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最早提出「教學合一」主張的人是陶行知. 激勵性原則
2、小學語文課程在促進學生的認識和發展中體現出激勵性原則、發展性評價原則、差異性評價原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形成性評價原則、自主性原則等多重功能。
3、將「國文」改為「國語」是在 1905 年,將「國語」改為「語文」是 1949 年。
4、新的《語文課程標准》認表現性目標為語文教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5、。行為目標表達的應是表現性目標。 6、建國後第一套較為系統的小學語文教材是 課程教材和課程資源 。
7、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 三字經 選做兒童道德叢書之一。
8、語文學習方法的模式有:嘗試探究課、展示交流課、反饋矯正課、整理復習課、試題講評課。
9、語文教學方法的基本類型有: 情感熏陶
、 語感品味、 審美悟道 。
10、小學語文課程評價維度可以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
11、漢語拼音教學的基本要求是:音節、 普通話、 韻母、 聲母。
12、閱讀教學的主體應該是: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3、口語交際是指以 口頭語言 為載體而進行的交際雙方 互動 的信息交流活動。
14、閱讀教學是以 課例 為載體的主體對話過程。
15、在階段目標部分,第一學段稱為 寫話 ,第二、第三學段都稱為 習作 ,第四段稱為 寫作 。
17、《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將 綜合性練習 、識字與寫字、 閱讀 、 習作 和口語交際並列,共同組成語文學習內容的五大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