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柬埔寨教學

柬埔寨教學

發布時間:2021-01-04 01:44:31

1. 浮雕的簡史

人類社會存在以來,藝術一直是整個人類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原始先民由於對自然現象還無法正確地解釋,於是產生了原始宗教,他們以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自然和神靈的崇拜。隨著原始宗教的發展,原始雕塑藝術也作為祭祀信仰、崇拜觀念的體現方式或表達形式而得以發展。山洞中的原始岩畫和雕刻,最初表露出浮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原始特徵。人類的物質生活,往往影響到精神上的表現。在遠古時期,原始人類用顏色和線條來表現狩獵採集生活所接觸的自然對象,把它們描繪成平面的繪畫,以表達人們對這些事物的關切。當人們發明線刻,意欲以岩石等硬質材料固定和保存這些形象時,最初的浮雕便產生了。隨實踐經驗的積累,人們發現了暗影表現法,逐漸由平面形相的塗繪進到對物象體積的關注。這種關注以及採用各種材料來達到體積表現的造型實踐,促進了圓雕最初的發展。
新石器時代,人類發明了陶器。與制陶相關的塑造技術和裝飾技術,進一步促進了雕塑形態的發展。除彩繪線畫外,不斷推進的陶器裝飾還發展出具有雕塑感的裝飾形式,出現了立體的印紋、劃紋、刻紋和堆紋等,甚至出現了具有相對獨立性的陶質圓雕、浮雕或透雕。考古資料表明,與石雕一道構成原始雕塑的豐富面貌的陶塑包括泥塑,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地中海、歐洲中部西部以及中國等廣大的文明區域,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原始社會解體以後,浮雕藝術逐漸走向繁榮。在許多文明古國,為祈求死後永生而修造的陵墓,為祭祀祖先神靈而營建的廟宇,以及為頌揚帝王功業而樹立的紀念碑,無不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浮雕這種兼具雕塑的實體性和繪畫的敘事性的表現形式,很大程度地適應於古代社會生活和精神取向,它為表現人們想像中的神聖世界或伊甸園般的天國理想,以及記錄現實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方式和廣闊的天地。 公元前25世紀,埃及已經成為強大的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在那裡大量的浮雕被用來裝飾陵墓、廟宇和紀念碑。埃及人創造性地運用了三種典型姿態(①全部的正面;②絕對的側面;③俯視的頂面)來塑造浮雕人物形象,努力營造一種靜穆、神秘與威嚴的氣氛。「納米爾石板」的浮雕風格形式,標志著影響持久的埃及藝術程式的形成。其單純簡練的曲線造型和幾何因素,在埃及古王國時期已趨於完善。有力的線性的塑造,使浮雕與題目、銘文的刻劃具有相同的意義。在這里,硬直的陰刻線條強調了有精神象徵意義的「動勢」,而不再局限於再現一個現實化的形象和場面。
西亞的兩河流域,孕育了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浮雕藝術在兩河流域的各個王國中呈現出不同風貌,而亞述王國的浮雕無疑達到了最高峰。亞述浮雕遵循敘事原則,以宏大的構圖和細膩的刻畫,銘記了國王的偉大功業和歷代王國的興衰榮辱。寫實風格的《納拉姆辛紀功碑》樸素而庄嚴,其構圖巧妙,人物安排得當,對國王、侍從和敵人都作了出色的描繪;對體積感的強調和肌肉的誇張表現,賦予浮雕形式以遒勁而蘊藉的張力。《受傷的牝獅》也是亞述浮雕的代表作,它以生動准確的線條,精妙地把握住感人的瞬間動態,充分顯示了亞述藝術家刻劃形象、渲染氣氛的高度才能。