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師應該怎樣上好小學畢業前的最後一節語文課
情色彩,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見下表);然後通過表情朗讀、繪聲繪色地講的四篇詩文整合起來,引導學生聯系閱讀,領悟寫法,並與《練習6》"語文與生活"欄目學習結合起來,引領學生觀察生活,搜集信息,遷移練筆等。其次,進行主題單元教學實驗,還需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第一,主題單元的編排理念,並不排斥對講讀課文的逐篇施教。只是逐篇施教時要注意單元的整體聯系,發揮"整體效應"。第二,不要丟棄文本,無限放飛。許多單元主題教學的課例,比較注重於課外的拓展,冷落了文本,教學重點變成搜集、展示課外資料。我認為這是單元主題教學的一個誤區。實施單元主題教學不是淡化教材,而是更好的優化教材;不是以削弱文本資源為代價去獲取更多的學習信息,而是以適當的"外部"信息,來深化對文本的學習,提升文本的價值取向。二、導學生學會閱讀不同文體的課文,強化文體意識為了與初中的銜接,六年級的閱讀教學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指導學生學會閱讀不同文體的課文,實現向初中閱讀學習的平穩過渡。怎樣抓好不同文體的教學呢?通過學習《標准》的要求,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1、敘事性課文教學的個性要求記敘文是最常見、用途最廣泛的文體,它包含一切具有記載、敘述意味的文章,如小說、散文、戲劇、通訊、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等。而入選教材的敘事性課文,則多是經過編者精選的文質兼美的記敘文。根據敘事性課文的特點,建議在閱讀教學中突出以下個性要求:(1)具體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敘事性課文不但具有具體感人的故事,而且還"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學生的閱讀學習必須把文本的形象豐滿、鮮活起來,才能入境動情,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刻骨銘心的感受。而文本的形象豐滿和鮮活,主要是通過對文本事件的還原和創造,人物形象的復原和豐富,以及對文本事件和人物活動背景的感悟和體驗等。作為即將進入初中學習的六年級學生閱讀,在藉助書面語言感悟形象、體會感情的過程中,還要通過文本的形象進入意象,讀出"言外之意",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深入領悟文本的內涵。六年級下冊《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故事:吳王不顧大臣們反對,固執地要攻打楚國,他的少年侍衛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吳王。如何通過這個簡單的故事深刻地揭示出文本的內涵呢?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師: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你們能理解"有意思"的內涵嗎?生:故事本身有意思:蟬→螳螂→黃雀→少年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師:是的。這個故事很有趣,少年為什麼不說是有趣的事呢?學生通過讀書,很快找出了"有意思"的寓意:少年給吳王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巧妙地勸說吳王,暗含著你攻打楚國,就像蟬、螳螂、黃雀一樣,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顧及到身後隱伏的禍患。師:請同學們讀9.11節課文,看一看,這兩段話在語言上有什麼相同之處?生:再次融入了課文。一分鍾後,爭先恐後地說:語言有意思;都是"--卻--"的句式;"卻"字反復用了4次…….師:從"卻"字的反復使用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注意前後聯系著讀。學生通過讀書很快"悟"出了答案:強調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其他的後果的可怕;第四個"卻"字,就是暗示攻打楚國後果的可怕;加強了語氣,促使吳王盡快清醒…… 師:同學們領悟得非常深刻。再讀全文,想想少年選擇勸說吳王的時間和地點有什麼高明之處?生讀書思考後,發表了如下見這個故事只有在公園里才顯得真實;早晨,少年的衣裳被露水打濕了,才能引起吳王注意;吳王在公園里散步,心情好,容易接受意見…… (2)讓學生了解記敘文表達方式,初步感知記敘文文體知識。敘事性課文的表達方式主要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這里讓學生了解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不同的表達方式所產生的不同表達效果,而不是孤立地教授其抽象的知識。