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維族與回族舞蹈特點的比較
回族跟維吾爾族沒關系,幾乎很少跳舞,自己在家裡可以賣個含香的服裝穿上放點還珠格版格里的歌曲跳,基本上權動作要看自己了,海有沒個民族都不一定會跳舞蹈,去新疆的特色當然是賣維吾爾族的小花帽一些美食和欣賞舞蹈的地方玩呀!首先你要看人家打扮和跳舞,一般還是小姑娘多,不帶表都是會跳舞的,每個民族特色不一樣可是因為是漢族所以上網跟她們的特色跳的舞不一樣,所以我可以不跟別人學呀,可以跟少數民族學,在中國不代表有些人學跳舞就是個少數民族,小的氣候培訓班上課老師教的舞種和少數民族基本上都一樣,沒啥區別,都是融合在一起的!可以去新疆飯店裡看看,平時進入夢境都有感覺了!
Ⅱ 誰給我找一篇關於回族舞蹈特點的論文,要詳細些的,三千字左右,謝謝了!!
回族、維族舞蹈特點與伊斯蘭教 舞蹈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其傳承與發展都是與歷史、人文以及宗教等同步發展並受其制約的,尤其是某些民族民間舞蹈與宗教更是息息相關。宗教是一種社會及文化現象,當一種宗教產生以後,就會產生與這種宗教相適應的文化藝術,並在接受這一宗教的民族中得以發展。 伊斯蘭教史記載,某些國家的統治者禁止以娛樂為內容的樂舞活動,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也曾為了反對一度在貴族階層中出現的浮靡風氣,禁止過不正當的樂舞,認為這種樂舞會腐蝕人們的意志,擾亂穆斯林虔誠的信仰和祈禱,伊斯蘭教的教律學家也反對樂舞,尤其是反對在舉行宗教儀式時輔以樂舞。從以上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其對信奉伊斯蘭教民族的舞蹈發展,必然會有一定的影響和制約。但是同樣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兩個不同的民族—~回族與維族,在其舞蹈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與發展狀況等方面,呈現出諸多不同。 一、伊斯蘭文化的兩大系統 伊斯蘭教是由其創始人穆罕默德受天啟創立的一種宗教,在創立與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多方面的營養,逐漸形成自己的宗教體系,是一種律法極為嚴格的宗教。 由於我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分布地域遼闊,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自然生態環境各不相同,各民族的來源與形成以及接受伊斯蘭教信仰的時間、途經不一樣,因而其內部又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態和特色。從這層意義上來講,可以把中國伊斯蘭文化分為兩大系統,即內地伊斯蘭文化與新疆伊斯蘭文化。 二、不同的文化背景與地理環境對回族、維族文化藝術的影響 在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十個之多,其中回族和維族是人口較多的兩大民族,他們分別代表上文所說的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兩大系統。中國內地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有回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內地伊斯蘭文化是通過上述各族穆斯林長期的信仰實踐與生活實踐逐步累積起來的,由於受漢文化的影響較深,因此內地伊斯蘭文化在許多方面表現出與中國儒家文化相結合的特點;新疆伊斯蘭文化是以維族、柯爾克孜族等民族為載體,融會吸收了古代中國西北邊疆突厥文化成分而發展起來的,它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十分顯著,因此兩者有著明顯區別。 