新巴比倫時期的琉璃陶浮雕,也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與亞述王國的平面式的處理手法有所不同,它以高浮雕的形式來塑造形象,然後再施以釉色裝飾,這使得造型主體更加生動且具有真實感。新巴比倫的琉璃陶浮雕,在很大程度上豐富和發展了亞述的藝術傳統。 在古代印度,最受重視且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是雕塑。浮雕形式成為寺廟雕刻的主要裝飾手段。作為印度早期佛教藝術的巴爾胡特宰堵波的圍欄浮雕,可謂這一時期的重要作品。以線刻為主的淺浮雕,豐富內容的形象擠滿了畫面,顯示出一種獨特的充實感和獨具匠心的構圖處理。密集緊湊的填充式構圖和一圖數景的連續性構圖,一定程度地突破了現實的時空局限,獲得了藝術上的表現自由。作為神聖的象徵,理想的人體造型為印度和古希臘人所認同,所不同的是,印度人強調人體的肉感,坦誠接受並歌頌肉體的存在。《約克西像》以優美的s形曲線,體現了合乎印度審美規范和藝術程式的標準的女性人體美,象所有代表印度教或佛教信仰的神像一樣,該作也表露出惹人注目的性特徵。這一切構成並賦予印度浮雕以獨特的藝術魅力。
大致上,柬埔寨浮雕藝術比它的印度原型更強調抽象性。偏愛對稱而不喜歡有機的線條,造型以近乎幾何形的對稱為主要特色,這種特質似乎暗示著有別於其它宗教體制的思想信仰上的奧妙與神秘。柬埔寨的浮雕藝術較少印度式的肉體真實感,它似乎更加關注超越塵俗的神聖力量。在東南亞,吳哥浮雕所顯示的高超技巧和藝術傾向,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的。
以墨西哥為中心遍及中美洲的瑪雅文化早已聞名遐邇,在那裡,浮雕以其獨特的形式裝飾著巨大的神廟建築。瑪雅的裝飾性浮雕,將政治變化、宗教事件和日常生活的復雜場景,表現於牆板、樓梯、門楣及方柱。與世界其它地區的古典藝術不同,瑪雅文化的這些浮雕作品,有一種方正的塊狀感和莊重感,加上以剪切手法處理的造型,使瑪雅藝術顯得十分獨特。
佛教藝術的傳入給中國的浮雕藝術注入了新鮮的血液,石窟造像的興起為浮雕藝術在中國大地上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台。飛天形象的出現和演變,顯示了中國藝術家對外來文化的創造性接受。其飄逸的動勢以及極富節奏和韻律感的飄帶,體現了中國浮雕以線造型為主的風格。三度空間所特有的體積感、重量感,在這一時期的浮雕上顯現出增進表達深度和造就凝重氣氛的優勢。魏晉的飛天浮雕形式,初步表現出對深度的探索。魏晉浮雕藝術所取得的最重要的突破,在於它把以往那種近乎於平面的線刻形態,發展成突出主體的豐滿浮雕。這里所表露的、出於顯示統治者的威嚴和佛的莊重之需要的對「體量」 的興趣,使天王、力士造像隨後大大地繁
榮起來。多置於石窟外壁的力士造型,總處在光線與陰影的變幻中,因此淺浮雕顯然不如近乎圓雕的高浮雕裝飾更為適合。
在歐洲,與中國秦漢王朝遙相呼應的是強大的羅馬帝國。羅馬人憑借其政治、軍事上的天才,創建了龐大的帝國。作為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他們講求實際,從希臘文明中取其所好,然後隨心所欲地加以運用。羅馬人的浮雕藝術延續著東方和希臘的古典法則,他們為慶祝勝利高奏凱歌修築起凱旋門和紀念碑,並使之遍布浮雕飾帶。象奧古斯都的《和平祭壇》《圖拉真紀念柱》等最富羅馬特色的浮雕代表作,對於羅馬人來說,無疑充分地滿足了他們敘述帝國故事的愛好和熱情。為紀念圖拉真皇帝的功績而建造的《圖拉真像柱》,柱高27米,1米寬的浮雕飾帶圍之盤旋23圈,它完整地敘述了圖拉真征服達西亞人的戰斗故事。雕塑家將希臘藝術幾百年來的技法和成就都用在這些戰功記事的作品之中,但羅馬人為使後人牢記其功德,而強調清楚的敘事和全部細節的准確表現。藝術的性質出現了某種改變,其主要目標已不再是和諧、優美和戲劇性的表現。與紀念柱同樣著名的《和平祭壇》,在浮雕的技巧上略有突破。羅馬藝術家在處理空間和深度上比希臘古典藝術家有所進步,如祭壇浮雕,他們處理平面化人物背景的柔軟性,在技術上更到位些,幾乎把後面的人物消失在背景之中的處理手法,將前面的人物浮雕層次托得更高。 公元4世紀至14世紀,基督教的盛行,使歐洲中世紀藝術蒙上了濃厚的宗教色彩。