比如六年級上冊《輪椅上的霍金》,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霍金不幸的命運和偉大的成就:課文第三節霍金外貌的描寫令人悲憫,第四節霍金科學成就的介紹令人震撼,兩相對照,令人崇敬。第二部分介紹了霍金的工作和生活:辦公室門口的告示牌、室內的布置和他與研究生們的交流等細節描寫,揭示了霍金生活的平常和人格的偉大。第三部分介紹了一次學術報告會後,女記者采訪霍金的情景:場面的描寫扣人心弦,霍金的神態和語言描寫使人心情激盪!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注重引領學生讀書領悟課文不同表達方式的不同效果,不但會被這位"科學巨匠"的傳奇人生、人格力量所感染和折服,而且還會在吸收霍金精神力量的同時也攝取到語文的營養。(3)掌握貫穿全文的線索,選好教學的切入口。敘事性課文的線索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是謀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小學高年級的敘事性課文,結構大都比較復雜,都有一條甚至多條線索--故事的發展過程;時間的延伸;人物感情的變化;在全文中時隱時現的一個物件,一個表情、動作,一句子等。清理文章線索是與揣摩的生活強者。"不但深刻地揭示了霍金的人格魅力,而且高度地概括了課文靈氣與情感的一種表達形式。詩歌之美,不僅源於它所表達的內容,也表現在它所呈單元的"習作" "練習"內容也盡量予以配合,凸顯這個主題。如六年級上冊的 一、明確目標要求,強化目標意識作為教學,制定目標當屬第一位的。因此,要想提高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我們必須認真學習《標准》,明確其關於閱讀教學的要求,特別是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標准》關於第三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共提出了十項。我們通過學習研究,認為如下四個項目是最能凸顯高年級段閱讀課堂教學的特點。 1、提高默讀速度,學會瀏覽。聯系第二學段"初步學會默讀"的要求,我認為第三學段的默讀要求,絕不僅限於速度的要求,還應該有這幾方面的內涵:首先對默讀速度的量化要求是一個保底的要求。也就是說,小學六年級的學生最基本的默讀速度應該是(一般讀物)"每分鍾不少於300字",否則,就是欠賬,不合格。其次,在提高速度的基礎上,還要學會瀏覽,並能"根據需要搜集信息"。不斷提高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豐富其知識積累。再次,提高默讀速度,也暗示了提高默讀能力的要求,諸如理解、辨析、概括、探究、體驗、評價等。談到默讀,不能不涉及閱讀課的境界問題。當前,老師們在閱讀課中所追求的"書聲朗朗" "議論紛紛"的境界是好的,也是應該要的。但是,閱讀課上如果都是書聲朗朗、議論紛紛而無鴉雀無聲,恐怕是值得質疑的,特別是高年級的閱讀課。首先,課堂教學結構要張弛有度,動靜搭配,學生如果40分鍾都處於高度的"亢奮"狀態,不但不利於深入思考,而且也會產生更多的弊端。其次,朗讀的質量,往往取決於理解、領悟的深度,而讓孩子帶著高質量、大容量的問題默讀,思維的強度、深度和廣度都會得到增強,學生在這種狀態下沉下心來去默讀,可以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再次,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特別是綜合閱讀能力的形成,絕不是單純的朗讀訓練所能完成的,相反,可能更多的要依靠默讀訓練。因此,我認為,第三學段閱讀課堂教學的讀書訓練應該是朗讀、默讀並重。也就是說,默讀訓練比重的增加,是小學高年級與低、中年級閱讀課堂教學區別的明顯標志之一。 2、體會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詞語的感情色彩是在長期使用過程中逐漸獲得的,其褒、貶色彩也多是約定俗成的。對於六年級學生來說,理解這類詞語並不太困難。但是,更多的中性詞在語境中有時可褒、可貶,甚至有些褒義或貶義詞在特定的語境中表達的感情色彩卻相反了。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是閱讀教學的基礎工程,而辨析、體會關鍵詞句的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則是閱讀教學的較高要求。因為這是把文本的內容與語言學習融為一體的更為綜合的訓練。高年級閱讀教學的詞句訓練,也只有上升到這個高度,學生才會更深切地領悟到語文學習的特有魅力,才會對閱讀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如六年級下冊《盧溝橋烽火》是一篇一讀就懂的敘事性課文,教學時老師如果引領學生只是在故事情節上糾纏不休,不但嚴重地抑制了學生探究、賞析等閱讀能力的培養,而且也會大大地挫傷學生閱讀的興趣。