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明白,讀懂參考教學用書很重要.
其次要備學內生、備課文、備自己容,有教學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徵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六教學過程(重點);七教學評價設計;八課後反思及自我評價.
2.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誰,怎樣提出的
「任務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法,具有結構性,它由教學目標(goals)、信息輸入(input)、活動方式(activity)、師生角色(teacher/student role)、教學環境(setting)等要素組成。任務型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之間的差異在於前者注意信息溝通,活動具有真實性而且活動量大。英語課堂教學應具有「變化性互動」的各項活動,即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進行對話性互動,進而產生語言習得。正由於任務型教學模式具有上述性質和特點,在英語課程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倡導選擇和運用任務型教學以期更好地完成課程目標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
任務型教學認為,以功能為基礎的教學活動中有許多活動並不是來自真實生活,因此最多隻能稱其為「准交際(quasi-communication)」活動(D. Nunan,1989),而要培養學生在真實生活中參與和完成真實的生活任務(real-life tasks)(D. Nunan,1989)。真實生活任務教學強調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即做各種事情),從而培養學生運用英語的能力(用英語做事的能力)。顯然,真實生活任務的關鍵在於任務要有真實生活的特徵。
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基礎基於語言習得的研究成果,課堂中師生和生生的互動和交際有助於學生運用語言,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產生語言的習得,並最終達到掌握語言的目的。其理論基礎是輸入與互動假設(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Ellis,1999)。Skehan(1998)對任務有如下論述:意義優先,任務完成為主,評估基於任務完成與否。也就是說,任務應重視學生如何溝通信息,而不強調學生使用何種形式;任務具有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際」;學生應把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完成任務上;對任務進行評估的標準是任務是否成功完成。因此,《英語課程標准》指出「活動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要有利於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從而提高交際的語言應用能力」。
三、任務型課堂教學的環節
英國語言學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專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 中提出了任務型課堂教學的三個步驟:
1.前任務(Pre-Task)——教師引入任務。
2.任務循環流程(Task-cycle):
a. 任務(task)——學生執行任務;
b. 計劃(planning)——各組學生准備如何向全班報告任務完成的情況;
c. 報告(reporting)——學生報告任務完成情況。
3. PPP教學和任務型教學的區別
一、兩者的適用范圍不同:
1、PPP教學的適用范圍:適用於傳統英語教學內方法。容
2、任務型教學的適用范圍:適用於所有教學科目。
二、兩者的教學方法:
1、PPP教學的方法:有代表性的PPP教學法是以老師介紹新的語言教學項目為開始的,之後通過有目的的練習,使同學們掌握所學知識。同學們之後通過更有意義的方式將知識擴展,例如排演話劇或做模擬采訪。這種教學法類似於「五步教學法」。
2、任務型教學的方法:強調教學中學生基本心理的滿足,特別是歸屬感和影響力,具有較強的情感性。它強調教學只有創造條件,通過一系列任務的完成,滿足學生的歸屬感和影響力,他們才會感到學習是有意義的,才會願意學,才會學得好。任務型教學的整個教學過程都充滿了情意色彩。
三、兩者的實質不同:
1、PPP教學的實質:PPP教學法類似於「五步教學法」。
2、任務型教學的實質:任務型教學從學生的基本心理需求出發,認為學習是滿足個體內部需要的過程,在教學目標上注重突出教學的情意功能,追求學生在認知、情感和技能目標上的均衡達成。
4. 任務型教學法
該教學法只是教學法大家族的一員,事實上,沒有哪個教學法更高明,只有更適合。教學法屬於方法論層面,建議從該教學法的理論依據闡述後再以該教學法為理論依據。歡迎交流、互相學習。
5. 請問任務驅動教學法和項目導向教學法有何區別
1、特點不同
任務驅動教學法特點:「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及信息時代的需求,強調所學知識要與時代同步。
項目導向教學法:「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目標指向的多重性、培訓周期短,見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形式不同
任務驅動教學法從淺顯的實例入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應用軟體的操作,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展開學習,以任務的完成結果檢驗和總結學習過程。
項目導向教學法通過「項目」的形式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解決問題中習慣於一個完整的方式,所設置的「項目」包含多門課程的知識。
3、理論基礎不同
