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養成學生良好的習慣。小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是一版個系統工作,必須有一權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從而促進他們學習方式的改革。培養學生專心聽講、勤於動腦獨立思考、認真細致獨立完成作業等方面的內容使學生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本課題研究使學生在自主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方面能進一步提高。
『貳』 核心素養如何融入課堂教學
日前,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致力於回答培養什麼樣的人。六內大素養樹立學生容成長「標桿」。該研究成果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等18個基本要點。各素養之間相互聯系、互相補充、相互促進,在不同情境中整體發揮作用。根據這一總體框架,可針對學生年齡特點進一步提出對各學段學生的具體表現要求。
『叄』 課堂教學素質教育的原則有哪些
全面性原則
全面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面向全體學生,全面完成版課堂教學的各項任務,權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具體說,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應圍繞三項主要目標實施:一是教學目標;二是教育目標;三是發展目標。
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原則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從學生所處的學習主體地位出發,制定教學策略、選擇教學原則和方法、設計教學方案、組織教學過程。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主動精神,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
遵循主體性原則,一是要體現教學民主性,二是要體現教學的科學性,再次體現教學的實踐性。
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指教師的課堂教學應以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亦即教育的發展功能,使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遵循發展性原則,一是要樹立以發展為內涵的三個「課堂教學觀」,即課堂教學本質觀、教學價值觀和教學質量觀。二是要把握發展的「三個度」,即向度、量度和效度。
滲透性原則
滲透性原則,即從素質教育出發,結合實際,全面地進行滲透教育,使學生素質在潛移默化中提高。
遵循滲透性原則,一是要提高對課堂教學滲透意義的認識,它是教書育人的重要保證。二是要重視滲透的全面性、教育性、啟發性和激勵性。
『肆』 核心素養下如何改進課堂教學
「核心素養」的提出,更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創新點和突破點。其創新在於,以核心素養為統專攝,使得教育「立德屬樹人」的育人價值更加凸現;其突破在於,它是課程「三維目標」的整合。自從世紀初新課改以來,課程的「三維目標」已經人盡皆知,但人們往往只在學科教學的文本知識中去尋找它,將它機械地割裂開來,並且存在對它善貼標簽的現象。「核心素養」作為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貫穿於課程目標、結構、內容、教學實施以及質量標准與評價的整個過程中。「三維目標」可以在核心素養的目標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得以完整體現。因此,「核心素養」是「三維目標」的整合和提升
『伍』 教師的哪些素養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始終是學校教育過程中的一個關鍵和焦點性問題,在今天的課程改革實踐過程中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尤為突出。這是因為,學校教育與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質量與發展水平,在非常大的程度上都取決於學校的每一位教師的每一堂課的教學實際效果。但是,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課堂教學多年來並沒有發生實質性或根本性的變化,我們課堂教學所面臨的許多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產生這些問題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課堂教學的低效無疑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大面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今天學校教學改革過程中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貫穿著這樣一個清晰的邏輯:教育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改革;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核心環節是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作為實施課堂教學的一個關鍵要素,他們對課程與教學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以及在教學過程中有效轉化為實踐的能力與水平等教學的綜合素質,將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課程與教學改革目標的達成度和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全面提高。教師對現代教學改革基本理念理解的深刻程度,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他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實現現代教學理念向教學實踐有效轉化的程度和水平。
