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教學教案 > 柔情中三教學

柔情中三教學

發布時間:2020-12-13 10:20:52

❶ 淺析如何有效開展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活動

古詩歌鑒賞知識點 1、詩歌鑒賞答題「五讀」法:讀題目、讀作者、讀內容、讀注釋、讀命題。 2、 意境(氛圍)特點術語有: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恬靜安謐,雄奇優美生機勃勃,富麗堂皇,肅殺荒寒、瑰麗雄壯,虛幻飄渺、凄寒蕭條、繁華熱鬧等。 3、 語言風格: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淺顯、辭藻華麗、委婉含蓄、簡潔洗練、沉鬱頓挫、渾厚雄壯、多用口語、明白如話。簡潔、質朴無華、沉鬱頓挫、蒼涼、低沉、蒼勁、悲涼。 4、思想感情術語:迷戀、憂愁、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5、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擬人、排比、對比、雙關、起興、反復、設問、互文、用典、象徵、寄寓、寄託等。 6、表現手法主要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於景、托物言志、渲染、襯(烘)托(包括正襯和反襯)、聯想想像、白描、懸念、比興、動靜結合、動靜相襯、以動寫靜、列錦(名詞羅列)、虛實結合、欲揚先抑、寓褒於貶、明褒實貶、畫龍點睛、以小見大、情景理合一等等。· 分析手法:卒章顯志、開門見山、對比、懷古傷今、寄寓、用典、象徵使用、疊詞 7、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方式。間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借事(折柳、登高、憑欄、用典)抒情、以樂景抒哀情等。象徵、襯托、烘托、抑揚、對比昭應、虛實結合、比興。 8、描寫(寫景)方法—— 渲染、襯托、動靜、對比、擬人、誇張、正側、白描、虛實、不同感官、比興。 三、各類詩歌的基本特點 (一) 懷古詩(標題有古跡、古人名,或前加「詠」,或後加「懷古」、「詠懷」等。) 2、思想內容: ① 表達像古人那樣建立功業志向,抒發對古人的緬懷之情; ② 抒發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對現實的不滿甚至批判,多借古諷今; ③ 憂國傷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層人民的疾苦,擔憂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④ 悲嘆年華消逝,壯志難酬。(二)詠物詩 1.詠物詩的特點: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實到虛,寫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徵、擬人、對比等表現手法。①以物象為題;②詠(題、贈、贊)+物象 2.內容特點:詠物言志,借所詠之物表達自己的志向或品質;或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分析角度:物與人的相同點(物我合一的結合點),賞析時要重點把握①寫的什麼物,有什麼特徵。②寄託什麼志。(三)寫景詩 1、抒情是借景抒情、寄情於景, 2、寫法是白描、襯托。 3、分析重點:景物特徵; 4、山水田園詩的主題:①歸隱田園,鍾情山水;②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 ③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閑適情調,表達自己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四)邊塞戰爭詩 1.形式標志:題目有「塞」、「征」、「軍」字眼;也有用樂府舊題,如《涼州詞》、《從軍行》等; 2.基本主題:表現殺敵報國、建立功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山河淪喪的痛苦;久居邊關的鄉愁;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慘烈;報國無門的怨憤和歸家無望的哀痛。(五)行旅詩和閨怨詩 行旅詩:主要表現行旅之人旅途的艱辛、寂寞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安定生活的嚮往。閨怨詩:一是表現婦女對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對戰爭的厭惡或鼓勵丈夫建功立業的情懷;二是表達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柔情別緒,憂愁傷感,感嘆光陰易逝;三是表現宮中女子對自由被禁錮、遭人冷落的處境的怨恨,表達對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嚮往。(六)送別詩 1. 形式標志:標題中有「送」或「別」等字眼; 2、基本主題:依依不捨的留念;情深意長的勉勵;坦陳心志的告白;別後情境的想像、擔憂與對友人的思念。 3、感情色彩:依戀與不舍——低沉哀婉,傷感惆悵;安慰與祝願——曠達剛健,樂觀向上。

❷ 急!!幫幫忙……高分!!!

李清照《聲聲慢》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的《聲聲慢》。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介紹、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過程五個部分來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一)單元教學目標
必修四第二單元第7課的是宋詞,在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五個必修模塊中,這是唯一的宋詞單元。本單元教學課上努力做到學生、教師、編者和文本之間的平等對話與交流,在學生理解詞的內容後,教給鑒賞詞的方法。通過鑒賞,體味詞中表達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傳情達意的,進一步了解詞的特點和寫法(情景交融、點染、白描、疊字等),讓學生在學習後對詞的鑒賞建立一個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塊已沒有古典詩詞的學習內容,所以本單元的學習還應引導學生對鑒賞古典詩詞的一般方法進行總結,為以後進行詩歌與散文系列模塊的選修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課文特點
閨怨主題是唐宋詩詞創作的一個傳統題材,「閨怨詞」是專門表現婦女生活和情感的一類詞。但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男性替婦女表達情感,雖別有一番風味,但終歸和婦女復雜、內隱的心理隔了一層。李清照是詞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寫自己真實的生活和內心世界,視角和筆觸比男性詞人更敏感、細膩。《聲聲慢》即是此類作品的代表作。
《聲聲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後的名篇之一,寫詞人歷遭國破家亡劫難後的愁苦悲戚,是詞人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也是時代苦難的象徵。其藝術表現方式是獨特的,李清照善於選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環境、行動、細節來展現自我的內心世界——她獨有的寂寞心境。
二、學情介紹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年級學生,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部分唐宋詞,當時的學習要求只是讀一讀,背一背,了解大意,體會情感而已。進入高中階段,這種要求顯然是不夠的,不能只局限於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們放在整個宋詞的發展脈絡中觀照、比較他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鑒賞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還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高一的學生心理上擺脫了對成人的依賴,表現出追求獨立的傾向,可塑性極強。語文學習「得法於課內,受益於課外。」如果在課堂上能幫助每一位學生習得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那將是他們終身受用不盡的財富。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新課標理念,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2)能力目標:通過「直覺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層深入地鑒賞詩歌。
(3)情感目標:深入解析詞人「愁」的豐富內涵,體會詞人情感的變化。