而如果引導學生先畫出描寫敵我雙方軍人表現的詞語;接著再辨析比較其感情色彩,領悟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見下表);然後通過表情朗讀、繪聲繪色地講述課文等,讓學生接受情感的熏陶,領悟課文的寫法,內化課文的語言。分類我軍敵軍語言描寫 大聲喝問 嚴詞拒絕 氣勢洶洶 "搜查" 偷襲行動 悄悄……進發 偷偷……摸來戰斗情景 同仇敵愾 奮起還擊 惱羞成怒 "哇哇"吼叫 瘋狂撲來失敗表現 眾寡懸殊 暫時退守 人仰馬翻 哭爹喊娘 抱頭鼠竄 狼狽而逃文章不是無情物。敘事性課文如此,說明性文章也是如此。如六年級上冊《麋鹿》第一段:"天色微明……警覺的麋鹿迅即蹦跳著遁入草叢……"語言形象、生動,在讀者面前展現一幅優美而神秘的畫面,起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而課文的最後一段,把麋鹿比作流落海外的遊子歸來,"在祖國的土地上繁衍後代,茁壯成長"。愛國之情,溢於言表。 3、揣摩表達順序,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標准》的這項要求,包含如下三層意思:一是把握文章的謀篇布局,結構順序;二是領悟文章的寫作方法,表達效果;三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只有把這三者作為一個整體目標進行訓練,才能收到最佳效果。閱讀教學,如果不引領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領悟表達方法,那麼就很難體會文章的深層思想感情;而對文章深層內涵的探究和領悟,又會提升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加深學生對文章寫作方法的領悟。這項要求,明確地規定了高年級閱讀教學,既要引領學生理解課文"寫的什麼",還要引領學生領悟課文是"怎麼寫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標准》要求的"揣摩表達順序""領悟表達方法",著眼點是為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引領學生感悟文章的內涵,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服務的。與傳統的從知識點的角度所進行的寫作方法教學是有著本質的區別的。那麼,如何把這三者作為一個整體目標進行訓練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就是要強化篇章意識,注重整體聯系。即是要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把握課文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內容與寫法、表象與內涵的聯系等。如六年級上冊《青海高原一株柳》:課文第一節交代這是一株"平常"的柳樹,第二節又交代這是一株"神奇"的柳樹,既給學生造成了閱讀的心理沖突,又直抒胸臆地表達了作者對這株柳樹"望而生畏"之情。而三、四兩節,卻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青海高原的蒼涼。直到第五節才具體地描述了這株柳樹的"巍然""強大"。而六、七兩節通過"猜測和想像",追憶了這株柳樹在青海高原艱苦卓絕的生長過程,不但與三、四兩節照應了起來,而且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第八節通過對生長在優越的環境中而又"名貫古今"家鄉柳樹的介紹,進一步反襯出這株柳樹的"神奇"。最後一節以議論結束,高度贊揚了這株柳樹頑強的"毅力和韌勁",托物譽人,手法昭然。課文採用了順敘、插敘、描寫、議論、抒情、聯想以及對比、反問等修辭手法,既把這一株平常而又神奇的柳樹鮮活地佇立於讀者面前,又深刻地揭示了生命力的頑強和偉大。為了較好地發掘教材的這些資源,建議老師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讀書先找出描寫這株柳樹的部分——平常、神奇、巍然、強大。接著再讀書思考其他內容與這株柳樹的關系——渲染環境艱苦,凸顯了這株柳樹生長艱難;對比強烈,說明這株柳樹與家鄉柳樹生長環境反差巨大。最後通覽全文,想想這樣寫的作用——凸顯了這株柳樹的"神奇";抒發了作者對生命力的贊揚之情;揭示了中心,借物譽人。 4、學會閱讀敘事性作品、詩歌和說明性文章。這是要求指導學生學會閱讀不同文體的文章,而不是傳統的文體教學。需要說明的是,《標准》要求學生學會閱讀的這三類課文,是對文體的寬泛界定。所謂敘事性作品,並非傳統所界定的典型的記敘文;所謂說明性文章,也不是傳統教材所選定的典型性說明文。因此,我認為,我們在這方面的教學研究,決不是立足於如何傳授文體知識的教學,而是著眼於不同文體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設計和運用。教學的立足點是如何把文體知識的教學滲透在讀寫訓練之中,以促進學生讀寫能力的提高。反思我們的閱讀課堂教學,還程度不同地存在著有"三個一樣"的問題。一是三個學段閱讀教學的目標和方法是一樣的--不管哪個學段,都是引領學生感悟課文寫的什麼,而不引領學生領悟文章是怎麼寫的;都是組織學生朗讀、評析、討論,默讀和探究性的訓練很少或者沒有。二是1、2兩個課時教學目標、方法一樣--特別是公開課,聽課的老師"猜"不出執教者上的是第幾課時。