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育論文
大學德育論文---享受生活
一天一月一年,時間悄然而逝,我們從大一新生的懵懂已經蛻變成大四老生的成熟,這里的一景一情,動輒就撩起我的心弦:一種感激,一種欣慰,一種抱負。回憶四年的大學時光,我願用「享受」一詞來加以概括。
無痕的歲月劃過我們的心間,讓我們深刻記住這珍貴的大學時光。還記得填報志願時,我忐忑的心情,還記得拿到錄取通知書時,我喜悅的神情,還記得我第一次踏進學校大門時的激動… …太多的往事,現已變成回憶,美好的記憶,留存在我們的腦海里。面對新學校、新環境、新同學、新老師的陌生世界,處在心中無比興奮,對前途充滿希望和幻想,這次的德育論文是回顧大學四年裡學習、生活、友誼的見證。我記得剛開學時,我們還是新生,總是會瞪著眼睛看看這瞧瞧那,一切都那麼新鮮。新生見面會後就迎來了最有傳奇色彩的軍訓,早就聽說大學的軍訓非常嚴格,的確不出我所料,半月下來,我們的膚色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變,但辛苦訓練的背後是我們聯獲得第一名的佳績。
老師說過知識是創新活動的階梯,知識貧乏、頭腦中只有零星的低級的自然狀態的信息堆積,而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的儲存,就不可能佔在人類已有的成果基礎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進而創新知識。21世紀的大學生除了具備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外,還應具備全面優良的素質,即:無論社會如何變化都需要的、超越時代性的基本素質和適應社會變化的「時代性」素質。也就是說,要具有理想抱負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具有平等觀、正義感和團結合作精神,誠實信用,善於自律,有較強的自我教育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等;有強烈的學業進取心,主動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不但能勇於接受挑戰、參與競爭,而且能關心他人、與人共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專業知識與思想品德、身心素質、能充分發展、和諧統一。那時候的我,基本就是乘有暇閑的時間趕緊鑽到圖書館里,在那裡拚命的翻閱著各種優秀的雜志和期刊,常常一坐就是半天。有了圖書館萬千書籍的相伴,在知識的世界裡徜徉,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和孤單。大學的課程是輕松而有意思的,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愛好,所以有很多富餘的時間去參加各種社團或勤工儉學。說起社團,真是五花八門,有英語方面的、文學方面的、體育的、文藝的等等等等,在社團里不但能學到很多學長學姐的經驗,還能學到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勤工儉學,是我一直以來的想法,大學里我一定要實現這一想法。說起打工,我有比任何一位同齡人豐富的經驗,自己練攤,打工賣衣服對我這一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是難事,我曾經的紀錄是點一的提成,我一個月賣了近10萬的貨,老闆對我刮目相看。大一的我就是在各種新鮮里度過,每天都充滿了激情,每天都那麼充實。
迎來了大二,我們又開始了每天的學習,雖然只長了一年,但是各種壓力隨之而來,先是英語四級,這是我們高中時就聽說的一道關卡,上自習成了必修課,每天和同學見面說的話就變成了「有課嗎?沒課上自習去吧!」二年級的課程明顯要比一年級的時候重,我們還曾經在教室里通宵畫作業,生怕自己落在別人的後面,在完成的基礎上還求精品求個性。現在想想當時真應該拿個DV把年輕的我們錄下來,不僅是保存新鮮也是時時鞭策我們要在任何時候都努力拚搏,好好學習回報社會。大二就在我們的留戀中劃過,在這一年裡我拿到了駕照,拿到了二等獎學金,拿到了計算機證書,證明努力是有成績的,投入與產出成正比的。
大三的腳步悄然而至,我們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同學中有考研的,有考公務員的,因為我們都看到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畢業生越來越多,雖然國家政策不變但是遍地的大學生還是讓我們感到驚恐,隨之,我也加入了考公務員的大軍,開始報班上課,領材料回家復習,同時還有努力做好學校的功課。平靜的時候真的在想,怎麼調理好自己的心態,在適應社會的同時要怎樣在社會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送走了酷熱難耐的夏天,秋風把9月吹了過來,我們進入了大學的最後一年,也是學生時代的最後一年,開學時我們幾個好友玩笑的說,趕快利用起學生證吧,明天的夏天咱們就沒有這個權利了,是啊 ,我們都是十五年寒窗苦讀的學子,明年就要真正接受社會的檢驗了。大學四年,不是為那一紙畢業證書,這四年的祭奠是金不換,是我們人生重要的印記,一方面,總結過去,用事實不停的檢閱自己,以求畢業後的良好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更深一層次的挖掘自己,看準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方向,進一步的鍛煉自己。
總結四年的學習過程,我有點欣慰,因為自己沒有虛度四年時光,而是認認真真地度過,雖然其中不乏走過一些彎路。同時我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更有效的學習方法,這一方法不僅適合於單科的學習,適合思想理論的學習,同時還適合對某一事件的總體認識和把握,適合於人生的態度樂觀與否,適合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制定,是一個知道我人生發展的方法論,我稱他為「學會學習」。因此,我享受著我的學習過程,也在學習中成長、收獲成功的喜悅和快樂。