一、更新教學觀念
(一)「以學生發展為本」基本理念內涵理解
現代課堂教學確立的「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它的深刻內涵在當前的教育階段應該體現在:一是課堂教學過程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有利於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換句話說,現代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要針對全體學生努力做到「一個都不能少」。首先它體現的是每位教師在課堂教學要充分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應當受到良好教育的權利,要創造更多的優質教育和教學資源,為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和茁壯成長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
二是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改革要有利於促進每個學生個性健康發展。隨著我國基礎教育的全面普及所帶來的學校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學生的差異性也越來越鮮明。在「一個都不能少」的前提下,如何使課堂教學過程能夠有效實現「因材施教」,這是今天每一位教師需要不斷思考和實踐的問題。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選擇權利,在真正實施因材施教的過程中發揮每個學生的潛在的學習與發展能力,應該逐步成為教師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的自覺行為。
三是學校課程與課堂教學過程要有利於促進學生在自己原有基礎上的可持續的終身發展。基礎教育從總體上說,是一項為人的終身發展奠基的工程,因此,「以學生發展為本」教學理念的著眼點就是「發展」。在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化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科教師要在實踐過程中逐步擺脫以往對分數和對升學率的片面過度追求的狀況,應該使學校的課堂教學活動真正開始從以往的片面「育分」,逐步開始走向今天的全面「育人」。
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在今天學校改革發展過程中所實施的課程多元化與多樣化,「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確立與實施,都是尊重學生、有效促進學生發展的具體體現。我們以往在「知識本位」思想影響下的課堂教學,最關注的是學生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而今天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我們的課堂教學更關注的是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學生。這個轉變體現的是現代課堂教學終極目標的變化和發展,體現的是對以往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一種批判、繼承與發展,而並不是對以往教學的完全否定。今天我們更強調的是在教學活動中要煥發人的力量,人是生命的載體,「煥發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 已經逐漸成為今天教師課堂教學的重要理念。
對於廣大教師來說,轉變教學觀念是實現課堂教學轉型的首要問題,這是因為教學觀念具有先導性功能,古今中外每次重大的教學改革都是以教學觀念的變革為先導的。同時,教學觀念又具有統整功能,教師需要以教學觀念為主導對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物質條件等各種教學要素進行統整,進而表現為教學行為。
(二)有效課堂教學應彰顯師生的主體性
從生命價值的角度來說,有效課堂教學應彰顯師生的主體性。課堂學習過程是學生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會直接和間接地影響到學生今天的茁壯成長和明天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學生應該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人,課堂教學過程應是煥發學生生命活力、使學生生命價值不斷顯現的生動活躍的生活過程。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引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理解,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知識,賦予知識以個性化的意義,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在積極、主動地參與過程中充分地表現出來,體現出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生命價值。課堂教學已經不再僅僅是書本知識的傳遞過程,教與學的過程逐漸成為師生雙方共同向智慧挑戰的活動:一是向人類的智慧挑戰。那些凝結在書本上的知識,在一定的意義上說就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教材在一定的意義上說是人類生命活動中智慧結晶的一種載體。二是向自己的智慧挑戰。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被動接受,而是一種充滿思想、充滿情感、充滿智慧的「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幫助和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理解,能動認識和改造知識,賦予知識以個性化的理解,學生的生命活力在這種積極的、主動的參與過程中會逐漸充分地體現出來,進而真正體現出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在這樣的課堂生活中,知識的學習已不再僅僅屬於認知的范疇,它已擴展到情感、人格等領域。