三是不同文體的教學目標和方法一樣--甚至詩歌和說明性課文也沒有什麼區別。這些問題是制約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我們高年級閱讀課堂教學的改革,只有在解決這"三個一樣"上下功夫,才能有所突破。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們把《標准》這四個方面的要求作為高年級的閱讀課堂教學的重點,意在彰顯高年級閱讀課堂教學的特點。也就是說,高年級閱讀課堂教學只有突出了這四個重點,才能凸顯高年級與中、低年級閱讀課堂教學的區別點,才能保證高年級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二、充分發揮主題單元的協同作用,強化整合效率落實教材主題單元的編寫理念,首先,應該從抓好"單元備課"入手。因為一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是圍繞同一個主題來設計的,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應有一個整體的觀念,要認真研究單元主題的組合、各部分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以及如何發揮各部分教學內容的協同作用等,把單元模塊作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進行通盤的規劃和設計,在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的前提下,仔細選擇單元整合的切入口,設計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全方位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搜集信息、合作學習、自我評價等能力,同時還使學生得以啟迪智慧、提升認識、豐富精神、陶冶性情。例如六下第六單元的主題是"詠物抒情"。課文雖然都是寫物,但是都飽含深情地贊揚了描寫對象的內在美、品質美--廣玉蘭的高雅純潔,生生不息;夾竹桃的融洽、堅韌;石灰的錚錚鐵骨;墨梅的淡泊名利。這種借物喻人、詠物抒情的寫作方法,可以作為訓練的主題,把本單元的四篇詩文整合起來,引導學生聯系閱讀,領悟寫法,並與《練習6》"語文與生活"欄目學習結合起來,引領學生觀察生活,搜集信息,遷移練筆等。其次,進行主題單元教學實驗,還需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第一,主題單元的編排理念,並不排斥對講讀課文的逐篇施教。只是逐篇施教時要注意單元的整體聯系,發揮"整體效應"。第二,不要丟棄文本,無限放飛。許多單元主題教學的課例,比較注重於課外的拓展,冷落了文本,教學重點變成搜集、展示課外資料。我認為這是單元主題教學的一個誤區。實施單元主題教學不是淡化教材,而是更好的優化教材;不是以削弱文本資源為代價去獲取更多的學習信息,而是以適當的"外部"信息,來深化對文本的學習,提升文本的價值取向。二、導學生學會閱讀不同文體的課文,強化文體意識為了與初中的銜接,六年級的閱讀教學特別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指導學生學會閱讀不同文體的課文,實現向初中閱讀學習的平穩過渡。怎樣抓好不同文體的教學呢?通過學習《標准》的要求,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1、敘事性課文教學的個性要求記敘文是最常見、用途最廣泛的文體,它包含一切具有記載、敘述意味的文章,如小說、散文、戲劇、通訊、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等。而入選教材的敘事性課文,則多是經過編者精選的文質兼美的記敘文。根據敘事性課文的特點,建議在閱讀教學中突出以下個性要求:(1)具體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敘事性課文不但具有具體感人的故事,而且還"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像"感人,以"情"感人。因此,學生的閱讀學習必須把文本的形象豐滿、鮮活起來,才能入境動情,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刻骨銘心的感受。而文本的形象豐滿和鮮活,主要是通過對文本事件的還原和創造,人物形象的復原和豐富,以及對文本事件和人物活動背景的感悟和體驗等。作為即將進入初中學習的六年級學生閱讀,在藉助書面語言感悟形象、體會感情的過程中,還要通過文本的形象進入意象,讀出"言外之意",透過"現象"看到"本質",深入領悟文本的內涵。六年級下冊《螳螂捕蟬》是一則寓言故事:吳王不顧大臣們反對,固執地要攻打楚國,他的少年侍衛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了吳王。如何通過這個簡單的故事深刻地揭示出文本的內涵呢?請看下面的教學片段:師:少年說:"我沒有打著鳥,卻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你們能理解"有意思"的內涵嗎?