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的,而我除了在學習之外,課余時間還嘗試著各種實踐工作來豐富自己寶貴的大學時光。打工,創業,從有償到無償,從被看不起到被重視,從無所知到有所知,從不知所措到心理有底,從被動到主動,四年中我做成功了七八份工作。一方面,改善了自己生活,另一方面,積累了經驗教訓。我要在此感謝對我有過幫助的人們,他們是美麗的,是永遠值得我尊重的,他們就是陽光,溫暖且無私。也感謝那些阻撓過我的人,因為他們我才變得更加堅強。大學期間,我幸運的得到了眾多師長的關心和幫助,我很感激他們,至終不敢忘。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使我對前程充滿了希望。
他們是甘露,滋潤著我的成長。我享受著……
回首過去,心中無限感慨,展望未來,相信依舊燦爛。臨近畢業,我是激動的,學習中的收獲,生活中的點滴,思想上的感悟,讓我久久不能釋懷。四年的學習生活,給我人生譜寫了一段美妙的樂章,它是生動的,更是多彩的;它是實踐的,更是財富的。明天的我,將會繼續努力,起帆遠航。
自己的路,自己走好。一種憧憬,一種抱負;一種欣慰,一種坦然;一種激動,一種依戀;一種感慨,一種平靜。所以我快樂著,並享受著……
不知道能不能幫上你
Ⅱ (德育教學論文):哪裡有小學、中學(德育教學論文)的參考文獻
淺議小學生德育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一、擺在首位,做到心裡 反思傳統的德育教育方式,我們往往是抱守著狹隘的課堂教育觀,將施教的場所僅僅局限於教室,把課堂教學簡單片面地理解為教育行為的全部,學校教育呈現出一種說教式的、十分明顯的封閉化趨勢。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還不能令人滿意。****同志在《關於教育問題的談話》中強調,必須把德育工作擺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為主導,「要抓住機遇,大力推進德育工作,切實把德育工作做到學生心裡」。為了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積極探索靈活多變的教育方法,結合章丘市教育系統開展的「學習年」活動,在師生中展開了「老師學」,「我也學」的活動。以「學習年」活動為東風,強化學習的氛圍。形成了你學、我學、大家學的濃厚學習風氣,此外,我們還組織學生走出校園,深入社會,引導學生從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實有效。 二、重在實踐,體驗過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德育,把德育置於一個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們的做法是「重在實踐、體驗過程」,做到「三個結合」。既「以人為本」與「依法治校」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相結合;「校內教育」與「社會教育」相結合。廣泛開展有利於學生身心發展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增進感情,獲得友誼。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和諧共處、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諒解,從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風。我們認為:要使學生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所理解並產生強烈的情感,但這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必須使學生獲得對「美與丑」、「善與惡」,更加鮮明的辨別力。德育是整個教育的靈魂;是學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必須緊扣時代脈搏,緊跟時代步伐,不斷的注入新鮮血液,才能真正發揮「德育養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機遇,不失時機 人的思想道德品質,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個基本規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說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別是現在人們的思想已駛入了現代化的快車道。小學生耳聞目染,其思想認識也已變的逐漸復雜起來。如不能及時的、有針對性的開展教育工作,勢必造成社會危害。我們的做法是:摒棄「說教式」、「灌溉式」、「擠壓式」的教育方式。巧抓機遇,充分利用「節日慶典、晨會、校班(隊)會、國旗下講話、宣傳欄、黑板報、校外德育教育基地」等,不失時機的加強對小學生的思想教育。讓學生在實踐中,把道德認知自覺的轉化為道德行為。例如:在「母親節」到來之際,我們在學生中開展了「感恩教育」。有的學生為父母製作了一張生日賀卡,有的學生為父母洗一件衣服,有的學生為父母做一頓可口的飯菜。表達出了他們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同學們在實踐活動中,提高了思想認識,凈化自己的心靈。 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細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與時俱進,精心策劃,不斷的用生動的、貼近生活的實例來充實它。
Ⅲ 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小學論文