將進酒
李白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1)理清詩歌情感變化線索,理解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用世的復雜情感。
(2)背誦全詩。
2、能力目標體味詩歌頗具特色的起興和誇張手法的運用,領會李白淋漓暢快的浪漫主義詩風。
3、情感目標:了解相關的詠酒詩篇及酒文化。
4、教學重點:探究詩歌的藝術手法。
5、教學難點:體味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
6、教學方法:師生探討法

導入新課
請大家猜一個簡單的謎語:酉時下大雨。「酒」是一種文化,它與中國古代詩人似乎結上了不解之緣。他們或仗酒力助發豪興,舉杯而靈感紛來;或借酒來排遣愁緒,飲酣而筆底奔騰。無數名句佳篇都與灧灧美酒相互輝映。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說:「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在《不見》還用「敏捷詩千首,飄零酒一杯」來概括他的一生。現在就讓我們來欣賞李白的一首勸酒詩《將進酒》。(朗誦全詩)

一、整體感知
《將進酒》是漢樂府曲名,意即「勸酒歌」,多以飲酒放歌為內容。將,請、願之意,《詩經•衛風•氓》中有「將子無怒」句。這個「將」與詩句「呼兒將出換美酒」的「將」音義不同。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卻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賦予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積極的內容,這是值得重視的。但是,李白的狂歌痛飲畢竟是一種消極行為,但這是他的傲世態度和豪放不羈的個性所使然,是無法改變的。杜甫在結識他之初就看出了這一點,曾試圖說服他,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贈李白》)杜甫這個批評是正確的,但我們也不可忽視李白的飲酒詩中仍包含著積極的內容。
(給學生五分鍾朗誦全文,要求其注意作者的感情變化。)
二、鑒賞要點
1、三種主要情感:
(1)、顯示了詩人對未來充滿無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之意。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3)、表達詩人蔑視權貴,盡吐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2、感情上大起大落
-
這首詩中,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可分四個層次:
開頭四句寫感傷之情。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里的「高堂明鏡」並非指母親,而是懸於高堂之上的鏡子。
詩人一落筆就寫黃河景象,有慷慨生悲之意。這是非同尋常的。詩人寫黃河,頗能顯示它的宏偉氣魄和浩大聲勢,如「黃河如絲天際來」「洪波奔流射東海」(《 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公無渡河》)等,其基調是壯;這次則不同——詩人彷彿站在高山之巔,頃刻間就著遍了它的萬里流程,因有「不復回」之嘆,盡管也寫出了黃河的氣魄之大,其基調卻是悲。由此聯想人生,詩人頭腦中便出現了這樣一幅圖景:高堂之上,人們對鏡自視,兩鬢斑斑,真是「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流光易逝,人的一生竟像朝暮之間一樣短促啊!至此,詩人的悲意更濃了。
但詩人深知「白發如絲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轉悲為歡。所以「人生」以下六句轉而寫歡。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盡管詩人在政治上並不「得意」,但在他看來,朋友間的聚會也同樣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興興地痛飲一場呢!想到這,他頓生豪情,相信自己將來必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於是連呼「烹羊宰牛」 (此處用典:「烹羊宰牛且為樂」語本曹植《箜篌引》),准備像東漢大學者鄭玄那樣「一飲三百杯」。「且為樂」就是姑且作樂,也就是把不愉快的事情丟開不想。(提問:詩人的這種歡樂是真實的嗎?僅僅為了一醉方休嗎?)詩人這種歡樂感情是真實的,也是高尚的,不同於凡夫俗子的只圖一醉方休,因為他說出了「盡歡」的正當理由。
「鍾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
鍾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古來聖賢皆寂寞,
惟有飲者留其名。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鍾鼓」本意指樂器,這里做「擊鼓作樂」解;「饌玉」指精美的食品。「鍾鼓饌玉」在這里是富貴利祿的代稱。
待到酒宴開始,詩人舉杯勸飲,他的感情突然由歡樂轉為憤激,這是因為他要藉此把長期郁積在胸的不平之氣一齊宣洩出來。他鄙棄那結黨營私、排斥賢能的豪門貴族集團,因而說「鍾鼓饌玉不足貴」;他憎恨這些人的黑暗卑污行徑,因而說「但願長醉不復醒」—一這兩句詩可以說集中地表現了他自離開長安至今的憤激之情。但這又不僅是為了一己遭遇,他還想到了「古來聖賢」(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類人,也有屈原、賈生一類人),他們有經天緯地的才能而不為統治者所用。(提問:詩人說他們「古來聖賢皆寂寞」,是不是否定他們呢?)不是!這是為他們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贊揚曹植的豪華酒宴,其實是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這就加深了詩人的憤激之情,為結尾說的「萬古愁」埋下了伏筆。(這里要注意,此處用典:「陳王昔時宴平樂」語出曹植《名都賦》:「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
「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五花馬,
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五花馬:唐朝開元天寶年間講究馬的裝飾,會把馬的鬣鬃剪成花瓣,剪成三瓣的叫三花馬,五瓣的就叫五花馬。在這里指名貴的馬。
這一層寫詩人要將一切價值昂貴之物都拿來「換美酒」,而且是「徑須沽取」,要毫不猶豫的去買,這就反客為主了,真是狂放到了極點。(提問:這種狂放是不是可信的,為什麼?)這是可信的,因為上文說過「千金散盡還復來」。這種狂放,從實質上看,是詩人的悲之重、歡之濃和憤激之深的集中表現。至此,再用「同銷萬古愁」來結束全詩,自有水到渠成之效。
(給學生十分鍾,練習背誦。注意作者的感情。)

