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新教學雲平台推薦的靠譜嗎
靠譜與否關鍵每個人的需求點都不一樣自然認同點也不一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⑵ 新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2018年4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版《教師作為學習環境的設計者:創新教學的重要性》一書,書中基於國際經驗,總結出了6類創新教學法,並通過27個國家和國際的學校網路組織案例解釋了教師如何使用這些創新教學法。到底有哪些創新教學法值得我們學習,未來的教育走向會因此得到怎樣的變化呢?一起來看看。
唐科莉整理
01 計算思維教學
(Computational Thinking)
計算思維教學實踐的核心是以計算機能夠幫助我們解決的方式思考問題,然後解決問題。
其起點是計算機,但是計算思維教學不一定意味著使用計算機和掌握編程或代碼。它是使用問題解決思維和計算機科學的全新教學方法。
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計算思維不僅是增加計算機科學這門課程,還要更好地理解科學家如何使用計算機形成問題框架,並解決實際問題。
其中的教學技巧包括提出合適的解決方案,平行加工、模型驗算、排除故障和尋找策略。
這類教學法明確將編程和代碼作為一種新的素養進行培養,是學習信息通信技術的一種新方法。
這一教學法有幾個基本要素:
計算思維教學法,不但強調一般性信息通信技術技能的掌握,更強調理解計算機科學以及它與數學、科學之間的關系。
在學校中實施計算思維教學法:
首先,需要全面思考數學與信息通信技術技能,要從傳統的基於學科的規劃,轉向基於橫向能力與技能設計的活動;
其次,要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讓中小學教師具備計算思維與計算機技能,熟悉計算機網路、系統並使用信息通信技術。
開發國家課程和嚴格的教師持續專業發展課程等,都有助於增強計算思維教學在學校中的實施。(新教學支持系統:以專業指導專業,以名師成就名師)
02 體驗學習
(Experiential Learning)
體驗學習是指將學習者直接與正在學習的現實之間建立聯系的教學法。學生通過積極的體驗、探究和反思進行學習。
這類創新教學實踐包含一些最能代表學校創新的教學法(如項目式學習),旨在培養學生應對真實、復雜的挑戰的關鍵技能。
體驗學習非常關注環境、學習者的積極參與,及反思與解決沖突的作用。
體驗學習教學3種形式——
1.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其核心是真實世界的問題容易抓住學生的興趣,能夠引發學生認真思考,從而獲得並應用新知識。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減少指導,讓學生積極發言並發揮作用。
項目會圍繞一個問題或挑戰開展。學生會反復走進實驗室,參與多樣化活動及開展研究,在真實的探究中合作、討論和開展個性化學習。
2. 基於服務的學習(Service-based Learning)
3. 不確定性能力教學(Teaching of Uncertainty Competence)
學會在一個復雜的世界中應對知識的不確定性,需要構建起一個將不確定性納入學習過程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批判思考世界,並做出合理的決策。
不確定性能力包括應對不確定的信息和情境,該能力可以分為三類:學會評價、容忍不確定性和減少不確定性。
比如,戶外/ 探險學習就是這類教學實踐的典型,要求學生面對不熟悉的情境並走出舒適區,需要合作、討論、反思並與社會聯系。
體驗學習不僅是一個發現過程,其目的也不僅是復制科學發現過程。
因此,教師注重搭建腳手架(Scaffolding)為學生提供支持非常重要,如提供專家指導,組織復雜的任務,並降低認知要求等。
03 混合學習
(Blended Learning)
混合學習的主要目標是最大化技術與數字化資源的優勢,根據學生的需求促進差異化教學,並推動課堂互動。
這一教學實踐是建立在通過小組活動和密集的面對面互動以促進學生積極參與的基礎上。
在計算機提供相關信息後,教師就從常規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用於概念的應用,並開展更具交互性、復雜的課堂活動或者進行一對一教學。
在混合學習中,教師的作用主要聚焦概念的應用,為學生提供要求更高、更復雜的問題任務,促進學生對概念的深度理解並推動同學之間的交流。
混合學習主要有3種形式——
混合學習要想成功實施,需要深入反思教師和學生的作用,教師要有改變教學的意願,教師還需要創新和提高自身的專業參與度。
由於非常依賴數字化資源,教師還需要具備操作技術的技能,並在互動中理解內容、技術和教學法。
04 游戲化教學
(Gamification)
游戲化教學通過玩耍和游戲教學,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從而促進學習。
游戲和玩耍在兒童的學習中扮演重要角色,有利於促進兒童的智力、情感與社會性發展。
在創新與教學中,使用視頻游戲是全球教學實踐的一個重要新趨勢。
這類教學創新有2個主要的教學要素:
動機要素(快速反饋、目標、參與和漸進的挑戰)
情感要素(故事和身份、合作與競爭)
游戲化教學一直在大量學科中成功應用,如科學、數學、語言、體育、歷史和藝術及設計。
游戲化教學的基本原則包括:每個人都是參與者、學習感覺就像玩耍一樣、每個環節都有相互關聯、從做中學、反饋及時並持續、不斷有挑戰。
基於這些原則,游戲化教學超越了游戲的設計,強調玩耍的基礎作用和游戲,融入正規教育的方式。
05 具身學習
(Embodied Learning)
具身學習指各種關注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的教學實踐,強調身體和情感的重要性。
具身學習非常重視學生的社會、創造性體驗和積極參與的重要作用。
具身學習有各種形式,如藝術和基於設計的學習、新的體育教學法、創客文化運動等。
具身學習的主要理念是,學生自覺使用身體去學習,比坐在桌邊或電腦前更有效。
大腦盡管對於學習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的認知與行為源泉,情景化的認知需要將身體、情感與社會要素都納入學習環境中。
這一教學實踐,使偏向抽象思維、個體被動獲得內容的傳統教育系統正發生改變。
具身學習的教學原則包括:
這些原則對於教學非常重要,因為兒童有兩個自然的學習傾向——創造力和表達,將這兩個動力結合,具身學習才能促進知識的獲得。
具身學習教學3種形式——
具身學習特別適合培養學生好奇心、靈敏度、多視角思考、冒險、隱喻思考及其他元認知技能和執行技能等,也有助於社會情感技能培養和探討一些跨學科內容,如性別問題、多樣化等,因此與21世紀技能高度相關。
在學校中,具身學習可以在三個層面實施:
第一,體育與藝術課上的各種活動和體驗,比如將科學課上對光合作用的解釋與舞蹈結合,幫助學生學習這一概念;
第二,工作坊或者項目,通過與校外的藝術家或專業人士建立合作,為反思通過具身學習學到的課程和內容提供平台;
第三,將身體運動、創造性培養和情感融入學校和核心學科中。現在有越來越多學校、相關計劃和專業機構提供這類實踐的相關指導和工具箱。
06 多元讀寫能力和基於討論的教學
(Multiliteracies and Discussing-based Teaching)