在豐復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滲透。制如有計劃地開展「爭做文明學生活動」「熱愛家鄉」等演講比賽,自辦小報展,書畫展,學科知識競賽等多樣的學科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在豐富學生課餘生活,擴展學生知識視野,發展學生個性特長的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社會主義的感情,促進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思想品質,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
Ⅳ 小學德育論文《 淺談如何做好一個班主任 》
下面就從我的班主任管理實踐出發,談談自己的心得。
一、要有一顆大愛之心,去關愛每一個學生。
作為班主任,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彼此信賴,猶如親密的朋友,攜手共進。
(一)、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二)、要指導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
(三)要有像父母一樣的愛心。
教育不能沒有愛,就像魚不能沒有水一樣,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班主任都應像父母那樣疼愛自己的學生,關心他們的生活。但這決不是姑息縱容和溺愛,而是慈母嚴父之愛,益友之愛。和藹可親,細致入微地體察學生的內心世界。在跟學生談心時班主任應擺脫「教育者」角色,深切關心地傾聽、平等的交談,為學生提供情緒、思想及個性心理品質的分析,調動他們自身內在的力量進行自我疏導,自教、自律、自強。
(四)注重班集體文化建設。
班集體不僅是實施教育管理的場所,也是師生追求發展的利益共同體,更應是學生獲得激勵和賞識、滿足和愉悅的「精神家園」。精心引導學生設計班訓、班歌,布置班級板報和牆報,讓教室「每一面牆都會說話」,使廣大學生在自己的家園中實現自我教育、自主發展。
二、應時時處處滲透德育。
作為班主任,要時時處處對學生滲透德育,讓每一個學習內容都有德育教育的體現。比如說,在學習「對不起」一句話的時候就要讓學生認識到,我們在平時一定要使用禮貌用語,做個講文明的好孩子。在小學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應該為學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為,而且這種道德行為是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為使學生具有一個良好的品質,老師必須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耐心細致,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也不可忽視家庭對學生的影響,所以老師還應該充分利用家長會的機會反饋信息,並與家長及時聯系,為學生營造更好的成長環境。學校組織的各種集體活動也是的與的一個重要環節。
三、要用一顆寬容之心,正確評價每一個學生。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班主任對學生的評價習慣於「一俊遮百丑」(只要考試成績好,就永遠是好學生),或「一丑蓋百俊」(考試成績差,別的方面再好也是枉然)。「差生」到處是,沒有哪一個班主任高興得來。新課程理念促使班主任「洗腦」,轉變觀念,更人性化的評價方式,班主任灰色的天空將會呈現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變學習評價為綜合評價,不再單以學業成績高低論學生。根據新課程標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學習過程與方法也應該成為評價關注的內容。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組織者和管理者,評價產生的激勵作用更大。況且在與學生長時間接觸中,只要
Ⅳ →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教學論文) 2011
教書育人是教育的主旋律。作為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的語文學科,有著非常豐富的人文教育因素。文質兼美的語文教材比其他教材有著得天獨厚的育人作用。可是近年來,許多家長和教師都把目光集中在了學生的學業成績上,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許多人錯誤的理解為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思品教師的是,與自己所教學科無關。這也是教育陷入誤區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雙重任責任。我們應該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將德育融入教學活動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下面我談一下在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涵著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例如在學習《最後一課》時,可讓學生了解到主人公小弗郎士面對國家的淪陷,把自己的滿腔愛國熱情表現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上。針對學生普遍重外文輕國文的現象討論,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又該如何對待自己祖國的語言文字呢?其實給學生以啟示,教育學生愛國並非空洞遙遠,它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這就是愛國的行動。