回族和維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理環境的影響下,其舞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擁有不同的藝術特點和表現形式,並導致各自發展狀況的不同。 三、回族舞蹈與維族舞蹈的發展歷史 1、回族舞蹈的發展及其風格特點 回族是我國一個富有特色的民族,其在我國的形成和發展屬於較為特殊的情況,既不是由原始氏族部落發展而來,也不是從國外遷入我國定居後而形成,「而是憑借著伊斯蘭文化的巨大凝聚力,將不同國度、不同語種的穆斯林凝為一體,使外來成分與局部土著居民融於一爐的民族」。因此回族文化的形成也屬於一種特殊的模式,伊斯蘭教從起源與本質上決定了回族文化藝術的性質。可以說,回族文化是伊斯蘭文化在對不斷滲透的漢文化因素經過選擇、認可後,吸收其有用的部分,保留伊斯蘭文化的內核,將這兩大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而回族舞蹈是回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並受其制約。 回族樂舞在西漢時具有很強的西域色彩,自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中西門戶開辟「絲綢之路」以來,加強了中外各民族樂舞文化的交流。到唐代、元代大批伊斯蘭信徒進入中原,帶來了中亞、西亞的音樂與舞蹈,這對以後的回族舞蹈有很大影響,回族舞蹈在元代時發展較為興盛,但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對回族強制實行漢化政策,因此回族在文化藝術等方面必定會受到中國封建思想以及儒家文化思想的影響。這一時期有相當一部分信仰伊斯蘭教的文人學者開始崇尚儒學,出現了一批「回而兼儒」的學者,在他們翻譯和撰寫的伊斯蘭教經典著作中,融入了儒家的道德倫理觀念及行為規范,伊斯蘭教教規與儒學的禮教匯成強大的威懾力,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穆斯林的精神與行為,認為歌舞是對「真主」的不敬和褻瀆,因此「不事歌舞」便成為一條約定俗成的清規戒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回族舞蹈的發展,到明代以後,統治階級對回族壓榨歧視逐漸升級,致使整個民族的文化藝術停滯不前,回族人民不能輕松舒心的載歌載舞,於是他們就練拳習武以達到健身與自衛的目的,所以在當時回族武術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舞蹈的社會功能和自娛作用。 然而舞蹈自古以來就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回族有不成文的清規戒律約束著歌舞娛樂,但回族舞蹈還是在夾縫中萌生、形成、發展,它一方面傳承伊斯蘭傳統文化藝術在宗教儀式之中,並且形成自己的特點,例如:回族穆斯林在做「禮拜」時,手臂動作較多,身體動勢較大,當念到「都瓦兒」時,均將頭部左右轉動;念到「大贊」時,身體和頭部均晃動,因此「搖頭」這一動勢,正是回族舞蹈中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另一方面是在日常生活習俗中接受漢文化的熏陶,例如,《宴席曲》是回族人民在婚禮、喜慶宴席中表演的一種歌舞。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人民,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受其影響和約束,但是其傳統樂舞還是在發展之中,並且浸染著濃郁的宗教色彩。 