這類教學創新涵蓋各種實踐與教學原則。其本身就融合了兩個相互聯系的教學法:多元讀寫能力教學和基於討論的教學。
這類創新教學實踐強調:讀寫能力是學生學習和批判素養的核心,應該將知識置於政治、文化和著作者的背景中,通過換位思考和合作解構故事。
課堂討論更重視學生質疑所獲得的觀點以及「去主導語言中心化」的核心。
該類教學包含4大教學原則:
不過,將多元讀寫能力和基於討論的教學實踐引入課堂和學校中正面臨許多挑戰:
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生活與興趣,與學生課堂外的經驗建立具體的聯系,尤其是對學生生活的社區及歷史背景的了解;
教師必須保證必要的支持,讓學生在已有技能的基礎上解決復雜問題和反思;
讓其他語言進入課堂和學科中,可能會讓教師感覺受到壓力;
教師需要與專家合作,解決學生在溝通與語言中面臨的障礙,同時教師缺乏技術應用的能力與自信也是該教學實踐應用的一大障礙;
為了與廣泛的社會與政治背景建立聯系,教師迫切需要進行培訓。
⑶ 在蘋果手機上登新教學怎麼不行
可能蘋果手機不兼容,現在多數軟體都是在安卓系統下開發的,不能保證一定兼容蘋果手機。很多的軟體都兼容的不太好。
⑷ 十九大報告中職業教育最新教學理念
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
⑸ 淺談新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一、開展觀摩課研究 學習模仿的目的是為了扎實基礎,開闊視野,最終目標是能夠學為所用,有所創新。 1、模仿老教師的課。我們有很多老教師、骨幹教師在教壇上任教多年,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看得見,摸得著,隨時隨地都可以請教。 2、模仿開課、觀摩課。主要是了解上級教育業務部門推介的新教學理念,實踐他們倡導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這是要先學好一定之規。 3、模仿名師的課。觀看諸多名師精彩的錄像課,仔細拜讀名師經典的課堂實錄,認真研讀他們的教學反思和眾多的評論文章,做到博採眾長,集思廣益。 二、開展精講課研究 1、一學期深入研究一課。 採取集體備課——一人講課——主講人說課——眾人評課——主講人到另一班再上課,從而收到了一人講課、眾人評課、共同提高的效果。如我校開展的「高效課堂」教學研究活動,學校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精研精講一節所教學科課,在教師正式講課之前,要求他們做好充足的准備,可以是個人備課,也可是集體備課,也可在同年組其他班級試講,這樣在教師准備過程中,他的各項教學基本功就會逐漸得到夯實,每學期都如此,那麼他的課堂教學水平就會得到極大提高,我校已連續4年開展這樣的教學研究活動,目前,我校教師的課堂教學已具備了「推門即聽課,課課高質量。」的較高水平。 2、連續深入研究一課 通過分教研組定教材——新教師上課——多次集體聽課——多次人人「對話」——總結評價等過程,使老師們所要上的「課」更能符合教學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原則等。在磨課(即人人對話的過程)過程中,每個參與者在陳述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時,不僅要對某一教學環節、存在問題等加以肯定或否定,而且還要努力從理論視角或從實踐層面表明自己的思考依據。授課教師在此基礎上寫好「再教設計」。即:靜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學規律;教法上有哪些創新;知識點上有什麼發現;組織教學方面有何新招;解題的諸多誤區有無突破;啟迪是否得當;訓練是否到位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並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捨,考慮一下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 3、多人深入研究一課 就是在教研組內,指定同一內容教材,發揮教研組成員個人教學風格,獨自鑽研教材進行個人特色備課,然後進行集中展示。在觀摩後的研討中,淡化教師觀摩活動中的成功與失敗之處,將教師的關注點集中在對教育行為的分析、研究上,引導教師分析不同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的不同影響,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通過研討,引發教師各種觀念的碰撞,讓教師各抒己見,這樣不僅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個人教學特色,而且充分發揮了教研組成員的群體智慧,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開展課堂教學反思活動。 1、反思成功之處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教學目標、引起師生共鳴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達到更高層次。 2、反思不足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系統的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今後再教學上吸取教訓,更上一層樓。 3、反思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所以,教學機智的積累就是教師自己教學智慧的積累,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對「反思教學機智」加以足夠的重視。
⑹ 新教師如何提高課堂教學能力.ppt
教師對於課堂教學的組織、駕馭能力,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育目的根本保證.因此回,提高教師控制課答堂教學的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課堂教學的控制,就是對課堂教學中的主要變數(教師、學生、教材、教法等)進行適當合理的調節與控制,引發學生對知識的吸引力,使之沿著教師的思路成功地進行學習的過程,其基本結構如下:
教師接受信息--教師處理信息--教師啟發信息--學生接受信息--學生處理信息---學生輸出信息--- 反饋信息.
⑺ 新的教學方式和舊的教學什麼相結合
(一)更新教學理念,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1、在教學目的上,以前我很注重培養學版生的知識的權鞏固、技能的培養,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不夠重視,通過新課程學習後,我深切地認識到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
⑻ 如何運用新教育教學模式教語文