在法國,多為建築裝飾的哥特式雕刻,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隨宗教觀念由「神聖化」向「人性化」的轉變,建築雕飾也由淺浮雕向高浮雕發展,並逐步從牆面上獨立出來,促成了新的雕塑風格的形成。這種風格突顯於法國沙特爾教學正門上的浮雕,其人像比例適應建築柱身形狀的要求,形體被極度拉長,形成瘦長清秀的風格。裹住柱身的人像浮雕,頭部探出柱身,渾圓且真實,它們不再是淺浮雕,而是幾乎獨立於柱頭的高浮雕。這種力圖擺脫建築框架制約的嘗試,使以後二、三百年的法國雕刻走向真實的空間和真實的生命。
同樣的情形出現在佛教盛行的中國隋唐,石窟造像的營造和布局,為浮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機,使這一時期成為繼商周、秦漢之後,浮雕藝術空前繁榮的時期。它的最大突破是,變從前的淺平線刻形式為立體而豐滿的高浮雕。 文藝復興時代,在新的時代精神——人文主義思想的引導下,一種不同於中世紀表現性藝術的新藝術風尚應運而生,藝術家開始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人生和社會生活,努力將科學、藝術結合起來。雕塑家以理學的明智去認識世界,在肯定希臘、羅馬寫實雕塑的基礎上,注重透視、解剖等科學的藝術研究,促使浮雕藝術日趨發展和繁榮。由吉貝爾蒂所作的佛羅倫薩洗禮堂銅門《天國之門》,運用科學的透視學原理,巧妙地將繪畫透視法跟雕塑的主體空間效果相結合,其中背景部分的建築物幾乎是以畫家的單一視點透視法來構成的。浮雕下部的人物採用了高浮雕形式,一部分人物的頭部甚至被處理為圓雕。這種由高浮雕向淺浮雕過渡的表現形式,被藝術家運用得自然、妥貼和悅目。這一時期,浮雕線性透視技法的發現,使西方浮雕寫實技法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多那太羅在浮雕《希律王的宴會》中,通過運用繪畫性的線性透視方法,對其背景作了引人注目的實驗,即在二維空間的平面上,用製造空間深度錯覺來取代中世紀繪畫或浮雕中的平面裝飾效果。這種背景處理方法,成為西方美術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大特色。
16世紀法國在浮雕方面的突出代表首推讓·古戎。他的浮雕《無罪的噴泉》深受義大利人文主義思想影響,既有古典韻味,又富有人情味。作品中的充滿青春活力的形象,是對中世紀禁慾主義思想的沖擊,是對人和自然的贊美。
經過文藝復興運動洗禮的藝術家們,面對前人所創造的偉大成就,不得不試圖以形式上的創新去進行超越。18世紀中葉,歐洲產業革命的擴展及資本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西方城市文明的進一步繁榮,促使浮雕藝術在建築、園林、廣場、街道等方面以持續的發展向前推進。
《1792年的出發》是雕塑家呂德為巴黎星形廣場凱旋門創作的高浮雕。與凱旋門上的其它三塊主題浮雕相比,它顯得更為庄嚴、雄偉。雕塑家巧妙地運用了聯想與照應的處理手法,通過一面向前邁進,一面伸手向後召喚的自由女神和蓄鬢男子的動勢,讓人們自然地感受到跟隨其後的人流;由於運用照應手法把人群分上下兩層,越發使人感到他們向前的運動是急速有力和真實的,以至造成雕像人物似乎要走出牆面的感覺。《出發》是這一時期法國浪漫主義雕刻的典範之作,採用類似手法的作品還有呂德的學生卡爾波所作的《舞蹈》,它們所表現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不僅善於處理雕塑的動態節奏和起伏變化,而且能很好地適應建築牆面的整體。這一切突破了古典浮雕穩定而又顯死板的格式,使浮雕在有限的空間中具有無限的活力與生機。 19世紀末以來,整個西方世界受工業文明的影響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同的文化思潮風起雲涌,傳統的審美價值和觀念受到挑戰。在變革的形勢之下,各種主題的浮雕紛紛脫離所裝飾的主體而趨向獨立發展,風格形式日趨多樣化。