課堂教學對教師同樣也有著生命價值的意義。對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最主要的組成,也是其專業水平和生命價值的直接體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學生學習過程的體現,也會直接影響教師對自身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同時,今天的課堂教學不應只是僅僅為了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單向付出的過程,也應該是教師自身生命價值體現和人生完美的達成過程。教師應該熱愛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生命,與那些充滿青春生命活力的青少年學生一起,共同把課堂構建成為一個美好的精神家園。也就是說,課堂教學不僅要充分體現出社會價值,而且也應充分顯現師生的生命價值。
(三)課堂教學應是知識由非生命載體向生命載體轉化的過程
從知識傳播與生成的角度來講,課堂教學應是一個使知識由非生命載體向生命載體的轉化過程。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由於忽視了知識生命載體自身的生命活動,往往容易把本應該充滿生命活力的知識學習過程,變成了知識的簡單傳遞與接受過程,學生容易成為被動接受、儲存知識的「容器」。今天的課堂教學不應只是書本知識的簡單傳遞與被動接受過程,應該是知識的生成與生長活動。
學科教材的知識作為一種非生命載體形態的知識,它原本是來自人類生命活動的一種智慧的結晶一科學知識。對科學知識進行教育學和教學論的加工,形成了學科教材的知識,可見學科教材知識的本源是內含著生命活力的。科學知識是人類生命活動的智慧結晶,內含著豐富的生命活力。教材知識是通過各種文字、語言、符號所表現出來的確定的知識,它憑借各種非生命物質載體實現其外化與客體化,這時知識的生命活力隱含於非生命的物質載體之中。教材的基礎知識應該有著一種可再生長性和成長性特徵,通過學科知識的掌握過程所形成的能力,應該是一種有著可再發展性的能力。在知識的傳播過程中,這些非生命載體知識的生命活力一般情況下是不會自發地顯現的,需要有一種「力量」激活它,使之從非生命載體向生命載體運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這種激活教材知識的力量主要應來自於教師。
在課堂進行的知識傳播過程中,教師不應只是對教材知識進行簡單復制,而應首先對教材知識進行再開發、再創造,這也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主要形式。在對教材知識進行再開發、再創造的過程中,教師應將教材知識激活起來,再依照自身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和風格,對教材知識進行重組和整合,形成具有教師個性特徵的知識。也就是說,教師首先應該把教材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在這個內化過程中,非生命載體的知識通過教師運用自己的智慧、生活體驗與實踐經驗去「激活」知識,使得教材中表面上看是「死」的知識,變為課堂教學中生動、活潑、形象、有趣的「活」的知識。至此,完成教材知識由非生命載體向生命載體運動的第一階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傳播的知識,應該是這種具有生命活力和教師個性特徵的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應真正成為教材知識的駕馭者。
教師的知識向學生的知識的運動發展過程,是教材知識由非生命載體向生命載體運動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生知識的生成。首先,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播下的知識「種子」應當是已經被激活、具有生命力的。同時,教師要把這種具有生命力的知識「播種」到「沃土」用課堂教學中學生良好的思維狀態)之中,才能保證「種子」的成活。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激活知識,而且還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其次,當教師將激活的知識種子播種在沃土中之後,學生要積極主動地運用自身的智慧,調動自己的經驗、意向和創造力,通過發現、選擇、重組等多種綜合活動,生成具有自身個性品質特徵的知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真正的主體作用表現在,他們要積極主動地運用自身的智慧,調動自己的經驗、意向和創造力,通過發現、選擇、重組等多種綜合活動,最後在自己的頭腦中生成具有學生自身個性品質特徵的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學已不再僅僅是傳播人類已有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師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誘導出來,煥發人的生命精神和生命活力。
(四)課堂教學應是師生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過程
從師生關系的角度來說,課堂教學應是師生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過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一種資源,學生也是一種資源,共同處於課堂雙向互動的流變狀態之中,通過多種渠道實現知識信息的共享和互動,共同努力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不可否認,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群體,需要通過教育與教學活動使其得到發展並走向成熟,但我們必須注意到學生也是一個充滿情感、活力、個性的生命群體,教師和學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學生在教學中都應充分尊重對方的人格、情感,這是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互動、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