2、維族舞蹈的發展及其風格特點 維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稱,在新疆無論是七八歲的兒童,還是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能翩翩起舞,據史料《舊唐書·回紇傳》記載:「回紇汗國時期,臣下或外國使節來見可汗,須在牙帳前舞蹈行禮。」由此可知,回紇是一個喜愛舞蹈的民族,回紇西遷之後,受西域舞蹈的影響,其舞蹈更為豐富多彩。唐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西域舞蹈有胡旋舞、拓枝舞等。新疆各民族的舞蹈自古聞名,早在南北朝和隋唐時就傳入中原,成為隋唐樂舞的重要組成部分,隋朝所設的七部樂中,就有「龜茲樂」;唐朝所設九部樂中也有「龜茲樂」、「疏勒樂」;唐太宗也將「龜茲樂」、「高昌樂」納入所設的十部樂中。從隋唐所設樂舞中.新疆樂舞所佔的比重說明當時新疆各民族在音樂、舞蹈方面的興盛,這些樂舞形式今日依然保存在新疆各民族民間舞蹈之中,形成這一地區舞蹈的特有風格。 維族舞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其中以「麥西來甫」最受歡迎,其意為「歡聚歌舞」,是一種有組織的傳統娛樂活動,維族舞蹈的形式包括:賽乃姆、多朗、薩瑪、納孜爾庫姆、手鼓舞、盤子舞等,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動律、舞姿以及技巧的運用方面,例如,維族舞蹈中「微顫」是最常見的動律;舞姿造型是以昂首、挺胸、立腰等為·基本特徵;旋轉技巧運用的相當頻繁,要求快速、多姿、戛然而止。 依上所述,雖然回族與維族同樣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它們在不同程度上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和制約,但是綜觀兩個民族舞蹈的歷史發展及現狀,二者不論在舞蹈的表演形式上,還是在舞蹈的風格特點上都呈現出諸多不同,其最主要的原因有兩點:第一,地域環境不同。新疆地處古絲綢之路的要沖地帶,使其成為中原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印度文化、西域本土文化的匯合點,形成了新疆各民族歌舞所具有的兼容並蓄、綺麗多姿、別具一格的風格特色;回族大多分布在內地,與外來文化藝術交流機會很少,雖然古代的回族樂舞也受到西域舞蹈的影響,但是他們的舞蹈形式還是比較單一的。第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蘭文化的兩大系統所融合吸收的文化不同,內地伊斯蘭文化,受儒家文化影響,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回族舞蹈的發展,他們是以伊斯蘭文化為本體,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於一體,以建構一個不為主體文化所拒斥又有助於保存、發展自身的文化系統,回族舞蹈正是在這種雙重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由於維族地處邊疆,受當地突厥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影響,因此在舞蹈形式上表現出多樣化。從以上兩個民族舞蹈的發展歷史與表演形式上看,由於歷史文化背景和地域環境等方面的差異,形成了同一信仰的兩個民族舞蹈文化發展的不同狀況。
Ⅲ 回族舞蹈
你可以去「回族人社區」了解一下 網路一下
「耍場」「踏腳」源於武術:回族素有武術健身的習俗,男子表演「耍場」「踏腳」的舞蹈動作帶有拳術的特點。「耍場」流傳於新疆昌吉,是喜慶節日中在庭院里表演的舞蹈,舞者4人,在2名伴唱者即興編唱的喜慶歌聲中,或平步前進,或提腿轉身,舒展大方。「踏腳」流傳於寧夏涇源,多借月光在寬敞的場地上進行,老幼皆可。舞者用腳的內外側和腿部「裹」「打」對方,只踏不踢,不準用手,雙手只協調身體平衡。舞蹈動作有平踏、跳踏、騙腿、轉身等,充滿歡樂並起健身作用。