又如在教授《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再啟發引導學生:那麼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還需不需要這種精神呢?該如何去做才是愛國呢?並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意識;再如《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沁園春雪》以及《藤野先生》等。後者向我們展示了魯迅先生抱著尋求救國道路的心願到日本學醫,但在日本期間的見聞,使他深感凡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也只能做給別人示眾的材料,從而使他毅然棄醫從文。這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如何傳達給學生,是需要教師認真下一番功夫的。教師和學生的溝通要藉助於感情。一種經驗要成功地向別人傳達,也必須藉助於感情。所以,初中語文課中的思想內容多數呈現為經驗形態,決定了語文教師進行思想教育時必須注重相應的情感教育。 二、語文教學中滲透環保意識教育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環保已經成為與人類休戚相關的熱門話題。實踐表明,搞好環境保護既要靠管理,靠科學技術,更要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而學校教育首當其沖要承擔起培養下一代人環保意識的任務,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有必要結合教材滲透環保教育。如在學習《向沙漠進軍》一文時,首先讓學生了解沙漠對人類的危害以及想要戰勝沙漠必須付出巨大代價。其次,啟發學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麼呢?原來是我們人類人為造成的,那我們人類就得自食其果。再聯系實際,談談近幾年來西北地區發生的「沙塵暴」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後再啟發學生為了我們人類以後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應從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帶動身邊的人,來共同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三、語文教學中滲透集體主義精神教育現代青少年大都是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顧、培養教育使他們有聰慧能乾等優點,但同時也滋生著個性強、突出自我和嬌縱任性等缺點,尤以自我為中心表現特別嚴重。在教學中,怎樣讓學生懂得個人服從集體的協作關系,有團結合作、互幫互助的集體主義觀念呢?在學習《斑羚飛渡》這篇文章時,先讓他們整體感知內容:一群斑羚被逼上傷心崖,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境,老斑羚為了贏得種群的生存,心甘情願地選擇死亡,讓年輕的斑羚獲得新生。學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又讓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父愛母愛」,同學們在列舉了父愛母愛的種種事實後感慨:誰言寸草心,難報三春暉!有位同學這樣說道:「世間最純潔的便是母愛,她的寬容涵蓋了我們一切的幼稚和無知,她的寬容更無法掩飾我們內心的自私,如果要學會愛別人,就先從熱愛自己的父母開始吧。」還有一位同學說:「我們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鳥,我們要自立自強,在天空中展翅高飛。」 藉此,啟發學生: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我們需不需要這種集體主義精神呢?讓學生與之相比較,談認識,從而讓學生明白我們的生活的的確確少不了這種團隊合作、自我犧牲和集體主義精神。 四、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教育古人雲:「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由此可見育人教育的作用是如何之大。而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僅有一次,是來之不易的。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有浪費生命的現象,在講授《熱愛生命》一文時,我教育學生不要因為生之本質在於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費掉。而是應該憑時間的有效利用,去彌補匆匆流逝的光陰。針對我們的一些學生認為世上無愛心從而把自己的愛心收藏起來的這種現象,教育學生只有尊重生命,才會愛惜自己,進而愛惜他人。在學習《白蝴蝶之戀》時,讓學生了解到作者先是尊重生命,然後才會去愛憐白蝴蝶,這是發自靈魂的愛。但是我們的一些中學生由於缺乏對生命的認識,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當做兒戲,吸毒、泡網吧、輕生、群毆致傷致死等這些不光彩的事不乏發生。針對這些情況,在教學《敬畏生命》一文時,我讓學生了解到: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經過豪華的、奢侈的投資之後才得到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熱愛我們這來之不易的生命。作為世紀之交的中學生,應該試著去尊重生命、熱愛生命,那麼就會發現我們的生活處處有愛心。法國著名美學家羅丹說:「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我要說,生活中不是沒有愛心,只是我們缺少發現罷了。 