提問:
一、
1.基調,指的是一篇作品整體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圍。基調常常可以憑直觀被感知,但只有經過分析才能得出確切的結論。例如這首詩,初讀一兩遍,會覺得它豪氣十足,但弄清詩人感情發展的脈絡以後,就會看出詩人的憤激之情是佔主導地位的。確切地說,豪放只是它的外殼,而內核則是憤激。
2.首先要正確理解「古來」二句的意思;「聖賢」,不是單指孔孟,也包括所有「抱利器而無所施」的賢能之士;「飲者」,決非一般酒徒,而是「聖賢」中逃之於醉鄉的人。說聖賢「寂寞」,並非貶抑,不過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之意;說飲者「留名」,固屬偏激之辭,表現了詩人的狂放,但既在酒宴上,自然要強調飲酒的意義,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來解釋這兩句,則詩人以曹植為例的意圖就昭然若揭了。
3、誇張的運用是李白詩歌的重要特色之一。要啟發學生對此作一點比較深入的分析,從詩人的思想性格、氣質修養等方面了解這種寫法的實質。這首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與誇張手法的運用不無關系。詩中的有些誇張寫法是憑借數字來表現的,例如用「一飲三百杯」表現豪飲,用「斗酒十千」表現酒價的昂貴,用「萬古愁」表現愁的深廣;有些則屬於感覺的誇大,如「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讀者指引到波濤洶涌的黃河岸邊,觀賞水從天來,東流入海的壯觀景象,「朝如青絲暮成雪」則極言人生短促。諸如此類的誇張句都有力地說明詩人飄逸不群,用辭大膽,他人莫及,也表現了他那豪放飄逸的詩風,我們在領略詩句內涵的同時,也感受到其中的藝術魅力。
二、(提問:學了這首詩,大家覺得李白是個什麼樣性格的人?學生回答後,說一下李白在華陰縣的逸事。)李白的「痛飲狂歌」是他的局限性的表現,學生對此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見解,讓他們說出來比不說好。教師可以有選擇地看幾篇,做一個小結,幫助學生認識詩人局限性之所在,以消除負面影響。
作業:背誦該詩;完成練習冊該課內容。

游褒禪山記
教學設計設計思路
一、 三維目標
1、 繼續積累文言語匯,特別掌握詞類活用的現象。
2、 學習即事明理,敘議結合,前後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 學習從游山這樣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現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整體思路
教師應當將示範背誦作為一種直觀的教學手段加以運用,必要時應逐句地帶領學生誦讀,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三、教學流程
(一)導入 新課:
教師提問:在初中我們學過哪些用文言文寫作的游記?
《西湖游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醉翁亭記》、《滿井游記》┅┅
這類文章有何特點?
明確:敘事寫景,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區別?(板書課題:《游褒禪山記》)
(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讀准字音,讀斷句讀。
2、學生自瀆課文,盡量熟練,並藉助註解,利用工具書,掃清語言障礙。
提示: (1)學生的自己不能解決的疑問可作好記載,教師巡迴解答。
(2)指導學生像上一課一樣作好文言語言的積累。板書隨機。
3、掌握大意(多媒體板書)
討論、明確:本文先寫未盡興的游山經歷(1、2段), 然後由此引發議論(3、4段),第五段是游記的結尾。
(三)品讀課文
1、 研讀第一段。
學生齊讀第一段,然後教師范背第一段,學生如果還有讀不準的字音要記好筆記。同時思考:介紹「褒禪山」的語句有哪些?為什麼要特別提到仆碑和仆碑上的文字?
明確:第一問比較簡單,只是提示學生背誦的層次。第二問要提示學生尋找文中相照應的地方。
原因:為後文的議論埋下伏筆。
引領學生按層次背誦此段。
2、 研讀第二段。
先點名誦讀第而2段(有基礎的學生),然後齊讀,再後教師領背。思考:此段中介紹了前後兩洞,你認為著重介紹的哪一部分?為什麼?
討論,明確:較詳細地寫了後洞的特點以及游後洞的所見所感。因為本段著重寫游洞而不著重寫景,況且只寫了半途退出的經過。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記游,而只是藉以表達自己的觀點,記游只是為後文的議論作準備的。那麼,游洞後,作者有什麼感受呢?
「後悔」,因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卻隨之出,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實意在說明自己意志不堅定。
學生小聲再誦讀課文,爭取當堂背誦。
3、研讀第三、四段。
(1)齊讀第三段,強調「而無物以相之」中的「相」讀作xiàng ,思考:本段主要寫了什麼?
明確:主要寫游山的心得。具體內容分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論的標准,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在聯系。⑤強調只要盡了自己的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可以「無譏」、「無梅」。
心得是什麼?在文中尋找關鍵語句回答。
明確: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盡興的事件引發的議論「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就能成功嗎?在文段中繼續尋找答案。(略)
歸納起來,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條件就是 「志」、「力」、「物」,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道。從這里大家受到了什麼啟發?能不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談一下。
(2)教師背誦第四段,由於句子較長,強調句讀,便於理解。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
「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其文漫滅」。)「後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作者認為現實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何可勝道也哉」)
由此討論:你認為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情況多嗎?請舉例證明。
學生暢所欲言,估計說的更多的使廣告招牌、報章雜志上出現的。(略)
提問:這一段主要寫了什麼?
明確:作者從仆碑發生聯想,指出對待傳聞應該採取「深思慎取」的態度。
3、 4兩段都是由生活中具體的小事闡明了悟出人生哲理,表現出對生活的積極態度。
4、教師背、學生讀最後一段,盡量慢一些,強調「父」字讀作「 fû」學習游記寫法的結尾,再如《醉翁亭記》的結尾也是這樣。
5、學生再讀課文,同方交換檢查背誦,並檢查默寫。
6、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編寫結構提綱。
(四)相關資料
作者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撫州臨川(現江西省臨川縣)人。仁宗慶歷進士。嘉佑三年(公元1085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要求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推行富國強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強化統治力量,以防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鞏固地主階級的統治。神宗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實行變法。因保守派反對,新法迭遭阻礙。熙寧七年辭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辭,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卒謚文。他強調「權時之變」反對因循保守,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其詩文頗有揭露時弊、反映社會矛盾之作,體現了他的政治主張和抱負。散文雄健峭拔,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詞雖不多但風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時代背景資料:
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現在安徽省潛山縣)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辭職回家探親,在歸途中游覽了山巒起伏,有泉有洞,風景秀美的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