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和標志,多媒體在教育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在注重素質能力與創新精神的新課改時期,如何科學地利用信息技術,用多媒體為語文學科搭建創新平台,是眾多教育者一直探索和研究的問題。作為21世紀的青年教師,我們不應該再拘泥於舊的教學模式,而是應該積極投身於教改,自覺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不斷探索新的更合適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這其中,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是一個極有效的新的教學模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更是明確規定:要「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引起許多爭議,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或是收獲與風險並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天我在這里,主要想結合自己多年來使用多媒體輔助語文課堂教學的一些切身體驗,談談在利用多媒體輔助語文課堂教學時,如何揚長避短,充分合理地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來為己所用,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有不足之處,敬請指導。 一、正確認識首先,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多媒體教學。一、多媒體教學的涵義。多媒體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特點,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並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共同參與教學全過程,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於學生,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結構,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二、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在語文教學中使用多媒體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1、多媒體教學可以營造恰當的情景氛圍,激發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課上用多媒體創設恰當的教學情景,可以讓學生從視聽諸方面接受與課文相關的教學信息,增加對課文的學習興致,產生學習探究的興趣,那麼這堂課就成功了一半了,因為興趣是學習最重要的直接動力,是發展智力的活躍因素。學生有了內在興趣,可以表現出高度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用多媒體教學時,如果能設置與課文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導入吸引學生學習的熱情非常重要。2、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豐富課堂內容,拓展延伸教學空間 。多媒體教學可以拓展教學空間,開闊學生視野,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讓學生接觸更多的層面。在拓展教學空間的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讓他們對問題有了更深入而全面的認識。3、用多媒體教學能擴大課堂容量,加快課程進度,提高課堂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預先設計好的課件,我們能迅速地多角度展示教學內容,而改變以往先板書、後空泛講解的低效程序。同時,在展示方式上一改過去只有抽象文字,取而代之以圖文結合體,使同學們利用圖片展示的鮮明形象深刻理解和記憶板書的重要內容。同時,還可更大程度地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4、多媒體教學可以化抽象為形象,突破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的教學素材范圍涉及面廣,除了學生常見的小說、詩歌、散文、文言文之外,一些科技性說明文、哲學論文等也有選載,而在學習一些內容相對來說較為陌生或比較抽象性的文章來說,要讓學生接受就不那麼容易了,而藉助多媒體教學就可以轉變這種狀況。
三、多媒體教學的劣勢。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於課堂教學固然是好的,但一味地趕時髦,追求形式,濫用多媒體,顯然又使我們的多媒體語文教學走入一個誤區。
1、過分追求形式,內容華而不實。
教師在製作課件時,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過多地加入了音樂視頻及其它一些動畫。雖然課堂氣氛變得很活躍, 但課堂的重難點並不突出。整節課熱熱鬧鬧,學生上課看得眼花繚亂,下課變得暈頭轉向。最終造成本末倒置,使本應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多媒體變成了追求多種感官刺激的干擾源,既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也不能扎實地進行語文基礎教學,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2、用做課件代替備課,以多媒體演示代替上課,助長了教師及學生的惰性。一些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把更多的時間花費在搜索資料、整合素材、設計並製作課件上。過分地強調課件的重要性,認為只有使用課件才能把課上好, 甚至認為板書都是多餘的, 教師們不再重視三筆字、朗誦等基本功訓練,因為不需要,也因為在信息化教學中,動動滑鼠就可以達到。 教師成了一個點擊滑鼠的工具, 電子板書占據了整堂課, 學生不再認真做筆記, 而更依賴於拷貝教師的教案。 聽覺和視覺成了一節課最重要的環節。 孰不知親手演練才是學生學習及鞏固知識最重要的環節。
3、看似精彩的設計,單一固定,扼殺學生的想像思維力。
語文教學注重的是以閱讀為基礎,讓學生在對文本的欣賞和再創造,在與作者的「共鳴」中,激起自身的情感體驗。而每個學生因生活環境、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不同,會對文本產生不同的理解,正所謂「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在過多使用多媒體的教學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總被限定在教師設計的課件中,把生動的藝術形象地固化在簡單羅列的圖片、動畫和教師事先做好的文本解讀上。另外,教師圍繞課堂教學設置問題在學生思考或探究後答案會在屏幕上顯示,所以有時學生因怕回答錯了或因知道屏幕上最終會顯示參考答案而不願主動思考問題,等著接受屏幕上所傳達的信息,其結果把本應是內容活潑豐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變成「唯老師理解獨尊」的一言堂,使課堂教學模式成為這種藉助於高科技的「滿堂灌」。