生:故事本身有意思:蟬→螳螂→黃雀→少年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師:是的。這個故事很有趣,少年為什麼不說是有趣的事呢?學生通過讀書,很快找出了"有意思"的寓意:少年給吳王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巧妙地勸說吳王,暗含著你攻打楚國,就像蟬、螳螂、黃雀一樣,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顧及到身後隱伏的禍患。師:請同學們讀9.11節課文,看一看,這兩段話在語言上有什麼相同之處?生:再次融入了課文。一分鍾後,爭先恐後地說:語言有意思;都是"--卻--"的句式;"卻"字反復用了4次…….師:從"卻"字的反復使用中你們體會到了什麼?注意前後聯系著讀。學生通過讀書很快"悟"出了答案:強調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其他的後果的可怕;第四個"卻"字,就是暗示攻打楚國後果的可怕;加強了語氣,促使吳王盡快清醒…… 師:同學們領悟得非常深刻。再讀全文,想想少年選擇勸說吳王的時間和地點有什麼高明之處?生讀書思考後,發表了如下見這個故事只有在公園里才顯得真實;早晨,少年的衣裳被露水打濕了,才能引起吳王注意;吳王在公園里散步,心情好,容易接受意見…… (2)讓學生了解記敘文表達方式,初步感知記敘文文體知識。敘事性課文的表達方式主要有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這里讓學生了解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不同的表達方式所產生的不同表達效果,而不是孤立地教授其抽象的知識。比如六年級上冊《輪椅上的霍金》,全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霍金不幸的命運和偉大的成就:課文第三節霍金外貌的描寫令人悲憫,第四節霍金科學成就的介紹令人震撼,兩相對照,令人崇敬。第二部分介紹了霍金的工作和生活:辦公室門口的告示牌、室內的布置和他與研究生們的交流等細節描寫,揭示了霍金生活的平常和人格的偉大。第三部分介紹了一次學術報告會後,女記者采訪霍金的情景:場面的描寫扣人心弦,霍金的神態和語言描寫使人心情激盪!教師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注重引領學生讀書領悟課文不同表達方式的不同效果,不但會被這位"科學巨匠"的傳奇人生、人格力量所感染和折服,而且還會在吸收霍金精神力量的同時也攝取到語文的營養。(3)掌握貫穿全文的線索,選好教學的切入口。敘事性課文的線索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是謀篇布局的重要因素。小學高年級的敘事性課文,結構大都比較復雜,都有一條甚至多條線索--故事的發展過程;時間的延伸;人物感情的變化;在全文中時隱時現的一個物件,一個表情、動作,一句子等。清理文章線索是與揣摩文章表達順序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捕捉課文中的過渡、照應、總起、總結等關鍵性的詞、句、段,理清課文的脈絡。如《輪椅上的霍金》,每一部分第一小節的敘述或議論的語句,就是課文的明線,而對霍金三次笑容的描寫則是揭示人物精神的暗線。線索理清了,文章的結構關系、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等就清晰了,這是讀懂文章的基礎工程。 因為小學高年級的敘事性課文結構比較復雜,所以在教學時,教師在引領學生把握了課文表達順序和線索以後,還要選好切入口,以引領學生直奔重點或中心,對課文進行深層地感悟和探究。那麼,如何選擇閱讀探究的切入口呢?除了《螳螂捕蟬》和《盧溝橋烽火》品味語言,體會、推敲詞句的內涵外,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循事件。如六年級上冊《生命的林子》,是寫玄奘為了"出人頭地",想離開法門名寺到小寺中發展,經過方丈的點撥,又留在法門寺修煉的故事。情節比較曲折,內涵也很深刻。但是如果抓住"去"和"留"的內在原因去比較、探究,學生就會很好地領悟其內涵。二是抓中心。如《輪椅上的霍金》第八小節第一句話:"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不但深刻地揭示了霍金的人格魅力,而且高度地概括了課文的內容。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抓"--他生命的強壯,精神的豐富和樂觀。個性要求學:(1)創設心靈與文本對話,讀出自己的創造,讀出自己的個性。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漂泊奔回老家的喜悅。教學時,教師如果扣住"狂"字,到作者、教者和學生人人相通,心心相印,情情相激,為整個課堂營造出一個濃濃的情感場。
2. 梅花魂 教學設計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新詞:訓斥、玷污、鄭重、眷戀、頗負盛名。
2.重點段:第2自然段、第13自然段。