板書:
《游褒禪山記》
積累文言基礎知識,強調詞類活用。(學生完成)
1、 2段(記敘)游山的經過。
3、4段(議論)游山的心得:
成功的條件—— 「志」、「力」、「物」,關鍵是「志」一、 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
二、 解讀大綱:誦讀淺易文言文,背誦一定的名篇,學慣用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
三、 (一)導語 「溫故而知新」。
(二)重視語言的積淀。
(三)以朗讀促理解,在理解中求背誦。

《我與地壇》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理解一位截癱者、孤獨者對生命的感悟,體味作者偉大的人格力量。
2.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交流,與作者對話的習慣。
3.借鑒、吸收作者通過寫景敘事抒發感情,闡釋哲理的寫法。
教學重點
1.作者思想變化的過程及這種變化與環境的關系。
2.領悟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對生命的認識。
3.理清文章的兩條線索,即我對生命的思考,我對母親的感情。
4.品味評價作者沉靜、抒情的語言。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配以課件)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背景資料(配以課件演示)

1.史鐵生,我國當代著名作家。1972年,也就是在他21歲時因病雙腿癱瘓。1979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曾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的創作比較突出地表現出對於殘疾人命運的關注。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對於社會與人生的某些帶有哲理性的思考,語言優美,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2.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辛亥革命後祭祀活動廢止。1925年開始辟為公園,「文化大革命」期間因遭毀棄及疏於管理等原因,園址荒蕪,但主要建築保存尚好,恰如作者所說,「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作者正是在文化大革命的後期,在雙腿殘疾的沉重打擊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走」進地壇的,作者似乎從這座歷經400多年滄桑的古園那裡獲得了某種啟示,汲取了頑強生活與奮斗的力量。

二、導入新課

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幼時患病,集盲聾啞於一身。她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她在良師益友安妮·莎莉的幫助下,不斷和命運作斗爭,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終於成為一位世界知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鼓舞著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不幸的人。在我們的人生中會有脆弱、會有病痛;會有痛苦、會有無奈與無助,此時,我們是向困難妥協自己走向毀滅,還是向困難挑戰迎來柳暗花明的又一村?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作家史鐵生是如何抉擇的?

史鐵生是在21歲的時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於是,退家靜思,努力讀書,苦練寫作,終於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底子的工人成就為一名頗具哲學家氣質的作家。史鐵生的成功凝聚著大自然給他的人生感悟。1989年5月,《我與地壇》誕生了,字里行間噴灑的全是作者15年來積聚在心中的幽思,現在讀來,感人至深,啟示匪淺。同時讓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和史鐵生一樣,不得不面對生命的十字路口的時候,你又會如何抉擇呢?

三.閱讀分析課文的第一分

1.最初作者懷著怎樣的心情闖入地壇的?為何他會在地壇中駐留?

(解說:兩腿殘廢後,由於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作者帶著逃避的心情,想從喧鬧的城市中找到一片寧靜,找尋另一個世界,地壇便是她找到的另一個世界。作者駐留地壇的原因: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失去雙腿,而地壇也是一個曾經有過炫耀和浮誇的人文風景,如今卻落得「荒蕪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相同的命運軌跡,使作者遇到地壇後便一見如故。但地壇的生命歷程顯得更長,四百年的風雨剝蝕,讓地壇「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黃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盪」,這種不動聲色的渲染讓作者停留思考。)

2.文全來看,景色描寫也佔了大量的篇幅。那麼我們首先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本文中,景色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解說:景物描寫,第一,有襯托作者心境的作用;第二,為作者的思考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情緒背景」,在那樣一個安謐、沉寂、荒蕪的背景上,最容易展開對生命的思考。第三,景物描寫本身,實際上也是對「生命」對「世界」(世界本身也是生命)的解讀。)

3.在第一部分作者思考了哪三個問題?

(解說:提出了以下三個問題——第一個,我的身體殘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結束吧,是不是就一死了之算了?也就是說,我該不該去死?第二個,我為什麼要出生?第三個,我應該怎樣活?)

4.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對「生」生產了懷疑?

(解說:在21歲的時候,「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可以想像他所遭受的打擊有多麼巨大,他內心的痛苦有多麼深重,特別是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的時候,他自然想到了死。)

5.作者在地壇經過幾年的思考,得到了怎樣的一個結論?

(解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他最終選擇了活,因為他想通了,人從出生的時候就都是註定要死亡的,所以死就成了「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6.你同意史鐵生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嗎?

(解說:史鐵生的觀點是帶有消極色彩的,但應注意到作者所處的境地,在更消極的狀態下這種生命觀已經是積極的了。司馬遷說過的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7.在這一段中,描寫的不同景色有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解說;象徵著人生所遇到的不同情景)

8.怎麼理解「這古園的形體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東西是任誰也不能改變它的」這句話?

(解說:人生中的不幸,只是改變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我們可以去發現那些沒有改變的、仍然美好的東西。史鐵生找到了,那就是寫作!寫作是他人生的支點。你找到你的人生支點了嗎?我們應當問一問自己的心靈。)

四、閱讀分析課文的第二部分

1.文中幾次出現「現在我才想到」、「許多年以後我才漸漸聽出」之類的話,表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說: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自己痛徹心肺的悔恨與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參看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

2.第二段以「知道」構成的排比表現的是什麼?與後面的「只是不知道」形成對比,體會其中的意味。

(解說:母親的善解人意,母親對兒子的疼愛、理解、體諒、寬容。對比以及後面的內容則表現母親在苦難面前的沉重、無助和默默支撐的忍耐)

3.讀「有一回……」一段,體會其中的意味。

(解說:以我的「設想」,描摹母親在痛苦、擔憂、驚恐、不安,默默承擔著苦難。我的設想與我的自責,表現了對母愛的深切理解!此段中,作者讀懂了母愛,而讀者,也讀懂了作者)

4.讀「在我的頭一篇小說……」兩段,思考:兒子終於走出了一條路,母親且走了,作者的內心受到怎樣的觸動?是怎樣一種心情?