毫無疑問,多媒體,這個視聽時代的產物,有時是無法代替我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它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學生思考的惰性,扼殺了學生豐富的想像力。
4、缺乏課堂上與學生的溝通,忽視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在多媒體課上,教師埋頭於操作電腦,按設計好的程序進行操作解說,卻嚴重地忽視了與學生的溝通。為了操作課件,教師只能拘於三尺講台,而不能走到學生之中,減少了親和力,無形中疏遠了與學生的關系,拉大了師生間的距離。而學生只顧盯著多媒體畫面,按一定步驟進行思考學習。這種濫用多媒體的現象,使學生對老師缺少了解,缺少感動的回應,也使本應生動活潑、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變成了人與機器設備間冷冰冰的對話。 二、合理使用為了能夠盡量揚長避短,適得其所的在教學中合理恰當的使用多媒體,在使用多媒體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是這么做的:(一)先認真備好課。在備課時,我先認真鑽研教材,寫好詳細的教學設計,然後才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的需要來製作多媒體課件。有些教師在上課之前看都沒有看過教材,就直接從網上下載現成的課件,然後就將課件直接照搬到課堂上,課件放完了,課也就上完了。這種用課件代替備課的做法是完全不負責任的,是偷懶的行為,既助長了自己的惰性,也耽誤了學生。一定要先吃透教材,寫好教學設計,然後根據需要製作課件,不能盲目使用課件,這樣才可以真正駕馭課件,使課件真正為輔助課堂教學而服務。當然這樣做會使自己的備課時間多花上幾倍,但是只要能使課堂教學有效的展開,達到自己想要的教學效果,辛苦也是值得的。(二)自己動手,認真製作課件。1、我堅持不照搬照抄網上現成的課件。因為第一,只有自己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製作的課件,才是真正為自己的課堂教學而服務的,才能為自己所用,而不會被課件牽著鼻子走。而通過親手製作課件的過程,也能更進一步熟悉教材、把握教材。第二,網上的很多課件製作粗糙,畫面難看而且知識漏洞多多,可以借鑒但不能照搬。2、在製作課件時,我堅持課件為課堂教學服務的原則,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杜絕花里花俏,避免喧賓奪主。語文是一門具有濃郁的美育特色的學科,語文課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飛揚著靈性的小說、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詩歌既有知識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藝術之美。它無不熏陶著學生的情操、發展著學生的個性、培養著學生的人格素質,使學生得到由內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在審美感知中獲得這種美,在美的熏陶中發展語文能力。我個人認為,在語文課堂上使用的多媒體課件不能像我所見到的一些數理化的課件那樣,沒有任何修飾的白色背景畫面上,不是數字就是生硬的線條或圖形,整個畫面單調、枯燥,沒有任何美感可言。數理化講究實用性,但語文學科同時還承擔著美的教育,語文課堂上使用得課件決不能只是單調無色。但是也決不能喧賓奪主。我看到許多語文課件畫面絢麗多姿、五彩斑斕,有圖片,有填充色,有不同顏色的字體,讓人看得眼花繚亂、頭暈目眩,根本找不到教師想表達的文字內容。還有的是點一次滑鼠出一行字,點一次滑鼠出一行字,一個畫面要點十多二十次滑鼠才表達完整個畫面的內容。上課的教師純粹變成了一個全職滑鼠操作手;更可怕的是每點一次滑鼠就伴有一種聲音效果的,風鈴聲、打字機聲、鼓掌聲、鑼鼓聲……整堂課各種聲音不絕於耳,讓人要瘋掉!這些都是教師課件製作走入誤區的例子。語文課件既要有美的視覺效果,又不能美得形式大於內容。畢竟,課件這個形式是為教學這個內容服務的。我堅持語文課件典雅、素潔、平靜、有內涵的美。我會根據教材的內容給課件定一個風格,然後根據這個風格來選擇設計模板,比如我在製作《我驕傲,我是一顆樹》的教學課件時,根據我的課件風格選取了capsules這個設計模板,簡潔而不單調,那一抹淡綠色切合我的課件風格,與我的教學內容相宜得章。(三)根據教學的需要而使用課件,不是為了使用而使用。現在人們對於多媒體教學的認識大多進入了一個誤區:一個教師講課如何?首先,是否使用了多媒體課件?其次,課件製作是否精美?然後,才是教師的態度、語言、板書等。這就導致現在出現一種趨勢:上課的教師不管三七二十一每課必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尤其是公開課、選拔課、評優課必用多媒體技術,否則就遜人一籌,輸在了起跑線上;評課的教師也以是否使用多媒體作為主要評價內容。顯然,這有失偏頗。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但多媒體教學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唯一途徑和手段,教學中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去使用多媒體,應針對教學內容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合理地綜合和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包括傳統媒體,這樣取長補短,才能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我的實踐下面我想談談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的一些愉快的體驗,供大家參考。(一)我尤其喜歡充分使用多媒體課件來創設與教學相關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在導入環節,良好的課堂氛圍的創設往往取決於一堂課的起始和導入環節。我常常會精心設計一段導入,猶如磁石吸鐵一般,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入思維的知識之門,為新課內容的順利教學作好鋪墊如我在教學《我驕傲,我是一棵樹》這篇課文時,我在導入環節,精心搜集了一些優美的樹的美麗圖片展示給學生看,美麗的圖片帶給學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很快進入到教學的情境中來。再配以我的導入語,「樹除了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還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好處?