構建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參與、互相合作的人際關系,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首先,教師要「目中有人」和「心中有人」,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充分尊重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所應有的權利、尊嚴、思維方式和自身發展方向,營造師生平等交流的課堂教學環境,為每個學生創造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機會,積極鼓勵學生與教師、與同伴進行平等交流,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華。其次,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認知方式、選擇能力、人格特徵,並且蘊藏著巨大的可開發與發展的潛能,特別是現代信息社會背景下學生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知識信息,這本身就是課堂教學過程中充滿活力的可交互共享的資源。教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心理特點、認知能力、社會化程度等方面的差異性,重視課堂教學活動中的情感、動機、信念等人格因素的價值,鼓勵、倡導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肯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做出的一切努力,贊揚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一切探索、創新、發現行為和活動。
二、生成教學智慧
教師的現代教學觀念,只有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體現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直接作用並影響到學生的發展,才具有價值。轉變和樹立教學觀念只是有效課堂教學達成的初始階段,教師還必須具有良好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能力並見之於教學活動之中,才是實現有效課堂教學的核心問題。從教師的角度來說,有效課堂教學的真正實現也並非易事,它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能力,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和綜合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素養積淀到一定程度就會使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智慧。
教學智慧體現在教師的認知、評價、決策和操作的各種活動中,是教師的特有能力,是一種隱性的、潛在的能力,是教師靈性的集中體現。教學智慧並不是自然而然就會擁有的,它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實踐與開發。教學智慧不僅是教師發展內在不竭的源泉,而且在教學順境中會越運用越充足、越豐富。盡管不同教師的教學智慧潛能有差異,教學智慧的水平也有差異,但有一點是我們所認同的:所有教師的智慧水平是與其在實踐中努力和自覺運用成正比的。
一般來講,教師的教學智慧有三種形態,即經驗智慧、理性智慧以及實踐智慧。「『經驗智慧關注的是「如何」的問題,理性智慧指向於「應當」的探究,而實踐智慧則更多地體現為「應當如何做」的選擇,是經驗智慧的升華,是理性智慧的應用,最終落實為一種合理化的教育行動。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就是教師從經驗智慧走向理性智慧並最終形成實踐智慧。通常情況下,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大致要經歷下面四個階段。
1.模仿階段。由於缺乏足夠的教學經驗和獨立教學工作的能力,新任教師在從事教學之初,往往都會模仿自己所敬佩的教師或周圍同事的教學操作式樣,從套用他人的教學模式開始實施教學活動。在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所表現出來的較為顯著的行為特點是模仿性成分較多,而比較缺乏有個性的成分,比較明顯的外露表現就是對教學參考資料、對集體備課活動的依賴性,教材處理方法和教學方法選擇的單一性,注意力多集中或滿足在自己如何正確、清楚地敘述教材內容,很難做到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這種「目中無人」的教學使得學生往往處於被動接受式學習狀態。在這一階段,由於教師的精力多集中於教材處理、教法模仿之中,他們對教學智慧的探索還僅僅處於萌芽和自發狀態,或者說處於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層面。
2.獨立階段。伴隨著教學實踐經驗的積累和自主意識的增強,教師的課堂教學會逐步由模仿階段進人到獨立階段。在這一階段,教師開始逐步擺脫他人教學式樣對自己的影響和束縛,教學的主觀能動性開始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表現在教學過程中他們能夠獨立地設計教學的過程與活動,能夠獨立地完成教學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任務,能夠比較成功地吸收他人的教學經驗並轉化為適合自己特點的行動策略;能夠針對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特點,獨立地對課堂教學進行設計,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處理得當;能夠運用適合自己並便於學生理解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教學,能夠比較合理地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和組合教學方法,課堂教學開始呈現出比較鮮明的節奏感;教師開始有意識地研究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性、教學組織的靈活性與實施教學的技巧性,教學的情感意識、教學思維的敏捷性逐步增強和外顯。在這一階段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學過程中的學生意識明顯增強,能夠努力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能夠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較及時地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的調整。