(解說:歉意、沉鬱、哀怨,還有對母親痛徹心肺的思念)

5.讀「曾有過好幾回……」體會作者在平而淡的敘述中,包含的濃而深的情感。體會結尾出的句號的意味。

(解說:為什麼不用感嘆號?――痛悔、內疚,但是一切真的來不及了,這種傷感是沒有什麼可以補救的了,徹底的痛苦,徹底的傷感!)

6.默讀後一段,思考:母親給了我怎樣的生存啟示?

(解說:母親的愛、母親的意志、母親的命運、母親的苦難,讓我明白了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價值,也讓我更善待生命,在逆境中更堅強)

五、播放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讓學生進一步體味這篇散文的意境。

六、課下作業

1.閱讀欣賞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

2.《我與地壇》中所寫的地壇與一般文學作品中的地壇或其它景觀有什麼不同?

七、板書設計

我與地壇

寫古園的風景,—追尋 ①我的身體殘廢了,我的生命是不是該終結
寫古園的風景,—追尋 ②我為什麼要出生
寫古園的風景,—追尋 ③我應該怎樣活
我的思緒

第二部分:寫對母親的追思,對母親的理解

❸ 如何讓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變「活」

首先,點燃語文課堂教學的激情。德國一位教育家說「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極力呼喚、鼓勵學生。沒有興奮的情緒怎麼能激勵人;沒有生機勃勃的精神怎麼能鼓舞人呢?」「興奮的情緒」、「生機勃勃的精神」就是激情。激情能激起靈感的火花,帶來了心靈的震撼,讓學生接受了藝術的熏陶、美的陶冶和情感的體驗,使語文課堂產生真正的藝術魅力。
那麼,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才能點燃激情,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能夠得到美的享受和熏染呢?第一,讓學生感動。所謂感動,就是思想和情感上的認同,就是產生心靈之弦的共鳴。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撥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准音調。」在教學過程中,若老師心如枯井、冷漠無情,只知道生硬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傳達」作者的感情,非但引不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反而會使學生產生厭煩之感,因此,作為教師得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學生 在課堂中,自己要深入角色,全身心投入到一種特定情境,進入一種忘我的藝術境界,調動培養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而幻化出完整形象的審美想像能力,讓學生體驗美、感受美、創造美。第二,飽含激情,以說煽情。語文老師應該有演說家的某些氣質,古往今來的演說家或言辭犀利,跌宕縱橫;或嚴密精謹,滴水不漏;或妙語連珠,口若懸河;或處變不驚,巧言脫禍;或機敏風趣,妙語解窘。其說服力之大,鼓動性之強,「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與百萬之師」。教師應該學習他們的演講技巧,注意運用語音的輕重、緩急、停頓、起伏和語氣變化來描摹形象,敘說情節,渲染環境,展示意境,以說煽情。第三,無聲勝有聲,以演示情。語文教師應該有演員的某些氣質和本領,善於運用目光、臉譜語言、肢體語言、身態語言、著飾語言,特別是手勢語言來表情達意、傳情傳神和激揚文字,神采飛揚。如目光語言的運用就千變萬化,不同的眼神表達不同的感情,坦誠者的目光像一泓清泉,悠悠見底;英武者的目光如電掣雷奔;波瀾驚艷;豪放者的目光如雲風波浪,浩浩蒼蒼。泰戈爾說:「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據《名人講課拾趣》中介紹,我國近代風雲人物梁啟超先生不僅文章名揚天下,講課也令人稱絕。他講到緊要處便成為表演,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講到悲傷處,竟痛哭流涕,他出神入化的講課,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也讓學生得到了藝術享受。而同是大師級的散文家周作人在講台上的表現卻不敢讓人恭維:徐行呆板,缺乏神采,通常在講台上低頭伏案,細聲細氣,照本宣科,即使坐在前排的學生也聽不太清楚,學生往往慕名而來,失望而去。由此可見激情在課堂教學中的魅力。
其次,注入活水,讓語文課堂活起來。第一,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表演,要讓學生主體活起來。多把讀書思考的時間留給學生,把民主和諧的氛圍營造給學生;把生活之水引入課堂,「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盈,而不枯竭,溪水就自然活活潑潑地流個不停。」生活就是寫作的源泉,寫作的活水。第二,把語文活動納入課堂。適當開展語文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多種潛能,更何況語文課本身就具有活動的特質,對於形象鮮明的課文、戲劇採用表演來學習;論點鮮明,論據充分的議論文採用辯論學習;詩歌單元採用朗誦比賽;作文課尋找佳句活動、診病活動等,形式多樣,緊扣語文課堂。實踐證明,活了有動力,動了有活力,活動挖潛力,活力出能力,師生互動頻繁,搞活了課堂,洋溢勃勃生機。
再次,要打造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要使語文課有滋有味,教者就要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撥動學生心弦,奏出美妙樂曲,讓課堂富有情趣。第一,把音樂的陽光灑進語文課堂。在教學《失街亭》時,選用《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那個悲壯的年代,身臨其境;在教學〈蒹葭〉時,用〈在水一方〉的歌曲進行闡釋,讓學生感悟內容和主題;在教學〈我的地壇〉時,用〈白發親娘〉的歌曲來煞尾,重申主題,畫龍點睛,推波助瀾,巧留余韻;在教學〈荷塘月色〉時,讓學生傾聽德彪西的《月光》和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讓學生感悟文章的情調美和畫面美,獲得美的享受和陶冶。另外,可以適當借用古樂學習文言文,豐富個形式,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體會到文言文也是生動有趣的。第二,教師具備靈活睿智的語言藝術。教師親切、舒緩柔情的語言,會收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而抑揚頓挫、幽默風趣的語調,會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激情,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身臨其境。第三,合理利用教學手段,再現情境。情境就是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描繪的自然景象融合而成的藝術境界。教師要藉助適當的方法,如渲染,想像,角色扮演、配樂插圖等在現情境;還可以利用現代化資源,如幻燈、投影、電影、電視等來再現情境,通常古典小說就可藉助播放影碟來教學,詩文就可藉助播放相關風景圖畫來感悟它的美。這種先進的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方法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充分展示課堂情趣。
「路漫漫其修遠兮」,語文教學任重道遠,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只有不斷為自己充電,不懈探索,洋溢激情,創造激情,激活課堂活力,打造課堂情趣,才能讓語文的魅力永放光彩。