(二)能力教學點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華僑老人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學習這種品格。
3.學習課文「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特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德育滲透點
教育學生學習梅花的高尚品格,增強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一)理解外祖父愛梅花,並在愛梅花中寄託了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是本文重點,也是難點,主要通過分析重點段第2和13自然段,有感情地反復朗讀來解決。
(二)「前後照應、首尾連貫」是本文重點訓練項目,主要通過勾畫前後照應的句子,反復朗讀來解決。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一)勾畫重點句段,體會華僑老人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
(二)查字典、聯繫上下文自學生字、新詞,完成課後練習題。
(三)討論分段,歸納段意、中心思想。
(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完成課堂練習。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解決生字、新詞,通讀課文。
2.理清脈絡,概括段意。[小學教學設計網 www.xxJxSj.cn 更多精彩教案]
3.了解本文的主要內容。
(二)整體感知
本文通過寫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了他對祖國深深地眷戀,表露了一位華僑老人的中國心。
(三)目標完成過程
1.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出示幻燈片(梅花圖),教師指導觀察並提問:同學們,你見過梅花嗎?你能簡要說說梅花的品格嗎?(梅花,主要有紅、白兩種顏色,花分五瓣,香味很濃。特別是它在萬花凋零的初春時節開放,深受人們的喜愛。梅花不畏嚴寒、不怕風欺雪壓,它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今天我們學習「梅花魂」這篇自讀課文。板書課題,說說「魂」是什麼意思?(「魂」是指迷信的人認為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的東西,靈魂離開軀體後人即死亡。本文中的「魂」是指崇高的精神。)梅花雖是有名的花,但為什麼說」梅花魂」呢?讀讀課文,就知道了。
2.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指名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
①指名讀課文。
②生字:讀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
③新詞:
訓斥:訓誡和斥責。
玷污:弄臟。
鄭重:嚴肅認真。
眷戀:對自己喜愛的地方深深地留戀。
頗負盛名:頗,相當地。負,享有。盛名,很大的名望。頗負盛名,有很大的名望。
(2)作者圍繞梅花講了一些什麼事?通過梅花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本文圍繞著梅花講了飄泊他鄉的外祖父珍愛梅花、眷戀祖國的事,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3)劃出最使你感動的語句,讀一讀。
(4)質疑問難,同學前後左右分組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3.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本文共分三部分,要指導學生把「回憶幾件具體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之情」作為一部分,這樣就很明顯地把文章的三大部分劃分出來了。
第一段(1)由梅花想到外祖父。
第二段(2-15)回憶幾件具體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對祖國的眷戀之情。
第三段(16)從梅花想到外祖父的愛國心。)
(四)課堂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華僑老人的思想感情。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檢查。
指名讀課文,說說本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主要寫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對梅花的喜愛及對祖國的眷戀之情,表露了華僑老人的愛國心。)
過渡:課文是怎樣來表達外祖父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的呢?