「「這些姿態各異的樹木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在大自然之中樹木作為人類的朋友,他給與我們的很多很多,而他所需的卻僅僅是尺寸之地。假如你是圖片上的一棵樹,你會向人們說些什麼,做些什麼,想些什麼?」「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走進詩人李瑛的這首抒情詩《我驕傲,我是一棵樹》共同傾聽一棵樹的故事。」讓學生在感受樹的魅力的同時,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完美的達成了我的目標。又如《阿里山紀行》一課,主要描述了台灣著名的風景區阿里山的美麗景色。但是,課文中所提及的我國的台灣省、阿里山是學生未曾到過的,那秀麗的風光、童話般的仙境更是許多學生難以想像的,在教學中如果只憑教師的描述和講解,就很難喚起學生的感覺美,更難以激起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取得的教學效果將會十分有限。於是,我上網收集與課文相關的阿里山的圖片資料,在設計、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利用多媒體能對文本、聲音、圖形、圖像、動畫進行綜合處理和強大互動式的特點,向學生展示阿里山的美景,那清澈的深山水潭,那寧靜的原始林區,那厚密的曲徑青苔,那神奇的木檜林海,還有小火車站那不同尋常的古典文化氛圍——立刻就把學生帶到了令人嚮往的台灣寶島,領略著風光無限的阿里山,刺激著他們的視、聽覺神經,令他們目不暇接,為學生創設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一開始就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由此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了要了解課文、學習課文、探究課文的慾望。利用多媒體進行語文教學,可以使語文教學進入一種美的意境。從內容上說,優美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富有理性意義的內容,無疑可以給聽者帶來美的享受;從形式上說,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將教與學連成一個整體,使課堂生動活波,教學藝術化、多樣化,這也是一種美的形式。它不僅可以使語文課充滿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比如我在教學《沁園春·雪》這一課時,一方面,生活在南方的我們對雪沒有什麼直觀、生動的印象,另一方面,那個無產階級革命英雄豪情壯志、浴血奮戰的年代離今天的我們已經很遠,缺少生活體驗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學生很難體會毛主席這首詞的情感和理解這首詞的內涵。於是,我利用多媒體課件一方面直觀、形象的展示了壯麗的北國雪景,引導享受入情入境,另一方面展示這首詞的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理解這首詞寫作背景和作者的寫作意圖。既為課堂教學創設了一個美的意境,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他們閱讀文本、學習文本、探究文本的興趣,同時還為他們的進一步的閱讀和理解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多媒體在這里的使用不僅使語文課充滿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效率,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 (二)多媒體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師不可迴避的內容,尤其是在詩詞教學中。詩詞教學的一個重要的學習目標就是朗誦。既要讀得准確、流利,更要讀准節奏、讀出感情。在這里,語文教師不僅要充當「師」的角色,同時又要是「朗讀家」和「表演家」。但是,不是所有老師都完美的能勝任這樣的一個角色。在這里,多媒體的重要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播放朗讀錄音作為示範。 朗讀錄音是朗讀大師們給予我們的優秀作品,一方面,它用響亮、清晰的語言轉換了書面文字語言,恰到好處地再現了語言、節奏、格調乃至蘊含的情趣、意味,能給學生提供語言、節奏、語氣和語調等方面的示範;同時,錄音教材,還具有可重復的特點,因而運用多媒體來進行朗讀訓練,效果頗佳。另一方面,配樂朗讀,可創設意境,調動情緒,對學生領悟作品內容、把握作品主題具有積極的作用。我在教學《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不僅使用了錄音朗讀作為范讀來指導學生朗讀和引導學生領悟課文,在完成教學後還播放了王菲演唱的根據這首詞編曲的《明月幾時有》這首歌,王菲那空靈的聲音和完美的演繹不僅使人陶醉,更重要是使學生愛上了這首歌,由愛聽愛唱這首歌進而輕而易舉地完成了這首詞的背誦任務。(三)利用多媒體教學來突破重難點。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由此可見,聞見是教學的基礎,藉助計算機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計算機展現出來,調動學生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的內因。如教《核舟記》一課,課文的重點是要使學生了解核舟的特點及民間藝術家的高超技術。文章對核舟的各個部位進行了詳細而又生動的介紹,一再體現核舟的小和所刻內容之多。但是,核舟到底有多小?雕刻者刻得有多生動?一味的從課文的文字去想像、揣摩,學生會覺得枯燥並失去興趣。這個時候,運用錄像這一電教媒體,讓學生觀察各種微雕藝術品和核舟的錄像,給學生一個直觀的畫面,就能有效地解決學習中的難點問題,提高了課堂效率。(四)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課堂實踐所總結出來的行之有效的一種教學模式,其教學經驗、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是中國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的幾千年發展的結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與實用性。運用多媒體是為了輔助教學,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但多媒體教學不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唯一途徑和手段,應針對教學內容採取與之相應的教學方法、方式,合理地綜合和利用各種教學媒體,包括傳統媒體,這樣取長補短,才能發揮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我們在應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的過程中,要客觀地考慮傳統方面的因素,如傳統的教師的板書、演示、講解、指導、引導、學生討論、理解、消化的過程和環節等,合理運用教學手段,使得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化。