❹ 李煜虞美人的教案或教學實錄

李煜詞《虞美人》(教案)
教學目標
1、 抓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2、 理解本文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筆法。
教學設想
這首詞語言比較直白,感情比較激越,讓學生根據課下的注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對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本文。
本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是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們要重點賞析。本文通篇採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了詞人悲憤相續的心理活動。我們要調動我們的情感積累去仔細領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入課文。
學生聽徐小鳳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 關於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稱南唐後主。他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宋太祖開寶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樓里,被封為違命侯。過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傳後主於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祖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葯將他毒死。可以說此詞是他的絕命詞。前人吊李後主詩雲:「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國事」的亡國之君沒什麼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後代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隔句相承,三度對比的特點,進行誦讀。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是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恆不變;「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是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
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和人世間多少「往事」之短暫無常對比;「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永恆和「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雕欄玉砌應猶在」和「朱顏改相對比。
問 答 對
何時了 又東風 應猶在 (永恆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顏改 (短暫難測)
幾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恆和短暫達到統一)
四、 具體研習重要的文句
1、 提問:「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什麼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它的確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隨著詞人身份地位的改變,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將在詞人的心裡改變顏色。原來錦衣玉食,在如花宮女朝歌夜弦伴著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這樣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結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麼呢?
明確:「往事」的內容很豐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時的一切活動。如後宮佳麗的簇擁,高坐廟堂、萬首稱臣的尊嚴以及為所欲為的自由感等等。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表現用法?請同學們幾個這方面的事例。
明確:運用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顯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樣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無怪王國維評價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是個長。」
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長恨水東流。」
李白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早如青絲暮成雪。」等等。
五、 發揮想像,試譯這首詩,盡量把悲憤凄楚的感情表現出來。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
往往復復到何時才算完呢?
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樓昨夜又東風,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
宮中亭台樓閣也許還在吧,
只是流連於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著無盡的悲愁,
若問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晝夜,滾滾東流。
六、 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教學目標:
1、將李煜的詞納入中國古代帝王詩歌文學這個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積淀韻味和歷史厚重感。2、知人論文和讀文識人結合,使這一課不僅僅停留在詩歌本身技巧、語言等分析上面,也傾向於挖掘詩歌內在的人文精神。
教學時間:1課時

一、 導:
1、在歷史的那一端,間或幾個帝王也拿起筆,寫一些表現人物情感的合韻或不合韻的句子,自然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這就形成了一種十分獨特而又悠久的文化——中國古代帝王文學。帝王詩歌之作,當推漢高祖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詩直抒胸臆,格調高昂,氣勢雄渾,給帝王詩歌開了個好頭。可惜這位馬上得天下的皇帝對於詩文小道並不放在眼裡,除了這首作品外,其他成就也有限。在帝王中,才氣最高的要數李後主了。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這位南唐後主的詞藝。
二、 背景及作者介紹
1、清代趙翼有詩:「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唐詩過後是宋詞。好詩在唐代已被詩人們寫盡了,宋代文人就另闢蹊徑,使詞這種文學形式趨於完善、臻於完美,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宋詞成為我國文化寶庫中又一顆璀璨的明珠。
2、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緒。亡國後,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978年7月7日(七夕)他的生日,他與家人歌唱他的新詞《虞美人》,觸怒宋朝皇帝趙光義,下令將其毒死。李煜死的很慘,死時年僅四十一歲。
3、問:那這首詞到底是一首什麼詞呢?竟會招來殺身之禍?

二、讀
1、學習詩詞,先從誦讀開始。請兩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其他同學在聽讀過程中,要注意比較,評析誰朗讀得更好。(一男生、一女生誦讀)
2、他們讀得怎麼樣?應該什麼樣的感情?——低沉、凄涼,在聲調曲折有致
3、怎麼樣才能處理好作者的這種情感?
A、 把握節奏:「語氣可於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終以一氣呵成為佳。」
B、 把握詞語:何時、多少、又、不堪、應、只是、幾多。這些詞特別能表現詩人的內心痛苦的世界。
4、再來試試讀讀。(一張一弛,一頓一挫,好象把我也帶入到那個憂傷的世界了,這才是入情入境、高質量的誦讀。還有沒有同學向他挑戰?)
5、聽錄音。小聲跟讀
5、一起背誦,背誦的時候爭取眼前能浮現出詞中的景象。

三、析
1、要朗讀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詞的情感核心。請問,文中哪個詞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大家說說李煜的愁有哪些。(板書「愁」)
A、往事之嘆;B、亡國之恨;離開君主寶座的失落,沒有了妻妾的幸福,家已經支離破碎。
對往事的懷念,命運越來越差。C、離家之痛
3、這層層疊疊的愁,鋪天蓋地,接踵而至,真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真是「剪不斷,理還亂」無限憂愁,雖然真實存在,但畢竟過於抽象。那麼,問問大家,
4、作者是怎麼樣來寫「愁情」的?
選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達憂愁。(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現愁情嗎?
結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寫得很形象。
虛實結合。對往事的回憶,引起現在的愁苦,前虛後實。
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 作者運用這么多意象,創設了生動形象的一幅幅畫境: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月明圖等。
A、春花秋月與往事的對比(錦衣玉食,後宮佳麗,尊嚴、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小樓東風與故國明月的對比 /雕欄玉砌與已改朱顏——真是「物是人非」——思國
B、「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時了」―――「月」的意象的沉澱意義。(懷念故鄉,懷念親人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是故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小結:可謂比喻含淚,對比生情。我看除了對比、比喻外,作者的發問也很有特色。先問天:「春花秋月何時了?」再問人:「往事知多少?」最後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可以說是,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層層疊加,曲折迴旋。最後以「一江春水」作結,這哪是一江春水啊?簡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達到了極至。
5、這首詞到底是一首什麼詞,竟會招來殺身之禍?
本詞表現了一個亡國國君的故國之戀。念念不忘過去的美好生活,念念不忘東風是故國吹來,春水又向故鄉流雲,這在宋太祖看來是不是會有「東歸故國」之意嗎?可以這樣說,兩個「東」字,斷送了一代文章聖手的性命。

