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的區別
這三個概念屬於教育學中的基本概念,看起來簡單,但學生做題的時候一碰到這三組概念還是非常容易混淆,這三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而且各個教材版本中定義不統一,做題中也會見到不同的說法,故在此進行系統梳理,理清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做題時候能夠迅速定位準確選項。
一、聯系
從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階段或順序看,是從教學理論到教學模式,再到教學策略,再到教學方法,再到教學實踐,教學策略是對教學模式的進一步具體化,教學模式包含教學策略。教學模式規定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屬於較高層次。教學策略比教學模式更詳細、更具體,受教學模式的制約。教學模式一旦形成就比較穩定,而教學策略則較靈活,具有一定的變性,可隨著教學進程的變化及時調整、變動。二者是不同層次上的概念。
教學方法是更為詳細具體的方式、手段和途徑,它是教學策略的具體化,介於教學策略與教學實踐之間,教學方法要受制於教學策略,教學展開過程中選擇和採用什麼方法,受到教學策略支配。教學策略從層次上高於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具體的操作性的東西,教學策略則包含有監控、反饋內容,在外延上要廣於教學方法。
二、區別
1.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作為結構框架,突出了教學模式從宏觀上把握教學活動整體及各要素之間內部的關系和功能;作為活動程序則突出了教學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模式」一詞是英文model的漢譯名詞。model還譯為「模型」、「範式」、「典型」等。一般指被研究對象在理論上的邏輯框架,是經驗與理論之間的一種可操作性的知識系統,是再現現實的一種理論性的簡化結構。教學模式通常包括五個因素,這五個因素之間有規律的聯系著就是教學模式的結構。包括:理論依據、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教學評價。
所以在做題過程中找范型、固定、穩定這樣的關鍵字眼,說的是教學模式。
2.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的簡單集成,是教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的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於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
關鍵詞定位在計劃、方案等詞彙。
3.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首先它是指具體的教學方法,從屬於教學方法論,是教學方法論的一個層面。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
教學方法不同於教學方式,但與教學方式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學方式是構成教學方法的細節,是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的技術。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學方式組成,可以分解為多種教學方式;另一方面,教學方法是一連串有目的的活動,能獨立完成某項教學任務,而教學方式只被運用於教學方法中,並為促成教學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服務,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項教學任務。
關鍵詞定位在方式、手段等詞彙。
在理解三者之間關系的基礎之上,能夠抓住各自概念中的關鍵詞,在做題的時候理解和關鍵詞識記兩者結合運用,就能確保准確無誤的找到正確選項。
Ⅱ 如何正確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教師以提高教學效果為目的、以達成教學目標為指向,以教學情境為出發點的有關檢查、評價、監督、控制、調節教師的各種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的程序性知識系統。
1.總體策略
(1)替代性策略
教學的替代性策略「傾向於通過提供全部的或部分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的組織、細化、排序和強調、理解和檢驗、以及遷移的建議,較多地代為學生加工信息。」在實際教學時,採用替代性策略進行教學大致遵循以下五個步驟:
從舊經驗引導新學習:雖然教學的目的是希望教學生學習新的知識,但新知識的學習必須以舊知識為基礎。因此,在教學開始時,教師首先要做的是,根據學生的舊經驗引導到新學習。舊經驗引導新學習的做法,相當於正式比賽之前的熱身運動。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學習之前先形成心理准備狀態,以便正式學習時對新知識特別注意。
明確地講解教材內容:教師對新教材的講解,是整個教學歷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步驟。根據學習的信息加工理論,該步驟的教學,相當於個體吸收新知識時輸人到輸出的整個處理歷程。