比如我在教學《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這一課時,課後的習題探究里有要求學生學習嘗試畫出課文結構圖。在這里我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因素相結合,先讓學生自主學習,理解課文,合作探究,畫出課文結構圖,然後我請一些學生代表上黑板演示自己的結構圖,大家對比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既理解了課文內容,又學會了根據課文內容畫出課文結構圖。最後我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我畫的結構圖進一步與學生所畫的做對比。在這里,多媒體的使用大大節省了我現場畫結構圖的時間,又能直觀、形象的展示,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五)在寫作課上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提高指導寫作的效果。其實寫作成功的一個關鍵就是不斷嘗試和修改,而在傳統的作文輔導課上,教師往往只能讀一讀優秀的或是差的文章,然後讓學生來品評,但是後面的讀完了前面的學生也忘得差不多了,只能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評論是不大可能了,一堂課下來,收效其微,效果可想而知。採用多媒體後可以改變這種低效的作文教學方式。有了多媒體,我就可以在寫作之前,向學生展示一些範文佳作,既達到了指導的效果,又免去了復印每人一份的紙張和能源的浪費。學生寫作結束後,我又可以當堂選出優中差幾篇習作,藉助投影儀的投影,及時修改反饋,引導學生發現「例文」中的問題,各抒己見,師生一塊討論,共同修改,在「改」中逐漸體會要領,把改後作文與原文對照顯示,學生很容易就能看出修改的效果,「原來我也能寫好」的成功體驗油然而生,這樣學生就會認識到「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這樣,我們可以知道佳作是如何選材立意、謀篇構思、遣詞用句的,也知道了拙作的不足在哪以及怎麼去修改。既欣賞了佳作,又學習了修改作文的技巧,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有了進步,就有了興趣,嘗到了甜頭,學生就願意多次修改作文,直到滿意為止。在追求最佳結果的意念的支配下,學生肯下工夫修改作文,長期這樣堅持下去,作文水平肯定會步步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我都是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的需要,自己動手製作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使用。在語文教學中使用的課件,要能為課堂教學營造出特定的氛圍,要能帶給人愉悅的美的享受,但又不會使人沉迷於感官的享受而忽視了文本的學習。總之,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應該恰當地合理的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使教學如虎添翼,提高教學效率,保證教學效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正如巴爾扎克所說的那樣:「世界上的事情永遠不是絕對的,結果完全因人而異。」多媒體教學手段是新生物,其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其進步性與優越性無可置疑,同時它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作用。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要揚長避短,一方面要利用多媒體的優點為語文教學服務,另一方面也要盡量避免它的缺點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不良的後果,我們要認識到多媒體教學只能是教師教學活動中的輔助手段,它不應該也不可能代替教師進行全程教學。我們應該從自我的實際出發,總結經驗,利用其優點,消除或避免其缺點。
⑼ 如何檢驗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及教學
新課程教學的主渠道在課堂,教師決定著新課程實施的走向,課程標准和新教材能否落實到位,關鍵在於教師的素質,因此,加強中小學教師綜合素質培訓,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是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性工作。由於教育的動態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質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才能得到不斷提高。教師的專業成長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師所處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自己的心態和作為。筆者認為,教師的專業成長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一、教師的專業成長及內容1、教師的專業成長,是指教師參加工作以後的教育思想、知識結構和教育能力的不斷發展,是提高專業自立能力的過程,或者說是指教師個體的、內在的專業性和提高。2、新課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內容:首先是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師德是一個教師的立身之本,教師應加強職業道德的自我教育與提升,與時俱進,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以職業道德的提升來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其次是教師專業知識的發展。新課程、新教材和新教法對教師的專業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斷拓展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水準,才能滿足新課改的需要;三是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教師對課程、教材的研究能力包括:課程整體設計能力、課程內容綜合能力和課程標准研究能力。有這三個層面的研究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整體高度把握課程、以科學知識技能整合視野、以教材知識技能體系編排教材、靈活運用教材等問題就自然得以解決。