四、評
1、我還想問問:同學們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誰叫他聲色犬馬,不務正業呢?/我覺得這愁愁得美。因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吧。
我說說我的看法:我無暇去責備他縱情聲色以至喪失了南唐美麗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後的平民式的抒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種花帝王之愁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經總藝術從審美的角度深深感染著古往今來的李煜的讀者。再由審美的通道回過來看,我們又能看到李煜獨有的天堂煉獄般的大絕望,苦難風流的大哀傷,那嘆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如果說,我們要同情李煜的話,那隻能是審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憐憫。
2、詞家中不乏「寫愁」高手,如寇準「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秦觀「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江城子》);李清照「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等等。竊以為他們或不夠「鮮活」,或不夠「含蓄、深邃」,「愁」之意境均不及後主詞。
作者將一腔愁緒化為有形的流水,無窮無盡,無邊無際,豐盈而且沉重。這哪裡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負載著愁情的李煜的眼淚。這樣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發的感情兼有了無邊的廣度。
3、後人總結說,這首詞的風格凄麗。李煜的詞緣何顯得如此凄麗?
從「紅錦地衣」的南唐後主,到「故國不堪回首」的宋室囚徒,詞人李煜天上地下的身世淪落以及內心的巨大沉痛,絕非常人所能體味點滴。如果以亡國為分界線,對照李煜前後期的詞作,我們能否可以這樣說,是亡國的代價成就了一位可追唐詩的偉大詞家?這也讓我想起了《吊屈原賦》里的經典詩句: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明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
李煜後期詞,多折射出詞人內心的亡國之痛,把傳統詩歌里的那種個體間的離愁別恨升華為對故國家園的思念,境界豁大而深遠。 王國維評價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四、比
1、這首詞的詞牌名為《虞美人》,大家可否想起什麼?明確:虞姬,項羽的寵姬,常隨項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軍隊圍於垓下。夜飲中,
項羽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虞姬和之: 漢軍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
在四面楚歌中,項羽拔劍自刎,虞姬亦拔劍自刎。後來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一種鮮紅的花,後人為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詞牌名源於項羽得虞姬的悲劇故事。
2、問:我們不妨在此將李煜和項羽對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絕筆之詞,《垓下歌》與《虞美人》風格有何不同?
明確:項羽,一代梟雄,他有萬夫莫開之勇,可是有勇無謀,最終兵敗垓下。四面楚歌中,一代武夫,用一曲《垓下歌》盪盡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壯語。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後主,落入敵手,就死吧!無非一死,夫復何求!兵敗烏江,沒有一絲的奴顏婢膝;面臨絕境,沒有半點的屈膝求饒,而是慷慨悲歌。他寧願死,也不願回去見江東父老,其死得實為壯烈!更動人心魄的是鐵漢的柔情,他和虞姬的愛情在最後的關頭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愛,盪氣回腸!這就是項羽,他對江東父老有情,對虞美人有情,連對那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後一瞬間,不僅讓我們目睹了他英雄壯烈的一生,更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兒女情長。可以說,他死的時候,既是一個豪氣沖天的英雄,又是一個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項羽的絕筆雖然也是末路之王候,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壯,是情,是美!難怪宋代才女李清照為這位英雄俊才擊板叫絕,「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之所以兩千年來為後人所追憶,懷念,多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總結:潮起潮落,沒落了多少塵埃,在千年的風中,王者遠去的身影已無處可尋,永恆的只是精神,或雄渾,或豪邁,或凄冷,或悲壯,留待後人去細細咀嚼,去細細回味!

五、結
李煜只是李煜,一個文謅謅的詞人罷了。不是勾踐,勾踐他亡過國,但他能「卧薪嘗膽」,能夠「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成就復國大業。有人說,政治是藝術的天敵,的確,太感性、太重視自己的內心的人是不適合做政府領導的。當我們的目光越過千年,看著李煜憂郁的臉,我們會覺得李煜如果不當皇帝,放歌於山林之間,相信一定是陶令一流的謫(zhe)仙。
最後,我們來回顧一下,這節課我們品味詩詞的方法。 知人論文,讀文識人,人文互見,相得益彰。

❺ 幼兒園老師教育思想是什麼

一.確立德育為首的觀念,形成全員德育的良好局面

二.以隊伍建設為本,促進師回資隊伍專業化發答展

三.以安全教育、服務師生工作為重點,加強後勤工作管理,創建 「 平安幼 兒園 」

四.以科學發展觀,推動我園幼兒教育和諧持續發展

實施和和幼兒園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廣大幼兒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發生了深刻變化,幼兒教育越來越朝著促進幼兒自主、和諧、全面發展的方向開展。

幼兒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幼兒的思想品德教育、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動手操作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均異彩紛呈,出現了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然而我們作深層次的、冷靜的思考,就會發現:但在多年的幼教改革浪潮中,仍存在著局限幼兒和幼教工作者發展的教育觀念。

這些教育觀念的誤區長此發展下去,不僅會制約幼兒體智德美全面發展,而且會使幼兒園教育工作趨於閉塞、保守,缺乏應有的生機與活力。解決此類問題的根本途徑,需要廣大幼教工作者進一步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樹立大幼兒教育觀,以創新的意識、精神、目標、方法、途徑和相關的體制保證去探求新世紀幼兒教育的新起點,從而推進我國幼兒教育的發展。