2.學生自學,教師點撥。
(1)課文圍繞著梅花寫了外祖父的哪幾件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學生先自學,後討論、交流。課文圍繞著梅花寫了外祖父的五件事:
①常教小外孫女讀唐詩宋詞,且讀著讀著就流出眼淚。
②對一幅墨梅圖分外愛惜。
③因不能回國而難過得哭起來。
④在離別前把最珍貴的墨梅圖送給外孫女。
⑤船快開時,又遞給外孫女綉著梅花的手絹。表達了外祖父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抓重點段第2自然段,體會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①學生自由感情朗讀,畫出使外祖父傷心落淚的詩句。
②反復朗讀並思考:外祖父為何讀到這些詩句時就會落淚?(因為這些詩句觸動了他思鄉的感情。他思念祖國,卻身在異邦,不能回去,所以外祖父讀到這些詩句時就會落淚。)
③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幾句詩的意思的?說說從這些詩句你體會出外祖父怎樣的思想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這是唐代詩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意思是:我獨自一個人在遠方居住,每到過節的時候格外思念故鄉的親人。「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也是王維的詩,意思是:明年春天綠草如茵的時候,您回來不回來呢?「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是北宋詞人秦觀的詞,意思是:在空中隨風飛舞的落花,輕得好像夜裡的夢;滿天無邊無際落著雨絲,細得好像心裡的愁。從這些詩句,可以體會出外祖父思念家鄉、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
(3)自學重點段15自然段,學生分組朗讀並討論:
①梅花的品格是什麼?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用~~畫在書上。(梅花的品格是堅韌不拔,遇到困難不屈服。主要從「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這些詞語體會出來的。)
②外祖父為何珍愛梅花?這說明什麼?(外祖父把梅花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即「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珍愛梅花,是讓自己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保持中國人的氣節。這充分說明外祖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外祖父為什麼要送梅花圖、梅花手絹給「我」?
(外祖父把梅花圖、梅花手絹送給「我」,是為了讓「我」也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國人的氣節。也說明外祖父要把他自己對祖國的眷戀之心讓「我」帶回祖國。)
(5)「梅花魂」的內涵是什麼?本文為什麼以「梅花魂」為題?
(「梅花魂」的內涵是:保持梅花的品格,保持中國人的氣節。以「梅花魂」為題點明了中心。)
(6)說說最後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總結全文,點明中心。)
3.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本文通過寫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對梅花的喜愛,反映了他對祖國深深地眷戀,表露了一位華僑老人的愛國之情。)
(三)總結、擴展
1.圍繞重點,學習表達。
(1)本文開頭和結尾有什麼聯系?說說這樣寫有什麼好處?(本文開頭和結尾相照,首尾連貫,更加突出了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思念祖國、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指導朗讀重點段,體會外祖父的思想感情。(第2自然段從開頭到「教我讀唐詩宋詞」,讀得應輕快一些。從「讀到」到這一段結束,讀得應低緩一些。第13自然段點明了外祖父珍愛梅花的原因,在朗讀時,語氣要堅決。)
2.綜合訓練,發展技能。
在學過的課文中,找出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句段,並體會它的好處。
六、布置作業
1.在( )里填上合適的詞語。
冷艷的(梅花)
(崇高)的品格
冰涼的(淚珠)
(高尚)的靈魂
慈祥的(外公)
(梅花)的骨氣
隆冬的(天氣)
(梅花)的秉性
2.閱讀課文第13自然段,回答下面問題。
(1)外祖父把梅花作為什麼的象徵?(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
(2)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什麼?(就是「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不管歷盡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