3.創造階段。這一階段的教師在自信心的鼓勵下,會呈現出強烈的創造性教學的意向和行為。他們能夠根據自身的優勢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教學創新;能夠對常用的教學方法進行獨具特色的靈活運用,能夠自覺地探究有效教學的課堂結構、教學方法的優化實施;在教學的導人、教學內容的銜接、教學節奏的調控、教學環節的設計中都體現出獨特新穎的創新;能夠有針對性地研究學生學習的規律與心理活動特徵,有效利用教學信息反饋實現對課堂教學的優化控制;能夠充分利用情感因素調動學生學習的情緒,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興趣。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充盈著藝術的活力,顯現著常教常新的鮮明特色。
4.形成藝術風格階段。在創造階段的後期,教師的課堂教學會呈現出濃厚的個性風格色彩,逐漸生成具有個性化特徵的教學智慧。擁有教學智慧的教師,努力追求教學最優化效果的實現,盡可能地發揮每個學生內在的發展潛能,力爭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教學過程中獲得自己的最好發展。在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運用,教學過程中的表現與表達方式,對教學中突發「事件」的處理等方面,都會體現出靈活性、獨特性和發展性等特徵,並能針對不同學生和教學環境,進人自由充分的發揮狀態,使有效課堂教學得以真正實現。
教學智慧發展成為優秀教師的一種藝術風格時,大致體現出三個方面的基本特點:一是獨特性,無論是教學內容的處理,教學方式、方法、手段的運用,還是教學過程中的表現與表達方式,都體現出獨具特色的藝術表現形式,鮮明地體現著其教學的藝術智慧。二是穩定性,教學藝術風格的穩定性特徵是優秀教師教學思想、教學技藝、教學個性發展成熟的重要標志。三是發展性,這種發展性既意味著風格的形成是一個實踐探索的發展過程,同時對教師個人也是不斷完善的發展過程。因此教學藝術風格的穩定性實質上是一種相對的穩定,是一種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穩定。
三、走向教學幸福
更新教學觀念、擁有教學智慧,是有效課堂教學實現的必要條件,但是有效課堂教學的達成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對師生雙方都應該是一個充滿幸福的過程,應該體驗到職業的幸福與學習的快樂。
(一)幸福是人生的主題和根本問題,是所有人的需要和追求
無論是改造外部自然的活動,還是改造人自身以及由人所組成的社會的活動,都是人類對存在的不完善、不幸福狀態的批判與反抗,都是人類對造成這種不完滿與不幸福狀態的自然、社會環境的批判與改造/門正如馬克思所說:「在每一個人的意識或感覺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原理,它們是顛撲不破的原則,是整個歷史發展的結果,是無須加以證明的……例如,每個人都追求幸福。」從根本上說,教育就是培養人們感受幸福、追求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換言之,教育之於幸福不是外借於它,而是教育本身的應有之義。有效課堂教學實現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感受到職業的幸福,學生應當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二)教師職業幸福的重要追求,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
理想的教育應該是培養真正完美的人,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應該是教育恆久性和終極性價值追求。如果說教育是為了人的幸福,那麼「教育的幸福應該既包括學生的幸福,也包括教師的幸福,這兩者是相互聯系的。其中教師又要起主導作用,他要對教育的幸福負主要的責任」。這是因為教師「為人師表」的職責使得他應該是學生學習和做人的榜樣,學生的言行常常模仿其所崇拜的榜樣人物而漸成習慣。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師人格魁力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時勝過顯性的教育活動,這已被眾多的研究與實踐所證明。教師在職業生活中所表現出的幸福感,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對學生的無私關愛,對學生具有教育作用,在學生幸福成長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一定會對教學的有效性產生著一種長效而深刻的影響作用。而教師的職業幸福,更多的也是體現在自己學生的幸福成長與未來的發展之中。
但是在教育的現實中,我們為學生規定的課程、教材、教學中卻少了怎樣給他們幸福!同樣忽視教師的精神需要和職業幸福的現象比比皆是,比如我們往往更多地習慣於對教師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使教師職業變成了規約性最突出的職業,忽視教師的現實處境與精神需要。如果關於教師的研究成果不能與教師的知識結構與精神需求相契合,不能內化到教師的內心,那就無法變成教師有效的教學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注教師的現實處境與精神需要是研究教師的出發點和基本前提。換言之,我們研究教師、研究有效教學,不能僅僅從社會規約出發,還應該從教師自身的需要出發,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理應相輔相成,而不能偏執一方。但遺憾的是,我們關注前者較多,而對後者的重視遠遠不夠。
(三)教學素質與水平,是實現教師職業幸福的重要基礎
