所造,春秋戰國期間通行於秦國)的基礎上,規定了一種標准字體,這就是「小篆」。秦朝的這一統一全國文字的重要措施,對漢字的規劃起了很大作用。
四.隸書。這是漢朝通用的字體,始於秦末,沿至三國。又稱「漢隸」"佐書」「八分」等。早期的隸書保留了一些小篆的形跡。後來波磔(zhe2)筆法增多,這成為隸書字體一個顯著的特點。隸書的出現,為後來楷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同時成為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那就是古文字階段進入了今文字階段。
五.楷書。這是漢朝末年開始出現的。一直通用到今天的一種字體。由於它的形體端正,筆畫平直,足為楷模,所以被稱為「楷書」,又叫「正書」「真書」。歷代許多書法家都是以楷書聞名於世的。
六.草書。草書出現的時代其實比楷書還早,大約始於漢朝初期,早期的草書是寫隸書的便捷塊體,後來又叫「章草」。漢末以後,脫去章草中保留的隸書筆畫的痕跡,形成了一種筆勢連綿回繞,偏旁互相假借的「今草」。唐朝時還出現了一種筆畫更加放縱,難以辨認的「狂草」。現在一般所謂的草書指的是「今草」。
七.行書。這是一種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文字,三國和晉朝以來流行。這種文字寫起來比楷書便捷,又比草書易於辨認,所以很受群眾喜愛。行書中楷法多於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於楷法的叫「行草」,但是很難有一個截然分開的界限。(如今的漢字簡化字有許多字的簡化形式,都源於行書)
『叄』 幼兒園大班加一筆變新字的教案
活動目標: 1、嘗試學慣用兩種顏色均勻地給一件事物塗色。 2、通過看圖形顏色推理的方式,以及塗色操作活動,進一步感知色彩的組成。 3、感知三原色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樂意參與猜測游戲活動。 活動准備: 1、每位幼兒提供一張線條畫操作材料,每組的操作材料可以不一樣,例如:樹葉、花朵、茄子、菠蘿、裙子等,人手三支紅、黃、藍彩色筆。 2、幼兒用書人手一冊。 3、圖片:一片綠樹葉、一片橙色樹葉、一串紫色的葡萄。 活動過程: 一、師生共同閱讀圖畫故事《找朋友》,感知三原色的變化。 教師:紅黃朋友在一起變出了什麼顏色的東西? 藍黃朋友在一起變出了什麼顏色的東西? 紅藍朋友在一起變出了什麼顏色的東西? 完整地講述故事。 二、看圖形顏色:猜一猜。 教師分別出示一片綠樹葉、一片橙色樹葉、一串紫色葡萄。 教師:它是什麼顏色的?你知道綠樹葉(橙樹葉、紫葡萄)是由哪兩種顏色變出來的? 三、幼兒操作活動《變一變》。 介紹變色要求:看一看操作材料上有什麼?想一想,你想把它變成什麼顏色?請你用兩種顏色進行塗色,提醒幼兒不要塗到輪廓的外面。 幼兒操作活動,教師進行語言指導。 四、讓幼兒自主觀看同伴的作品,請個別幼兒上來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的作品,講述自己是怎麼變色的。 五、教師進行簡單的評價,並對幼兒積極認真參與的態度給予表揚、鼓勵。
『肆』 漢字的字體經歷了哪幾個演變發展階段各有什麼主要特點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過程,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什麼作用,從一定意義上面來講,文字的統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讓大家慢慢成為一個整體。
總結: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過程,秦始皇統一文字有什麼作用,文字的統一有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國內經濟文化的交流,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是對我國古代文字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大的文字改革,他對我國文化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讓大家慢慢成為一個整體。漢字應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了,歷史悠久。
『伍』 急求字體設計課教案
教學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變體美術字生動和趣味性強,裝飾效果好
2.學生情況分析:在教學中應從身邊的例子出發講述方法,培養學生的再造想像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學習字體變化及版面設計,提高學生處理信息資源、獨立思考、抓住關鍵、創造性表達的能力,學以致用。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熱愛美術、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了解變體美術字的類型和特點,學習變體美術字的書寫方法及筆畫變化。
教學方法:討論法、比較法、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媒體運用
設計意圖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三、教師示範
四、小組競賽
五、作業展示
對比黑宋體和變體美術字特點:
黑宋體:庄嚴嚴肅
變體:活潑多變
變體美術字的特點:
1、字體變化
2、連接變化
3、立體化
4、形象化
5、筆畫變化
提問:書寫變化美術字要求:易認(副筆變化)
總結變體美術字的特點
學生試分類
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展示
多媒體運用
課件運用
激發起學生對學習變體美術字的興趣。
學生通過觀察總結出變體美術字的變化特點
小組合作更好的將課堂內容運用到實踐中。
通過扎實的美術字學習為板報設計打下良好的基礎。
『陸』 漢字字體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以上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於它鑄刻在鍾鼎上,所以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勢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屬於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范,結構更整齊。