二、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用新課程觀念指導教育教學這次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新中國建立以來最全面、最深刻的變革,對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面對新課程、新教材、中小學教師:一是必須更新教學理念,盡快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程序化的教學模式。即改變過去「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方法,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程觀;二是要樹立現代課堂教學的全新理念,切實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讓教師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和促進者,在教學方式上注意以學生為主,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即採取適合學生心理特點和接受能力的教學方法,圍繞學生的需要來設計教學,提倡交流與合作的學習。三、教師如何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第一,教師自身要有專業成長的理念和意識,學習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建立專業責任感;第二,從教師成長的過程看,可以粗略地把教師的專業成長分為四個階段:1.適應磨合期——前3年的教師稱教學新手。其特點是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初步形成,但缺乏教學經驗;2.適應發展期——4-6年的教師,其特點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較強,能夠出色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稱經驗型教師;3.成熟提高期——7-10年的教師,在適應期的基礎上,教師因為個人職業的理想和發展需求,產生進一步的提高和發展的慾望,教學能力與教育科學研究能力協調發展的成熟教師(又稱研究型的教師);4.反思創新期——10年以後,教師開始由固定的、常規的、熟練化的工作進入探索和創造時期,是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的教學風格的時期稱專家型教師。每位在職教師應根據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不論教齡)去參照教師成長的「四個階段」制定教師個人專業發展規劃即制定出教師個人的總體目標(30年)、長期目標(5年以上)、中期目標(3-4年)和短期目標(1-2年)。第三,積極參加在職學習和培訓,突出校本,提高實施新課程的能力。隨著課程教學的推進,很多教師現有的知識與技能遠遠不能緊跟時代形勢,要想做一名領導信任、學生喜歡、家長放心、社會滿意的好教師,必須得加倍努力學習。目前要積極參加校本培訓、「電子學習」,學好新課改的「四觀」精要,即新的課程觀、新的教學觀、新的教材觀和新的評價觀。把握好各學科的課程標准,改變教師固有的傳統教學方式,促進教師的自我反思,通過對比原有的教育觀念與新課程要求的差距,以形成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同時,教師個體要加強同伴互助合作,即教師之間的專業切差、相互聽課、評課和說課,可使教師個體少走彎路,在同伴互助中更好地成長。因此,教師應加強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教師的不同教育思想、觀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能在集體備課中得到交流、討論,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第四,在實踐中成長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是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除非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效益,否則就不能有什麼改進。永遠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他給出了一個教師成長的簡潔公式:教師成長 = 經驗 + 反思教師的反思是從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或者說,反思是人對獲得觀念的心靈的反觀自照。反思是一種思考,一種意識,一種習慣,一種能力。可以說「反思」是「教書匠」與「教育家」的根本區別,是當前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經。反思可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後反思。課堂教學前反思具有預測性,能使教學過程更貼近學生更富有創意;教學中反思具有調控性,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學後反思具有批判性,使教學成為一種理性的評價,即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有助於提高教師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通過「反思性教學」和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教師能夠實現教學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良性循環,促進教師教育素養的提高。教學反思能夠促進教師加強理論學習,並運用理論設計和指導自己的教學,正確分析和認識各種各樣的教學現象,讓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找出問題——分析原因——制定對策——付諸實踐——及時總結」即「五步學習培訓法」,使教師在自我反思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了自覺的學習、主動的反思就會有充滿活力的實踐活動。自修 —— 反思——實踐……就這樣在不斷的學習、實踐、反思中體驗成長,感悟成長,獲得教育的真諦。
⑽ 如何確立課堂教學新理念,如何提高自己課