「素質作為人生的現實規定性,作為活動和行為的基礎和空間,從根本上規定著人生的幸福。」對教師來說,不斷提升自身素質是走向教學幸福的必由之路,正如一位小學教師在接受訪談時所說的那樣:「我認為,教師幸福的首要條件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包括文化素質、教育與教學能力、個人修養等方面。教師的各個方面的素質提高以後,學生就會尊敬你,家長也會敬重你,也就是可以獲得家長和學生以及社會對你的認可,幸福也可能就來了。」
在教師素質的形成過程中,自我塑造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隨著教齡的增長,自我塑造的作用越來越大,自我塑造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對於一個教師來說,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只有基本形成與不斷地提升,而一般來說不可能達到其最終的完美終點。教師自身的素質可以不斷地改善和提高,當然也有可能變差和下降。同時,教師的素質是一個結構整體,當一些重大的結構要素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時,會促使他的素質水平得到整體性的提高。
每位教師都可以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素質。首先,教師要在職業理想的驅動下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意識和自覺性。其次,教師要有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意志和毅力。在趕超與突破他人的過程中能夠超越自己、戰勝自己,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和職業追求,不斷提升自我反思、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再次,教師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新知識,並勇於在探索實踐過程中不斷創新。整體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與完善的教師,為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奠定了最重要的人力資源保障。
『陸』 教師應具備哪些能力素養
教師應具備的能力素養:
(1)對學生的發展進行分析、預測和指導的能力;
(2)駕馭教材和組織教學的能力;
(3)精湛的語言表達能力;
(4)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
(5)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
(6)較高的教育機智;
(7)教育科研能力。
(6)課堂教學素養擴展閱讀: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人民教師的根本職責是「教書育人」,把全體學生都培養成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的職責主要有三個主面:
1、搞好教學
教學是教師的主要任務。教師要明確教育目的和學校的培養目標,遵循教育與教學規律,在認真鑽研教材,全面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組織好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教學大綱所規定的文化科學知識,形成相應的技能技巧,發展學生的智力、能力,並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是教師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目的,主要通過學習教材逐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與技能,發展智能,增強體質,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健全個性的教育活動。
2、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師的經常性工作之一。教師應通過教學活動、課外活動、班主任工作等多種途徑教?學生,培養學生具有明確的社會主義政治方向、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尤其應在學科教學中注意挖掘教材內容的思想因素,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政治立場與觀點、科學世界觀的教育,使教學內容中包含的豐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發揮功效。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使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之一。這一職責首先是教育目的的要求。無論在什麼社會制度下,都不可能有無目的的教育;無論是哪一個階級的教育,都不可能有不包括思想品德在內的教育目的。中國當代的學校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源地,是培養青少年學生具有高尚情操的搖籃。
因此,教師就必須重視教育目的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次,這一職責也是青少年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規律的體現,是學生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的矛盾性、特殊性對教師工作提出的特殊要求。
青少年時期既是長身體、長才乾的關鍵時期,也是理想萌發、世界觀形成、人生探索的困難期。一方面他們精力旺盛,思想活躍,樂於求知,成才心切;另一方面思想方法較片面,評價能力較薄弱,意志力不太穩定,遇事容易激動、敢作敢為卻很少顧及後果。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啟發引導,認真細致地做好心靈培植工作,尤其需要教師根據他們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針對他們不同的個性,進行精心的培育。教師之有「人類靈魂工程師」的贊譽,其道理正在於此。