五、語文教學中滲透謙虛上進教育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閱讀好文章,就是和大師對話!由於學生的認知能力和社會閱歷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蘊涵在文中的深層含義。例如莊子的《秋水》《兩小兒辯日》都要求教師要適時准確地加以引導,並拓展開去,讓學生明白:學無止境;人活到老學到老;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唯有如此,方能不斷進步,受益無窮。 六、語文教學中滲透責任感教育一個人富有強烈的責任感是有所作為、事業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學生缺乏責任感,就難以擔負起時代、國家賦予的重任,而起重要作用的正是學校的教育。但現實生活中有的學生出現了話不由衷、不負責任的言行,作為語文教師,應把學生的這種不良行為扼殺在萌芽狀態里。如在學習莫懷戚的《散步》時,先引導學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的深刻含義———表現了作者肩上肩負的承上啟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啟發學生聯系生活,我們需不需要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談感受,使學生的責任認知與現實狀況有機聯系起來,並逐步落實到行動上。 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而且能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總之,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語文活動課和語文主題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教育貴在以人為本,語文學科是集知識性、科學性、思想性於一體的綜合學科,作為語文教師,應讓學生在快樂創造中學習語文,更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教育,從而為新形勢下的大語文譜寫出嶄新的一頁。追憶
Ⅵ 和諧德育教學論文
和諧德育是指「德育以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受教育者個體發展需要的統一為出專發點,在遵循受教屬育者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調控構成德育體系諸要素之間的關系,使之發生和諧共振效應,從而促進學生思想品德和諧發展的一種德育模式。」
Ⅶ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論文
學生在學科學習中要接觸大量的作業、練習、試題,這是向學生專滲透德育的重要渠道。各科教屬師在編選作業、練習和命題時,要注意增強思想性,發揮其教育功能。如語文課在選取閱讀練習的文章,給作文的材料、試題素材時,必須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文章或片斷,使學生在訓練中受到思想教育。樹立「課課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的思想。堅持在教好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教專業知識與進行德育滲透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因為學生學好專業知識,必須有正確的學習目的和認真的學習態度。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和認真刻苦的學習態度,使他們自覺地把個人學習與國家的前途、社會主義事業聯系起來,因此,對於一個專業課教師來說,專業知識教的越好就越容易在學生中建立較高的威信,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教學結合起來,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越有利於對學生德育的培養。職校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思想品德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如何做一個盡心盡責的人。
Ⅷ 德育小論文
可參考一下
新課程形式下中學生德育教育的思考
關鍵詞:德育 教育無痕 班級德育文化
前言:自古以來,中國的教育就以德為重,以德為先。正所謂德高才能望重,德才須兼備。然近幾十年知識的掌握成為第一要素,這樣的結果是學校似乎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有一批的「人才」。但社會的道德並未見提高,卻反有諸多危機。鑒於此,許多教育機構和個人為德育教育而呼喊,為德育教育而出謀出策。本文從中學班級德育教育出發,思考新課程改革形式下中學生德育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 德育教育並非班級管理
在十幾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特別是常年的班主任工作,是我有機會參與很多形式的本校的、它校的德育教育研討會,與會的多是班主任,接觸了眾多有經驗的班主任,了解了很多優秀班主任班級建設的高見,確實受益良多,感悟頗深。但稍有遺憾的是:多數談的是班級管理方面,鮮有從德育教育方面去展開,這也是目前國內德育教育的誤區。我們都在談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似乎德在第一位,但實際上是無德的教育。我們說德育時,往往將德育理解為某種規章制度,某種約定,某種法律形式。大都從管理的角度來進行德育教育: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其完全曲解了德育真正內涵和作用。那麼,德育與班級管理到底有哪些關聯與不同呢?