任務驅動教學法採用的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其要求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以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
項目導向教學法理論基礎是2003年7月德國聯邦職教所制定的,把整個學習過程分解為一個個具體的工程或事件,設計出一個個項目教學方案,按行動迴路設計教學思路,不僅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職業能力。
6. 任務型教學法的基本要素
(一)目標。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務一樣,教學任務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說,它應該具有較為明確的目標指向。如前所述,這種目標指向具有兩重性,一是任務本身要達到的非教學目的,二是利用任務所要達到的預期的教學目的。如在「案件偵破」任務中,其非教學目的便是根據不斷增加的線索進行討論推理,直到最後找出罪犯。但設計任務所期望達到的教學目標則可能是通過完成任務過程中所產生的語言交流感受語言,增強語言意識,提高交際能力,並在交際過程中應用諸如表示假設、因果關系,或「肯定」「可能」「也許」等目的語表達形式。作為促進學習的教學任務,教師更多地關注它的教學目的。
(二)內容。任務的這一要素可簡單地表達為「做什麼」。任何一個任務都需賦予它實質性的內容,任務的內容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需要履行的具體的行為和活動。
(三)程序。指學習者在履行某一任務過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怎樣做」。它包括任務序列中某一任務所處的位置、先後次序、時間分配等。
(四)輸入材料。所謂輸入材料是指履行任務過程中所使用或依據的輔助資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偵破」任務,就需要列印在若干張紙條上的一系列線索,任務就從第一條線索的推理和討論開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結論時,依次增加線索,直到真相大白。輸入材料可以是語言的,如新聞報道、旅遊指南、產品使用說明、天氣預報等;也可以是非語言的,如一疊照片、圖表、漫畫、交通地圖、列車時刻表等。盡管有些課堂任務並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據這樣的輸入材料,但在任務設計中,通常提倡准備和提供這樣的材料,使任務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與教學結合。
(五)教師和學習者的角色。任務並非都要明確教師和學生在任務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務都會暗含或反映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特點。教師既可以是任務的參與者,也可以是任務的監控者和指導者。在任務設計中,設計者也可考慮為教師和學生進行明確的角色定位,促進任務更順利有效地進行。
(六)情景。任務的情景要素指任務所產生和執行的環境或背景條件,包括語言交際的語境,同時也涉及課堂任務的組織形式。在任務設計中,應盡量使情景接近於真實,以提高學生對語言和語境之間關系的意識。
7. 任務型教學法的作用
任務型教學法則屬於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法。此類教學法主要關注二語教版學的認權知過程和心理語言學過程,力圖為學習者提供機會,通過課堂上以意義為焦點的活動,參與開放型的交際任務。其課堂操作程序表現為一系列的教學任務,在任務履行過程中,學習者注重語言交際的意義,充分利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目的語資源,通過交流獲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務,其學習過程是沿著開放的途徑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8. 小學英語任務型教學法還有什麼教學法
1. 外語來教學法流派介紹源:閱讀法
2.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自然法
3.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自覺實踐法
4.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視聽法
5.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全身反應法
6.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直接法
7.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語法-翻譯法
8.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聽說法
9.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社團語言學習法
10.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11. 外語教學法流派介紹:暗示法(Suggestopedia)
9. 除了任務型教學 交際教學法 還有什麼教學法
在教學抄活動中,教師應當圍繞特定的交際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具體的、可操作的任務,學生通過表達、溝通、交涉、解釋、詢問等各種語言活動形式來完成任務,以達到學習和掌握語言的目的。任務型教學法是吸收了以往多種教學法的優點而形成的,它和其它的教學法並不排斥。
10. 6.任務型教學的實施方法有哪些任務型教學法基本步驟有哪些
教學方法只是家庭中的一員的教學方法,事實上,沒有哪種教學方法更好,只有更適合。教學方法屬於方法論層面。本文認為,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應予以闡述,並作為理論基礎。歡迎大家互相交流,互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