輔導學生做及時練習:教師對教材內容講解完畢後,每個學生是否都能如教師所預期地學到了新的知識?新知識的學習是很容易遺忘的,新知識容易遺忘的原因,是學習當時重復練習程度不夠,致使在短時記憶階段過後,轉眼即告遺忘,要想避免學後迅速遺忘,及時練習是必要的。
從回饋中做錯誤校正:學習後及時練習的最大價值,除了加強記憶之外是練習後使學生獲得回饋:了解自己學習的結果,並對自己的正確行為得以肯定,或對自已的錯誤做法加以校正。在及時練習階段結束之後,如果教師發現多數學生已正確地學到了新知識,就可以放心結束這一節的教學。如果發現多數學生沒有學到他教的新知識,他就必須檢討教學的缺點,並回頭再帶領學生溫習一遍。否則,如學生未能學到本單元的知識,接下去的新單元教學,將更為困難。
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中小學的教學,學生們都需要在課後自己獨立完成教師指定的作業。如每個學生下課後都能獨立完成他的作業,這就表示他們的學習已達到教師的預期。但是,學生獨立作業時,教師一般都不在身邊,遇到困難也很難隨時得到幫助,因此教師指定的作業最好不要超出課堂上講解的內容。
(2)生成性策略
所謂生成性策略,即「鼓勵或允許學生通過生成教育目標、內容的組織、細化、排列和強調、理解的檢驗,以及向其他方面的遷移,從教學中建構他們自己特有的意義。」在實際教學時,採用生成性策略進行教學大致包括以下形式:
教師引導下的發現學習 教師按照學生的能力准備相應的具有良好結構的教學材料,使學生們能夠通過探究而發現其中的原理或規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輔導,在學生自行探究學習之前,清楚說明問題性質和學習目的,但是避免直接告訴學生正確答案,正確答案留待學生去自行探究發現得出。
小組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以小組的形式展開,包括討論、競賽、分工合作等多種方式。協作學習有利於小組成員集思廣益,從而擴大個人的學習成果。在小組協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但是不宜做小組的主導,而且在小組協作進程中不宜表示意見。只是在學生們遇到困難無法繼續下去的時候,教師提供適當的指導或提示。最後的答案應該由學生們自己發現得出。
寓求知於生活的教學活動 使學校的教學活動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使學生們學到的知識更具意義。比如,在語文課上讓學生多閱讀現代的文學作品,因為這些文學作品是現代生活的反映和體驗,會使人讀後感到更有意義。在作文學習方面,讓學生學習像作家創作一樣,自選題目,自行撰稿,自行編輯,最後將作品印發出來,讓大家公開批評。在數學學習方面,除演算技術外,重視數學原理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學習數學的目的不在教學生學習解題得到答案,而是從數學原理的探索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制定和選擇教學策略的依據
多年來,許多學者對這兩種教學策略展開了研究,結果表明,沒有一種策略是絕對占優勢的,而且存在許多影響一種策略的效果超越另一種策略的因素 , 很難說哪種策略好,哪種策略不好。教學策略的選擇是相對性的,其適當與否與教學目標、學科性質以及學生年級能力等因素,都緊密相關。 因此,決定採用比較生成性的策略還是比較替代性的策略去設計教學並非一種簡單的事情。 近年來,經由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對放如何選擇教學策略的問題,大致獲得以下三點結論: 兩種策略取向各有憂點 如果只從兩種策略取向何者為優的觀點看,教育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兩種策略取向各有其優點。利用替代性策略培養出來的學生一般在學科測驗結果中可以得到較高的分數;利用生成性策略培養出來的學生,在抽象思考、解決問題、創造能力、人際關系、學習動機以及學習態度等各方面,均有較為優異的表現。因此,可以這么說,如果教學目標只限於希望學生學到書本知識,替代性策略是較佳的選擇。如果教學目標是希望學生學到較廣的能力與氣質,生成性策略則是較佳的選擇。 不同學科宜采不同策略 教育心理學家曾就不同的學科分析不同教學策略與學生學習結果的關系。結果發現,教數學與自然科時,較適於採用替代性策略,原因是這些科目內容的系統性較強,而且一般都有明確的答案,學習時宜於按部就班。學習社會學科時,因內容廣泛且涉及的問題未必只有確定不疑的唯一答案,採用生成性策略,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 不同策略適合不同年級,一般說來,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可以根據學生情況、學習背景和學習任務等方面的因素來決定教學策略應向平衡的哪一邊傾斜。
2.教學組織策略
(1)全班授課
也稱班級授課制,是指把學生按照年齡或在某科目上的大體成都分成若干個人數較多的教學班,教師同時面對全班學生進行教學,所有學生每次的學習內容、學習進度以及採用的教學方式都是一樣的。 全班授課可以使教師同時為許多學生提供教育,具有一定的規模效益,效率較高,教師容易控制和調整教學的進程。 但是,由於人數眾多,全班授課難以適應學生在學習速度、學習方式和個性方面的個別差異,而且也不太適宜動作技能方面的教學和實現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
(2)小組學習