法國雕塑家羅丹,以它卓越的創新意識和實踐,啟動了雕塑變革的引擎,使他成為西方雕塑藝術由古典向現代轉變的界標。羅丹在浮雕領域的天才力作是傾注他畢生精力的《地獄之門》。他幾乎下意識地將自己對人物、社會的自我體驗和真知灼見反映在了作品中,使其具有深刻的人性和巨大的魅力。《地獄之門》不同於以往的建築性裝飾浮雕。以前類似的浮雕多是按故事情節來構圖,分割布局顯得有條有理,合乎情節發展的邏輯。而這件作品雖然只表現一個主題,但其構圖卻是不規整的。它當然包含著精心的構思和布局,但整體看去,一切似乎鋪天蓋地而來,在門的每一空隙處都雕刻有被打下地獄的人。由於平面上起伏交錯的高浮雕和淺浮雕,形成了復雜而變幻莫測的暗影,整個大門顯得陰森沉鬱,充滿運動感,並彷彿響徹著地獄的嘈雜之聲。當作品第一次以獨立的石膏代替品豎立在巴黎公共廣場的時候,竟遭至巴黎美術學院學生們的攻擊,以至砸成上百碎片。今天,當人們由衷地欣賞羅丹的作品時,是很難想像作者當年受到怎樣的冷遇和指責。但歷史最終選擇了羅丹,這真是很有嘲諷意味的。
在浮雕領域,羅丹的學生布德爾表現出了比先生更具挑戰性的形式探索和實踐。他吸收埃及、印度特別是中世紀哥特式雕塑的裝飾特性,強調在浮雕上追求建築感,注意將建築中的構成因素運用到浮雕中去。他的浮雕作品總是將背景進行平面的幾何化處理,簡潔、概括、方直的塑造手法和風格面貌,形成了布德爾雕塑語言獨特性。 浮雕在整個20世紀百年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隨著圓雕愈益趨向獨立發展的革命性變化,浮雕也開始以一種獨立的姿態展示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傳達著更具獨立意義的精神內涵。與繪畫、圓雕一樣,這一時期的浮雕藝術受到眾多流派風格的影響,象徵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構成主義、超現實主義、達達主義以及波普藝術等等,在浮雕領域都有所表現。就整體而言,一百年間的浮雕藝術呈現二大走向。一種沿著羅丹的路線繼續推進,大體屬於寫實范疇。一批卓有成效、影響廣泛的雕塑家活躍其中,如布德爾、馬約爾、柯勒惠之,麥尼埃、賈克莫·曼組、奧古斯丁基奇以及稍後時期的喬治·讓克洛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社會氛圍中,他們始終堅持作為雕塑傳統的體量和具象形式,同時也根據自身的感受和接觸到的新思想,進行各有特色的現代風格形式探索。一種則另闢蹊徑,背道而馳。這是一個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匯集諸多流派或主線的龐大隊伍,他們以趨向多元化極端的各種形式探索,在反傳統的道路上高歌猛進。高更、馬蒂斯、阿爾普等一批雕塑家,於20世紀的初期將繪畫上的革新實驗引入雕塑領域,為現代浮雕突破傳統體量觀念的空間拓展邁出了第一步。
回顧世界浮雕藝術的演進過程,可以說浮雕藝術是在繼承、借鑒與變革中不斷發展的。各個文明區域、各個民族和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家,都對浮雕藝術建設與探索做出過值得記取的貢獻,毫無疑問,來自整個人類的所有的歷史成就和實踐經驗,都為浮雕藝術的未來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代雕塑運動在持續的空間突破中,於80年代進入往往被稱作後現代主義的多元化時代。在這個時期中,很難再像以前那樣,去辨析各種風格間的關系。支持人們作出確切判斷的藝術規范,無論是傳統的還是創新的,都已不存在也未再產生。其實,多元化本身已無形地成為反規范的「規范」——任何一種東西,無論它怎樣極端怎樣地缺乏認同者,只要被誰認作「藝術」它就是藝術。在此情況下,藝術只剩「藝術」這一詞語形式,而毫無足以界定它的實質性的內涵。觀念綜合型浮雕也已處在難以規范和界定的境地,並在後現代主義的多元化趨勢中逐漸走向對浮雕自身以至藝術自身的徹底消解。