❻ 教學問題具備三大特點是什麼

第一科學性:一是要有合理的全面的教學目標。教育不僅要讓受教育者掌握知識、形成技能,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學做負責任的人。二是要有符合學生實際的適量的教學內容、適當的教學方法、適宜的教學氛圍和適度的教學節奏,這些也是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重要方面。
第二自主性: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讓學生成為主體、進行自主學習是現代教學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斯卡納金曾說過:如果孩子沒有學習願望的話,我們的一切想法、方案、設想都將化為灰燼,變成木乃伊。只有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前提,引導他們在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中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才能獲得高效率的課堂教學效果,讓學生生動活潑地、主動地得到全面發展。
第三互動性:互動與交流是高效率課堂教學必備的要素之一。美國教育家林格倫曾把課堂上的師生交流分為四種:一是單向交流,教師講,學生聽;二是雙向交流,教師問,學生答;三是多向交流,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問答;四是綜合交流,師生共同討論、研究、探索。高效率的課堂要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手段地進行綜合性交流。通過交流,豐富課程資源,增加信息和知識總量;通過交流,架起一座座理解的橋梁,使師生之間心與心相通,從而為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四開放性:它包括多個方面,有教學目標的開放性,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教學方法的開放性,教學過程的開放性,教學活動的開放性等等。開放的課堂里沒有一成不變的標准答案,沒有「硬灌」和死記硬背的痛苦,也沒有對學生思維的禁錮和限制。開放的課堂充滿生氣,體現了師生經驗的共享、視界的融合,拓展了學生的活動空間,給每一個學生帶來力量、自信和希望。
第五情境性:課堂教學不應是按圖索驥、墨守成規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體通過共同研究、共同探討,不斷生成新的知識,產生新的問題,並找到新的解決辦法的過程。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注重教學的情境性。學生的智慧迸發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發生的。情境能引發學生聯想,情境能激發學生情智,情境能催動學生的靈感……如果學生在上課的時候能「身臨其境」,全身心地投入,這表明,教學的最佳時候到來了。自然,探究新問題、建構新知識的最佳時期也到來了。
第六創新性:《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試行)》中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 創新是使課堂充滿活力的法寶,應貫徹在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創新的課堂要敢於打破常規,根據本地、本校、本班的實際情況對教材中的內容作適當的取捨,增加體現現代科學的新成就、貼近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創新的課堂要使學生由苦學變位樂學,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創新的課堂要善於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多給學生動手實踐的機會;創新的課堂還要由害怕學生在課堂上出錯轉變為允許學生出錯,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
第七和諧性: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說過:「學生的學習成績,在很多方面取決於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最優結合的技能、技巧如何。」作為教師,要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要善於協調影響課堂教學的各種因素,將它們有機地、和諧地整合起來,以達到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第八人文性:高效率的課堂應該是面向全體學生,是對每位學生都充滿了深深的人文關懷的地方,應該是充滿生命力和吸引力、充滿快樂和使人幸福的地方。在這里,完美的教學一定能讓學生感到人性之美、人倫之美、人道之美;感受到理性之美、科學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類心靈的博大與深邃;感受到人類所創造的文化的燦爛與輝煌;能夠喚起學生對於生活的熱愛與柔情;喚起學生對未來生活的熱烈憧憬和樂觀、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夠以新的眼光審視生活、洞察人性物理

❼ 柔情中三第一個曲子車站,後面那個曲子的名字是什麼

是翁倩玉的《含羞草》

❽ 哪有柔情中三口令教學

自是成蹊處,況有庭花作主

❾ 怎樣吹好葫蘆絲《軍港之夜》葫蘆絲教學講解曲譜分析示

您的要求太高啦。
在「網路知道」里,回答的一般都是常見的問題,你要求把《軍港之夜》完整地來一次包括曲譜分析在內的教學講解,這個工作量太大,不是這里的篇幅可以解決的啊。
從你的問題看,你已經大致會吹奏《軍港之夜》了,你追求的是怎樣「吹好」它。給你點粗淺的建議:
一、熟練把握整個曲子的節奏,在吹奏時,以小節為單位,逐漸過渡到一個樂句,直至整首曲子,做到節奏的絕對准確——節奏是樂曲的靈魂啊。同時,注意曲譜中的強弱符號等音樂標識,在吹奏時,努力達成。
二、熟練把握葫蘆絲吹奏的最基本的技巧。從曲譜上看,最常用到的吹奏技巧是「單吐」、「滑音」、「波音」、「打音」等。每個音頭的單吐要輕而乾脆;每個滑音(包括上滑音和下滑音,該曲中3~5的上滑音,3~低音6的下滑音)要圓潤自然,飽滿豐富;每個波音要輕巧活潑(該曲中使用較多的是低音6和中音2的波音),而打音要乾脆而不生硬,「音斷意連」。這些技巧,如何才能達到要求,不是這里能討論的啊,一言難盡。
三、注意樂曲中包含的情感。表現的是夜晚,靜靜的軍港內,風平浪靜,戰士們恬靜地進入了夢鄉,所以,樂曲要恬靜而舒緩,充滿柔情。
注意的以上三點,我想這個曲子你再吹奏它,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祝你如願。

閱讀全文

與柔情中三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北京高中作文耐心 瀏覽:59
變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660
2011台州中考語文 瀏覽:250
識字一的教案 瀏覽:85
語文作業本凡卡答案 瀏覽:619
300書信作文大全 瀏覽:227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補充成語ppt 瀏覽:891
愛的方式作文開頭結尾 瀏覽:694
端午節的作文600字初中 瀏覽:70
3年級上冊語文作業本答案 瀏覽:265
高考語文與小學的聯系 瀏覽:965
2015北京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979
雙分點地步法教學 瀏覽:714
小學二年級作文輔導課 瀏覽:693
關於成功條件的作文素材 瀏覽:848
建軍節作文的結尾 瀏覽:88
五年級下冊語文mp3在線收聽 瀏覽:696
ie教案6 瀏覽:907
三年級語文培優補差計劃 瀏覽:679
二胡獨奏一枝花教學 瀏覽:525