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將信息技術24時計時法的教學設計
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帶來了許多全新的教學理念,面對新課程、新理念、新教材,如何組織和開展信息技術教學,是擺在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面前必須思考、研究和解決的緊迫問題。教學設計是連接教學理念和教學實踐的橋梁,它既是教學理念的載體,又是教學實踐的依據,在教學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新課程理念下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設計談談我自己的一些思路和設想。
一、信息技術課程新理念
由國家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標准中,明確地提出了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是:
(一)提高信息素養,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二)營造良好的信息環境,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
(三)關注全體學生,建設有特色的信息技術課程。
(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運用信息技術進行創新實踐。
(五)注重交流與合作,共同建構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是一種實施教學系統方法的具體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綜合了教學過程中諸如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學習策略、教學方法、教學媒體、教學評價等基本要素,將運用系統方法的設計過程加以模式化。
根據新課程理念並結合信息技術課程的特點,我認為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的各個環節應該也所改革、有所創新。
(一)整合教學目標
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可以歸納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相互滲透、有機聯系的維度,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
例如我在「魅力無錫――有效獲取信息」教學案例中,通過教學活動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技巧;還能夠根據問題確定信息的需求與來源,並選擇適當的方法獲取信息;同時也培養學生合法利用信息以及關注家鄉發展與建設的意識。
(二)分析教學對象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這次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在這樣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迫切需要我們的教師隨之改變以往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課堂上要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的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二要在課堂上真正能做到「以學生發展為本」,使新課程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天的課堂上來,要做到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基礎、學習興趣和學習態度等情況,既了解一般情況,又了解個別差異。我們可以根據他們在以往學生信息技術的水平、能力來分析哪些知識點是學生容易掌握的,這樣的知識點就只需要點到為止,否則需要詳細的介紹和指導練習。通過分析學生的差異來進行分組,在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比較好的同學,增強每個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確定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學目標的知識載體,教學目標要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內容才能體現出來。教學內容必須體現教學目標,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適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並結合當地教學設施硬體和軟體的條件等方面來確定。
教材不等於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大於教材,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教師要創造性地用教材,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標的要求,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重組,目的是讓學生親歷一個完整的信息獲取、加工和表達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設計學習任務
建構主義所闡述的學習就是基於真實問題情景下的學習、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問題構成了建構主義學習的核心。信息技術新課程中也強調要從問題解決出發,讓學生親歷處理信息、開展交流、相互合合作的過程,強調學生在「經歷」和「體驗」過程中達到提高信息素養的目的。
構建學習任務時,應充分考慮以下原則:(1)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涵蓋教學目標所定義的知識點;(3)要符合學習者的特徵;(4)要與學習、生活密切相關。在「魅力無錫――有效獲取信息」這個教學案例中,我設計通過獲取無錫城市的相關信息,來製作展示無錫魅力的電子作品,讓學生既學習到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技巧,又了解了無錫的發展和建設情況。
(五)組建學習資源
學習資源是指所有用來幫助學生學習的資源,學習資源是學生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有力保障,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資源分為兩類,其一是數字化資源,如教學軟體、專業資源網站等;其二是非數字化資源,如圖書、報刊、錄像等。
教師應密切結合教學實際,收集、組織、開發必要的教學資源,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資源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為學生設計常用獲取信息的方法與技巧、常用的搜索引擎、各種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網民在網上獲取信息常用的方法以及知識產權和合法利用信息等相關學習資源。
(六)創設學習情景
學習情景指為學生提供一個完整、真實的問題背景,以此為支撐物啟動教學,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同時支撐物的表徵、視覺本質又促進了學習共同體中成員間的互動、交流,即協作學習,驅動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從而達到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目的。
(七)制定學習策略
學習策略是指為了支持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而安排學習環境中各個元素的程式和方法。其核心是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充分體現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從整體上來講,學習策略分為三類:(1)主動性策略;(2)協作式策略;(3)情景性策略。
學習策略要在充分考慮學習內容、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制定。在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為中心,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和綜合能力為重點,運用分組教學,在教師的激勵下,通過情景創設,以及學生的積極主動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達到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的學習策略。
(八)選擇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影響學習方式的形成、完善及改變的重要因素。有效的教學方法能充分發揮、發揚學生學習方式的長處與優勢,彌補其劣勢和不足。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條件等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
常用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方法有:任務驅動法、情境教學法、基於案例的學習、基於問題的學習、基於項目的學習、基於網路資源的學習(Webquest)、發現法、討論法、啟發式教學法、自主學習法、協作學習法、講授法等。
(九)構建互動課堂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十)開展教學評價
評價是修改的基礎,是教學設計成果趨向完善的調控環節。通過客觀的、科學的評價,教學設計工作將不斷得以檢驗、修正和完善。新課程提出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教學評價要綜合運用各種過程性評價方式,全面考察學生信息素養的養成過程,並與教學過程相結合,動態把握、及時引導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為了做好教學評價,我們可以利用「電子學習檔案袋」將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情況記錄到檔案袋中,如:學生發言情況、學生協作學習情況、作品評價情況、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等。
新課程結構下的信息技術教學還是個剛剛開發的新領域,值得我們進行長期的探討,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還必須著眼於使教材逐步完善、教法逐步改進、考核逐步規范,這些都需要我們信息技術教師去不斷探索,及時總結經驗走出誤區,培養具有高度信息素養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