首先,德育是心靈的映照,是內在的,是參差不齊的;而管理是外設的,是一種約束,是劃一的。其次,德育是超越民族與時間的,是人類文明的主體要素。而管理是德育教育不高的一種權宜之計,兩者並不等同。由此可見,正確的管理只是維護德育的一種強制手段而不一定從根本上提高德育,錯誤的管理對德育是一種傷害,是背道而馳。因此,我們從事德育教育的先導者,必須認清德育與班級管理的區別,才能真正有效的宣揚德育,也才能更有效的進行班級管理。
二、當今中學生德育現狀
要開展中學德育教育,必須認識目前中學生德育現狀,只有對現狀有清醒的認識,才能有的放矢,教育才有實效。目前中學生的德育具有以下特點:
1.缺乏敬畏與信仰。敬畏與信仰的喪失,其實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最大危機。生長在這一代的年輕人,當然不可避免地被社會所影響,所同化。人若無敬畏感,就談不上有道德了,連法律也會成為一紙空文。不少學生對道德不敬畏,對大自然不敬畏,對知識不敬畏,對教師不敬畏...直接的後果是無視道德的存在,隨地吐痰,破壞自然,對知識的褻瀆,對老師的忤逆。雖然,並不是所有的中學生都缺乏敬畏與信仰,但這種學生卻不在少數。
2.缺乏志向與理想。胸無大志,貪求安逸與享樂,是當今不少中學生的基本心態。志向與理想的高低,是一個人基本素質的體現,素質不高,何來道德的高尚、人格的完美!無所追求的人,對社會和他人也會漠視,將來也是人格缺陷的人。
3.缺乏團結與信任。獨生子女大多處境優越,自我意識很強,一切以己為中心,對別人缺乏信任,也缺乏合作意識。而道德卻是存在於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關懷氛圍中,而這種和諧氛圍一旦缺失,道德必然匱乏。
4.缺乏思想與內涵。思想是人的靈魂,人可以沒眼睛,但不能沒靈魂。對自己的反思,對未來的思考,才能有所得,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的內涵。道德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個人涵養的體現,內涵小的人,不可能有容納一切的品德。
三、如何開展班級德育教育
德育並不是管理,所以要明白德育的滲透方式,這里要從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的塑造以及班級德育文化建設來進行。
(一)教師師德的塑造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學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指引,需要品德高尚的教師。教師的心靈是否純潔,道德是否高尚,直接影響其傳道的結果。這一代教師大多是文化大革命後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知識第一,品德第二,在德育理解上可以說是參差之禾,良莠不齊,師德的提升是教育界當務之急。那麼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呢?
1.多看聖賢書,發揚儒家思想。
書非聖賢不能讀也!孔孟之道,在思想,在感悟。雖經千年,但字字如金。我們讀聖賢之書,非求之乎者也,但求一真、一敬、一畏。做人之真,做事之真,對自然之敬,對道德之敬,對法規之畏,對倫理之畏。教師若真能明儒家思想之真諦,而發揚廣大之,則中國又怎會近幾十年無真正的教育家?
2.樹憂國憂民之意識,忌安逸享樂之思想。
書生意氣常憂國,良臣吁嘆總憫民。孔子、孟子常懷治國之志,憂國之心,所以其弟子為宰為相,為將為卿。德高者,才能憂天下,才能容納他人。教師若能以自己憂患意識影響學生,引起共鳴,這種共鳴是民族的,是穿越時代的,是超越法律法規約定的真正人類內涵的東西—道德。
(二)關注每個學生的德育水平,注意教育應無痕
由於德育成長是有環境的,不同家庭背景氛圍、不同社區文化,不同民族傳統,學生德育觀念、水平是不同的,參差不齊的,教育工作者必須正視這種差距,有的放矢。具體做法如下:
1.認真分析每個學生的德育水平,引導說服為主。中學生自尊心強,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學生進行交談、溝通,切忌規章制度懲罰。尤其是這種懲罰對學生的傷害,可能使學生更加偏激。所以我們提倡德育教育應無痕,在學生心靈上不劃過傷痕。因為這種傷痕可能時間都無法將其沖淡,並且只會越劃越深。
2.加強學生間溝通與交流,弘揚高尚道德品質。學生間交流可能比說服教育更有效果。學生的道德水平和發展狀況可能不盡相同,通過交流與溝通,相互提升道德品質,教師或班主任積極弘揚高尚道德品質,有利於促進學生品德的形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創建班級德育文化,營造和諧班風。
由於德育不同於管理,在於引導,班級德育文化建設可以使學生形成共同認識,讓學生引起共鳴。我們可以採取德育板報、德育觀察欄、社會道德大家看、中國傳統道德之介紹等形式,來營造班級濃厚的德育文化,在這種和諧的氛圍中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真正做到教育無痕。
總之,德育是中學教育重中之重,明德、達禮、知書是合格中學生基本素質,我們推進教育改革,首先應關注德育德繼承與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育才能取得真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