小組學習主要指的是,教師根據教學或學習的各種需要,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協同完成某項學習任務。 小組學習有助於增強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學習行為,擴大個人學習成果,有利於實現情感領域的教學目標。同時,小組學習對於提高學生組織和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義。 但是,小組學習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都較高,要求有良好的組織工作和學習准備,而且要激發所有的小組成員都積極參與小組活動也有一定難度,教師在教學進度方面也往往不容易控制。
(3)個別化教學
個別化教學指的是在同一時空里教師只與單個學生發生教學關系的一種組織形式。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布置、檢查和批改作業、提出各種要求等,都是個別進行的,即教師對學生一個一個地輪流施教,教師在教某個學生時,其他學生按教師對自己的要求進行學習。 個別教學的特點是學生年齡不一、程度不齊、教學內容各自有別、教學進度也不一致。這種個別教學形式,能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使教學內容、進度等能較好地適應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便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但採用個別教學,一個教師所能教的學生數量相當有限,它顯然只能為培養少數人服務,無法滿足大規模人才培養的需求,也即教學規模小,教學成本高,教學效率低。
Ⅲ 教學策略的含義是什麼
教學策略是教學心理學中的術語。
廣義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學的策略,而狹義則專指教的版策略,屬於教學權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即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完成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認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學程序計劃和採取的教學實施措施。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採取的一系列教學方式和行為。教師可根據學科特點、題材及兒童的年齡階段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發現法、指導發現法、自學輔導法等。
(3)好的教學策略擴展閱讀:
教學策略是實施教學過程的教學思想、方法模式、技術手段這三方面動因的最優化框架式集成整
體,是教學思維對其三方面動因的進行思維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
教學策略是為實現某一
教學目標而制定的、付諸於教學過程實施的整體方案,它包括合理組織教學過程,選擇具體的教
學方法和材料,制定教師與學生所遵守的教學行為程序。
基本類型:
產生式教學策略
讓學生自己產生教學目標,學生自己對教學內容進行組織,安排學習順序等,鼓勵學生自己
從教學中建構具有個人特有風格的學習。也就是說,學生自己安排和控制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處於主動地處理教學信息的地位。
Ⅳ 教學策略指的是什麼
教學策略是對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而採用的教學活動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體等因素的總體考慮,也就是在不同的教學條件下達到不同的教學結果所採用的不同的方式、方法、媒體等,它包括對知識技能教學內容的序列安排;對認識活動過程中的系統問題和期望的學生反應的安排;對教學的組織形式和媒體呈現信息方式的安排。
教學策略主要是解決教師「如何教」和學生「如何學」的問題,使教學設計研究重點。確定了教學目標,還不能立即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必須考慮教學的具體安排以及教學的指導思想教學。教學策略的制定是一項系統考慮諸教學要素,總體上擇優的富有創造性的設計工作。也就是說,在可達到教學目標的諸方法和方案中針對不同的教學情況,選擇和確定被認為是相對最合適的教學途徑,決定實施的教學方案應是根據具體實際情況確定的結果。例如:教學內容、學習者和班級特徵、教學媒體和學習環境等,考慮選擇什麼教學方法和手段,確定什麼教學程序和組織形式來實現教學目標。這種選擇的過程也就是教學策略的設計過程。
教學策略具有知識性和靈活性,而不具有規定性和刻板性,可以較好的發揮教學理論具體化和教學活動方式概括化的作用。對以教學來說,沒有任何單一的策略能夠適用於所
有的情況,有效的教學需要有可供選擇的各種策略來達到不同的教學目標,最好的教學策略就是在一定情況下達到特定目標的最有效的方法論體系
由於教學策略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存在多種多樣的教學策略。運用不同的標准,以不同的角度,可劃分出許多不同的類型。
從廣義而言,我們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對教學策略進行整體的把握。我們認為學習是一系列的信息加工過程,根據信息控制者不同,我們可以把教學策略按其性質分為替代型教學策略(教師控制)和生成型教學策略(學習者控制);按照教學策略的工作對象分,教學策略可分為教學組織策略、教學內容傳遞策略和教學資源管理策略。