(3)外祖父保存這幅墨梅圖是為了什麼?現在把它送給外孫女又是為什麼?(外祖父保存這幅梅是為了保持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國人的氣節。現在把它送給外孫女,也是讓她保持梅花的秉性,保持中國人的氣節。)
3. 20古詩兩首教案
譯文:
我家畫中洗硯池邊的梅樹,花開朵朵,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它不需要別人誇獎顏色美好,只要留下充滿乾坤的清香之氣。
疑難點注釋:①墨梅:水墨畫的梅花。 ②洗硯池:寫字、畫畫後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里化用這個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注釋]
1. 墨梅:水墨畫的梅花。
2. 洗硯池:寫字、畫畫後洗筆洗硯的池子。王羲之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傳說。這里化用這個典故。
3.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幾種,如,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那朵朵盛開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跡點化成的。
4.清氣:清香的氣味。
5.乾坤:天地。
[簡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就是水墨畫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詩人與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同姓,故說「我家」。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妍,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墨梅]單用墨畫的梅花。 [池頭]池邊。 [洗硯(yan)池]洗毛筆、硯台的池塘。[淡墨痕]淡黑色的痕跡,指花的顏色。[清氣]清香的氣味。[乾(qian)坤(kun)]指天地。
詩意:
這幅畫畫的是我家洗硯池旁邊的一棵樹,每一朵梅花都呈現出淡淡的黑色,沒有鮮艷的色彩。我不需要別人誇它顏色多麼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間留下清淡的芳香。
一「淡」一「滿」盡顯個性
——《墨梅》賞析
梅花,開放在萬花凋零的嚴寒季節,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於眾花報春,寒氣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為堅強品格和高貴氣節的象徵。本課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顏色畫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詩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稱為「畫梅聖手」。這是一首作者自己題詠自己所畫梅花的詩作。詩中所描寫的墨梅勁秀芬芳、卓然不群。
古人寫詩,注重煉字。詩中(亦指畫中)的梅花生長在作者日日洗滌筆硯的池水邊,那一朵朵開放的梅花都呈現出淡淡的墨痕。一、二兩句運用白描手法寫梅花的形態,一個「淡」字既道出畫梅花的技法,又刻畫出梅花樸素淡雅、傲立於嚴寒的風骨,令人耳目為之一新。
再看末句,詩人為什麼特別愛畫不著顏色的淡墨梅花呢?原來他並不希罕那些庸俗的人們誇獎梅花的顏色艷麗,只求保留那清新的香氣充塞在天地之間。一個「滿」字,不僅傳神地寫出了梅香的充盈激盪,而且使得詩人人格魅力的凸現與輻射分外的耀眼!這種不流於世俗、傲骨錚錚的氣節正是作為詩人的王冕的志趣所在,這種不追求虛浮綺麗的外表而鍾情於梅花精神的表現方法正是作為畫家的王冕的巧奪天工之處。
「畫梅須具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人們是這樣稱贊王冕的。現實中的王冕與他筆下的梅花一樣,堅貞不屈、孤芳自賞。相傳由於王冕的畫畫得特別的好。當地的縣官和一個有權勢的大財主慕他之名,幾次想見他都遭到了拒絕,最後,當縣官親自下鄉見他時,他聽到消息後趕緊躲了起來,又讓縣官吃了閉門羹。因而《墨梅》這首詩不僅反映了他所畫的梅花的風格,也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鮮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獻媚的堅貞、純潔的操守。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彷彿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出處:網路
4. 有沒有一首關於梅花的詩,(除了《墨梅圖題詩》)並談談你對梅花的認識(從梅花的品格和精神的角度談一談
什麼詩?
如果是指所有寫梅花的詩句。那梅花的形象是隨作者的心情思緒 變化回而變化的。
我的看法是梅花答傲立霜雪,自有一番傲骨。她美麗,但又不沾染世俗的嬌艷。她寂寞,但卻依舊清新脫俗,她是一種寄託,寄託了賞花之人的心緒,而且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更是體現了一種超然物外的豁達。
5. 墨梅圖除了yang
早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