2. 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的區別

1、分別屬於不同的法門。

阿羅漢是小乘,聲聞乘,自覺;

辟支佛是小乘,獨覺乘或緣覺乘,自覺;

菩薩是大乘, 菩薩乘,自覺、覺他;

佛(佛陀)是大乘,自覺、覺他、正覺。

2、有無學位。

阿羅漢是無學位,即就是圓滿位。

辟支佛是無學位,圓滿位。

菩薩是有學位,還在學習未得圓滿的位。

佛是大圓滿位,圓滿菩薩所有波羅密,得一切種智。

3、有無煩惱。

阿羅漢有煩惱,肉身卻是依然是過去業的報身,依然會承受業報,只有等他的形軀生命的結束,則永入永不墮輪回。

辟支佛有煩惱,通常在無佛的世界成佛,未曾聽聞過法教,然而因緣成熟,洞徹十二因緣,自證四果,入無余涅槃。

菩薩有煩惱,走向覺悟的人,是為了成為覺悟的佛陀而修行的人。

佛無煩惱。

4、度人與度己。

阿羅漢度己。

辟支佛度己。

菩薩度人。

佛(佛陀)度人。

5、含義不一樣。

阿羅漢,漢語常簡稱為羅漢,脫離生死輪回達到涅槃的聖者。

6、成佛之路不一樣。

阿羅漢,大乘佛教認為,一旦禪定力減退,羅漢仍舊不能免生死。唯有努力再修行菩薩道,直至成佛,才能真正自覺,覺他,正覺,成為佛。

辟支佛,悟到的法是自我的因緣獲得,沒有經歷過修行證悟,無法向眾生宣說,所以佛說辟支佛是無法去解釋四聖諦的,可以通過修行菩薩道,直至正悟佛,辟支佛也會成為佛。

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脫離苦海,獲得究竟的安樂,而發願成佛。要成佛,必須要行菩薩道,菩薩道的主要法門是六度法。

佛,已是佛。

(2)柬埔寨教學擴展閱讀:

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主要區別:

1、小乘佛教只信仰釋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則是多佛菩薩的信仰,除釋迦牟尼佛外,還有阿彌陀佛佛、彌勒佛、葯師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四大菩薩及四大天王等。

2、小乘佛教沒有法門,只有持戒、修心、禪坐的一種修持方法;大乘佛教號稱8400法門,目前實則只有禪、凈、密三法門。

3、小乘佛教世尊講法從不放光;大乘佛教世尊講法前基本都是放大光明,照亮十方世界。

4、小乘佛教說六識,大乘佛教講八識。

5、小乘佛教中阿拉漢(阿羅漢)是受人天敬重的聖人(廣義阿羅漢包括佛),大乘佛教認為阿羅漢是只顧自己的自了漢。

6、小乘佛教的菩薩比阿拉漢層次高,佛子只有修成阿拉漢後,經佛受記後修菩薩道,最後成佛;大乘佛教講究從入門的當天起,只要發菩提心既是菩薩,只不過是「初發心菩薩」。

7、小乘佛教允許吃「三凈肉」,大乘佛教則只許素食。

8、小乘佛教的佛經來源在有文字佛經之前,都是由弟子代代傳承;大乘佛教的佛經有的則來自於龍宮。

9、小乘佛教講究禍福自擔、因果自負,因此沒有迴向;大乘佛教認為福德可以轉移,因此講究迴向。

10、小乘佛教不持咒,大乘佛教講究持咒。

11、小乘佛教是中國大乘佛教對原始佛教(南傳佛教)的稱呼。小乘佛教一直自稱為「南傳上座部佛教」。

12、對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不一樣。

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

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的佛,並且認為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有無數的佛。

3. 一道語文改錯題咯····

1.我校是***捐資百萬美元2.跨省辦起的三所外語培訓學校之一,3.有一流的教學設回備及教師隊伍.4.由於辦答學成績突出,5.國內外80多家新聞單位報導了我校.6.我校飲譽東南亞,7.除了越南、柬埔寨,8.其他國家都有姐妹學校.

閱讀全文

與柬埔寨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