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這種字體叫大篆。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
秦統一後,為維護國家統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統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標准寫法,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以上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於它鑄刻在鍾鼎上,所以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勢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屬於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范,結構更整齊。
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這種字體叫大篆。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
秦統一後,為維護國家統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統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標准寫法,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篆書筆畫圓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著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顯然大大加強。小篆使文字規范了,但書寫還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隸書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稜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一波三折、蠶頭燕尾」。從篆書到隸書,是一次更大的變化,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從此,漢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喪失了。
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在書寫時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
與楷書並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形奔放。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柒』 字體的變化范圍主要有哪三種
一,抄 外形變化
漢字外形基本襲上都呈正方形,所以漢字外形變化最適宜長方形、扁方形或斜方形等。
圓形、梯形、三角形等形狀因違反方塊字的特徵,可識性較差,降低辨識度。所以一般不做長篇幅的變形設計,通常應用在logo,商標語等。
漢字外形變化方面可以進行排列變化。除橫排和豎排外,還可以作斜排、放射形、波浪形、扇形的排列。這些排列方式打破了呆板、單調的傳統格式,取得了新穎生動的藝術效果。
二,筆畫變化
指將筆畫加粗、變細、變形、添加、裝飾等,在筆畫自身上做處理的表現手法。
筆畫變化主要是指點、撇、捺、挑、鉤等副筆的變化。而在字中起支撐作用的主筆一般變化較少。筆畫形態變化不宜太多,整體風格變化手法要統一。
三,結構變化
為了使字體設計產生新穎、別致、多樣化的效果,在字體創意設計時,可以打破標准字「結構嚴謹、布白均勻、重心穩定」的繪寫習慣。
可誇大或縮小字的部分結構,也可以移動字的筆畫,改變字的重心,在保證可讀性的前提下增、減筆畫。這種變化在一定基礎上破壞了漢字原本的結構外形,也不適用於長篇幅的設計。
『捌』 幼兒園中班教案語言表達字的演變教學反思
分析本教材,我一改以往的教學風格,採用整合式的教學,如繪畫、動手、比較等等,讓幼兒帶著自身的體會逐一感受故事的每一情節。如此一來,孩子們全身心地放鬆,而不拘泥平日中的安靜、全身心傾聽的狀態,習得自然、學得開心。
『玖』 漢字的字體變化
中國文字(漢抄字)的演襲變與發展
中國文字的發展,經過秦統一中國後,連續對漢字進行簡化、整理,使漢字逐漸走向規范化。漢字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古文、篆書、隸書、楷書等四個階段的演變過程。其中,篆書又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現在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文字之一。它是漢族人民獨立創造,發展起來的文字元號體系。
現在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的,成批的漢字是商代後期(大約公元前14一前11世紀)的甲骨文和金文。它們離開現在已經有3300年以上的歷史。
從甲骨文和金文記錄漢語的情況來看,它們都已經是十分成熟的文字元號體系了.有大篆、小篆之分;隸書則有秦隸、漢隸之別。由此可知,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總體來說,楷書形成後,中國文字已基本定型
1古文
秦統一文字前,中國的漢字,不論從字體、應用角度而言,還是混亂的。古文廣義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內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狹義的講,指中國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這里採用狹義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與金文;其中,前者被人們視為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字:為商朝後期用寫或刻的方式,在龜甲、獸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內容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