Ⅳ 四種主要的教學策略
四種主要的教學策略一、高效課堂教學的界定
《新語詞大詞典》對高效的解釋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中國中學教學網路全書》對課堂教學的解釋是:又稱班級授課制,是將學生按年齡和知識水平分成有規定人數的教學班,教師根據規定的課程、教學進度和時間表,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的一種組織形式。高效課堂教學是指班級授課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從課程改革的角度講,是指在班級授課中實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落實的最優化。具體講1、要以盡量少的時間和師生物化勞動 ,靠提高課堂45分鍾師生教與學的效率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優,教學效益的最好;2、要以教師、學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為本,實現「輕負擔、高質量;低耗時、高效益」。
二、備的策略
在我們常態的班級授課中要實現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得以最優化的落實,教師的課前准備是重要的前提,對課堂教學進行中諸要素以及之間的關系要瞭然於胸,並做精細化處理。具體講涉及四要素:學生、教材、媒介、教師。所以課前的准備主要是四備:
1、備學生。首先,要對班級整體和學生個人的原有認知結構,最近發展區的情況搞清楚。其次,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否在課堂教學結束時得到根本性落實、在促進本課知識與技能落實上學生的學習是否主動有意義,而不是被動機械性掌握,是否具備相關的學習方法,若沒有是否授予;情感、態度、價值觀都應該有一個先期的預設,看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否始終具備積極的情感。應該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因為學生的狀況,很大程度上就是課堂教學是否高效的根本性指標。
2、備教材。首先,要站在單元、整章、整冊、乃至整個學段教材的角度進行系統的備課,這樣處理教材時才會避重就輕、駕輕就熟。其次、指對於課堂教學要呈現材料的掌握應該很熟練,達到脫稿的水準,這樣在巡視、指導,精講時才會干凈利落,不出現拖泥帶水的低效現象。這樣做的目的是利於學生學會,落實好知識與技能。
3、備媒介。媒介在課堂教學起到輔助性的作用,運用得好對於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加大課堂教學的密度和節湊,易於學生理解教材內容、掌握事物的本質,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實現課堂教學高效率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媒介包括1、非投影視覺輔助如黑板、模型、實物、提綱等,2、投影視覺輔助如電腦多媒體技術等;3聽覺輔助如錄音機;4視聽輔助如電影、電視、錄像。
4、備教師。備教師是備課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首先,教師應該把備學生、備教材、備媒介中考慮到的問題進行思想上位的融合。在實踐下位上,要考慮在課堂教學實際的進行中,教師自己的擺位問題,即課堂教學45分鍾自己以什麼狀態出現在學生面前,是講授者、指導者、組織者等等要有一個先期的考慮,其次、如果條件准許,可以問問經驗豐富者的處理辦法,還應該看看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前沿的雜志、書籍,是怎樣進行的,如此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做到左右逢源,相得益彰。
總之,單就每節課在上課之前教師對於課堂教學中教、學各個環節教師、教材、媒介、學生有個精細的設計,包括在反思中遺留問題的講解都應考慮在內。如是實現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實有一個先期的與預設保證
三、教的策略
在常態課堂教學中實現新課程三維目標的最優化,教只是落實的一方面。那麼在教的方面怎樣實現課前准備的預設,並創造性的發揮呢?教育心理學史表明,對學習造成重要影響的學生自身因素是原有的認知結構、學習動機、個體心理發展水平和智商水平。由於目前學校教學一般是按照年齡分班的班級教學,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大體相同,所以,在這樣的條件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大致概括學生自身因素與學習成績的關系:學習成績=f(動機、IQ、原有的認知結構),即學習成績是學生個人動機水平、IQ、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增函數。也就是說要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率、高效果,只要做好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搞清學生的原有認知結構,並按照學生思維發展的主線展開教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