「湯瓶舞」「口弦舞」源於宗教習俗:「湯瓶舞」流傳於寧夏回族聚居區。由男子表演,舞者持白毛巾為道具,表現伊斯蘭教禮拜前用「湯瓶」(壺)盛水凈身,作「大凈」或「小凈」的習俗,舞蹈中還常出現模擬「湯瓶」的形象,故有此名。舞蹈動作有「擦身」「搓背」以及揮舞毛巾互相抽打、嘻戲等。「口弦舞」也叫「坐舞」,是寧夏回族婦女們跪坐地上撥奏口弦表演的舞蹈。舞者隨著口弦奏出的優美旋律,或輕搖身軀,或緩緩起立而舞,表達不同的心境。
「沐浴舞」為創造性的形式:1950年代初,廣西桂林一回族小學教師,把「小凈」過程編成《沐浴舞》,在當地阿訇的贊許和協助下排練演出,演出中「並輔以伴唱贊聖的誦經調音樂」。此舞雖有肅穆的宗教色彩,但同時流露出恬靜的生活氣息,並模仿「湯瓶」的造型。以後逐漸發展成為流行一時的廣西回族民間舞。
「花兒與少年」流傳於青、 甘、 寧、新等地回族聚居區。回族擅長山歌,把這種山村的生活小調、男女間即興對唱稱「花兒」(河湟地區稱「少年」)。1950年代後,一些回族群眾在唱「花兒」時常作些簡單的舞蹈動作,並吸收漢族民間舞蹈的摺扇為道具,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自娛性的歌舞。據說,持摺扇的表演最早由8名回族單身男子在民間社火中表演,稱之為「八大光棍」。《花兒與少年》經專業舞蹈工作者改編後,成為融合回、漢文化的新型回族歌舞,深受歡迎。
在與漢族雜居地區,回族也跳漢族民間舞蹈,如遼寧沈陽的「小鼓高蹺」四川松潘的「回族花鼓」等。
「宴席曲」源於喜慶活動:是喜慶宴席間演唱的一類民間歌曲。後來隨民間藝人的即興表演,一些曲目逐漸發展成為回、撒拉、東鄉、保安等民族的民間歌舞,並以「宴席曲」作為這種形式的名稱,在青海、甘肅、寧夏、新疆等地區廣泛流傳。「宴席曲」表演者多為男子,其形式以歌為主,行腔自如,曲調流暢,歌詞內容廣泛,有敘事歌、祝願歌、頌贊詞以及即興編唱。舞蹈一般不表現歌詞內容,只用以烘托氣氛,各民族的表演形式略有區別,並有地區的特色。
寧夏中部地區回族的「宴席曲」,其表演形式是從甘肅傳人的,或席間即興演唱,或離席起舞,近年,女子也參加表演;青海化隆、民和、門源等回族地區的「宴席曲」,舞者為二人,在群眾伴唱的歌聲中表演,每段舞蹈以歌曲定名。並有相應的舞蹈動作。如《綠鸚哥》中,有描繪鸚鵡的唱詞和飛翔的動作;青、甘一帶的回、東鄉、撒拉、保安族的「宴席曲」中,常有歌舞能手們表演,舞者分站兩排,舞隨歌起,緩步輕舞,擦肩而過。表演中,手多半握拳,左手插腰,右手翹起拇指上下翻動,或蹲、或起,或轉身搖頭而舞。高潮時,頭部大幅度地左右擺動,滿灑自得。其動作還有一定規范和具體名稱,如「雁落平沙」「鷂子翻身」「鳳凰點頭」等。
新疆昌吉地區回族的「宴席曲」中,根據曲調和表演特點又有《八字大開頭》《落蓮花》《綠鸚哥》等名目。《八字大開頭》是男子雙人對舞的形式。由於是喜慶活動演唱「宴席曲」的開頭節目,舞者又以「八字步」進場,所以有此舞名,舞蹈中,兩人常擦肩而過,當互相照面時,就搖頭、動肩、擠眉、弄眼,作出許多滑稽、詼諧的動作,以活躍氣氛。《落蓮花》也叫《蓮花落》,據說是受漢族曲藝「蓮花落」的影響形成。舞者徒手或持彩帕,或兩手各持「瓦子」(兩片竹板)表演,一般是2人或4人的對舞形式。每段表演的最後一句唱詞中,演員對面徐緩下蹲,兩手從胸前,經頭部上方分向兩側,抖手而下,猶如一朵朵蓮花飄落。當地「宴席曲」還常用笛子、板胡、四胡、瓦子等樂器伴奏。
隨著社會和人們觀念的改變,回族民間舞蹈在不斷的發展,並對「宴席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年舞台上出演有《宴席曲》《馬五哥與尕豆妹》等舞蹈和小舞劇。
Ⅳ 回族舞蹈有什麼風格
回族沒有舞蹈,基本上很少跳舞,因為中國這回族傳的太大了,如果說你要跳舞的話內都可以我覺的古典舞去學學也可容以,新疆舞是裡面一種,需要跟具自己的條件去找個適合的舞蹈,所以先在上舞蹈學院幾乎都沒什麼用,不知道出來幹嘛!還有少數民族舞!