3、關心學生的健康
這一職責要求教師保護學生的健康,發展學生的體力,合理安排學生的學習和文體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不斷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這一職責首先也是全面發展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目的要求培養的人既必須有良好的智能素質、思想素質,也必須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德、智的發展都要大受影響。
其次,這一職責也是青少年學生身體發展特點的要求。青少年時期是身體發育與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體質的狀況,往往決定一個人能否正常發育、健康成長。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關心學生的健康。
教師的職業特點,既帶有歷史遺傳的色彩,又反映時代變遷的影響。綜合二者,當代中國教師的職業特教師點主要有:
其一,職業形象的准公共性。教師雖然不像政治家、演藝人員那樣是完全的公共性人物。但也相當多的時候暴露於學生、家長、社區的注視之下,因此必須善於塑造並維護自己的積極形象。
其二,職業環境的相對封閉性。
其三,工作績效的模糊性。
其四,職業待遇的福利性。教師的勞動成果不能以經濟指標衡量,教師的勞動待遇也帶有相當的福利性,所謂福利性。一指教師的待遇相對不高,一指教師的待遇相對穩定。
其五,師生關系的隱蔽不平等性。雖然從法律角度來講,師生是平等的權利義務主體;從教育的理想追求來看,師生也應該成為平等的對話者。然而在實際中,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尤其是教師在體力、智力、學識、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優勢,師生關系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這種不平等性可能是許多人所不敢承認、不願承認的,但它又是極其隱蔽而頑固地存在著的。
『柒』 什麼是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
主要圍繞核心素養介紹教育教學理念的形成,教育教學中的得與失,在核心素養的理念下進行的課程建設,針對國家課程校本化進行的教學實踐。
『捌』 教師應該具備哪些基本素養
21世紀的教育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師德,廣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學習能力,而且應具有探索研究掌握現代教育理念,把握教學規律,具有較強的熟練的業務能力,還必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自我調節,完善的能力。
新時期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
1、教師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熱愛教育事業
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師在向學生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同時,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有理想的人。教師要具有遠大的理想,宏偉的志向,高尚的情操。
2、教師要具有較淵博的文化科學知識
教師是文化科學知識的傳播者,所以,教師必須具有較淵博的科學知識,在文化修養上逐漸達到較高的水平。
3、教師要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
為了適應教育事業的發展,確保人才質量,教師必須學習教育科學理論,掌握教育規律和運用教育規律,教師要學習普通心理學、教育學,通過學習掌握教育規律,減少盲目性,增強自覺性,按照教育規律進行教育改革,不斷研究新問題,發現新問題,探索新規律,使教育改革結出豐碩的成果。
4、教師要有良好的課堂教學素質
新的教育觀念要求教育從傳統的模式中解放出來,創建適應信息時代、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也是當今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因此每個教師都有責任探索授課的新模式,設計好每一堂課。努力抓住學生的心理,用富有吸引力的語言,創新的表達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求知慾,使學生能充分利用短暫的課堂學習,到知識,學到方法,開啟思維。
5、教師要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素質
學生尊敬教師,教師尊重學生這是教育規律的體現。因此,只有教師與學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感情融洽,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6、教師要具有吸收科學信息和更新知識的能力
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實際上就是向學生傳遞信息,通過傳遞信息,使學生認識自然界和社會規律,再按照規律改造世界。教師要有創新的能力,實際上就是獲得新知識,擴充新知識的能力,包括從生活中發現科學概念和原理的能力;善於提出尚未和多種答案的探索性能力;演算和闡述的能力;善於運用口頭和筆頭形式有效地交流和研究的能力;善於組織學生,使學生迅速地增長才乾的能力,總之,具有這種綜合能力的教師,才能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創造型人才。
7、教師應向「創造型」的方向發展
為了適應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為了滿足我國現代化建設人才的要求,我們必須培養出一大批具創造性的人才,這需要有創造型的教育,即熱愛創造活動,在課堂中,表現出創造性、靈活性、善於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這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