課程改革在大部分地區都已經開展起來了,包括各個年級的各個科目.作為一名高中數學教師,如何正確地面對課程改革,如何理解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都關系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首先要以正確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樹立正確的教學觀,用正確的教學方法和策略來開展高中數學的課堂教學.本文主要針對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教學實際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來探討教師應該如何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並對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數學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思考和分析.
一、現階段高中數學教學中的一
些實際情況
就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來,高中數學的教學還存在著一些比較嚴峻的問題.在課堂教學內容方面,還存在一些比較片面的情況.學生的學習方式比較單一,還處於一種被動學習的狀況,學習的自主性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基本上是一種灌輸式的教學.教師對知識點的學習過於重視,而忽略了學生的能力發展.很多學生在計算方面表現比較好,但解決問題的能力卻不如人意.有些學生的成績可能很好,但在情感和心態方面同樣缺乏正確的引導.像這種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怎麼能培養出全面發展、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學生呢?
歸結過去的數學教學,不難看到教學過程比較沉悶,教學內容和范圍也比較狹窄,這樣的教學必然會導致學生的思維發展受到阻礙.實際上,數學的學習不只是學習概念和公式,更多的是學習一種思維和方法.教師在課堂中更應該鼓勵學生用合適有效的方法來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還要對傳統的課堂管理模式進行改革,讓課堂教學更加自由,充滿活力.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學更要確立和突出新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要更加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學習內容方面要更加強調學習的基礎性和實用性,要注重將實踐、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等學習方式融入到課堂中來,在學習評價方面更加註重多元化多角度化的立體評價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切實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新理念下的新教學策略
1. 教學目標要以基礎為主,以發展學生能力為主
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重視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出發,強調數學的生活性.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融入到生活中,也可以將現實中的生活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在這種數學聯系生活的理念指導下,教師要確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不僅讓學生獲得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更要讓學生學會思考,把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和態度進行培養,這對發展學生的智力和非智力這兩方面的能力都有幫助.另外,對於問題的解決,教師更要把目標放在過程上,而不是只重視結果.因此,在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置也是非常重要的,這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新方向,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的的方向.
2. 課堂教學要以師生互動為主
新課程標准下的教學過程,就是一個師生交流的過程.師生在交流和互動中教授知識和學習知識,是一個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師生雙方都以自身的知識及生活的經驗影響著對方,教師的知識和經驗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經驗同樣影響著教師的教學.特別是教師,在教學中更加要考慮到學生的經驗,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來展開互動,以便達到更好的效果.在這樣一個互動氛圍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才敢於提出問題,發表意見,敢於質疑和大膽地思考.教師既要引導好學生學習,又要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很多教師能夠做到引導學生學習,但卻很少能夠參與到學生的活動中.當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和研究問題的時候,學生更容易把教師當成親密的朋友,這樣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思維狀況也能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更利於課堂的展開和課堂效果的提升.
3. 教學內容要更加靈活開放
要實現好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內容也必須要突破傳統的講練教學.課堂不應該單純就是在講例題和做練習,教學內容靈活開放也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目標.比如說一些比較有探究意義且比較現實的課題,當然,並不是把我們所學習的知識都換成課題學習,教師可以選一些適合用課題方式探究的知識來改成探究性的課題,也可以在每個學期中插入幾個課題,這樣既能讓學生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又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也要更加靈活,不同的教學內容配合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去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除了在上述的幾個重要方面,還可以把新課程理念融入到課後評價方面,用一種更加全面、更加突顯出個性化的評價體系來引導教學,使我們的教育逐步擺脫應試教育,把發展學生能力和個性放在前面,實現課程改革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