Ⅳ 回族舞蹈碰手鐲教學視頻
http://so.youku.com/search_video/q_%E5%9B%9E%E6%97%8F%E8%88%9E%E8%B9%88%E7%A2%B0%E6%89%8B%E9%95%AF 上面有 還可以下載 與過失MP4格式把解析度調成320 240的 那樣清楚 我就是學舞蹈的好像沒有那樣的網專站你只能想好了屬再去找 ~~~ 呵呵~
Ⅵ 回族舞唱花兒的花兒基本體態
流傳於青、 甘、 寧、新等地回族聚居區。回族擅長山歌,把這種山村的生活小調、回男女間即興對唱答稱「花兒」(河湟地區稱「少年」)。1950年代後,一些回族群眾在唱「花兒」時常作些簡單的舞蹈動作,並吸收漢族民間舞蹈的摺扇為道具,逐漸發展成為一種自娛性的歌舞。據說,持摺扇的表演最早由8名回族單身男子在民間社火中表演,稱之為「八大光棍」。《花兒與少年》經專業舞蹈工作者改編後,成為融合回、漢文化的新型回族歌舞,深受歡迎。
Ⅶ 回族的舞蹈
花兒是傣來族的啊!?你說的源是9桃的舞蹈撒?這種網上都不會有教學。。。畢竟是參賽的舞蹈,又不是很出名,而且跳好這種舞不是在網上跟視頻就會的,金晨是北舞的,是專業的,她們跳的劇目都不容易的!還是找個老師吧。。。
Ⅷ 回族舞蹈頸部動作
身體直立,雙臂上舉,用自己的雙耳去左右找自己的胳膊,你可以立桿見影,專馬上就可以會像新疆舞屬里的那樣左右動脖子了!還不立即試一試?
你頁可以對著鏡子試著動,過程中保持你的腦袋是上下垂直的不要偏,即頭頂跟下巴在同一條垂直向下的直線上,開始可能動的幅度小,慢慢就會了。
回族給你的視頻看看吧
http://muslimchina.blogchina.com/5077139.html呵呵我只找到一個,你看看行嗎?好象不是很清晰,但跳的不錯
http://library.sx.zj.cn/sxopera/lhl/ 也很好
Ⅸ 二十多歲男生跳的回族舞蹈視頻
回族 有自己特定的舞蹈嗎?
作為回族的我 還真不知道
Ⅹ 回族舞蹈的風格特點
內容豐富多彩、風格獨特迥異、充分的展現出回族人民新的精神風貌以及純真、質朴、熱愛運動、勞動的民族情感。
著名回族舞蹈介紹
1、踏腳舞
少數民族回族獨有的一種舞蹈和攻防技能,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縣回族同胞所獨有的一種舞蹈和攻防技能,是土生土長源遠流長的鄉間文化。截止2020年1月,全國只有涇源縣園子村流傳著少數民族回族踏腳舞。
2、湯瓶舞
流傳於寧夏回族聚居區。舞蹈表現伊斯蘭教禮拜前用「湯瓶」(壺)盛水凈身,作「大凈」或「小凈」的習俗,舞蹈中還常出現模擬「湯瓶」的形象,故得此名。
湯瓶,通常和回族女性聯系在一起。湯瓶有著高挑的身姿,小小的嘴兒,不潔之物不易進入,既衛生又方便,展示著回族人熱愛勞動、喜歡潔凈的民俗習慣。
3、八大光棍
新疆回族舞蹈形式,多由八名中青年男子(其中四人扮女)表演。動作整齊劃一,構圖簡練,節奏明快,情感質朴、坦露,自始至終洋溢著一種青春的活力,表現了青年人對愛情的執著追求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4、尕妹子送哥
,以愛情為題材的回族民間歌舞,歌舞由一男一女(男扮女裝)表演,由女角主跳。男角的動作簡練,主要是給女角伴唱,並根據唱詞內容做即興表演,與觀眾交流。這種表演形式在新疆回族舞蹈中有一定的代表性。
5、八字大開頭
回族民間舞蹈,主要流傳於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阜康等縣市的回族聚居區。因該舞上場、退場均邁八字步,又放在喜慶活動的開始表演,故得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